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掌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 掌握声音的三大特性
3. 掌握声音的危害与利用
4. 掌握光的三种传播方式及应用
5. 掌握电磁波的的特点及应用
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 声音的特性
3. 光的三种传播方式的应用
4. 电磁波的特点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产生 振动
传播 形式 声波
条件 介质(固体、液体、气体)
声速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次之,在气体中最慢;
与温度也有关系,15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回声 形成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就会被反射,当两次听到的声音间隔超过0.1s时就可以区分出两次声音
应用 回声测距.
声音的特性
响度 音调 音色
定义 大小 高低 特色
影响因素 振幅、距离 频率 材料、结构
改变方法 改变用力的大小 改变松紧、粗细、长短 改变发声体本身
声波图
声音的利用
定义 传播信息 传播能量
超声波 超过人类听觉的上限 20000Hz的声 回声定位(超声、导盲仪、 倒车雷达、声呐)、B超、
检测锅炉有没有裂纹 超声波除垢
超声波除结石
超声波加湿器
次声波 低于人类听觉的下限 20Hz的声 监测地震、火山喷发、台风、
海啸等产生的次声波
区别 对物体不产生影响 改变物体的状态
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定义 物理 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环保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单位 分贝(dB)
危害程度 休息和睡眠 学习和工作 保护听力
≤50dB ≤70dB ≤90dB
防治途径 声源处 传播过程中 人耳处
摩托车的消声器
公共场所不要高声喧哗 住宅安装双层玻璃
高速公路两侧的透明板墙 工厂用的防噪声耳罩 睡觉用的耳塞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下列实验不能说明声音产生条件的是( )
A.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音叉能激起水花
B.将纸屑放到正在发声的喇叭纸盆上,看到纸屑在“跳舞”
C.将正在发声的音叉去轻触静止悬挂的乒乓球,乒乓球被弹开
D.将正在发声的手机密封在塑料袋内放入水中,仍能听到手机发出的声音
如图a所示,小明将衣架悬空挂在细绳的中央,当同学用铅笔轻轻敲打衣架时,小明听到了衣架
振动发出的声音,他用绕有细绳的食指堵住双耳,重复上述操作(如图b所示),他还是听到了
声音,与这个实验有关的几种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甲、乙两实验可以探究固体、气体是否能传声
B.甲、乙两实验可比较固体和气体的传声效果
C.用大小不同的力敲打衣架时声音的响度不同
D.用绕有细绳的食指堵住双耳主要目的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工下列实验中,探究声音产生条件的是 ( )
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 b、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c、放在钟罩内的响铃闹钟,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听到铃声明显减小
d、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
A.ab B.bc C.cd D.ad
人用一根长20m的已供水的自来水管的一端敲一下水管,工人乙在水管的另一端贴近管壁,可听到( )
A.一次敲击声 B.两次敲击声 C.三次敲击声 D.四次敲击声
一火车以20m/s的速度匀速驶向山崖,在某处鸣笛后4s听到回声,则听到回声处距山崖
m.已知声速为340m/s.
声音的特性
图甲是一手工艺品,由竹筒(A、B两端开口,C处开一小口)和“活塞”组成.将活塞从B处塞入,在A处吹气并来回拉动“活塞”能发出悦耳的哨音,“活塞”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哨音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B.哨音是由筒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C.换用更大的力吹气改变了哨音的音调
D.吹气时来回拉动“活塞”改变了哨音的响度
英国科学家切断番茄植株的茎,用人耳倾听没有引起任何听觉.但在靠近茎的切口处放置录音机录音,然后用超大音量、超低速度播放,居然能清晰地听到“尖叫”声.这说明,番茄植株遭受伤害后,会发出( )
A.响度很小的超声 B.响度很大的超声 C.响度很小的次声 D.响度很大的次声
声音嘶哑又称声嘶,是喉部(特别是声带)病变的主要症状.声嘶时,声音会失去圆润、清亮的本色,出现低沉、沙哑等现象.从物理学角度来看,声嘶时,发生变化的是( )
音调、响度 B.音色、响度 C.音调、音色 D.仅仅是音色
小明在家往保温瓶里灌开水的过程中,听声音就能判断壶里水位的高低,他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 )
A.水位升高时,产生的声音音调变高B.水位升高时,产生的声音响度变大,但音调不变
C.水位升高时,产生的声音响度变小,音调降低 D.水位升高时,产生的声音音调降低
物理实验中,常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类比法、转换法、建立模型法”
等.对下列探究方法描述正确的是( )
①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溅起水花来研究声源的振动
②研究声的传播时与水波进行比较
③研究物体温度时,通过观察温度计液柱高低来判断物体温度的高低
④在研究光的传播时引入光线
⑤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用两只等大的蜡烛
⑥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A.①③用到的探究方法是转换法 B.②③用到的探究方法是类比法
C.④⑤用到的探究方法是建立模型法 D.⑤⑥用到的探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如图所示,A、B、C是用同一台示波器记录三个不同音叉振动发生的波形图.
(1)B、C波形的振动________相同,而________不同.(均选填“音调”或“响度”)
(2)A、B波形的振动________相同,而________不同.(均选填“音调”或“响度”)
如甲所示,在空气均匀,且温度处处相同的室内,小明吹响长笛一个音。并用A、B两个相同设
置的声音监测器在距小明不同距离的位置监测,得出如图乙的波形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从监测器B处传播到监测器A处,频率减小
B.声音从监测器B处传播到监测器A处,响度减小
C.声音从监测器B处传器到监测器A处,音色改变
D.声音从监测器B处传播到监测器A处,声速改变
声音的利用
下列事例中,可以说明声能传递信息的是__________;可以说明声波传递能量的是___________.
A.远处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
B.敲西瓜来判断瓜的成熟度
C.外科医生利用超声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D.美国科技人员用噪声干燥食品,结果发现其吸水能力为传统干燥方式的4至10倍
E.用超声波来清洗眼镜
F.用超声波探伤仪检测工件
G.蝙蝠的“回声”定位
H.交警利用超声波测速
I.通过接收核爆炸、火箭发射或者台风产生的次声波,来探测出这些次声源的有关参量
J.超声波加湿器
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
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
收超声波的情况如图乙所示,x 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假
设超声波的速度为 340m/s,且声速与车速均保持不变)( )
A.汽车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 204m B.汽车收到第二次信号时,距测速仪 68m
C.汽车的速度约为 26.15 m/s D.汽车两次收到信号的时间差为 1.3s
为了监督司机遵守限速规定,交管部门在公路上设置了固定测速仪.如图所示,汽车向放置
在道路中间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
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 0.5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 0.3s,若发出
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 0.9s,则汽车的速度是_________m/s.(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
图甲是一种速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图,在这个系统中B为一个能发射超声波的固定小盒子,
工作时小盒子B向匀速直线运动的被测物体发出短暂的超声波脉冲,超声波速度为,脉冲
被运动的物体反射后又被小盒子B接收,从小盒子B发射超声波开始计时,经时间再次
发射超声波脉冲,图乙是连续两次发射的超声波的位移—时间图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脉冲第一次被运动的物体反射时,物体距离B的距离
B.脉冲第二次被运动的物体反射时,物体距离B的距离
C.若,可以分析出物体在靠近超声波发射器
D.物体的平均速度为
噪声给我们的生活和身体健康带来危害.防止和减弱噪声污染可从声源处、传播途中和进入耳朵三个方面着手.以下控制噪声的措施中,属于从声源处控制的有_______________;属于从传播过程中控制的有_____________;属于从人耳处控制的有_______________.
A.影剧院的墙面用吸音材料制成
B.在飞机旁的工作人员佩带有耳罩的头盔
C.城市某些路段禁鸣喇叭
D.高架道路两侧某些路段设有隔音板墙
E.自习课上禁止大声喧哗
F.摩托车排气管上安装消声器
G.出入会议室随手关门
H.铁路施工时给机器添加润滑油
I.晚上睡觉时带上耳塞
光现象
直线传播 反射 折射 色散
条件 同种均匀介质 两种介质 两种介质或同种不均匀介质 复色光的折射
定律 直线传播 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三线共面、两线分居、空气对大角、垂直不变
光路特点 光路可逆
现象及应用 日食、月食、影子、小孔成像、激光校准直线 倒影、平面镜成像、潜望镜 池水变浅、“鱼在哪儿”、
筷子在水中“折断”、海市蜃楼 彩虹
光实验
小孔成像 平面镜成像
原理 光的直线传播 光的反射
成像特点 倒立、实像 正立、等大、等距、虚像(物和像关于平面镜对称)
例子 树荫下的光斑 试衣镜、潜望镜
实像: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光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 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光屏接收.
以下描述中与光的折射现象有关的是( )
A.形影相随,亲密无间 B.海市蜃楼,虚无缥缈
C.镜中生花,脱离实际 D.水中捞月,一无所得
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
A.日全食 B.树荫下圆形光斑
C.白光经过三棱镜形成彩色光带 D.荷花在水中形成倒影
若要使图中的反射光线射中墙壁上的目标,在激光笔不动的情况下,可将平面镜( )
A.水平向左移动 B.水平向右移动 C.竖直向上移动 D.竖直向下移动
自行车尾灯能将照射过来的光原方向反射回去,下列光路中正确的是( )
B. C. D.
当人从停放在路边的A车前横穿马路时,行驶中的B车内驾驶员由于存在盲区而看不见行人,容易引发交通事故.如图,盲区指的位置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在许多高速公路上,在传统的交通标志白线上每隔2米安装了一个凸起的纯玻璃元件,这种元件叫“夜精灵”.晚上只要汽车的灯光一照,司机就能看到附近地上的“夜精灵”亮起来(如图所示).“夜精灵”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了( )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反射 C.光的折射 D.光的色散
如图所示,在暗室中用手电筒照射挂在白色墙壁上的小平面镜,这时看到被照射部分( )
A.墙和镜子都是黑色的 B.墙和镜子都是白色的
C.墙是黑色的,镜子是白色的 D.墙是白色的,镜子是黑色的
小红在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如图所示把一枚硬币放在一个没有盛水的碗底,把碗放在桌子上并慢慢向远处推移,直到眼睛刚好看不到为止.保持头部不动,缓缓地向碗中倒水,倒着、倒着,怪事出现了,小红又重新看到碗底的硬币.下列关于该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开始看不到硬币可以用光的反射来解释
B.重新看到硬币可以用光的折射来解释
C.重新看到的硬币其实是硬币的实像
D.重新看到硬币是因为光从水中射到空气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的缘故
操场上竖直地插着三根竹竿,晚上在路灯和白天在太阳光下的影子如图所示,其中______(甲/
乙)图是在路灯下的影子图片。小明了解到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物体越高,其影子越长。物体的
高度之比与对应的影长之比是相等的。他用一根木棒A和皮尺测量出了旗杆B的高:在同一时
刻标记木棒A、旗杆B影子的位置,并测量出木棒A的长度a,木棒A的影长b,旗杆的影长c,
则旗杆的长度为______(用所测得量的字母表示)。
如图所示,女孩用一种可以隐身的斗篷遮住身体的下部,人站在女孩的前面,却看到了斗篷后面
的景物,而被斗篷遮住的身体部分“消失”了.下面能正确解释这种现象的光路图是( )
小孔成像
在探究光斑的形状与孔的大小关系时,小华在地面上铺一张白纸,将刻有边长为3cm等边三角形的纸板正对着太阳,保持纸板与地面距离为1m不变,用另一张卡片覆盖在三角形孔上,遮住孔的一部分,如图所示。让太阳光透过小孔,移动覆盖的卡片,改变通光孔的大小。刚开始时,白纸上光斑大小将 (“变大”、“不变”或“变小”),光斑亮度 (“增强”、“不变”或“减弱”);当小孔足够小时,继续移动覆盖的卡片,减小通光孔的大小,白纸上光斑大小将 (“变大”、“不变”或“变小”),光斑亮度 (“增强”、“不变”或“减弱”)。
如图甲所示,找一个空的易拉罐,用钉子在易拉罐底部的中央敲一个小孔,将易拉罐的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塑料薄膜,这样就制成了一个针孔照相机,其实就是小孔成像的实验装置.将点燃的蜡烛置于小孔前的适当位置,观察并研究小孔成像的特点:
(1)蜡烛在塑料薄膜上所成的像是 (填“实像”或“虚像”);形成该现象的原因是
;该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有: .(举一例)
(2)为了增大蜡烛所成的像,可采取的办法是(写出一种办法): .
(3)日食奇观时,如果利用该实验装置对图乙方框内形状的太阳进行观察,在半透明塑料膜上
看到像的形状是( ).
学校大门旁竖直放置了一块平面镜,小张同学逐渐面镜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张的像逐渐变大
B.小张想通过平面镜看完自己的全身像,则平面镜的高度至少为整个身高的一半
C.小张在平面镜中看见了小王,则小王在平面镜中看不见小张
D.小张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实像
如图所示,一平面镜且与水平方向成45°角,S为一点光源,关于点光源S在平面镜中的虚像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源S沿水平方向向左运动时,像S′沿水平方同向右运动
B.光源S沿水平方向向左运动时,像S′沿竖直方句向下运动
C.光源S沿竖直方向向下运动时,像S′沿竖直方向向上运动
D.光源S沿竖直方向向下运动时,像S′沿水平方同向右运动
如图所示,一块平面镜直立在水平地面上,小华沿与镜面平行的直线从A走到D,从平面镜底边两端点向AD直线所作垂线的交点分别为B、C,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华只有行走到BC段才能从平面镜中观察到自己的像
B.小华在AB段或CD段行走时,平面镜中无法形成自己的像
C.小华在镜中所成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先变小后变大
D.此过程中,小华相对于自己的像位置是变化的
教室黑板用久的部分变光滑,如图所示,阴影为黑板光滑处,教室内的同学分为四个小组,
当光线从右侧窗户射入时,上课看黑板光滑处写的字,因反光最可能看不清字的小组是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
照图1那样在桌面上铺一张白纸,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沿着玻璃板在纸上画
条直线,代表 ___________;
(2)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一支外形相同 ______(选填点燃、不点燃)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面,并调节它的位置,在玻璃板前面透过玻璃板 ______(选填“从不同角度观
察”或“从同一位置观察”),在玻璃板的另一侧慢慢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 ______,此步骤目的是 ______;(填字母)①确定像的位置 ②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A.只有① B.只有② C.①②
(3)移动点燃的蜡烛到另一位置,重做上面的实验,在纸上记录物与像的位置 B、B′;C、C′,这样做的目的是 ;
(4)右座的同学说看不到蜡烛的像,为了让同桌也能够看到蜡烛的像,小明只将玻璃板向右平移则蜡烛像的位置 _________(选填“向右移动”“向左运动”或“不变”),同桌 _________(选填“可能”或“不可能”)看到蜡烛的像。
(5)如果实验中采用厚玻璃板,通过玻璃板在不同位置观察到清晰不重合的两个像,测得两个像之间的距离为0.8cm,则玻璃板的厚度为 ______cm。
如图所示的镜面,物理学上称之为__________,从图中可看出,它成的像是__________(放大/缩小)
的像,它的成像原理与平面镜成像原理__________(相同/不同).这种镜面对光线的作用是__________.
(1)如图甲将红、绿、______三种色光照在白纸上,中间相互重叠区域会出现白色;
(2)在暗室内让一束太阳光照射到三棱镜,射出的光射到竖直放置的白屏上如图乙所示.
(a)如果三棱镜是蓝色透明的,则光屏上出现的是______色光带;(b)如果三棱镜是无色透明的,则 I 区是 ______;如果把白屏换成绿色纸板,则在纸板上可看到______
如图所示是两个并排而且深度相同的水池,一个装水,另一个未装水。在两池的中央各竖立着一根长度相同且比池深略高的标杆。当目光斜照时就会在池底形成杆的影子。下列说法中 正确的是
A.未装水的池中标杆影子较长
B.装水的池中标杆影子较长
C.装水的池中标杆没有影子
在清澈的水池边的人看到池底变浅了,在图中能正确描述光的传播路径的光路图是( )
A. B. C. D.
手电筒发出的光竖直向下照射到一个空烧杯底部,光线投射到烧杯底部形成一个圆形光斑(如图中虚线所示),若再向烧杯中注水到一定高度时,烧杯底部的光圈会变为下图中的( )
A. B. C. D.
(1)如图所示,路灯下站着小赵、小芳、小刚三人,请根据小芳和小刚的影长(粗实线
为影子),标出图中路灯灯泡 S 的位置,并用粗实线画出小赵落在地面上的影子。
(2)一位同学按老师的要求,用硬纸筒做针孔照相机实验,请在图中作出物体 AB 的像 A′B′。
(3)门口前有一个小孩经过,那么小孩可以看到室内的范围是什么,请在图中用图来表示出来,
并画出正确光路图。
(4)画出图中入射光线射进、射出玻璃砖的光路。
(5)图中,画出一束光进入三棱镜和离开三棱镜后的光线(画出法线)。
(6)甲图中 O 为玻璃砖的圆心,OA 是入射光线,请在图中画出它透过玻璃砖折射光线大致路径。
(7)如图所示,小明在房间的 A 点通过平面镜看到了坐在客厅沙发上 B 点的爸爸,请画出此
现象的光路图。
(8)如图所示,已知点光源 S 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的两条反射光线,通过作图作出点光源 S
的位置并完成光路图。
(9) 在池塘上方 A 处有只小鸟,请画出在池塘上方能看到水中小鸟倒影的范围的光路图。
如图所示,改变试管中的水量,用同样大小的力吹气时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不同的声音”主要是指声音的( )
A.振幅 B.音色 C.响度 D.音调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高速公路两旁设置隔音板,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水中倒立的花样游泳运动员随着音乐表演,说明水能传播声音
C.逢年过节,当社区举行一些文艺表演活动时,从高音喇叭传出的歌声一定不是噪声
D.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小华在钢水管的一头敲一下,小珍在另一头却听到三下声音,这三下声音依次是由下述物质传播的( )
A.钢、空气、水 B.钢、水、空气 C.水、空气、钢 D.空气、水、钢
生活中光的世界丰富多彩,下列描述中,能用光的反射知识解释的是( )
A.太极湖边,倒影可见 B.林萌树下,点点光斑
C.山涧小溪,清澈见底 D.雨过天晴,彩虹出现
水平过道上方有一盏灯。小明站在1号地砖上时,通过2号地砖看到灯的像;走到2号地砖上时,
通过3号地砖看到灯的像。则小明通过两块地砖所看到的像( )
A.大小相同、位置相同 B.大小相同、位置不同
C.大小不同、位置相同 D.大小不同位置不同
太阳光通过树叶间的空隙,在地上形成许多圆形的光斑,这些圆形光斑是( )
A.树叶的虚像 B.树叶的实像 C.太阳的虚像 D.太阳的实像
关于电磁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手机通过电磁波进行信息传递
B.超声波是电磁波
C.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为3×105m/s
D.电磁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超声波指纹识别属于第三代指纹识别技术,其工作原理与声呐探测海底深度
类似。超声波能穿透材料,而且根据材料的不同,超声波被反射、吸收的情
况会有变化,产生的回波自然也就不同,皮肤与空气对超声波的阻抗不同,
就可以区分指纹波峰和波谷的位置,也就可以绘出指纹的三维图象。
超声波指纹识别是通过超声波获取指纹信息,以下各项应用中与此类似
的是
A.超声波焊接器 B.超声波清洗机
C.医生用 B 超诊断病情 D.医生用超声波击碎结石
(2)频率高于 Hz 的声音叫做超声波,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
_____1500m/s,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6s后收到回声信号,海底深度为 m.
放大手指局部,会发现手指表面是凹凸不平的。图甲是超声波指纹识别系统,
手机发出的超声波遇到手指上A、B、C、D、E五个位置,测得回声信号的时间分别
为0.30ms、0.36ms 、0.30ms、0.36ms、0.26ms.根据回声信号的时间,求出手指
与手机平面的距离,就可以绘出指纹的大致形状,则该处指纹的大致形状是图乙中
的 (1ms=0.001s).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 掌握凹凸透镜的判别方法
2. 掌握凹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及作图
3. 理解并掌握凸透镜成像实验
4. 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
1. 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2.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透镜的类型 凸透镜 凹透镜
定义 中间厚、边缘薄的镜片 中间薄、边缘厚的镜片
对光线的作用 会聚作用 发散作用
光线
透镜基础
判断以下说法的对错;
入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一点,该点就是凸透镜的焦点;( )
⑵ 凸透镜两个焦点之间的距离叫焦距;( )
不论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经过光心的光线方向不改变;( )
凸透镜对任何光都有会聚作用;( )
通过凸透镜的光一定相交到焦点;( )
凹透镜只对平行于主光轴的光有发散作用;( )
通过凹透镜的光一定不会是平行光;( )
如图所示的六个透镜中,属于凸透镜的有 ,属于凹透镜有 .
把一个透明且均匀的玻璃球切成a,b、c、d、e五块,其截面如图所示,其中能够使平行光发散的( )
A.只有b B.只有a、c、d、e
C.只有a,b、c D.a、b、c、d、e均可
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其下方的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这时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l.则该凸透镜的焦距( )
A.一定小于l B.一定等于l
C.一定大于l D.可能小于l,也可能大于l
在光具座上自左向右依次竖直放置一个凹透镜、凸透镜和平面镜,两个透镜的主光轴重合,凸透
镜的焦距为 f,此时两个透镜之间的距离为 L.在凹透镜的左侧有一水平平行光束通过两个透镜后入射到平面镜上,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恰能沿原来的光路返回,据此可判断凹透镜的焦距为( )
A.f B.L C.f+L D.f-L
在盛夏的中午阳光强烈时往花草上浇水,常会把叶片烧焦,其原因是( )
A.太阳使水温度升高,将叶片烧焦 B.水很快蒸发,使叶片受阳光直射而烧焦
C.水滴使阳光汇聚,将叶片烧焦 D.水滴使花草防晒能力降低,叶片易烧焦
如图所示,一束平行光经过中间为“空气凹透镜”的玻璃砖后将会( )
A.还是平行光 B.发散 C.会聚 D.以上都有可能
如图所示,一玻璃砖内有一凸形气泡,一束平行光垂直射向玻璃砖的侧面,通过玻璃砖后,光线将会( )
A.仍然平行 B.会聚 C.发散 D.无法确定
光线经过甲乙两透镜后的折射光线如图所示,则关于两透镜的类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是凸透镜,乙是凹透镜 B.甲是凹透镜,乙是凸透镜
C.甲、乙都是凸透镜 D.甲、乙都是凹透镜
如图所示,一束光线射向O处的光学元件后会聚于主光轴上的S点,去掉光学元件后,光线会聚于S1点,则该元件一定是( )
A.平面镜 B.凹面镜 C.凸透镜 D.凹透镜
如图中N是一个水平放置的长方形暗盒,盒内有水平向右的平行光,P为暗盒右侧平面上的一个圆孔,M是一个与暗盒右侧平面平行的相间一定距离的光斑.若从外径与圆孔P相同的厚平板玻璃、凸透镜、凹透镜这三个光学器件中取一个嵌入圆孔P中,发现在光屏M上呈现一个比圆孔P大的圆形光斑,则嵌入圆孔P的那个光学器件( )
A.只能是凹透镜 B.只可能是凹透镜或厚平板玻璃
C.只可能是凹透镜或凸透镜 D.凹透镜、凸透镜、厚平板玻璃都有可能
物距与焦距的关系 像距与焦距的关系 像的性质 变化规律 应用
u>2f f<v<2f 倒 缩小 实 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缩小 照相机
u=2f v=2f 等大 确定凸透镜焦距
f<u<2f v>2f 放大 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缩小 投影仪
u=f 不成像 探照灯
u<f v>f 正 放大 虚 物距增大,像距增大,像放大 放大镜
凸透镜成像规律
作图:S 是发光体,S′是它通过凸透镜成所的像.请画出凸透镜的位置并找出焦点(一个即可)
如图,把一个凹透镜A放在一个凸透镜B的前 10cm 处,能使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光通过这两
个透镜后,会聚在P上的一点S;已知光屏距透镜30cm,现保持光屏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动,把凹
透镜拿走,将一点光源C放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距凸透镜30cm处,也能使C点的像成在光屏上
S点,则凹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 ,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 cm。
如图所示,一束平行光经过一凸透镜,调节光屏的位置直到在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
小明用此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当物体距凸透镜15cm时,重新调节光屏的位
置清晰可得( )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等大的实像
C.倒立放大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
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当蜡烛位于凸透镜前某位置时,在透镜的另一侧的光屏上呈现一个倒立、缩小的像,若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把蜡烛与光屏的位置相互交换,则光屏上将出现一个( )
A.倒立、放大的清晰的像 B.倒立、缩小的清晰的像
C.倒立、等大的清晰的像 D.正立、放大的清晰的像
如图所示,F1、F2是凸透镜的焦点,AB是放在凸透镜前的物体,A′B′是AB经凸透镜所成的像,下列成像正确的是( )
A. B.C. D.
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
B.当u=15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
C.把物体从距凸透镜l0cm处移动到30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D.当u=25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凸透镜成像动态变化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烛焰在光屏上恰好成一清晰等大的实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
B.将蜡烛移动到20cm刻度处,移动光屏可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
C.将蜡烛移动到35cm刻度处,为使烛焰在光屏上成一清晰的像,应向右移动光屏
D.将蜡烛移动到45cm刻度处,为使烛焰在光屏上成一清晰的像,应向右移动光屏
在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凸透镜焦距为10cm,蜡烛从距离透镜100cm处向透镜靠近.移动光屏上始终有清晰的像.蜡烛移动的速度时间图像如图所示.光屏移动的速度为v,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为L,则v和L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正确的是( )
A B C D
将如图甲所示的黑白卡片放在一只未装满水的薄高脚玻璃杯后面,在高脚杯的前方观察 到的现象如图乙所示,此时装水部分的高脚杯和杯内水组合成的水透镜对卡片所成像()
A.一定是实像 B.相当于照相机 C.相当于幻灯机 D.相当于放大镜
小明将凸透镜紧靠如图甲所示的一幅卡通图片,然后将凸透镜逐渐远离图片的过程中,通过凸透镜观察到如图乙所示四个不同的像,则四个像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A.③②④① B.③②①④ C.②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某同学用自制的水凸透镜做凸透镜成像实验,在光屏上得到到了清晰的像,如图所示.他继续向水凸透镜内注水,使水凸透镜的焦距变小,如果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要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 )
A.光屏应向左移动,所成的像更加缩小的像
B.光屏应向右移动,所成的像比原来要稍大的像
C.光屏应向左移动,所成的经原来要稍大的像
D.光屏应向右移动,所成的像比原来更加缩小的像
计算凸透镜的焦距
小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有下面不同焦距的四块凸透镜,实验中烛光移到离凸透镜16cm处,得到烛焰倒立、放大的像,这块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f=16cm B.f=12cm C.f=8cm D.f=4cm
一物体放在距凸透镜20cm处时,在另一侧距凸透镜14cm处的光屏上出现了一个清晰的像.那么该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3cm B.6cm C.9cm D.12cm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如图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依次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
上,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下表是小华同学实验时记录的几组数据:
实验次数 1 2 3 4 5
物距u/(cm) 30 20 15 10 5
像距v/(cm) 15 20 30 40 /
(1)第3次实验时所成像的是 (正立放大的虚像/倒立放大的实像/倒立缩小的实像),这个像的成像原理与 相同(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
(2)实验中,若用不透明的硬纸板挡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则光屏上的像 (填选项序号).
A.只出现烛焰像的上半部分 B.只出现烛焰像的下半部分
C.出现烛焰完整的像,但像更小 D.像仍然是完整的,且大小不变,只是变暗了
(3)第1次实验时,小华若将一近视镜紧贴在凸透镜的前面,要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 (靠近/远离)透镜方向移动.
(4)通过观察数据,老师发现表格中第 次实验数据是编造的,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
(1)由于凸透镜焦距未知,他让一束平行光正对射向该透镜,调节光屏位置直到在屏上得一个_______的光斑。图 1 是调节完成的状态,由光具座上的刻度尺可以读出该透镜焦距 f=____ cm;
(2)如图 2 所示小明将蜡烛和光屏固定好后。在只移动透镜的情况下,他发现都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由此,他猜想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通过实验,小明总结的三个实验结论如下表,其中正确的实验序号有___________ 。
此时,若用一张硬纸板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则屏上_____成完整的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
(4)小明又做了一次实验,首先在光屏上恰好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然后,小明把自己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且靠近凸透镜的位置,结果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若还想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 ______凸透镜的方向移动(选填“远离”或“靠近”)。
(5)如图 3,蜡烛在光具座上 A 处向左移动距离 s 到 C,为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则他应将光屏向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光屏移动距离 s′______ s.(选填“>”“=”或“<”)
(6)小明在复习“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进行了如下操作:
A、测凸透镜的焦距:如图 2 甲所示,小明用教室里正在发光的日光灯作为光源,将米尺竖直放置,零刻度线紧贴桌面,然后沿着米尺上下移动凸透镜,直至桌面上出现清晰的日光灯的像为止,此时凸透镜对准刻度线的放大图如图2乙所示,则该透镜的焦距约为______ cm,这种方法测焦距的依据是:若物体离透镜的距离足够远(大于10倍焦距)时,所成像与透镜的距离近似等于 ____________。
实验小组利用光具座进行成像实验研究.在如图甲中,虚线框内可插入的实验元件有(见
图乙);①中央有小孔的纸板;②透明薄玻璃板;③凸透镜.在虚线框内放入上述某一元
(1)在进行图甲的实验时,若在光屏上出现图丙(a)所示的像,则方框内插入的元件可能是 (选填序号,下同).此后,将蜡烛从30cm移到40cm刻度线处
①若光屏位置未变,光屏上的像由(a)变成(b),则方框内的元件是________ ;
②若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光屏上仅有均匀的亮斑,则方框内的元件是________ ;
由上述实验信息可知,本实验选用的凸透镜焦距是________cm;
(2)在方框内插入②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看到像,这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原理 成像特点 变化规律
照相机 u>2f 倒立、缩小、实像 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变小
投影仪 f<u<2f 倒立、放大、实像 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变小
放大镜 u<f 正立、放大、虚像 物距变大、像距变大、像变大
眼睛与眼镜
近视眼 远视眼
外形
成因 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成像于视网前 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成像于视网膜后
矫正 方法 佩戴用凹透镜透镜做成的近视眼镜 佩戴用凸透镜透镜做成的远视眼镜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五·四”青年节那天,学校请来摄影师给我们拍毕业照,列好队后,摄影师发现有几位同学没有进入取景框内,这时他重新调整照相机的正确方法是( )
A.照相机向前移,镜头向前伸 B.照相机向前移,镜头向后缩
C.照相机向后移,镜头向前伸 D.照相机向后移,镜头向后缩
我校教师运用了人脸识别系统签到,老师们站在机器前0.5m~1.2m处时,安装在墙上的人脸识别系统的摄像机就可以对其面部特征进行快速核对.由此判断,人脸识别系统的摄像机的镜头( )
A.相当于凸透镜,焦距可能为0.4 m
B.相当于凸透镜,焦距可能为0.1 m
C.相当于凹透镜,焦距可能为0.4 m
D.相当于凹透镜,焦距可能为0.1 m
小华用透镜观察书上的字,看到如图所示情景,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成的是虚像
B.图中成像规律可应用于投影仪
C.图中的透镜制成的眼镜可以用于矫正近视眼
D.图中透镜远离书本,所成的像变大
王叔叔是一位专业修表师,如图所示,这是他带着专用眼镜在维修手表。维修时,手表与眼镜的最佳距离为5cm,则下列关于专用眼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为凸透镜,焦距大于5cm B.为凹透镜,焦距大于5cm
C.为凸透镜,焦距小于5cm D.为凹透镜,焦距小于5cm
如图所示,志刚同学在一次实验课上,把一支铅笔放在一只盛水的烧杯后,透过烧杯观察铅笔的像.他惊奇地发现,手中铅笔的笔尖本是朝左的,可他看到的像却是笔尖朝右,这是因为盛水的烧杯相当于一个 镜,志刚同学看到的是铅笔 (“实”或“虚”)的像,若将铅笔继续 (“靠近”或“远离”)烧杯,他所看到的像将会变成笔尖朝左.
小明利用家中一架焦距固定为60mm的照相机做了如下实验:
(1)取下镜头,让阳光正对镜头,观察到镜头对太阳光有 作用,这是因为镜头相当于一个 透镜.
(2)用镜头来观察距离镜头40mm左右地上的小昆虫时,能看到小昆虫 像,此时的镜头功能相当于一个 .
(3)把镜头装回相机,小明在拍一棵银杏树时,银杏树在底片上成的像是 像.
(4)要使银杏树的像小一些,则小明应将镜头 (远离/靠近)银杏树,同时调整镜头_______
(远离/靠近)底片.
眼睛与眼镜
用如图所示装置模拟人眼成像情况,此时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当蜡烛远离凸透镜时,若用
此实验模拟人眼的调节功能,重新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
A.将光屏靠近凸透镜
B.将光屏远离凸透镜
C.换焦距更大的凸透镜
D.换焦距更小的凸透镜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人类的眼睛
人类的眼睛很像一架照相机,眼睛与照相机的不同之处是:人的眼睛是通过调节晶状体的弯曲程度,改变晶状体的焦距来获得清晰的、 、 的 像,普通照相机是在物距确定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像距使像变得清晰,由眼睛的调节作用所能看清楚的最远点,叫远点,正常眼的远点在极远处;眼睛所能看清楚的最近点,叫近点,正常眼的近点约距眼睛10cm.眼睛是人体的重要器官,长时间的用眼,如看书、看电视、计算机,都可以引起眼睛的疲劳,眼睛疲劳的常见症状是头疼脑胀、眼睛发干.看物体时间较长也不易感到疲劳的距离叫明视距离,正常眼的明视距离为25cm.
(1)请把文中像的性质补充完整.
(2)人的眼睛是通过改变晶状体的 来获得清晰的像;普通照相机是在物距确定的情况
下通过改变 使像变得清晰.
(3)根据上文,你认为人的正常眼的观察范围是
A.0~10cm B.10~25cm C.从10cm到极远处 D.0~25cm
(4)如何预防眼睛疲劳,请你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
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在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其中凸透镜的焦距为15cm.
(1)发光体“F”、凸透镜和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1所示,他们发现在光屏上无法找到“F”的像.此时应该将光屏向 调整,使烛焰和光屏中心位于凸透镜的 上.
(2)调整好后,他们进行实验的同时在坐标纸上记录发光体“F”与光屏上像的位置和大小,如图2(用带箭头的线段表示物或像,A'、B'分别表示蜡烛在A、B处所成像的位置和大小).在图2中,蜡烛在A、B位置时光屏上能得到清晰的像,生活中利用这个成像特点制成了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3)当他们把蜡烛放在C位置时,在光具座上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得到清晰的像,原因是 .为了让蜡烛在C位置的像成在光具座上的光屏上,他们根据学过的眼球和视力矫正的知识,采用了以下两种方法:
方法一:保持蜡烛和透镜的位置不变,更换焦距 15cm(选填“大于”或“小于”)凸透镜;
方法二:保持蜡烛和透镜的位置不变,在蜡烛和透镜之间再放置一个 眼镜(选填“近视”或“远视”).
(4)当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时,保持发光体“F”和凸透镜位置不变,取一只与原实验中焦距相同但
镜面直径较小的凸透镜,替代原来的凸透镜再次实验,所成的像与原来的像相比,你可观察到的
变化是 .
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用装有 6 个发光二极管的有方格的白纸板做发 光物体,
如图甲所示.又用这种有同样大小方格的白纸板做光屏.将发光物体、凸透镜和光 屏组装到光具座
上并调整好,
⑴当发光物体在 a 点时,如图乙所示,在光屏上成的像如图丙所示.则光屏上的像是_______的实像.将发光物体由 a 点移动到 b 点,要想找到像的位置,应移动光屏,直到______为止.
⑵用这种发光物体和光屏做实验,最主要的一条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乙所示,当发光物体在 a 点时,物与像之间的距离为 S1,当发光物体在 b 点时, 物与像之间的距离为 S2,则 S1 ____S2 (选填"〉”、"=”或“ <”).
(4)小明探究完凸透镜成像规律后,接着又做了一个观察实验.发光体位置不变,取下光屏, 当眼睛在原光屏处会看到发光体的像吗?________眼睛靠近凸透镜,是否能看到像?_____ 眼睛从原光屏位置远离凸透镜,是否能看到像?_______
小明利用大阳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下列操作最合理的是 ( )
如图所示,有一个圆柱体 PQ,放在凸透镜前图示位置,它所成的像的形状是( )
一夜晚,发着光的小萤火虫从放大镜的 2 倍焦距处沿着主光轴匀速飞行过程中,萤火虫
发出的通过 放大镜部分的光逐渐减少,则萤火虫的像( )
A. 远离放大镜,平均速度小于萤火虫的飞行速度
B. 远离放大镜,平均速度大于萤火虫的飞行速度
C. 靠近放大镜,平均速度小于萤火虫的飞行速度
D. 靠近放大镜,平均速度大于萤火虫的飞行速度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烛焰在光屏上恰好成一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凸透镜的焦距可能为15cm
B.图中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应用在了投影仪上
C.保持透镜和光屏位置不动,移动蜡烛,
烛焰仍可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D.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动,移动凸透镜,
光屏上能成放大清晰的烛焰的像
如图所示,早期照相馆里摄影师取景时看到的像是倒立的,有几位同学对此现象展开了讨论,下述观点正确的是( )
A.将照相机靠近两位照相的人,可以看到两位照相人的全身像
B.调整相机和两位照相人之间的距离,人像变小时,应增大相机镜头
和胶片之间的距离
C.要使人像更亮,必须在两位照相的人身后进行“补光”
D.现在的相机利用光学或电子技术,把倒立的像转变成正立的,
便于观察
如图所示,凸透镜的下半部分被截去,其上半部分的高度为L。在其左焦点F处放有高为L的发现光物AB,在右焦点F',处放有一平面镜MN.则关于AB通过凸透镜的成像情况,下列说法中
正确的是( )
A.成一个正立等大的虚像和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
B.成一个正立等大的虚像和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C.AB 的上半部分成一个等大倒立的实像,下半部分不成像
D.AB 的下半部分成一个等大倒立的实像,上半部分不成像
如图所示,MN 为凸透镜的主光轴,A 为蜡烛,A′为蜡烛在光屏上所成的像根据凸透镜成像原理确定凸透镜的位置,并将凸透镜画出来。
小体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来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用到的光具座足够长.
(1)如图所示,依次放置好蜡烛、凸透镜、光屏并将它们调整好后,点燃蜡烛,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光屏上都没出现烛焰的像:但取掉光屏,在放光屏同侧通过凸透镜可以看到烛焰的像.则此凸透镜的焦距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5cm.看到的像是 (选境“虚”或“实”)像.
(2)将蜡烛移至零刻度处,凸透镜位置不变,当把光屏放回如图所示位置时,在光屏上看到了烛焰模糊的像,当把光屏向 (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在光屏上可以看到烛焰_______(选填“放大”、“等大”成“缩小”)的清晰像:在看到清晰像后,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将凸透镜向 (选填“靠近”成“远离”)光屏的方向移动,在光屏上可以再次看到烛焰 (选填“放大”,“等大”成“缩小”)的清晰像.
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实验前,应调整实验器材,使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 上;如图甲所示,当凸透镜位于蜡烛和光屏之间中点时,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成的是 (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像,由此可知,凸透镜的焦距 f= cm;
(2)如图乙所示,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该像的成像原理与 (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
“照相机”)相同,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蜡烛的像将位于光屏中心的 方;
(3)如图乙,为了使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光具座足够长),下列操作不可行的是 .
A.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光屏和蜡烛位置互换
B.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将凸透镜向右移动适当距离
C.保持凸透镜和光屏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右移动一段距离
D.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光屏和蜡烛同时向左移动相同的距离
实验课上,同学们自制了一个研究不同光学元件成像情况的组合件。图甲中,“插槽. 可插入
不同光学元件,“内筒.固定,“外筒”可左右横向移动,外筒上的“半透明薄膜” 可作光屏,图乙中光学元件分别是①凸透镜、②平面镜、③钻有小孔的遮光板。
(1)点燃蜡烛,当插入某光学元件后,人眼立即在薄膜上看到清晰的像,有同学猜想插入的光学元件一定是③,若要验证该同学的猜想,可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若原来清晰的像 ______(选填“变模糊”或“依然清晰”),则猜想正确。
(2)若插入某光学元件后,无论怎样移动外筒都不能在薄膜上看到像,且薄膜上暗淡且亮度不变,说明插入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
⑶若插入①,将外筒向右移动后,薄膜上原来模糊的像变清晰,此时的成像规律与______(选填“放大镜”、“照相机”或“幻灯机”)原理相同.此时,将蜡烛和外筒同步(速度相同)向左移动,在薄膜上能看到_______ .A. 一直清晰的像 B.一次清晰的像 C. 一直模糊的像
(4)实验中,不但虚像可以用肉眼直接看到,实像也可以用肉眼直接看到。如图乙所示,在(2)的基础上,拿掉光屏,用肉眼在______(选填“A”“B”或“C”)位置沿图示方向能看到这个实像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一轮复习答案
声光专题
1-4、DDDC 5、640
6-10、BACAA 11、响度 音调 音调 响度 12、B
13、ABFGHI CDEJ
14、A 15、42.5 16、D 17、CEFH ADG BI
18-22 BCDAD 23-25 BDB 26、乙、ac/b 27、D
28、变小 不变 圆 不变 减弱
29、实像 光的直线传播 树荫下的光斑 蜡烛靠近小孔 C
30-33 B B A 第一二组
34、镜面 不点燃 从不同角度观察 C 避免实验偶然性,得出普遍规律;不变。0.4
35、凸面镜 缩小 相同 发散
36、蓝 蓝 紫外线 绿 37-39、ADB 40略
课后作业
1-7 DBBABDA
8、C 4500 不能 真空不能传声 A
透镜专题
例1 ××√√×××
例2 acd be
11 ADDCCCADC
例12 图略
13、20cm 15cm
14-20 CADCCCA 21-24 CABC
25、倒立放大的实像 D 远离 4 第2次实验可知,焦距等于10cm,当物距小于10cm,光屏上不成像。
26、10.0cm 蜡烛与光屏的距离小于4倍焦距 1 2 能 远离 左 > 三者中心不在同一高度 5.20cm 一倍焦距
①③ ③ ① 10.0cm 平面镜成虚像,无法在光屏上成像
28-31 DBBC
32、会聚 凸透镜 正立放大的虚像 放大镜 倒立缩小的实像 远离 靠近
34 C
35 倒立缩小 实 焦距 焦距 C 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等
36 左 主光轴 投影仪 物距略大于一倍焦距,光具座不够长 小于 远视眼 像大小不变,亮度变暗
倒立缩小 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 便于比较物象大小关系 < 不能 不能 能看到
课后作业
6 CBBDDD
大于 虚 远离 放大 靠近 缩小
主光轴 倒立 10 投影仪 上 C
将外筒左右移动 依然清晰 ② 幻灯机 B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