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望海潮》《扬州慢》 (2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柳永与姜夔的生平遭遇以及文章相关的写作背景。
2.赏析点染、铺叙、虚实结合、对比等艺术手法。
3.把握词的意境,理解词人的情感。
【重点难点】
赏析点染、铺叙、虚实结合、对比等艺术手法。
2.通过意象把握词的意境,理解词人的情感。
【先行学习】
双成p39 《望海潮》作者、创作背景;双成p41《扬州慢》作者、创作背景。
【相关链接】
1.点染
诗歌中的点染手法是一种写作技巧,指的是在诗歌中通过点明和渲染的方式,将所要表达的情感、意境、形象等生动地呈现出来,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点指的是在诗歌中直接或间接地点明主题或情感,通常是通过具体的意象或情境来表达。点的作用是明确诗歌的中心思想或情感,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
染则是指在诗歌中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对所描绘的意象或情境进行深入的刻画和渲染,使所要表达的情感、意境更加生动、形象。染的作用是加深诗歌的层次感,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诗歌所传达的情感或意境。
铺叙
铺叙又叫“铺排”,是适应着词中长调慢词的盛行而为词家广泛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铺叙是充分展开叙述和描写,使描写的事物穷形尽相,使人获得具体深刻印象的写作手法,它或直接叙事或写景,或直接抒发感情。多方铺叙,一是指多方位、多角度地铺叙,二是指采用多种方法铺叙。常采用叠句的手法,使句式反复、对称而又富于变化,在诗歌中起烘托渲染气氛的作用。
第一课时
任务一: 赏析词作艺术手法
1.《望海潮》上阙采用了点染手法,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4分)
2.除点染外,《望海潮》还怎样铺叙和赞美杭州的繁华?(6分)
3.反复使用对比手法,是《扬州慢》的艺术特色之一,请对此试作分析。(4分)
任务二:对比阅读
1.本课两首词都用到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加以赏析。(6分)
2.《望海潮》《扬州慢》两首词,一欢歌一悲吟,你更喜欢哪种情感表达?请说明理由。(4分)
任务三:拓展延伸
张炎在《词源》中评论姜夔词说:“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姜白石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请从《扬州慢》中意象运用的角度分析其“清空”这一特点。(6分)
第二课时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中“ ”写街巷河桥的美丽,“ ”写居民住宅的雅致。
(2)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中抓住“ ”和“ ”这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
(3)《望海潮(东南形胜)》中柳永认为,应该把杭州的美景画出来,有朝一日孙何应召进京,足可以在朝廷上向人夸耀自己的政绩。有关句子是“ , ”。
(4)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中,“ ”写的是人们晚上快乐欢快的歌声,“ ”是对前面两句的总括,所以这一句写的是杭州人民的游乐。
(5)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中的“ , ”与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用笔相似,都以草木繁茂反衬荒凉衰败。
(6)《望海潮(东南形胜)》和《扬州慢(淮左名都)》都写到树木,而意境各异,前者“ ”写杭州之柔美清丽,后者“ ”写扬州衰败荒凉。
(7)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中,“ , ”两句运用移情、拟人的手法表达人们至今还讨厌说起旧日兵事的心情。
望海潮
秦观①
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金谷②俊游,铜驼巷陌③,新晴细履平沙。长记误随车。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
西园④夜饮鸣笳。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烟暝酒旗斜。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注】①元佑年间(1086年—1094年),秦观先后于朝廷供职达五年之久,常参与公卿名流的文酒期会。绍圣元年(1094年)政局大变,秦观坐党籍被贬,即将遣离汴京,重游其地,有感而作此词。②金谷:即金谷园。金谷园是西晋石崇的花园,在洛阳西北。③铜驼巷陌:古洛阳宫门南四会道口,有二铜驼相对,后称铜驼陌。④西园:宋时洛阳的董氏西园为著名的园林,后世泛指风景优美的园林。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片起头三句,写暮春景物:梅花渐渐稀疏,结冰的水流已经溶解,东风煦拂之中,春天悄然而至。
B.下片“碍”和“妨”,不但显出月朗花繁,而且显出灯多而交映、车众而并驰的盛况。
C.“兰苑”二句,暗中转折,逼出“重来是事堪嗟”,点明心中情感,呼应上片“柳下桃蹊”。
D.这首词上片先写今后写昔,下片先承上写昔后再写今,忆昔部分贯通上下两片,以今衬昔。
3.本词与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6分)
参考答案
1.上阙先点“钱塘自古繁华”,然后展开描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运用动静结合、比喻、夸张等手法,极力铺排,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2.从构思上看,“形胜”和“繁华”是词眼:“形胜”指自然环境的隽美,“繁华”指经济的繁荣发达。“烟柳画桥”“云树绕堤沙”描写的都是杭州美丽的自然景观;“参差十万人家”“市列珠玑,户盈罗绮”描写的是杭州的人文景观和经济的繁荣。(2分)
从手法上看,综合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①工于铺叙,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运用的铺陈手法,使句式反复、对称而又富于变化,起到了渲染烘托气氛的重要作用。②善用比喻:“烟柳画桥”,分别以“烟”“画”比喻柳和桥;“怒涛卷霜雪”以“霜雪”比喻钱塘江大潮的浪花,形象生动。③再如对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不仅音韵和谐,对仗工整,语言也十分优美。④“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以动衬静;“嬉嬉钓叟莲娃”,垂钓的老翁怡然安闲,采莲的姑娘喧闹嬉戏,动静结合。给读者展开了一幅太平盛世下的百姓安乐图。(答对两点得4分)
3.用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是这首词的特色之一。①上阕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来反衬今日“尽荠麦青青”的荒凉景象。②下阕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月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③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的乐章,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用桥下“波心荡”的动,来映衬“冷月无声”的静。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条。(答对两点即可)
1.①《望海潮》上阕写杭州城内以及钱塘江的景色为实写,而下阕写西湖美景主要为虚写,如提到杭州两种典型的植物的“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一句就是很好的例子。
②《扬州慢》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2.答案 (示例一)喜欢柳永的表达。柳永以如椽之笔,描绘的杭州城自然人文之景俱佳,展示了一幅宏伟壮丽的历史画卷,对杭州城的讴歌、赞美,体现了承平盛世的气象,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读来令人愉悦。
(示例二)喜欢姜夔的表达。灾难文学是一种古老的文学形态,灾难主题是中国文学的恒久母题。在灾难的视野里,人类不自觉地以文学的方式抒发郁积的情感,慰藉受伤的心灵。虽然一向清空古雅的姜夔不习惯在诗词中与现实对接,但其中对衰亡时局的伤悼和战争劫难的泣诉,还是让人历历在目。读《扬州慢》,分明看到姜夔用文字在言说两个时空中的扬州故事,在对立的城市记忆中,感受到了他的悲凉诗心。
(示例三)这是两种不同的演绎,无论是从历史的真实反映还是从文学的审美表达来看,都各有其价值。从历史的真实来看,繁华和灾难是人类进程中的花开花落,城市就是在这样的起起落落中向前发展的。从文学的表达来说,讴歌太平与反映灾难都是文学的责任。《望海潮》和《扬州慢》,一写承平盛世,一写劫后孤城,内容不同,意趣亦相异,共同构成了历史的真实,体现了文学的价值。
拓展延伸:①“尽荠麦青青”,青青,属于冷色调,表现了今日扬州路的凋残,与昔日“春风十里”的繁华形成了对比。
②“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废池乔木,均是无情之物,连无情之物都不想再言兵事,更何况当地的人民呢?
③“清角吹寒”,“角”前加一“清”字,更加重了冷峭意味。“吹寒”,令人感觉阵阵寒凉。词意步步转深,寒意也层层递进。
④“都在空城”,经历过战事,扬州城一片萧条,树无生气,人无活力,一个“空”字将这种清冷氛围烘托出来。再与“黄昏”“清角”叠加,清冷之意更甚。
⑤“冷月无声”,银白色的月光,本就冷清,作者再用“冷”形容,再用“无声”描述,月亮带给人的孤寂冷清就可想而知了。
总之,作者运用萧条、荒凉的意象来表现环境的清冷、空寂,以昔日扬州繁华的美好景致来对比现实的凄凉景象,增强了今日扬州城的破败和萧条之感。
1. (1)烟柳画桥 风帘翠幕 (2)市列珠玑 户盈罗绮 (3)异日图将好景 归去凤池夸 (4)菱歌泛夜 嬉嬉钓叟莲娃(5)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6)烟柳画桥 废池乔木 (7)废池乔木 犹厌言兵
1.B 2.柳词:①对当地人民的美好生活和官员政绩的赞美之情;②希望获得赏识与重用。
秦词:①年华逝去的惆怅之情。“絮翻蝶舞”“柳下桃蹊,乱分春色”,美丽的春色引起词人“芳思交加”的惆怅之情;“东风暗换年华”道出词人心中又是一年春来到的光阴流逝之感。②怀旧之情。“金谷俊游”以下几句写的都是旧游时的欢愉之情。③仕途失意的无奈。“重来”“兰苑”旧地而“是事堪嗟”,且又“时见栖鸦”,词人的“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表明词人对仕途的失意感慨至深。
【作文素材】 节目《上春山》
春烟醉,春水绿,春色闹,春雨涨,春花开,春风吹……将春意写进歌词之中,相约思念之人,“踏遍春山不思还”。
这首歌的创作者集结了贵州力量,所以歌词里提到的“三月三”便也可以联系到一起了。“三月三来山青草漫漫”——三月三,春耕节,是黔西南布依族、广西壮族等多个民族的重要节日。而绵延的春山,也是同贵州的地形地貌紧密联系。
阳关西路,看见垂柳的客栈,嫩嫩的浮波縠。宝马嘶风,人渐渐远去,隐隐约约听到歌声戛玉。踏遍春山,归来高卧,笑着洗涤沧浪的足迹。孤鸿飞向天际,断霞摇曳在心中。
玉镯作为词作者,在分享《上春山》的创作感受时,强调了歌曲中蕴含的贵州音乐人的情怀和中国式的浪漫。这种情怀和浪漫不仅仅体现在歌词的诗意表达上,还通过悦耳的旋律和独特的乐器伴奏得以完美呈现。汉语言文学的魅力在这首歌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每句歌词都仿佛是一首诗,朗朗上口,让人回味无穷。
【时评速递】
“诗词”作为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瑰宝,在诗词中兼具文学性与艺术性,在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从小到大的语文学习中始终都有古诗词的身影,近年来,针对古诗词的节目更是引得广泛关注,超过1.6亿人观看《中国诗词大会》,《中国唱诗班》豆瓣评分高达9.2分。古典诗词,之所以能传承千载、经久不衰,正因为它寄托着中国人的精神追求,承载着中国人的诗情与诗心。可以肯定的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古诗在中国百姓的心中已经深深扎根,具有着重要作用。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古诗词传播,却存在一些现实困境。古诗词在现实中往往缺乏传播的土壤,在当今社会的传承中缺乏时代性与创新性。古代文人以诗词歌赋为潮流,但在当今时代则不然,即使在学校的学习中也存在学习困境,由于古诗词与现有语言体系的陌生,让学习的孩子们产生畏难情绪,让孩子背古诗变成了让家长头疼的难题。但是诸如“上春山”这类文化作品,便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古建芬老师通过将古诗词谱曲的形式,让很多小朋友对古诗词产生了兴趣,曾经让学生恐惧的612字的《琵琶行》,因为一首歌曲改编变成了不少学校午唱的歌曲,哼着旋律,背着古诗,让曾经对《琵琶行》敬而远之的学生也能熟记于心。改编歌曲让孩子们脱离了曾经的背诵难题,在音律中学习。
对《上春山》的讨论,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无聊的口水战上,“春山学”学的应该是如何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朗朗上口的歌曲也能很好的让民众了解并运用古诗词,我们应该更多地使用百姓喜闻乐见、朗朗上口的方式,去把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让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焕发出新生机。
(别因无聊的“C位”口水战,忽略《上春山》的文化价值)
节目《像你这样的朋友》
岁月无情,故人难认,而最好的友情,莫过于在需要时,一个电话、一条短信,就能得到对方的支持。
正如《史记》中的那段话:“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风光时,总有人围着你锦上添花,有朝一日失势,立即树倒猢狲散,让你尝尽世态炎凉。
只有深陷困境时,那个肯伸手拉你一把的人,才是可以携手共进的朋友。
【写作示例】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人生立世,不可缺友。交友为何?当然不能为利而交,而应做到相互安慰、相互警策。这才是真正的交友之道。宋代文学家曾巩在《怀友》中写道:“思而不释,已而叙之,相慰且相警也。”朋友之间,当以交谊之诚相慰藉,以为人、为官、为学之道相策勉。
交上一个好朋友,就等于多了一面镜子,多了一个知音,多了一位同道。值得交往的朋友,总是为对方着想,同时也会得到好友的宽慰和诤言。历史上,钟子期和俞伯牙高山流水、相互理解,管仲和鲍叔牙肝胆相照、彼此信任,范式和张劭生死之交、相互珍惜,柳宗元和刘禹锡有难同当、相互鼓励……他们的友谊彰显了“相慰且相警”的交友之道,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节目《山河诗长安》
《山河诗长安》以盛唐气象为背景,巧妙地融合了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如同一幅生动的画卷,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在这幅画卷中,大唐迎宾礼的庄重典雅、诗人李白的飘逸潇洒、舞狮的灵动威猛、舞龙的蜿蜒翻腾、社火的欢腾热烈等文化元素纷纷登场,让人仿佛穿越了千年,亲身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繁华与昌盛。
在这场演出中,长安城的千年风华得以重现,诗人的才情、舞者的优雅、乐手的激情,共同织就了一幅充满浪漫与温情的画卷。观众仿佛置身于盛唐的辉煌之中,感受着那份独特的文化韵味。
节目中的创意水袖舞,宛如一朵盛开的花朵,在舞台上绽放出无尽的生命力。舞者的水袖如同花瓣般飘逸,随着舞姿的变换,如波浪般起伏,如丝带般飘动,充满了诗意和浪漫。他们的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灵性和美感,如同优美的诗篇,让人沉醉其中,无法自拔。
陕派说唱的抑扬顿挫,如同大江的奔流,激荡着观众的心弦。说唱歌手的声音时而高亢激昂,时而低沉沉稳,如同江水的奔腾和波涛的起伏,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情感冲击。
这些元素的结合,使得《山河诗长安》成为了一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观众在欣赏舞蹈、说唱和音乐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活力。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让人回味无穷,心生敬意。
在这场演出中,长安城的浪漫与温情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如同揭开了一幅千年的画卷,让观众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隔阂,亲身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繁华与昌盛。诗人的才情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观众的心灵,他们的诗词如同清泉般流淌,洗涤了人们的灵魂。
【写作示例】
与其说《山河诗长安》是一场场春晚盛宴,倒不如说是一次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与再现。它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完美地彰显了中国的文化自信,让我们为之骄傲与动容。同时,它利用AR技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为观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文化体验。这种创新的传播方式生动、直观,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