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课件(共6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课件(共6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3-10 15:59: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8张PPT)
人类面临主要环境问题
2019新课标湘教版必修二
第五章第一节
第五章 第一节
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运用资料,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及成因。(区域认知)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运用资料,分析人类面临环境问题的区域差异、表现和成因。
(综合思维)
结合实例,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地理实践力)
结合实例,正确认识当前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人地协调观)
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R. L. Carson, 1907- 1964) 撰写的
《寂静的春天》一书,唤起了人们的环境意识,引发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使得环境保护问题摆到了各国政府的桌面上
《寂静的春天》
《Silent Spring》 R. L. Carson
各种环境保护组织纷纷成立
从而促使联合国于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
签署了《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开启了环境保护事业
《寂静的春天》
《Silent Spring》 R. L. Carson
春天本来是鲜花盛开、百鸟齐鸣的美好季节,而《寂静的春天》却向我们描述了一个没有鸟、蜜蜂和蝴蝶的寂静世界。为什么会这样呢?
议一议,《寂静的春天》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大的轰动?
春暖花开
1.《寂静的春天》向社会公众深刻地揭露人类滥用杀虫剂而导致灾难的具体事件,人类滥用化学药物,在杀死昆虫的同时,必将危及地球其他生物乃至人类的生存,最终会导致春天里出现“鸟儿不再歌唱,鱼儿不再跳跃于水中”的毫无生机、死气沉沉的可怕景象。
2.正是这本不寻常的书,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人们对野生动物的关注,唤起人们的环境意识,同时引发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注意,促使环境保护问题提到了各国政府面前。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02
环境问题的表现
03
案例分析
森林的生态效益及毁林危害
01
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
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their causes
环境问题的概念
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对环境采取了不恰当、不友好的态度和做法所导致的结果。
人地关系思想转变:
敬畏、崇拜
自然的主宰
演化而来的一系列问题
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速度超过了环境本身的自净能力。
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
自然资源衰竭
产生
产生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人类社会
环境
物质
能量
废弃物
过度索取
过度排放
良性循环
恶性循环
环境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人类过度索取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人类过度索取--资源枯竭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环境污染
1.图中所示的环境污染可能有哪些
2.你周围有哪些环境污染 造成污染的原因是什么
大气污染、水污染、农药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海洋污染。
原因:人类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自净能力,环境的质量下降进而产生各类环境问题。
活动:污染的形成
案例:八大环境公害事件
自工业革命以后,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环境污染也日趋严重。特别是20世纪环境污染的“急性发作”,引发了一系列令人震惊的环境公害事件,从而引起了世人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八大环境公害事件”:
英国伦敦烟雾事件
主要污染源为工业生产和生活取暖燃煤排放的废气,最严重的一次5天内死亡约4000人。
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主要污染源为汽车排放的尾气,导致约400人死亡。
日本四日哮喘病事件
主要污染源为工业排放的废气,患者500多人,死亡36人。
日本富山骨痛病事件
污染源为工业排放的含镉废水,确诊患者258人,死亡200多人。
比利时
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主要污染源为工业排放的废气,造成数千人中毒,约60人死亡;
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
主要污染源为工业的废气,小镇43%的居民患病,约20人死亡;
日本熊本县水俣病事件
污染源为工业的含汞废水,导致2200多人患病,1000多人死亡
日本米糠油事件
因食用米糠油受污染,导致1000多人受害,死亡15人;
1930年
1943年
1948年
1952年
1953-1961年
1955年
1968年
1931-1975年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活动 认识过度垦荒带来的环境影响
人类对环境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行为,就会得到环境对人类的相应反馈,例如,人们过度垦荒导致生态破坏、环境恶化,这种状况又进一步加剧了人地矛盾,甚至使人类陷入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中。
活动 认识过度垦荒带来的环境影响
1.推测驱使人们垦荒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2.图示垦荒方式有哪些?分别对环境带来了哪些负面影响?
为了获得更多的粮食,可能是原有耕地土壤趋于贫瘠产出减少,
或者人口递增导致粮食需求增加
围湖造田;开垦草场;毁林开荒
围湖造田导致湿地减少水利破坏,水产减少,水旱灾害多发,生态环境恶化,土壤退化......
开垦草场带来草场破坏、风沙侵蚀的后 果,沙尘暴天气增多,可利用土地面积缩小,土地产出减少…
毁林开荒导致森林减少,水土流失,生态系统失衡,环境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
3.耕地面积虽然扩大了,但并没有像人们期待的那样解决了吃饭问题,反而越垦越贫穷。请讲讲其中的道理。
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索取过度),便会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过度垦荒扩大了耕地面积,却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导致气候变干、水旱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生产力下降(环境恶化)。而环境问题必然影响人类自身,使人类越垦越穷。
将下列对应的内容连线。
连 线 题
水土流失
淡水危机
矿产资源短缺
土壤污染
土地荒漠化
湿地破坏
自然资源枯竭
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判 断
判断题
(1)自然环境对人类排放的废弃物具有净化功能。(  )
(2)城市建设一般不会造成环境问题。(  )
(3)生物物种灭绝属于自然资源衰竭。(  )
(4)人口增长一定会带来环境问题。(  )
(5)环境污染往往会引起生态破坏和自然资源枯竭。(  )





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方法
(1)人为原因的分析方法
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分析方法如下图所示:
滥伐森林
过度捕猎
滥垦草原
大量排放废弃物
人类向环境过度索取资源
环境问题
过度开采
矿产资源
生态破坏
资源短缺
随意排放有害物质
向环境中超量排放废弃物
环境污染
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方法
(2)自然原因的分析方法
①地形条件:封闭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不易向外扩散,容易产生大气污染。
②逆温天气: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地面附近,加剧了大气污染。
③水域条件:相对封闭的水域,流速缓慢,使水体更新速度减慢,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容易引起水体污染。
④植被条件:包括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植被稀疏会加剧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导 练
(2022·吉林松原期末)读“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模式图”,完成1~3题。
1.图中表示人类社会的是
A.内圆 B.外圆
C.箭头① D.箭头②

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模式图中,一般用箭头表示物质和能量的传输方向、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用圆表示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人类社会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并占据一定的空间,因此,表示人类社会的应是内圆。
2.下列人类活动能用图中箭头②表示的是
A.废弃物
B.生存空间
C.物质和能量
D.消费活动

消费活动是在人类社会中完成的,产生的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用箭头②表示。
3.若箭头④表示沿海低地淹没,则箭头③表示
A.全球气候变暖
B.温室气体大量排放
C.极冰融化
D.海水膨胀

沿海低地淹没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冰融化和海水膨胀的结果,而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则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人类活动。
(2022·山东烟台期末)农业农村部于2019年12月27日发布关于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范围和时间的通告,宣布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332个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自2020年1月1日0时起,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以外的天然水域;鄱阳湖、洞庭湖等大型通江湖泊除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以外的天然水域,由有关省级主管渔业部门划定禁捕范围,上述地区最迟自2021年1月1日0时起,实行暂定为期10年的常年禁捕,其间禁止天然渔业资源的生产性捕捞。据此完成4~5题。
4.农业农村部出台该政策应对的环境问题是
A.渔业资源枯竭 B.水资源短缺
C.水污染严重 D.湿地面积萎缩

常年禁捕等政策出台可以有效应对因过度捕捞而导致的渔业资源枯竭问题,A正确;
对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和湿地面积萎缩作用不大,B、C、D错误。
5.造成该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A.过度捕捞 B.围湖造田
C.废水排放 D.过度引水

由上题分析可知,该环境问题是渔业资源枯竭,造成该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过度捕捞,即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的再生速度,就会造成资源短缺,A正确。
围湖造田、废水排放、过度引水对渔业资源也有影响,但不是造成渔业资源枯竭的最主要原因,B、C、D错误。
环境问题的表现
Performance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自然资源枯竭
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
森林减少、水资源危机、矿产资源短缺等。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1)环境问题的类型
森林减少
固体废弃物污染
垃圾成堆
沙尘暴
(2)环境问题的城乡差异
原因:城市人口高度集聚,交通和工业活动排放大量废弃物。
城 镇
主要表现:环境污染
城镇外围的大量垃圾
被污染的河流
工业排放废气
(2)环境问题的城乡差异
原因:广大的乡村地区因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
乡村
主要表现: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
生物多样性减少
荒漠化
2018年灭绝
(2)环境问题的城乡差异
乡村环境治理
(2)环境问题的国家差异
主要表现:过度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影响。
原因:发达国家消耗了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回自然资源,人均自然资源消耗量及污染物排放量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约占世界人口5%
自然资源消耗量:世界四分之一
排放二氧化碳:世界近四分之一
水资源消耗:世界人均3倍
vs
发展中国家:27公斤/年
制造垃圾:比发展中国家人均水平高5倍
人均肉类消费:136公斤/年(欧洲72公斤/年)
(2)环境问题的国家差异
原因:环境承受着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双重压力;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主要表现:掠夺式开发带来的生态破坏,以及快速工业化导致的环境污染。
发展中国家
热带雨林被破坏
毁林开荒
获取木材
孟加拉皮革制造业造成严重污染
酸雨
臭氧层破坏
全球变暖
土地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锐减
水体污染
(3)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3)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1.超越国界和地域界限,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如酸雨、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
2.从局部向全球蔓延的趋势,如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水污染。
图5.6 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举例
1.选择图示某个案例,思考其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2.图示哪些环境问题可能会影响其他地区甚至全球?
北海和地中海的水污染是过量的工业污染和生活废弃物排入海洋造成的。
影响:海域水体富营养化;海洋生物多样性减少;污染物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破坏海滨旅游景区的环境等
过度砍伐雨林—二氧化碳增多—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
(3)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3)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全球变暖
分析小岛国的忧虑背景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小岛国联盟是最积极的倡议者和最坚定的支持者。小岛国联盟是由数十个小岛屿国家和沿海低地国家为了加强自身话语权而结成的联盟。他们十分关注全球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等)及木铲的年产量报表,并把他们国家未来命运与其联系起来。
小岛国联盟成员之一--瑙鲁
(3)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1. 小岛国的忧虑是什么?你认为他们的担心有道理吗?
分析小岛国的忧虑背景
小岛国的忧虑: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岛屿和沿海低地被淹没,国土面积减少。
有道理。目前全球正在变暖,两极冰川正加速融化。
(3)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两极冰川融化
全球变暖
2. 找出下列地理事实的内在联系,试着回执联系框图,并说明全球变暖所带来的的一系列影响。
砍伐森林
燃烧化石燃料
海平面上升
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淹没岛屿和沿海低地
淹没岛屿和沿海低地
燃烧化石燃料
砍伐森林
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全球变暖
两极冰川融化
海平面上升
(3)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3. 根据所绘框图,找出产生上述问题的关键环节,就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你的看法。
关键环节:燃烧化石燃料、砍伐森林。
解决措施:开发新能源,减少燃烧化石燃料的使用;加强科研能力,研制新技术新设备,提高能源的燃烧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禁止乱砍乱伐,保护森林;设立自然保护区,减少人类进入保护区的机会。
。。。。。。
(3)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污染源
燃煤
汽车煤气
硫氧化物、烟尘等
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和铅等
污染大气


酸 雨
(3)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作用:吸收99%的太阳国紫外线,保护着地球上的生命免受紫外线伤害,因此臭氧层被誉为地球的“保护伞”。
危害:臭氧空洞导致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增强。紫外线辐射增强不仅影响人类的健康,还会影响农作物和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
臭氧层破坏
(3)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连 线 题
将主要环境问题与对应的环境现象连线。
判 断
判断题
1.目前发达国家不存在环境问题。( )
2.环境问题的表现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异。( )
3.在广大农村地区,环境问题只有生态破坏,没有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枯竭。( )
4.工业生产也能产生生态环境破坏。( )
5.发展中国家承受的是经济发展与人口双重压力,没有环境问题。
( )





导 思
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后,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核污水被储存在大型罐体内,现有存储容量将于2023年用尽。为解决核污水的难题,日本政府拟将这数百万吨的核污水排入太平洋。这种成本最低、最快捷的排污方式,会极大危害海洋的生态环境。
据德国的一家海洋科学研究机构的电脑计算结果显示,从福岛第一核电站排放有核废水之日起,57天内放射性物质就将扩散至太平洋大半区域,3年后美国和加拿大就将遭到核污染影响。
答案 造成海水污染;海洋生物受放射性污染死亡或变异,破坏海洋生态平衡;放射性物质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人体健康;对海洋渔业生产造成冲击。
1.[区域认知]核废水处理水可能带来哪些危害?
答案 将经过处理后的核废水装入大型罐体深埋到地层下;将装有核废水的金属罐投入选定海域4 000米以下的海底;化学方法稀释;将核废水蒸发等。
2.[地理实践力]你认为日本政府该如何处理核废水?
案例分析:森林的生态效益及毁林危害Case analysis: Ecological benefits of forest and damage of deforestation
(1)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
森林有什么生态效益?
思考
(1)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
湿润、半湿润地区
的山地、丘陵
干旱、半干旱地区
涵养水源
保持水土
防风固沙
保护农田和村庄
(1)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
城市
沿海地区
净化空气、美化环境
吸烟滞尘、降低噪音
抵御风浪侵蚀
总结
生态效益:水、气、净、美、物、尘、沙
水: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气: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
净:净化空气
美:美化环境
物:繁衍物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
尘:吸烟滞尘
沙:防风固沙
(2)毁林的危害
生态失调、环境恶化
水土流失
土地沙化
物种灭绝
温室效应
河道淤塞
洪水频发
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分析思路
导 练
(2022·黑龙江牡丹江阶段练习)环境问题一般指由自然界或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引起环境质量下降或生态失调,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问题就是环境污染
B.土壤污染只危害农作物
C.沙尘暴现象属于大气污染
D.乱砍滥伐导致森林生态功能下降

环境问题主要有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类型,A错误;
土壤污染不只是危害农作物,污染物还可以通过食物转移给人类,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B错误;
沙尘暴现象是土地荒漠化的表现,属于生态破坏,C错误;
乱砍滥伐导致森林面积缩小,生物生存环境受到破坏,森林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下降,D正确。
2.下列关于环境问题分布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乡村地区,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B.城市地区,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
C.发达国家人均排放的污染物较发展中国家更多
D.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展中国家更严重

乡村地区因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A不选;
城市地区人口高度集聚,交通和工业活动排放大量废弃物,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B不选;
发达国家人均自然资源的消耗量和污染物排放量远高于发展中国家,C不选;
目前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更严重,D不正确。故选D。
2021年5月25日,中国生态环境部在北京发布《2020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根据公报,全国酸雨区面积约46.6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4.8%,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据此完成3~4题。
3.导致酸雨的原因可能是
A.乱扔垃圾
B.使用含磷洗衣粉
C.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D.燃烧煤产生的气体

乱扔垃圾不会造成酸雨危害,A错误;
使用含磷洗衣粉主要造成水污染,B错误;
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主要造成水污染,C错误;
酸雨主要是人为的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所造成的,燃烧煤会产生大量酸性气体,D正确。故选D。
4.酸雨的危害在于
①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 ②使土壤酸化,危害植物 ③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 ④使大气受到污染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酸雨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使河湖水酸化,危害水生生物;使土壤酸化,导致农作物减产;腐蚀树木,毁坏森林;腐蚀石材、钢材,造成建筑物、铁轨、桥梁和文物古迹损坏。①②③符合题意。
酸雨是大气污染的结果,④不符合题意。故选C。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知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