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同步系列2024春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单元总结提升 课件(4份打包)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同步系列2024春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单元总结提升 课件(4份打包)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05 21:15:01

文档简介

(共6张PPT)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单元总结提升
【体系建构】
【通史整合】
战争与文明之间的联系及认识
联系 战争最初起源于人类诞生之初争取生存的狩猎活动,进而演变成不同群体之间争夺利益的战争。从这个层面上讲,战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
战争的组织与进行,促使人类社会组织形式向更加有效的方向发展。国家的出现,常备军队的产生,又反过来对战争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战争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许多科技发明的出现受到战争的影响
联系 战争带给人类深重的灾难,给人类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破坏。战争也是各大文明由隔绝走向联系、由分散走向统一的重要方式之一,促进了人类社会进程中的质变与飞跃,客观上造成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锋
战争带来的破坏与灾难,促使人类对生命价值进行反复思考,产生对和平的向往与追求。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之所以能成为主流,正是对战争进行理性思考而得出的经验教训
认识 战争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程。战争可以避免,但战争的威胁依然存在。正确认识战争是维护和平的前提
谢谢欣赏
THANK YOU FOR LISTENING
2
亚历山大远征灭亡了波斯帝国,征服了从小亚细亚到印
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
亚历山大远征与
“希腊化时代”
“希腊化时代”的文化是希腊文化与西亚、北非等地的
文化相互影响的产物
蒙古的三次西征
蒙古西征与东西方
交流
蒙古西征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交流,引发了较大规模的
民族迁徙,一些被征服地区的文化面貌有所改变
美国文化的多元特征;权力制衡原则;自由女神像
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
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拉丁美洲的文化多元性;西班牙、葡萄牙文化成为主体;
拉丁舞;印第安人的文化传统
拿破仑战争后,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民主、独立、
自由、法治等越来越成为欧洲的普遍诉求
拿破仑战争后欧
洲文化的重构
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波兰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
奥地利和普鲁士等地发生革命
欧洲殖民者文化侵略的方式
欧洲殖民者的文化
侵略
中国、印度和埃及的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
欧洲、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民族民主意识的觉

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出现,世界殖民体系
开始解体
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从政治理论上确立了民族自决原
第二次世界大战
则与废除殖民主义的正义性
与世界殖民体系
的瓦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
新兴民族国家形成了当地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新文化
新兴民族国家的文
化发展
印度、新加坡、韩国和埃及的现代文化(共36张PPT)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人类有史以来,战争频繁、烽火不断。战争带给人类深重的灾难,给人类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破坏,但战争又在客观上造成了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锋。
1.古代战争推动了东西方的交流和地域文化的演变。希腊化时代的文化是希腊文化与西亚、北非等地的文化相互影响的产物;蒙古西征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交流,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改变了一些地区的文化面貌。
2.近代战争对美国、拉丁美洲、欧洲等地区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多元性;拿破仑战争后,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越来越成为欧洲普遍的政治诉求;在回应殖民者文化侵略的过程中,被殖民地区的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
3.现代战争推动了殖民地人民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激发了欧洲、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对殖民主义的致命打击,世界殖民体系在战后土崩瓦解;新兴民族国家形成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
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课程标准 学科素养
1.通过了解历史上的著名战争,理解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造成的文化断裂。 2.认识战争在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 1.了解亚历山大远征、“希腊化时代”和蒙古西征的内容和影响,掌握亚历山大远征和蒙古西征的过程,培育唯物史观、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2.阐释古代战争对东西方交流的推动作用,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课标导航·明晰目标】
【时空坐标·历史脉络】
知识归纳 | 识记理解
     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
亚历 山大 远征 过程
影响 战争给被征服地区造成了严重破坏,这些地区固有的文化发展进程在一定程度上被打断;促进了希腊文化与埃及文化、西亚文化的融合
马其顿 
“希腊化世界”与“希腊化时代” 概念
托勒密埃及 
希腊化 
“希腊化世界”与“希腊化时代” 影响 在希腊化世界中,希腊人和马其顿人逐渐融合
被征服地区的本土文化与希腊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促进了文学、科学等许多领域的发展
亚历山大城 
荷马史诗 
“希腊化世界”与“希腊化时代” 影响 欧几里得编写的《几何原本》流传后世
埃拉托斯提尼利用探险家提供的资料,对地球周长作出了精确的计算
医生通过解剖尸体,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进行了基础研究
西亚、北非的文化仍在希腊化世界保持长期影响
阿基米德 
     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
蒙古 三次 西征
13世纪中叶,蒙古以西亚地区为目标,进行第三次西征,攻占巴格达
黑海 
巴尔干半岛 
四大汗国 
东西 方交 流 蒙古的三次西征,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但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的交流
第二次西征后,两位欧洲传教士分别受教皇和法国国王派遣,到达漠北与蒙古进行交涉
马可·波罗行纪 
东西 方交 流 畏兀儿人列班·扫马经由耶路撒冷到欧洲访问,见到了教皇和英、法国王
蒙古西征还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使亚欧内陆的民族分布产生了变化,一些被征服地区的文化面貌有所改变
由东向西迁徙的移民主要是西征的蒙古军队。14世纪后,他们逐渐与当地居民融合
色目人 
【知识拓展】 《马可·波罗行纪》
又名《东方见闻录》,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著。该书详细记述作者在中国的见闻以及元朝的政治制度、行政机构、军队、驿站、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和习俗等,为研究东西方交通、蒙古历史及社会习俗的珍贵史料。
重难探究 | 素养初培
探究点 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
材料一 亚历山大虽然以解除波斯的奴役为号召,从小亚细亚到埃及一路赢得了当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但一旦遇到抵抗时,他是不惜大动屠刀的。城市被摧毁,幸存者被出卖为奴,财富被洗劫一空。
[问题1] 材料一中,各地人民对亚历山大远征既支持又抵抗的原因是什么?指出亚历山大远征给当地人民带来的影响。(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答案】原因:亚历山大远征以解除波斯的奴役为号召,却带有侵略性质。
影响: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幸存者被奴役,财富被掠夺。
材料二 (亚历山大)远征在客观上使希腊文明与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的文明得以接触、交流、融汇,扩大了各民族已知世界的范围,加快了人类历史由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在一个世界性的帝国内,世界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出现是必然的。
[问题2] 根据材料二,概括亚历山大远征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培育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答案】影响: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扩大了各民族已知世界的范围,加快了人类历史由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
【要点总结】 “希腊化时代”的文化发展历程
阶段 时间 具体表现
希腊文化与东方文化的接触 公元前334—前323年 文化上的碰撞以武力征服为先导,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汇合还未开始,但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使欧亚非大陆间各主要文化的接触交流变为现实,从而奠定了希腊化文化赖以产生的基础。而且仅就文化交流而言,亚历山大远征的过程,就是传播希腊文化、吸收东方文化,并使二者合流的过程
阶段 时间 具体表现
希腊化文化的形成与繁荣 公元前4世纪末—前3世纪 亚历山大死后,帝国废墟上建起了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国和马其顿王国三个主要国家。希腊化世界国际局势的相对稳定,使各希腊化王国采取种种方式加强文化渗透,倡办文化事业,从而在客观上进一步扩大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汇合。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希腊化文化在此时不仅形成,而且日臻成熟、繁荣
阶段 时间 具体表现
希腊化文化的余波与渗透 公元前2 —前1世纪 从东地中海地区看,文化创造的势头似已过去,但从整体上看,希腊化文化还在向四周扩散。罗马人在军事上征服了希腊化王国,却成了希腊化文化的俘虏;巴克特里亚失去了与东地中海的联系,却把希腊化文化带入了印度。而且过去的文化中心也并非死水一潭,一些地区的文化正是在地中海及其周边国家的政治格局发生变化之后才得到进一步发展
课堂小结 | 史论提升
知识导图


史论要语
1.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入侵波斯,历经10年征战,灭亡了波斯帝国,征服了从小亚细亚到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
2.从亚历山大远征到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间大约300年被称为“希腊化时代”。
3.蒙古的三次西征,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但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的交流。
随堂小练 | 素养达成
1.他攻占地中海东岸地区,随后进入埃及,又转而进入两河流域,灭亡波斯,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他”是 (  )
A.伯里克利 B.屋大维
C.亚历山大 D.穆罕默德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灭亡波斯的是亚历山大,故C项正确。
2.在“希腊化时代”,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东移,亚历山大城、安条克和帕加马等成为新的希腊文化中心。而国王亚历山大在波斯穿波斯服饰,推广波斯礼仪,同时又以马其顿方式训练波斯士兵,鼓励马其顿人与波斯人通婚。可见,“希腊化”的实质是 (  )
A.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B.本土文化的消除
C.帝国领土疆域扩大 D.希腊文化的传播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亚历山大城、安条克和帕加马等成为新的希腊文化中心”“亚历山大在波斯穿波斯服饰,推广波斯礼仪,同时又以马其顿方式训练波斯士兵,鼓励马其顿人与波斯人通婚”可知,亚历山大试图以希腊文化为主导,融合埃及和西亚文化,这体现了“希腊化”的实质是文化的碰撞与交流,故A项正确;“消除”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不是疆域的扩大,排除C项;“希腊化”不仅仅是希腊文化的传播,而是亚历山大试图以希腊文化为主导,融合埃及和西亚文化,排除D项。
3.从亚历山大远征、建立帝国起至公元前30年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在近300年期间,自地中海至中亚的广袤疆域经历了希腊化的时代。对希腊化文明在政治上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亚历山大在远征中摒弃东方君主的绝对权威
B.结合马其顿与东方王权制度建立君主专制政体
C.希腊化文明是希腊古典文化的衰落与延伸扩展
D.希腊化文明中的社会政治结构绝对整齐划一
【答案】B
【解析】从亚历山大远征到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的近300年间,希腊化文明在政治上的表现为民主传统被封建专制取代,君主专制政体建立,故B项正确;亚历山大建立了君主专制政体,排除A项;希腊化文明是希腊古典文化的延伸扩展而不是衰落,排除C项;“绝对”说法有误,排除D项。
4.19世纪70年代,德国考古学家根据《荷马史诗》中吟咏的特洛伊战争以及其他相关传说,先后对小亚细亚及南希腊进行考古发掘,取得了惊人的成果。该考古发掘 (  )
A.证明了《荷马史诗》是一手史料
B.丰富了研究古罗马帝国的史料
C.说明特洛伊是当地最早的城市
D.显示了《荷马史诗》的史料价值
【答案】D
【解析】考古学家根据《荷马史诗》的记载取得了惊人的考古成果,说明《荷马史诗》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故D项正确。
5.蒙古灭金战争结束后,窝阔台在中原和中亚建立了牢固的统治。1236—1241年,窝阔台遣拔都等诸王率军征服伏尔加河以西诸国。与此有关的是 (  )
A.蒙古征服今俄罗斯地区 B.蒙古灭掉花剌子模国
C.蒙古攻占巴格达 D.蒙古军队直抵黑海北岸
【答案】A
【解析】灭亡金朝之后,蒙古发动第二次西征,征服今俄罗斯、乌克兰地区的诸多公国和部族,一直打到今德国、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故A项正确。
6.有史学家这样描述蒙古人:“挟汉文化的先进和丰富,向西方世界作交锋和交换,从而把中国的版图扩张到空前绝后的程度,造成了各种文化直接会面的地理和交通条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交通通畅利于东西文化交流
B.民族隔阂消失促进了东西文化交流
C.交通通畅才能进行文化交流
D.在蒙古西征前东西文化未曾交流过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蒙古西征极大地扩张了中国的版图,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蒙古西征不可能消除民族隔阂,排除B项;“交通通畅才能进行文化交流”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蒙古西征前东西文化交流就已出现,排除D项。(共34张PPT)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课程标准 学科素养
1.通过了解历史上的著名战争,理解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造成的文化断裂。 2.认识战争在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 1.了解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的形成过程,培育唯物史观、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2.探究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过程,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3.理解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对殖民地文化的影响,培育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课标导航·明晰目标】
【时空坐标·历史脉络】
知识归纳 | 识记理解
     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1.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
形成 过程
独立战争直接推动了美利坚民族与美利坚文化的形成
1787年的联邦宪法,使北美大陆出现了第一个联邦制共和国
印第安人 
多元 
美利坚人 
特征 北美居民在种族、血统和宗教上具有多源性和多样性 他们使用的英语已经发展为美式英语
他们的饮食文化、艺术生活也融入了印第安人和黑人的因素
地方自治、勤俭务实、重视教育和创造精神等,也成为北美殖民地文化的一部分
局限性 发展种植园经济和继续实行奴隶制,是与美利坚主流文化相违背的 权力制衡 
自由女神像 
2.拉丁美洲文化。
背景 西班牙和葡萄牙通过残酷的殖民战争和掠夺,在美洲建立起殖民统治。到19世纪上半叶,它们控制着美国以南的广大美洲地区。拉丁语族的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是这一地区的主要语言
形成 过程 19世纪上半叶,在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中,西属殖民地的土生白人成为革命的主要领导者。西属拉丁美洲独立后,建立了15个共和国
葡属巴西独立后建立了帝国,1889年建立共和国
混血社会 
特征 传统的印第安文化逐渐消失,西班牙、葡萄牙文化成为主体,天主教成为拉丁美洲的主要宗教
在偏远的内陆地区,印第安人保留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如多神信仰、图腾崇拜等
拉丁美洲的文化多元性非常明显
局限性 独立后的国家对黑人与印第安人的种族压迫与歧视仍然存在
战争也促成了战后考迪罗独裁权力的形成
拉丁舞 
【知识扩展】 考迪罗
拉丁美洲的政治术语,原指割据一方的军事头目,后引申为军事独裁者。凡以暴力攫取权力并靠暴力维持资产阶级统治的独裁军人,称为“考迪罗”。这一术语有时也用来称呼掌握军事力量的独裁政客和向追随者播扬个人崇拜观念的政党领袖。上述统治方式和政治作风称为“考迪罗主义”。
     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背景 17—18世纪,欧洲的大多数国家仍处于封建统治之下。拿破仑通过战争,在欧洲建立了一个从大西洋沿岸到波兰,从波罗的海到地中海的庞大帝国,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向这些地区传播
拿破仑 
法典 
民族独立 
特征
表现
1830年11月,一批贵族青年军官和学生在华沙发动了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进一步推动了波兰的民族解放斗争
1848年2月和3月,奥地利和普鲁士等地发生革命,要求建立统一的独立国家、制定宪法
法治 
十二月党人 
【归纳总结】 《拿破仑法典》对近代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拿破仑法典》确认了资产阶级和农民占有贵族和教会土地财产的合法性,保证资产阶级和农民不受封建势力的侵犯;否定封建特权,确立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原则,规定每个公民具有同等的民事权利和行为能力;对于家庭、婚姻、继承等社会生活方面都作了明确规定。这部法典是资本主义国家最早的一部民法典,破除了封建的立法原则,成为欧美各国资产阶级的立法规范,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背景
特征 被侵略的民族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外来文化,但也努力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使自身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
人权 
表现
埃及独立后实行君主立宪制,但是在社会生活中,伊斯兰教仍然是其主要宗教,阿拉伯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也得以保留
戊戌变法 
印度人的印度 
重难探究 | 素养初培
探究点 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材料一 《拿破仑法典》在不少资产阶级国家里有较大的影响。美国的路易斯安那州自1825年起采用了该法典。有些国家以该法典为蓝本制定其国的民法典,如1838年的《丹麦民法典》是依据该法典制定的,1940年的《希腊民法典》也是以该法典为范本的。还有很多国家的民法典在编纂时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该法典的影响,如1867年的《葡萄牙民法典》、1889年的《西班牙民法典》、1896年的《德国民法典》、1907年的《瑞士民法典》等。
[问题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拿破仑法典》影响深远的原因。(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答案】原因:适应了当时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其内涵和思想具有极大价值;伴随法国的对外战争得到推广。
材料二 反法联盟各国都称呼拿破仑为“革命之子”,因为他一如往日排斥波旁皇族。在拿破仑所征服的土地上,他结束了封建制度,引进了法典及几丝启蒙运动的光芒。然而,他把嫁妆送给了这些国家以后,随后又送入了他任命的新王。
——摘编自[美]威尔·杜兰特《世界文明史》
[问题2] 根据材料二,归纳拿破仑作为“革命之子”的贡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拿破仑为称霸欧洲采取的主要军事行动。(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答案】贡献:打击了欧洲大陆的封建势力;传播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主要军事行动:与反法同盟作战;远征俄国。
【要点总结】 拿破仑战争对欧洲文化重构的推动作用
冲破了欧洲各国的封建秩序 拿破仑击溃第三次反法同盟,占据了莱茵河左岸及许多小邦国之后,消灭了封建特权和等级制度,宣布公民平等与自由。后来建立的莱茵同盟有16个邦国加入,普遍实行了资产阶级改革,推行《拿破仑法典》,结束了历时800多年的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
冲破了欧洲各国的封建秩序 拿破仑打败普鲁士,普鲁士受到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洗礼与改造,开始实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废除了贵族的某些特权,废除了农奴制,使各城市获得了自治权,完善了国家最高行政管理机构。拿破仑以战争手段涤荡了德意志诸邦以及意大利诸国和波兰、比利时等欧洲国家的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思想 法国大革命提出的平等、自由与博爱的资产阶级革命思想,随着拿破仑战争传播到被拿破仑征服的封建国家。拿破仑在他征服的国家和地区,扶植当地的资产阶级先进人士建立共和国,实行法国的革命制度、革命原则和《拿破仑法典》,从而使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自由与平等思想在欧洲各国人民当中生根发芽
推动了欧洲各国民族的觉醒 拿破仑的政治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各民族的发展,同时他推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和社会改革:废除各省特权和封建制度,代之以行政集权、公民平等和国内市场的统一。改革创造了发展政治民族主义必不可少的条件,在这个意义上他甚至可以算是几个现代民族的缔造者之一
课堂小结 | 史论提升
知识导图


史论要语
1.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多元性。
2.拿破仑战争后,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越来越成为欧洲的普遍诉求。
3.被侵略的民族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外来文化,但也努力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使自身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
随堂小练 | 素养达成
1.1766年1月,约翰·亚当斯发表文章写道:“如果有哪个年幼的国家值得爱护,那就是美利坚;如果有哪群人民应当得到荣誉和幸福,那就是它的居民。”这一观点的宣扬有助于 (  )
A.争取人民对新国家的支持 B.北美人民法制观的形成
C.扩大《独立宣言》的影响 D.美利坚民族意识的增强
【答案】D
【解析】材料时间“1766年”显示当时处于北美独立战争前,约翰·亚当斯要求“爱护”美利坚,认为美利坚人民“应当得到荣誉和幸福”,这种观点的宣扬能够增强美利坚民族的认同感,有助于美利坚民族意识的增强,故选D项。
2.独立战争后,美洲原住民的实际地位恶化,他们被屠杀、驱赶,并被限制居住在遥远、荒凉的保留地。这说明当时的美国 (  )
A.启蒙思想影响有限 B.种族歧视十分严重
C.法律意识有待加强 D.美利坚民族尚未形成
【答案】B
【解析】美国独立战争后原住民的地位恶化,反映了美国种族歧视严重,故B项正确。
3.1804年颁布的《拿破仑法典》充分体现了资本主义的社会原则。拿破仑通过战争把这部法典带到了所有被征服的国家、地区,这有助于 (  )
A.巩固法国资产阶级统治 B.摧毁欧洲旧的封建秩序
C.维护拿破仑的专制统治 D.欧洲民主政体的确立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拿破仑法典》体现了资本主义的社会原则,拿破仑在被征服的国家、地区推行《拿破仑法典》,传播启蒙思想,沉重打击了欧洲旧的封建秩序,故选B项。
4.1825年,俄国爆发了由一些贵族青年军官领导的“十二月党人”起义,他们大都参加了打败拿破仑的卫国战争和之后的国外远征,目睹西欧资本主义生活,希望按照西欧资本主义方式来改造国家。据此可知,这次起义 (  )
A.推翻了俄国沙皇的专制统治 B.指明了俄国革命的方向
C.深受法国大革命思想的影响 D.动摇了欧洲的封建制度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参加了打败拿破仑的卫国战争”“希望按照西欧资本主义方式来改造国家”可知,“十二月党人”起义深受法国大革命思想的影响,故C项正确。
5.英国大炮轰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新思想萌发了。林则徐、魏源新思想的核心是 (  )
A.改革内政,振兴清朝
B.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御辱之道
C.学习新技术,发展资本主义
D.启迪人们摆脱封建思想束缚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魏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先驱人物,他们主张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御辱之道,故B项正确。
6.塔哈·侯赛因说:“外国学校从来不会真正地符合埃及人民的心愿,从本质上看,它们绝不会教育埃及去热爱埃及,或保护埃及的民主。埃及教育的主体应该是自己办的学校,对外国学校的过分依赖对埃及的发展无济于事。”这从本质上说明塔哈·侯赛因 (  )
A.主张埃及人应该办自己的学校
B.认为发达的教育是埃及独立的保障
C.意识到外国教育存在极大弊端
D.要求摆脱外国对埃及的文化殖民
【答案】D
【解析】材料“外国学校从来不会真正地符合埃及人民的心愿……埃及教育的主体应该是自己办的学校,对外国学校的过分依赖对埃及的发展无济于事”表明侯赛因认为外国的学校教育是外国对埃及进行文化殖民的手段,他要求发展民族教育,本质上是要求摆脱外国对埃及的文化殖民,故选D项。(共32张PPT)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课程标准 学科素养
1.通过了解历史上的著名战争,理解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造成的文化断裂。 2.认识战争在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 1.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过程,培育唯物史观、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2.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过程,理解新兴民族国家文化的多样性,培育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课标导航·明晰目标】
【时空坐标·历史脉络】
知识归纳 | 识记理解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东欧和东南欧的被压迫民族,已经有不断高涨的民族独立愿望和行动
战争后期,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纷纷解体,在这些帝国的废墟上诞生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改变了欧洲、西亚和北非的政治版图
民族独立 
民族自决 
表现 亚洲
在法属印度支那,胡志明参加共产党,以民族解放斗争来争取国家独立
在印度,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持续开展。受到甘地影响的尼赫鲁比甘地更加明确地提出了要求印度完全独立的政治目标
非洲和拉丁美洲 埃及、尼加拉瓜和墨西哥等地出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推进民主的进步运动
影响 五四运动 
中国共产党 
世界殖民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彻底打败法西斯侵略者,反法西斯联盟通过一系列声明、宣言等,在政治理论上进一步确立了民族自决原则与废除殖民主义的正义性,明确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
殖民主义 
表现
英帝国很快解体
法国总统戴高乐签署《埃维昂协议》,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
影响 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土崩瓦解,退出了历史舞台
台湾 
【知识拓展】 《埃维昂协议》是1962年3月18日,由阿尔及利亚共和国临时政府和法国政府的代表在法国东部城市埃维昂签订的。
法国承认阿尔及利亚的民族独立和领土主权,法国从阿尔及利亚撤军,但阿尔及利亚承认法国有在阿尔及利亚的石油租借权和使用米尔斯克比尔军港的权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背景 表 现 印度 特征 呈现多样化特征
表现 统治精英接受来自西方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同时注重发展传统文化
历史传统中的种姓因素等仍然影响着政治与社会生活
民族 
英国 
甘地 
表 现 新加坡、 韩国 特征 创造现代的东方文化
表现
埃及 特征
表现 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也有少数人信仰基督教等其他宗教
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但英语和法语也被广泛使用
古埃及留下的诸多名胜古迹成为埃及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对现代埃及的建筑和艺术等也有很大影响
儒家 
阿拉伯 
重难探究 | 素养初培
探究点 两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材料一 交战各国暂时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使这些地区的民族工商业获得相对有利的环境,得以较快地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随之壮大,更加强烈地要求摆脱殖民主义和本国的封建统治。列强的互相残杀,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参战经历,使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扩大了眼界,感受到了新思想的影响。
十月革命还将马列主义传播到亚非拉各国,鼓舞了那里的先进分子,他们开始用新的世界观来观察世界和本国的命运,寻求新的解放道路。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欧洲列强的普遍衰弱,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制度,这些使世界殖民主义体系与反殖民主义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民族解放运动有了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
——摘编自黄正柏《世界通史(现代卷)》
[问题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出现新高潮的时代背景。(培育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答案】时代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这些地区的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大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逐渐壮大;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以不同的方式,促进了被压迫民族的觉醒,民族解放运动有了更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材料二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主要民族民主运动一览表:
地区 国家 主要事件
亚洲 中国 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新道路,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印度 甘地领导国大党,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与英国殖民者作斗争
埃及 在华夫脱党领导下进行民族民主运动,英国被迫让步,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
埃塞俄比亚 与反法西斯同盟国军队一起,击败了意大利侵略军
拉丁 美洲 尼加拉瓜 桑地诺领导游击队反对美国扶植的反动独裁政权,迫使美军撤出尼加拉瓜
墨西哥 卡德纳斯改革引领墨西哥走上现代化之路
[问题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新特点。(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答案】新特点:总体来看更为广泛、激烈和彻底,发展到更高的层次;大部分国家仍是在资产阶级的领导下争取独立、建立民主政府;有的国家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寻求独立解放的道路;个别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与反法西斯斗争交织在一起。
【要点总结】 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特点
具有广 泛性 参加斗争的主体更加广泛,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工人、农民等都参与进来,逐渐具备了全民族运动的规模,改变了以往主要停留在下层人民的自发起义或民族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局面
民族自决 成为普 遍诉求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法将殖民地的士兵大量投入战场,在这一过程中,殖民地人民认识到,白人不是天命注定的应当统治有色人种的种族。民族自决原则在殖民地广泛传播,成为指导当地人民为独立、民主而斗争的武器
具有不平衡性 斗争诉求不同 亚洲在争取民族独立的同时,提出争取民主的要求;非洲的主要任务在于民族独立意识的觉醒;拉丁美洲以争取民主革命和改革为主要任务
领导阶级不同 印尼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阿根廷反对外国资本的罢工等都是由本国的共产党和工人党领导的;印度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反对英国殖民者的民族民主运动等则是由本国的资产阶级政党和民族主义政党领导的
影响 深远 民族民主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对战后的国际秩序产生了重要影响。民族自决成为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加速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课堂小结 | 史论提升
知识导图


史论要语
1.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激发了欧洲、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2.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从政治理论上确立了民族自决原则与废除殖民主义的正义性,是对殖民主义的致命打击。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
3.随着现代化的推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形成了当地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
随堂小练 | 素养达成
1.1918年德国出版的《西方的没落》一书,认为欧洲社会已进入了其存在的最后阶段,接下来是不可逆转的衰落。1920年,赴欧洲游历归国的梁启超发表《欧游心影录》,提出要用东方的精神拯救西方物质文明。这些认知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
A.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B.欧洲文化已经走向没落
C.一战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D.东方文化比西方更优秀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18年欧洲知识分子悲叹欧洲“不可逆转的衰落”和1920年梁启超提出要“拯救西方物质文明”,是因为当时刚结束的一战给西方文明带来重大打击,欧洲优势地位开始动摇,故选C项。
2.意大利外交部部长西德尼·桑理诺在一战后说:“毫无疑问,这场战争使民族感过度兴奋……也许是美国直截了当的原则助长了它。”材料中所说的“直截了当的原则”是指 (  )
A.势力均衡原则 B.公开外交原则
C.民族自决原则 D.集体安全原则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这场战争使民族感过度兴奋”“美国直截了当的原则助长了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所说的“直截了当的原则”指民族自决原则,故C项正确。
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法西斯联盟通过一系列声明、宣言等,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这对世界殖民主义的影响是(  )
A.加快世界殖民体系瓦解 B.改变亚非拉的政治版图
C.强化了宗主国的政治地位 D.使殖民主义退出历史舞台
【答案】A
【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彻底打败法西斯侵略者,反法西斯联盟通过一系列声明、宣言等,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放松了对殖民地的控制,加快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故A项正确。
4.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中,英、法两国在美国的反对和苏联的压力下被迫从埃及撤军。苏伊士运河危机直接导致英国安东尼·艾登政府垮台,其后上台的英国首相哈罗德·麦克米伦则加快了去殖民化的脚步,英国势力自此彻底退出苏伊士运河区。材料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  )
A.英法与美国争霸 B.英国政府维护英殖民霸权
C.英殖民帝国衰落 D.英法与苏联争夺埃及
【答案】C
【解析】材料“苏伊士运河危机直接导致英国安东尼·艾登政府垮台”“英国势力自此彻底退出苏伊士运河区”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伊士运河危机沉重打击了英国在非洲的殖民统治,英殖民帝国衰落,故C项正确。
5.针对社会严重“西化”和学校道德教育滞后于社会发展这两大问题,新加坡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展了公民道德教育改革活动:一是发表《道德教育报告书》,二是全面反思道德教育,三是实施全面的公民道德教育,四是开设《儒家伦理》课程,五是提出“共同价值观”。此次改革的突出特点是 (  )
A.摒弃西方文化,回归传统
B.注重学校教育,坚持德法兼施
C.国家重视,强制推行改革
D.注重反思借鉴,重塑民族信念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加坡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改革活动,“全面反思道德教育”体现了注重反思借鉴,“开设《儒家伦理》课程”“提出‘共同价值观’”体现了重塑民族信念,故D项正确;此次改革的突出特点是注重反思借鉴,重塑民族信念,未体现摒弃西方文化,排除A项;材料涉及公民道德教育,未体现德法兼施,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了公民道德教育改革的特点,未体现国家强制推行改革,排除C项。
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埃及取得了民族独立,致力于复兴民族文化。下列对埃及文化的认识正确的是 (  )
A.战后的埃及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民主政治
B.埃及文化中混合着非洲文化、阿拉伯文化以及欧洲文化
C.埃及宗教信仰自由,其官方宗教为基督教
D.埃及的语言文化中,英语为官方语言,阿拉伯语、法语使用也很广泛
【答案】B
【解析】埃及地处亚非欧三洲交界处,曾经遭受欧洲殖民入侵,故其文化中既有非洲本土文化,也有阿拉伯文化,还受欧洲文化的浸润,故B项正确;二战后的埃及建立了共和国,排除A项;埃及的官方宗教为伊斯兰教而非基督教,排除C项;埃及的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