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生物实验探究专题复习:生物圈中的动物(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中考生物实验探究专题复习:生物圈中的动物(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6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3-06 15:01: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年中考生物实验探究专题复习:生物圈中的动物
1.蜥蜴的尾部受到外界刺激时,能够自行脱落。断尾能自主弹跳和扭动,从而转移捕食者的注意力,为自身逃跑争取时间。为探究断尾对蜥蜴运动能力的影响,研究人员选取若干只成体蜥蜴进行下表预处理。然后将每只实验个体放入一定长度的跑道一端,用毛刷轻轻敲打蜥蜴,使其跑完全程,记录停顿次数和最大可持续距离。实验分别在30℃和24℃条件下进行。实验结果如图。
组别 预处理方式
甲 进行断尾处理,移入30℃气候室适应24小时
乙 A
丙 不进行断尾处理,移入24℃气候室适应24小时
丁 B
(1)四组蜥蜴的雌雄比例应该   。
(2)与甲形成对照的乙组预处理方式A为   ,与丙形成对照的丁组预处理方式B为   。
(3)分别比较甲乙组、丙丁组,实验结果为:断尾的蜥蜴停顿次数   ,最大可持续距离   。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4)比较   两组实验还发现,温度对未断尾的蜥蜴运动能力也有一定影响。
2.资料分析。阅读以下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一:“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这句大家非常熟悉的歌词反映的是燕子的迁徙行为。
资料二:小白鼠活动的区域一般只限于隐藏处,一旦进入空旷的地方就会设法寻找隐身处,表现出特殊的“寻墙行为”。将小白鼠放入迷宫中,小白鼠经过多次“走错路”,终于找到出口。用大量小白鼠研究后发现,有的小白鼠可以很快找到出口,而有的小白鼠却要经过多次失败后才能找到出口。
资料三:狼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狼群以核心家庭的形式组成,包括一对配偶及其子女。狼一般为团队作战,这样可以更有效地保护后代不受其他捕食者的侵扰,而且狼的行动迅速,善于合作攻击对手的弱点。狼在遇到危险,迫不得已时,会通过装死来逃避敌害,这一般是独自的狼脱离了狼群或者与狼群失散之后遇到强敌的反应。在狼群中,雄性会为了争夺配偶而打斗,它们会大声吼叫以吓退情敌,争夺雌狼的好感,胜者可以与雌狼进行交配。
(1)从行为的获得途径来说,燕子的迁徙行为和小白鼠的“寻墙行为”都属于   行为。从动物行为的功能来说,燕子的迁徙行为属于   行为。
(2)实验表明,小白鼠的学习能力存在个体差异,这是由体内的   决定的。
(3)燕子和小白鼠这两种动物中,学习能力更强的动物是   。
(4)从动物行为的类型来看,材料三中,“狼群以核心家庭的形式组成”属于动物行为中的   行为;“狼在遇到危险,迫不得已时,会通过装死来逃避敌害”,这一行为属于   行为;“在狼群中,雄性会为了争夺配偶而打斗”,这一行为属于   行为。
(5)燕子的主要运动方式是飞行,其中   是基本的飞行方式,   是省力的飞行方式。狼和小白鼠的运动方式有行走、    等。
3.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在观察蚂蚁的取食行为时发现:蚂蚁常聚集在甜味食品周围,很少聚集在辣味食品周围。难道蚂蚁喜欢吃甜味食品吗?为了验证这一点,该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
①取两个大小、材质_____的洁净棉团,分别标记为1号和2号。
②将1号棉团滴入_____,2号棉团滴入等量的清水,同时并排放置在玻璃槽内的一侧。
③将经过_____处理的一小窝蚂蚁放在玻璃槽内的另一侧。
④观察并记录蚂蚁的_____情况。
请根据实验设计回答下列问题:
(1)请将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①   ②   ③   ④   
(2)该实验小组的同学作出的假设是   。
(3)如果有较多的蚂蚁在   号棉团处聚集,就说明蚂蚁喜欢吃甜味食品。
(4)蚂蚁发现食物后,触角会自主地硬起来。这种行为是蚂蚁的本能,属于动物的   (填“先天性”或“后天学习”)行为。
4.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学习了蝗虫的相关知识之后设计了如下实验:取两只活蝗虫,分别放进两个盛满水的试管里,分别标号为A、B,一只把头浸没在水中,另一只把胸腹部完全浸没在水里而露出头部(如图所示)。分析实验结果以及回答相关问题。
(1)根据你学过的知识推测先死亡的是   试管中的蝗虫,原因是蝗虫呼吸气体进出的门户   位于腹部。
(2)通过蝗虫的呼吸我们可以联想到以下知识:用蚯蚓做实验时,要保持体表的湿润,是因为它进行气体交换的部位是   ;鱼类是生活在水中的一种常见动物,具有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呼吸器官是   ;而哺乳动物则是用   进行呼吸。
5.为研究动物的行为,某同学进行了小白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实验,如下图所示。下表中的数据是该同学的实验记录。请回答下列问题。
小白鼠 小白鼠找到食物所用的时间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A 5分55秒 4分34秒 2分9秒
B 4分27秒 3分13秒 1分40秒
C 7分51秒 5分34秒 2分25秒
(1)该实验使用三只小白鼠而不是一只,原因是   。
(2)小白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行为,从获得途径上看属于   行为,通常小白鼠找到食物后会发出一种叫声,引来其他小白鼠,这种叫声起到
了   的作用。
(3)与蚯蚓走“T”形迷宫相比,小白鼠“尝试与错误”次数要少得多,因为小白鼠的   能力比蚯蚓强,这种差异主要是由   决定的,说明动物越   ,该能力越强。
6.大雁迁徙时,往往有“头雁”领队,迁徙途中休息时,总有一两只“孤雁”(一般体弱或患病)负责“站岗放哨”的工作。当有敌害来临时,这些“放哨”者立即大叫、狂奔或扑翅起飞,提醒雁群尽快作出御敌准备或逃生,而自己却暴露了目标,容易被敌害所捕食。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1)大雁的迁徙是   (先天性、学习)行为,这是由   决定的。
(2)在雁群中,有的负责领队、有的负责“站岗放哨”,可见雁群各成员之间有明确的   ,具有一系列的   行为。
(3)雁群内部各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是通过   、   等方式进行的。
7.实验法是生物学常用的方法,通过各种仪器的使用或者肉眼观察,能获取生物的一些形态结构特征及生理功能。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中,要把天竺葵提前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   。
(2)观察蚯蚓的实验中,判断蚯蚓前后端的结构是   ,用放大镜观察,蚯蚓体节上的小突起是   。
(3)为了观察酵母菌的淀粉粒和细胞核,用稀释的碘液对酵母菌进行染色,在显微镜下被染成蓝紫色的是   ,有的酵母菌的一端长出大小不同的芽体,这是酵母菌在进行   生殖。
8.(科学思维、探究实践)为探究蚂蚁的取食行为,某生物兴趣小组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蚂蚁十天,设计并开展探究活动。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某中学兴趣小组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蚂蚁,这种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是   。他们观察的到蚂蚁的群体中包含有雌蚁、雄蚁、工蚁和兵蚁,它们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这是一种   行为。
(2)兴趣小组捕捉了40只蚂蚁,并设计如图实验装置探究蚂蚁喜欢吃什么食物,这种研究方法是   。
请你根据它们探究的问题作出假设:   
(3)兴趣小组将捕捉到的蚂蚁放入图示玻璃槽内的中央,在ABCD四个角落处分别放置一些糖粒、盐粒、辣椒粉、白色小石子的量要相等,是为了   ;放置白色小石子的作用是   。
(4)兴趣小组将所记录的8次数据取平均值,是为了减少实验   。实验数据如下表。
食物 盐粒 糖粒 辣椒粉 白色小石子
平均数量 5 28 6 3
由此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5)实验结束后,应该如何处理蚂蚁?   
9.阅读下面的资料并回答问题。
资料一:据CCTV﹣4新闻报道,一只刚失去幼崽的猫,用自己的乳汁喂养了三只刚出生便失去妈妈的小狗崽,“母子”情深如一家。
资料二: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人们把红薯搬在海滩上诱惑猕猴走出森林来到海滩取食,一只2岁的小猴破天荒地首先学会了把红薯放在水中洗干净再吃,后来,其它猴子也逐渐学会了这种处理红薯的方法。
资料三:英国科学家把一盘点燃的蚊香放进一个蚁巢。巢中的蚂蚁惊恐万状,约20秒钟后,许多蚂蚁迎难而上,纷纷向火冲去,并喷射出蚁酸。可一只蚂蚁喷射的乙酸量毕竟有限,因此,一些“勇士”葬身火海。但他们前仆后继,不到一分钟,终于将火扑灭。
(1)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说,“猫喂狗崽”的行为属于   行为,“其他猴子洗红薯”的行为属于   行为。
(2)“猫喂狗崽”的行为是由其体内的   所决定的行为。“其他猴子洗红薯”的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而形成的行为,从维持动物自身生存的意义上来说,第二种行为的优势在于   。
(3)“蚂蚁集体灭火”的行为属于   行为,蚂蚁之间会通过   来交流信息。
10.斑马鱼性情温和、小巧玲珑,在水族箱内成群游动时,犹如奔驰于非洲草原的斑马群,故得斑马鱼之美称。由于易饲养、繁殖周期短、产卵量大、胚胎透明,斑马鱼已成为生命科学实验和研究的“新宠”。
(1)斑马鱼是怎样呼吸的呢?生物小组的同学用吸管吸取一些菠菜汁,慢慢地滴在鱼口前方,观察到绿色的菠菜汁从鱼的   处进入,从鱼的   处流出。
(2)进入鱼体和流出鱼体的水中,溶解的气体成分有什么变化?请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提示:BTB是溴麝香草酚蓝酸碱指示剂,遇二氧化碳后,溶液由蓝色变成黄色。BTB短时间内对鱼没有毒害。)   。
(3)鱼鳍在游泳中起什么作用?将斑马鱼按如图所示进行处理,把处理后的斑马鱼放入水槽中,请推测它在水中的运动状态   。
(4)用放大镜观察鱼鳃,发现鱼鳃是鲜红色的,这是因为鳃丝中密布   ,可以进行气体交换,这些体现了   的生物学观点。
11.下面是菜青虫的取食行为的探究实验,请回答问题。
(1)菜青虫是菜粉蝶的   。
(2)探究菜青虫总是取食十字花科植物,这一行为是先天性行为吗?
①你的假设是菜青虫总是取食十字花科植物是先天性行为。
②寻找有(   )的叶片。A.菜粉蝶 B.菜青虫 C.菜青虫卵
③进行隔离饲养。
④准备几种十字花科植物的叶片为甲组,和几种其他植物的叶片(如芹菜、莴笋叶等)为乙组,看菜青虫更趋向哪儿取食。这一步骤中,实验组叶是   ,对照组叶是   。
⑤结论是   。
12.阅读以下实验探究过程:回答问题:
① 用线掉着一只小蝗虫逗引一只饥饿的蟾蜍,蟾蜍会立即张口把小蝗虫吃掉。
② 换成用线掉着一只形状和颜色都很像大野蜂,但却没有毒刺的盗虻(一种昆虫)来逗引这只蟾蜍,蟾蜍会像对待小蝗虫那样吞吃掉盗虻。
③ 接着用线吊着大野蜂来逗引这只蟾蜍,蟾蜍仍是张口去吞,不过大野蜂蛰了一下蟾蜍的舌头,蟾蜍立刻把大野蜂吐了出来。
④ 再次用大野蜂逗引这只蟾蜍,蟾蜍伏着头不予理睬了。
⑤ 改用盗虻再来逗引这只蟾蜍,蟾蜍也是不去吞吃了。
⑥ 最后,还是用线吊着小蝗虫来逗引这只蟾蜍,蟾蜍又把小蝗虫吞吃了,显示出蟾蜍并没有吃饱。
(1)实验①②③说明了蟾蜍有捕食昆虫的本能,这是   行为,它是受   决定的。
(2)实验④说明了蟾蜍通过生活经验,对大野蜂有了识别,因而不再吞吃,这是   行为。该行为是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   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3)实验⑤说明了蟾蜍利用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高等动物例如与人类相比,这种能力   高等动物。(填“高于”或“低于”).
13.你有在菜园栽培植物的经历吗?春天翻耕土地时,经常会看到蠕动的蚯蚓,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探究了解它们。
(1)根据运动的方向和环带的位置,判断其前端应该是    (填“ A”或“B”)。蚯蚓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    构成,属于环节动物。在观察过程中,要经常用浸湿的棉花轻轻擦拭蚯蚓的体表,是为了保持其体表湿润,有利于蚯蚓的    。用手指来回抚摸蚯蚓的腹面,会有粗糙的感觉,这是摸到了它的    ,该结构可以辅助    。
(2)古人云:“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通过“蚯蚓对土壤的翻耕作用”实验观察,发现土壤变得疏松,说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
(3)图2是生物小组的同学设计的两个对照实验来探究适合蚯蚓生存的环境。由此可知,实验一的变量是    ;实验二的变量是    。通过实验二得出的结论应该是:蚯蚓喜欢    的生活环境。
14.
(1)动物作为   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吸收和代谢, 排出了废物。可见,动物具有   作用。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主要有   和   。
(2)植物依靠动物   顺利地繁殖后代和扩大分布范围.
(3)人体运动是以   杠杆,   为支点,   为动力形成的。
(4)人和动物的染色体分为   和   。
15.为了探究蚂蚁喜欢吃什么样的食物,某兴趣小组作了如下实验。实验步骤:
①利用一个较大的玻璃槽器具,放入干湿适当的土壤,上面再覆盖一些蚁穴土壤。
②捕捉同种、同样大小、同一蚁穴、都正常的蚂蚁20只置于玻璃槽内,在玻璃槽口盖上两层纱布。将上述实验装置放于适宜蚂蚁生存的环境中,进行处理1~2天。
③两个大小、形状相同的小培养皿,分别放入等量碾成粉末状的白糖和食盐,摆放到玻璃槽内。
④3天后,称量培养皿中剩余食物的质量并记录,比较哪种食物减少的量多。分析实验,请回答:
(1)蚂蚁群体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有明确的分工,是具有     行为的动物。蚂蚁间主要通过     进行信息交流,请再举出其他动物传递信息的方式:     。(写一种即可)
(2)该兴趣小组提出的问题是     ?
(3)实验中选用20只蚂蚁,而不是1、2只蚂蚁,目的是     。
(4)实验为了控制单一变量,使实验结果更准确,本实验采取了许多种措施,请写出一点:     。
(5)为了便于观察,步骤②中应先对蚂蚁进行     处理1~2天,3天后称量培养皿中剩余食物的质量,若白糖减少的量多,则说明     。
(6)动物的行为常常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运动,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身体结构,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主要是由     、     和肌肉组成的。
16.学习了蝗虫的呼吸后,同学们对蝗虫的呼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出现了意见分歧。有些同学认为其气体出人的门户——气门在头部,有些同学则认为在胸腹部。他们最终决定通过实验来解决这一难题,请你帮助他们共同完成探究。
实验材料用具:试管、蝗虫、清水,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
(3)实验步骤:
①取两支试管,编号为甲、乙,并注入   的清水。
②把两只大小相同的活蝗虫放入甲、乙试管中,甲中蝗虫的   浸入水中,露出胸腹部,乙中蝗虫的   浸入水中,露出头部。
③一段时间后,观察两只蝗虫的存活情况。
(4)结果预测:   。
(5)实验结论:   。
17.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广大中小学生有了充足的睡眠时间。睡眠不足对学习能力会有怎样的影响?某科研团队以小鼠为实验对象,建立模拟人类睡眠不足状态的模型
①选取发育状况一致的健康小鼠16只,随机均分为A、B两组。
②采用适当的实验方法,限制B组小鼠的每日睡眠时长,使其睡眠时长为每日3.5小时,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
③在实验的第7天、第14天、第21天,分别对两组中的每只小鼠走出同一迷宫的时间进行四次测量,计算平均值。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1)在限制睡眠时长的实验中,A组和B组是一组对照实验,其实验组是    。
(2)每组小鼠选取多只、多次测量且实验数据取    值,目的是减小实验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3)分析图可知,随着每组小鼠走迷宫次数的增多,小鼠走出迷宫的平均时间逐渐    。
(4)对比两组小鼠走出迷宫的平均时间,你认为该科研团队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会对学习能力造成不利影响。
(5)本实验对你有怎样的启示?   。(写出一条即可)
18.鱼生活在水中,其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都与水中生活相适应,例如鱼的外形和鳃(如下图)。 老师带领同学们对鲤鱼进行了观察和实验。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间题。
(1)通过观察和触摸发现,鲤鱼的外形呈流线型,体表有黏液,鱼体很光滑,这些特点对其在水中游泳有什么作用?请用一句话概括。   。
(2)鱼鳃由大量鲜红色的鳃丝组成,呈现红色是因为鳃丝上密布着   ,在水中,鳃丝展开,扩大了与水的接触   ,利于气体交换。
(3)将鲤鱼放在BTB溶液中(遇到二氧化碳后,BTB溶液会由蓝变黄,短时间内使用该溶 液对鱼没有影响),经过一段时间,发现溶液的颜色由蓝色变为黄色,说明鲤鱼呼吸产生了   。
19.信鸽亦称“通信鸽”,是经过普通鸽子驯化而成。信鸽飞行速度快、耐力强,并且具有良好的导航能力,自古以来常被用于通信传书。“信鸽千里飞归老巢”,生物学家和养鸽专家对信鸽的归巢机能作了大量研究。研究表明,信鸽的导航定位与信鸽的嗅觉有关,而木犀草素溶液能麻醉信鸽的嗅觉。
(1)信鸽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外部结构特征是   (至少答出两点)。
(2)为了探究信鸽嗅觉与导航定位的关系,研究人员进行以下实验,请你补充相关实验步骤并回答问题。
①将1000只生长发育生理状况、飞行能力等均相近的信鸽平均分为甲、乙两组。实验选取生长发育生理状况、飞行能力等均相近的信鸽的目的是   。
②甲组用   麻醉信鸽的嗅觉,乙组用   的清水处理,目的是   。
③在天气适宜情况下,选择不同距离放飞后,记录归巢时间,求平均值后计算出归巢速度,将结果绘制成如图所示曲线。
④根据探究的问题,结合曲线图,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放飞距离较近时甲、乙两组差异不太明显(嗅觉丧失的鸽子在熟悉的环境下近距离放飞能够顺利归巢);放飞距离较远时,两组出现了明显差异,这一现象说明   。
⑤本实验选用许多只信鸽进行实验探究的目的是   。
20.李红在参观养鸡场活动中,发现鸡舍内总是亮着灯,她对此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查阅资料发现鸡的产蛋率与温度、光照时间、光照强度、饲料的种类、饲料的用量等有关,为验证以上说法,设计了如下实验:
组别 实验材料 舍内安装的灯泡(光照强度) 饲养条件 光照时间 产蛋率
A 大小长势相同的产蛋鸡6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只 10个3W,光线均匀
  18小时/天 85%
B 10个4W,光线均匀 18小时/天 91%
C 10个4W,光线均匀 12小时/天 81%
(1)为保证实验结论的科学性,每组对照实验中只有一种条件不同,其他条件相同。上表的饲养条件中   (写一个即可)等都要相同且适宜。
(2)若选A组和B组作为一组对照实验,则探究的变量是   。
(3)通过以上实验可以得出结论:鸡的产蛋率与   都有关。
(4)李红进一步探究鸡卵(鸡蛋)的结构,她用放大镜观察到卵壳表面有许多小的凹陷,再将鸡卵浸没在50℃左右的温水中,发现卵壳上有许多小气泡出现,该实验证明:   。
(5)李红实验后联想到:与鸟一样,也通过产卵繁殖后代,卵表面有坚韧卵壳的另一个动物类群是   。
21.实验探究
近段时间,很多同学都喜欢养蚕。由于某些地区桑树较少,部分同学就用榆树叶代替桑树叶喂养家蚕。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家蚕喜欢吃桑树叶还是喜欢吃榆树叶,设计并实施了以下实验:
①在一个长方形纸盒的一侧放一片桑树叶,另一侧放一片大小基本相同的榆树叶;
②取10只家蚕放在盒子中央;
③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并记录每片树叶上取食的家蚕数目。
请根据实验分析作答:
(1)家蚕属于   动物,其外骨骼的作用是   和   ,外骨骼不能随身体一起长大,所以家蚕需要定期   。
(2)本实验为了   ,实验中除了选取的两片树叶要大小基本一致外,还必须保证家蚕到两片树叶的距离   。
(3)实验中选择不同的叶片种类为材料,目的是形成   实验。
(4)步骤②中选择的家蚕数量是10只而不是1只,这样做的目的是   。
(5)若观察到取食桑树叶的家蚕数量明显多于取食榆树叶的家蚕数量,且重复实验多次,结果均如此,则本实验的结论是   。若现象相反则本实验的结论是   。
22.请回答下列与实验相关的问题
(1)在“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中,用湿润的棉絮将小鱼头部的鳃盖和躯干部包裹起来,并时常往棉絮上滴加清水,目的是限制小鱼运动、保持湿润、维持   ;根据血管特点判断,红细胞呈单行通过的血管是   。
(2)在“观察青霉”的实验中,用放大镜观察就可以看到一条条直立生长的白色绒毛,其顶端长有成串的青绿色的   。
(3)在“观察鸡卵的结构”的实验中,可以观察到卵黄上有一个乳白色的小圆点,这个结构是   。
(4)在“观察蚯蚓”的实验中,用手指来回触摸蚯蚓腹面,会感觉到粗糙。这是因为蚯蚓具有   ,其功能是辅助运动。
23.为了解新疆玉米主产区有害生物种类情况,指导科学施药,科研人员通过问卷等方法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如下:
新疆玉米主产区有害生物种类情况:有害生物共计80种,其中有害微生物6种,虫害36种,草害38种。常用农药共26类,其中杀虫剂14类,除草剂12类;农药使用频次为2~6次/年,制剂施用量为1.938~6.193千克/公顷。
三种农药对害虫(3龄玉米螟)的毒力测定结果
药剂种类 浓度(%) 72小时毒力
溴氰虫酰胺 10 最强
噻虫 高氯氟 22 较强
氯虫 高氯氟 14 较差
(1)新疆玉米主产区有害生物种类情况是科研人员通过   法获取的。
(2)如图为“新疆玉米主产区有害生物种类”的饼状图,请你补充完整。
(3)根据表结果分析,应选择施用药剂   对玉米螟进行防控,因为此种农对害虫起作用的   。
(4)为了落实生态优先的理念,最好农药防治与   防治相结合。
24.为了探究蚂蚁的取食行为,小强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蚂蚁一星期后,设计并开展了探究活动, 活动步骤:①取一个玻璃槽,放入干湿适当的土壤:②捕捉 10 只蚂蚁放入槽内,进行饥饿处理 24 小时;③取等量分别用蜂蜜、醋、苦味药水、盐水泡过的馒头,依次放入槽内四个角落:④每隔30min 观察并记录停留在每种食物附近的蚂蚁数目,连续 10 次。所得数据的平均值如表,请分析:
处理馒头的材料 蜂蜜 醋 苦味药水 盐水
停留的蚂蚁平均数量 7 1 1 1
(1)小强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自然状态下的蚂蚁,这种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是    。
(2)进行探究活动前,小强提出的问题是   ?
(3)步骤②中,捕捉10只蚂蚁而不是1只,是为了避免    。
(4)分析表格数据可知,蚂蚁喜欢吃用   泡过的馒头。
(5)蚂蚁的取食行为从获得的途径看属于    行为,这种行为是由   决定的。
25.学习了蝗虫的呼吸后同学们对蝗虫的呼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出现了意见分歧,有些同学认为其气体出入的门户——气门在头部,有些同学则认为在胸腹部,最终决定通过探究实验来解决这一难题:
实验材料:清水,两只大小相同的蝗虫,烧杯
实验步骤:
①取两只烧杯,编号为甲、乙,并注入等量的清水。
②把两只大小相同的活蝗虫放入甲、乙烧杯中,将甲烧杯中蝗虫的__________浸入水中,露出________;将乙烧杯中蝗虫的胸腹部没入水中,露出头部。
③一段时间后,观察两只蝗虫的存活情况。
请根据实验回答问题:
(1)根据探究的问题,可作出假设:   。
(2)步骤①中在两个烧杯中加“等量的清水”是为了   。
(3)步骤②中的两个空分别填:   、   。
(4)若甲烧杯中的螅虫仍然活着,乙烧杯中的蝗虫死亡。则可得出结论:   。
(5)为了避免偶然因素的影响,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该实验可以改进的地方有:   。
26.某远离大陆的海岛上植被丰富,其中生活着多种甲虫、蝙蝠、蝉以及一种啄木鸟,该啄木鸟只以生活在树干中的甲虫幼虫为食。研究人员分别测量了啄木鸟的鸟喙长度与其个体数量之间的关系(如图甲)。请分析回答:
(1)划线部分的文字内容,在一定程度上直观地体现了该海岛上生物多样性中的   多样性。啄木鸟在世界各地分布广泛,它和我们常见的麻雀、喜鹊等都属于鸟类,它们的共同特征有   (至少写出一个)。
(2)啄木鸟具坚硬锋利的喙,能伸缩尖端带勾的长舌,有利于其捕食树干中的甲虫幼虫。用达尔文的进化论解释,这是   的结果。啄木鸟的喙长与基因组成(用A、a表示)相关,其关系如图乙所示。据图分析,基因组成为   的啄木鸟,最适于在该海岛生存。
(3)科研工作者进一步研究了甲虫幼虫在树干中分布的深度与其个体数量之间的关系,如图丙所示。分析图甲与图丙中的数据,请你提出一个与二者有关的问题:   ?
27.研究人员观察到熊蜂工蜂有啃咬植物叶片的行为(图1),但不以啃咬过的叶片为食,也不将叶片带回蜂巢。针对这一现象,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1)研究人员利用未开花的黑芥和熊蜂工蜂设计了实验。甲组叶片被熊蜂啃咬损伤、乙组叶片未损伤,一段时间后统计黑芥开花的时间。
①在进行黑芥植株的选取时,应选取生长时期   (填“相同”或“不同”)的植株。上述实验中设置乙组的目的是   。
②实验结果是甲组的黑芥开花时间比乙组提前了16天。研究人员的假设是   。
③研究人员同时还设置了叶片被人为用工具损伤的丙组,结果甲组开花时间比丙组提前了8天。你推测甲、丙组结果出现差异的可能原因是   。
(2)研究人员以同一熊蜂蜂群的工蜂作为实验对象,研究它们分别在饲喂花粉和不饲喂花粉的情况下对未开花黑芥的损伤行为,结果如图2。实验结果是   ,此实验结果可   。(选填字母序号)
a.为(1)中②的假设提供直接证据
b.为熊蜂啃咬叶片行为的目的作出解释
(3)综合上述实验可知,   (填写选项字母),这是传粉昆虫和开花植物间新发现的一种互动方式,是长期进化的结果。
a.熊蜂啃咬未开花植物的叶片b.花粉匮乏c.植物的开花时间提前
28.在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的叶上,常常能看到一些深绿色的小肉虫,这就是菜青虫,而在芹菜等非十字花科植物的叶上则看不到这种昆虫。菜青虫取食十字花科植物是先天性行为吗 请回答在探究这一问题的制订计划环节中,有关提高实验结果和结论可靠性的问题。
(1)实验材料的选择是否恰当,关系到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下图表示菜青虫发育要经过的几个阶段,本实验选作初始实验材料的是其中的   ,你的理由是   。
(2)要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需要设计对照实验。本探究活动对照实验的设计为:用十字花科植物汁液涂抹的滤纸与   进行对照。
(3)控制单一变量,是保证实验结果可靠性的关键因素。下图是实验材料放置的几种方式,其中只有丙能保持单一变量。请分别说出其他两种放置方式影响变量单一的原因。甲   ;乙   。
(4)在实验进行到什么程度时计数,计数时设置的标准也会影响到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本实验中判断菜青虫取食的标准应是 (  )
A.菜青虫离“叶片”比较近时 B.菜青虫爬到了“叶片”上时
C.菜青虫开始吃“叶片”时 D.菜青虫把“叶片”吃完时
(5)证据越充足,所得出的实验结论可靠性就越高。如果给你提供白菜、油菜、卷心菜、萝卜4种十字花科植物和芹菜、莴苣、韭菜、葱4种非十字花科植物,为获得最为充足的证据,应如何选择使用这些实验材料,请将你设计的放置方式填写在下图中的空白圆圈内;   如果按你的上述设计进行实验,要获得更为充足的证据,还应进行的实验环节是   。
29.探究“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实验。请观察以下图片并回答问题。
(1)观察图1说明鸟的身体呈   型,可减少飞行中空气的阻力。
(2)观察图2说明鸟的   发达,附着在胸骨上,牵动两翼完成飞行动作。
(3)观察图3发现,鸟的骨骼轻、   (填“薄”或“厚”),坚固,有些骨内部中空,可减轻体重。
(4)观察图4发现,鸟具有与肺相通的   ,可辅助肺呼吸。
30.一生物实验小组学习了昆虫的一些知识后,了解到不同昆虫食性的差异。下面是该生物实验小组探究“蚂蚁是否喜欢甜食”的实验设计。
材料用具:一截劈开的竹筒(长15cm)、一只蚂蚁、一杯浓糖水、一杯清水、一个放大镜、两支滴管。
实验步骤:①如图在竹筒的两端,分别用两支滴管各滴上一滴浓糖水和一滴清水,将一只蚂蚁放在两滴水之间的中点。
②用放大镜观察蚂蚁的觅食行为。
请根据以上实验设计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蚂蚁的觅食行为属于    。(填“先天性行为”或“学习行为”)。
(2)本实验的假设是    。
(3)实验中在一端滴加清水的作用是    。
(4)若实验结果是蚂蚁爬向浓糖水端取食,则说明    。
(5)本实验设计的不足之处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相同(一样/1:1)
(2)不进行断尾处理,移入30℃气候室适应24小时;进行断尾处理,移入24℃气候室适应24小时
(3)多;较短;断尾会降低蜥蜴的运动能力
(4)乙、丙
2.【答案】(1)先天性;节律
(2)遗传物质
(3)小白鼠
(4)社群;防御;攻击
(5)鼓翼飞行;滑翔;奔跑(或跳跃)(答案合理即可)
3.【答案】(1)相同;糖水;饥饿;取食
(2)蚂蚁喜欢吃甜味食品
(3)1
(4)先天性
4.【答案】(1)B;气门
(2)体壁;鳃;肺
5.【答案】(1)避免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2)学习;传递信息
(3)学习;遗传物质;高等
6.【答案】(1)先天性;遗传物质
(2)分工;社会
(3)动作;声音
7.【答案】(1)除去叶片中原有的淀粉
(2)环带;刚毛
(3)淀粉粒;出芽
8.【答案】(1)观察法;社群
(2)实验法;蚂蚁喜欢吃甜食
(3)确保变量唯一;对照
(4)误差;蚂蚁喜欢吃甜食
(5)放归大自然
9.【答案】(1)先天性;学习
(2)遗传物质;适应复杂环境的变化
(3)社会;气味
10.【答案】(1)口;鳃盖后缘
(2)氧气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高;把鱼放在BTB液中,若颜色变黄,则说明鱼呼出了二氧化碳,若没发生这样的改变,则说明鱼没有呼出二氧化碳
(3)鱼体会失去平衡,身体左右摇摆
(4)毛细血管;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11.【答案】(1)幼虫
(2)C;甲组;乙组;菜青虫取食十字花科植物的行为是先天性行为
12.【答案】⑵ 实验④说明了蟾蜍通过生活经验,对大野蜂有了识别,因而不再吞吃,这是 行为。该行为是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________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⑶实验⑤说明了蟾蜍利用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高等动物例如与人类相比,这种能力 高等动物。(填“高于”或“低于”).
(1)先天性;遗传物质
(2)学习;环境
(3)低于
13.【答案】(1)A;环形体节;呼吸;刚毛;运动
(2)生物影响环境
(3)光;水分;阴暗潮湿
14.【答案】(1)消费;促进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观察法;实验法
(2)传粉和传播种子
(3)骨;关节;骨骼肌收缩
(4)常染色体;性染色体
15.【答案】(1)社会;气味;声音(动作)
(2)蚂蚁喜欢吃糖吗
(3)避免偶然性
(4)捕捉同种、同样大小、同一蚁穴、都正常的蚂蚁(两个大小、形状相同的小培养皿;放入等量碾成粉末状的白糖和食盐)
(5)饥饿;蚂蚁喜欢吃白糖
(6)骨;关节
16.【答案】(1)蝗虫的气体进出门户在什么部位
(2)蝗虫的气门在胸腹部
(3)等量;头部;腹部
(4)甲蝗虫活着,乙蝗虫死亡
(5)蝗虫的气体进出门户——气门在胸腹部
17.【答案】(1)B组
(2)平均
(3)减少
(4)睡眠不足
(5)每天保证足够的睡眠
18.【答案】(1)减少在水中游泳的阻力
(2)毛细血管;面积
(3)二氧化碳
19.【答案】(1)身体呈流线型、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
(2)控制单一变量;木犀草素溶液;等量;形成对照;信鸽的导航定位与信鸽的嗅觉有关,而且飞行的距离越远,关系越大;避免偶然性,减少误差
20.【答案】(1)温度或饲料的种类或饲料的用量等
(2)光照强度
(3)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
(4)鸡卵卵壳表面有许多气孔
(5)爬行动物
21.【答案】(1)节肢;保护身体或防止体内水分散失;防止体内水分散失;蜕皮
(2)保证变量唯一;相等
(3)对照
(4)减少实验的偶然性,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5)家蚕喜欢吃桑叶;家蚕喜欢吃榆树叶
22.【答案】(1)正常呼吸;毛细血管
(2)孢子
(3)胚盘
(4)刚毛
23.【答案】(1)调查
(2)
(3)10%溴氰虫酰胺;最强
(4)生物
24.【答案】(1)观察法
(2)蚂蚁喜欢吃什么样的食物
(3)偶然性
(4)蜂蜜
(5)先天性;遗传物质
25.【答案】(1)蝗虫的呼吸器官在胸腹部
(2)控制单一变量
(3)头部;胸腹部
(4)蝗虫的呼吸器官在胸腹部
(5)进行重复实验
26.【答案】(1)生物种类/物种;体表覆羽(或前肢变成翼或有喙无齿或有气囊辅助肺呼吸)
(2)自然选择;Aa
(3)啄木鸟的鸟喙长度会影响甲虫幼虫在树干中分布的深度吗?(合理即可)
27.【答案】(1)相同;作为对照;叶片受损会使开花提前;熊蜂唾液中含有某种物质缩短了植物开花周期;熊蜂啃咬叶片造成的伤口与人为破坏的伤口形状有差异
(2)饲喂花粉的熊蜂组叶片受损占比少于不饲喂花粉的熊蜂组;b
(3)b→a-c
28.【答案】(1)受精卵;避免菜青虫获得学习行为,使探究具有可信度
(2)非十字花科植物汁液涂抹的滤纸
(3)植物和菜青虫之间的距离;滤纸的形状大小
(4)C
(5);设置重复试验组
29.【答案】(1)流线
(2)胸肌
(3)薄
(4)气囊
30.【答案】(1)先天性行为
(2)蚂蚁喜欢甜食(或蚂蚁不喜欢甜食)
(3)对照(形成对照、起对照作用)
(4)蚂蚁喜欢甜食
(5)实验蚂蚁数量太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