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6.1《记念刘和珍君》课件(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6.1《记念刘和珍君》课件(共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6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05 15:15: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鲁迅名句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写作本文的时代背景;掌握文章中出现的重点字词;背诵重要语段。
过程与方法:理清文章框架;分析鲁迅笔下刘和珍的人物形象;赏析关键语句,感受作者的行文特色。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鲁迅对刘和珍君的惋惜、悼念、钦佩之情,以及对反动派的无情痛斥、辛辣讽刺。
从标题看,这是一篇什么样的散文?
——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着饱满的感情。
鲁迅为什么要专门写一篇文章纪念刘和珍君?
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
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创作背景
1926年,3月18日,北京各界民众为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之后到段祺瑞执政府前请愿,不料遭到执政府卫队残暴屠戮,死伤二百余人,史称“三一八惨案”。
创作背景
刘和珍是北京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1926年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年仅22岁。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歌颂“虽殒身不恤”的“中国女子的勇毅”。
文章框架——《记念刘和珍君》
全文共七节,前后勾连,构成有机联系的整体:
一、二:说明写这篇文章的缘由。
三、四、五:“纪念”的主体,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
六、七:思考这次请愿运动对于将来的意义。
文章框架——《记念刘和珍君》
为什么要为刘和珍君写一篇文章?
写与刘和珍有关的事。
总结“刘和珍们”的价值和意义。
《纪念刘和珍君》鲁迅
提问:
“刘和珍”是作者的学生,在请愿活动中被当时的执政府残暴杀害,那么课文中记叙了哪些有关于刘和珍的事迹?
刘和珍——毅然预定《莽原》全年
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注:《莽原》周刊开始由鲁迅主编,提倡“撕毁旧社会的假面”,注重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办此刊物的宗旨是“率性而言,凭心立论,忠于现世,望彼将来”。后因内部发生矛盾,遂陷分裂。1926年以后改为半月刊,1927年12月《莽原》半月刊出至第2卷第24期停刊,莽原社也即停止活动。
刘和珍——毅然预定《莽原》全年
与众不同
追求真理
自强上进
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刘和珍勇毅奋斗、壮烈牺牲的思想基础。
公然反对校长杨荫榆
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杨荫榆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其中的一个就是她;但是我不认识。直到后来,也许已经是刘百昭率领男女武将,强拖出校之后了,才有人指着一个学生告诉我,说:这就是刘和珍。
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4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背景补充:杨荫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女大学校长
1922年,回国后的杨荫榆一度在上海教书,不久便被北洋政府教育部召至北京,于1924年2月她被任命为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
年轻学子们对社会的不公与黑暗充满了战斗精神,他们勇于挑战权威,不怕压制。杨荫榆照搬从西方学来的教育理论,一味强调秩序、学风。
她要求学生只管读书,不要参加过问政治运动,把学生的爱国行为一律视为“学风不正”,横加阻挠。任校长期间,杨荫榆维护北洋政府的专制统治,受到北洋政府的赏识。她在管理上施行封建家长的粗暴方式,限制学生思想和行动的自由,并排挤与自己意见相左的教师。1924年8月在北师大任教的鲁迅也退回了该校的聘书。
背景补充:杨荫榆、刘和珍
1925年1月,女师大学生自治会向杨荫榆递交了要她去职的宣言,并派代表前往教育部申述她任校长以来的种种黑暗的情况,请求教育部撤换校长。4月,教育总长章士钊强调“整顿学风”,公开支持杨荫榆。5月9日,杨荫榆借故宣布开除刘和珍、许广平等6名学生自治会成员。鲁迅、钱玄同等7人联名发表《对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宣言》,表示坚决支持学生。
杨荫榆又率领军警入校,强迫学生搬出学校,宣布女师大解散,责令关闭伙房,锁住校门,坚守女师大的学生骨干刘和珍、许广平等13人被打伤。 8月杨荫榆提出辞职,年底段祺瑞政府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不得不恢复女师大,并撤销了杨荫榆的校长职务。
刘和珍:公然反对校长杨荫榆
坚持正义
追求真理
敢于反抗
不畏强权
嫉恶如仇
虑及母校,黯然泪下
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有责任感、有远见
政府请愿、欣然前往
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
政府请愿、欣然前往
关心政治、有着爱国热情
以天下为己任
敢于抗争
提问:在鲁迅的印象中,刘和珍是什么样的?
才有人指着一个学生告诉我,说:这就是刘和珍。其时我才能将姓名和实体联合起来,心中却暗自诧异。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三)
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之后,她才始来听我的讲义,于是见面的回数就较多了,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三)
提问:在鲁迅的印象中刘和珍君是什么样的?
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四)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五)
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六)
——微笑、和蔼(重复描写)
作者为什么在文中反复提及“始终微笑着”“和蔼”的刘和珍君?
(1)(人物)突出刘和珍的形象特征——和蔼、善良的女学生形象。
(2)(对比)通过描写刘和珍的形象,使之与反动政府和反动文人形成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反动政府和反动文人的凶残和无耻。
(3)(情感)表达了鲁迅对这位逝去的女学生的痛惜之情,纵使时光流逝,也不会忘记这位“始终微笑着”“和蔼的”的女青年。
提问:本文都写到了哪几类人?作者对他们的感情和态度是怎么样的?
革命青年尤其是革命女性(刘和珍、杨德群……)
悲痛、惋惜、歌颂、赞扬
屠戮青年的军阀政府和制造流言、混淆视听的无耻文人
揭露、痛斥、讽刺
麻木的民众、“庸人”、无恶意的闲人
哀伤、唤醒
反动政府、无耻文人——揭露、痛斥、辛辣的讽刺
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
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
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
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鲁迅对革命青年尤其是革命女子的赞扬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
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麻木的民众、“庸人”、闲人——哀伤、无奈、唤醒
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
《记念刘和珍君》中心思想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作者在文中愤怒地控斥屠戮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无耻文人的卑劣言行,悼念并赞颂革命青年尤其是革命女性的英勇精神,深刻总结了惨案的经验教训,激励人们在革命道路上继续前行。
作者的行文艺术(语言艺术)
全文共七节,内容各有侧重,但都贯穿着一条爱恨交织的感情线索。在爱与恨的情感脉络中,文章呈现出生动记叙、精辟的议论、深挚的情感三者水乳交融的艺术风格。
文章议论精辟,充满着力量感、哲理感,作者善于运用反复、反语、比喻等手法,增强议论的表达效果。
反复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沉默呵,沉默呵!不再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反语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 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 抹杀了。
作者以辛辣的反语讽刺发动军阀和帝国主义欺凌屠戮爱国民众的暴行,鞭挞了他们的卑鄙无耻。
比喻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用“煤的形成”作比,形象阐明革命是要付出极大代价的深刻道理。
课后作业
背诵《纪念刘和珍君》的重要语段。
拓展阅读鲁迅的《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比较二者在内容上以及行文特色上的异同。
谢谢!
《记念刘和珍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