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上学期佛山市普通高中教学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
本试卷共8页,21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对应题目后面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2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现代诗人对诗歌意象的认识和把握的自觉意识主要受到现代主义观念和作品的影响。但在创作过程中,他们诗歌意象的设计往往与中国传统诗歌意象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虽然作为现代诗歌文化基础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以反对旧文化、反抗传统为价值指向的,但任何一个偏激地反传统的诗人也不可能摆脱优秀的传统文化遗存的深刻影响。新诗中常有传统意象的闪现。现代诗人毕竟是喝传统文化的乳汁成长起来的,各种文化遗传信息显然会在他们的新诗创作中发挥作用。于是,传统诗歌的意象几乎就从未间断过在新诗创作中的影响。
戴望舒重视选用古典意象,主张从古典意象中孕育新的情绪,或将新情绪诉诸旧意象来表现。对古典诗歌意象的成功借鉴,使他成为30年代首屈一指的诗人。他在诗思运作过程中常不经意地拈来古诗意象,从而使诗意显示出葱茏的古雅意味。有着这样的古意雅情,戴望舒几乎每一作诗,便沉陷于古典意象的包围之中。连连不断的古典意象启发着他,使得他比其他诗人多了一份灵感的源泉,于是他能写出《雨巷》这样堪称典范的现代诗。
《雨巷》属于戴望舒说的那种通过旧的意象表现新情绪的代表性诗歌。谁都能一眼看出此诗直接采用了古诗中的丁香意象,但是,戴望舒没有简单地重复表现古典的丁香意象所包含的意绪,而是以古典意象固有的意绪作序引,借题发挥地表现自己新的体验、新的情感。戴望舒并没有把此诗真的写成“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或者‘稀释’”,没有在“愁”字上大做文章,虽然他每每写到“愁怨”“忧愁”,而将这些传统意象的内容赋予了一位假想中的姑娘,这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实际上是他对古典诗歌中有关意象的复合印象的人格化体现,以她的恍惚出现又飘然而逝来表现诗人的“冷漠,凄清,又惆怅”的情绪体验。于是,在这首诗中,“愁”不再像古诗中那样是表现的主要对象,“冷漠,凄清,又惆怅”才是全诗表现的“新情绪”,“愁”连同包含“愁”绪的丁香意象,以及将这意象人格化的那位想象中的姑娘,都只成了借以表现这些“新情绪”的客体。
在意象构思上,现代诗人普遍锐意于创新。即使不能创新,也至少要做到对旧意象进行翻新。墨守旧意象、旧意境,一向被视为保守乃至无能的表现。朱自清在《解诗》一文中指出:“诗人的譬喻要创新,至少变故为新,组织也总要新,要变。”
许多传统的意象由于构思方式的不同而面临着内涵的改变。古代诗人构思意象纯粹由“象”出发,以“象”为主,附“意”于“象”。比如“黄昏”,古代诗人们首先捕捉到“黄昏”的景象之美:那时明暗交错,彼此混沌,云里雾里,一派朦胧;若夫日沉月初上,则牵动微妙幽思,顿生浪漫之想,遂多“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之唱。于是,黄昏之象的美引起了一系列美的意念,让传统的“黄昏”意象充满了美艳动人的光泽。因此,尽管“黄昏”也易勾起愁绪,但古人宁愿将表现愁绪的任务交付给黄昏之后的皎皎明月或黄昏之前的沉沉暮日,唯独避开黄昏。现代诗人则毫不犹豫地将种种愁绪交付黄昏意象去表现,因为现代诗人的意象营构是“意”常先于“象”,产生了一定的“意”并酝酿到相当的浓度之后,才在“象”的世界寻找载体结成意象。于是对于黄昏这样的古老意象,他们可以先不加以审美的理解,而将自己的现代感受和人生体验中的一些相应印象赋予黄昏意象作新的表现,这就改变了黄昏意象传统的内涵,而使之呈示出迷茫、悲愁色调。现代的“黄昏”意象因而划出了与传统意象清晰的界线。
对于古代诗人来说,一个成功的意象营造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因为它可能成为万代诗人借鉴的对象,成为一种经典;可在过分信奉“兴生于中,无有古事”之信条的现代诗人笔下,他们的意象造设无须像古代诗人那样求得普遍的共感,只要体现出现代感兴的独特性。而且,各种现代诗歌理论都在鼓励感受和表述的独创性,这使得现代诗歌意象的造设便呈现出随意化的趋势。这种趋势所揭示的结果便有两个方面,一是意象的繁多和重叠,二是意象的个性化及对普遍经验的突破。现代诗歌,特别是现代主义诗歌,是建立在艺术个人主义化观念基础之上的,其理论往往只注重创新,鼓励意象的新奇,相对忽略了意象设计的普遍意义,造成许多“读不懂”的现象。这样的现象影响了中国现代诗歌意象的经典化。
(摘录自朱寿桐《论中国现代诗歌对古典意象的继承与改造》)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意象设计上,中国现代诗人既受到了现代主义观念及作品的影响,也受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
B. 典范的现代诗《雨巷》体现了戴望舒关于古典意象选用的主张,用旧的意象借题发挥地表现了新情绪。
C. 现代诗人构思意象时纯粹由“意”出发、“意”先于“象”,寻“象”载“意”,赋予意象悲愁色调。
D. 古代诗人和现代诗人都非常重视意象构思,但前者追求普遍的共感,而后者注重感受和表述的独创性。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优秀传统文化是现代诗人创作的源头活水,优秀的现代诗歌作品往往植根于传统文化,并善于在传承中创新发展。
B. 丁香意象在戴望舒笔下创造性地成了表现新情绪的客体,体现了现代诗歌意象营造的个性化及对普遍经验的突破。
C. 从第五段所引言论可知,朱自清认为现代诗歌创作不应囿于传统、恪守古典意象的固有意绪,而应求创新、求变化。
D. 现代诗人过于强调创新而使现代诗歌意象的造设有随意化倾向,这导致了中国现代诗歌未能创造出经典的诗歌意象。
3. 第六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段内容简要分析。
4. 闻一多的现代诗《红烛》以旧意象“红烛”表现了新情绪,请结合材料及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节选自闻一多《红烛》
【答案】1. C 2. D
3. 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以“黄昏”意象为例,将古代诗人和现代持人意象构思对比,论证意象构思方式不同导致意象内涵不同。
4. ①《红烛》从李商隐“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古诗中获得灵感,以“红烛”为抒情意象,体现了对传统诗歌意象的继承和借鉴。②新情绪:《红烛》突破了“红烛”意象表现喜庆或相思之情等传统内涵,将青春的困惑和希望,对理想的坚毅追求等新的独特感受诉诸“红烛”这一旧意象来表现,赞美了红烛以烧蜡成灰来点亮世界的奉献精神。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现代诗人构思意象时纯粹由‘意’出发”错误,原文为“古代诗人构思意象纯粹由‘象’出发”“因为现代诗人的意象营构是‘意’常先于‘象’”,有限定性词语“常先于”,可见选项表述绝对化。
“赋予意象悲愁色调”错误,第六段以“黄昏”意象为例分析新旧诗人构思意象方式的不同,分析论述了现代诗人“将自己的现代感受和人生体验中的一些相应印象赋予黄昏意象”“改变了黄昏意象传统的内涵,而使之呈示出迷茫、悲愁色调”,但并不一定赋予所有意象都是“悲愁色调”,此处曲解文意。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未能创造出经典的诗歌意象”错误,原文为“这样的现象影响了中国现代诗歌意象的经典化”,并不是“未能创造出”,选项表述绝对。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方法的能力。
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常用的有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因果论证等。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即可。
结合原文“比如‘黄昏’,古代诗人们首先捕捉到“黄昏”的景象之美……让传统的‘黄昏’意象充满了美艳动人的光泽”“现代诗人则毫不犹豫地将种种愁绪交付黄昏意象去表现……这就改变了黄昏意象传统的内涵,而使之呈示出迷茫、悲愁色调”分析可知,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以“黄昏”意象为例,将古代诗人和现代持人意象构思对比,论证意象构思方式不同导致意象内涵不同。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抓住关键点“旧意象”表现了“新情绪”,分别进行分析即可。
旧意象:原文有“中国现代诗人……在创作过程中,他们诗歌意象的设计往往与中国传统诗歌意象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结合诗中“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可知,《红烛》就是从李商隐“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古诗中获得灵感,以“红烛”为抒情意象,体现了对传统诗歌意象的继承和借鉴。
新情绪:结合原文“从古典意象中孕育新的情绪,或将新情绪诉诸旧意象来表现”分析,“红烛”意象传统内涵是表现喜庆或相思之情的,《红烛》突破了这一点,“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充满青春的困惑;“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更有创造光明的满怀希望。“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但问”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坚毅追求,诗人把这一独特感受诉诸“红烛”这一旧意象来表现,赞美了红烛以烧蜡成灰来点亮世界的奉献精神。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史 可
张炜
①一个年过半百的男人如果长了一双美丽的、水灵灵的眼睛,你会感到很别扭。当我第一次见到史可的时候,简直是愣了一下。
他是最高大的男人了,手大脚大,颧骨很高,像一切上了年纪的农民一样,皱纹密布。赤着脚,他的手差不多像脚一样大,手心手背都有一层硬壳。最终是他的眼睛把我吸引住了——像姑娘一样温柔……我说:“你好!忙些什么?”他咧开嘴笑了,说:
“编。”他是个编匠。这个地方出编匠……他们依赖灌木枝条过日子,用巧手把它们编成什么笆篱呀小筐呀,编成果笼——天底下再也没有比这里更高明的编匠了,而且数量极多;男人编,女人编,祖祖辈辈都干这个。
我问史可:“你现在都编些什么?”
“他能编些什么!还不就是苹果笼子、小车道……”他老婆抢先答了。
“很赚钱吗?”
“你问他吧!”她看了男人一眼。
史可笑了笑。老婆见他不答就说:“不敢说不挣。要不挣,俺娘仨吃什么穿什么……还是‘改革’好啊,如今大家都有好前程。”
我们一块儿进了低矮的小瓦房子——史可个子大,使劲地、熟练地弓弓腰钻进院门。院子真干净,像这儿的任何家庭一样,猪圈在左侧,猪见了来人就哼哼。圈墙的青石上放了一盆仙人球。院子当中躺了个浅黄色大狗,像虎那么大,只是出奇地和善,见我来了,打个哈欠。
我提出参观参观他的工作间,他打开工作间的门,一阵浓烈的酸臭味儿扑面而来。这个工作间值得好好记下来——我一辈子也见不到这样奇异的地方了。因为要防风雨,史可将整个宽宽的后夹道上方用编起的紫穗槐帘子盖严,又用草泥封住。到处堆满了沤制过的紫穗槐、柳条、杨树条,那酸臭味就从这儿散发出来。②中间一块地方很规整,有一个大麦草墩,像国王的宝座,我猜想平时史可就坐在这上面干活。以草墩为中心,像蛛网一般排出一行行木概,坚实而齐整,一个个木概间有粗麻线连着。大概树条子要别进木概间,然后按照它的归束编起来。夹道最西端是仓库模样的地方,那里摞了一大堆苹果笼儿,白柳条器……有的做得精妙极了,圆圆的,像机器切削成的零件一样,光滑明亮,有底儿有盖儿,开启时“啪啦”一响。我抚摸着,身后的女主人嚷了一句:“点心盒子。如今生活都提高了,谁家都要这样一个盒子。”我从心里赞叹起来。
史可开始工作,他招呼一声,老婆递过一个油布扎腰。他把身边的骨头边子、弯刀儿、小钢尺什么的哗啦啦往跟前拢一拢,抓过一束黑色树条就舞弄起来。只听得唰唰一阵响,地上有了模样:一只果笼的底儿开始生成第一圈儿。枝条儿四下散开,中间是黑色的圆心。③一双硬硬的大手按住它,一扭一转,拍拍,打打,用刀子一削,麻线开始勒紧。一眨眼果笼儿快成了……神奇的手啊!令人难以置信的史可的手啊!
“这原材料是买的还是……”
“还亏孩子妈哩!这么多树条子是谁割来的?谁沤的?她哩!如今人巧妙了,鬼哩!卖树条子的说:在地里,自己割吧!咱就得带上镰刀进海滩去。她怕我误工,自己去了。树条上百刺毛虫蜇人哪,她肚子上、脊梁上都起了泡……”
“嗐!快算了吧!”她不耐烦地堵住他的话头。
一时无语。我想起了什么,问:“不是搞‘外向型’经济了吗?你编这些东西不可以出口吗?”史可精神了,停了手里的活儿:“对,如今兴‘外向型儿’啦,”他的“型”字儿化得非常重,有点好笑,“外向型儿好——我前一段编了‘牛角角篮子’,听说就是出国去的……”女主人打断说:“是‘牛角篮’,上级来的时候,让俺干的。”
史可站了起来:“我的活计这么说也传到外国了。上级说,这东西能换来‘外魂儿’……”我笑了。我想那当然是“外汇”。
我默默无言。话题转到祖传的手艺上。史可告诉我他爷爷、爷爷的爷爷,一辈辈都编条活儿。我说你的手艺比他们好吧?他惊讶地瞪起眼:“什么?差得多!我想不出还有更高的手艺。”史可说他差不多天天坐这儿编,风雨都碰不着,也挺好的——就是有一点不好,有时——不,常常的,忘了是什么节令、什么日子!就这点不好。加上在暗处呆久了,怕光,出门日头一照泪哗哗,有人笑话我这么大了还哭——谁哭咧?!
④我真想陪他大笑一场。
这时,他们的两个女儿放学回家了——两个都十五六岁,像双胞胎似的。她们一探头,又缩回去。真漂亮的两个姑娘,像父亲的眼睛一样美丽。她们穿得都很入时,不用说是光彩照人的。母亲见我注意她的女儿了,就自语般地说:“再穷也得舍上,不能让人看扁了……他有钱就存上,两年存了二百五十三块,都是两块、三块存起来的……”
史可扫了她一眼,她闭了嘴。
“存钱是爱国哩!”史可说了一句。他有些不快,大概嫌老婆在生人面前露了经济底细。我赶紧把话题岔开,就问:“你们最关心的事情是什么?”
他们几乎不约而同地答:“无病无灾。闺女考上学。”
暮色里,我告别了这一家。在低矮的门洞那儿,史可的两个姑娘推搡着,哧哧笑。其中的一个展开巴掌,掌心里是几个印了花纹的小面饼。我愉快地收下了。“七月七,做巧饼”——那是当地有名的“巧饼”啊。
1988年9月(节选自《共和国故事丛书·80年代》有删改)
5.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以较多的笔墨描写了史可的家和工作间,从正面表现出他是一个非同一般的手工艺人。
B. 作者多次写到了史可妻子的言行,写出了因为史可对编织的痴迷,妻子对家庭现状的不满。
C. 史可“扫了她一眼,她闭了嘴”,表现出史可的强势威严,隐含了作者对夫妻关系的忧思。
D. 本文和《哦,香雪》均写于20世纪八十年代,展现乡民的纯真质朴,折射了农村的新变化。
6.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中“年过半百的男人如果长了一双美丽的、水灵灵的眼睛,你会感到很别扭”,画面感强,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第二人称“你”,拉近与读者距离。
B. 句子②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史可工作时坐的“大麦草墩”比做“国王的宝座”,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史可是编匠中的佼佼者,表达作者的敬仰之情。
C. 句子③描绘了史可工作时候精彩场景,系列传神的动词“按”“扭”“转”“拍”“打”“削”“勒”,一气呵成,动感十足,写出了史可编织时急切心情。
D. 句子④中的“真”字张力无穷,道出了作者对史可的理解,更道出了对于忘我工作,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不知道节令和日子的史可发自内心的欣赏之情。
7. 《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以“劳动光荣”为人文主题,选取了系列具有典型特征、时代精神的劳动者。史可也是这样的劳动者,请结合选文简析史可身上的劳动者特质。
8. 某新媒体拟以“寻艺·零距离”为主题拍摄微视频,甲组方案以“美”为关键词,乙组方案以“土味·传承”为关键词,请你结合选文内容,选择拍摄的若干场景,体现其中一组关键词的指向。
【答案】5. D 6. C
7. ①专注忘我,如在工作的时候,常常忘了节令和日子。②技术精湛,如一会儿就可以变出精妙的作品。③热爱祖传手艺,如“差不多天天坐这儿编”等。④锐意进取、与时俱进,能根据社会的需要编出不同的作品,远销国外。
8. 甲组:①拍摄手工艺品细节,展示史可编织的作品工艺精美。②拍摄史可院落及工作环境,展示生活淳朴、工作环境简约之美。③拍摄史可的眼睛、手等外貌和工作时灵活的动作细节,展示史可勤劳善良、专注认真、质朴谦虚的人物美和劳动之美。④拍录史可的妻子和孩子等人的语言、动作等,展示史可的家人善良淳朴、温馨幸福之美。
乙组:①拍录史可的外貌特征和浓厚乡土气息的生活环境,体现其乡土特征。②拍录史可温馨的家庭生活场景与家人的口语化、生活化语言,体现其憨厚敦实的性情和淳朴的生活愿望。③拍摄史可的工作环境和编制手工艺品的过程,体现其手艺人身份特征。④拍摄祖辈留下的老旧物件或编篮工具,体现代际手艺传承。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从正面表现”错误。对史可的家和工作间的描写属于环境描写,起烘托的作用,属于侧面描写。
B.“妻子对家庭现状的不满”错误。根据原文“‘他能编些什么!还不就是苹果笼子、小车道……’他老婆抢先答了”“老婆见他不答就说:‘不敢说不挣。要不挣,俺娘仨吃什么穿什么……还是‘改革’好啊,如今大家都有好前程。’”“‘嗐!快算了吧!’她不耐烦地堵住他的话头”,可知妻子对他的理解和支持,对生活还是比较知足。
C.“隐含了作者对夫妻关系的忧思”错误。根据原文“母亲见我注意她的女儿了,就自语般地说:‘再穷也得舍上,不能让人看扁了……他有钱就存上,两年存了二百五十三块,都是两块、三块存起来的……’”“他有些不快,大概嫌老婆在生人面前露了经济底细”,可知体现了史可夫妻的默契、农民的纯真质朴,并未体现对夫妻关系的忧思。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写出了史可编织时急切心情”错误。根据原文“一眨眼果笼儿快成了……神奇的手啊!令人难以置信的史可的手啊!”,可知此处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了史可动作娴熟,技艺高超。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原文“史可说他差不多天天坐这儿编,风雨都碰不着,也挺好的——就是有一点不好,有时——不,常常的,忘了是什么节令、什么日子!就这点不好。加上在暗处呆久了,怕光,出门日头一照泪哗哗,有人笑话我这么大了还哭——谁哭咧?!”“我真想陪他大笑一场”,运用直接和间接描写,表达了对于忘我工作,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不知道节令和日子的史可发自内心的欣赏之情,体现了他专注忘我的品质。
原文“一双硬硬的大手按住它,一扭一转,拍拍,打打,用刀子一削,麻线开始勒紧。一眨眼果笼儿快成了……神奇的手啊!令人难以置信的史可的手啊!”,描绘了史可工作时候的精彩场景,系列传神的动词“按”“扭”“转”“拍”“打”“削”“勒”,一气呵成,动感十足,表现了史可动作娴熟,技艺高超。
“史可告诉我他爷爷、爷爷的爷爷,一辈辈都编条活儿。我说你的手艺比他们好吧?他惊讶地瞪起眼:‘什么?差得多!我想不出还有更高的手艺。’史可说他差不多天天坐这儿编,风雨都碰不着,也挺好的”,表现了他热爱祖传手艺。
“史可精神了,停了手里的活儿:‘对,如今兴‘外向型儿’啦,’他的‘型’字儿化得非常重,有点好笑,‘外向型儿好——我前一段编了‘牛角角篮子’,听说就是出国去的……’”,表现他能根据社会的需要编出不同的作品,远销国外,体现了锐意进取、与时俱进的品质。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甲组:
以“美”为关键词,需要从文中筛选概括“美”的具体表现,然后再组织答案。
从“工艺”的角度,“夹道最西端是仓库模样的地方,那里摞了一大堆苹果笼儿,白柳条器……有的做得精妙极了,圆圆的,像机器切削成的零件一样,光滑明亮,有底儿有盖儿,开启时‘啪啦’一响”,描写了工艺品的精致。所以可以拍摄手工艺品细节,展示史可编织的作品工艺精美。
从“环境”的角度,“院子真干净,像这儿的任何家庭一样,猪圈在左侧,猪见了来人就哼哼。圈墙的青石上放了一盆仙人球。院子当中躺了个浅黄色大狗,像虎那么大,只是出奇地和善,见我来了,打个哈欠”“因为要防风雨,史可将整个宽宽的后夹道上方用编起的紫穗槐帘子盖严,又用草泥封住……中间一块地方很规整,有一个大麦草墩,像国王的宝座,我猜想平时史可就坐在这上面干活”,以较多的笔墨描写了史可的家和工作间,运用环境描写,表现了环境的简约之美。所以可以拍摄史可院落及工作环境,展示生活淳朴、工作环境简约之美。
从“人物”的角度,“他是最高大的男人了,手大脚大,颧骨很高,像一切上了年纪的农民一样,皱纹密布。赤着脚,他的手差不多像脚一样大,手心手背都有一层硬壳。最终是他的眼睛把我吸引住了——像姑娘一样温柔”“一双硬硬的大手按住它,一扭一转,拍拍,打打,用刀子一削,麻线开始勒紧。一眨眼果笼儿快成了……神奇的手啊!令人难以置信的史可的手啊!”,运用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描绘了史可的外貌和工作时候的精彩场景,表现了史可动作娴熟,技艺高超,表现了史可勤劳善良、专注认真、质朴谦虚。所以可以拍摄史可的眼睛、手等外貌和工作时灵活的动作细节,展示史可勤劳善良、专注认真、质朴谦虚的人物美和劳动之美。
从“家庭”的角度,“母亲见我注意她的女儿了,就自语般地说:‘再穷也得舍上,不能让人看扁了……他有钱就存上,两年存了二百五十三块,都是两块、三块存起来的……’”“他有些不快,大概嫌老婆在生人面前露了经济底细”,体现了史可夫妻的默契、农民的纯真质朴。所以可以拍录史可的妻子和孩子等人的语言、动作等,展示史可的家人善良淳朴、温馨幸福之美。
乙组:
以“土味·传承”为关键词,需要从文中筛选概括“土味·传承”的具体表现,然后再组织答案。
“他是最高大的男人了,手大脚大,颧骨很高,像一切上了年纪的农民一样,皱纹密布。赤着脚,他的手差不多像脚一样大,手心手背都有一层硬壳”,运用外貌描写,体现了勤劳善良、淳朴善良,“院子真干净,像这儿的任何家庭一样,猪圈在左侧,猪见了来人就哼哼。圈墙的青石上放了一盆仙人球。院子当中躺了个浅黄色大狗,像虎那么大,只是出奇地和善,见我来了,打个哈欠”,展示生活淳朴、环境简约。所以可以拍录史可的外貌特征和浓厚乡土气息的生活环境,体现其乡土特征。
“母亲见我注意她的女儿了,就自语般地说:‘再穷也得舍上,不能让人看扁了……他有钱就存上,两年存了二百五十三块,都是两块、三块存起来的……’”“他有些不快,大概嫌老婆在生人面前露了经济底细”“母亲见我注意她的女儿了,就自语般地说:‘再穷也得舍上,不能让人看扁了……他有钱就存上,两年存了二百五十三块,都是两块、三块存起来的……’”“他们几乎不约而同地答:‘无病无灾。闺女考上学。’”,体现了史可夫妻的默契、农民的纯真质朴。所以可以拍录史可温馨的家庭生活场景与家人的口语化、生活化语言,体现其憨厚敦实的性情和淳朴的生活愿望。
“因为要防风雨,史可将整个宽宽后夹道上方用编起的紫穗槐帘子盖严,又用草泥封住……中间一块地方很规整,有一个大麦草墩,像国王的宝座,我猜想平时史可就坐在这上面干活”,以较多的笔墨描写了史可的家和工作间,运用环境描写,表现了环境的简约之美。“夹道最西端是仓库模样的地方,那里摞了一大堆苹果笼儿,白柳条器……有的做得精妙极了,圆圆的,像机器切削成的零件一样,光滑明亮,有底儿有盖儿,开启时‘啪啦’一响”,描写了工艺品的精致。“一双硬硬的大手按住它,一扭一转,拍拍,打打,用刀子一削,麻线开始勒紧。一眨眼果笼儿快成了……神奇的手啊!令人难以置信的史可的手啊!”,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了史可动作娴熟,技艺高超。所以可以拍摄史可的工作环境和编制手工艺品的过程,体现其手艺人身份特征。
“史可告诉我他爷爷、爷爷的爷爷,一辈辈都编条活儿。我说你的手艺比他们好吧?他惊讶地瞪起眼:‘什么?差得多!我想不出还有更高的手艺。’史可说他差不多天天坐这儿编,风雨都碰不着,也挺好的”,表现了他热爱祖传手艺。“史可精神了,停了手里的活儿:‘对,如今兴‘外向型儿’啦,’他的‘型’字儿化得非常重,有点好笑,‘外向型儿好——我前一段编了‘牛角角篮子’,听说就是出国去的……’”,表现他能根据社会的需要编出不同的作品,远销国外,体现了锐意进取、与时俱进的品质。所以可以拍摄祖辈留下的老旧物件或编篮工具,体现代际手艺传承。
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4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师说》)
材料二:
天地之所贵者人也,圣人之所尚者义也,德义之所成者智也,明智之所求者学问也。虽有至圣,不生而知;虽有至材,不生而能。故志曰:“黄帝师风后,颛顼师老彭,帝喾师祝融,尧师务成,舜师纪后,禹师墨如,汤师伊尹,文、武师姜尚,周公师庶秀,孔子师老聃。”若此言之而信,则人不可以不就师矣。夫此十一君者,皆上圣也,犹待学问,其智乃博,其德乃硕,而况于凡人乎?
是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易》曰:君子以多志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是以人之有学也,犹物之有治也。故夏后之璜,楚和之璧,虽有玉璞、卞和之资,不琢不错,不离砾石。而况君子敦贞之质,察敏之才,摄之以良朋,教之以明师,文之以《礼》《乐》,导之以《诗》《书》,赞之以《周易》,明之以《春秋》,其不有济乎?君子之求丰厚也,非为嘉馔、美服、淫乐、声色也,乃将以底其道而迈其德也。
先圣之智,心达神明,性直道德,又造经典以遗后人。试使贤人君子释于学问,抱质而行,必弗具也;及使从师就学,按经而行,聪达之明,德义之理,亦庶矣。是故圣人以其心来造经典后人以经典往合圣心也故修经之贤德近于圣矣。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是故凡欲显勋绩扬光烈者,莫良于学矣。
(节选自王符《潜夫论·赞学》,有删减)
9.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是故圣人A以其心来B造经典C后人以经典D往合圣心也E故修经之F贤G德近于H圣矣。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族,指类,同类的人,与《师说》“郯子之徒”的“徒”意思相同,可归类记忆。
B. 信,指真实,与《梦游天姥吟留别》“烟涛微茫信难求”中的“信”字词义相同。
C. 师,“孔子师老聃”中的“师”,与“而耻学于师”的“师”,两者用法不相同。
D. 乃,与前文的“非为”相对,表示判断,指“是”,根据语境可翻译为“而是”。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则材料都探讨了学习问题,前者的论述针对的是当时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风气,后者的论述侧重于学习的重要意义。
B. 两则材料都提及“君子”,前者有“君子不齿”,后者有“君子以多志前言往行”“君子之求丰厚也”,含义全都相同。
C. 两则材料作者都重视对经典的学习,材料二中的《易》《礼》《乐》《诗》《书》《春秋》就是“六艺经传”中的“六艺”。
D. 两则材料都倡导要向老师学习,前者以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等普通人能拜师学习为例,后者则以众多圣哲拜师学习为例。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3)是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
13. 君子勤修学问有哪些意义?请根据材料二概括说明。
【答案】9. CEG 10. B
11. B 12. (1)有的人从师,有的人却不从师;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放弃了,我没能看出他们的明智之处。
(2)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
(3)因此,工匠要做好他的工作,必须先磨所好自己的工具;士人想要宣扬他的道义,必须先研读前传圣贤的经典。
13. ①使自己知识广博。②提高自身德行修养。③有助于实现理想,建功立业。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所以圣人凭他的主观意念来制作经典,而后代的贤人君子通过经典去迎合圣人的主观意念,所以,学习研究经典的贤人,德行也就接近圣人了。
“圣人以……造经典”“后人以……往合圣心也”,句式相似,所以在CE处断开。
“故”表总结,“故修经之贤”强调学习对象,“德近于圣矣”强调学习的结果,所以在G处断开。
故选CEG。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族:类,同类的人。句意:士大夫这一类人。/郯子这类人。
B.错误。信:真实。/信:确实,实在。句意:若这些记载是可靠的话/在烟波浩淼的遥远地方,实在难以找到。
C.正确。师:意动用法,以……为师。/师:老师。句意:孔子以老聃为师。/将向老师去学习这样的行为作为了一种耻辱。
D.正确。句意:而是要达到其理想,实现其德行。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含义全都相同”错误。“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耻相师”猛烈抨击了“士大夫之族”的“耻学于师”,所以,“君子”指“耻学于师”的士大夫。“君子以多志前言往行”,君子应当通过多记住前人的言行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君子之求丰厚也,非为嘉馔、美服、淫乐、声色也,乃将以底其道而迈其德也”,君子所要追求的丰足富裕,并不是美味佳肴、华丽服装、过分享乐、音乐美色,而是要达到其理想,实现其德行。两句话中都强调了君子对高尚品德的追求,所以,此处“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或”,有的;“小学”:小的方面要学习;“明”;明智之处。
(2)“官盛”,地位高;“谀”,谄媚奉承;“羞”,意动,感到十分耻辱。
(3)“是故”,因此;“善”,形容词作动词,做好、完成;“利”,磨砺;“其”,代词,代指圣贤。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因“不耻相师”而见识超过了士大夫;“夫此十一君者,皆上圣也,犹待学问,其智乃博,其德乃硕,而况于凡人乎”,举例说明从师问学可以使人知识渊博,德行广大。所以勤修学问可以使自己知识广博。
“君子之求丰厚也,非为嘉馔、美服、淫乐、声色也,乃将以底其道而迈其德也”“先圣之智,心达神明,性直道德,又造经典以遗后人。试使贤人君子释于学问,抱质而行,必弗具也;及使从师就学,按经而行,聪达之明,德义之理,亦庶矣”,阐述了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在于求道树德,提升自己。所以勤修学问可以提高自身德行修养。
“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是故凡欲显勋绩扬光烈者,莫良于学矣”,引用《诗经》中的话,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指出建功立业的最佳途径就是学习。所以勤修学问有助于实现理想,建功立业。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不道晓句读,不能解决就惑,有的去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材料二:
天地之间人为贵,圣人所崇尚的是义,德义所成就的是智慧,明智所追求的是学问。虽然世上有极其聪明的圣哲,他们也不是生来就有智慧的;虽然有非常能干的人,他们亦非生而有才能的。所以《志》上说:“黄帝以风后为师,颛顼以老彭为师,帝喾以祝融为师,尧以务成为师,舜以纪后为师,禹以墨如为师,商汤以伊尹为师,文王、武王以姜尚为师,周公旦以庶秀为师,孔子以老聃为师。”若这些记载是可靠的话,那么任何人都不能不从师问学了。上述十一位君子,都是上等的圣哲,况且要等到问学求教之后,方能知识渊博,德行广大,更何况是普通的人呢?
因此,工匠要做好他的工作,必须先磨所好自己的工具;士人想要宣扬他的道义,必须先研读前传圣贤的经典。《周易》上说:“君子应当通过多记住前人的言行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因此,人需要学习,就如同事物需要修治一样。因此夏朝帝王的玉磺,楚国和氏的玉璧,虽然有了宝玉的资质以及卞和的呈献,但如果不雕琢不磨光,就和小石头没有什么差别。更何况君子有敦厚坚贞的资质,有明察聪敏的才能,(如果再)由品德优良的朋友辅佐他,由贤明的老师教导他,用《礼》《乐》来修养他,用《诗经》《尚书》来引导他,用《周易》来帮助他,用《春秋》来启发他,哪有不成功的呢?所以君子所要追求的丰足富裕,并不是美味佳肴、华丽服装、过分享乐、音乐美色,而是要达到其理想,实现其德行。
前代圣人是这样的聪明,心灵能和天神地祇相通,天性能与道德相合,又制作了经典来留给后人。如果让贤人君子舍弃了学问,守着自己的本性去行事,就一定不会具备德才了。等到让他们跟从老师前去学习,按照经典来行动,那么聪颖通达的明智、仁德道义的言行也就差不多和从前的圣人一样了。所以圣人凭他的主观意念来制作经典,而后代的贤人君子通过经典去迎合圣人的主观意念,所以,学习研究经典的贤人,德行也就接近圣人了。《诗经》中说:“面对高山内心仰慕,面对大路迈步前行。”“时时刻刻遵行学习之事,学问积累就会走向光明。”因此凡是想要显耀功勋业绩、传扬光辉事业的人,再没有比学习更好的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溪水①
王守仁
溪石何落落,溪水何泠泠。
坐石弄溪水,欣然濯我缨。
溪水清见底,照我白发生。
年华若流水,一去无回停。
悠悠百年内,吾道终何成。
注:此诗作于诗人被贬谪贵阳龙场之时。
14.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寄情山水,一二句中溪石“落落”、溪水“泠泠”正是此时诗人情感的写照。
B. 诗人坐在溪石上拨弄溪水,一个“弄”字反映了诗人百无聊赖、消磨时日的境况。
C. 七八句景情理交融,诗人有感而发,与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感悟相似。
D. 诗人把个人思考置于“悠悠百年”的广阔时空,短短四字,思绪辽远,境界顿生。
15. 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 诗人表达了珍惜时间、用好时间的情感。“年华若流水,一去无回停。悠悠百年内,吾道终何成”,写诗人对短暂人生的忧虑,劝人要抓住宝贵时光,潜心钻研,才能实现自己在学术上事业上的宏大愿想。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反映了诗人百无聊赖、消磨时日的境况”错误。“弄”写诗人看到这清澈见底的溪水时十分愉悦的心情。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
“年华若流水,一去无回停”,景情理交融,诗人有感而发,他感慨万千,想到日月运行、昼夜更始、花开木落、四时变迁,自然万物如此,人之一生又何尝不是如此?由少而壮、由壮而老,每过一日、即去一日,每过一岁、即去一岁。“悠悠百年内,吾道终何成”,诗人开始忧虑,在人生短短百年之内,心学何时才能够有所悟得。岁月不能像流水一样白白流走,一定要抓住宝贵时光,潜心钻研,才能实现自己在学术上事业上的宏大愿想。故诗人认为要抓住时间、珍惜时间、用好时间。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6. 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指点江山,激扬文字,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3)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______________?所思在远道。(《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4)____________,铁骑突出刀枪鸣。(白居易《琵琶行》)
(5)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望。
(6)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答案】 ①. 粪土当年万户侯 ②.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 采之欲遗谁 ④. 银瓶乍破水浆迸 ⑤. 明明如月 ⑥. 何时可掇 ⑦. 舳舻千里 ⑧. 旌旗蔽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侯、遗、浆、掇、舳舻、蔽。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雾在树林间游行着。乳白的,蠕动的,雾是庞大的神物,是神物的嘘气,替满谷拉起幔子,又游行着,沿着巉岩向上升。
上面地名朝天嘴,六月间旅行人走了一段长途后,坐在这嘴上一棵亭亭如车盖的黄桷树下,一边饮着木桶里的施茶,解衣当风,一边望下山谷,满谷的杉树正直,漂亮如年青男子,使他赞美叹息。
现在它们正在雾里被锯伐着。山林的主人以两年或三年的期限卖它们给木商,较大的成材的陆续锯伐去,幼弱的照例留下来,十年后又是一片茂林。
树在锯子下响着快乐的语言,木屑散落在地上的白霜上,相间杂。锯工们起来,用绳子系在树身上,然后奔到远处去力曳。树倒下了,发出一声快乐的叫喊,一种牺牲自己的快乐,如梦想的孩子离开家,奔向不可知的运命时嘴里所喊出的。去做谁家的柱头吗,还是去做谁家的地板,不可知。
此处彼处都是锯声,树折声,工人们以辛苦的工作为晨间的祷歌,随雾充满山谷,向上升。
(节选自何其芳《画梦录·伐木》,有删改)
17. 文中首尾段均出现“向上升”的表述,相较于首段,尾段的“向上升”在表情达意上有何深意?
18. 请赏析第一段划线句。
19. 仿照画波浪线的例句,另选择文段中的人物主体,使下面的评论段落表意流畅连贯,衔接紧密,有逻辑。每句不超过25个字。
何其芳有“画梦”情结,《伐木》一文体现了何其芳超越功利的人生态度,带有浪漫和唯美的倾向。如①__________;山林主人售树卖钱,也保护树林生生不息;②_________ ;这些都暗含作者田园牧歌般的审美理想。
【答案】17. 尾段的“向上升”的内涵:工人们劳动热情的高涨;未来生活越来越美好。
18. ①多用短句,兼有整句、散句, 既整齐又灵动,呈现出抑扬顿挫之势,描绘满谷雾气灵动的唯美景色。
②“替满谷拉起幔子”是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雾以人的性格特征,写出了雾的轻灵温柔。
19. ①. 旅行人畅饮施茶,也接受了乡民的热情 ②. 工人们吟唱祷歌,也唱出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根据“工人们以辛苦的工作为晨间的祷歌”中的“祷歌”一词可知,工人们用歌声来鼓舞工作的干劲,表达对以后美好生活的期盼。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①“乳白的”“蠕动的”“又游行着”这些是散句,“雾是庞大的神物,是神物的嘘气,替满谷拉起幔子”这是整句,划线句中的每一个句子都较短,整句与散句交错使用,在结构上既整齐又灵动,读起来抑扬顿挫,描绘出了满谷雾气灵动的唯美景色。
②“替”“拉起”这是人的情态动作,此处用来描写雾将山谷遮盖起来的景色,使雾具有了人的情态特点,运用拟人的手法,雾就给人以亲切的感觉,使所描绘雾满山谷的景致变得温馨。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的能力。
原句“山林主人售树卖钱,也保护树林生生不息”,在句式上的特点是“……,也……”,在内容上表现了人从自然中索取的同时又呵护了自然,“售树卖钱”的行为透露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超越功利的浪漫唯美关系。
因此,若要仿写句子,首先注意要采用“……,也……”的句式;然后从文中选取能带有“超越功利的人生态度和有着浪漫和唯美的倾向”的人物事件。
“旅人喝施茶”:居住在此地的乡人不带有丝毫功利目的地施舍茶水,旅行的人对茶水坦然接受,一施一受尽显了人与人之间浪漫、唯美的纯洁关系。
“吟唱祷歌”:工人们用辛苦的劳作,来换取未来美好的生活,是最为淳朴的愿望,这种愿望超越了功利,带有着浪漫唯美的特点。
(二)书写题(本题共1小题,4分)
20.请将下面的内容(含标点符号)抄写在答题卷的方格内,要求准确规范、整洁美观。
青春气贯长虹,勇锐盖过怯弱,进取压倒苟安。“奋斗”两个字写在每一代中国青年的基因里。
四、写作(60分)
20.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我与地坛》“学习提示”中写道:要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对话”。其实,不仅是阅读,各种形式的“对话”在学习和生活中也无处不在,我们常常需要与不同的对象进行“对话”。
你又有着怎样的“对话”体验或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认识。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汲取对话力量,肩负时代使命
“对话”是互相间的交谈,是双向奔赴。不同形式的对话,与不同对象的对话充斥着我们的学习与生活。对话是必要且重要的,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重视对话,善于从对话中汲取力量,从而肩负时代的使命与担当。
与自然对话,可以获得安顿身心的力量。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宦海浮沉的苏轼与静谧永恒的赤壁水月对话,走出了精神的困境;失意迷茫的姚鼐与磅礴壮丽的泰山日出对话,实现了人生的转折;颓废绝望的史铁生与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地坛对话,完成了自我的救赎。一代又一代文人虔诚、敬畏地与山水展开无言而深刻的对话,脱下身外之牵绊,在寂静中拨开虚华的迷雾,用赤子之心去探问本源,追索究竟,构建了中华民族“山水为骨,人文为魂”的人文山水,获得了安顿身心的力量。
文人与自然对话,不仅为自身获得突围困顿的力量,还为后人留下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毛泽东站在湘江橘子洲头,挥笔写下“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秋景。我们朗读《沁园春·长沙》,与作者对话,获取了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和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郭沫若面对无数白云和壮丽的北冰洋,写下“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我们诵读《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与作者对话,拥有了力透纸背的生机勃勃的青春力量:昌耀“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以手指与双脚站立了自己的高度。我们默读《峨日朵雪峰之侧》,与作者对话,汲取了坚毅与刚健的生命意志。正是因为我们在咬文嚼字中,在阅读思考中,与作者对话,才能收获人格精神的力量。
带着这份精神力量,我们与时代对话,肩负民族复兴的使命与担当。如果韩愈没有与时代对话,肩负儒士的使命与担当,对抗士大夫阶层普遍存在的“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世人又怎能消解疑惑,走向圣明?如果闻一多没有与时代对话,化身红烛,“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处于民族危难之际的中国又怎能迎来光明和胜利?如果袁隆平没有与时代对话,下定决心,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那么中国又怎能保障粮食安全,从温饱走向小康?
汲取对话力量,肩负时代使命。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身处两个百年交汇之际,我们应重视对话,在与不同的对象进行不同形式的对话中汲取力量,不仅要多听、多读,更要多思,多行,以昂扬向上的姿态,积极参与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进程中,与时代同心同向,让青春绽放光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对话是相互间的交谈。材料引用史铁生《我与地坛》中的学习提示,指出要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对话”。在阅读过程中,要阅读文本,倾听作者的表达后,融入自己的思考,产生“对话”。与作者“对话”,边阅读边思考,才能更加深入地解读文本;与作者“对话”,边阅读边思考,才能打破文本的壁垒,与作者水乳交融,从而产生心灵的碰撞;与作者“对话”,边阅读边思考,才能丰富自己的生命体验。对话的对象有很多,比如,在学习中,我们可以与智能学习用具进行语音形式的“对话 ”;在学习中,我们可以与老师、同学进行语言形式的师生“对话 ”、生生“对话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和亲人、朋友等,通过言语、微信、书信等形式对话;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媒体的形式,与榜样进行对话;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参观博物馆,与文物进行对话;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媒体的形式,与国内国际形势进行对话。但要注意不能仅仅着眼于口语交际层面上的“对话”,更要关注精神层面的对话,在对话中要联想过往、唤醒记忆、表达自我。因此,考生可选择的题材范围相对较广,可以是与书籍的对话,与文化的对话,与自然的对话,甚至与自己对话。
写作时,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议论文。写议论文可以首先引用材料,提出观点,如“对话可以发现生活的真相,收获人生的意义”。然后采用并列式的结构,使用三个分论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论证,比如可以从与自然对话,获得突围困顿的力量;与作者对话,获得人格精神的力量;与时代对话,明确民族复兴的使命与担当。可以引用苏轼、姚鼐、史铁生等事例,使文章更有说服力。最后点题,首尾呼应。
立意:
1.汲取对话力量,肩负时代使命。
2.在阅读之中,与生活对话。
3.对话,让人生更美好。2023~2024学年上学期佛山市普通高中教学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
本试卷共8页,21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对应题目后面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2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现代诗人对诗歌意象的认识和把握的自觉意识主要受到现代主义观念和作品的影响。但在创作过程中,他们诗歌意象的设计往往与中国传统诗歌意象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虽然作为现代诗歌文化基础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以反对旧文化、反抗传统为价值指向的,但任何一个偏激地反传统的诗人也不可能摆脱优秀的传统文化遗存的深刻影响。新诗中常有传统意象的闪现。现代诗人毕竟是喝传统文化的乳汁成长起来的,各种文化遗传信息显然会在他们的新诗创作中发挥作用。于是,传统诗歌的意象几乎就从未间断过在新诗创作中的影响。
戴望舒重视选用古典意象,主张从古典意象中孕育新的情绪,或将新情绪诉诸旧意象来表现。对古典诗歌意象的成功借鉴,使他成为30年代首屈一指的诗人。他在诗思运作过程中常不经意地拈来古诗意象,从而使诗意显示出葱茏的古雅意味。有着这样的古意雅情,戴望舒几乎每一作诗,便沉陷于古典意象的包围之中。连连不断的古典意象启发着他,使得他比其他诗人多了一份灵感的源泉,于是他能写出《雨巷》这样堪称典范的现代诗。
《雨巷》属于戴望舒说的那种通过旧的意象表现新情绪的代表性诗歌。谁都能一眼看出此诗直接采用了古诗中的丁香意象,但是,戴望舒没有简单地重复表现古典的丁香意象所包含的意绪,而是以古典意象固有的意绪作序引,借题发挥地表现自己新的体验、新的情感。戴望舒并没有把此诗真的写成“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或者‘稀释’”,没有在“愁”字上大做文章,虽然他每每写到“愁怨”“忧愁”,而将这些传统意象的内容赋予了一位假想中的姑娘,这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实际上是他对古典诗歌中有关意象的复合印象的人格化体现,以她的恍惚出现又飘然而逝来表现诗人的“冷漠,凄清,又惆怅”的情绪体验。于是,在这首诗中,“愁”不再像古诗中那样是表现的主要对象,“冷漠,凄清,又惆怅”才是全诗表现的“新情绪”,“愁”连同包含“愁”绪的丁香意象,以及将这意象人格化的那位想象中的姑娘,都只成了借以表现这些“新情绪”的客体。
在意象构思上,现代诗人普遍锐意于创新。即使不能创新,也至少要做到对旧意象进行翻新。墨守旧意象、旧意境,一向被视为保守乃至无能的表现。朱自清在《解诗》一文中指出:“诗人的譬喻要创新,至少变故为新,组织也总要新,要变。”
许多传统的意象由于构思方式的不同而面临着内涵的改变。古代诗人构思意象纯粹由“象”出发,以“象”为主,附“意”于“象”。比如“黄昏”,古代诗人们首先捕捉到“黄昏”的景象之美:那时明暗交错,彼此混沌,云里雾里,一派朦胧;若夫日沉月初上,则牵动微妙幽思,顿生浪漫之想,遂多“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之唱。于是,黄昏之象的美引起了一系列美的意念,让传统的“黄昏”意象充满了美艳动人的光泽。因此,尽管“黄昏”也易勾起愁绪,但古人宁愿将表现愁绪的任务交付给黄昏之后的皎皎明月或黄昏之前的沉沉暮日,唯独避开黄昏。现代诗人则毫不犹豫地将种种愁绪交付黄昏意象去表现,因为现代诗人的意象营构是“意”常先于“象”,产生了一定的“意”并酝酿到相当的浓度之后,才在“象”的世界寻找载体结成意象。于是对于黄昏这样的古老意象,他们可以先不加以审美的理解,而将自己的现代感受和人生体验中的一些相应印象赋予黄昏意象作新的表现,这就改变了黄昏意象传统的内涵,而使之呈示出迷茫、悲愁色调。现代的“黄昏”意象因而划出了与传统意象清晰的界线。
对于古代诗人来说,一个成功的意象营造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因为它可能成为万代诗人借鉴的对象,成为一种经典;可在过分信奉“兴生于中,无有古事”之信条的现代诗人笔下,他们的意象造设无须像古代诗人那样求得普遍的共感,只要体现出现代感兴的独特性。而且,各种现代诗歌理论都在鼓励感受和表述的独创性,这使得现代诗歌意象的造设便呈现出随意化的趋势。这种趋势所揭示的结果便有两个方面,一是意象的繁多和重叠,二是意象的个性化及对普遍经验的突破。现代诗歌,特别是现代主义诗歌,是建立在艺术个人主义化观念基础之上的,其理论往往只注重创新,鼓励意象的新奇,相对忽略了意象设计的普遍意义,造成许多“读不懂”的现象。这样的现象影响了中国现代诗歌意象的经典化。
(摘录自朱寿桐《论中国现代诗歌对古典意象的继承与改造》)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意象设计上,中国现代诗人既受到了现代主义观念及作品的影响,也受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
B. 典范的现代诗《雨巷》体现了戴望舒关于古典意象选用的主张,用旧的意象借题发挥地表现了新情绪。
C. 现代诗人构思意象时纯粹由“意”出发、“意”先于“象”,寻“象”载“意”,赋予意象悲愁色调。
D. 古代诗人和现代诗人都非常重视意象构思,但前者追求普遍的共感,而后者注重感受和表述的独创性。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优秀传统文化是现代诗人创作的源头活水,优秀的现代诗歌作品往往植根于传统文化,并善于在传承中创新发展。
B. 丁香意象在戴望舒笔下创造性地成了表现新情绪的客体,体现了现代诗歌意象营造的个性化及对普遍经验的突破。
C. 从第五段所引言论可知,朱自清认为现代诗歌创作不应囿于传统、恪守古典意象的固有意绪,而应求创新、求变化。
D. 现代诗人过于强调创新而使现代诗歌意象造设有随意化倾向,这导致了中国现代诗歌未能创造出经典的诗歌意象。
3. 第六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段内容简要分析。
4. 闻一多的现代诗《红烛》以旧意象“红烛”表现了新情绪,请结合材料及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节选自闻一多《红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史 可
张炜
①一个年过半百的男人如果长了一双美丽的、水灵灵的眼睛,你会感到很别扭。当我第一次见到史可的时候,简直是愣了一下。
他是最高大的男人了,手大脚大,颧骨很高,像一切上了年纪的农民一样,皱纹密布。赤着脚,他的手差不多像脚一样大,手心手背都有一层硬壳。最终是他的眼睛把我吸引住了——像姑娘一样温柔……我说:“你好!忙些什么?”他咧开嘴笑了,说:
“编。”他是个编匠。这个地方出编匠……他们依赖灌木枝条过日子,用巧手把它们编成什么笆篱呀小筐呀,编成果笼——天底下再也没有比这里更高明的编匠了,而且数量极多;男人编,女人编,祖祖辈辈都干这个。
我问史可:“你现在都编些什么?”
“他能编些什么!还不就是苹果笼子、小车道……”他老婆抢先答了。
“很赚钱吗?”
“你问他吧!”她看了男人一眼。
史可笑了笑。老婆见他不答就说:“不敢说不挣。要不挣,俺娘仨吃什么穿什么……还是‘改革’好啊,如今大家都有好前程。”
我们一块儿进了低矮的小瓦房子——史可个子大,使劲地、熟练地弓弓腰钻进院门。院子真干净,像这儿的任何家庭一样,猪圈在左侧,猪见了来人就哼哼。圈墙的青石上放了一盆仙人球。院子当中躺了个浅黄色大狗,像虎那么大,只是出奇地和善,见我来了,打个哈欠。
我提出参观参观他的工作间,他打开工作间的门,一阵浓烈的酸臭味儿扑面而来。这个工作间值得好好记下来——我一辈子也见不到这样奇异的地方了。因为要防风雨,史可将整个宽宽的后夹道上方用编起的紫穗槐帘子盖严,又用草泥封住。到处堆满了沤制过的紫穗槐、柳条、杨树条,那酸臭味就从这儿散发出来。②中间一块地方很规整,有一个大麦草墩,像国王的宝座,我猜想平时史可就坐在这上面干活。以草墩为中心,像蛛网一般排出一行行木概,坚实而齐整,一个个木概间有粗麻线连着。大概树条子要别进木概间,然后按照它的归束编起来。夹道最西端是仓库模样的地方,那里摞了一大堆苹果笼儿,白柳条器……有的做得精妙极了,圆圆的,像机器切削成的零件一样,光滑明亮,有底儿有盖儿,开启时“啪啦”一响。我抚摸着,身后的女主人嚷了一句:“点心盒子。如今生活都提高了,谁家都要这样一个盒子。”我从心里赞叹起来。
史可开始工作,他招呼一声,老婆递过一个油布扎腰。他把身边的骨头边子、弯刀儿、小钢尺什么的哗啦啦往跟前拢一拢,抓过一束黑色树条就舞弄起来。只听得唰唰一阵响,地上有了模样:一只果笼的底儿开始生成第一圈儿。枝条儿四下散开,中间是黑色的圆心。③一双硬硬的大手按住它,一扭一转,拍拍,打打,用刀子一削,麻线开始勒紧。一眨眼果笼儿快成了……神奇的手啊!令人难以置信的史可的手啊!
“这原材料是买的还是……”
“还亏孩子妈哩!这么多树条子是谁割来的?谁沤的?她哩!如今人巧妙了,鬼哩!卖树条子的说:在地里,自己割吧!咱就得带上镰刀进海滩去。她怕我误工,自己去了。树条上百刺毛虫蜇人哪,她肚子上、脊梁上都起了泡……”
“嗐!快算了吧!”她不耐烦地堵住他的话头。
一时无语。我想起了什么,问:“不是搞‘外向型’经济了吗?你编这些东西不可以出口吗?”史可精神了,停了手里的活儿:“对,如今兴‘外向型儿’啦,”他的“型”字儿化得非常重,有点好笑,“外向型儿好——我前一段编了‘牛角角篮子’,听说就是出国去的……”女主人打断说:“是‘牛角篮’,上级来的时候,让俺干的。”
史可站了起来:“我的活计这么说也传到外国了。上级说,这东西能换来‘外魂儿’……”我笑了。我想那当然是“外汇”。
我默默无言。话题转到祖传的手艺上。史可告诉我他爷爷、爷爷的爷爷,一辈辈都编条活儿。我说你的手艺比他们好吧?他惊讶地瞪起眼:“什么?差得多!我想不出还有更高的手艺。”史可说他差不多天天坐这儿编,风雨都碰不着,也挺好的——就是有一点不好,有时——不,常常的,忘了是什么节令、什么日子!就这点不好。加上在暗处呆久了,怕光,出门日头一照泪哗哗,有人笑话我这么大了还哭——谁哭咧?!
④我真想陪他大笑一场。
这时,他们的两个女儿放学回家了——两个都十五六岁,像双胞胎似的。她们一探头,又缩回去。真漂亮的两个姑娘,像父亲的眼睛一样美丽。她们穿得都很入时,不用说是光彩照人的。母亲见我注意她的女儿了,就自语般地说:“再穷也得舍上,不能让人看扁了……他有钱就存上,两年存了二百五十三块,都是两块、三块存起来的……”
史可扫了她一眼,她闭了嘴。
“存钱是爱国哩!”史可说了一句。他有些不快,大概嫌老婆在生人面前露了经济底细。我赶紧把话题岔开,就问:“你们最关心的事情是什么?”
他们几乎不约而同地答:“无病无灾。闺女考上学。”
暮色里,我告别了这一家。在低矮的门洞那儿,史可的两个姑娘推搡着,哧哧笑。其中的一个展开巴掌,掌心里是几个印了花纹的小面饼。我愉快地收下了。“七月七,做巧饼”——那是当地有名的“巧饼”啊。
1988年9月(节选自《共和国故事丛书·80年代》有删改)
5.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以较多笔墨描写了史可的家和工作间,从正面表现出他是一个非同一般的手工艺人。
B. 作者多次写到了史可妻子的言行,写出了因为史可对编织的痴迷,妻子对家庭现状的不满。
C. 史可“扫了她一眼,她闭了嘴”,表现出史可的强势威严,隐含了作者对夫妻关系的忧思。
D. 本文和《哦,香雪》均写于20世纪八十年代,展现乡民的纯真质朴,折射了农村的新变化。
6.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中“年过半百的男人如果长了一双美丽的、水灵灵的眼睛,你会感到很别扭”,画面感强,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第二人称“你”,拉近与读者距离。
B. 句子②中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史可工作时坐的“大麦草墩”比做“国王的宝座”,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史可是编匠中的佼佼者,表达作者的敬仰之情。
C. 句子③描绘了史可工作时候的精彩场景,系列传神的动词“按”“扭”“转”“拍”“打”“削”“勒”,一气呵成,动感十足,写出了史可编织时急切心情。
D. 句子④中的“真”字张力无穷,道出了作者对史可的理解,更道出了对于忘我工作,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不知道节令和日子的史可发自内心的欣赏之情。
7. 《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以“劳动光荣”为人文主题,选取了系列具有典型特征、时代精神的劳动者。史可也是这样的劳动者,请结合选文简析史可身上的劳动者特质。
8. 某新媒体拟以“寻艺·零距离”为主题拍摄微视频,甲组方案以“美”为关键词,乙组方案以“土味·传承”为关键词,请你结合选文内容,选择拍摄的若干场景,体现其中一组关键词的指向。
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4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师说》)
材料二:
天地之所贵者人也,圣人之所尚者义也,德义之所成者智也,明智之所求者学问也。虽有至圣,不生而知;虽有至材,不生而能。故志曰:“黄帝师风后,颛顼师老彭,帝喾师祝融,尧师务成,舜师纪后,禹师墨如,汤师伊尹,文、武师姜尚,周公师庶秀,孔子师老聃。”若此言之而信,则人不可以不就师矣。夫此十一君者,皆上圣也,犹待学问,其智乃博,其德乃硕,而况于凡人乎?
是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易》曰:君子以多志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是以人之有学也,犹物之有治也。故夏后之璜,楚和之璧,虽有玉璞、卞和之资,不琢不错,不离砾石。而况君子敦贞之质,察敏之才,摄之以良朋,教之以明师,文之以《礼》《乐》,导之以《诗》《书》,赞之以《周易》,明之以《春秋》,其不有济乎?君子之求丰厚也,非为嘉馔、美服、淫乐、声色也,乃将以底其道而迈其德也。
先圣之智,心达神明,性直道德,又造经典以遗后人。试使贤人君子释于学问,抱质而行,必弗具也;及使从师就学,按经而行,聪达之明,德义之理,亦庶矣。是故圣人以其心来造经典后人以经典往合圣心也故修经之贤德近于圣矣。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是故凡欲显勋绩扬光烈者,莫良于学矣。
(节选自王符《潜夫论·赞学》,有删减)
9.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圣人A以其心来B造经典C后人以经典D往合圣心也E故修经之F贤G德近于H圣矣。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族,指类,同类的人,与《师说》“郯子之徒”的“徒”意思相同,可归类记忆。
B. 信,指真实,与《梦游天姥吟留别》“烟涛微茫信难求”中的“信”字词义相同。
C. 师,“孔子师老聃”中的“师”,与“而耻学于师”的“师”,两者用法不相同。
D. 乃,与前文的“非为”相对,表示判断,指“是”,根据语境可翻译为“而是”。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则材料都探讨了学习问题,前者的论述针对的是当时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风气,后者的论述侧重于学习的重要意义。
B. 两则材料都提及“君子”,前者有“君子不齿”,后者有“君子以多志前言往行”“君子之求丰厚也”,含义全都相同。
C. 两则材料作者都重视对经典的学习,材料二中的《易》《礼》《乐》《诗》《书》《春秋》就是“六艺经传”中的“六艺”。
D. 两则材料都倡导要向老师学习,前者以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等普通人能拜师学习为例,后者则以众多圣哲拜师学习为例。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3)是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
13. 君子勤修学问有哪些意义?请根据材料二概括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溪水①
王守仁
溪石何落落,溪水何泠泠。
坐石弄溪水,欣然濯我缨。
溪水清见底,照我白发生。
年华若流水,一去无回停。
悠悠百年内,吾道终何成。
注:此诗作于诗人被贬谪贵阳龙场之时。
14.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寄情山水,一二句中溪石“落落”、溪水“泠泠”正是此时诗人情感的写照。
B. 诗人坐在溪石上拨弄溪水,一个“弄”字反映了诗人百无聊赖、消磨时日的境况。
C. 七八句景情理交融,诗人有感而发,与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感悟相似。
D. 诗人把个人思考置于“悠悠百年”的广阔时空,短短四字,思绪辽远,境界顿生。
15. 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6. 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指点江山,激扬文字,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3)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______________?所思在远道。(《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4)____________,铁骑突出刀枪鸣。(白居易《琵琶行》)
(5)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望。
(6)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雾在树林间游行着。乳白的,蠕动的,雾是庞大的神物,是神物的嘘气,替满谷拉起幔子,又游行着,沿着巉岩向上升。
上面地名朝天嘴,六月间旅行人走了一段长途后,坐在这嘴上一棵亭亭如车盖的黄桷树下,一边饮着木桶里的施茶,解衣当风,一边望下山谷,满谷的杉树正直,漂亮如年青男子,使他赞美叹息。
现在它们正在雾里被锯伐着。山林的主人以两年或三年的期限卖它们给木商,较大的成材的陆续锯伐去,幼弱的照例留下来,十年后又是一片茂林。
树在锯子下响着快乐的语言,木屑散落在地上的白霜上,相间杂。锯工们起来,用绳子系在树身上,然后奔到远处去力曳。树倒下了,发出一声快乐的叫喊,一种牺牲自己的快乐,如梦想的孩子离开家,奔向不可知的运命时嘴里所喊出的。去做谁家的柱头吗,还是去做谁家的地板,不可知。
此处彼处都是锯声,树折声,工人们以辛苦的工作为晨间的祷歌,随雾充满山谷,向上升。
(节选自何其芳《画梦录·伐木》,有删改)
17. 文中首尾段均出现“向上升”的表述,相较于首段,尾段的“向上升”在表情达意上有何深意?
18. 请赏析第一段划线句。
19. 仿照画波浪线的例句,另选择文段中的人物主体,使下面的评论段落表意流畅连贯,衔接紧密,有逻辑。每句不超过25个字。
何其芳有“画梦”情结,《伐木》一文体现了何其芳超越功利的人生态度,带有浪漫和唯美的倾向。如①__________;山林主人售树卖钱,也保护树林生生不息;②_________ ;这些都暗含作者田园牧歌般的审美理想。
(二)书写题(本题共1小题,4分)
20.请将下面的内容(含标点符号)抄写在答题卷的方格内,要求准确规范、整洁美观。
青春气贯长虹,勇锐盖过怯弱,进取压倒苟安。“奋斗”两个字写在每一代中国青年的基因里。
四、写作(60分)
20.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我与地坛》“学习提示”中写道:要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对话”。其实,不仅是阅读,各种形式的“对话”在学习和生活中也无处不在,我们常常需要与不同的对象进行“对话”。
你又有着怎样的“对话”体验或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认识。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