教学设计
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
教材概述
随着社会生活的迅速变化,语言,尤其是词汇 ( http: / / www.21cnjy.com ),迅速而忠实地记录了社会生活的变化和发展,因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涌现出大量的新词语。新词语的大量出现与迅速传播跟当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某些文化的流行关系甚为密切。探究新词、新语产生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它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对语言的发展变化作更为深入的了解,从中可以感悟它们深层次的文化蕴含。本课的学习重点是对语言的发展变化作更为深入的了解,从中感悟深层次的文化蕴含。难点是新词新语产生的原因和规律,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关注语言的意识,提高对语言的感悟力和判断力。
(作者,王璘,厦门一中教师,本设计为获奖作品。)
(一)知识与技能
1.探究新词新语尤其是网络酷语反映的文化特征,掌握新词新语变化发展的规律;
2.探究适用于语言表达的新词新语所应具有的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由老师搜集、整理一些有代表性的新词新语,让学生弄清它们的意思并探寻规律;
2.以学生活动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他们熟悉的新词新语,并引导学生探究新词新语的文化特征及其使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养成在生活中关注语言的习惯,提高对语言的感悟力和判断力;
2.学会从语言变化与发展的轨迹中感知社会生活的变迁,加深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与理解;
3.理性对待网络语言、流行文化;
4.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汉字的热爱之情。
一、走近新词新语
1.网络用语排行榜
课件展示P1:
下面这张帖子出现在“时尚类贴吧”中,请回帖
(1) 网络用语排行榜
临近岁末,各大颁奖典礼层出不穷,大家也给咱们自己的网络酷语列个排行榜吧!
作者:XMYZG 2007-12-1 18:33 回复此发言
(2)回复:网络语言排行榜~
沙发自己坐
1 弓虽 2 闪 3 7456 4 潜水 5 orz
作者:XMYZG 2007-12-1 18:35 回复此发言
学生四人为一小组,讨论可以进入排行榜前三位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网络语言,写在分发的纸上,并简单标注理由(即为什么喜欢用这样的语言)。讨论结束后,每组派一位代表上台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讨论结果。
理由大致如下:有时代气息,标新立异,快速简捷,形象生动,多元融合,盲目跟风……(适当板书)
2.其他领域的新词新语
层出不穷的网络酷语反映了网民尤其是网民中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青少年标新立异,张扬个性的心态、体现了流行文化的特征,网络也为新词新语的出现提供了绝佳的平台.新词新语不单出现在网络当中,在我们生活的其他领域也出现了许多新词新语。
课件展示P2:
走近新词新语
时政类:梦 正能量
经济类:彩票 牛市
文体类:下课 超女
大家了解它们的意思吗?还能补充出其他例子吗?
课件展示P2:
时政类:梦 正能量 阶级斗争
经济类:彩票 牛市 贴花
文体类:下课 超女 知识青年
“阶级斗争”“贴花”“知识青年”也曾经是风靡一时的词语,但是对于同学们而言,它们有些是陌生的,有的已经淡出了我们的视线,这是为什么呢?
思考:从对以上事例的分析中,你发现新词新语变化、发展存在什么规律?
——汉语词汇总是在不断地吐故纳新:消失、转移、涌现。
二、疏理探究
新词语是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才创造出来的,但语言作为社会交际的工具,即使“新”也不应该随便使用。
小组合作探究:具有哪些特征的新词更适用于我们的语言表达?
课件展示P3:
疏理探究
新词语是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才创造出来的,但语言作为社会交际的工具,即使“新”也不应该随便使用。
具有哪些特征的新词更适用于我们的语言表达?
回复:网络语言排行榜 走近新词新语
沙发自己坐 时政类:梦
1 弓虽 正能量
2 闪 经济类:彩票
3 7456 牛市
4 潜水 文体类:下课
5 orz 超女
学生讨论结果:文明简捷,受众面广,新颖有趣,规范严谨,不应出现中西合璧的现象……
三、新词论谈
从文化特征或语言表达的角度,就“追星族—粉丝”这组新词,写一段文字,谈一谈你的感受。
结语: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 http: / / www.21cnjy.com )新词新语不断涌现,这些词语迅速而忠实地记录了时代的变迁,同时也反映了时代和文化发展的脉动。这些新词新语的生命力也会在人们使用的过程中得到检验,时间会给出最后的答案。——宛转新词递相传,豪华落尽见真淳。
( http: / / www.21cnjy.com )
附:本课所举新词的例句及文化特征
1.弓虽:大家说火箭队里姚明和麦迪谁更重要,谁更弓虽?
为什么要把“强”字分开写呢,反映了发帖人怎样的心态?
——标新立异是青少年行为特征之一,他们总是立图以调侃或幽默的方式,体现或炫耀发言者的智慧和创意。
2.闪:你们继续聊,兄弟我闪先。
——闪,指逃跑,接近闪开,但又更形象、迅速,有趁人不备、溜之大吉、一闪而过的意思。在使用中具有时尚、简捷、形象的特征。
3.7456:和他说了半天,居然一点儿反应也没有,7456!
——在聊天时输入快速、简捷。
4.潜水:大家都别潜水了,都出来冒个泡,发个言吧!
——旧词新用,形象生动。
5.Orz:听说咱们国华纪念中学高考的重点录取率在90%以上,我真是佩服得Orz!
——这个词虽然使用了字母,但和英文的含 ( http: / / www.21cnjy.com )义无关,妙在外形上的相似,如同一个人拜倒在地,O为脑袋,rz就像四肢着地,五体投地之意不言而喻。
《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是人教版必修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梳理探究单元的内容,在教学设计时考虑从文化特征及规范表达两个方面入手,探究语言形成及使用的规律。
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网络语言切入,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析新词所反映的文化特征,使得课堂的探究更有依据,反映的心态更为真实;而由网络酷语到其他领域的新词新语现象的探究,培养了学生分析现象,探索规律的能力;然后,让学生合作探讨适用于语言表达的新词新语所应具有的特征,将本课对语言现象的分析落到“使用”这一实处;最后,设计的“新词论谈”,是对本课探讨问题的总结和运用。
三维目标
1.使学生了解新词新语产生的原因和规律,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关注语言的意识,提高对语言的感悟力和判断力。
2.学会从语言变化与发展的轨迹中感社会生活的变迁,加深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与理解。
3.能从新产生的词语中领略当代流行化,并能作出较深层次的透视和理性的思考。
导语设计
利用多媒体,要求学生读议下列词语:
(1)哇噻/长颈鹿/高财生
(2)室内装修/愿累
(3)886,不过告诉你没关系,我们中午去吃……/呐!当然了是AA制。
(学生读议)这里许多鲜活的词语,了解这些新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生活和社会,今天,就让我走进《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
文本解读
读课本“(一)走近新词新语”:
1.指导学生理解课本上举的近年出现的许多新词新语。再开动脑筋搜集几个新词新语,大家互相交流。
(对此问题,活动性较强,难度也不大,可以让学生自主活动。比如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让每组同学事先去搜集、整理、分类、注解)
2.了解新词新语产生的途径。
明确:(1)随着新事物、新现象、新观念的出现而产生。
(2)旧词新用而产生的新词语。
(3)来自外语和汉语方言的新词语。
(4)词语衍生和略缩形成的新词语。
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
(以小组为单位,搜集现在流行的新词新语,并且探究它们来自哪里,流行范围有多大,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在课堂中小组交流自己的探究成果)
如:语言的发展折射着社会发展和社会文化和意识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变迁。“剩女”直接理解就是剩下的女子,指的是应该结婚了但还没有结婚的女青年。“面霸”,面试霸王的简称,指那些虽多次面试不成功但仍不屈不挠地去面试的人。“剩女”是“圣女”的谐音,“面霸”是大家经常吃的一种方便面的品牌,同样是“面”,一是面试,一是方便面,音同义不同。这些新词语把极严肃的对象世俗化,巨大的反差为词语平添了滑稽调侃的色彩。有些词语利用夸张等修辞手法达到形象、调侃的效果。“骨灰级”形容资格非常老,资格老到已经寿终火化成灰。“瀑布汗”,出冷汗或热汗以至于成为瀑布,谁见过?纯为夸张。“泪奔”也是如此。“多”不说“多”,说N,想去吧,N可以趋向于无穷大。
再如:新词新语折射着社会,社会发展社会文化的变迁,反映了一定的民众心理。当代社会生活发生急剧变化,某些新词语的出现频率大大增加,从新词语语汇频率的变化,可以推断社会思潮和结构发生的变动。“黄金周”一词来自日本,这与我国2000年以后对“五一”“国庆”法定节假日的调整有关,反映了我国人民生活观念的变化。新词酷语也是流行文化的“晴雨表”和“温度计”,例如“超女”一词就是现今一种极为流行的文化现象。“恶搞”这个词的盛行反映了当今社会某些低级文化流行的势态。可以说一些新词酷语正是这些流行文化的标志。
探究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的关系。学生可以搜集一些新词新语,也可以写一篇小论文或随笔。
如:数字类
584520我发誓我爱你
3344520生生世世我爱你
0487561你是白痴无药医
0564335好无聊时想想我
中文类
稀饭:喜欢。
抓狂:受不了刺激而行为失常。
隔壁:论坛中的另外一个主题。
灌水:发无关紧要的帖子,在坛子里聊天等,主要功能为交流感情,还有最重要的,可以积分。原指发长帖。
色友:摄友的谐音。
驴友:旅友的谐音,喜欢旅游的人,指背包一族。
字母类
BB:宝贝,情人,孩子。
FB:腐败,指聚会+吃饭+活动。
PMP:拍马屁。
PPMM:飘飘妹妹,漂亮的妹妹。也指婆婆妈妈。
再如:新词新语是一种动态性 ( http: / / www.21cnjy.com )很强的语言现象,其灵活性很强,有的在词语特点、色彩、结构上有所创新,除了新词新义需要人们关注外,还有不少新的方法、新的搭配,如名词受副词修饰,动词和宾语关系等,需要人们去关注,以便更好地促使词汇不仅能不断丰富和发展,而且能在加强表达功能的同时,不引起歧义和混乱。新词新语应遵循约定俗成、不可取代、表意明确的原则,不能随意拼凑,要让别人看得懂、听得懂,有使用价值,有特定的含义或特有的色彩。一些新词酷语不符合词汇规范和群众语言习惯,因临时表达的需要而随机、随意拼凑而来,这些词生硬、别扭,读起来拗口,听起来不明所以,令人难以接受,不如使用原来的说法平实自然、明白妥帖。例如在高考的学生中,流行“裸考”这个新词,指一些高考学生既不是少数民族,也不是优秀班团干部,也未获得县、市级以上表彰,没有任何照顾加分,纯粹凭高考净成绩进行投档录取。该词表意不明确,超出了人们约定俗成的语言习惯,容易产生误解和歧义。似乎全球化时代音译意译已都赶不上“时代需要”了,KTV、CVD、BBS、IP、CDMA、ADS、PK、CT这些新词大行其道,成为现代汉语的一部分,有些令人莫知所云。更有甚者,令中老年人满头雾水的“网络语言”在青少年中却十分流行,诸如东东、斑竹、偶、大虾、菜鸟、青蛙、恐龙、CU、MM、GG、GF、LG、LP、7456、9494……这类新词“网语”,令人疾首蹙额,就算能使“天雨粟,鬼夜哭”的仓颉再世,也困惑难懂。
课堂小结
新词新语的特点就是新。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时间短,用的人少,有些词语还包含着许多创造,虽然有时我们对它还不怎么熟悉,使用时可能不大好懂,但我们不能拿一些人不懂来指责它,要以特别宽容的态度来学习它,了解它,从中感知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作业设计
搜集一些新词新语或关于新词新语的资料。
一、“迷你”解读(陈奕)
迷你裙的辉煌时代已经过去,但我依然怀念 ( http: / / www.21cnjy.com )那随着风儿摇曳生姿的短短的裙儿。我儿时的梦想便是拥有一条迷你裙,穿上后我摇身一变,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让所有的人为我着迷。自然幼时的我想当然地认为迷你裙有着“一任群芳妒”的足够魅力,能吸引自己心仪的人的注目。现时的我虽然知道当时我的理解与“迷你”的原意是有距离的,但我依然认为我的理解不无道理。
“迷你”源于英文Mini,它具有极强的构词能力。Mini有两个义项:一是“其一类中之小者”,另一类是“非常小的,小型的”。(参见《英汉辞典》)《应用汉语词典》:“迷你[形]意指微型的;同类中最小的:~电池|~手表|~裙。”上文提及的“迷你裙”实为超短裙,是个音义兼译词。
不知道是哪个聪明人发挥了独特的创造力,将Mini舶进中国的同时将其译为“迷你”。于是中国的市场到处可见“迷你电视”“迷你组合音响”“迷你MP3”“迷你收音机”“迷你手机”“迷你字典”等字样。高科技的发展使得产品越来越小,更好地方便人们的生活。网络中则有“迷你城市”“迷你软件”“迷你网络杂志”“迷你游戏王国”“迷你影视在线”等等。往深处看,简简单单“迷你”两个字有着极其深刻的内涵,它反映了一定的民族文化心理。
亚洲许多民族都存有一种“小”文化。对于小的东西,往往匠心独运,做得小巧精致,玲珑可爱。人们会把可以放在手中把玩的东西,当作艺术品一般欣赏玩味。大,蓬勃豪迈;小,灵动优雅。两种皆为美,但“小”可能诱发人们心底暗存的爱怜之心。以女性来说,她们大都钟情于“迷你”的小玩意儿,玩酷于“迷你”世界,如身上的小饰物,指甲艺术,睫毛彩绘,彩染文身,钻石文身等,“迷你”的艺术品使得自己在忙碌的工作中依然保持那份动人的纯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不论是“迷你”的主体,或是观赏“迷你”的客体,都享受着美。“迷你”一词反映了人类的一种心态,即希望被关注,被重视,希望自己是“迷”之源。
另外,“迷你”会给人带来心灵的悸动,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心找一片温煦的家园、安静的乐土。“千纸鹤”和“幸运星”曾经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它们寄寓着浓浓的思念;现在“水晶花”又悄然登陆,既小巧又纯洁,引人心生怜爱。只有借助于“迷你”,人们才在一天辛苦劳作之后,抛却过于繁重的负累,求得自己暂时的一份宁静。此时的“我”成了“真我”“本我”,从而使“迷你”和“我”紧密联系在一起。高科技的发展,人本主义的兴起,使得原本巨大的东西越来越“迷你”,我们在享受着文明成果的同时让我们的心灵真正有了个家。
综上所述,“迷你”除了“小”,还包含着“使你陶醉,使你着迷”。“迷你”这个词显示了多么强大的魅力,因而在各种媒体上频频出现。例如:
当今世界从一件小商品的大小尺寸就可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看出科技行业的发展迅猛,如起初的收音机到后来的随身听、CD机,直到现在是迷你的MP3。(2001年5月30日《申江服务导报》)
迷你组合音响主要功能是播放CD与收音。(《音像世界》2001年第5期)
但人们常有一种一哄而上的惯性,觉得这个词 ( http: / / www.21cnjy.com )造得妙,就动辄“迷你”,于是“迷你”铺天盖地而来。有人形容长得矮的男士为“迷你”,这未免有侮辱之嫌。既然“迷你”的造词如此巧妙,又何必硬生生加以歪曲呢?所以,不能够凡是小的,就用上一个“迷你”,还是应当注意运用环境的。
(选自《咬文嚼字》2002年第4期)
二、中小学流行语简析(胡宗哲)
中小学生流行语产生的原因
中小学生流行语的产生绝不是偶发现象, ( http: / / www.21cnjy.com )现在它已成为中小学生所追求的各种时尚中最有活力的。如果谁不懂得几句流行语,他在同学中间就显得不合潮流,就会受到嘲笑和冷淡。那么为什么校园流行语具有如此大的魅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剖析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1.学生之间相互模仿,追求时尚。中小学生的心理、生理正处于发展最快、最不稳定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中小学生对新事物、新现象很感兴趣,并且接受很快,容易跟风。他们认为使用流行语就是一种最前卫、最现代的标志,否则就会为同学群体所耻笑。
2.大众传媒潜移默化的影响。现在的中小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相当广泛,网络、影视、书刊等大众传媒都为流行语的流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例如被中小学生视为偶像的影视明星、时尚人物都是操用流行语的高手,而这些渠道的信息远比父母、老师的说教要有趣得多、生动得多,因此他们更易于接受。
3.宣泄压抑、孤独的心理。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流行语是宣泄对学校教育体制、教育方式的不满。由于现代的中小学生在家背着“望子成龙”的过高期望的压力,在学校又负担着要为老师、学校增光添彩的任务,同时要为自己的未来透支自己的体力和脑力,这“三座大山”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压抑、苦闷、孤独、忧郁等不良心理情绪又无法与父母、老师沟通,只能通过编歌谣、仿套歌词、诗词进行宣泄。因此这些流行语幽默、反讽意味非常浓厚,而中小学生的心理也在传诵这些流行语中得到了抚慰。
关键在于正确引导
我们认为中小学生流行语是把“双 ( http: / / www.21cnjy.com )刃剑”,它既能宣泄不良情绪,有助于中小学生心理的扩散,但由于其大部分内容的粗俗、低级趣味,因而又影响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它既能提高中小学生自觉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又因为它们的不规范性,不利于培养中小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良好习惯。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正确引导学生运用流行语。
1.要培养中小学生的评判、鉴别能力。由 ( http: / / www.21cnjy.com )于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还很不成熟,因此我们就应运用喜闻乐见、富有现代气息的教育手段,教会他们懂得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什么是高雅,什么是粗俗。引导他们自觉自愿地去创造和运用既具时代感又比较高雅的流行语。
2.多疏导,忌堵压。中小学生在创作流行语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想象力、感悟力和创作热情,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这就说明我们的中小学生之所以在作文时抓耳挠腮、唉声叹气,绝不是他们缺乏创作动力、写作技巧,而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如果我们的老师、家长能够用平等的态度倾听孩子们的心声,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烦恼,那么他们也就不需要通过偏激、趣味低下的流行语来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
3.创造高雅的流行语。我们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教育工作者、语言文字工作者都可以发挥自己对语言驾轻就熟的优势,创造出高雅、生动的流行语,为我们的中小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这样既满足了他们求新、求异的心理,又能使他们得到较为规范、高雅的语言教育,从而帮助他们自觉抵制趣味低下的流行语的侵蚀。
(节选自《修辞学习》2003年第4期)
网络语言:我们能拒绝吗
姚玉成
时下,网络交流已日益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部分。随着网络交流的普及,一些新兴的网络语言正逐步影响人们的生活。如果你不了解网络语言,就很难被视作网民中的真正一员,就像不懂英语很难和世界接轨一样。
在网上,如果你称呼漂亮姑娘为美女,肯定 ( http: / / www.21cnjy.com )会让网友们闻之喷饭——太俗了。网上美女的称呼叫“美眉”。“美眉”已流行了多年,用漂亮的眉毛指代女网友,贴切。如今,更简称为MM。无独有偶,在中国的传统词汇中,东施是丑女的代名词,谁叫她效颦来着。还有,有事给我伊妹儿吧,远比E mail好听十倍,而且你还可以想象是美眉发来的。
这还只是网络语言的一小类,它来源于中国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传统词汇,但被网虫们赋予了新的含义。网上是怪词的天下。进了聊天室,选择说话方式有公开的、秘密的,你对网友说,咱们秘密说吧,一下子就露怯,应该说私聊、潜水。进了BBS,看见“欢迎你来灌水”,就是让你发表意见,写文章。与之相应的还有造砖,灌水是随便写,造砖是用心写。光从写作费力程度的不同就可以看出两种写作方式的差别。
网上还是很多拼音和英文简写的天下。这起初主要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网虫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而采取的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特定语言了。如果有人在网上喊你JJ,你千万别误会,它可不是指迪斯科舞厅,而是一个亲昵的称谓——姐姐。还有GG、DD等,是哥哥、弟弟的意思,网络真是让人感觉亲如一家。一到网上,大家不分男女老幼,一律冠以GG、JJ、DD的称呼,这使得原本冷冰冰的虚拟数字网络平添了一份温馨和亲昵。网友们对你说BB,意思可就复杂了,它可能是宝贝、孩子、情人,也可能和你说拜拜。
网上又是错别字的天下,但这些错别字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错得很可爱,错得大家都能接受。“斑竹”说,文章写得好,会送你一些小东东。看到这话,可别发愣。斑竹?就是版主。怪就怪智能拼音词库里“版主”这个词得自己造,又费时又费力,哪是网迷们能接受的?“版主”成“斑竹”也就顺理成章了。东东就是东西,这样说是不是很可爱?同样的,我来乐——我来了;气死我乐——气死我了;菌男——俊男;霉女——美女。
网上也是数字的天下,因为数字远比汉字来得简单、方便。倘若你初涉网络,除非有破译密码的天才,否则是绝对弄不清楚数字语言代表的真正含义。很多现实生活中的爱情高手就是这样栽在网上的。7456—气死我了;886——拜拜了;687——对不起;你真是个286,那是说你傻,脑子转得慢,像台运算速度最慢的286一样。
网上形象语言也很多,愤怒了,可以选择一个横眉竖目的脸谱发过去;心情好时,则可以选择哈哈大笑的卡通形象。还有许多符号都代表着不同的含义。
网络语言种类繁多,很难一一列出,其中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意味、酸甜苦辣就得网民们自己去慢慢品尝了。总之,网上不是“正经”中国话的天下,网上人不亦乐乎,网下人两眼茫然。有迹象表明,网上新名词不但在网上飞,还飞出了网外,开始成为许多人生活中用语的一部分。
网络语言冲击语文教学
一位小学教师说,现在的学生开口“哇噻”, ( http: / / www.21cnjy.com )闭口“酷”的,让人不知所云。更可怕的是,有些学生在作文中,尤其是日记、周记里面充斥着大量的类似语言。据了解,学生们的类似语言相当一部分是从网上学来的。这位老师呼吁,现在学生上网的越来越多,而学生们又正处于打基础的时候,如果对网络语言不加以引导,很可能会对正规语言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一位资深教育界人士则认为,应当客观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看待网络语言对学生的影响,不能一棍子打死。语言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如果一种新的语言产生已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而且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的话,我们就不能也不应人为地去阻止它。比如说一些大众俚语、俗话,就有很强的生命力。倘若是些类似江湖黑话等不健康的语言,则应当坚决制止。
另一位教师认为,传统的语文教学比较正规,语法、词汇的运用都比较讲究。可是网络语言却不一样,随意的成分太大。如果单纯拒绝网络语言也不明智,毕竟它在某种程度上方便表达很多学生内心世界。但一味地放任自流也不行,这其间有个度的把握问题。比如说有的学生文章中出现个别网络语言,我不会去责备他们,而是主动地去了解它的真实含义。毕竟,对待新类型的语言,我们采取的方式不应当是逃避而是去学会如何面对。
语言发展不能拒绝网络
国家新闻出版署对于报纸、期刊、杂志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出现的文字,都有相应的规定。而对于兼具媒体性质的网络语言,还没有出台专门的规定,有关部门也正在商讨相应的措施。
也有人认为,是否规范网络语言,并不是很 ( http: / / www.21cnjy.com )重要,关键是看它是否具有生命力。语言是活的、变化的,一直处于发展中,如果那些充满活力的网络语言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约定俗成后我们就可以接受了。毕竟,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是我们这个网络时代的反映。有些专家还专门从事收集、整理新词汇的工作呢。
一位语言学专家认为,人们应当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对待网络语言。综观历史,人类的每一种新文化的兴起,都会带来一些新的词汇。远的不说,比如近年国内兴起的股民专用术语已经远远超出了股市的应用范围。现在的小孩都是从看图时代长大的,他们需要更加简单、形象的交流工具。网络语言的产生与其说是为了迎合新一代的需要,倒不如说是语言发展的新现象,只是对之要加以引导。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