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开学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开学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1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05 14:43: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年春期七年级开学摸底练习
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所选答案的字母代号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1.良渚文化的年代为距今5300-4300年,分布于长江下游一带,是一个以水稻作为农业经济支撑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与良渚先民农业经济形态最相似的原始居民是
A.元谋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2.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A.黄帝地位得到各族公认 B.宗族观念逐渐强化
C.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 D.世袭制度不断延续
3.下列反映西周历史的电影场景,明显不符合史实的是
A.周王使用青铜器祭祀 B.奴隶使用铁农具劳动生产
C.王宫中摆放着一玉器 D.都城镐京商业繁荣
4.战国时期,各国改革出现的决定性因素是
A.生产力的发展 B.私田的出现和扩大
C.封建地主的形成 D.各国君主的支持
5.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新目标“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战国时期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以达到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和谐的思想家是
A.老子 B.庄子 C.孟子 D.墨子
6.《帝国的终结》深刻探究了中国帝国制度形成和灭亡的原因。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统一度量衡 B.统一货币 C.统一文字 D.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7.秦末农民战争中,对推翻秦朝的统治起决定性作用的战役是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城濮之战 D.马陵之战
8.“兵皆罢归家”、“务民于农桑,薄赋敛”。这些国策的提出,表明汉初统治者实行
A.休养生息 B.依法治国 C.推恩令 D.盐铁专卖
9.汉武帝采用主父偃的建议,“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西汉实施这两项措施的根本目的是
A.封更多诸侯 B.繁荣思想文化
C.扩大地方权力 D.加强中央集权
10.国人喜欢把“秦皇汉武”并称,其主要原因是
①都是我国封建时代重要的君主
②都采用创新的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③采用的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并对历史起了推动作用
④都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象征
⑤都推崇儒学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
11.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关于黄巾起义的知识卡片,其中错误的是
时间:公元184年爆发领导人:张角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结果:被镇压下去
A.时间 B.领导人 C.口号 D.结果
12.《后汉书》记载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竟为之”。推动这一现象的因素是
A.汉武帝北击匈奴获胜 B.丝绸之路的通畅
C.孝文帝改革成效卓著 D.遣唐使多次来华
13.东汉末年的一位名医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被后世尊称为“医圣”,他的代表作是
A.《史记》 B.《本草纲目》 C.《伤寒杂病论》 D.《黄帝内经》
14.决定东汉末年“天下三分”的著名战役是
A.长平之战 B.垓下之战 C.赤壁之战 D.官渡之战
15.结束东汉末年以来群雄割据局面,实现国家短暂统一的政权是
A.曹魏 B.西晋 C.东晋 D.前秦
16.西晋的史料记载,从北方迁入内地的少数民族中,鲜卑族说自己是黄帝后代;匈奴的铁弗部认为自己是大禹后代。这些历史现象,主要说明
A.北方地区出现民族大交融 B.八王之乱引起社会动荡
C.出现了人口大规模南迁 D.少数民族对中原地区文化敬仰和认同
17.据记载,东汉时期,南方部分地区百姓还不知道牛耕,到了两晋南朝时,牛耕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这种局面的改变,主要得益于
A.北方人口的南迁 B.南方民族大融合
C.南方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D.地理自然环境的变化
18.“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共同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特征是
A.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D.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
19.北魏时期,诸多鲜卑姓氏都改为了汉姓,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胡服骑射 B.颁布“推恩令” C.八王之乱 D.孝文帝改革
20.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数字的数学家是
A.郦道元 B.贾思勰 C.司马迁 D.祖冲之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30分)
21.(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
——孙中山
材料二:“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离骚》
材料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孔子
阅读材料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轩辕”指谁?他被后人尊称为什么?(2分)
(2)材料二出自谁的作品?这首诗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3)材料三出自孔子的言论,请问他的这些言论被他的弟子收集在那部书里?(1分)
(4)作为教育家,孔子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教育主张,请说出他在教育方面的成就?(2分)
22.(6分)追求大一统是中华民族的政治理念和奋斗目标。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建构大一统社会是诸子追求的学术主题之一。
春秋时期,华夏大地上出现了多个政治实体并存的格局,身处乱象时代的孔子并未动摇对“天下共主”的追求,而是在规划并指点着中国历史如何重新通向大一统。
——摘编自闾小波《共识依赖:中华政治共识之传承与更张》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材料一中“乱象时代的原因并指出孔子的政治主张。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政治目的。(2分)
材料二 开创大一统王朝的治理实践。
不管人们是否佩服秦的成就,但必须承认这个成就:它在质和量的方面都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致它可以名之为“革命”。
——摘自崔瑞德、鲁唯一《剑桥中国秦汉史》
(2)据材料二,说明秦朝的“成就”(建立起怎样的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为巩固这一成就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2分)
材料三 大一统实现了思想统一。
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
——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3)据材料三,指出汉武帝为实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而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该措施产生的影响。(2分)
23.(7分)一句句豪迈的诗词,一首首经典的名篇。从古时起,人们就开始对“诸侯割据,群雄争霸”的三国时代常常追思。阅读下列有关三国的诗词,回答问题。
材料一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公元207年)
材料二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材料一中曹操的“壮心”指的是什么?此诗表达了他怎样的心情?(2分)
(2)曹操最大的功绩是什么?为什么能够取得这样的功绩?(2分)
(3)材料二中的"三国”是指哪三个政权?这首词与我国古代历史上哪一次著名的战役有关?这一战役爆发前,曹操已基本统一了北方,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的战役是什么?(3分)
24.(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描写江南:地城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材料二 《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请回答:
(1)阅读上述材料,经过比较发现南朝时的江南经济情况怎样?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1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江南地区出现“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局面的最主要的两个原因。(2分)
(3)从江南经济得到发展的原因中,你认为对我们今天经济的发展有何启示?(2分)
25.(5分)观察、阅读下面图片、文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小短文,体现图片之间的联系。(要求: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2024年春期七年级开学摸底练习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5DCBAD 6-10DBADB 11-15CBCCB 16-20DADDD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30分)
21.(7分)
(1)黄帝 华夏之祖(2分)
(2)屈原 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2分)
(3)论语(1分)
(4)①创办私学,广收门徒 ②注意因材施教 ③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 ④温故而知新等(2分)
22.(6分)
(1)王室衰微;主张“仁者爱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能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重新迈向大一统。(2分)
(2)灭六国,统一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2分)
(3)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朝所推崇。(2分)
23.(7分)
(1)“壮心”指统一全国;抒发了曹操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豪壮之情。(2分)
(2)统一北方,结束了北方军阀割据的局面。因为他在政治上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在农业生产上实行屯田;在军事上通过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从而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意思对即可)(2分)
(3)魏、蜀、吴;赤壁之战;官渡之战。(3分)
24.(5分)
(1)迅速发展。江南地区得到开发。(1分)
(2)北方人南迁,给江南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2分)
(3)生产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发展要有稳定的社会环境。(2分)
25.(5分)【示例】
张骞出使西域和佛教传播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先后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时期,西域的僧人运载佛经到洛阳,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扶持,佛教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张骞出使西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与西方进行的官方往来,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