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闯考备课参考】2015-2016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教案课件导学案):第二章 声现象(6份)

文档属性

名称 【练闯考备课参考】2015-2016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教案课件导学案):第二章 声现象(6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5-08-26 11:19:08

文档简介

第二章 声现象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
2.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知识。
【情景导入】
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之中,每天听老师讲课获取各种知识,听电台广播新闻了解天下大事,听音乐陶冶情操.那么,这些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又是如何传到我们耳朵里的?
学习内容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阅读课本P27至P29内容,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做上记号。
【自学检测】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就停止。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督促指导
一、师生共同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
1.动动手:运用身边的器材,用不同的方法(敲击、碰撞、振动……)来发出声音.如:将钢尺(或塑料尺)的一端紧压在桌边,让另一端伸出桌面外,用手拨动钢尺另一端,观察钢尺发声时情形(或用手摸喉咙,感觉发声和不发声声带有什么不同)。
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2.教师演示实验:敲击音叉,使音叉发声,能观察到音叉发声时的振动吗?怎样才能观察到这种微小振动?
再次敲响音叉,用一个塑料小球去靠近正在发声的音叉进行观察。你们能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正在发声的音叉可以弹起乒乓球,说明正在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3.用手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迫使音叉停止振动.还能听到声音吗?这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了
二、小组合作探究——声音的传播
1.声音是怎样向远处传播的?再次阅读:真空罩内的闹钟实验。联系该实验现象,大家能得到什么结论?
猜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实验:
(1)将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轻地敲桌面,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子上,听传过来的声音大小。
(2)将两张紧挨的课桌离开一个小缝,然后重复步骤(1),比较声音的大小。
问题:
①实验的第一次敲击声是在桌面的一端发出的,但耳朵贴在桌面的另一端能听到声音,在这个过程中声音是由什么物质从一端传到另一端的?
②当耳朵离开桌面时,我们同样可以听到敲击声,这次的声音是由什么物质传到耳朵的?
③我们平时听到的各种声音主要是通过什么物质传到耳朵中的?
结论:在物理学中,把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它可以是气体,还可以是液体或固体;真空不能传声。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主要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2.振动物体所发出的声音是如何向远处传播的?学生回顾水波的形成与传播过程。(水滴落入水中时出现了什么现象?水波是怎样产生的?)
这说明声音在介质中是以波的形式传播。
【展示交流】
【精讲点拨】
振动、发声、听声三者的关系: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不一定马上消失,因为声音传播也需要时间。
【即时练习】
1.下列关于声音的产生及传播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只要物体振动,就能发声
C.没有发出声音的物体一定没有振动
D.物体的振动停止后,还会发出很弱的声音
2.钓鱼时,河岸上的脚步声会把鱼吓跑,这说明水能够传声;如图,两个小纸盒、一根铜线做成的“土电话”表明:固体能够传声。
学习内容二:声速
阅读课本P29至P31内容,重点用红笔做上记号。
【自学检测】
1.声音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
2.对着山崖、高墙喊话,声音会被山崖、墙壁反射回来,再传入耳朵。声音被障碍物反射回来,就是回声。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督促指导
一、声速
1.阅读P30小资料可知:在15 ℃和25 ℃时空气中的这个值分别是340_m/s和346_m/s,这说明声音传播的速度跟介质温度有关.声音的传播速度还跟介质的种类有关;分别用v1、v2、v3表示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的速度,其大小关系一般为v1<v2<v3。
2.P31第3题。
二、回声及其利用
1.请计算一下,当你和同学去爬山时,你大声呼喊远离你680米山崖处的同学,你发声后多长时间他才能听到你的喊声?你还可能听到什么声音?
他大约在2秒后能听到我的喊声,我还能听到自己的回声。
2.请计算:在课堂里老师和坐在后排的你相距7米时,你的讲话声经多长时间老师才能听到?如果也能听到回声的话,你发声后多长时间可以听到回声?(回声到达耳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
老师在我发声后约0.02秒能听到我的讲话声,如果能听到回声应在0.04秒后听到,但实际上我听不到。
3.如果你发声后2种听到回声,那么你距障碍物多远?请你再想想可以利用回声做什么?
障碍物距我约340米。利用回声可以测距离。
4.利用回声还可以测海底深度,判断海中物体的存在。你们想一想利用回声测海底深度需要先知道什么?要测出什么?然后怎样计算?之后完成P31第5题。
先测出声音从海面传到海底再返回海面的时间,应用公式s=v声t。
5.利用回声能测地月之间的距离吗?
不能,因为声音不能在真空里传播。
三、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人们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产生的信号经过听小骨及其他信号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如果只是传导障碍,如鼓膜、听小骨、半规管、耳蜗等损坏(非听觉神经和大脑损坏),而又能够想办法通过其他途径将振动产生的信号传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够感知到声音,这种感知声音的方式我们叫做骨传导。这说明利用的是固体(选填“固体”、“液体”、“气体”)能传声。
【展示交流】
【精讲点拨】
1.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并不是所有固体传声比液体传声快(如软木)。
2.P31第3题原题拓展,条件改成:足够长的装有水的铁管。
【即时练习】
近年各地地震使灾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有关专家指出,地震后缺乏必要的自救知识是使丧生人数增多的一个原因.以下关于被埋在废墟下的人的自救措施,最佳的是(D)
A.大声呼救
B.见缝就钻说不定能从废墟中爬出来
C.静下来等待营救人员营救
D.用硬物敲击墙壁或管道向营救人员求救
【当堂练习】
见训练案基础部分。
2.2.1 声音的特性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声音的特性。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音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音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的试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热爱生活。
【情景导入】播放歌曲《青藏高原》片段,歌曲的音调。
学习内容: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阅读课本P32至P35内容。
【自学检测】
1.物理学中用频率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2.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物体在1 s的时间里如果振动100次,频率就是100 Hz。
3.人的听觉范围:一般为20-20000Hz,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督促指导
一、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1.按课文P32图2.2-1方案进行(注意:实验中拨动钢尺时用力的大小应大致相同)。
(1)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改变钢尺伸出的长度……
次数
钢尺伸出长度
振动快慢
音调
1
2
(2)比较实验结果,得出结论:钢尺伸出的长度越短,物体振动得快,发出的音调就高;钢尺伸出的长度越长,钢尺振动得就越慢,音调就低。
2.频率不同的声音,波形有什么不同?
演示P332.2-2实验:观察音调波形图,提高对声音的音调认识(可以借助于模拟示波器软件进行演示对比分析)
通过屏幕上的波形我们可以看到:高音调的声音波形更密集,声音的频率高,低音调的声音的波形稀疏,声音的频率低。
对比分析P34“小资料”:人和一些动物的发声和听觉的频率范围,你能得出哪些信息?(试听20 Hz-20000 Hz声波,增强对音调的认识)
二、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1.教师演示:按课本P34图2.2-3方案进行演示;
(1)问题:回忆以前学习的观察发声体微小振动用的什么方法?转换法
次数
乒乓球弹开幅度
音叉振动幅度
响度
1
2
同一音叉,用力敲击,音叉的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2)将钢尺的一端按压在桌沿上,在另一端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钢尺,观察钢尺的振幅,听其响度;
(3)结论: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幅度越小,响度越小。
2.响度不同的声音,波形有什么不同?(观察响度波形图,提高对声音响度的认识(借助于模拟示波器软件进行演示对比分析)
3.知识延伸:根据实际生活经验我们可以判断:人离发声体越近,会感觉响度越大,离发声体越远,会感觉响度越小。这就是说,响度的大小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三、探究影响声音的因素——音色
1.做一做: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课本上本节一段相同的文字,朗读时其他同学闭上眼睛听。
(1)我们能不能通过听觉分辨出前后朗读的两位同学是谁呢?
(2)我们为什么仅凭声音就能分辨出前后两位同学?这说明声音还有什么特性?
(3)用一样的力敲打一面鼓(鼓面用牛皮制成)和铜锣(锣面用铜制成),能明显感觉声音的音色不同,说明音色受发声体的材料影响。
(4)钢琴的主要制作材料是木材和金属,扬琴的主要制作材料也是木材和金属,但是两种乐器的音色着天壤之别:钢琴音色浑厚,扬琴音色明亮清脆,这说明不同发声体的音色由还跟发声体的结构形状有关。
2.音调和响度相同、音色不同的声音,它们的波形是否存在区别?试听各种乐器声音,观察不同乐器波形图,提高对声音的音色认识。
【展示交流】
【精讲点拨】
1.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时,为什么实验中拨动钢尺时用力的大小要大致相同?
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采用控制变量法,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其它几个因素控制不变,把多因素的问题变为多个单因素问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分别加以研究后,在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是物理科学探究的重要思想方法。
2.“声”与“声音”:“声”的概念较广,包括平时我们能听到的声音和不能听到的超声、次声等;而“声音”相对而言面要窄得多,它仅指人耳能感觉到的那部分声。如下图:
【即时练习】
P37第4题。
【当堂练习】
见训练案基础部分。
2.2.2 声音的特性综合应用
导入:欣赏:钢鼓——HangDrum。
学习内容:
阅读课本P36内容,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做上记号。
【自学检测】
1.乐器分为打击乐器、弦乐器、管乐器,所有乐器的发声原理都一样:通过振动发声。
2.管乐器靠空气柱振动发声,空气柱的长短决定音调的高低,长空气柱产生低音,短空气柱产生高音。
3.弦乐器通过弦的振动发声,音调的高低决定于弦的材料、长短、粗细和松紧程度等因素。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督促指导
一、给你一根橡皮筋和一个纸盒,试设计不同实验对以上问题进行探究。
如:将一橡皮筋绷在空纸盒上,改变橡皮筋的松紧程度,并用同样的力拨动橡皮筋使其发声,分析比较发声的音调与橡皮筋的松紧程度之间的关系。
二、P37第4题拓展:水瓶琴吹和敲的发声体和音调高低特点
1.敲击时是水和瓶子共同振动发声,装水越多发声的音调越低,水越少音调越高。
2.用嘴吹瓶口,是瓶内空气柱振动发声,装水越少(空气柱越短)音调越低,装水越多(空气柱越长)音调越高。
【展示交流】
【精讲点拨】
1.通常小、短、细、轻、紧的发声体发声的音调相对较高,大、长、粗、重、松的发声体发声的音调相对较低。
2.生活中声音的“高低”有时指声音的响度,有时指声音的音调,如“女高音,男低音”“引吭高歌,低声细语”。这两句词中,前一句的“高”“低”指的是声音特性中的音调,后一句的“高”“低”指的是声音特性中的响度。(填“音调”“响度”“音色”)
【即时练习】
1.要提高胡琴的音调,应将(A)
A.琴弦调紧一些
B.琴弦长一些
C.琴弦松紧不用调,只要用力拉弦
D.琴弦松紧不用调,加快拉弦的速度
2.日常所说的“引吭高歌”和“低声细语”里的“高”和“低”是指(A)
A.声音的响度     B.声音的音调
C.声音的音色 D.以上说法都不对
3.节日庆典上,男低音放声歌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男声”音调高、响度大,“女声”音调高、响度小
B.“男声”音调低、响度大,“女声”音调高、响度小
C.“男声”音调高、响度小,“女声”音调低,响度小
D.“男声”音调低、响度小,“女声”音调低,响度大
【当堂练习】
见训练案基础部分。
2.3 声的利用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波能传递信息和能量。
2.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情景导入】
利用Windows7语音识别功能(在“开始-附件-轻松访问-Windows语音识别”中),语音控制电脑打开桌面程序(或“打开计算机”),演示在记事本中用语音输入汉字(或利用手机的语音拨号功能演示),说明利用声音能传递信息。
学习内容:声的利用
阅读课本P38至P40内容
【自学检测】
声音能传递信息,大象是利用次声波传递信息的,地震、火山喷发、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都伴有次声波产生。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督促指导
一、声与信息
1.你平时用声音传递过信息吗?说说看怎样利用的?
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我们彼此之间的谈话,教师在课台上的讲课声,同学们课下的交谈与交流声等都是在传递信息。
2.你知道的通过声传递信息的例子还有哪些呢?
人类的交谈声;下雨打雷时隆隆的雷声;医生通过听诊器检查心脏、肺的声音;中医诊病的“望、闻、问、切”中的“闻”就是通过听来了解病人病情的;动物的交谈声;利用鱼所喜欢的声音捕鱼;地震、海啸前出现的一些次声波我们也听不到,但是动物能听到,它们会有反常的表现;蝙蝠的回声定位;利用声呐探测海深,倒车雷达;核潜艇利用海豚仿生制造了声纳系统,使自己知道与海岸的距离,敌人的行踪、深度B超超声波探伤仪。
3.蝙蝠是怎样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的?这种方法叫做回声定位,科学家利用这个原理发明了声呐,根据接收到的反射波的时间长短确定物体的位置、形状和大小。
二、声与能量
1.实验(声音吹灭蜡烛):将一扬声器正对着火焰,播放音乐,火焰会摆动吗?能说明什么问题?
结论:声波能传递能量。
2.声波(如超声波)能传递能量在生活中有哪些的应用?
(1)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
(2)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3)检测钢板是否有缺陷
(4)超声波倒车雷达
三、科学世界
图片展示:我国古代建筑师的杰作——北京天坛的回音壁、三音石和圜丘,它们都是利用声音的反射建成的。
【展示交流】
【精讲点拨】
超声波在确定目标方位的精确度抗干扰能力等方面都远于现代的无线电定位器。
【即时练习】
1.P41第1题。
2.P41第2题,请同学板演。
【当堂练习】
见训练案基础部分。

2.4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乐音和噪声的区别。
2.知道噪声的危害和减弱噪声的途径,了解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危害。
3.能从实例中认识噪声和辨别防止噪声危害的途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2.让学生根据现有器材现场演示探究实验。
3.组织学生善于发现,积极动手实验,并加以评估、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保意识。
2.培养学生热爱集体,学会互相尊重、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乐于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创设引入】
欣赏一段音乐和播放一段噪音,让学生感受,引入新课。
学习内容: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阅读课本P42至P44文字内容,插图,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做上记号,熟记噪声的两种定义。
【自学检测】
1.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工作、学习和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到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督促指导
一、噪声的来源
1.从物理学的角度看,什么是噪声?用什么实验可以验证你的说法?
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观察噪声的波形)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什么是噪声?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3.学校周围的噪声主要来源有哪些?
(1)交通运输噪声:各种交通工具的喇叭声、汽笛声、刹车声、排气声、机械运转声等。
(2)工业噪声:纺织厂、印刷厂、机械车间的噪声。
(3)施工噪声:筑路、盖楼、打桩等。
二、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噪声的危害
1.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是________dB;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为________dB;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的声强为________dB;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的声强为________dB以上;能引起双耳失去听力的声强为________dB。
2.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________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________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________dB。
3.噪声的危害表现在哪些方面?
(1)心理影响:使人烦躁、精力不集中,妨碍睡眠和休息。
(2)生理影响:使人耳聋、头痛、消化不良、视觉模糊等,严重的神志不清、休克或死亡。
(3)高强度的噪声能够损坏建筑物。
4.P45第3题(放课后测量),可以通过同学回忆曾被别人突然惊吓时的感觉来分析。
猜想:人在声音过大的环境脉搏会变快。
三、控制噪声
1.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的三个阶段是什么?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传播声音——鼓膜的振动引起听觉。
2.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是什么?
(1)防止噪声产生(在声源处减弱)。
(2)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防止噪声进入人耳(在人耳处减弱)。
3.P44“想想做做”:请同学们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证实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
用闹钟做声源:(1)将正在发声的闹钟用泡沫塑料垫起(在发声处减弱噪声),(2)将正在发声的闹钟置于空纸盒中(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用棉花塞住耳朵(在人耳处减弱)。
4.课本图2.4—3中控制噪声的措施分别属于哪一种?
(1)摩托车的消声器采用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2)城市道路旁的隔声板采用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工厂用的防噪声耳罩采用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展示交流】
【精讲点拨】
噪声是当代社会的四大公害之一,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在一些街道禁止汽车鸣喇叭的规定,在规定时间内禁止播放高音喇叭、禁止燃放鞭炮、在交通繁忙的十字路口设置噪声计量仪表等措施,都是为了减弱城市噪声,使人们正常地进行工作、学习和有安静的休息环境。
【即时练习】
1.
如图所示的是示波器上的波形图,甲是音叉发声的波形图,乙是电锯切割木头时发声的波形图。从图中可以看出乙图中的波形图是噪声波形,它表明发声体在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声。
2.P45第2题。
【当堂练习】
见训练案基础部分。
第二章 声现象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了解声音的特性。
3.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4.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是本章知识的基础;声学知识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所以对声音特性的了解就显得很重要。由于环境污染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成为本章的一个热门话题,在中考考查时,该部分知识点难度较低,却是每年的必考内容,主要考查声的产生和传播,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别,声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减弱噪声的方法,所以平时学习需注意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声现象与生活的联系。
1.声现象的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能体验到学习有关声的知识是有用的,从而激发学生学好本章的兴趣,在第一章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物理研究方法有了一点了解,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加强学习,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实验,并让学生试着去总结,归纳。
2.学生在实验中的具体操作有些还掌握不好,如在研究“音调与频率”关系时,每次拨动都应控制用力大小相同,但学生很难控制,可在学生做完实验后,再让学生听录音机快放和慢放时的声音加以区分。
3.学生对“声的利用”很感兴趣,但具体的应用还不清楚,教师要多举例,并鼓励学生多搜集相关资料,做到资源共享。
4.在本章中,学生会接触到开放性试题,由于刚刚接触,对学生的答案不要要求太高,只要合情合理即可。
根据本章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对本章的教学建议如下:1.对课本上安排的一系列实验探究活动,要让学生积极参与、细心观察、独立思考,在实验中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2.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学中要重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3.在学习中可运用比较、归纳、转化等方法,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点更明确。
4.在学生印象中,噪声是有害的,在讲课时,可通过阅读或多媒体让学生了解它的利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5.在实验过程中,可对学生渗透研究物理的一个重要的方法——控制变量法。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习,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重点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种类及介质温度有关。
难点
1.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2.设计探究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教具 录音机和录有儿歌、瀑布声、砂轮与工件摩擦声、蛙鸣声的录音带;
音叉、用线悬挂着的泡沫塑料球;小闹钟、带抽气机的玻璃罩和底座;
电视机、录像机、录像带、铜锣;盛有水的玻璃水槽。
学具 橡皮筋、小鼓、薄钢尺、其他能发声的物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活动
在教室内播放悠扬的音乐
欣赏音乐,陶冶情操
创设情境
新课导入
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实例,提出一系列与声现象有关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加深对丰富多彩的声现象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
  让学生对耳濡目染的声现象产生研究的兴趣。
新课教学
一、声音的产生
指导学生观察教材第27页上面图片,在学生观察的同时,播放与插图描述的声现象所对应的声音。
让学生归纳出图的共同点。以此为基础,引出探究的课题:声是怎样产生的。
指导学生进行探究。
提问检查学生探究的结果,引导全班学生对结果进行评估。
演示:音叉实验
反馈练习(一)
引导学生分析图2.1-1、2.1-2描述的几种声现象各是什么物体振动产生的。
指导学生讨论教材第28页第二段,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的结果。
指导学生讨论教材第28页第三段:机械唱片的原理,要学生找出生活中有类似原理的物品。
二、声音的传播
指导学生自学教材第29页第二段,探究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思考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并指导学生按教材要求进行固体传声的实验,让学生判断实验结果是否证实了猜想和假设。
反馈练习(二)
以“听到飞机声”为实例,让学生作出“空气是传声介质”的假设,并让学生设计出检验假设的实验。
演示:真空罩中的闹铃实验
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判断假设是否正确。
播放录像:振动的音叉激起声波传入人耳;让学生探讨声音在液体内能否传播。
观察插图、聆听相关的声音。
归纳出:都有物体在发声。
明了实验目的和实验方法,三人一组做实验,并归纳出实验结果: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学生举手答问,其他学生评估。
观察、思考。
讨论、作答。
举手发言。
学生热烈讨论,相互交流。
自学教材,并列举实例。
自学并积极思考,进行分组实验,并相互讨论、交流,作出判断。
讨论、作答。
作出假设,完成实验的初步设计。
观察、思考、作出判断。
观看录像,自学教材。
分组讨论、交流,举手汇报讨论结果。
  图音并茂,加深学生的感悟。
培养归纳能力。
学生初次进行探究,需要加强指导。
培养评估能力与交流合作能力。
强化学生对“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认识,体会放大微小振动的实验方法。
指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自然现象。
检查学生平时搜集资料的情况。
触类旁通,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让学生初步感悟科学探究的几个基本要素。
初步培养探究能力。
深层次体会“声是一种波”。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演示:液体传声实验
让学生综合前面的几个实验结果,归纳出介质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
从实例着手引入声速概念,介绍声速单位。指导学生阅读30页小资料。
要求学生分组设想出测量声速的方法,在全班交流,并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测量并检查。
  
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果。
综合、归纳,举手发言。
阅读、思考,举手答题。
分组讨论、集体交流。
  
初步培养学生发现日常生活现象中的物理实质的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及时小结,让知识系统化。
启发学生从阅读中找出规律。
因测量声速需要较大的空间,无法在教室内完成,故只在课内交流设想,课后再完成测量。
测评与小结
①课堂小测试。
②测试反馈,师生共同讲评。
③请学生小结。
做测试题。
检测学习效果。
从知识、方法两个角度小结。
布置作业
  及时复习巩固。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2.声音在所有介质中都以声波形式传播。
3.声速
(1)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
(2)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
(3)1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
第2节 声音的特性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动有关。
3.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做“音频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学习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2.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具体问题。
3.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初步的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身边的物理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究活动。
2.有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愿望,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3.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
重点
1.研究乐音的音调和响度各与什么因素有关。
2.学习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难点
感知乐音的音色,理解音色取决于发声体本身。
1.分组探究实验器材:钢尺、橡皮筋、固定橡皮筋的底座(间距可调)、硬塑料片、齿的疏密明显不同的两把木梳。
2.演示实验器材:自制“水瓶琴”、木尺、铁架台、细线悬吊的乒乓球、固有频率不同的音叉两个、音叉锤、示波器、话筒。
3.部分学生备的乐器:口琴、小提琴两把、长笛、手风琴、萨克斯管等。
4.多媒体显示屏及反馈练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复习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敲击“水瓶琴”发出音调不同和响度不同的声音,由此引出声音有不同的性质特点,从而导入新课。
举手回答
加深对声音的不同性质特点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让学生对音的不同特性产生研究的兴趣。
新课教学
一、音调的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
引导学生从声音的产生认识到声音的性质特点与发声体的振动情况有关,并根据已有的经验对音调的高低会与振动的什么因素有关做出猜想。
鼓励学生交流探究实验的方案和结果,引导全班学生对结果进行评估。
引导学生归纳实验探究结果,判断实验结果是否证实了自己的猜想。
提出问题:蝴蝶飞去飞来,靠的是翅膀的振动,蚊子也是,可为什么我们听得见蚊子的嗡嗡声,却听不见蝴蝶的声音呢?
给出蝴蝶和蚊子的翅膀每秒振动的次数,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3页,能够正确解答上述问题。
引导学生交流:阅读教材第33页还能了解到什么?对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应用了解了多少?
二、响度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引导学生分析前阶段的探究实验中,是否也发现了能说明响度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一些现象和事实?交流实验现象和判断结果。
对学生实验认真、观察仔细的科学态度给予赞赏。
回想所听到过的高低不同的声音及发声体相应的振动情况。猜想:音调的高低可能与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明确实验目的,两人一组合作进行探究实验,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作出判断。
学生举手答问,其他学生讨论、再验证、评估。
举手发言。
学生交流猜想。
自学并积极思考,相互交流,讨论、作答。
积极举手回答,汇报自学成果。展现自己的科学素养。
学生分组讨论、再实验,并举手作答,其他学生评估。
尝试根据已有经验和知识对问题的结果提出猜想。
尝试设计科学探究的方法,选择所需的器材。体会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数据、整理信息。
培养交流合作和初步的评估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用学生熟知的现象提出问题,教育学生观察生活、服务生活。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指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解释自然现象。
培养归纳概括能力。检查学生平时搜集资料、对技术应用的关注情况。
及时给予鼓励,益于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习惯。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演示教材2.2-3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种情况下音叉发声的响度和乒乓球被弹开的距离,归纳探究结果。判断探究结果是否证实了先前的猜想。
三、音色
组织学生做游戏。请几位同学分别用不同的乐器演奏C调的”1“和”3“,其他同学闭上眼睛,只用耳朵听,看能否辨别出是什么乐器发出的声音。(夸学生辨别的准确)提出问题:你是怎么辨别不同的发声体的?
教师归纳:不同发声体的音色不同,音色是辨别不同发声体的依据。
用示波器分别显示音叉发出的不同音调、不同响度的声音信号波形以及不同乐器用相同的音量都发C调的”1“的声音信号波形。指导学生观察比较波形的不同特征。
用示波器观察学生(男女各一)说”我喜欢物理“的声音信号波形。
  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果,积极举手作答。
积极参与游戏,判断每次发声的乐器是什么乐器,集体回答。
举手回答。
分组讨论,踊跃举手作答。
观察比较不同声音的波形,集体回答判断结果。
积极参与活动,认真观察比较波形的不同。
培养学生从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能力。
形式多样,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培养学生发现身边的物理现象,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利于形象深刻地理解声波。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归纳小结
①学生小结。
②课堂练习反馈。
③组织学生演奏、欣赏乐曲《欢乐颂》。
  能增强学生对乐音特性的理解和感受,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布置作业
(多媒体显示)
第2节 声音的特性
含义
决定因素
    相关问题
音调
声音的
高低
发生体振动
的频率
频率: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
单位:赫兹(Hz)
人的听觉频率范围:20 Hz~20 000Hz)
超声波与次声波。
含义
决定因素
  相关问题
响度
声音的
大小
发生体振动
的振幅
振幅:物体振动的幅度。
音色
声音的
特色
发声体本身的
材料、结构
音色是辨别不同发声体的依据

第3节 声的利用
知识与技能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知识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重点
1.了解通过声音可以获得信息,利用声波获得的信息在人类社会及其发展中的应用;
2.认识声波是一种波动,声波能传递能量,声波传递能量的性质可以应用在许多方面。
难点
回声定位原理的理解,声波能传递能量的认识。
教师:音像资料,图片或光盘,电脑及多媒体的设备,实物投影。
学生:碗或盆,气球,一端扎有橡皮膜另一端开口的可乐瓶,蜡烛,火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活动
在上课前播放火山喷发的片段。
  欣赏自然景观,陶冶情操,培养情趣。
  情景教学。
  新课导入
自然界声现象丰富多彩,隐约地提出一、两个利用声现象的事例,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导入新课。
  受事例的激发,产生学习兴趣。
  通过声现象的感性认识,诱发好学的兴趣。
新课教学
①引入竞赛方式,探索学习声的利用,宣布竞赛的规则和赛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许多利用声的事例,从他们的口中说出一些实例不是难事。教师注重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在这种完全自由的情境下,学生提出的哪怕是很不成熟的观点也可能激发他人的思维,产生一系列新的想法。
②宣布竞赛成绩,归纳声利用的事例,指导学生进行分类。待学生分类完,然后启发学生问,以上分类是不是唯一的?如果不是,还有没有更科学的分类?
③实验探究:请同学们从工具盒里拿出事先准备的器材(一端开口,另一端扎有橡皮膜的可乐瓶、蜡烛、火柴、铁皮碗或盆、气球各一个),再一次启发学生,看看用它们能做些什么?
  各参赛队学生在相互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列举声的利用事例。
分别举手举例,其他学生评估。
按照声音在日常生活、工业、医疗、军事等方面进行分类。
有可能答不上来。
  情景诱导,学生积极参与,各抒己见。不允许看教材。
教师用简洁的文字在黑板上板书。
学生初次进行分类,需要加强指导。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教学
④演示实验。实验器材是:水槽装水,一片树叶漂在水中,木棍,实物投影仪。演示时,用木棍掇一下水面,会看见树叶也随水波起伏,将此现象用投影仪投影到屏幕上。
⑤引导学生分析上述两个现象。类比水波,说明声波也是一种波动。
归纳并板书:声也是一种波,声能够传递能量。
⑥创设情景,播放声的利用录像片段。这里面还有一些关于次声波和超声波的应用例子。让学生更广泛、深入地了解声在传播信息、传递能量方面的一些重要应用。
⑦继续引导学生再次对声的利用的上述事例进行分类。用电脑打出板书内容并投影出来。
⑧深入学习声在传播信息中的重要作用——回声的知识及应用。
a.回声的形成。
b.回声的应用——“B超”“A超”及脑彩超。
c.回声定位——蝙蝠在夜间活动、觅食的原理(仿生原理)。
d.回声定位的应用——声呐。
⑨总结:让学生归纳这一节所学习的知识,再从正、反两方面谈谈对声的利用的认识,同时思考能否对声利用进行更好的分类。
  两人一组合作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作出判断。
各个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
观察实验现象,思考问题。
把探究实验与演示实验联系起来加以分析,找出它们所包含的规律。
一边观看,一边动脑分析,判断出各自包含声利用的哪些方面的事例。
讨论、交流意见后,按声与信息、声与能量两方面进行分类。
学生阅读与理解。
组织学生讨论本节所学的知识及回顾学习本节知识的方法。
  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对声波能传递能量的感性认识。
不局限探究的形式,重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利用情境,再一次感染学生,让学生从中悟出些道理。
强化学生对声的利用的认识,体会声与信息、声与能量的关系。
从正、反两方面理解科学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
巩固和小结
回顾本节所学的知识及学习本节知识的方法。
在欢乐、优美的《蓝色多瑙河》中下课了。
第3节 声的利用
1.声波是一种波动
2.声与信息——声能够传递信息。
3.声与能量——声是一种波动,能够传递能量。
第4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2.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与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重点
知道噪声的来源及其危害,知道减弱噪声的途径。
难点
环境保护的教育。
教师:多媒体、录音机、气球、玻璃板、示波器、教师教学参考用书、网上查找的资料、物理套餐。
学生:闹钟、泡沫塑料、空纸盒、棉花、物理套餐、网上查找资料。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问
1.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
2.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3.声音有哪些特性?
思考、回答。
使学生对有关知识进行回顾,以备本节使用。
新课导入
今日说法:由一学生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法》中的主要内容。
演示:
1.以中音播放一曲乐音,然后突然以很大的声音播放。
2.先播放一曲乐音,再播放一段噪声。
3.用充气的气球在干燥的玻璃板上摩擦,其声音听起来让人们感到非常不舒服。
学生说法。
体验中去比较、思考并讨论,然后由学生提出问题并猜想。
提高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生活现象往往会促成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引起学生的重视。
教学新课
一、噪声的来源
演示:观察噪声的波形,如图2.4-1噪声的波形。
利用示波器观察铁钉刮玻璃时产生的噪声的波形,并与音叉声音的波形做比较。
演示:播放一段噪声,如建筑工地的敲击声、混凝土搅拌机的轰隆声、电锯声、机器的轰鸣声等。
归纳结果——噪声的来源。
引导学生讨论和发言,师生一起归纳小结。
二、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学生阅读教材第43页小资料的表,请学生回想在这些环境中的感受,并归类。
举例:噪声对人们有哪些危害
讨论:非洲北部农村70岁老人的听力比美国20多岁的城市青年还好,这是为什么?
三、噪声控制
学生实验:教材上没有的实验,为了让学生感受更深,特增设学生实验。
实验步骤:用闹钟作声源,将闹钟用泡沫塑料垫起,或将闹钟置于空纸盒中,或用棉花塞住耳朵,都可以感觉到噪声减弱了。
  观察、理解。
讨论5 min,举手发言,讲述噪声的来源并归类。
发言,举各种例子讨论2min,举手发言。
明了方法步骤,两人一组,动手做实验,操作、观察分析。(5 min)
  通过演示,使学生对噪声的概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精神以及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思维发散,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通过实验去发现噪声控制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新课
学生阅读教材图2.4-3几种控制噪声的措施实例。
举例:生活中治理噪声的例子。
四、环境保护的教育
  阅读并归类。
发言,举各种例子。
  理论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
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测评与小结
1.课堂小测试。
2.测试反馈,师生共同评讲矫正。
3.请学生小结
(1)噪声的来源。
(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3)噪声控制。
(4)环境保护。
  做5 min测试。
讨论归纳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图。
  通过练习,检测学习效果,反馈,共同矫正。
最后的归纳总结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布置作业
对本节重点内容进一步巩固
第四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一、噪声的来源
1.物理学角度
2.环境保护角度
二、噪声等级——分贝(dB)
三、噪声危害
四、控制噪声
1.在声源处减弱。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在人耳处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