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必修下册2024春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必修下册2024春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05 17:54: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测试卷(一)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以文为词”是后人对辛弃疾的重要评价,相关研究已非常深入。学者普遍注意到辛弃疾词具有熔铸经史、善发议论、融入散文章法句法等特点。不过据笔者管见,对辛词与四六文的关系似乎研究不多。
辛弃疾虽以词最为著名,但其实著述颇多,诸体兼备。只可惜其《稼轩集》早佚,文章留存有限。今所见者,散文有大名鼎鼎的《美芹十论》《九议》,骈文则有《贺叶留守启》《新居上梁文》等数篇。骈体文章,宋人通称为“四六”。宋代骈散分流,散体多用以著述,骈体多施于朝廷文书及士人交际日用。南宋时期,骈体书启的写作日益普遍,诸家文集多有留存。辛弃疾的四六文创作亦应不少,而且享有一定的时誉,一些篇章被纳入选本,一些名句亦为他人借鉴。今存四六虽不多,但章句文辞颇耐细品。如《新居上梁文》云:“青山屋上,古木千章;白水田头,新荷十顷。亦将东阡西陌,混渔樵以交欢;稚子佳人,共团栾而一笑。”想象新居落成后的优美风景和居处其中的悠然生活,骈对工稳,文气秀逸。
这篇《新居上梁文》既体现了辛弃疾以四六法为文的特点,还体现出辛弃疾化用前人成句的做法。文中有云:“望物外逍遥之趣,吾亦爱吾庐;语人间奔竞之流,卿自用卿法。”“吾亦爱吾庐”是陶渊明《读山海经》中的句子,“卿自用卿法”乃《世说新语》中庾敳对王衍说过的话。二者放在一起,不但是天然佳对,而且鲜明展现出辛弃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官场奔竞的蔑视,算得上四六文中的俊句。此种化用前人成句的做法,正是辛弃疾词中的拿手好戏。其《水调歌头(我亦卜居者)》作于将迁新居不成之际,上片末尾直用孟郊《借车》中的“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两句,下片末尾直用陶渊明《读山海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呼应将迁新居,化用自然,前后照应,呈现出与《新居上梁文》相似的艺术技巧。
直接移用诗句,只是辛词化用成句的一种,更为多见的,是其对散文成句的化用。最能突出展现这一点的是《踏莎行·赋稼轩,集经句》。集句是宋代兴盛的一种创作方式,将前人诸家诗句汇聚为一首新的作品,能够展现创作者的敏捷才思。不过前人集句多从诗词中取材,句式的选择较为容易,而辛弃疾此词专从儒家经典中集句,必然要面临剪裁转换的问题,因而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集句,更接近于四六中的化用成句。此词首三句云:“进退存亡,行藏用舍。小人请学樊须稼。”“进退存亡”来自《易·乾·文言》;“行藏用舍”是对《论语·述而》中“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概括;“小人请学樊须稼”更见剪裁工夫,《论语·子路》载“樊迟请学稼”,待樊迟出,孔子曰:“小人哉,樊须也!”孔子认为稼穑之事只是末端,不如礼义仁信重要。而辛弃疾不为朝廷所用,只能营建“稼轩”,自甘与“小人”为伍,其实是一种自我调侃。辛弃疾特意强调此词专集经句,而主旨却在说归隐,在对立冲突中表达理想不能实现的无奈。从艺术技巧上说,与诗词集句颇为不同,而与宋四六化用成句同一机杼。
在化用成句之外,辛弃疾词还有着好用长句的特点。好用长句同样是宋四六特色之一。就体式而言,词与四六文显然不同,不过一些词调中会包含连续几个短句,辛弃疾常常将这样的短句贯通起来、形成长句。这一做法在长调慢词中较为常见,《水龙吟》是其中一例。此调上下片第三句至第八句例作四字句,诸家多用独立短句,或稍加勾连,成为一组复句,意思上虽是一个整体,但小句也可以单独拎出。而辛弃疾常将小句打通,如“割肉怀归,先生自笑,又何廉也”“更想隆中,卧龙千尺,高吟才罢”(《水龙吟·用瓢泉韵,戏陈仁和,兼简诸葛元亮,且督和词》),无论从句意上看还是从语法上看,都不能轻易抽出其中的小句。传统的表现方式,更倚重物象的描摹与铺排,借以传达绵密的思绪。辛弃疾将其作为长句来处理,往其中注入了更明晰的逻辑线索与文章气势,因而更容易形成气脉贯通、纵横捭阖的格局。
在一些词中,辛弃疾甚至会顺势融入骈句。这类情况以《沁园春》最为典型。此调上下片第三句至第六句,实由一个领字带出四个四字句,四句的安排,有前两句、后两句各自对仗者,也有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对仗者。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对仗者,与四六文最为接近。辛弃疾的《沁园春》以这种方式最多,有意用四六法加以安排,如形容山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前二句与后二句分别将山峰比喻为谢家子弟、司马相如,直接从词中抽出,便是上好的四六对句。
化用成句,好用长句,都参与着辛弃疾笔下的风云变幻。越是对宋四六的发展走向与行文风格有所了解,越能感受到辛词背后的四六笔意。对于兼善各体的创作者而言,一种文体的创作技巧,常常会或有意或无意地参与另一种文体的创作。这是创作技巧在文体间的迁移,在合适的条件下可能促成文体的发展革新。宋人常常破体为文——或以文为诗,或以诗为词,又或以论为记、以赋为记等。这样的文学景观体现着宋代文学的集成性与丰富性。辛弃疾以四六法为词,正是此类文学景观中别具风采的一种。
(摘编自周剑之《辛弃疾“以四六法为词”浅论》)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辛弃疾作词善于引经据典、发表议论、运用散文式章法句法,后人评价他的创作具有“以文为词”的特点。
B.骈体文章在宋代通称“四六”,与散体用途不同,骈体多用于朝廷文书及士人交际日用,如《贺叶留守启》。
C.与前人化用诗词的集句方式不同,辛弃疾从儒家经典中剪裁转换来集句的方式更复杂,创作的水平也更高。
D.感受辛弃疾词作蕴含的四六笔意是一个动态过程,它会随着对宋四六的发展走向与行文风格的了解而加深。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辛弃疾的《稼轩集》早早地佚失,使得后代学者虽然知道他以词闻名、诸体兼备,但却少有对其词与四六文关系的研究。
B.通过对《水调歌头(我亦卜居者)》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辛弃疾直接移用前人成句来表意,但是化用自然,并未妨碍自我情感的表达。
C.辛弃疾与孔子对“樊迟学稼”这件事的态度是相反的:孔子认为这是末端的小人之事,而辛弃疾却愿意与“小人”为伍。
D.宋代文学的集成性和丰富性体现在创作者打破了文体的界限,诗与文、诗与词、论与记、赋与记等文体没有了明显区别。
3.下列选项不符合“词中融入骈句”这一特点的一项是(3分)(  )
A.“暂武林分阃,东南外翰,锦衣乡社,未满瓜时。”(张先《沁园春·寄都城赵阅道》)
B.“向落花香里,澄波影外,笙歌迟日,罗绮芳尘。”[贺铸《念离群(沁园春)》]
C.“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苏轼《沁园春·孤馆灯青》)
D.“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辛弃疾《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
4.《新居上梁文》在论证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5.请从辛弃疾词“好用长句”的角度,结合材料分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6分)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骡 子
王 宇
马棚里来了新的入驻者,骡子。
马棚里原来的那匹马走了。
有人说:那匹马因为跑得快,被新主人相中,去赛马场效力了。有人说:那匹马天生好看,被新主人相中,去马戏团了。有人说:那匹马太贪吃,爱炫耀,又不爱干活儿,被主人送屠宰场了。总之,那匹马再也没有回来,这是不争的事实。
骡子住进马棚,兴奋不已。这环境,这待遇,这享受,比以前好多了。尤其是它独享着那个硕大的马槽,谁也不和它抢食,而且人们抢着给它喂草料。这日子过得惬意极了。想一想,自己曾经过的是什么日子。每天与马和毛驴在一块草地上吃草,今天马看它不顺眼,就飞奔过来,照着它脖子咬几口,嘴里骂道:“你这杂种,滚远点儿。”明天驴看它不顺眼,就撅着屁股,给它几蹄子,嘴里骂道:“你这杂种,快快离开这块草地。”骡子忍着疼,不敢吱声,很委屈,也很纠结。怎么自己长得又像马又像驴,可又什么也不是?
住进马棚里的骡子,很向往马过的日子。虽然被主人骑着,但是高高地仰着头。在众目睽睽之下,能得到人们的赞美,甚至还有闪光灯的特写,登上报纸的头版头条。相比之下,毛驴过的是什么日子,默默无闻,不是拉磨就是驮东西,整天不辞辛苦地为主人干活儿,又苦又累,还得不到主人的夸奖,更不用说别人的赞誉了。
骡子住进马棚后,每天除了吃东西要低头外,其余时间,总是把头仰得高高的,学着马的步伐,有节奏地走路。得空儿就去美发中心,把尾巴稀疏而灰暗的杂毛煸染得黑而光亮,蓬松如马尾。把短而直的鬃毛尽量拉长,烫成波浪状,形如马鬃。乍一看,这骡子还真有点儿像马了。它很期待主人能对它另眼相看。
主人欣赏骡子的力量比驴大,脾气没有驴那么倔,模样比驴好看,但又没有马那么娇气,而且比马低调而适用。没想到新来的骡子把自己整成个马的样子,心里真有点儿不舒服。主人动了念头,想把骡子再次放归草地,心里埋怨那个饲养员,这骡子根本就不是当初推荐时所说的那样:埋头苦干,任劳任怨,脑瓜绝顶聪明,急他人之所急,想他人之所想。
主人在马棚前来回地踱步,若有所思地看着骡子吃草。骡子嚼着新鲜的青草,却读不懂主人的心思,但它从主人的眼神里感到一丝丝的不安。骡子想,自己住的是马棚,吃的是精饲料,却没干出什么给主人露脸的事情,心里也很愧疚。于是,骡子想在主人的面前好好表现一番。
主人来了,原本是想让骡子去驮东西的。可是,骡子走出马棚,驮起主人,高扬着头,一声长嘶,奋起四蹄,狂奔起来。主人在骡子身上骑着,飘飘忽忽。没走多远,骡子突感身体不适,虽咬牙坚持,但无济于事,最终轰然倒下,猝死。
主人从骡背上摔下来,灰头土脸的,半晌,才从地上爬起来。他拍拍衣衫上的土,看着死去的骡子,颇有些伤感。
尽管浑身疼痛不已,但主人还是觉得,骡子活得挺不容易。
主人决定写一讣告,以告慰死去的骡子。提起笔来却难以下笔。一匹骡子……不合适,“匹”是马的专用词;一头骡子……也不适合,“头”是驴的专用词。实在没办法,索性写道:某骡子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过度劳累,不幸倒在工作岗位上,实是骡之楷模也,云云。
出殡那天,天阴沉沉的。曾经同在一块草地上吃草的马和毛驴都来了。哀乐声中,毛驴张开大嘴,引颈长鸣,一声连着一声,高亢有力,似对骡子离去的惋惜,又像宣泄心头的幽怨,也或许是对明天充满期待。
主人听着,心潮澎湃,不禁低下了头。
马棚总不能这么空着,新的入驻者,应该很快就要来了。
(选自《小说月刊》2019年第10期,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环境,这待遇,这享受,比以前好多了”,作者连用几个短句,形象地表现了骡子对现有境遇的兴奋之情。
B.作者极力写以前马和驴对待骡子的态度,主要目的是突出骡子对环境和待遇得到改善后的满足。
C.入住马棚后,骡子的实际表现与饲养员的评价存在鲜明的反差,由此可以看出饲养员欺骗了马棚的主人。
D.“高扬着头,一声长嘶,奋起四蹄,狂奔起来”等句,既写出了骡子的逞强,又暗示了它猝死的结局。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便呈现一种错位——马棚里的新入驻者却是骡子,这样写赋予之后的情节以生发的动力。
B.第6段运用神情、行为和外貌描写,表现了骡子对美的热爱和追求以及渴望得到主人赏识的迫切之情。
C.小说写出殡那天,毛驴张开大嘴,引颈长鸣,至于它为何长鸣,作者并未明示,这样处理耐人寻味。
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进行叙述,以全知的视角,描写了骡子和主人的言行心理,冷静客观而又意蕴深长。
8.小说中塑造了一个可怜又可恨的骡子形象,请简要分析骡子的可恨之处。(4分)
9.虚幻性与讽喻性是寓言体小说的两个显著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谈谈你对这两个特征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兄往年极无恒。近年略好,而犹未纯熟,自七月初一起至今,则无一日间断,每日临帖百字,抄书百字,看书少亦须满二十页,多则不论。自七月起至今,已看过《王荆公文集》百卷,《归震川文集》四十卷,《诗经大全》二十卷,《后汉书》百卷,皆朱笔加圈批。虽极忙,亦须了本日功课,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诸弟若能有恒如此,则虽四弟中等之资,亦当有所成就。况六弟、九弟上等之资乎?
明年肄业之所,不知已有定否?谓在家不可用功,此巧于卸责者也。吾今在京,日日事务纷冗,而犹可以不间断,况家中万万不及此间之纷冗乎!切勿以家中有事而间断看书之课,又弗以考试将近而间断看书之课。
(选自《曾国藩家书·修身劝学篇》,有删改)
材料二:
字谕纪泽儿:
汝读《四书》无甚心得,由不能“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朱子教人读书之法,此二语最为精当。尔现读《离娄》,即如《离娄》首章“上无道揆,下无法守”。吾往年读之,亦无甚警惕;近岁在外办事,乃知上之人必揆诸道,下之人必守乎法。若人人以道揆自许,从心而不从法,则下凌上矣。“爱人不亲”章,往年读之,不甚亲切;近岁阅历日久乃知治人不治者智不足也此切己体察之一端也。
“涵泳”二字,最不易识,余尝以意测之曰:涵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雨之润花,过小则难透,过大则离披,适中则涵濡而滋液;清渠之溉稻,过小则枯槁,过多则伤涝,适中则涵养而浡兴。泳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程子谓“‘鱼跃于渊’活泼泼地”;庄子言“‘濠梁观鱼’安知非乐?”此鱼水之快也。左太冲有“濯足万里流”之句,苏子瞻有《夜卧濯足》诗,有《浴罢》诗,亦人性乐水者之一快也。善读书者,须视书如水,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濯足,则“涵泳”二字,庶可得之于意言之表。
父涤生字
咸丰八年八月初三日
(选自《曾国藩家书》,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写出相关位置的英文字母。(3分)
近岁阅A历日久B乃知C治人D不治者E智F不足G也H此切己I体察之J一端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学问之道无穷”与“欲穷其林”(《桃花源记》)中“穷”字含义和用法都相同。
B.“有恒如此”与“为国以礼”(《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句中都存在介宾结构,且均为后置状语。
C.“子瞻”是苏轼的字,此处以字称其人;“涤生”则是曾国藩的号,这里以号自称。
D.“须视书如水”与“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中的“视”字含义不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曾国藩认为学习最应有恒心,他本人往年最缺恒心,近年情况稍好,但仍然没有达到成熟的境界。
B.曾国藩不仅临帖、抄写,而且看书时还注重圈点批注,并且不管多么繁忙,也要保证完成当天的任务。
C.曾国藩认为如果每个人都遵守道德并以此自居,并且只从心愿出发,那便不会出现以下凌上的情况。
D.曾国藩提到的“切己体察”是指读书要结合实际,这有益于让书本知识在生活中得到更好的检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谓在家不可用功,此巧于卸责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近岁在外办事,乃知上之人必揆诸道,下之人必守乎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请概括“涵泳”读书法的要点。(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灞上①秋居
[唐]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②。
【注】①灞上:地名,位于长安东郊,为作者寓居之地。②致此身:献此身于国家。
15.下列对诗歌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的首联描写了秋风、秋雨傍晚时分才停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的画面,渲染了凄清、阴冷、孤独的氛围。
B.颔联中在他乡落叶时节,孤独的诗人独自处在寒意的包围之中,面对的只有一盏孤灯,“寒”与“独”相互映衬,由寒灯而显出夜长难挨,因孤独而更感到寒气逼人。
C.颈联中“空园白露滴”运用以静衬动的手法,“孤壁野僧邻”则是运用衬托,以只有“野僧”这样一个邻居,衬托诗人孤身一人的情景。
D.全诗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前文景物层层渲染的基础上,尾联直抒胸臆。本诗写情重在真情实感,不作无病呻吟,尽管题材并不新鲜,却仍有相当强的艺术感染力。
16.有人评论,此诗中的“独”和“久”两字最能抒发诗人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鸿门宴》中比喻一个人说话和行动的真实用途另有所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人常用骏马寄托作者的情怀,唐诗宋词中常常出现骏马的形象,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攒动,匆匆忙忙,①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老少二人都赤着上身,各自拎了一条木棍探路,缠在腰间的粗布小褂已经被汗水洇湿了一大片。蹚起来的黄土干得呛人。这正是说书的旺季。老瞎子想赶着多说书,整个热季领着小瞎子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紧走,一晚上一晚上紧说。老瞎子一天比一天紧张、激动,心里算定:弹断一千根琴弦的日子就在这个夏天了,说不定就在前面的野羊坳。②暴躁了一整天的太阳这会儿正平静下来,光线开始变得深沉。到了夜里老瞎子翻来覆去睡不安稳,小瞎子正睡得香甜。他全力去想那张药方和琴弦:还剩下几根,还只剩最后几根了。那时就可以去抓药了,然后就能看见这个世界——他无数次爬过的山,无数次走过的路,无数次感到过她的温暖和炽热的太阳,无数次梦想着的蓝天、月亮和星星……还有呢?突然间心里一阵空,空得深重。就只为了这些?还有什么?他朦胧中所盼望的东西似乎比这要多得多……夜风在山里游荡。
18.文中有两个重叠形式“莽莽苍苍”“匆匆忙忙”,说说它们和“莽苍”“匆忙”相比,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3分)
19.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分析其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写到老瞎子“空得深重”,“空”原本指不包含什么,指向一种轻盈之态,而“深重”却有一种沉重之意,如何理解?(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A.____________________?①经常晒太阳是既廉价又能够有效补充人体维生素D的最好途径。②每天在上午9~10时或者下午4~5时的阳光下晒10~20分钟即可。③成年人只有经常接触阳光,④便可以大大降低维生素D缺乏症的发生率。⑤此外,⑥多吃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也是一条不错的补充人体维生素D的较好途径。⑦维生素D主要存在于海水鱼(如沙丁鱼)肝脏、蛋黄等动物性食品及鱼肝油制剂中。⑧我国不少地区饮用的维生素D强化牛奶也可以减少一定程度上的维生素D缺乏症。⑨而人奶、普通牛奶、蔬菜、谷类及其制品和水果中也只含有少量的维生素D,⑩或几乎不含维生素D。
需要注意的是,B.__________________。维生素D的中毒剂量虽然尚未确定,但摄入过量的维生素D可能会产生包括食欲缺乏、体重减轻、恶心呕吐等症状在内的诸多副作用,并发展成动脉、心肌、肺、肾、气管等软组织转移性钙化和肾结石,严重的维生素D中毒可导致死亡。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22.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茫茫人海中,你来我往,能够在人海中相识是一种缘分,要格外珍惜。怀着友好、平和的心态,尽自己所能善待他人,才会播下爱的种子,社会才会和谐发展;但爱默生说“你的善良,必须有点儿锋芒,否则就等于零”。一个人越是善良,待人的底线应该越高一些。
这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向“青春飞扬”栏目投稿。
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不少于800字;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测试卷(一)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以文为词”是后人对辛弃疾的重要评价,相关研究已非常深入。学者普遍注意到辛弃疾词具有熔铸经史、善发议论、融入散文章法句法等特点。不过据笔者管见,对辛词与四六文的关系似乎研究不多。
辛弃疾虽以词最为著名,但其实著述颇多,诸体兼备。只可惜其《稼轩集》早佚,文章留存有限。今所见者,散文有大名鼎鼎的《美芹十论》《九议》,骈文则有《贺叶留守启》《新居上梁文》等数篇。骈体文章,宋人通称为“四六”。宋代骈散分流,散体多用以著述,骈体多施于朝廷文书及士人交际日用。南宋时期,骈体书启的写作日益普遍,诸家文集多有留存。辛弃疾的四六文创作亦应不少,而且享有一定的时誉,一些篇章被纳入选本,一些名句亦为他人借鉴。今存四六虽不多,但章句文辞颇耐细品。如《新居上梁文》云:“青山屋上,古木千章;白水田头,新荷十顷。亦将东阡西陌,混渔樵以交欢;稚子佳人,共团栾而一笑。”想象新居落成后的优美风景和居处其中的悠然生活,骈对工稳,文气秀逸。
这篇《新居上梁文》既体现了辛弃疾以四六法为文的特点,还体现出辛弃疾化用前人成句的做法。文中有云:“望物外逍遥之趣,吾亦爱吾庐;语人间奔竞之流,卿自用卿法。”“吾亦爱吾庐”是陶渊明《读山海经》中的句子,“卿自用卿法”乃《世说新语》中庾敳对王衍说过的话。二者放在一起,不但是天然佳对,而且鲜明展现出辛弃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官场奔竞的蔑视,算得上四六文中的俊句。此种化用前人成句的做法,正是辛弃疾词中的拿手好戏。其《水调歌头(我亦卜居者)》作于将迁新居不成之际,上片末尾直用孟郊《借车》中的“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两句,下片末尾直用陶渊明《读山海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呼应将迁新居,化用自然,前后照应,呈现出与《新居上梁文》相似的艺术技巧。
直接移用诗句,只是辛词化用成句的一种,更为多见的,是其对散文成句的化用。最能突出展现这一点的是《踏莎行·赋稼轩,集经句》。集句是宋代兴盛的一种创作方式,将前人诸家诗句汇聚为一首新的作品,能够展现创作者的敏捷才思。不过前人集句多从诗词中取材,句式的选择较为容易,而辛弃疾此词专从儒家经典中集句,必然要面临剪裁转换的问题,因而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集句,更接近于四六中的化用成句。此词首三句云:“进退存亡,行藏用舍。小人请学樊须稼。”“进退存亡”来自《易·乾·文言》;“行藏用舍”是对《论语·述而》中“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概括;“小人请学樊须稼”更见剪裁工夫,《论语·子路》载“樊迟请学稼”,待樊迟出,孔子曰:“小人哉,樊须也!”孔子认为稼穑之事只是末端,不如礼义仁信重要。而辛弃疾不为朝廷所用,只能营建“稼轩”,自甘与“小人”为伍,其实是一种自我调侃。辛弃疾特意强调此词专集经句,而主旨却在说归隐,在对立冲突中表达理想不能实现的无奈。从艺术技巧上说,与诗词集句颇为不同,而与宋四六化用成句同一机杼。
在化用成句之外,辛弃疾词还有着好用长句的特点。好用长句同样是宋四六特色之一。就体式而言,词与四六文显然不同,不过一些词调中会包含连续几个短句,辛弃疾常常将这样的短句贯通起来、形成长句。这一做法在长调慢词中较为常见,《水龙吟》是其中一例。此调上下片第三句至第八句例作四字句,诸家多用独立短句,或稍加勾连,成为一组复句,意思上虽是一个整体,但小句也可以单独拎出。而辛弃疾常将小句打通,如“割肉怀归,先生自笑,又何廉也”“更想隆中,卧龙千尺,高吟才罢”(《水龙吟·用瓢泉韵,戏陈仁和,兼简诸葛元亮,且督和词》),无论从句意上看还是从语法上看,都不能轻易抽出其中的小句。传统的表现方式,更倚重物象的描摹与铺排,借以传达绵密的思绪。辛弃疾将其作为长句来处理,往其中注入了更明晰的逻辑线索与文章气势,因而更容易形成气脉贯通、纵横捭阖的格局。
在一些词中,辛弃疾甚至会顺势融入骈句。这类情况以《沁园春》最为典型。此调上下片第三句至第六句,实由一个领字带出四个四字句,四句的安排,有前两句、后两句各自对仗者,也有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对仗者。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对仗者,与四六文最为接近。辛弃疾的《沁园春》以这种方式最多,有意用四六法加以安排,如形容山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前二句与后二句分别将山峰比喻为谢家子弟、司马相如,直接从词中抽出,便是上好的四六对句。
化用成句,好用长句,都参与着辛弃疾笔下的风云变幻。越是对宋四六的发展走向与行文风格有所了解,越能感受到辛词背后的四六笔意。对于兼善各体的创作者而言,一种文体的创作技巧,常常会或有意或无意地参与另一种文体的创作。这是创作技巧在文体间的迁移,在合适的条件下可能促成文体的发展革新。宋人常常破体为文——或以文为诗,或以诗为词,又或以论为记、以赋为记等。这样的文学景观体现着宋代文学的集成性与丰富性。辛弃疾以四六法为词,正是此类文学景观中别具风采的一种。
(摘编自周剑之《辛弃疾“以四六法为词”浅论》)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辛弃疾作词善于引经据典、发表议论、运用散文式章法句法,后人评价他的创作具有“以文为词”的特点。
B.骈体文章在宋代通称“四六”,与散体用途不同,骈体多用于朝廷文书及士人交际日用,如《贺叶留守启》。
C.与前人化用诗词的集句方式不同,辛弃疾从儒家经典中剪裁转换来集句的方式更复杂,创作的水平也更高。
D.感受辛弃疾词作蕴含的四六笔意是一个动态过程,它会随着对宋四六的发展走向与行文风格的了解而加深。
【答案】C 【解析】“创作的水平也更高”错误,由原文“不过前人集句多从诗词中选材,句式的选择较为容易,而辛弃疾此词专从儒家经典中集句,必然要面临建材转换的问题,因而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集句,更接近于四六中的化用成句”可知,“创作的水平也更高”于文无据。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辛弃疾的《稼轩集》早早地佚失,使得后代学者虽然知道他以词闻名、诸体兼备,但却少有对其词与四六文关系的研究。
B.通过对《水调歌头(我亦卜居者)》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辛弃疾直接移用前人成句来表意,但是化用自然,并未妨碍自我情感的表达。
C.辛弃疾与孔子对“樊迟学稼”这件事的态度是相反的:孔子认为这是末端的小人之事,而辛弃疾却愿意与“小人”为伍。
D.宋代文学的集成性和丰富性体现在创作者打破了文体的界限,诗与文、诗与词、论与记、赋与记等文体没有了明显区别。
【答案】B 【解析】A.强加因果,辛弃疾的《稼轩集》早早地佚失并不是“后代学者虽然知道他以词闻名、诸体兼备,但却少有对其词与四六文关系的研究”的原因。C.“辛弃疾与孔子对‘樊迟学稼’这件事的态度是相反的”不符合原文意思,辛弃疾也认为稼穑是“小人”之事。D.“打破了文体的界限”错,原文是文体的创作技巧的迁移;“文体没有了明显区别”曲解文意,原文是说“对于兼善各体的创作者而言……参与另一种文体的创作”。
3.下列选项不符合“词中融入骈句”这一特点的一项是(3分)(  )
A.“暂武林分阃,东南外翰,锦衣乡社,未满瓜时。”(张先《沁园春·寄都城赵阅道》)
B.“向落花香里,澄波影外,笙歌迟日,罗绮芳尘。”[贺铸《念离群(沁园春)》]
C.“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苏轼《沁园春·孤馆灯青》)
D.“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辛弃疾《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
【答案】A 【解析】四句不构成对仗,不是骈句。
4.《新居上梁文》在论证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精准恰当地论证了辛弃疾以四六法为文的特点和善于化用前人成句的做法。②从论证辛弃疾为文的特点巧妙自然地引出对他作词特点的分析。
5.请从辛弃疾词“好用长句”的角度,结合材料分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6分)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答案】①“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连续的几个短句贯通,形成长句。②“风流总被”,从句意和语法上看,不能从长句中抽出。③“金戈铁马”等物象作为长句处理,使气脉贯通,增强气势。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骡 子
王 宇
马棚里来了新的入驻者,骡子。
马棚里原来的那匹马走了。
有人说:那匹马因为跑得快,被新主人相中,去赛马场效力了。有人说:那匹马天生好看,被新主人相中,去马戏团了。有人说:那匹马太贪吃,爱炫耀,又不爱干活儿,被主人送屠宰场了。总之,那匹马再也没有回来,这是不争的事实。
骡子住进马棚,兴奋不已。这环境,这待遇,这享受,比以前好多了。尤其是它独享着那个硕大的马槽,谁也不和它抢食,而且人们抢着给它喂草料。这日子过得惬意极了。想一想,自己曾经过的是什么日子。每天与马和毛驴在一块草地上吃草,今天马看它不顺眼,就飞奔过来,照着它脖子咬几口,嘴里骂道:“你这杂种,滚远点儿。”明天驴看它不顺眼,就撅着屁股,给它几蹄子,嘴里骂道:“你这杂种,快快离开这块草地。”骡子忍着疼,不敢吱声,很委屈,也很纠结。怎么自己长得又像马又像驴,可又什么也不是?
住进马棚里的骡子,很向往马过的日子。虽然被主人骑着,但是高高地仰着头。在众目睽睽之下,能得到人们的赞美,甚至还有闪光灯的特写,登上报纸的头版头条。相比之下,毛驴过的是什么日子,默默无闻,不是拉磨就是驮东西,整天不辞辛苦地为主人干活儿,又苦又累,还得不到主人的夸奖,更不用说别人的赞誉了。
骡子住进马棚后,每天除了吃东西要低头外,其余时间,总是把头仰得高高的,学着马的步伐,有节奏地走路。得空儿就去美发中心,把尾巴稀疏而灰暗的杂毛煸染得黑而光亮,蓬松如马尾。把短而直的鬃毛尽量拉长,烫成波浪状,形如马鬃。乍一看,这骡子还真有点儿像马了。它很期待主人能对它另眼相看。
主人欣赏骡子的力量比驴大,脾气没有驴那么倔,模样比驴好看,但又没有马那么娇气,而且比马低调而适用。没想到新来的骡子把自己整成个马的样子,心里真有点儿不舒服。主人动了念头,想把骡子再次放归草地,心里埋怨那个饲养员,这骡子根本就不是当初推荐时所说的那样:埋头苦干,任劳任怨,脑瓜绝顶聪明,急他人之所急,想他人之所想。
主人在马棚前来回地踱步,若有所思地看着骡子吃草。骡子嚼着新鲜的青草,却读不懂主人的心思,但它从主人的眼神里感到一丝丝的不安。骡子想,自己住的是马棚,吃的是精饲料,却没干出什么给主人露脸的事情,心里也很愧疚。于是,骡子想在主人的面前好好表现一番。
主人来了,原本是想让骡子去驮东西的。可是,骡子走出马棚,驮起主人,高扬着头,一声长嘶,奋起四蹄,狂奔起来。主人在骡子身上骑着,飘飘忽忽。没走多远,骡子突感身体不适,虽咬牙坚持,但无济于事,最终轰然倒下,猝死。
主人从骡背上摔下来,灰头土脸的,半晌,才从地上爬起来。他拍拍衣衫上的土,看着死去的骡子,颇有些伤感。
尽管浑身疼痛不已,但主人还是觉得,骡子活得挺不容易。
主人决定写一讣告,以告慰死去的骡子。提起笔来却难以下笔。一匹骡子……不合适,“匹”是马的专用词;一头骡子……也不适合,“头”是驴的专用词。实在没办法,索性写道:某骡子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过度劳累,不幸倒在工作岗位上,实是骡之楷模也,云云。
出殡那天,天阴沉沉的。曾经同在一块草地上吃草的马和毛驴都来了。哀乐声中,毛驴张开大嘴,引颈长鸣,一声连着一声,高亢有力,似对骡子离去的惋惜,又像宣泄心头的幽怨,也或许是对明天充满期待。
主人听着,心潮澎湃,不禁低下了头。
马棚总不能这么空着,新的入驻者,应该很快就要来了。
(选自《小说月刊》2019年第10期,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环境,这待遇,这享受,比以前好多了”,作者连用几个短句,形象地表现了骡子对现有境遇的兴奋之情。
B.作者极力写以前马和驴对待骡子的态度,主要目的是突出骡子对环境和待遇得到改善后的满足。
C.入住马棚后,骡子的实际表现与饲养员的评价存在鲜明的反差,由此可以看出饲养员欺骗了马棚的主人。
D.“高扬着头,一声长嘶,奋起四蹄,狂奔起来”等句,既写出了骡子的逞强,又暗示了它猝死的结局。
【答案】C 【解析】“由此可以看出饲养员欺骗了马棚的主人”理解错误,是骡子住进马棚前后表现不同了,不是饲养员欺骗了马棚的主人。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便呈现一种错位——马棚里的新入驻者却是骡子,这样写赋予之后的情节以生发的动力。
B.第6段运用神情、行为和外貌描写,表现了骡子对美的热爱和追求以及渴望得到主人赏识的迫切之情。
C.小说写出殡那天,毛驴张开大嘴,引颈长鸣,至于它为何长鸣,作者并未明示,这样处理耐人寻味。
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进行叙述,以全知的视角,描写了骡子和主人的言行心理,冷静客观而又意蕴深长。
【答案】B 【解析】“第6段运用神情、行为和外貌描写”错误,没有“神情”描写,“它很期待主人能对它另眼相看”是心理描写;“表现了骡子对美的热爱和追求”错误,应该是表现了骡子的贪慕虚荣。
8.小说中塑造了一个可怜又可恨的骡子形象,请简要分析骡子的可恨之处。(4分)
【答案】①贪慕虚荣,一心渴望得到夸奖赞誉。②迷失自我,企图活成马的样子。③自不量力,逞强驮主人狂奔。
9.虚幻性与讽喻性是寓言体小说的两个显著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谈谈你对这两个特征的理解。(6分)
【答案】①虚幻性:骡子不合现实的种种表现,如“去美发中心”“驮起主人……狂奔”等,是小说对生活现象的提炼、虚构与夸大。②讽喻性:骡子、毛驴和马隐喻社会中的不同人群,主人这一形象也蕴含象征意味,故事言此意彼,借小喻大。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兄往年极无恒。近年略好,而犹未纯熟,自七月初一起至今,则无一日间断,每日临帖百字,抄书百字,看书少亦须满二十页,多则不论。自七月起至今,已看过《王荆公文集》百卷,《归震川文集》四十卷,《诗经大全》二十卷,《后汉书》百卷,皆朱笔加圈批。虽极忙,亦须了本日功课,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诸弟若能有恒如此,则虽四弟中等之资,亦当有所成就。况六弟、九弟上等之资乎?
明年肄业之所,不知已有定否?谓在家不可用功,此巧于卸责者也。吾今在京,日日事务纷冗,而犹可以不间断,况家中万万不及此间之纷冗乎!切勿以家中有事而间断看书之课,又弗以考试将近而间断看书之课。
(选自《曾国藩家书·修身劝学篇》,有删改)
材料二:
字谕纪泽儿:
汝读《四书》无甚心得,由不能“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朱子教人读书之法,此二语最为精当。尔现读《离娄》,即如《离娄》首章“上无道揆,下无法守”。吾往年读之,亦无甚警惕;近岁在外办事,乃知上之人必揆诸道,下之人必守乎法。若人人以道揆自许,从心而不从法,则下凌上矣。“爱人不亲”章,往年读之,不甚亲切;近岁阅历日久乃知治人不治者智不足也此切己体察之一端也。
“涵泳”二字,最不易识,余尝以意测之曰:涵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雨之润花,过小则难透,过大则离披,适中则涵濡而滋液;清渠之溉稻,过小则枯槁,过多则伤涝,适中则涵养而浡兴。泳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程子谓“‘鱼跃于渊’活泼泼地”;庄子言“‘濠梁观鱼’安知非乐?”此鱼水之快也。左太冲有“濯足万里流”之句,苏子瞻有《夜卧濯足》诗,有《浴罢》诗,亦人性乐水者之一快也。善读书者,须视书如水,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濯足,则“涵泳”二字,庶可得之于意言之表。
父涤生字
咸丰八年八月初三日
(选自《曾国藩家书》,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写出相关位置的英文字母。(3分)
近岁阅A历日久B乃知C治人D不治者E智F不足G也H此切己I体察之J一端也
【答案】BEH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学问之道无穷”与“欲穷其林”(《桃花源记》)中“穷”字含义和用法都相同。
B.“有恒如此”与“为国以礼”(《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句中都存在介宾结构,且均为后置状语。
C.“子瞻”是苏轼的字,此处以字称其人;“涤生”则是曾国藩的号,这里以号自称。
D.“须视书如水”与“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中的“视”字含义不相同。
【答案】A 【解析】“学问之道无穷”中的“穷”是“穷尽”的意思。“欲穷其林”的“穷”是“走到尽头”的意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曾国藩认为学习最应有恒心,他本人往年最缺恒心,近年情况稍好,但仍然没有达到成熟的境界。
B.曾国藩不仅临帖、抄写,而且看书时还注重圈点批注,并且不管多么繁忙,也要保证完成当天的任务。
C.曾国藩认为如果每个人都遵守道德并以此自居,并且只从心愿出发,那便不会出现以下凌上的情况。
D.曾国藩提到的“切己体察”是指读书要结合实际,这有益于让书本知识在生活中得到更好的检验。
【答案】C 【解析】“并且只从心愿出发,那便不会出现以下凌上的情况”错误。材料二是“若人人以道揆自许,从心而不从法,则下凌上矣”,即如果每个人都以遵守道德自居,只从心愿出发而不遵守法律,就会以下凌上。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谓在家不可用功,此巧于卸责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近岁在外办事,乃知上之人必揆诸道,下之人必守乎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说在家读不能用功,不过是推卸责任的借口而已。
(2)这些年在外办事,才知道处于高位的人必须遵守道德,处于低位的人应当遵守法规。
14.请概括“涵泳”读书法的要点。(3分)
【答案】①要恰到好处地理解。②带着快乐的心情读书。③带着收获的心情读书。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学海无涯,没有穷尽,总要以持之以恒为主。
为兄往年最缺恒心。近年情况稍好,但仍然没有达到成熟的境界,从七月初一起至今,没有一天间断,每天临帖一百个字,抄写一百个字,看书少的时候也必须有二十页,多的时候就不说数量的限制。从七月起到现在,已看《王荆公文集》一百卷,《归震川文集》四十卷,《诗经大全》二十卷,《后汉书》一百卷,都用红笔加以圈点批注。虽然很是繁忙,也要保证完成当天的功课,不因为昨天耽搁而今天补做,也不因为明天有事而今天预先做。各位弟弟如果能这样有恒心,则即使像四弟这样的中等资质,也会有所成就,何况六弟、九弟这种上等的资质呢?
明年学习的地方,不知定下来没有?说在家读不能用功,不过是推卸责任的借口而已。我现在在京城,天天事务繁多,而仍然坚持读书从不间断,何况家中怎么也不会如我这里事务繁杂!千万不要以家里的琐事为由而间断看书的功课,更不要以考试临近为借口间断看书的功课。
材料二:
字谕纪泽儿:
你(虽然)在读《四书》,(但却)没有什么心得体会,原因是不能做到“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这两句话说的是朱子教人读书的方法,而且最为精辟。你现在读《离娄》,(就应当用心体会,)就应当像《离娄》第一章的“上无道揆,下无法守”。我当初读到这里,也没有深入理解;这些年在外办事,才知道处于高位的人必须遵守道德,处于低位的人应当遵守法规。如果每个人都以遵守道德自居,只从心愿出发而不遵守法律,就会以下凌上。“爱人不亲”这一章,以前我读到这一章的时候,不觉得有什么贴切的;近些年来阅历渐渐深了,才明白治人者不能治人,是因为智力不够的原因,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涵泳”二字的含义,最不容易理解。我曾经按照它的意思推测(解释)说:涵,就像春雨滋润花朵,又像清澈的渠水浇灌稻田。雨水滋润花朵,太少了就不容易浇透,太多了就会全部倒下,适中才能使花朵滋润并慢慢吸吮雨滴;渠中清水灌溉稻秧,太少了(稻秧)就会因缺水而枯死,太多了就会造成洪涝,适中才能使稻秧得到滋润养育而茁壮成长。泳,就像鱼儿嬉戏于水中,像人(在水中)洗脚。程子说“‘鱼跃进水潭’,非常活跃”;庄子说“‘在濠梁上看鱼’,怎么知道它不快乐?”这是鱼在水中的快乐。左太冲有“濯足万里流”的语句,苏子瞻有《夜卧濯足》诗,还有《浴罢》诗,(这些诗句)都是人天性喜欢水的一种快乐。善于读书的人,应该把书看作水,而把读书的心看作花朵、稻秧、鱼儿、洗足,这样对“涵泳”二字,差不多就可以领会意思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父涤生字
咸丰八年(1858)八月初三日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灞上①秋居
[唐]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②。
【注】①灞上:地名,位于长安东郊,为作者寓居之地。②致此身:献此身于国家。
15.下列对诗歌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的首联描写了秋风、秋雨傍晚时分才停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的画面,渲染了凄清、阴冷、孤独的氛围。
B.颔联中在他乡落叶时节,孤独的诗人独自处在寒意的包围之中,面对的只有一盏孤灯,“寒”与“独”相互映衬,由寒灯而显出夜长难挨,因孤独而更感到寒气逼人。
C.颈联中“空园白露滴”运用以静衬动的手法,“孤壁野僧邻”则是运用衬托,以只有“野僧”这样一个邻居,衬托诗人孤身一人的情景。
D.全诗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前文景物层层渲染的基础上,尾联直抒胸臆。本诗写情重在真情实感,不作无病呻吟,尽管题材并不新鲜,却仍有相当强的艺术感染力。
【答案】C 【解析】“以静衬动”分析错误,应该是“以动衬静”。
16.有人评论,此诗中的“独”和“久”两字最能抒发诗人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
【答案】“独”与“久”最能抒发诗人孤苦无依的情感。面对急飞的雁群,诗人触景生情,引发了思乡之情;在他乡落叶时节,孤独人独对寒灯,一个“独”字写尽了他乡的孤独。尾联直接说出心中的感慨:寄居已久,却不知何时才能找到仕进的机会。率直地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楚和求取官职希望渺茫的无奈。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鸿门宴》中比喻一个人说话和行动的真实用途另有所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人常用骏马寄托作者的情怀,唐诗宋词中常常出现骏马的形象,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2)今者项庄拔剑舞 其意常在沛公也
(3)示例一: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示例二: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示例三: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示例四: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攒动,匆匆忙忙,①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老少二人都赤着上身,各自拎了一条木棍探路,缠在腰间的粗布小褂已经被汗水洇湿了一大片。蹚起来的黄土干得呛人。这正是说书的旺季。老瞎子想赶着多说书,整个热季领着小瞎子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紧走,一晚上一晚上紧说。老瞎子一天比一天紧张、激动,心里算定:弹断一千根琴弦的日子就在这个夏天了,说不定就在前面的野羊坳。②暴躁了一整天的太阳这会儿正平静下来,光线开始变得深沉。到了夜里老瞎子翻来覆去睡不安稳,小瞎子正睡得香甜。他全力去想那张药方和琴弦:还剩下几根,还只剩最后几根了。那时就可以去抓药了,然后就能看见这个世界——他无数次爬过的山,无数次走过的路,无数次感到过她的温暖和炽热的太阳,无数次梦想着的蓝天、月亮和星星……还有呢?突然间心里一阵空,空得深重。就只为了这些?还有什么?他朦胧中所盼望的东西似乎比这要多得多……夜风在山里游荡。
18.文中有两个重叠形式“莽莽苍苍”“匆匆忙忙”,说说它们和“莽苍”“匆忙”相比,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3分)
【答案】①“莽莽苍苍”能更好地表现空间阔大、植被丰茂的特点。“匆匆忙忙”更能描摹出两个瞎子为了弹断一千根琴弦而焦急奔走的状态。②空间阔大、自然幽静而人物匆忙,构成强烈的反差张力。③使用叠词,强化了语意,又使得语言节奏感更强,读起来朗朗上口。
19.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分析其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4分)
【答案】①比喻。将两人在群山中匆忙行走比喻为在不安静的河水中漂流,生动形象地体现出了两人时刻奔走于路途中的迅疾、动荡。②拟人。从“暴躁”到“平静”,赋予太阳以人的情绪,生动展现了夏季太阳的火辣,以及在接近目的地时太阳光慢慢趋向柔和的变化,调整了叙事节奏,构成了自然与人物内心的张力。
2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写到老瞎子“空得深重”,“空”原本指不包含什么,指向一种轻盈之态,而“深重”却有一种沉重之意,如何理解?(3分)
【答案】①“空”是因长期眼盲,老瞎子所期待并能准确表达出的有限,感到空虚而迷茫。②“深重”是因为老瞎子发现自己所盼望的东西其实多得多,盼望既深且重。③在期盼与迷茫中,他开始求索生命更多的意义,这种求索深刻而厚重。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A.____________________?①经常晒太阳是既廉价又能够有效补充人体维生素D的最好途径。②每天在上午9~10时或者下午4~5时的阳光下晒10~20分钟即可。③成年人只有经常接触阳光,④便可以大大降低维生素D缺乏症的发生率。⑤此外,⑥多吃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也是一条不错的补充人体维生素D的较好途径。⑦维生素D主要存在于海水鱼(如沙丁鱼)肝脏、蛋黄等动物性食品及鱼肝油制剂中。⑧我国不少地区饮用的维生素D强化牛奶也可以减少一定程度上的维生素D缺乏症。⑨而人奶、普通牛奶、蔬菜、谷类及其制品和水果中也只含有少量的维生素D,⑩或几乎不含维生素D。
需要注意的是,B.__________________。维生素D的中毒剂量虽然尚未确定,但摄入过量的维生素D可能会产生包括食欲缺乏、体重减轻、恶心呕吐等症状在内的诸多副作用,并发展成动脉、心肌、肺、肾、气管等软组织转移性钙化和肾结石,严重的维生素D中毒可导致死亡。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答案】A:如何科学补充维生素D呢 B:维生素D也并非越多越好
22.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答案】语句③可修改为:成年人只要经常接触阳光。
语句⑥可修改为:多吃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也是一条较好的途径。
语句⑧可修改为:我国不少地区饮用的维生素D强化牛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维生素D缺乏症。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茫茫人海中,你来我往,能够在人海中相识是一种缘分,要格外珍惜。怀着友好、平和的心态,尽自己所能善待他人,才会播下爱的种子,社会才会和谐发展;但爱默生说“你的善良,必须有点儿锋芒,否则就等于零”。一个人越是善良,待人的底线应该越高一些。
这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向“青春飞扬”栏目投稿。
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不少于800字;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写作指导】从材料“茫茫人海中,你来我往,能够在人海中相识是一种缘分,要格外珍惜。怀着友好、平和的心态,尽自己所能善待他人,才会播下爱的种子,社会才会和谐发展”可知,心怀善念,善待他人,能播撒爱的种子,能促进社会和谐;材料中提出“但爱默生说‘你的善良,必须有点儿锋芒,否则就等于零’。一个人越是善良,待人的底线应该越高一些”,“但”表示转折,且是要强调的重点,因此,材料的中心句应是“一个人越是善良,待人的底线应该越高一些”,据此选材和立意才切合题意。从“这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和“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来看,本题意图是考查议论文写作。
从中心句“一个人越是善良,待人的底线应该越高一些”来看,应从善良是有底线的或善良的厚度决定了待人的高度来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