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8.1《勾股定理》(1)导学案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组别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勾股定理的由来;
2.探索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关系,了解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
3.掌握勾股定理并会用它解决身边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
学习重难点
重点:探索和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
难点:通过面积计算探索勾股定理.
学法指导
通过勾股定理的探究和验证,学会用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课前自习,温故知新
1.查找相关资料或上网查找有关勾股定理的由来.
(1)勾股定理是一个基本的几何定理,它在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国内外都有很多科学家、知名人士对此都有过研究,至今已有500多种证明方法。
(2)国内:公元十一世纪周朝数学家就提出“勾三股四弦五”,在《周髀算经》中有所记载。公元3世纪三国时代的赵爽对《周髀算经》内的勾股定理作出了详细注释,创制了一幅“勾股圆方图”,把勾股定理叙述成:勾股各自乘,并之为弦实,开方除之即弦。
(3)国外:公元前六世纪,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证明了勾股定理,因而西方人都习惯地称这个定理为毕达哥拉斯定理。公元前4世纪,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在巨著《几何原本》(第Ⅰ卷,命题47)中给出一个很好的证明。1876年4月1日,加菲乐德在《新英格兰教育日志》上发表了他对勾股定理的一个证法。
2.写出勾股定理的内容.
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
二、课内探究,交流学习
1.探究1:在行距、列距都是1的方格网中,任意作出几个以格点为顶点的直角三角形,分别以三角形的各边为正方形的一边,向形外作正方形,如图,并以S1,S2 与S3分别表示几个正方形的面积.
观察图(1),并填写:
S1=________个单位面积;S2=_________个单位面积;S3=_________个单位面积.
观察图(2),并填写:
S1=________个单位面积;S2=_________个单位面积;S3=_________个单位面积.
图(1),(2)中三个正方形面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用它们的边长表示,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9,9,18
(2)9,16,25
32+32=(3)2
问题:通过以上探究,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吗?
用文字叙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长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如图1,用字母表述:
在△ABC中,∠C=90°,设BC=a,AC=b,AB=c,
则△ABC的三边a,b,c三边的关系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a2+b2=c2
填一填:
我国古代把直角三角形中较短的直角边称为________,较长的直角边称为_________,斜边称为__________,因此,我们称上述定理为__________________.
国外称之为__________________定理.
【答案】勾,股,弦,勾股定理,毕达哥拉斯定理
2.动手拼一拼:
请同学们用纸剪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然后动手拼成如下图形:
3.探究2:
我们怎样用面积计算的方法来证明勾股定理呢?
已知:如图,在Rt△ABC中,,∠C=90°,AB=c,BC=a,AC=b,
求证:a2+b2=c2.
【答案】
证明:取4个与Rt ABC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把它们拼成如图所示的边长为a+b的正方形EFGH
从图中可见,A1B1=B1C1=C1D1=A1D1=c
因为 ∠B1A1E+∠A1B1E=90°,而∠A1B1E=∠D11AH,
因此: ∠B1A1E+∠D1A1H=90°,∠D1A1B1=90°.
同理:∠A1B1C1=∠B1C1D1=∠C1D1A1=90°,
所以四边形A1B1C1D1是边长为c的正方形.
正方形EFGH和正方形A1B1C1D1的面积分别记作S正方形EFCH和S正方形A1B1C1D1 ,则
S正方形EFGH-4S ABC=S正方形A1B1C1D1,
即(a +b)2 -4 xab = c2.
化简,得
a2 +b2=c2.
4.随堂练习
1.如图,在矩形中,,,点E在上,等于,,连接.作,垂足为M.
(1)求证:;
(2)当时,求的长.
【答案】(1)见解析
(2)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矩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勾股定理:
(1)根据证明即可得到结论;
(2)由勾股定理求出,由得,由勾股定理得,故可得,再根据勾股定理得.
【详解】(1)∵四边形为矩形,
∴.
∵,
∴.
∴.
∵,
∴,
即.
又∵,
∴.
∴.
(2)∵,,
∴,
∵,
∴,.
在中,.
∴.
在中,.
2.如果一个三角形能被一条线段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那么称这条线段为这个三角形的双腰分割线,称这个三角形为“双腰三角形”.
(1)如图1,在中,,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交于点,交于点.求证是的双腰分割线.
(2)如图2,已知中,,是的双腰分割线,且,求的度数,
(3)在(2)的条件下,若,,求的长.
【答案】(1)见解析
(2)
(3)
【分析】本题是三角形综合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
(1)由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得,可得,由外角的性质可得,即可求解;
(2)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即可求解;
(3)由勾股定理列出方程,可求解.
【详解】(1)证明: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交于点,
,
是等腰三角形,
,
,
,
,
,
是等腰三角形,
是的一条双腰分割线;
(2)解:是三角形的双腰分割线,且.
,
,
,
;
(3)解:过点作于点,
,
,
设为,
中,,
中,,
,
解得,,
.
小结与反思
1.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主要内容,与同伴交流;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经验?谈谈你的感悟.
课课练
1.已知点M在y轴上,点,若线段的长为5,则点M的坐标为( )
A. B. C.或 D.或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了用勾股定理求两点之间的距离,先设出点M的坐标,根据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得到一个等式,求出结果即可,注意分情况讨论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解:当点M位于y轴正半轴时,此时设点,过点P作y轴的垂线交y轴于一点N,如图所示:
,
∵,
∴,,
∵,
∴,
在中,,
∵,
∴,
解得,
此时点;
当点M位于y轴负半轴时,此时设点,过点P作y轴的垂线交y轴于一点N,如图所示:
,
∵,
∴,,
∵,
∴,
在中,,
∵,
∴,
解得,
此时点,
综上点M的坐标为或,
故选:D.
2.如图,在中,于点D,在上取点F,使得,,连结并延长交于点E,则( )
A. B. C. D.
【答案】B
【分析】此题考查了勾股定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勾股定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首先根据勾股定理求出,然后证明出,得到,然后利用等面积法求出,进而求解即可.
【详解】∵
∴
∵,
∴
∵,
又∵,
∴
∴
∴,
∴
∴
解得
∴.
故选:B.
3.小明求代数式的最小值时,采用如下方法:如图,在同一直角坐标平面内,设为轴上的一个动点,选取点和,根据两点的距离公式得,,通过构造,将求代数式的最小值转化为求的最小值,由此小明求出的最小值等于 .
【答案】5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利用轴对称求最值问题以及两点之间距离公式,根据原式表示的几何意义是点M到点的距离之和的最小值,利用轴对称作出图形求出的长即可,正确转化代数式为两点之间距离问题是解题关键.
【详解】如图所示,根据原式表示的几何意义是点M到点的距离之和的最小值,可作B点关于x轴的对称点,连接,此时的长即为所求代数式的最小值,
∵,
∴,
∵
∴ ,
∴的最小值等于5 ,
故答案为:5.
4.如图,在四边形中,、为对角线,,,,若,的面积为2,则的长为 .
【答案】
【分析】根据已知条件得出,过点作于点,设交于点,根据三角形的面积求得,构造等腰直角三角形,进而额电池的长,即可求解.
【详解】解:∵,设,,
∵,
∴,即,
∵,
∴
∴
如图所示,过点作于点,设交于点,
∵,
∴,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
∴,
∵的面积为2,
∴
∴,则,
在中,,
如图所示,作关于的对称点,连接,交于点,
∵,则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则,
设,则,
在中,
解得:或(舍去)
∴
∴,
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勾股定理,轴对称的性质,熟练掌握以上知识,得出解题的关键.
5.如图,在中,,,点在线段上,连接,点在的延长线上且.
(1)求证:;
(2)点关于直线的对称点为,连接、、,用等式表示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答案】(1)证明见解析;
(2),理由见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勾股定理,根据题意,正确作出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
()由,得到,由得到,根据,即可求证;
():过点作,证明,得到,,由勾股定理得到,根据即可求证;
【详解】(1)证明:∵,,
∴,
∵,
∴,
∵,,
∴;
(2)解:.
理由:过点作,交于点M,
∵点关于直线的对称点为点,
∴,
∵,
∴,,
∴,
∵,
∴,
∴,
∵,
∴,
∴,,
∴,
∵在中,,
∴,
∴,
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8.1《勾股定理》(1)导学案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组别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勾股定理的由来;
2.探索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关系,了解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
3.掌握勾股定理并会用它解决身边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
学习重难点
重点:探索和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
难点:通过面积计算探索勾股定理.
学法指导
通过勾股定理的探究和验证,学会用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课前自习,温故知新
1.查找相关资料或上网查找有关勾股定理的由来.
(1)勾股定理是一个基本的几何定理,它在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国内外都有很多科学家、知名人士对此都有过研究,至今已有500多种证明方法。
(2)国内:公元十一世纪周朝数学家就提出“勾三股四弦五”,在《周髀算经》中有所记载。公元3世纪三国时代的赵爽对《周髀算经》内的勾股定理作出了详细注释,创制了一幅“勾股圆方图”,把勾股定理叙述成:勾股各自乘,并之为弦实,开方除之即弦。
(3)国外:公元前六世纪,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证明了勾股定理,因而西方人都习惯地称这个定理为毕达哥拉斯定理。公元前4世纪,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在巨著《几何原本》(第Ⅰ卷,命题47)中给出一个很好的证明。1876年4月1日,加菲乐德在《新英格兰教育日志》上发表了他对勾股定理的一个证法。
2.写出勾股定理的内容.
二、课内探究,交流学习
1.探究1:在行距、列距都是1的方格网中,任意作出几个以格点为顶点的直角三角形,分别以三角形的各边为正方形的一边,向形外作正方形,如图,并以S1,S2 与S3分别表示几个正方形的面积.
观察图(1),并填写:
S1=________个单位面积;S2=_________个单位面积;S3=_________个单位面积.
观察图(2),并填写:
S1=________个单位面积;S2=_________个单位面积;S3=_________个单位面积.
图(1),(2)中三个正方形面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用它们的边长表示,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通过以上探究,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吗?
用文字叙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图1,用字母表述:
在△ABC中,∠C=90°,设BC=a,AC=b,AB=c,
则△ABC的三边a,b,c三边的关系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一填:
我国古代把直角三角形中较短的直角边称为________,较长的直角边称为_________,斜边称为__________,因此,我们称上述定理为__________________.
国外称之为__________________定理.
2.动手拼一拼:
请同学们用纸剪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然后动手拼成如下图形:
3.探究2:
我们怎样用面积计算的方法来证明勾股定理呢?
已知:如图,在Rt△ABC中,,∠C=90°,AB=c,BC=a,AC=b,
求证:a2+b2=c2.
4.随堂练习
1.如图,在矩形中,,,点E在上,等于,,连接.作,垂足为M.
(1)求证:;
(2)当时,求的长.
2.如果一个三角形能被一条线段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那么称这条线段为这个三角形的双腰分割线,称这个三角形为“双腰三角形”.
(1)如图1,在中,,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交于点,交于点.求证是的双腰分割线.
(2)如图2,已知中,,是的双腰分割线,且,求的度数,
(3)在(2)的条件下,若,,求的长.
小结与反思
1.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主要内容,与同伴交流;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经验?谈谈你的感悟.
课课练
1.已知点M在y轴上,点,若线段的长为5,则点M的坐标为( )
A. B. C.或 D.或
2.如图,在中,于点D,在上取点F,使得,,连结并延长交于点E,则( )
A. B. C. D.
3.小明求代数式的最小值时,采用如下方法:如图,在同一直角坐标平面内,设为轴上的一个动点,选取点和,根据两点的距离公式得,,通过构造,将求代数式的最小值转化为求的最小值,由此小明求出的最小值等于 .
4.如图,在四边形中,、为对角线,,,,若,的面积为2,则的长为 .
5.如图,在中,,,点在线段上,连接,点在的延长线上且.
(1)求证:;
(2)点关于直线的对称点为,连接、、,用等式表示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