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2.2《红烛》课件(共4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2.2《红烛》课件(共4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05 14:41: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红烛》
·闻一多
臧克家先生曾说:“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的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而于我心中,闻一多先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者,是舍生取义的弘扬者,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的大会上,他愤怒斥责国民党反动派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当日下午,即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杀害。
(闻一多)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毛泽东
知文常
新月派提出“理智节制情感”与诗的形式格律化的主张,闻一多进一步提出“新诗格律化”的主张,提出“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三美”
指的是音节和旋律的美
音乐美
绘画美
指的是词藻的运用,要体现出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方面的印象(即富有形象感、色彩感和画面感)
建筑美
指诗的对称和句的整齐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
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七子之歌》(视频)闻一多
《红烛》这首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就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时代背景1923年
苏联提供援助,为中国争取民族独立;
日军在长沙肆意枪杀中国平民;
胡适力倡研究旧国学;
毛泽东创办《新时代》杂志;
蔡元培愤然辞去北大校长职务;
北大哲学系教授在丧妻后与其小姨子相恋,引发爱情问题的社会大讨论。
这是一个到处充满着动荡冲突和分裂,也到处燃烧着绝望怒火的1923年。然而绝望的怒火中也盛开着希望和转机的曙光,五四的时代,虽然风云动荡,充满变革,但是却有着少年的锐气,青春的华彩,其中的人们虽然迷惘、困惑,但是它却能让闻一多冲破了小我,走向了大我的格局,甚至达到无我之境,这个时代赋予了他勇于献身拯救世人的梦想和力量。
文艺评论中总能看到一个术语,叫“意象解构”,它指的是诗人经常将一个完整的意象,分解成几个不同的部分来表情达意。如“丁香”在戴望舒的笔下,就被分解成“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颜色、味道、气质三个部分。
请大家听刘劲老师朗诵《红烛》(视频),并找出“红烛”这个意象在闻一多的诗中主要被解构成了哪几个部分?(把答案发到钉钉上)
“红烛”这个意象在闻一多的诗中主要被解构成了哪几个部分
红烛的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的“色”
我们常见蜡烛白色居多,这里选择红烛,有什么特殊用意?
将红烛的红,类比为红心的红。
红心的红:赤诚、热烈、忠诚。
红烛的红色也是代表赤诚、热烈、忠诚。
红烛的“光”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1.红烛的“光”象征什么?
“光”象征着红烛牺牲自
我,拯救世人的理想信念。
2.“不误,不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业什么思想感情?
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对先前的认识进行了彻底的自我否定。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燃烧自我,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吧!烧吧!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是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
这几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历史使命感?
当时民众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的毒害,在睡梦中尚未觉醒。诗人要以自己的生命火焰照亮沉睡的中国人,使民众觉悟、奋起,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获得解放。
李大钊的“闹钟炸弹论”
你就像个闹钟,面对这些沉睡的人,你想把他们叫醒,你持续不断地响着,有的睡得浅的人被你叫醒了,跟你一块儿去叫醒众人。
但是人数太多了,你们的声音太微弱,叫醒的人毕竟有限,而且保不齐有的人嫌烦,时不时还踢坏两块,那么有的闹钟怕来不及,就拿自己的生命当做原料,化成了炸弹,一下子就炸醒了一大片人。
陈独秀:那照你这么说,炸弹要比闹钟厉害多了,那么多来几个炸弹不就行了吗,还要闹钟何用啊?
李大钊:非也呀!仲甫兄,你想想,要是没有闹钟,夜以继日、呕心沥血地啼鸣,便不会有炸弹的诞生。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的“泪”
红烛的“泪”象征什么?
“泪”象征着因拯救祖国、拯救世人的理想受到阻碍而产生的着急焦虑之情。体现了诗人怀着拯救祖国的美好愿望,因受到反动势力的阻挠,感到壮志难酬,故而痛苦流泪。
红烛啊!
流吧!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的“灰”象征着
为了拯救世人,而主动自
我牺牲后还能培育出花果
的脂膏。诗人勉励红烛流
泪,并培出花儿,结成果
子,实际是勉励自己为争
取人民的幸福快乐无私奉献。
红烛的“灰”
红烛的“灰”象征什么?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如何理解“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因为要“创造光明”,所以红烛灰心流泪”。这种因果关系是不公平、不合理的,但这是社会使然,表现出诗人既看清现实,又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卒章显志,道出了红烛闪光的品格的精髓之所在—默默无闻地烧,明知最终会化为灰烬,却矢志不移、忠贞不贰,在不合理的社会里,耕耘需要高尚的品格,只要能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可忽略不计。
如何理解“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结合全诗分析,“红烛”象征着什么?
1.红烛象征着献身祖国的精神。
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牺牲自我;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红烛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宗旨,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这些都象征拯救祖国的爱国精神。
2.红烛象征着诗人这个爱国者形象。
诗人赤诚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拯救世人的灵
魂,结成快乐的果子,表明诗人的创作一开始就有严
肃的社会责任感。红烛的形象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
照。在诗中,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
赏析《红烛》中是如何体现“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主张的?
音乐美:指诗歌从听觉方面来说表现的美,包括节奏、平仄、重音、押韵、停顿等各方面的美,要求和谐,符合诗人的情绪,流畅而不拗口。
绘画美:视觉,强调词藻的选择要秾丽、鲜明,有色彩感,每一句诗都可以形成一个独立存在的画面。运用绘画方面的艺术。
建筑美:视觉,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其主要目的是在诗的内容和诗的格式上都拥有美。
赏析《红烛》中是如何体现“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主张的?
1)音乐美,作诗歌形式上,诗人极力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节奏,以和诗中要表达的情感一致,如重复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前后照应和每节中诗句相对齐整等等。
2)绘画美。本诗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而且读时眼前能浮现出不断燃烧自己放出光最后化成灰的蜡烛形象。
3)建筑美。全诗共九节,每一个小节都以“红烛啊”为开端,进行复沓和反复吟咏,但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思想感情不断变化,节与节之间的层次十分鲜明。虽然整首诗歌诗节长短不齐,诗行字数多寡不等,但整体的格局依然是有规律可循的。“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
诗歌 主要意象 情感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 云雀
太阳、雪峰、崖壁、雄鹰、雪豹,石砾、罅隙、蜘蛛……
太阳、雪峰、崖壁、雄鹰、雪豹,意象壮丽、高大,让读者看到征服过程中的艰辛和痛苦;石砾、罅隙、蜘蛛,意象弱小、卑微,让读者看到作者对生命力、生命的平等的赞颂。
热情赞美云雀,抒发对欢乐、光明、自由和理想的深情向往,反映了诗人向往美好未来的欢乐。
诗歌中所蕴含与众不同的青春价值
篇目 诗人年龄 青春的价值
《沁园春·长沙》 32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27
《红烛》 24
《峨日朵雪峰之侧》 26
《致云雀》 28
诗歌中所蕴含与众不同的青春价值
篇目 诗人年龄 青春的价值
《沁园春·长沙》 32 革命担当,不气不馁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27 勇于推翻与创新
《红烛》 24 赤诚奉献
《峨日朵雪峰之侧》 26 坚毅不屈
《致云雀》 28 追求光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