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伊春市铁力市马永顺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伊春市铁力市马永顺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05 15:47:37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测试高二年级
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35题,共70分)
1. 元代是由蒙古族在1271年建立,其结束了我国南北对峙的战乱局面,是一个实现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元代实行( )
A. 郡县制 B. 郡国并行制 C. 分封制 D. 行省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地方推行行省制,是中国省制的开端,D项正确;郡县制在秦朝大规模推行,排除A项;郡国并行制是在汉初在地方推行的制度,排除B项;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地方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2. 王安石变法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政治变革运动。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
A. 整顿吏治 B. 以法治国 C. 富国强兵 D. 重农抑商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的根本目的,是要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增强对外防御,对内弹压的能力,以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即其主要目的是富国强兵,C项正确;整顿吏治是庆历新政的核心,排除A项;以法治国、重农抑商同商鞅变法有关,排除BD项。故选C项。
3. 明朝前期,中央为强化边疆治理实行了一系列措施。在东北,对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并在黑龙江流域设置机构对其进行管理。这个机构是( )
A. 乌里雅苏台 B. 乌思藏都司 C. 奴儿干都司 D. 澎湖巡检司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前期(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对东北(女真)的管理上,明朝前期在黑龙江流域设立奴儿干都司,并对东北女真部落首领封授官号,C项正确;乌里雅苏台即指驻乌里雅苏台城定边左副将军(乌里雅苏台将军)之辖区,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乌思藏都司是中国明朝对今西藏自治区除昌都地区以外的大部分地区以及锡金、不丹的最高军政管辖机构,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屿和琉球(今中国台湾),排除D项。故选C项。
4. 20世纪中期以来,发达国家陆续为“普通民众提供一块可以安生的基石”。但与此同时,1951—1986年间,英国有32年出现赤字,累计上千亿英镑。这促使英国政府( )
A 注重社会公平 B. 缩小福利规模 C. 扩大中间阶层 D. 发展第三产业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中期以来(英国)。材料“20世纪中期以来,发达国家陆续为‘普通民众提供一块可以安生的基石’”指的是福利国家的建立,因此当时英国赤字严重的问题与高福利有关,这促使英国政府适当缩小福利规模,B项正确。西方国家适当削减社会福利,力图在提高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寻找平衡﹐而非单纯注重社会公平,排除A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赤字严重与福利国家建立有关,这促使英国改革福利政策,而非采取其他举措,排除C、D两项。故选B项。
5. 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政策是历代统治者的共识。下列是某同学整理各朝代对新疆地区的管辖措施,其中①②③④分别是( )
A. ①安西都护府②宣慰司③伊犁将军④新疆行省
B. ①安北都护府②宣政院③伊犁将军④新疆行省
C. ①安西都护府②宣慰司③理藩院④伊犁将军
D. ①唐蕃会盟②宣政院③察合台汗国④新疆行省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我国古代对西域地区的管辖知识可知,唐朝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元朝设北庭都元帅府与宣慰司,清朝设伊犁将军与新疆行省,A项正确;元朝的宣政院不是管辖西域的机构,而是管理西藏的机构,排除B项;理藩院是清朝政府统治蒙古、回部及西藏等少数民族的最高权力机构,与新疆的管理无关,排除C项;①唐蕃会盟是唐朝与吐蕃的交流,与新疆的管理无关,③察合台汗国是元朝时期的蒙古封国,与清朝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6. 《人类简史》使用了“逃走的国王”“胜利的议会”“权利法案”“其他重要法律”“政党”“内阁的兴起”“内阁的发展”“近代内阁”等标题,叙述了近代某国革命与制度的确立过程。该国家是( )
A. 英国 B. 法国 C. 美国 D. 德国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通过颁布《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权力,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后又确立了责任内阁制,因此材料描述的国家是英国,A项正确;法国确立的是议会制共和制,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美国确立的是总统共和制,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德国通过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但材料内容体现的是英国,而不是德国,排除D项。故选A项。
7. 美国宪法规定,国会具有对外宣战权;招募军队、维持军备的权力。总统为合众国陆海军总司令,并在各州民团奉召为合众国执行任务时担任统帅;经参议院建议和同意,总统有缔结条约之权。二战以前,美国出兵哥伦比亚、古巴以及墨西哥均未经国会宣战。这说明美国( )
A. 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脱离现实 B. 民主政治制度设计存在一定缺陷
C. 立法权呈现出日益缩小的趋势 D. 总统始终掌控对外政策的主导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美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国会具有对外宣战权,招募军队、维持军备的权力,总统为合众国陆海军总司令,并在各州民国奉召为合众国执行任务时担任统师,经参议院建议和同意,总统有缔结条约之权,可知美国立宪者们将对外决策的权力分别授予了国会与总统,这一安排使得国会和总统任何一方很难独自行使某项对外决策权,两者相互牵制,很多时候需要双方的合作才能有效地使用外交权,存在理性色彩,但同时这一安排使国会和总统在外交事务的权力分配上存在着不确定、重叠,有时甚至是对抗性的,有时会引起总统与国会的冲突,存在一定的缺陷,B项正确;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存在一定缺陷,并不意味着脱离现实,排除A项;立法权日益缩小在材料中并未反映,排除C项;材料并未强调“总统始终掌控对外政策主导权”,且“始终”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8. 法国的等级代表会议被称为三级会议,由教会贵族、世俗贵族和市民代表三个等级组成。1302年法王腓力四世在巴黎举行第一次三级会议。这次会议(  )
A. 进一步强化王权 B. 建立了议会君主制
C. 国王失去征税大权 D. 大大削弱贵族势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1302年(法国)。据材料“1302年法王腓力四世在巴黎举行第一次三级会议”可知,这次会议确立了国王有权征税的原则,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进一步强化了王权,削弱了教权,A项正确;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简称议会君主制,议会是国家立法机关和最高权力机关,君主不直接支配国家政权的政体形式,而材料中君主权力得到强化,排除B项;这次会议确立了国王有权征税的原则,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排除C项;中世纪法国,贵族属于统治阶级,削弱贵族势力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9. 1947年4月,蒋介石在“还政于民”的口号下,进行“多党政府”的组建,政府代表的候选人有聘、圈、指、派之分,选举亦有竞、包之别。国民政府这一举措( )
A. 努力缓和各党派矛盾 B. 扰乱了国统区经济秩序
C. 旨在维护其一党专制 D. 传播了自由民主的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947年(中国)。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据材料“还政于民”“多党政府”“政府代表的候选人有聘、圈、指、派之分,选举亦有竞、包之别”可知,蒋介石的“还政于民”是幌子,是手段,其目的是维护其一党专制,C项正确;蒋介石的做法是为了维护一党专制,不是为了缓和各党派矛盾,排除A项;蒋介石维护一党专政的举措没有扰乱国统区经济秩序,排除B项;自由民主只是幌子,实质是维护一党专制,不利于自由民主思想传播,排除D项。故选C项。
10. 年画具有易为认知、易被接受、发行量大、可以大面积迅速传播的特性。下图是1954年的一幅年画《投票的日子》,两名社员正在催促参加选举的女代表,因为今天是投票的日子,社员们都穿着新衣服,非常喜庆。这幅年画反映的主题是( )
A. 基层民主自治的盛况
B. 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C. 米棉之战胜利的喜悦
D. 根本政治制度的形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4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时间和图片及所学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该画作的主题为1954年农村进行民主选举人大代表,反映新中国成立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形成的景象,D项正确;画面信息与基层民主自治无关,而是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人大制度建立的史实,排除A项;该画主题并非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是体现了民众积极参政,排除B项; 1949年4月到1950年2月在上海发生米棉之战,时空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1. 公元494年末,孝文帝禁止穿鲜卑服,要求鲜卑人穿汉人衣服。后来又规定改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孝文帝采取以上措施的根本目的是
A. 摆脱鲜卑贵族的束缚
B. 摒弃鲜卑族的陋习
C. 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
D. 缓和社会矛盾
【答案】D
【解析】
【详解】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加速民族融合,缓和阶级矛盾,其根本目的在于巩固统治,D正确;摆脱鲜卑贵族的束缚不符合材料中根本目的的含义,A错误;摒弃鲜卑族的陋习说法绝对,B错误;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是缓和阶级矛盾的表现之一,不是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C错误。
12. 商鞅由魏入秦后对秦孝公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以下对商鞅变法“不法古”分析不符合历史逻辑的是( )
A. 废除世卿世禄制,打击了贵族特权 B. 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C. 推行什伍连坐制,着眼于社会治安 D. 推行个体小家庭,推动小农经济兴起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商鞅强调无论治理天下还是国家,都不能按照死板的方法去做,要灵活根据实际情况变通。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在变法中强制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度,奖励一家一户男耕女织的生产,鼓励垦荒,促进了秦国小农经济的发展,选项中的“兴起”表述错误,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承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打击了传统旧贵族的利益,A项排除;商鞅变法在经济上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制,并实行平等的赋税,B项排除;商鞅编订户口,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规定居民要登记各人户籍,开始按户按人口征收军赋,推行什伍连坐制,着眼于社会治安,C项排除;故选D项。
13. 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即在青黄不接时,官府向有需要的农民提供贷款,以抑制兼并,为官府开辟财源。大臣韩琦报告青苗法实施的情况:所有农户都必须从官府贷款,富人可以多贷,穷人只能少贷,贷款利率较高,到期后农民又面临官府强制催收。韩琦认为青苗法( )
A. 没有增加政府的收入 B. 加强对农民编制管理
C. 限制民间高利贷剥削 D. 增加农民的经济负担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依据材料“所有农户都必须从官府贷款,富人可以多贷,穷人只能少贷,贷款利率较高,到期后农民又面临官府强制催收”可以看出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强制的现象,官员从中获利,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D项正确;材料中韩琦没有青苗法不能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观点,韩琦主要表达出青苗法在实际过程中增加农民的经济负担,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涉及青苗法对农民管理,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限制民间高利贷剥削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14. 一条鞭法实行后,一些地区曾出现“视田如陷阱,是以富者缩资以趋末”的现象。这反映了一条鞭法( )
A. 计亩征银, 刺激了商品经济发展 B. 一概征银, 消除了土地兼并现象
C. 摊丁入亩,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 D. 赋役征银,根本上改变了重农抑商的观念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信息可知时空是:中国明朝。根据材料“视田如陷阱,是以富者缩资以趋末”反映了一些地区出现了视农业为陷阱,商人不再对获取土地趋之若鹜,富人转而从事商业经营的现象,体现出一条鞭法实行后刺激了商品经济发展,A项正确;一概征银, 消除了土地兼并现象说法绝对化,排除B项;摊丁入亩是清朝采取的措施,排除C项;材料“从根本上改变了重农抑商的观念”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15. 康有为说:“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维新派在实践中把变科举、废八股作为变法的第一步,接着又要求精简机构、裁汰冗员,使得成千上万的官吏失去职位。这反映出维新派( )
A. 具有成熟的改革策略 B. 反对清政府封建统治
C. 改革存在过急的倾向 D. 拥有可靠的社会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求自立和变法措施过多,体现了改革存在过急的倾向,C项正确。戊戌变法的改革内容过多,急于求成,策略不成熟,排除A项;戊戌变法主张君主立宪,并不反对清政府封建统治,排除B项;戊戌变法并未广泛发动群众,社会基础不可靠,排除D项。故选C项。
16.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主要表现在(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 B.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进
C.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8年后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了改革开放,其中在农村方面的改革主要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D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于1950年,排除A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进是在1953年,排除B项;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排除C项。故选D项。
17. 《宋史》中有传的1953人中,平民或低品官出身而入仕者,占55%。当时科举制用弥封、誊录办法,密封姓名,专人誊抄考卷,再送考官评阅。据此推断,宋朝科举制度( )
A. 维护门第观念 B. 注重公平竞争 C. 实现南北分卷 D. 减少录取人数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宋代科举考试中,平民或低品官出身而入仕者占比较高,同时考试流程较为科学规范,注重保密,这说明宋代科举注重公平竞争,B项正确;大量平民参与科举考试,说明宋代的科举考试并不是维护门第观念,排除A项;南北分卷制度出现在明代,排除C项;宋代科举考试制度逐渐完善,录取人数在增加,排除D项。故选B项。
18. 据史料记载,1904年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发榜,下列关于清朝废除科举制度的原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清王朝处于内忧外患之中 B. 科举制度不能选拔经世应变之才
C. 袁世凯、张之洞等人的立停科举之奏 D. 适应君主立宪制度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晚清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晚晴君主立宪改革失败,科举制的废除与君主立宪制没有关系,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晚清时期,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旧的科举考试不能选拔真正人才,排除A、B项;受到西方先进教育体制的影响以及国内开明人士的倡导,要求废除科举制,排除C项。故选D项。
19. 北宋吕大钧编撰的《吕氏乡约》,是一个建立在自愿联合基础上,有着教化、救济与公共治理功能的村社规约。这表明该乡约( )
A. 意在削弱君权 B. 追求强化集权 C. 重在基层自治 D. 已和法律合流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有着教化、救济与公共治理功能的村社规约”可知,该乡约既有教化,还有救济,也负责公共治理的职能,可见该乡约重在基层治理,C项正确;意在削弱君权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吕氏乡约》是民间儒学士人所写,重在强化基层治理,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乡约和法律合流是在明清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20. 中世纪时,只有教士才有阅读《圣经》的权利。到了16世纪中期,普通教民相信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得救。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文艺复兴 B. 宗教改革 C. 启蒙运动 D. 资产阶级革命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欧洲中世纪时期。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到16世纪中期,之所以普通教民相信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得救,主要是因为出现了宗教改革,宗教改革主张和上帝直接对话,因信称义等主张,B项正确;“普通教民相信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得救”是宗教改革的内容,和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及资产阶级革命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
21. 唐朝在边疆地区设置羁縻州,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这一措施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和平,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这一制度的内涵是( )
A. 因俗而治 B. 承认藩属关系 C. 开发边疆 D. 淡化民族偏见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唐朝在边疆地区设置羁縻州,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可知,唐朝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羁縻制度,体现唐朝统治者既注重因俗而治,又注重加强中央集权,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A项正确;羁縻制度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并不是承认藩属关系,排除B项;开发边疆是结果,并不是羁縻制度的内涵,排除C项;羁縻制度的内涵并不是淡化民族偏见,而是因俗而治,排除D项。故选A项。
22. 二战全面爆发前,受侵略国家欲通过国联维护自身利益,但其相关提案始终未能得到全体通过,从而使其对战争的制止无法实现,因此,该原则的实际效果与其初衷背道而驰。“该原则”指( )
A. “欧洲均势”原则 B. “和平中立”原则
C. “全体一致”原则 D. “大国一致”原则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二战前的世界。根据材料“二战全面爆发前,受侵略国家欲通过国联维护自身利益,但其相关提案始终未能得到全体通过,从而使其对战争的制止无法实现”及所学可知,题干中的“未能得到全体通过”是指国联的“全体一致”原则,C项正确;“欧洲均势”指英国推行的维持欧洲大陆实力均衡的政策,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不是中立原则,排除B项;“大国一致”原则是联合国安理会的表决原则,排除D项。故选C项。
23. “在战后,《联合国宪章》的产生和联合国的建立,表明国际法又有了新发展,进入了另一个新的阶段。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法逐渐发展为现代的、以普遍性为特色的国际法。”推动二战以来国际法不断发展的因素还有
①新兴民族国家纷纷独立 ②单边主义退出历史舞台
③各类国际组织数量激增 ④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强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大量新兴民族国家纷纷独立 ,同时各类国际组织数量激增 ,在经济方面,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强,这些都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C项正确;二战后,单边主义并未退出历史舞台,排除A、B、D项。故选C项。
24.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的补充发言中说,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的目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此基础上,中国提出了( )
A. “一边倒”方针 B. 平等互利原则 C. “求同存异”方针 D. 互不侵犯原则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1955年(亚非会议)。据材料“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代表团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会议的顺利进行,C项正确;“一边倒”方针是指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斗争中,将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平等互利原则和互不侵犯原则,都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与亚非会议无关,排除BD项。故选C项。
25. 邓小平在论述外交问题时指出:“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这表明我国的外交方针是( )
A. “求同存异” B. “另起炉灶” C. “一边倒” D. 独立自主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邓小平强调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体现了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D项正确;“求同存异”体现了与不同社会性质的国家合作,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另起炉灶”表明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外国建立的外交关系,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一边倒”是指新中国坚定的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的阵营一边,与材料中不打苏联牌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6.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参观了货币博物馆的展览,下图所示货币按其出现的先后,正确的展览顺序应为( )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①④ C. ③①④② D. ③②①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交子出现于北宋,半两钱出现在秦朝,五铢钱出现在汉朝,康熙通宝出现在清朝,因此正确顺序为②③①④,B项正确;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27.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之所以能够建立,从根本上说是由于( )
A. 以英镑为中心的货币体系已难以维持
B. 美国的黄金储备量最多
C. 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
D. 联合国由美国操纵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其实质是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它的建立从根本上说是由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C项正确;该体系的建立从根本上说是由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AB项不属于根本原因,排除AB项;D项与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8. 古代的赋役除田赋外,还有人头税、徭役等。从唐朝到清朝,赋役征发逐渐转到向土地和财产征税,人头税逐渐被废除。图中①②③处填写正确的是( )
A. ①两税法②科差③一条鞭法
B. ①两税法②一条鞭法③摊丁入亩
C. ①两税法②摊丁入亩③科差
D. ①科差②一条鞭法③摊丁入亩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两税法,明朝实行一条鞭法,清朝摊丁入亩,这三次赋税制度改革中,赋役征发逐渐转到向土地和财产征税,人头税逐渐被废除,B项正确;科差是元朝实行的代徭税,排除A、C、D项。故选B项。
29. 宋朝户籍分主户与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北宋初,客户占总人口的40%,到1072年,客户所占比例下降到30%。北宋客户比率变化的客观因素是( )
A. 户籍管理失控 B. 贫富差距缩小
C. 商品经济发展 D. 门第观念淡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政府对百姓人身控制的放松,客观上降低了客户的比例,C项正确;“失控”说法绝对,与史实也不符,排除A项;北宋贫富差距不断拉大,排除B项;门第观念与客户比率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30.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召开御前会议,专门讨论帝国应该采用怎样的地方行政体制。最终秦始皇采纳廷尉李斯建议,实行(  )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内外服制 D. 郡国并行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地方推行的制度是郡县制,B正确;A是西周时期的地方政治制度,排除;C是商朝的政治制度,排除;D是汉初的地方政治制度,排除。故选B。
31. 秦朝时开始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到清朝时期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这主要是指( )
A. 废丞相权分六部 B. 设立内阁
C. 设中外朝 D. 设置军机处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因此D正确,ABC排除。故选D。
32. 有人称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作为一种选官制度,其选拔标准是( )
A. 帝王的喜好 B. 才能和学识 C. 财富的多寡 D. 门第的高低
【答案】B
【解析】
【详解】科举制选拔人才的标准是才学,B项正确;帝王喜好、财富多寡都不是科举制选拔标准,排除A、C项;D项是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的标准,排除D项。故选B项。
33. 古罗马人以务实的精神创造出一整套治理国家的经验,特别是在法律方面有突出的建树。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的是
A. 《十二铜表法》的制定 B. 《阿奎里亚法》的确立
C. 《卡拉卡拉敕令》的出台 D.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颁布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罗马《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了完备阶段,D项符合题意;A项是罗马成文法的起点,不符合题意,排除;《阿奎利亚法》的确立标志着现代民事侵权法的开端,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罗马帝国颁布《卡拉卡拉敕令》,授予帝国所有被征服者公民权,享有罗马公民的法律地位,是公民法走向万民法的标志,C项排除。故选D。
34. 在一次制宪会议上,来自各州的代表经过几个月的激烈争论,通过了一部联邦宪法。该宪法也被称为近代世界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这部宪法是
A. 英国《权利法案》
B. 美国1787年宪法
C. 法国1875年宪法
D.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制宪会议”“各州的代表”“ 联邦宪法”“ 近代世界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可知是美国1787年宪法,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权利法案》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故AD项错误。法国1875年宪法确立共和制,故C项错误。
35. 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的会议是:( )
A. 亚非会议 B. 日内瓦会议 C. 巴黎会议 D. 开罗会议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得,日内瓦会议是讨论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国际会议,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B项正确;1955年,万隆会议即第一次亚非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导致五四运动爆发,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1943年,开罗会议召开,规定日本必须归还窃取的中国领土,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二、材料分析题(2题,共30分)
36.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我国古代制度的创新,反映了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汉选官制变迁史稿》
魏晋时代,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尤以德才为先,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的中央官制的名称。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中央官制的名称,并写出①的名称
(3)根据材料三,分别指出我国西汉、魏晋、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指出这些选官制度的选官标准发生了怎样的演变。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答案】(1)三公九卿制
(2)名称:三省六部制。①尚书省。
(3)汉朝: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选官标准:由重德才到重门第,最后发展为凭才学。
(4)积极作用:扩大了统治基础,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有利于公平公正、读书重学的社会风气的形成;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依据材料中官名:郎中令、宗正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行的中央官制是三公九卿制。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隋唐时期。名称:依据结构图中门下省、中书省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信息可知,唐朝中央官制是三省六部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尚书省。
【小问3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对比类材料分析题。西汉:依据材料“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可知,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是举孝廉;魏晋:依据材料“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尤以德才为先,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可知,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是中正官评品授官;隋唐:依据材料“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可知,科举制。选官标准: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是举孝廉、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是中正官评品授官和科举制凭才学授官可知,变化为由重德才到重门第,最后发展为凭才学。
【小问4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依据材料“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可知,扩大了统治基础,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选拔考试有利于公平公正、读书重学的社会风气的形成;科举制为国家选拔人才,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3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由于美国当局迟迟不愿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等种种卑劣手段,致使中美关系进一步恶化。这期间,美国大放反华言论,阻挠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并悍然发动侵朝战争,强占中国台湾,肆意破坏中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中国人民被迫奋起还击,进行了保家卫国的抗美援朝战争。
材料二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政治影响的扩大,美国一些人士和广大人民要求政府改变对华政策的呼声愈来愈高。1972年2月21日,美国前总统尼克松首次访华,经过多次会谈,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从而为中美关系正常化美定了基础。1978年11月16日,华国锋总理和卡特总统分别在北京和华盛顿同时发表中美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宣布两国政府自1979年1月1日起建立外交关系。从此,中美两国关系开始了一个新阶段。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黄顺义《略论战后中美关系的历史演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美国的对华行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相比,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
(3)综上,就国家利益与外交政策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美国的对华行径: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阻挠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发动侵朝战争,强占中国台湾,肆意破坏中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背景:世界是美苏两极格局;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尖锐对立;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2)变化:有对抗到关系正常化。原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政治影响的扩大;中苏关系恶化,中国为了对抗苏联的威胁;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冲击等。
(3)认识: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国家利益;外交政策的目的是维护国家利益。
【解析】
【详解】(1)美国的对华行径:根据“美国当局迟迟不愿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等种种卑劣手段”得出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根据“阻挠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得出阻挠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根据“发动侵朝战争,强占中国台湾,肆意破坏中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得出发动侵朝战争,强占中国台湾,肆意破坏中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背景:结合所学,可从世界是美苏两极格局、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尖锐对立、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等角度分析总结。
(2)变化:根据“美国当局迟迟不愿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建立外交关系”得出有对抗到关系正常化。原因:根据“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政治影响的扩大”得出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政治影响的扩大;结合所学,还可从中苏关系恶化,中国为了对抗苏联的威胁;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冲击等分析回答。
(3)认识:可从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国家利益、外交政策的目的是维护国家利益等分析总结。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测试高二年级
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35题,共70分)
1. 元代是由蒙古族在1271年建立的,其结束了我国南北对峙的战乱局面,是一个实现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元代实行( )
A. 郡县制 B. 郡国并行制 C. 分封制 D. 行省制
2. 王安石变法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政治变革运动。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
A. 整顿吏治 B. 以法治国 C. 富国强兵 D. 重农抑商
3. 明朝前期,中央为强化边疆治理实行了一系列措施。在东北,对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并在黑龙江流域设置机构对其进行管理。这个机构是( )
A. 乌里雅苏台 B. 乌思藏都司 C. 奴儿干都司 D. 澎湖巡检司
4. 20世纪中期以来,发达国家陆续为“普通民众提供一块可以安生的基石”。但与此同时,1951—1986年间,英国有32年出现赤字,累计上千亿英镑。这促使英国政府( )
A. 注重社会公平 B. 缩小福利规模 C. 扩大中间阶层 D. 发展第三产业
5. 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政策是历代统治者的共识。下列是某同学整理各朝代对新疆地区的管辖措施,其中①②③④分别是( )
A. ①安西都护府②宣慰司③伊犁将军④新疆行省
B. ①安北都护府②宣政院③伊犁将军④新疆行省
C. ①安西都护府②宣慰司③理藩院④伊犁将军
D. ①唐蕃会盟②宣政院③察合台汗国④新疆行省
6. 《人类简史》使用了“逃走的国王”“胜利的议会”“权利法案”“其他重要法律”“政党”“内阁的兴起”“内阁的发展”“近代内阁”等标题,叙述了近代某国革命与制度的确立过程。该国家是( )
A. 英国 B. 法国 C. 美国 D. 德国
7. 美国宪法规定,国会具有对外宣战权;招募军队、维持军备的权力。总统为合众国陆海军总司令,并在各州民团奉召为合众国执行任务时担任统帅;经参议院建议和同意,总统有缔结条约之权。二战以前,美国出兵哥伦比亚、古巴以及墨西哥均未经国会宣战。这说明美国( )
A. 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脱离现实 B. 民主政治制度设计存在一定缺陷
C. 立法权呈现出日益缩小的趋势 D. 总统始终掌控对外政策的主导权
8. 法国的等级代表会议被称为三级会议,由教会贵族、世俗贵族和市民代表三个等级组成。1302年法王腓力四世在巴黎举行第一次三级会议。这次会议(  )
A. 进一步强化王权 B. 建立了议会君主制
C. 国王失去征税大权 D. 大大削弱贵族势力
9. 1947年4月,蒋介石在“还政于民”的口号下,进行“多党政府”的组建,政府代表的候选人有聘、圈、指、派之分,选举亦有竞、包之别。国民政府这一举措( )
A. 努力缓和各党派矛盾 B. 扰乱了国统区经济秩序
C. 旨在维护其一党专制 D. 传播了自由民主的思想
10. 年画具有易为认知、易被接受、发行量大、可以大面积迅速传播的特性。下图是1954年的一幅年画《投票的日子》,两名社员正在催促参加选举的女代表,因为今天是投票的日子,社员们都穿着新衣服,非常喜庆。这幅年画反映的主题是( )
A. 基层民主自治的盛况
B. 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C. 米棉之战胜利的喜悦
D. 根本政治制度的形成
11. 公元494年末,孝文帝禁止穿鲜卑服,要求鲜卑人穿汉人衣服。后来又规定改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孝文帝采取以上措施的根本目的是
A. 摆脱鲜卑贵族的束缚
B. 摒弃鲜卑族的陋习
C. 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
D. 缓和社会矛盾
12. 商鞅由魏入秦后对秦孝公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以下对商鞅变法“不法古”的分析不符合历史逻辑的是( )
A. 废除世卿世禄制,打击了贵族特权 B. 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C. 推行什伍连坐制,着眼于社会治安 D. 推行个体小家庭,推动小农经济兴起
13. 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即在青黄不接时,官府向有需要的农民提供贷款,以抑制兼并,为官府开辟财源。大臣韩琦报告青苗法实施的情况:所有农户都必须从官府贷款,富人可以多贷,穷人只能少贷,贷款利率较高,到期后农民又面临官府强制催收。韩琦认为青苗法( )
A. 没有增加政府的收入 B. 加强对农民编制管理
C. 限制民间高利贷剥削 D. 增加农民的经济负担
14. 一条鞭法实行后,一些地区曾出现“视田如陷阱,是以富者缩资以趋末”的现象。这反映了一条鞭法( )
A. 计亩征银, 刺激了商品经济发展 B. 一概征银, 消除了土地兼并现象
C. 摊丁入亩,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 D. 赋役征银,根本上改变了重农抑商的观念
15. 康有为说:“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维新派在实践中把变科举、废八股作为变法的第一步,接着又要求精简机构、裁汰冗员,使得成千上万的官吏失去职位。这反映出维新派( )
A. 具有成熟的改革策略 B. 反对清政府封建统治
C. 改革存在过急的倾向 D. 拥有可靠的社会基础
16.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主要表现在(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 B. 农业合作化运动推进
C.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17. 《宋史》中有传1953人中,平民或低品官出身而入仕者,占55%。当时科举制用弥封、誊录办法,密封姓名,专人誊抄考卷,再送考官评阅。据此推断,宋朝科举制度( )
A. 维护门第观念 B. 注重公平竞争 C. 实现南北分卷 D. 减少录取人数
18. 据史料记载,1904年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发榜,下列关于清朝废除科举制度的原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清王朝处于内忧外患之中 B. 科举制度不能选拔经世应变之才
C. 袁世凯、张之洞等人的立停科举之奏 D. 适应君主立宪制度的需要
19. 北宋吕大钧编撰《吕氏乡约》,是一个建立在自愿联合基础上,有着教化、救济与公共治理功能的村社规约。这表明该乡约( )
A. 意在削弱君权 B. 追求强化集权 C. 重在基层自治 D. 已和法律合流
20. 中世纪时,只有教士才有阅读《圣经》的权利。到了16世纪中期,普通教民相信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得救。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文艺复兴 B. 宗教改革 C. 启蒙运动 D. 资产阶级革命
21. 唐朝在边疆地区设置羁縻州,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这一措施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和平,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这一制度的内涵是( )
A. 因俗而治 B. 承认藩属关系 C. 开发边疆 D. 淡化民族偏见
22. 二战全面爆发前,受侵略国家欲通过国联维护自身利益,但其相关提案始终未能得到全体通过,从而使其对战争的制止无法实现,因此,该原则的实际效果与其初衷背道而驰。“该原则”指( )
A. “欧洲均势”原则 B. “和平中立”原则
C. “全体一致”原则 D. “大国一致”原则
23. “在战后,《联合国宪章》的产生和联合国的建立,表明国际法又有了新发展,进入了另一个新的阶段。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法逐渐发展为现代的、以普遍性为特色的国际法。”推动二战以来国际法不断发展的因素还有
①新兴民族国家纷纷独立 ②单边主义退出历史舞台
③各类国际组织数量激增 ④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强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4.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的补充发言中说,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的目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此基础上,中国提出了( )
A. “一边倒”方针 B. 平等互利原则 C. “求同存异”方针 D. 互不侵犯原则
25. 邓小平在论述外交问题时指出:“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这表明我国的外交方针是( )
A. “求同存异” B. “另起炉灶” C. “一边倒” D. 独立自主
26.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参观了货币博物馆的展览,下图所示货币按其出现的先后,正确的展览顺序应为( )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①④ C. ③①④② D. ③②①④
27.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之所以能够建立,从根本上说是由于( )
A. 以英镑为中心的货币体系已难以维持
B. 美国的黄金储备量最多
C. 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
D. 联合国由美国操纵
28. 古代的赋役除田赋外,还有人头税、徭役等。从唐朝到清朝,赋役征发逐渐转到向土地和财产征税,人头税逐渐被废除。图中①②③处填写正确的是( )
A. ①两税法②科差③一条鞭法
B. ①两税法②一条鞭法③摊丁入亩
C. ①两税法②摊丁入亩③科差
D. ①科差②一条鞭法③摊丁入亩
29. 宋朝户籍分主户与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北宋初,客户占总人口的40%,到1072年,客户所占比例下降到30%。北宋客户比率变化的客观因素是( )
A. 户籍管理失控 B. 贫富差距缩小
C. 商品经济发展 D. 门第观念淡化
30.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召开御前会议,专门讨论帝国应该采用怎样的地方行政体制。最终秦始皇采纳廷尉李斯建议,实行(  )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内外服制 D. 郡国并行
31. 秦朝时开始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到清朝时期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这主要是指( )
A. 废丞相权分六部 B. 设立内阁
C. 设中外朝 D. 设置军机处
32. 有人称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作为一种选官制度,其选拔标准是( )
A. 帝王喜好 B. 才能和学识 C. 财富的多寡 D. 门第的高低
33. 古罗马人以务实精神创造出一整套治理国家的经验,特别是在法律方面有突出的建树。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的是
A. 《十二铜表法》的制定 B. 《阿奎里亚法》的确立
C. 《卡拉卡拉敕令》的出台 D.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颁布
34. 在一次制宪会议上,来自各州的代表经过几个月的激烈争论,通过了一部联邦宪法。该宪法也被称为近代世界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这部宪法是
A. 英国《权利法案》
B. 美国1787年宪法
C. 法国1875年宪法
D.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35. 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的会议是:( )
A. 亚非会议 B. 日内瓦会议 C. 巴黎会议 D. 开罗会议
二、材料分析题(2题,共30分)
36.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我国古代制度的创新,反映了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汉选官制变迁史稿》
魏晋时代,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尤以德才为先,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的中央官制的名称。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中央官制的名称,并写出①的名称
(3)根据材料三,分别指出我国西汉、魏晋、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指出这些选官制度的选官标准发生了怎样的演变。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3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由于美国当局迟迟不愿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等种种卑劣手段,致使中美关系进一步恶化。这期间,美国大放反华言论,阻挠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并悍然发动侵朝战争,强占中国台湾,肆意破坏中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中国人民被迫奋起还击,进行了保家卫国的抗美援朝战争。
材料二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政治影响的扩大,美国一些人士和广大人民要求政府改变对华政策的呼声愈来愈高。1972年2月21日,美国前总统尼克松首次访华,经过多次会谈,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从而为中美关系正常化美定了基础。1978年11月16日,华国锋总理和卡特总统分别在北京和华盛顿同时发表中美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宣布两国政府自1979年1月1日起建立外交关系。从此,中美两国关系开始了一个新阶段。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黄顺义《略论战后中美关系的历史演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美国的对华行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相比,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
(3)综上,就国家利益与外交政策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