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不懂就要问
三年级上册
课时目标
1.准确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
2.理解为什么孙中山宁可冒着挨批评的危险,也要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难点)
不懂就要问
谁不懂?
哪儿不懂?
要问谁?
问什么?
……
孙中山: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名文,字德明,号日新,改号逸仙,广东香山(今广东省中山市)人。他推翻了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曾任中国同盟会总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背 诵 例 圈 段 练
糊 涂 呆 戒 厉 挨 楚
bèi
lì
sòng
quān
duàn
hú
tú
dāi
jiè
lì
liàn
ái
chǔ
字词检查
圈
juān
juàn
(圈在)
(圈养)
例:农村里养土鸡大都是在郊外圈( )一块地,把鸡圈( )起来,实行圈( )养。
juān
quān
quān
(圈子)
juàn
多音字
背
bèi
bēi
(背诵)
(背包)
例:我从背( )包里拿出语文书,然后开始练习背( )诵今天学习的古诗。
(背书)
(背着)
bèi
bēi
多音字
反义词
流利——(结巴) 稀里糊涂——(明明白白)
详细——(粗略) 摇头晃脑——(正襟危坐)
认真——(草率) 鸦雀无声——(人声鼎沸)
一字不漏——(漏洞百出)
近义词
照例——(照常) 练习——(训练)
流利——(流畅) 稀里糊涂——(糊里糊涂)
摇头晃脑——(摇头摆尾) 霎时——(瞬间)
鸦雀无声——(万籁俱寂) 道理——(原理)
一字不漏——(疏而不漏) 详细——(详尽)
认真——(仔细) 清楚——(明白)
私塾:
词语解析
旧时家庭、宗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一般只有一个教师,采用个别教学法,没有一定的教材和学习年限。
老师。
按照惯例;按照常情。
不明事理。
形容自得其乐或自以为是的样子。
极短的时间。
形容非常安静。
话说得快而清楚;文章读起来通畅。
先生:
照例:
糊里糊涂:
摇头晃脑:
霎时:
鸦雀无声:
流利:
课文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读私塾,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大胆地向先生提出问题,最终先生详细地为他们讲解的故事。
人物
时间
地点
起因
经过
结果
孙中山
小时候
私 塾
不理解
提问题
先生讲解
要素串联法
初读课文
课文讲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
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
孙中山小时侯在私塾读书。那时侯上课,先生念,学
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
想象当时孙中山是怎么想的。
虽然背书很流利,但对于背诵的内容感到疑惑、不解。
为了弄清楚书中的道理,不糊里糊涂地背,孙中山鼓足勇气、壮着胆子请教老师表明他追求真理的欲望强烈。
“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说明孙中山有礼貌、勇敢、态度诚恳;恳求,期待先生给他讲解。
“壮着胆子”说明了什么?
孙中山的角度:私塾先生非常严厉,孙中山还要壮着胆子问先生,说明孙中山求知的决心很大。
思考:孙中山这一问,同学的反应怎样?老师前后的反应又是怎样的?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k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同学们的害怕、畏惧,显示出孙中山的勇敢。
我会写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有的同学( ),
有的同学( ),
有的想:( )
有的小声嘀咕 :( )
惊得目瞪口呆
吓得用书挡住脸
孙中山吃了豹子胆啦!
孙中山这下可要挨揍了!
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
结合插图,想象先生厉声责问的表情,读出先生的严厉。
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说:“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
先生的态度的转变,也是对孙中山主动提问、敢于提问的精神的肯定。
先生讲得很详细,大家听得很认真。
说明大家并不是不想知道书里的意思,而是不敢向先生提问,孙中山能主动提出要求实在难能可贵。
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这句话点明了主旨。孙中山认为要想求得真正的知识,就应做到“不懂就要问”。为此,他宁愿挨打。这种精神十分可贵,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句话?
后来,有个同学问孙中山:“你向先生提出问题,不怕挨打吗?”
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思考:学习时遇到不懂的问题,孙中山是怎么做的?你认为孙中山是一个怎样的人?
仔细默读课文,思考: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孙中山勤学好问?
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归纳总结
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
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孙中山是一个勤学好问、善于思考、执着求理的人。
课文记叙了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时,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不怕先生的责罚,大胆地向先生提出问题的事情,赞扬了孙中山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主题归纳
认真读书
勤学好问
结构梳理
不懂就要问
私塾读书 交代起因
老师讲解 挨打也值得
照例背诵 流利
糊里糊涂 提问
勤学
好问
课后作业
将孙中山“不懂就要问”的故事讲给家人听,并收集更多的孙中山的故事,读一读。
课外积累
关于勤学好问的名言
(2)知而好问,然后能才。
—— 《荀子》
解读:聪明并且好问,只有这样才能成才。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论语》
解读: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可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