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不说俺家乡好——初中语文八下第一单元整合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谁不说俺家乡好——初中语文八下第一单元整合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05 21:31:2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谁不说俺家乡好——初中语文八下第一单元整合教学设计
单元分析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阅读部分以“民俗文化”为人文主题。与八年级以文体为单元编组依据不同,本单元涉及多种文体。其中教读课文《社戏》是小说节选,《回延安》是民歌形式的现代诗,自读课文《安塞腰鼓》《灯笼》为散文。写作训练专题为“学习仿写”。
本单元语文学习要素为:体会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结合具体文本,“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表现为:以叙述和人物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小说中,运用环境描写、议论抒情寄寓着作者的情思,如《社戏》;以直接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民歌中,可通过人物描写、场景描写等来间接抒发作者情感,如《回延安》;以描写、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散文中,运用精当的议论抒情可表现深刻主题和复杂情感,如《安塞腰鼓》《灯笼》。
以“民俗文化”为主题的单元,统编教材还有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其中包含老舍《北京的春节》、沈从文《腊八粥》、马晨明《藏戏》及古诗三首(韩翃《寒食》、《迢迢牵牛星》、王建《十五夜望月》)。这个单元的阅读和写作重点是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写家乡风俗。
对照六下第一单元学习提示和课后习题发现,两个单元人文主题相同,能力训练点都包含“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不同之处在于文体由单一到多样,能力训练从选材组材上升到情感抒发和思想表达。因此,八下第一单元的学习应在学生已有学习经验基础上,结合人文主题和学生生活经历,聚焦学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寄寓情思”。
本单元四个文本中,《社戏》《灯笼》以记叙为主,通过叙述波澜起伏的一件事或者叙述多个相关事件,综合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表达作者情思;《回延安》《安塞腰鼓》则以描写为主,通过多个场景描写,辅以抒情、议论,抒发作者情感。教学中,可以把四篇课文调整、组合,教读一篇,自读一篇,文本的共性特点可以通过学习、迁移来强化,不同之处则在比较中深化认知。
基于以上分析,本单元整体学习主题定为: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表现民风民俗中的情思。单元学习情境及任务设置为:开学第一个月,校报开展“谁不说俺家乡好·民俗篇”主题征文 活动,文体不限,请同学们阅读相关文章,学习名家写法,完成一篇征文。
为帮助同学们完成单元学习任务,本单元分三个课段进行:第一课段,叙说风土人情;第二课段,抒写故土之恋;第三课段,寄寓我的乡俗情思。
本设计展示第三课段教学内容。
整合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梳理课文行文脉络,学习围绕民俗活动选材,表达家乡风貌。
2.聚焦人物风貌,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写法,寄寓乡土情思。
3.联结课外素材,感受民俗文化中的精神价值。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都是家乡和故土的孩子。乡音绕耳,乡俗入心,我们融入其中,观察着感悟着,也思考着,成长着。刚刚经历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春节,家乡的哪个习俗或风物触动了你的情感、引发了你的思考?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四篇各具特色的名家作品,每位作家都通过民俗活动表达着“家乡好”这一主题。这节课,我们整合四篇文章,跟着名篇学写家乡风俗,表达家乡情思。
二、为家乡民俗代言
1.谁不说俺家乡好?本单元四篇文章的作者用小说、诗歌、散文等形式分别抒写了家乡民俗,表现了家乡的美好。如果只用一句话来为家乡民俗代言,你觉得他们会怎么说?请你浏览课文,从文中选出你认为最合适的语句。
“我”为家乡民俗代言
用一句话来为家乡民俗代言,他们会怎么说?
迅哥儿说:
贺敬之说:
刘成章说:
吴伯箫说:
示例,明确:迅哥儿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贺敬之说,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刘成章说,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吴伯箫说,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
(引导学生寻找文中鲜明体现作者情思的议论抒情句子,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领会其表达效果。)
2.为了表现对美好家乡的向往、赞美、思恋,四位作者从民俗这一角度入手,或讲述故事,或描绘场景,或抒写回忆,或联想古今。他们在告诉我们,你要写家乡好,不能只写民俗好。要写什么呢?请结合前面课段的学习经验,任选一篇课文,梳理文章行文思路或内容,代作者言说。
话题:
你要写家乡好,就不能只写家乡好。
你要写家乡民俗,写……
示例1:鲁迅——你要写家乡好,就不能只写家乡好。你要写社戏,写平桥村的淳朴民风,写小伙伴们的玩耍,写看戏前的波折,写出门看戏,写月夜航船,写船头看戏,写返航偷豆,写偷豆余波。
示例2:鲁迅——你要写家乡好,就不能只写家乡好。你要写看社戏,要叙述看社戏前的波折和惊喜,要描写看社戏路上美好的夜景,要刻画一起看戏的聪明淳朴的小伙伴,要记述返航中偷豆的奇妙经历……
要求:1.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文本研讨发言内容。2.可以依据文章体裁,从内容、思路、表达等方面阐述。
(引导学生根据前面课段的学习,多角度梳理文章内容,明确如何从民俗角度表现“家乡好”这一主题。)
三、探寻家乡人物精神
在大家的分享中,我们发现,要写家乡民俗,要写家乡美好,最重要的是写民俗中体现出来的人的精、气、神。我们国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大国,民俗文化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延续了某种精神和人文性格,从而造就了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品格。怎样把民俗中体现的人文精神写出来?我们来看看名家们的方法。
任务1:
任选一个写人物的片段,读懂作品蕴含的人文精神,探究作者使用的表达方式。
要求:1.朗读文段,品读人物精神。2.小组讨论,探究表达方式及效果,形成发言内容。3.推荐成员交流展示。
“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米酒油馍木炭火,
团团围定炕上坐。
满窑里围得不透风,
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
“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
(朗读)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朗读)
最壮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雪夜入蔡,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这个环节聚焦写人物精神的片段(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散文中的人物描写或作者情思抒写),探究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方法及效果。
明确:《社戏》中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了以双喜为代表的一群活泼自由、天真烂漫、聪明能干的少年形象。双喜做事思虑周全、有主见、顾全大局、有领导力,阿发纯真、无私、朴实可爱。这群少年是作者理想的人的状态。
《回延安》运用场面描写和语言描写,表现延安人民的热情,通过描写来间接抒发作者对延安母亲、对延安人民的赞美之情。
《安塞腰鼓》采用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式,描绘黄土高原后生的元气淋漓的形象,揭示高原后生蓬勃向上的精神,抒发对他们的赞美之情。
《灯笼》采用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式,表达要投身革命斗争、保家卫国的豪迈情怀。
小结:不管是以虚构为手段的小说,还是写实的散文和诗歌,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更好地表现人的精神,表现文章主旨,表达作者情感。
四、联系生活,习练方法
通过民俗活动或场景写人物精神,表现家乡美好,不仅是文学作品的常用手法,在影视作品中也很常见。观看2024年春晚微电影《争春》,围绕如何表现“家乡好”这一主题,说说这个节目好在哪里。
(播放《争春》)
任务2:
观看2024年春晚微电影《争春》,参与课堂微演讲:
这个节目好,……(表达方式)不能少
温馨提示:
1.想一想,这个节目通过民俗活动舞龙想表现什么?
2.如果说三支舞龙队伍争斗的过程是在叙述一个故事,是记叙的表达方式,你从节目中看到描写、抒情、议论了吗?
3.以“这个节目好,……(表达方式)不能少”为话题准备1分钟演讲。
引导学生发现微电影对民俗活动中人文精神的凸显。探讨视频中的叙述、描写和议论抒情方式的体现。
交流:
《争春》通过民俗活动——舞龙,表现舞龙人争先进取、蓬勃向上的劲头,和互助互爱、合作共赢的精神。
从写作的角度审视这个节目,我们可以说,三支舞龙队伍的参赛过程是叙事,通过叙事我们观看到一个完整的故事;三个主角的争斗和互助是人物描写,通过人物描写我们感受到人物特点和内在精神;舞龙景象是场面描写,通过场面描写我们感受到民俗活动的热闹欢庆、促进群体合作交融的特色;最后的灯火辉煌则是艺术化的抒情,通过抒情我们受到情感的触动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