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2 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说明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的影响。(综合思维)
2.结合案例,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区位选择的变化。(地理实践力)
1.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一般情况下,一个地区的自然因素可以看作是相对稳定的,而农业生产的人文因素则处于不断的________中。
(1)市场的变化
农产品的供需关系→影响农产品的价格→农产品生产规模的变化→农业区位选择的变化。
(2)科技进步
人们通过技术手段对________、水分等不适宜农业生产的状况进行人工干预,使之适宜发展农业。
(3)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改进,使________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核心归纳 (1)自然因素的合理改造
①改造气候因素(建温室大棚)—冬季生产。
②丘陵地形(修建梯田)—发展种植业。
③红黄壤使用生石灰。
④西北干旱地区(发展灌溉)—发展种植业。
(2)人文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人文因素 影响
市场 市场区位 城市的发展,新兴工矿区的出现,城区和工矿区周围将重点生产蔬菜、肉、蛋、奶等,并发展园艺业
市场需求 供不应求时,刺激生产;供过于求时,压缩生产
交通运输条件和保鲜、冷藏技术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使农业区域专业化生产成为可能
政策 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对农业区位产生影响
2.我国农业区位选择的巨大变化
(1)经济发展推动了城镇化的进程,农副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大增,在交通运输条件改善的基础上,在远离城市的广大农、牧地区形成一大批________生产基地。
(2)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加了________农产品的需求。
(3)经济发展也推动育种技术、栽培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使农作物生产摆脱了________的限制。
(4)城镇化的推进使得农村劳动力大量减少,同时农业机械化迅速推广,促使农民选择易于________作业的农作物生产。
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判断
1.影响农业的自然区位因素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
2.过去的一些野菜如今摆上了百姓的餐桌成为美食,说明了技术发展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3.冬季北方地区居民可以吃到海南的西瓜,得益于交通的发展。( )
4.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稻米生产基地,主要得益于交通条件的改善。( )
材料一 山东寿光是我国冬暖式大棚的发源地。
材料二 冬季,海南岛是北京重要的蔬菜基地,有大批蔬菜从海南岛销往北京。
材料三 火龙果为热带、亚热带水果。2013年起,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的某农业生态园开始发展火龙果种植,目前种植面积达60亩,火龙果种植产业有效带动当地果农增收。
1.[综合思维]蔬菜大棚主要改变了农业生产的什么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区域认知]与山东寿光相比,海南岛蔬菜生产具有哪些自然条件上的优势?寿光是如何克服这一问题发展蔬菜生产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地理实践力]火龙果为热带、亚热带水果,是哪种因素的变化使其能在北方种植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河北唐山期末)某电商是央视助农合作伙伴之一的社交电商平台,开启了农产品“原产地直发”,优化了农业供应链。秦岭山区一位农民老大爷说“桃子熟了,不愁卖了”。据此完成1~3题。
1.某电商开启农产品“原产地直发”,根本目的是( )
A.降低运输成本
B.减少农产品损耗
C.降低销售价格
D.扩大市场影响范围
2.秦岭山区的桃子不愁卖了,主要得益于( )
A.产量增加
B.质量提高
C.生产成本降低
D.基础设施改善
3.央视合作电商平台助农,可进一步( )
①促进农村人口集聚 ②助力农产品销售 ③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④实现增产增收
①②③
B.②③④
①③④
D.①②④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贵州省遵义郊区农业结构悄然改变,由以种植水稻、玉米为主转变为以种植蔬菜为主。但近年来,遵义郊区蔬菜种植面积逐步减小,耕地转为非农业用地,新鲜蔬菜主要来自距主城区上百千米的其他县镇。据此回答4~6题。
4.20世纪90年代,遵义郊区农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市场需求
B.气候变化
C.科技进步
D.政策支持
5.近年来遵义郊区蔬菜种植面积减小是由于( )
A.农民个人喜好
B.城镇化的推进
C.环境污染加剧
D.农业结构调整
6.距离较远的县镇能够为遵义城区提供新鲜蔬菜,主要得益于( )
A.优越的自然环境
B.城市人口的增长
C.蔬菜价格的提升
D.交通条件的改善
课时2 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新知预习
1.发展变化 (2)光热 (3)市场
2.(1)农副产品 (2)高品质 (3)传统地域 (4)机械化
判断
1.× 2.× 3.√ 4.×
核心探究
1.热量(气温)。
2.纬度低,光热充足,降水较丰富,一年四季可连续生产。寿光发展蔬菜大棚技术,生产反季节蔬菜。
3.科技的进步,培育良种,温室大棚技术的运用等是使北方能够种植火龙果的主要因素。
对点落实
1.C 2.D 3.B [第1题,农产品“原产地直发”,优化了农业供应链,减少了流通环节,根本目的是降低销售价格。第2题,通过某电商平台在网上销售,再通过交通运输送达顾客手中,主要是因为山区网络覆盖,及铁路、公路等交通的建设,即得益于基础设施的改善。第3题,电商平台助农可以增加销售渠道,扩大农产品销量,实现增产增收,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央视合作电商平台助农对于人口集聚没有影响。]
4.A 5.B 6.D [第4题,市场需求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随着经济发展,城镇人口增多,对蔬菜的需求增多,导致遵义郊区农业结构发生变化。第5题,随着遵义城镇化的不断推进,郊区农业用地不断减少,导致蔬菜种植面积减小。第6题,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使农产品市场地域大为扩展,使距离较远的县镇能够为遵义城区提供新鲜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