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0张PPT)
第3课:盛唐气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新课导入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我们从统治者的角度分析了唐朝的繁荣与开放。那么除了统治者的政策之外,开创繁荣与开放的盛世还需要哪些客观条件?大唐盛世人们的生活怎样?民族关系如何?文学艺术上有哪些成就?
3000年来的气候变化
材料一:自公元之初(即两汉之际)起,气候开始出现转寒的趋势,到东汉末已比现在寒冷。到3世纪后期,寒冷达到顶点,年平均温度比今日要低1—2摄氏度。这种寒冷气候一直持续了下来,直到6世纪下半叶才开始转暖。到了7世纪中叶,气候已明显变暖,年平均温度高于今日。
材料二:一般而言,在北半球,年平均气温每增减1摄氏度, 会使农作物的生长期增减3—4周。这个变化对农作物生长具有重大影响。例如,在气候温和时期,单季稻种植区可北进至黄河流域,双季稻则可至长江两岸;而在寒冷时期,单季稻种植区要南退至淮河流域,双季稻则退至华南。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年平均温度变化1摄氏度,粮食亩产量相应变化为10%;年平均降雨变化100毫米, 粮食亩产量的相应变化也为10%。此外,年平均温度的高低和年平均降雨量的多少,对水旱灾和农业病虫害的发生频率及烈度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从而明显地增加或减少农业产量。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的影响,在高纬度地区表现最为明显,而对低纬度地区则影响相对既较小。因此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的影响, 在农作物生长期较短的我国北方地区更为巨大。
——材料均来自: 李伯重《气候变化如何造成中国历史上人口“大起大落”》
隋大业五年(609年),人口恢复到6000万。隋唐易代战争让人口再次损失超过一半,唐初人口只有2500万。
唐代在安史之乱前的755年,人口增长到8000万左右,达到新高峰。安史之乱使全国的户口数从891万户锐减到大历中期(770年左右)的130万户。人口损失当然没有这么夸张,但是幅度也非常巨大
——张宏杰《中国历史上人口的大起大落》
材料三: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如果某地区年平均温度降低1摄氏度,相当于该地区向北推移200—300公里。如果某地区年降雨量减少100毫米,相当于东部农业区向东南退缩100公里以上,在山西和河北则为500公里(大概是北京到安阳,大同到临汾)。换言之,气候变冷变干,会使得一些地区变得不适宜原有的农作物生长,从而导致不能农耕。长城一向被认为是我国农、牧业的分界线,如果对比秦长城和明长城的位置,那么可以发现在大多数地方,明长城比秦长城向南退缩了200—400公里。
—— 李伯重《气候变化如何造成中国历史上人口“大起大落”》(摘编)
回到开头的问题: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那么除了统治者的政策之外,开创繁荣与开放的盛世还需要哪些客观条件?如果数学老师(也可以是其他老师)穿越回去当皇帝,是否也有机会出现盛世,说说你的理由?
1、气候转暖,耕地面积扩大,粮食产量增长;唐朝地广人稀,生存压力小,容易管理;北方游牧民族生存环境转好,不会南下发动战争,社会稳定;
目录:
一:经济的繁荣
二:民族交往与交融
三:开放的社会风气
四:多彩的文学艺术
一:经济的繁荣
在唐朝前期的 100 多年中,经济发展迅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社会呈现繁荣景象。
农业: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发明并推广了曲辕犁和筒车。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
手工业:丝织业的蜀锦,陶瓷业的南青北白,唐三彩,造船业和造纸业
商业和城市,大运河促进南北贸易,丝绸之路促进中外贸易,长安城是国家大都市
材料四:唐初田地荒芜的很多,以贞观13年的户籍数量为基准,耕地面积约3.04亿亩后来逐渐垦辟,至玄宗开元盛世时…许多高山深谷地带也开垦出来,耕地总面积为6.6亿亩。
——摘编自汪篯《汪籛隋唐史论稿》
阅读教材并结合材料,说说唐朝前期的农业发展状况如何?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唐代前期的水利工程为什么以中小型为主呢?
材料五:唐朝前期130多年中,兴修水利工程达160多项,分布在全国广大地区,这些工程多为中小型,小的可灌田数十顷。唐代前期以北方为主,多是修复型工程,以开渠灌溉为主。中唐以后,南方异军突起,尤其是太湖周围和浙北平原兴建了很多水利工程。
——摘编自:张剑光《关于唐代水利建设重心的一些思想——以浙东、浙西和河南、河东为核心》
2、①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不敢大规模动用民力
②唐朝前期,人口比隋朝减少很多,不容易大规模组织人力修建大型工程
1、①垦田面积逐渐扩大 ②重视兴修水利工程
与直辕犁相比,曲辕犁具有哪些优势?
观察图片并阅读材料理解曲辕犁的优点
1、长直辕变成了短曲辕:旧式犁长前及牛肩;曲辕犁长只及牛后.犁架变小重量减轻;在辕头装上自由转动的犁盘,便于调头转弯,操纵灵活,节省了人力和畜力,提高了耕作效率。受力方向变化,节省了畜力和人力,由二牛抬杠变为一牛牵引,节省一头牛,降低养牛成本。由于占地面积小,这种犁特别适合在南方水田耕作,所以在江东地区得到推广。
2、安装犁评和犁箭:其工作原理,若需深耕,推进犁评,犁箭向下,犁铧入土则深;若要浅耕,提起犁评,犁箭向上,犁铧入土则浅。装了犁评和犁箭之后,可以自由调节耕地的深浅,轻巧简便,能够适应各种作物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种谷子要浅耕,种小麦要深耕,方便精耕细作。
3、改进了犁壁:可将翻起的土推到一旁,以减少前进阻力,而且能翻覆土块,以断绝草根的生长,促进精耕细作。
筒车的水轮直立于河边水中, 轮子周边斜装若干竹木制小筒, 利用水流推动主轮;轮周小筒次序入水舀满, 至顶倾出,接以木槽, 木槽再接竹筒,水流导入渠田。筒车依靠水流提供动力,无需人力,日夜不停。
想想:筒车有哪些优点?
省时省力,提高了灌溉的效率,在农业灌溉中广泛应用。
农业: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发明并推广了曲辕犁和筒车。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
手工业:丝织业的蜀锦,陶瓷业的南青北白,唐三彩,造船业和造纸业
商业和城市,大运河促进南北贸易,丝绸之路促进中外贸易,长安城是国家大都市
丝织业的发展:
丝绸是中国的特产,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代表。
丝绸可以分为纱、罗、绫、绢、纺、绡、绉、锦、缎、绨、葛、呢、绒、绸等十四大类。
锦是中国古代丝绸品类中最为贵重的一种,汉代《释名》中说:“锦”字由“金”和“帛” 两部分组成,帛是当时丝织品的总称,而金的偏旁意为“作之用功重,其价如金”,因此在古时“唯尊者得服之”。锦的价格十分昂贵,非一般人所能使用,甚至有钱也不能用。
成语“衣锦还乡”、“锦衣夜行”等,就体现了“着锦”一事对古人的重要意义
丝绸是中国的特产,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代表。
四大名锦:云锦、蜀锦、宋锦、壮锦,其他三种锦的技术都受到蜀锦的影响。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锦织品几乎均为蜀锦,也是丝绸之路的主要交易品之一。
蜀锦当时大量流入日本,许多“蜀江锦”被视为日本国宝,至今日本京都正仓院、法隆寺仍有收藏。
南朝:青瓷印花唾壶
陶瓷业:南青北白。
烧制瓷器有三个关键;一是高岭土,二是高温,三是上釉。
烧制出既美观又结实的瓷器要除掉高岭土中的铁等杂质,这是一个复杂的技术问题
唐代,浙江的工匠能够控制高岭土中的杂质含量,烧制出了越窑青瓷
北方邢州的工匠能把杂志去除的比较干净,烧制出纯白色的瓷器,称为邢窑白瓷
基本解决了瓷器结实和美观的问题
唐邢窑白瓷壶
唐越窑青釉直颈瓶
唐:越窑青釉直颈瓶
北宋:汝窑青瓷奉华纸槌瓶
汝窑天青釉冰裂纹圆洗
汝窑青瓷水仙盆
越窑青瓷技术对北宋制瓷业有很大影响
唐:巩义窑青花花卉纹盘
唐邢窑白瓷壶
元:青花瓷伊朗国家博物馆
白瓷技术则影响了后世的彩瓷
清:康熙粉彩花卉盘
这种低温彩陶以黄绿白三色为主,兴于初唐,盛唐达到顶峰,主要产地是长安和洛阳。
唐朝以前的彩陶多是单色釉,最多两色釉。唐三彩则是三到五色釉,这是陶瓷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这也与唐代开放多元文化相关。
唐三彩多用于贵族的陪葬品,而不是生活用品。安史之乱以后,随着唐王朝的逐步衰弱,厚葬风气减弱,
由于瓷器的迅速发展,三彩器制作逐步衰退。
唐三彩——陶器制造的高峰
技术:大船载重近一千吨,适合海运;唐代海船采用了多道水密隔舱技术,减低立即沉船的危险,比西方早了千余年。
规模:扬州每年能造2000艘船,明州和温州年产各类船只600余艘;吉州也曾创下过年产1300多艘船的历史记录。
造船业、矿冶业、造纸业等都颇具规模。
纸是文化载体,是文明传播的主要媒介
三国时期社会上还是竹简较多,西晋时期,纸已经基本取代简牍绢帛,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隋唐时期,造纸原料品种进一步扩大,纸制品普及于民间日常生活之中,造纸区遍及南北各地,造纸技术进步,可造出更大幅面的佳纸,满足了书画艺术的特殊要求,著名的宣纸成为贡品。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更是刺激了造纸业的进一步发展。
农业: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发明并推广了曲辕犁和筒车。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
手工业:丝织业的蜀锦,陶瓷业的南青北白,唐三彩,造船业和造纸业
商业和城市,大运河促进南北贸易,丝绸之路促进中外贸易,长安城是国家大都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前后四百多年的空前大混乱,使整个国民经济几乎被破坏到荡然无存的地步,商业也同归于尽。货币若有若无,商业极端凋敝。由于交通阻隔,形成商业畸形。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进一步发展。大运河沟通南北,更促进了经济、科技和文化交流。从唐太宗贞观初年到玄宗天宝年间,在长达一百二十年左右的时间中,是唐代社会经济的兴旺繁荣时期,其繁荣程度,超过了过去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
比较两张地图,汉唐长安城有何区别?
城市的发展是商业繁荣的重要标志
长安城面积83.1平方公里。比446年东罗马首都拜占庭大7倍,比公元800年阿拉伯首都巴格达大6.2倍。相当于西安现在城区9.7倍,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城市。
长安城人口大约百万,包括百分之五,就是五万左右的外国人长安是国际化大都市。十三世纪的巴黎的人口只有7万。公元1500年,伦敦人口不过5万。
长安的城市规划井然有序,城中有东、西两市,是主要的商业区。
城市的发展是商业繁荣的重要标志
西京长安是全国最大的城市,周围达七十多里,是现在西安城的九倍之多,人口超过百万。全城呈长方形,分为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部分。
东京洛阳是仅次于长安的第二大城市。城内设有南市,北市和西市。
长安、洛阳城内,有许多西域的胡商区波斯、大食等外国商人聚居。
运河上的扬州,地处南北交通的要冲,商业也很繁荣。751年,一场大风吹翻了扬州码头上的数千艘船只,可见这里停泊的商船之多。
唐代商业处于由古代商业向近代商业转变的过渡期。
一方面,这时商业已不再是偶然交换和土特产品贩运,而发展为固定的城市商业,有经常开设的市肆和店铺,同时商品从土特产品转向普通日用品。长安东西两市各有二百二十行都开设专业性商店,一行有300多家商铺,出售各种日用杂物的杂货铺。
而在欧洲,零售商店(杂货铺)最早出现在1345年,意大利商人在伦敦开设了一个零售店;专业商店的出现则是十五世纪后。
另一方面,市场设于固定地点,是用围墙圈起的一个特殊区域,入市交易有固定时间,过时关门,仍然是古代日中为市的遗风;
东市是国内贸易集散地,各地特产云集于此;
西市除了国内商品,更有少数民族商品和外国商品,西市是世界各国的国际贸易中心,汇聚全世界的奇珍异宝。
东西两市商品有何区别?
目录:
一:经济的繁荣
二:民族交往与交融
三:开放的社会风气
四:多彩的文学艺术
唐朝实际控制区(黄色是势力范围)
民族交往与交融
开明的民族政策:
自古皆贵中华(汉族),贱夷狄(少数民族),朕独爱之如一。
——李世民
唐太宗被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
1、民族政策
观察地图,阅读教材,说明唐朝周边有哪些少数民族?唐太宗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
(1)妥协:唐初,李世民被迫与颉利可汗签订渭水之盟。
(2)战争:唐太宗发兵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3)杂居、通婚: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
(4)任职:在朝廷中,有很多重要的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
(5)册封: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6)设置机构: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2、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
特点: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恩威并施
唐朝实际控制区(黄色是势力范围)
3、唐与吐蕃关系的发展
吐蕃王朝是中国西藏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政权,松赞干布(617-650年)平定内乱,统一西藏各部,定都逻些(拉萨)创造藏文,引进佛教。
吐蕃拥有青海和川西地区,居高临下,对唐朝的长安和成都造成威胁,而唐军很难适应高原缺氧和寒冷。所以,唐朝面对吐蕃只能防守,不易进攻。
松赞干布仰慕大唐文明,多次求婚。选择和亲也是大唐的明智之举。
公元641年,李唐宗室女(不是皇帝的亲女儿)文成公主入藏。
唐朝阎立本《步辇图》
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求婚使者的场景
643年,文成公主历经两年多,近3000公里的跋涉,克服各种困难,终于抵达拉萨。
她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
松赞干布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中原文化,还请求唐朝给予蚕种,派遣工匠。
唐蕃和亲促进了双方的民族交往,也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唐与吐蕃关系的发展
唐中宗时期:金城公主入藏图
710年,唐蕃再度和亲,金城公主入藏,嫁给赤德祖赞。“甥”“舅”“和同为一家”。金城公主为两地文化交流贡献良多,大大减少了双方的战争,造福边疆百姓。
714年到821年唐蕃之间时战时和,763年吐蕃军更是一度占领长安。进入9世纪以后,吐蕃开始由盛转衰,不能再向外扩张。
823年唐蕃订立友好盟约,立“唐蕃会盟碑”。
3、唐与吐蕃关系的发展
开放的社会风气
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参政机会的开放,平民科举、少数民族将领、外国来唐人才、女性的开放;
对外经济交流的开放:丝绸之路
文化的开放:胡汉混血的新文化和多种宗教(佛、道、儒、景、祆)信仰的并存
高句丽人高仙芝
怛罗斯之战
突厥人安禄山粟特人史思明发起安史之乱
突厥人哥舒翰;契丹人李光弼,平定安史之乱
官至光禄大夫兼御史中丞被封北海郡开国公
唯一的女皇武则天
目录:
一:经济的繁荣
二:民族交往与交融
三:开放的社会风气
四:多彩的文学艺术
开放的社会风气
女性社会地位和社会交往的程度,是一个社会开放程度的标尺。
唐代是妇女享有较多自由和权益的时代。在婚姻关系中,夫妻双方有权选择自己的伴侣,离婚和再婚也是常见的事情。
在《古今图书集成》所列烈女节妇中,唐代51人,宋代267人,明代36000人。
相较于以往保守的风格,唐朝女性的服饰更加大胆和性感。
开放的社会风气
当时的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
在唐朝以前儒家文化对于女子的定位是“女子无才便是德”,女性应相夫教子。女性注定只能接受家庭教育,主要是立身、营家、事父母长辈的女德教育和纺织、烹饪等女工教育,而远离文化教育。
唐代倡导全体女子学习文化教育,使女性在家庭矛盾中能够明事理。因此,唐朝政府在女性学习家庭教育的基础上,引入文化教育。选读《论语》《诗》《礼》等,以此来增加自己对德礼以及社会生活的认识,并利用空闲时间学习音乐知识
开放的社会风气
女性体育活动反映了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和开放的社会风气。
中国古代女子体育的兴衰史,是一张社会文明开放程度的“晴雨表”。
东汉以后四百年,封建道德逐步完善,使女性被束缚在家庭之内,被剥夺了参加带有社交属性的体育活动的权利,这也导致了女子体育运动的衰退。
唐代:女性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体育活动。
南宋以后,女子体育运动逐渐开始走下坡路。
明清时期,女子裹足是封建礼教禁锢妇女最野蛮残酷的手段,女子体育运动濒于绝迹。
休闲体育与竞技体育,哪个更能体现开放的社会风气?
当时的社会风气兼容并包,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
用餐方式:有了胡床,合餐制逐渐代替分餐制,而且率先在民间使用
你想想为什么是民间率先使用呢?
古代的胡床实际是今天的轻便折叠凳子,北京俗称的“马扎儿”。
优点:携带方便,节省空间
在胡床出现之前,古人一般席地而坐,用餐是分餐制。直至隋唐时期,胡床广泛使用,席地而坐和垂足而坐这两种生活习惯同时存在。
因为物质匮乏,缺少餐具,食物太少,没办法分,节省就餐空间和时间,平民不需要遵守礼制等
北宋时期,就给胡床添置了靠背和扶手,这样便可以倚靠了,于是“交椅”应运而生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当时的社会风气兼容并包,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民族混居,文化交融,使原来居住在中原地区的汉人形成了“彪悍”的民风。
府兵制促成“全民皆兵”的形态
不同于其他朝代“文人治国、武将守边”的治理制度,唐朝形成了“出将入相”的政治局面。
目录:
一:经济的繁荣
二:民族交往与交融
三:开放的社会风气
四:多彩的文学艺术
多彩的文学艺术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仅《全唐诗》辑录的诗歌就有近 5 万首。唐朝诗坛气象万千,名家辈出,最重要的是李白。
唐诗比宋诗好在哪里?
北宋王安石曾说:“世间好语言,已被老杜道尽。世间俗语言,已被乐天道尽”。就是说好句子都被杜甫给写完了,通俗的好的句子都被白居易写完了。
唐诗题材丰富,风格多样,山水田园诗、边塞诗、骈文诗、神韵诗;内容广泛,主题多样,有的反映社会现实和历史变迁,有的表达思想观念和文化精神,有的描绘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有的抒发了个人情感和人生理想。
多彩的文学艺术
为什么宋人写不过唐人?
南宋诗论家严诩在《沧浪诗话·诗评》中所说: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唐人写诗是专业的,宋人是业余的。
在唐朝的科举制度中,进士科最为重要,进士科专门考诗歌创作,唐朝科举不是很严格,考生们可以在家里花一个月的时间改诗,改好了才把诗写好交给考官,另外即使这次的诗写的不好,如果之前有成名的诗对科考也有帮助。唐朝的文人士子,以唱和吟诵诗歌作为社会交往和抒发情怀的重要方式。
而宋朝的进士科考策论,不考诗歌。在两个朝代的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区别就相当大了。
阅读教材相关知识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节选)
材料二: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1)时期: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杜甫是盛唐转衰,白居易是中晚唐;
(2)说明:时代、政治局面、社会现实、创造者生活的际遇对文学艺术的影响较大,因此文学艺术作品能反映一定的时代特点,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材料三: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白居易《卖炭翁》(节选)
回答:三位诗人各生活在什么时期?三人诗歌风格迥异说明什么问题?
①书法:代表人物颜真卿、柳公权和欧阳询
《颜氏家庙碑》(局部)
《玄秘塔碑》局部)
颜真卿书法特点
端正劲美,雄浑敦厚
柳公权书法特点
方折峻丽,笔力劲健
唐朝时期,书法、绘画、音乐、歌舞、石窟和雕刻等方面的艺术创作成就斐然。
②绘画:题材和类型广泛,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以及宗教画代表人物阎立本和吴道子
阎立本和他的《历代帝王图》
形态各异,神形兼备
吴道子和他的《送子天王图》
落笔雄劲,风格奔放
“吴带当风”
③音乐、舞蹈:吸收了周边民族的艺术精华,多姿多彩,还涌现出一批技艺超群的舞蹈家、歌唱家和乐器演奏家。
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
莫高窟第45窟 西壁佛龛(盛唐)
④石窟和雕刻:唐代是莫高窟艺术的黄金时代,石窟的开凿和造像活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是莫高窟艺术的极盛时期
总结:大唐帝国创造了空前的繁荣与开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唐朝统治者吸取了前朝的教训,开明政策又与李唐王朝胡汉混一的血统相关;还需要气候转暖影响了民族关系的缓和;国内和平与大运河发展出统一的国内外市场,地广人稀,资源丰富又缓和了阶级矛盾,人民生活普遍提高;丝织技术、制瓷技术等技术积累与推广等客观条件的支持;
统治阶层的开明与自信,经济的繁荣,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的开放和文化的繁荣。大唐盛世是各种主观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唐玄宗经历了唐朝鼎盛的开元盛世,转眼间天宝十四年开始了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唐都长安被洗劫一空,朝廷控制的户口数从891万户锐减到130万户。
促成开元盛世的因素,突然就消失了吗?
盛世为何不能持久?为什么会出现安史之乱?请同学们课后思考,我们下周就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