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同步系列2024春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单元总结提升 课件(3份打包)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同步系列2024春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单元总结提升 课件(3份打包)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05 21:53:52

文档简介

(共12张PPT)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单元总结提升
【体系建构】
【通史整合】
一、全面阐释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
阶段 具体表现 秦汉 开辟 时期 丝绸 之路 丝绸之路是西汉张骞出使亚洲中、西部地区开辟的以长安为起点,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沟通东西方的商道
汉武帝时期,国内社会安定,经济繁荣,采取积极的对外政策。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沿河西走廊出使西域,获得大量关于西域的资料。西汉时期开辟的丝绸之路,加强了汉王朝和西域的联系,大大推进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扩大了古代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
阶段 具体表现 秦汉 开辟 时期 海上 丝绸 之路 西汉时,中国开辟了与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海上交通线,从事经常性的贸易往来,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向西沿海岸线、中南半岛南下,绕过今马来半岛,出马六甲海峡,到孟加拉湾沿岸诸国,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地区的联系,从海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
阶段 具体表现
隋唐 全盛 时期 隋唐时期,中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状态,社会环境稳定。加强与西域的联系,保障丝绸之路畅通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任务
唐朝初年是丝绸之路通畅、贸易发展、经济交往顺畅的全盛时期。自贞观以来,唐与大食(阿拉伯帝国)、印度等建立了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随着高僧玄奘西行印度等活动,丝绸之路在唐朝前期进入黄金时期
阶段 具体表现
宋元 由衰 落到 繁荣 宋朝,丝绸之路受到阻碍,但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迅速。宋朝能够制造排水量很大、可乘载数百人的巨舟,使用先进的帆索和磁罗盘,官方使节和私人商贾出洋航海频繁,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建立了广泛联系,广州、泉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为重要交易枢纽
元朝国家统一,社会环境安定,经济发展,丝绸之路继续发展,海上丝绸之路更是繁荣昌盛
阶段 具体表现
明清 趋于 萧条 15世纪以后,受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
清朝,随着封建王朝日薄西山,统治者奉行闭关自守的政策,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中外交往都几近停止
二、世界贸易的发展历程
时期 具体表现
15世纪之后 (萌芽 时期) 15世纪之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和各洲间的贸易扩展,国际流通中的商品种类与数量增加,咖啡、烟草、可可等出现在欧洲市场,欧洲产品开始在美洲市场销售。西欧列强在美洲、非洲等地的殖民扩张,客观上推动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时期 具体表现
工业革 命后 (初步形成 时期) 工业革命后,由于生产力迅速提高,欧美发达国家需要寻求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商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国际贸易迅速发展。从17世纪到19世纪,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额不断上升。英国在国际贸易中长期处于垄断地位。当时参与国际贸易的商品主要是一般消费品、工业原料和机器设备,形成西欧、北美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19世纪末进入帝国主义时期后,快速的交通工具将工业品输送到世界各地,形成了统一的世界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经济整体
时期 具体表现
20世纪上半期 (停滞时期) 20世纪上半期的两次世界大战和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遭到很大破坏,世界贸易额锐减并停滞不前,影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二战后(最 终形成时期) 二战后因冷战的发生,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贸易受到极大影响。战后签署的关贸总协定以及各国围绕贸易、关税的谈判推动着世界贸易的发展,美国成为国际贸易中的头号大国。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生产的社会化、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特别是新科技革命带来的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国际贸易空前活跃并带有许多新的特点,贸易中的制成品已超过初级产品而占据主导地位,新产品不断涌现,交易方式日趋灵活多样
时期 具体表现
两极格局瓦解后 (深化时期)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冷战的结束、世贸组织的成立,世界贸易的发展突飞猛进。生产的国际分工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一些产品由众多国家的公司合作完成。当代国际贸易以发达国家为主,美国仍是世界最大的贸易国,但地位有所下降;德、日等国的对外贸易有极大发展;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所占份额不大,但与自身相比,对外贸易也有了很大发展,成为国际贸易中一支不可轻视的力量(共45张PPT)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古今中外历史上的商路开辟和贸易促进了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扮演重要角色。
1.古代欧亚大陆东西交通线的开辟和发展历程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古代欧亚大陆东西交通线以丝绸之路为主,还包括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和西南丝绸之路等其他交通路线。丝绸之路等商路不仅是贸易路线,也是文化交流的桥梁。
2.新航路开辟后全球贸易网的形成与商品的世界性流动推动了文化交流的国际化。新航路开辟后,随着世界各洲贸易的扩大,全球贸易网逐步形成。国际贸易的过程伴随着文化的交流,各国文化随同其商品一道,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文化在不断交流、借鉴中向前发展。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课程标准 学科素养
1.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商路的开辟。 2.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1.探究古代欧亚大陆东西交通线的开辟和发展历程,掌握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和西南丝绸之路的交通路线,培育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2.阐释古代商路开辟的背景和影响以及古代商道上的中西文化交流,培育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课标导航·明晰目标】
【时空坐标·历史脉络】
知识归纳 | 识记理解
     丝绸之路
概念 开辟 过程 “凿空”: 张骞通 西域 概况
影响 大大推进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
欧亚大陆 
河西走廊 
开辟 过程 发展 丝绸之路在长期发展中开辟出一些支线,新疆、中亚地区的路线尤为复杂
海路 
【特别提醒】 秦汉时期的匈奴
匈奴是古代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兴起于今内蒙古阴山山麓。公元前215年,秦将蒙恬率领大军击退匈奴的进攻,收复了河套以及河西走廊地区。秦末汉初,匈奴强大起来,并控制西域,屡次袭击汉朝边境,对西汉政权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汉武帝时期,匈奴被击退,退居漠北,分裂为五部。公元前119年,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公元前53年,南匈奴首领呼韩邪率众投降西汉。公元前36年,西汉诛灭北匈奴郅支单于。
     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1.草原丝绸之路和西南丝绸之路。
草原 丝绸 之路 路线
影响
小亚细亚 
突厥 
西南 丝绸 之路 路线
影响 在沟通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上,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
成都 
2.海上丝绸之路。
概念 指古代东西方的海上交通线。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它在东西方交流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开 辟 西汉
宋元 时期
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建立了广泛联系
明朝
印度洋 
磁罗盘 
明州 
郑和下西洋 
【易错易混】 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早于陆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开辟于汉代张骞通西域,“凿空”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东西方商道。而海上丝绸之路萌芽于商周,发展于春秋战国,形成于秦汉,兴于唐宋,转变于明清,是已知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分为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两条线路,其中以南海航线为主。
     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内容 具体表现 物质和技术交流 中国的物质和技术外传 养蚕和缫丝技术传到东罗马帝国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经由陆路和海路传到西方
铁器 
瓷器 
内容 具体表现 物质和技术 交流 传入中国的物 质和 技术 西汉一度征服中亚的大宛国,获得“汗血马”,同时引进了饲草苜蓿,以及葡萄等水果
香料、珠宝、金银器皿等外来商品,早期多从陆路输入,自宋代起基本来自海路
西瓜 
隋唐 
棉花 
内容 具体表现
精神文化交流
祆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陆续传到中国
佛教 
魔术 
阿拉伯 
重难探究 | 素养初培
探究点一 欧亚大陆重要的商路
材料一 2 000多年前,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通路,后人将其统称为“丝绸之路”……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是东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
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问题1] 丝绸之路最早开通于哪个朝代?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丝绸之路的主要作用。(培育历史解释、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答案】朝代:西汉。
主要作用: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
材料二 唐朝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
——摘编自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
[问题2] 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答案】特点:以东南沿海港口为起点;贸易范围较广;出口货物以手工业品为主,进口货物以原料、贵重奢侈品为主。
【要点总结】 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比较
类别 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相 同 点 都是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重要通道,对中外文化、物质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中外友好的象征 都建立在中外交往的愿望之上,是和平的交流通道 在地理上有重大的交通意义,对开辟道路、拓展地理意义重大 中国都处于相对的优势地位
类别 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不 同 点 出发点 以长安地区为出发点 以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明州等地为出发点
连通 对象 主要是东西商业贸易之路,连通中国和亚欧各国间的政治往来、文化交流 主要是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的交流通道
衰落 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中亚地区的衰弱和地理变迁而衰落 因为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而逐渐为西方列强的侵略途径所替代
中国都处于相对的优势地位 探究点二 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材料一 学术界一般认为,丝路的正式开辟始于汉朝官方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之后。到公元前60年,汉朝正式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丝绸之路开始进入兴盛时期。隋唐时期,丝路畅通,达到了鼎盛的阶段,中西文化交流达到高潮。到唐安史之乱后,贸易交往受到了阻碍。五代十国、宋、辽、金、西夏诸政权分裂割据之时,陆上丝绸之路从鼎盛走向衰落,海上丝绸之路迅速发展,直到元朝,陆上丝绸之路有所复兴。
——摘编自周伟洲、丁景泰《丝绸之路大辞典》
[问题1] 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丝绸之路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海上丝绸之路繁盛的原因。(培育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答案】主要特点:历史悠久,分陆、海两道;具有延续性,持续发展,是古代东西方交往的重要通道。
原因:北方战乱;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落;古代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封建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指南针、航海技术、造船技术的进步。
材料二 16世纪以前中西文化交流以“东学西传”为主。起始于西汉,中国文化传到西方去的主要是物态文化(包括科技和艺术成果)。从16世纪开始,在近现代的中西文化交流中,西方文化占据了主导地位,并由此产生了数百年的“西学东渐”现象。在“西学东渐”时期,中西文化交流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深度、广度上都大大地超过了前一个时期。
——摘编自李翠玉《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考察》
[问题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东学西传”的途径及主要特点。(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答案】途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主要特点:没有大规模展开;没有深入了解和认识;交流的层面大多停留在物态文化上,如丝绸、瓷器、茶叶、四大发明等。
【要点总结】 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特点
特点 具体表现
唐朝中期前以陆路贸易为主,唐朝中期后以海路贸易为主 我国古代的对外交通,可以以唐朝中期为界分为两个阶段。汉朝至唐朝中期前,主要通过丝绸之路同西亚、欧洲和非洲一些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与交流;唐朝中期后至明朝,海路在对外交往中日益占据了主导地位,这是由北方战乱不止、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和造船等技术的长足进步所致
特点 具体表现
对外关系以友好交往为主流 两汉同朝鲜、日本有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唐代对外关系友好,同亚洲其他国家交往频繁,对彼此的经济文化都产生了影响。南宋的对外贸易范围扩大到非洲一些国家。元朝时,亚洲、非洲、欧洲的国家和地区不断有使团、商队来大都,泉州港异常繁忙。明朝郑和下西洋密切了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特点 具体表现
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自守 汉朝至明朝的一些封建统治者实行对外通好政策,促进了我国和其他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丰富了各国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加强了我国同世界各国的联系,提高了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和地位。清朝前期统治者为了巩固封建专制统治,对外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我国日益落后于世界潮流
课堂小结 | 史论提升
知识导图


史论要语
1.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沿河西走廊出使西域,大大推进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唐朝中期以后,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
2.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是欧亚大陆其他重要的商路。

史论要语
3.养蚕和缫丝技术、漆器及其制造技术、铁器及冶铁技术、古代四大发明和瓷器等中国物质和技术逐渐外传。
4.西汉获得“汗血马”,引进饲草苜蓿及葡萄等水果。胡桃、胡萝卜等带有“胡”字的物种以及棉花等西方物质和技术传入中国。
5.佛教在汉朝传入中国,著名佛教石窟融汇东西艺术风格;祆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陆续传到中国;中医药知识传到阿拉伯地区。

随堂小练 | 素养达成
1.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的凯撒穿着一件丝绸长袍到剧院看演出,吸引了满剧场的人。这件丝绸长袍的料子获取的途径是 (  )
A.丝绸之路 B.海上丝绸之路
C.新航路 D.太平洋丝绸之路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丝绸之路开辟,中国的丝绸、纸张、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运往西方,许多中国特有的工艺技术与思想文化也随之向西传播。当时凯撒能穿上丝绸长袍,主要得益于丝绸之路的中西丝绸贸易和流通,故A项正确。
2.唐朝时,胡商遍布长安东西二市;北宋首都东京城的商业空间较长安大为扩展,而胡商的身影却大为减少。这一变化折射出 (  )
A.商品经济规模萎缩 B.传统陆上商路受阻
C.市坊分离制度解体 D.外交政策趋向保守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长安既是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国际大都市,因而有大量少数民族商人和外国商人在此定居,宋朝时,陆上丝绸之路受阻,海上丝绸之路兴盛,对外交往范围较唐朝有所发展,外商多聚居于泉州、广州等海港城市,故B项正确。
3.四川广汉的三星堆遗址(距今约4 500-2 800年)出土了大量海贝,其中一种齿贝仅产于印度洋的深海区域。这种齿贝还在四川西昌,云南大理、昆明、 楚雄、曲靖等地多有发现。这一发现可以用作研究 (  )
A.古代西南地区货币的起源
B.古代气候和物种变化情况
C.中印直接贸易的最早见证
D.西南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
【答案】D
【解析】四川三星堆遗址中出土的齿贝在四川其他地区和云南地区也有发现,且这种齿贝仅产于印度洋的深海区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类社会形成的早期,贝壳曾经充当货币,说明四川广汉地区与印度洋地区之间可能存在经济联系,因此这一发现可用于研究西南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故D项正确;贝壳曾经充当货币,但不能据此推知古代西南地区货币的起源,排除A项;仅根据贝壳的发现不能说明古代气候和物种的变化情况,排除B项;材料无法证明中印之间存在直接贸易,“最早见证”的说法也存在问题,排除C项。
4.“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推行经贸和文化交流,舰队这么强大却没有进行过任何侵略,而是调解纠纷,打击海盗。”此材料评述的历史事件是 (  )
A.张骞通西域 B.鉴真东渡
C.郑和下西洋 D.戚继光抗倭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以强大的舰队进行和平的经贸往来、调解纠纷、打击海盗的是郑和下西洋,故C项正确。
5.东汉的墓葬中开始使用有希腊、罗马风格的石柱,当时的建筑上还有西方的人体雕塑及希腊式的柱式。这表明 (  )
A.汉朝和罗马开始了官方直接往来
B.中西方之间已有文化交流
C.东汉政府着力全面学习西方文明
D.希腊是东西文化交流中心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东汉的墓葬中出现西方的建筑样式,说明这一时期存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现象,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汉朝和罗马的官方直接往来,故A项错误;仅凭材料信息无法说明东汉政府着力全面学习西方文明,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希腊是东西文化交流中心,故D项错误。
6.《岛夷志略》记载,元至正年间,占城(位于今越南)“货用青瓷花碗……烧珠(陶瓷作坊附烧瓷珠)之属”,爪哇(位于今印度尼西亚)“货用硝珠(烧珠)……春白花碗……之属”,天竺(位于今印度)“贸易之货,用……青白花器……之属”,真腊(位于今柬埔寨)“货用……黄红烧珠……之属”。据此可知,元代 (  )
A.瓷器是重要外贸商品 B.“下南洋”潮流初具规模
C.印度洋贸易颇为频繁 D.海上丝绸之路不断延伸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元代中国的瓷制品在东南亚、南亚的流行,这说明瓷器是当时重要的外贸商品,故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中国移民“下南洋”,排除B项;材料提及的大多数国家(地区)位于太平洋而非印度洋沿岸,且都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已经到达过的地方,排除C、D两项。(共39张PPT)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课程标准 学科素养
1.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商路的开辟。 2.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1.探究新航路开辟后全球贸易网逐步形成的过程,理解其产生的双重影响,培育史料实证、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2.阐释商品的世界性流动对文化交流国际化的推动作用,培育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课标导航·明晰目标】
【时空坐标·历史脉络】
知识归纳 | 识记理解
     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1.工业革命前的近代世界贸易。
15世纪 之前 15世纪 之后 背景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各洲之间的贸易随之扩展
表 现 国际流通中的商品种类与数量大大增加。咖啡、烟草、可可等出现在欧洲市场;欧洲的产品开始在美洲市场销售
亚欧大陆 
15世纪 之后 表 现
影 响
股份公司 
欧洲 
【特别提示】 荷兰东印度公司
荷兰东印度公司是1602年荷兰建立的具有国家职能、在东方进行殖民掠夺和垄断东方贸易的商业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是第一个可以自组佣兵、发行货币的公司,也是第一个股份有限公司,拥有被获准与其他国家订立正式条约,并对占领地实行殖民统治的权力。1800年公司正式解散,其财产和债务由巴达维亚共和国承担,公司的殖民地成为荷属东印度,在19世纪又扩展到了整个印度尼西亚群岛,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印度尼西亚。
2.工业革命后的近代世界贸易。
背景 工业革命后,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使欧美国家需要寻求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表现
类型丰富的工业产品,通过更快速的交通工具输送到世界各地
从1870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世界贸易额增长了近2.6倍
北美 
3.二战后的现代世界贸易。
阻碍因素 20世纪上半期的两次世界大战影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冷战 
促进因素
表现 从1950年到2000年,全世界的贸易出口总值从约610亿美元增加到61 328亿美元,增长约100倍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世界贸易组织 
国际分工 
【归纳总结】 世界贸易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是具有法人地位的国际组织,在调解成员争端方面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它的前身是1947年订立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与关贸总协定相比,世贸组织涵盖商品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以及知识产权贸易,而关贸总协定只适用于商品货物贸易。自2001年12月11日开始,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商品 流动
文化 
文化 交流 的国 际化 饮茶 风俗 的国 际化 最初,中国茶主要在中国周边传播
茶文化创新:“日本茶道”、英国“下午茶”
万里茶道 
文化 交流 的国 际化 服饰 的国 际化
中国服装柔软的面料、富有东方韵味的款式、线条流畅的龙凤花草纹样等,融入法国18世纪的服装设计之中
20世纪初,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女装大胆采用东方女装宽松的样式,奠定了20世纪西方女装流行的基调
传教士 
中山装 
文化 交流 的国 际化 钟表 传入 中国
到18世纪,中国进口钟表的数量已经很多。一些清朝高官将进口的钟表作为珍稀物品收藏。钟表在社会中下层中逐渐流行,一些公共场所也安装有钟表
中国人制作的钟表,其外观多体现了中国自身的文化特色
文化产品的传播 进入20 世纪,全球贸易网的形成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交流。除了传统的与吃、穿、用等相关的商品,电影、音乐、电视节目、动漫、书籍等各国文化产品,也广销世界各地
澳门 
【思维点拨】 “万里茶道”的线路
“万里茶道”的陆路起点为中国福建省武夷山的下梅村,沿途集纳福建、江西、安徽的茶叶运至汉口;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等产区的茶叶也分别汇聚汉口。茶叶在汉口加工、分装后,经河南、河北、山西、内蒙古向北运输,在中俄边境口岸恰克图完成交易,然后横跨西伯利亚,抵达俄国莫斯科、圣彼得堡,再销往欧洲各国。茶道在当时的中国境内约5 300千米,俄国境内约8 000千米。
重难探究 | 素养初培
探究点 二战后世界贸易快速发展的原因
材料一 二战后世界经济的范围真正囊括了全世界,形成了体系。1947年10月30日,美、英、中、法等23个国家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上签字,该协定于1948年1月1日生效。缔约国每年召开一次大会,就国际贸易中的重大问题进行谈判,特别是对主要商品的税率进行协商达成减让协议。总协定缔结后,成员国多次进行多边贸易谈判,世界贸易的90%在缔约国间进行。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当代卷》
[问题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关贸总协定的历史作用。(培育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答案】历史作用:促使世界贸易朝着组织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创造了世界经济自由贸易环境;增强了世界主要国家间的经济合作;有利于经济全球化发展;促进了战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材料二 1995年新年伊始,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关于争端解决的规则与程序的谅解》(以下简称“谅解”)作为该组织所管辖的协议之一也同时生效。随着“谅解”所规定的有关机构的相继成立,世贸组织已开始受理一些成员国所提出的申诉,新的国际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开始形成。与原《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相比,该“谅解”所确定的规则与程序将加强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的作用。有人认为这“可以说是这一机制的一次革命——从论坛和调解委员会变成法院或仲裁庭的革命”。
——蒋德恩《原关贸总协定争端解决机制
的缺陷与世贸组织新机制的特点》
[问题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关贸总协定的局限性及世界贸易组织成立的积极意义。(培育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答案】局限性:关贸总协定只是一个临时适用的多边贸易协定;在解决争端时缺乏法律性的强制措施;在解决国际贸易的问题上难以适应时代潮流。
积极意义:标志着世界贸易进一步走向规范化;标志着全球有序的自由贸易新时期已经开始;表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要点总结】 二战后世界贸易快速发展的原因
(1)关贸总协定及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以及各国围绕贸易、关税的谈判推动着世界贸易的发展。
(2)中国坚持对外开放政策,成就巨大,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3)冷战的结束推动了世界贸易发展的进程。
(4)跨国公司的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等因素也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课堂小结 | 史论提升
知识导图


史论要语
1.世界贸易在15世纪之前主要局限于各洲内部和亚欧大陆之间;15世纪之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工业革命后形成了西欧、北美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二战后生产的国际分工进一步发展,全球贸易网形成。
2.最初,中国茶主要在中国周边传播。16世纪以后,中国茶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并形成“日本茶道”和英国“下午
茶”等新的茶文化。
史论要语
3.中国服装的面料、款式、纹样等融入法国18世纪的服装设计之中;20世纪初,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女装采用东方女装宽松的样式,奠定了20世纪西方女装流行的基调;民国早期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服装的特点。
4.16世纪中期,欧洲的钟表经澳门传入中国内地。中国人制作的钟表,其外观多体现了中国自身的文化特色。

随堂小练 | 素养达成
1.新航路开辟后,阿姆斯特丹、威尼斯的商人可以用汇票购买商品,也可以把汇票存入银行,或兑换成现金,汇票开始逐渐盛行起来。汇票的盛行反映出新航路开辟后 (  )
A.商路中心的转移 B.契约规则的确立
C.价格革命的影响 D.贸易规模的扩大
【答案】D
【解析】新航路开辟后,交易范围以及贸易规模扩大,需要更多的货币,当时使用的是贵金属,携带大量货币既不方便又不安全,因此汇票开始兴盛,故D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后,地中海地区的城市商业受到冲击,商贸中心开始转移,但材料中并未体现这一点,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契约规则,故B项错误;价格革命是指黄金、白银等贵金属大量涌入欧洲,造成物价上涨,但材料未体现这一点,故C项错误。
2.下面是1800—1880年世界贸易总额变化表。导致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  )
A.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B.早期殖民扩张拓展了世界市场
C.新航路开辟加强世界各地联系
D.商业革命使世界贸易范围扩大
【答案】A
年份 1800年 1840年 1860年 1880年
世界贸易总额/亿美元 14 27 72 147
【解析】从表中可以看出,1800—1880年,世界贸易总额迅速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基本形成,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快速发展,故A项正确。
3.当今全球贸易中,西方的文娱产品如电影、文学、艺术等,源源不断地涌入非西方国家。更主要的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拓展,西方的资本、技术、信息、商品、跨国公司在全球流动,西方文化的触角也就自然延伸到世界各地。这说明 (  )
A.世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
B.文化交流导致文化民族性丧失
C.贸易发展带来文化扩张
D.西方以经济交往掩盖文化侵略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本、技术、信息、商品、跨国公司在全球流动的同时,也促使西方文化自然延伸到世界各地,这说明经济贸易的发展带来文化的扩张,故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文化的扩张,而不是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排除A项;西方文化的扩张给民族文化带来冲击,但是材料没有反映文化民族性丧失,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经济全球化推动了西方文化的扩张,而不是体现文化侵略,排除D项。
4.18世纪末以来,饮茶之风深入俄罗斯社会。与中国饮茶时的儒雅重礼之风有所不同,俄罗斯人往往通过饮茶补充热量,比如放糖、蜂蜜等辅料,有的人干脆将饮茶作为三餐中的一餐。这反映出 (  )
A.文化在交流互鉴中发展
B.茶文化重塑俄罗斯社会
C.文化传播中的本土化趋势
D.文化传播具有时代特色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俄罗斯在茶中添加各种辅料,甚至以茶代餐,这更加符合俄罗斯人的饮食风俗,反映出文化传播中的本土化趋势,故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单向交流,而非交流互鉴,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通过材料中俄罗斯人的饮茶风俗无法看出当时的时代特色,排除D项。
5.“中山装没有采用开放式的敞领,而是采用关合式的立领,这种形式的设计一方面是源于中山装所借鉴的西式军装,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影响到了服装领型的选择。”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山装的这种设计 (  )
A.体现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决裂
B.带有反专制的意义
C.没有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
D.具有中西合璧风格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源于中山装所借鉴的西式军装……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影响到了服装领型的选择”可知,中山装的这种设计具有典型的中西合璧风格,故D项正确。
6.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的快餐连锁店进入印度以后,当地传统食品也建立起自己的快餐品牌;西方时装进入日本以后,日本传统服饰形成了自己的时装业,并且保留了典型的日本式审美标准。这些现象表明 (  )
A.东方各国文化被西方文明同化
B.全球化趋势削弱了民族国家的特色
C.经济全球化促进本土文化复兴
D.经济全球化导致不同文明产生冲突
【答案】C
【解析】材料“当地传统食品也建立起自己的快餐品牌”“保留了典型的日本式审美标准”反映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西方文化进入印度、日本后,当地的相关行业借鉴西方文化发展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这说明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本土文化的复兴,故C项正确;材料中日本时装业“保留了典型的日本式审美标准”说明没有被西方文化同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印度快餐业、日本时装业发展成为具有本民族国家特色的行业,而不是民族国家的特色被削弱,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不同文明之间的借鉴和融合,而非冲突,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