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哈姆莱特
莎士比亚
教学目标
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
2、体会课文尖锐的戏剧冲突、曲折的故事情节
3、把握哈姆莱特人物性格;
4、品味人物语言。
(1 )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人文主义最杰出的代表。近代欧洲文学的奠基者之一。
一 作者简介
补充资料:
文艺复兴是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为特点的反封建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其思想体系是人文主义思想。这种思想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反对神权、神性,宣扬人权、人性。
(2)代表作品
喜剧:《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
梦》、《第十二夜》等,
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以及“四大
悲剧”《哈姆莱特》、《奥赛
罗》、《李尔王》、《麦克白》
等 。
他创作了37部戏剧,2部长诗,154首十四行诗,特别是悲剧和喜剧,是世界文坛上的艺术珍品。
悲剧:主要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基本内容的作品。
喜剧:一般以夸张的手法、巧妙的结构、诙谐的台词及对喜剧性格的刻画,从而引人对丑的、滑稽的予以嘲笑,对正常的人生和美好的理想予以肯定。
补充资料: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
——鲁迅
① 必须以英雄人物的死亡而结束。主人公虽然
死了,令人心痛,但他为之奋斗的理想却胜
利了,使人感到前途光明。悲剧主人公之死
给人以悲壮感,而不是单纯的悲哀、悲观。
② 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贵族。
③ 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
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的结局,
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由自己负责。
(3)莎士比亚悲剧的特点
在西方世界,一般人家必备的两本书,一本是《圣经》,一本就是《莎士比亚全集》。即一个是宗教的神,一个是艺术的神。
英国人把每年的4月23日定为“莎士比亚戏剧节”,因为那一天是他的生日。
同时代人本·琼生称誉他是“时代的灵魂”,说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
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4)世人对莎士比亚的评价
《哈姆莱特》写于1601年。这时,正是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末年,英国社会的各种矛盾都尖锐起来。莎士比亚深感现实的发展和人文主义理想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而悲剧《哈姆莱特》所反映的主题也正是人文主义理想与丑恶现实的矛盾和理想的幻灭,全剧呈现出现实的、悲愤的和沉郁的风格基调。
二 创作背景:
《哈姆莱特》的素材来源于丹麦的一个历史史话,在原剧中,只有王子复仇一个单一的故事,而在莎士比亚的剧本中,对《哈姆莱特》的冲突和线索加以改变,安排了几重线索纠葛在一起。
三《哈姆莱特》概况
哈姆莱特
剧中的人物关系
(丹麦王子)
克劳狄斯
乔特鲁德
罗森格兰兹
吉尔登斯吞
波洛涅斯
奥菲利娅
(丹麦国王、哈姆莱特叔父)
(丹麦王后、哈姆莱特之母)
(丹麦朝臣)
(丹麦朝臣)
(丹麦御前大臣)
(波洛涅斯之女、哈姆莱特女友)
雷欧提斯
(波洛涅斯之子)
第一幕主要是 表现哈姆莱特的父亲、丹麦老国王的鬼魂来告诉王子哈姆莱特他的死因:哈姆莱特的叔父谋害了他,然后和哈姆莱特的母亲结婚。
这就是哈姆莱特身上的双重悲哀:父亲的死和母亲的改嫁。就此揭示了悲剧的前因。
第二幕中哈姆莱特开始变得郁郁寡欢并装疯,他与叔父克劳狄斯互相试探,哈姆莱特准备证实鬼魂的话后再实施复仇计划。
第三幕中哈姆莱特把鬼魂所讲的谋杀老王的情节编成戏演给新国王、自己的叔父克劳狄斯看。果然叔父没看完戏就愤然离开,两人都知道对方已经知道真相,对立的冲突暴露:哈姆莱特要报仇,而克劳狄斯要杀死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进内宫见母亲时,路遇叔父克劳狄斯独自跪在神像前忏悔。这对身带佩剑的哈姆莱特是一个复仇的好机会,他却开始犹豫。
因为按西方的基督教观念,人在临死之前忏悔,无论他犯了什么罪行,灵魂也会得到宽恕和拯救。
想到父亲因为没有进行临终忏悔就被叔父谋害,所以灵魂永远在地狱受煎熬;为了不让叔父的灵魂进天堂,哈姆莱特一时犹豫,放过了克劳狄斯,反而使叔父有机会谋害自己。
现在一般用“哈姆雷特”来比喻那些遇事犹豫不决、顾虑重重的人
第三幕中,哈姆莱特在宫内和母亲谈话。证实父亲是被叔父害死后,他不禁激动地谴责母亲,在母亲面前大发雷霆,哈姆莱特的母亲惊恐不已。
哈姆莱特情人奥菲莉娅的父亲、躲在帷幕后的大臣波洛涅斯以为哈姆莱特要杀死王后,一时多事,大喊“救命”。被哈姆莱特当作其叔父误杀。
由此剧本多了一条线索:与其子莱欧提斯之间有了冤仇。
第四幕,这两个冤仇进一步发展。而莱欧提斯听说父亲被杀害,因父亲被恋人杀死而发疯的妹妹奥菲莉娅又落到河里淹死,令他非常痛苦。
剧本中出现双重的仇恨纠缠在一起。
第五幕
克劳狄斯借口保护哈姆莱特,立即打发他去英格兰,想借英格兰国王之手杀掉他,哈姆莱特识破了他的诡计,又正好半路上王子的船遇到海盗,被放回本国。
哈姆莱特和波洛涅斯之子雷欧提斯在奥菲利娅的葬礼上相遇。仇人见面,分外眼红。雷欧提斯向哈姆雷特提出挑战。阴险的克劳狄斯“建议”他俩比剑,唆使雷欧提斯在剑上涂上毒药,自己又置备毒酒,阴谋让哈姆莱特或死于剑下,或饮毒酒身亡。比剑休息时分,雷欧提斯乘其不备,用毒剑刺伤了哈姆雷特。哈姆雷特顿时警觉,夺过此剑刺中了雷欧提斯。雷欧提斯临死有所醒悟,揭露了克劳狄斯的阴谋。同时王后因误饮了毒酒而死。哈姆莱特怒不可遏,拼出全力刺向克劳狄斯。王子终于和弑君夺位的野心家同归于尽。
哈姆莱特获悉
父王猝死
装疯试探
克劳狄斯
雷欧提斯提出决斗,
克劳狄斯趁机设下毒计
哈姆莱特复仇,
自己也中毒身亡
新寡的母亲嫁给自己
叔父—克劳狄斯
哈姆莱特得到
父亲亡魂的昭示
错杀大臣
波洛涅斯
情人奥菲利娅
疯癫并失足淹死
故事情节
可见,哈姆莱特的复仇事件是被放置在一个错综复杂的极为矛盾的环境中,他既担负着复仇的使命,又承受着亲情、爱情、友情等复杂感情的折磨。
课文选自第三幕第一场。
第三幕是剧情发展的关键。这幕戏,波澜起伏,跌宕有致,生动地展现了王子哈姆莱特从装疯、试探、训母、杀相,进而遭至流放的曲折过程。它既充分体现出莎士比亚戏剧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又能细致入微地表现出哈姆莱特性格特征。
四 梳理情节、戏剧冲突
这一场,写哈姆雷特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怕落入坏人的圈套,他心烦意乱,忧郁寡欢,只好装疯卖傻以迷惑仇敌,等待时机复仇。而国王等人不相信哈姆雷特疯了,于是想试探一下,看他是否真疯了。
课文节选的就是“试探”这部分内容。
哈姆莱特(节选)
密谋试探
国王、王后与近臣对白
派人试探
哈姆莱特的内心独白
与奥菲利娅的对白
再次密谋
国王与波洛涅斯对白
文本情节:
思考:
(1)这一场里有哪些戏剧冲突? 哪个是主要冲突?
(戏剧冲突是戏剧的要素之一,常常可以分为外在冲突和内在冲突。
内在冲突:人内心冲突
外在冲突:人与人、人与环境)
(1)哈姆莱特与国王克劳狄斯之间的冲突(外在冲突)
(2)奥菲利娅与哈姆莱特之间因无法沟通产生误
解后的冲突(外在冲突)
(3)哈姆莱特内心生存还是毁灭的矛盾冲突(内在冲突)
(主要冲突)
明确:
因为哈姆莱特的直接复仇对象是国王,所以他与国王之间的矛盾冲突应为主要冲突。戏中奥菲利娅与哈姆莱特之间因无法沟通产生误解后的冲突,及哈姆莱特内心生存还是毁灭的矛盾,从属于哈姆莱特与国王之间的矛盾,都是围绕这一主要冲突展开的。
思考:
(2)这些冲突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外在冲突:是当时现实矛盾的真实反映。这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是社会过渡时期新、旧两种社会力量的较量,深刻地反映了先进的人文主义理想与英国黑暗现实尖锐复杂的矛盾。
内在冲突:表现人物对人生的思索,塑造了人物,表现了人物痛苦与彷徨复杂的情感。
五 品味语言
(一)语言的含义
(二)语言的特点
请仔细阅读“生存还是毁灭”这段对白,
思考:
(1)说说激烈的冲突来自于哈姆雷特对哪些问题的思考?
(2)思考的结果如何?
(3)这体现出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
(1)生存与毁灭、忍受与反抗
(2)他选择反抗
(3)特点:在面对巨大的挫折时,他善思、忧
郁、延迟、
(一)语言的含义
明确:
这段内心独白有三层意思:
第一层是哈姆莱特关于生和死的思考:是默默忍受命运还是挺身反抗苦难?
第二层是想象了死后的两种情况:死了,如果什么都消失了,是最好的结局,但是死后是否还会有梦,无从知晓。
第三层是说人们因恐惧死后的不可知,而甘愿忍受现实的种种苦难。
思考:这一场戏中哈姆莱特关于生命的思索有几层意思?
明确:
哈姆莱特是个善于思考的人,但在文段中却可以发现他想要复仇而又“迟疑”“延宕”——他既是个身负为父复仇、扭转乾坤重任的“英勇”的王子,又是个具有“延宕”迟疑多虑性格的“忧郁”王子。这种并不单一的个性,正是他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魅力所在。
思考: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哈姆莱特具有哪些个性?
思考:哈姆莱特悲剧的根源是什么?
明确:
主观原因:
哈姆莱特是人文主义者,也是个人主义者,他的斗争是孤军奋战,他而他虽然善于思考,但不善于行动,优柔寡断,犹豫延宕,失败也就是必然的。这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客观原因:
他所处的时代还没有提供先进分子必然胜利的条件,他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封建势力还很强大的时代,他所面对的敌人又是一个无比奸诈、善于笼络群臣的国王,敌我力量的对比还过于悬殊,这就造成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因此,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二)语言的特点
在戏剧中,一个鲜明的艺术形象是靠精彩的艺术对白来实现的。下面就让我们来品位一下《哈姆莱特》的语言艺术。 莎士比亚是世界公认的语言大师,曹禺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的奇才。
试比较《哈姆来特》(节选)与《雷雨》(节选)戏剧语言特点的不同
不同点:
《哈姆莱特》采用了大量的人物内心独白来突出人物性格;
《雷雨》主要运用有力的舞台说明和简洁的人物对话来表
现人物性格
《哈姆莱特》使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语言华美,抒
情性浓郁;
《雷雨》的语言比较朴实自然,生活化。
(通过矛盾冲突塑造了一个内向深沉、有着痛苦与彷徨复杂情感的人文主义思想家的典型人物。展示了当时波澜壮阔的历史图画,深刻地反映了先进的人文主义理想与英国黑暗现实尖锐复杂的矛盾。
七 主旨
哈姆莱特(节选)
密谋试探
派人试探
再次密谋
情节
人物
主旨
深刻地反映了先进的人文主义理想
与英国黑暗现实尖锐复杂的矛盾。
哈姆莱特是一个善于思考,
但又忧郁迟疑孤独的人文主义者
板书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