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秦
腔
“山川不同,便风俗区别,风俗区别,便戏剧存异;普天之下人不同貌,剧不同腔;京,豫,晋,越,黄梅,二簧,四川高腔,几十种品类。或问:历史最悠久者,文武最正经者,是非最汹汹者?曰:秦腔也。”
——贾平凹
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又称乱弹,起于西周,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古时陕西、甘肃一带属秦国,所以称之为“秦腔”。因为早期秦腔演出时,常用枣木梆子敲击伴奏,故又名“梆子腔”。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秦腔的表演技艺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唱腔惯用宽音大嗓,直起直落,高亢激越。
秦腔
一声秦腔吼,吓死山坡老黄牛,八尺汉子眼泪流,出嫁的姑娘也回头。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52年2月21日出生。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一位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
贾平凹的小说多描写新时期的西北农村,特别十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涵,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
作者简介
贾平凹在散文领域也颇有建树,多描写陕西的风土人情,展示当地的人文风景和生活情态。他的散文陕西特色很浓,常常坦率、真诚地表现自己,他善于运用朴素、自然的写实手法,在似乎漫不经心的描绘人们的生活与风情中,萦绕着一种使人深思的哲理,给读者一种社会、人生的启迪。
贾平凹的散文无论在思想意蕴、文化趣味还是语言表达上,都倾向吸取中国文学传统因素,崇尚简单古朴的风趣和静虚境界的营造。
作者简介
长篇小说:《浮躁》《废都》
《秦腔》(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等
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
散文集: 《月迹》《心迹》《爱的踪迹》
《贾平凹散文自选集》
诗 集: 《空白》《平凹文论集》
作品简介
写作背景
贾平凹出生在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并在此生活了19年。以前,他曾多次写过商州,但他觉得,那是一种泛商州的概念,真正为棣花镇写的太少、太零碎。用他的话说,《秦腔》是为生他、养他19年,并与他纠缠到现在的棣花镇写的。
贾平凹难以掩饰对变革中的故乡之传统生存方式正走向消亡的痛苦。因为“故乡将不再是过去的故乡”,“我就是要为家乡的父老乡亲,为农村说出真正想说出的话”。
《秦腔》中的大部分人和事都有原型,有人称这是种“还原式写作”。
对于贾平凹,秦腔是门艺术,他对秦腔钟情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三岁记事,他就骑在大伯的脖颈上看戏:六岁懂事,自己趴到台角上,听那花旦青旦唱悲戚戚的调子,不觉得就泪流满面,常常换了舞台监督的脚踹还不动弹。正月十五,三月三,端午中秋寒食节,是秦腔牵着他由春而夏而秋而冬。
从秦腔里,他如道了奸臣害忠良,知道了小姐思相公,知道了杨家将的英武,知道了白娘子祝英台的痴情,秦腔故事是他道德启蒙的第一课。也在他感慨世事时引用得最多。
写作背景
PART
1
1-3
点明秦腔的特点,指出它的形成与秦地风土人情密不可分。
PART
2
4-9
交代排演、演出的过程,突出人们对秦腔的喜爱与痴迷。
PART
3
10
总结秦腔对秦人的意义。强调只有也只有秦腔才能承载起秦人的喜怒哀乐 。
文章结构
以“秦腔”为线索,紧扣“秦腔”行文
1.阅读1-3段,秦人对秦腔有着怎样的情感?为何会有这样的情感?
(1)唱秦腔成了做人最体面的事,任何一个乡下男女,只有唱秦腔,才有出人头地的可能。
(2)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
(3)秦腔与他们,要和‘西凤’白酒,……牛肉泡馍一样成为生命的五大要素。
(4)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痛苦了……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
秦腔承载了秦人的喜怒哀乐。所以,秦人对秦腔的热爱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因此,我们可以用“痴迷”来概括秦人对秦腔的情感。
文本探究
文本探究
2.请联系补充文本,分别概括秦腔、秦地、秦人的特点
秦腔:高亢激昂,沧桑悲凉,震撼人心
那晚霞烧起的黄昏里,落日在地平线上欲去不去的痛苦的妊娠,五里一村,十里一镇, 高音喇叭里传播的秦腔互相交织,冲撞,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
秦腔是黄土地与老百姓生生不息的命运之声。正如西方文艺理论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所指出的那样,“精神文明的产物和动植物的产物一样,只能用各自的环境来解释”,一个地方的自然风光、人文地理、乡俗民情导致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
当他们在收获时节的土场上,在月在中天的庄院里大吼大叫唱起来的时候,那种难以想象的狂喜,激动,雄壮,与那些献身于诗歌的文人,与那些有吃有穿却总感空虚的都市人相比,常说的什么伟大的永恒的爱情是多么渺小、有限和虚弱啊!
高高的土屋上的窗口里就飘出一阵冗长的二胡声,几声雄壮的秦腔叫板,我就痴呆了,感觉到那村口的土尘里,一头叫驴的打滚是那么有力,感觉自己心胸中一股强硬的气魄喷薄而出。
秦地:空旷平坦,厚重实在
如果是一个南方人,坐车轰轰隆隆往北走,渡过黄河,进入西岸,八百里秦川大地,原来竟是:一抹黄褐的平原;辽阔的地平线上,一处一处用木椽夹打成一尺多宽墙的土屋,粗笨而庄重;冲天而起的白杨,苦楝(liàn),紫槐,枝干粗壮如桶,叶却小似铜钱,迎风正反翻覆……你立即就会明白了:这里的地理构造竟与秦腔的旋律维妙维肖的一统!
秦
地
八百里秦川。
一个人独独到田野里去,远远看着天幕下一个一个山包一样隆起的十三个朝代帝王的陵墓,细细辨认着田埂土,荒草中那一截一截汉唐时期石碑上的残字。
秦人:敦厚直率、勤劳粗犷、 朴实豪放
再去接触一下秦人吧,活脱脱的一群秦始皇兵马俑的复出:高个,浓眉,眼和眼间隔略远,手和脚一样粗大,上身又稍稍见长于下身。当他们背着沉重的三角形状的犁铧,赶着山包一样团块组合式的秦川公牛,端着脑袋般大小的耀州瓷碗,蹲在立的卧的石磙子碌碡[liù zhou]上吃着牛肉泡馍,你不禁又要改变起世界观了:啊,这是块多么空旷而实在的土地,在这块土地挖爬滚打的人群是多么“二愣”的民众。
关中八大怪:板凳不坐蹲起来、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帕帕头上戴、 面条像裤带、锅盔像锅盖、油泼辣子一道菜、秦腔不唱吼起来
在西府,民性敦厚。
他们大都不识字,但却出奇地能一本一本整套背诵出剧本。
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却表现了多么有情有味的美来。
3. 秦地、秦腔、秦人三者间有何关联?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辽阔厚重,广漠旷远的秦川大地,养育了秦人,给了他们旺盛的生命力,也给了他们敦厚、直率的性情和勤劳质朴、敢爱敢恨的品格。
一方水土,一方人,形成一种文化。秦地的辽阔厚重,与秦人的直率豪放、秦腔的激越奔放形成一种高度的内在统一。这样的秦地,这样的秦人,才创造出高亢激越、雄浑奔放的秦腔。秦腔只能诞生在秦地,也只有秦腔才能承载秦人的喜怒哀乐,表达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文本探究
秦人的世界,就是秦腔的舞台,秦腔也承载了秦人的喜怒哀乐。
作者在文中用大量笔墨,多个场景写了秦人对秦腔的热爱和痴迷。阅读课文,概括这些场面。
在描绘这些场面时,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艺术手法,请具体探讨。
4.文章第二部分是通过哪些场面来表现秦人对秦腔的痴迷与热爱的?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内容 手法
4,排演的热情
男女老幼,乐此不疲
5,演出前奏
观众期待,热闹非凡
6,演出的精彩
技艺精湛,观众陶醉
7,观众痴迷
兴致如一,各得其乐
8,台下悲喜
几家欢喜几家愁
9,秦腔地位
神圣崇高
场面描写的主要技巧有:
点面结合;
正侧面描写;
视听结合;
动静结合;
运用修辞手法
……
排演热情
主要内容:描绘排演秦腔时无论寒暑,不分老幼,乐此不疲的热情场面。
①点面结合,先交代“面”演出背景——夏天蚊子多,冬天寒冷,表明虽然条件非常艰苦,但演员排练、群众看排练的热情不减。
接下来再进行细节描写,通过叫骂、准备夜餐等表现秦人对秦腔的痴迷。
②言行描写,表现秦川人率真的性情。
4
5
演出前奏
主要内容:描绘观众引颈期待,热闹非凡的场面。
①巧用繁笔,有力烘托秦川人“扳着指头”盼演出的急切心情;宁可省吃俭用,也要搭建好的戏台,表现秦川人对秦腔的重视和喜爱。
②言行描写。看戏是的盛况,台下人们的争吵,“台下就乱了......狗年快完了,你还叫啥哩?猪年还没到,你便拱开了!”从质朴的语言中仿佛听到了秦人观看秦腔的高涨热情,也表现了秦人的豪爽幽默。
6
演出精彩
主要内容:描绘演员技艺精妙,观众入戏动情的场面。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有力表现秦腔演员表演技艺的高超。
①正面描写:女的角色,步伐如同水上漂,腰身肩头一身戏;男的角色,摇帽翎单双结合动静结合,技艺精妙;亮相高叫,声如炸雷,摄人魂魄。
②侧面描写:观众叫好声不绝,观众体验到震颤、舒爽的感觉,观众随角色的蹲起而缩短或伸长脖子。
7
观众痴迷
主要内容:描绘观众冬夏不减兴致,老幼各得其乐的场面。
侧面烘托。选择“老一辈的秦腔迷”和“脾性野一点的孩子”这两类观众,对比鲜明,概括性极强,从侧面写出了村民们炽烈的感情以及对秦腔的痴迷热爱之情。
8
演出悲喜
主要内容:描绘秦腔演出给生活带来悲喜的场面。
点的描绘,通过以秦腔演出现场相亲、爷爷带孙子看秦腔的喜中之悲、老汉在演出场地捡拾钱物、嘴馋孩子趁演出各家锁门之际偷摘瓜果等事例,表现秦腔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喜怒哀乐紧紧扭结在一起。
9
秦腔地位
主要内容:描绘秦腔在秦人生活中的神圣崇高的地位的场面。
侧面描写。秦腔是待客的最高礼遇,不容许客人对秦腔不敬,秦腔演员与国家领导人一样被人崇敬,名角的父母也会得到人们的礼让和尊重,侮辱秦腔会招来麻烦或被教训,“生儿以秦腔迎接,送葬以秦腔致哀”。这些足以说明秦腔在秦川人心目中的“神圣”地位。
结尾段落有何作用?
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只有这秦腔,也只能有这秦腔,八百里秦川的劳作农民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使他们喜怒哀乐。秦人自古是大苦大乐之 民众,他们的家乡交响乐除了大喊大叫的秦腔还能有别的吗?
再次点明秦腔高亢宏大的特点,强调它的生成与风土人情密不可分。呼应了开头,强化了主题。
秦川
秦人
大喊大叫
广漠旷远
大苦大乐
秦腔
广漠旷远的地形养育了豪爽粗犷的秦人
复杂悠久的历史使秦人见多了兴衰成败,也让他们经历更多的大喜大悲
他们的痛苦欢欣需要高亢有力的秦腔来表达
三者之间是血肉联系、不可分割的
主旨归纳
秦人为什么传授秦腔去教育子女?
秦腔里面有历史、善恶、是非,秦人传承秦腔,是要传承其中的是非善恶观,让他们的子女继续做心怀善意、嫉恶如仇、是非分明的人。
既有艺术的欣赏,又有浓郁人情的寄托,还有生老病死层面上的“迎来送往”……“人生的世界,就是秦腔的舞台”。
《秦腔》既是价值观的传承,也是文化的传承。
大量运用侧面描写
写排戏、演戏前的氛围,尤其是戏开演前人们火爆的言辞、激动的情绪和各种行为,有力地衬托出秦人对秦腔的痴迷,生动地传达出秦川人特有的粗犷豪放的性格,让人有身临其境的真切亲昵之感。
点面结合,以点为主
面:对秦腔的历史、影响、意义的总括
点:喝倒彩的观众、慧娘的出场、老一辈的秦腔迷、从树上掉下来的小观众、相亲等等
具体生动地描绘秦腔与秦人的关系,有声有色地展现了秦川的风俗民情。
语言生动鲜活,风味独特
方言土语的穿插,民间传闻的补充,使文章庄谐并重,活泼风趣,营造出具有浓郁秦川风情的艺术世界。
艺术特色
在当下,也有很多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频频告急。源起西周的秦腔,年青一代鲜有问津;始自宋代的评书艺术,历经辉煌之后,文化之美显得式微;传统工艺刺绣,如今为找不到“接班人”而面临失传……不少凝结先人智慧才智的手工艺在我们的生活中渐行渐远,这十分可惜。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拓展探究
观点一:传统艺术融入现代生活方能显活力。
我们必须认识到,任何一种艺术都不应该千百年来从内容到形式一成不变,因为再有耐心的观众,也不愿意一辈子只看一部与时代脱节的旧戏。因此,传统文化艺术只有“活”起来,紧跟时代步伐,吸收时代与生活的“源头活水”,创新形式,善用最新的手段,才能吸引大众的目光,真正的“火”起来。这是文化传承的必由之路,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人领略传统艺术之美。
观点二:传统艺术要在形式多元和传播活跃度方面进行突破。
传统艺术可以借助现代科技实现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例如京剧,可以借助现代舞台光影技术丰富表演内容和形式。在传播方式上,有部分传统艺人选择了网络直播,这正是时下流行的宣传方式。从两三分钟的短视频,到一个多小时的长直播,内容无不经过精心设计,尤其是直播内容,突破了以往宣传视频的套路,成为深受观众喜爱的内容。
观点三:青年要担负起传承传统艺术的责任。
青年一代要接过前辈手中的火炬,让传统文化之火生生不息,不只是行走在仁义礼智信的规范中,不只是浸染在棋琴书画的儒雅里,不只是沐浴在唐诗宋词元曲的书香里,也不只是委身于汉服唐装的余韵里……传统文化和艺术是财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常,是万众瞩目的民俗,是地域文化中独一无二的奇葩。每个地区都有各自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层面的还是非物质层面的。
有人认为“对物与人之间关联的追索与思考”是《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和《秦腔》的“灵魂之笔”。你怎么看?为什么?
明确:
同意这种观点,理由如下:
(1)消逝的村庄中的那些无名的自然风物给了作者生命的滋养:
①山村提供了养育“我”的物质条件,清冽养人的小溪让我领悟了人类声息相通;②鼠麴草让“我”学会谦虚、纯洁和坚强,也启发我思考生命的伟大与渺小;③山村让“我”懂得了生命的美好与崇高,也了解了生命对疾苦的恐惧和死亡的可怕。
(2)贾平凹笔下的“秦腔”对秦人有着特别的生命意义:
①秦腔融进了秦人的生活。秦腔作为秦川劳苦农民五大生命要素之一,和“西凤”白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牛肉泡馍比较起来,它是唯一精神性的需求,是恶劣物质条件下的精神享受。
②秦腔是农民大苦中的大乐。全民动员的秦腔也成为村民生活的一部分,上演了各式各样的生活悲喜剧。艺术的欣赏,浓郁人情的寄托,还有生老病死
层面上的“迎来送往”……“人生的世界,就是秦腔的舞台”。
③秦腔在秦人心目中重要地位。结尾处“只有这秦腔”“也只
能有这秦腔 “除了……秦腔还能有别的吗”, 将这一有血有
肉,有魂有魄的艺术形式与八百里秦川农民的生活紧紧合为一
体。
(3)宁静的山水不仅给冯至提供了一份灵魂憩息之地,也给
予他无限的精神食粮和生存的力量;“大喊大叫”的秦腔与
“大苦大乐”的秦川百姓血肉联系,彼此成就,文化意蕴厚
重。
篇目 作者 写作对象 艺术手法 语言特点 情感表达 写作理念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冯至 “鄙弃了一切浮夸”,深广地关怀世间万物,朴素真诚
《秦腔》 贾平凹 鄙弃“题材狭窄,精神脆弱,仅写于花花草草,……小,巧,甜腻的文风”,讲求“张扬、大度、力度”
消逝的山村、
无名的风物、宁静平凡的山水
广漠旷远的秦地、敦厚豪放的秦人、
高亢激昂的秦腔、富有生命力的秦地文化
善用联想和想象,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
场面描写:点面结合,以点为主;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清朗、飘逸、隽永、沉静克制充满诗意、富有哲思
开阔、深远、厚重、具有乡土气息、
情绪饱满、
生动活泼
借描绘自然表达对自然、人生的独特感悟,寄寓了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和谐家园的美好愿望。
借对秦地、秦人、秦腔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家乡这种传统文化的喜爱,传达了作者对秦川文化的领悟,并在对文化的把握中透视民众的生存状态与生存哲学。
缓笔写自然
疾笔话人文
比较两篇散文风格
课后作业:
1,提取下列材料中的要点,用一句话给“秦腔”下定义,不超过 80字。
秦腔,别称“梆子腔”,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成熟于秦。古时陕西、甘肃一带属秦国,所以称之为“秦腔”。因为早期秦腔演出时,常用枣木梆子敲击伴奏,故又名“梆子腔”。秦腔成形后,流传全国各地,对各地的剧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秦腔的表演技艺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技巧丰富。现已发现的秦腔传统剧目有三千多种,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各种神话及民间传说,其中包括《春秋笔》《和氏璧》《玉虎坠》《紫霞宫》《麟骨床》《长坂坡》《卖华山》《临潼山》《斩单童》《取洛阳》《三娘救子》等代表性剧目。
秦腔是起源于陕西、甘肃一带,/表演技艺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技巧丰富,/取材于历史故事、各种神话及民间传说的/汉族最古老戏剧之一。
2.文学社举办的“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读书报告会”向全校同学征集优秀作家作品的推介,请你结合《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秦腔》的内容及对冯至、贾平凹的了解,选择一篇,写一则200字左右的推介语。
提示:可从作品内容主旨、艺术手法,作家主要成就、创作风格等角度介绍。
冯至《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推介语:
永不消逝的诗情与哲思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是冯至散文集《山水》中的一篇,是“游”与“思”的互动互补,更是诗情与哲思的水乳交融。跟着诗人步入森林、草原、山谷,你可眼见石路、溪水、鼠麴草、彩菌、有加利树,也能耳听风啸、狗嗥、鹿嘶,诗人缓缓道来的“这一切”也许也能让你的生命获得“滋养”:在这个已经消逝了的山村里,我们还能从那些无名的自然风物追寻到山村的余韵,还能在还原它们的本真面目后汲取对于生命的思考,也许还能在清朗深婉的文字间找到灵魂栖息的一处圣地。
贾平凹《秦腔》推介语:
八百里秦川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
秦腔作为西北地区的一种传统戏剧形式,在贾平凹的笔下多次出现,还被认为是“八百里秦川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散文《秦腔》以真实饱满的情感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不同风格的秦腔场面及秦腔与秦川百姓之间的血肉联系呈现在我们眼前,充满了乡土气息和厚重的文化意味。贾平凹追求的“张扬、大度、力度”的审美情趣也在“大苦大乐”的草野乡间孕育的“大喊大叫”的艺术样式——秦腔中得以尽情展现,使人读后“心胸中一股强硬的气魄喷薄而出”,畅快淋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