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氓》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1《氓》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05 18:44: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 高二选择性必修下《氓》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知识,课文背熟默写。
2、掌握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提升鉴赏诗歌的能力。
3、体会女主人公心理的前后变化,感受诗歌“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抒情特征。
4.了解诗歌中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树立正确的爱情价值观。
第1课时
任务一、必备知识
1.你知道哪些《诗经》的知识?
收入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首。
汉以前被称为《诗》或《诗三百》。因其为毛公传,又称《毛诗》。汉以后儒家奉为经典,称为《诗经》。
《诗经》是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
诗经六义:风 雅 颂 赋 比 兴
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手法上分为赋、比、兴
形式上四言为主,重章叠句
2.相关背景
 《氓》是春秋时期的一首民歌。春秋时期封建的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阶段,封建思想意识还没有形成完整体系,当时青年男女交往比较自由。郑、卫一带的风俗更是浪漫,桑间濮上、城隅河畔,青年男女幽期密约、投桃报李,并常以诗歌互表衷肠。
3.解题
①氓,民,这里指诗中的男主人公。
(《诗经》中的诗歌的题目全部取自各诗的首句)
古义:民众,百姓,音【meng】
今义:流氓,音【mang】
补充:古代百姓的称谓:布衣、黎民、庶民、苍生、氓。
古代,“流”指无家可归的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具有流动性和不稳定性,“氓”指无固定职业的人,没有正当职业而常常犯罪。
任务二、梳理文意
正音:
氓(méng) 淇(qí) 愆(qiān) 筮(shì)
咎(jiù) 徂(cú) 靡(mǐ) 隰(xí)
蚩(chī) 将(qiāng) 垝(guǐ) 垣(yuán)
汤(shāng) 渐(jiān) 罔(wǎng) 咥(xì)
载(zài) 葚(shèn) 泮(pàn)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任务三、如果《氓》只留下前两个片段,这将多么美好。
为诗歌拟题目,以不同的诗歌体式改写氓
第2课时
当代著名学者鲍鹏山说:在《诗经》中最完美的女性,我以为便是那位卫国女子。
任务一、读出故事和情绪
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按照什么线索展开的?
一个女子的婚恋悲剧。
情节线索:“恋爱”——“婚变”——“决绝”
情节 感情基调
恋爱——热情、幸福
婚变——沉痛、怨恨
决绝——清醒、刚强
从内容上说,是一首弃妇诗;从表达方式说,是一首叙事诗。
任务二、了解人物形象
1.请你用四个字概括每一个章节的内容,并用一个字概括女主人公的心理。
相识允婚-相思成婚-沉溺情网-怨指负心-忆苦自伤-情断义绝
喜-盼-悔-怒-怨-决
2、细读文本,说说你对男女主人公的初步印象
女主人公(为爱痴狂、懂得止损,情深不寿)
女主人公是如何充当自己三种社会角色的?
作为恋人的她浪漫,多情、温柔
作为妻子的她贤慧、勤劳、善良
成为弃妇的她自尊、自爱、自强(或:刚烈、清醒)
(作为恋人:体贴温柔,率真痴情
作为妻子:贤惠勤劳,隐忍重情
作为弃妇:清醒刚烈,坚强自尊)
单纯、勤劳、善良、温柔、贤惠、坚强的女主人公形象
怨而不怒,哀而不伤
怨而不怒:
①怨: 诗歌运用记叙和对比(女也不爽.……二三其德),讲述了女子甘于贫苦、勤俭持家与氓三心二意、背信弃义的事实,表达出尤怨之情,
②而不怒:但语气始终平静而克制,并没有对这些行为进行激烈的批判与斥骂。(深情,也有理性的思考)
哀而不伤:
①哀:诗歌运用比兴和直接抒情(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写出女子因爱情凋零且不被理解而感到哀伤,②而不伤:但是对年少相爱的美好回忆却成为这种悲哀之下难以抹杀的底色;同时,女子能够及时醒悟,决心摆脱情感失败的束缚,避免使这种悲哀滑向不可挽回的痛苦。(一地鸡毛,遇人不淑的悔恨,止损)
男主人公(薄情郎)
“氓”是一个不负责任、自私自利的负心汉。“氓”可以说是男权社会的一个代表性的人物。在求婚时,他对女主人公的感情是真挚的,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女主人公年老色衰,他的爱也随风而去,最后以至于欺侮妻子,全然不念往日的恩爱,无情地抛弃了妻子,他是一个对家庭极不负责任的人。诗歌从他婚前到婚后的变化中,凸显了他不负责任、感情不专一的品行和暴躁的性格,从而反映了古代男女极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教参分析:他是一个“抱布贸丝”的小商贩,为了追求爱情,可以置生意于不顾,表现出对爱情执着的一面;他急于成婚,至于发怒,表现出急躁的性格特征;而婚后的暴躁,“二三其德”,又表现出他品德的败坏;婚前的热烈,婚后的离弃,两相对照,则揭示了他的虚伪。总之,隐现于诗句之中的男子,是一个性情狂暴、违背诺言、始爱终弃的负心汉。)
任务三、掌握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文章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对比,叠词,赋比兴
对比手法:
(1)女主人公婚前婚后形成对比。
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生活幸福,温柔、纯真、热情,对爱情和幸福充满了渴望。
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我”受尽屈辱,作为人妻,却遭到遗弃,既后悔又令人伤心。当初的渴望变成了失望。但性格刚烈,认知清醒。终于认清了男子的真实面目,变得刚强起来。
(2)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
婚前:“氓之蚩蚩”、“信誓旦旦”。对人一副笑嘻嘻、老实忠厚的样子。
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婚前婚后,判若两人。
(3)“我”与“氓”对爱情态度的对比。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我”对爱情态度专一,为了婚姻日夜操劳;“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男子对爱情极其不专一,三心二意,无情无义。
这些对比鲜明生动,分别表现了女主人公和男主人公性格特点以及感情的变化。
赋比兴手法:
1. 赋比兴
1——2章:追叙恋爱生活。(赋)
3——5章:追叙婚后的不幸生活(3/4比兴和5赋)
6章:女主人公毅然与氓决裂。(比)
(诗歌第一、二章采用赋的手法讲述故事,写男子求婚、女子恋爱、两人结成夫妻的甜蜜回忆,缠绵情深。
第三、四章比、兴结合:皆以桑树起兴,从女子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女子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则用“诫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诫女无与士耽”。
第五章用赋的手法叙述女子婚后的不幸。
第六章赋兼比兴:在抒情中叙事,相恋时,男子“信誓旦旦”,可在女主人公年老色衰时就厌弃她;以“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来比喻女主人公的忧愁痛苦没有尽头,比中有兴,强烈地抒发了一腔怨愤,诉说了弃妇无边无际的痛苦。全诗赋、比、兴三者交替运用,使整首诗形式多样,抒情含蓄而有余味。)
重点讲解以“桑”比兴——
1.如何比兴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等诗句以桑起兴,引发下文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同时,这几句诗又以桑设喻,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
其中,其叶沃若喻女子青春年华;以“鸠”无食桑葚喻女子不要对男子过分迷恋;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喻女子年长色衰。
2.比兴作用
结构上——
(1)在叙事中穿插比兴,使叙事暂时中断,避免了平铺直叙。
(2)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婚后生活并不如意美满,叙事线索似断实连。
(3)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比兴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内容上——
(1)比兴能唤起读者丰富的想象,“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喻指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相应可以推测出女子年老色衰时氓变心的主要原因。
(2) 女子是“桑蚕公主”,用女子很熟悉的桑树做比喻,富于生活气息,同时也暗示了女主人公的勤劳。
核心素养
钱穆说“《诗》三百者,实即写物抒情之小品”,“中国人的抒情方法是叙物、索物和触物”,“比物连类,也都是用这比兴的手法”。请从诗中找出所写之物(意象),探析这些物(意象)的潜在内涵和情感寄托。
桑叶
溪边桑林成了众多爱情的发源地。为此,朱熹将 《诗经》中的爱情诗统称为“桑间淮上之音”。“桑叶”在《氓》丰富而曲折的情节里被赋予了多重含义,既是时光流逝与季节变化的写照,又是女主人公容貌衰老与爱情完结的象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比:以桑比女子,以桑叶新鲜润泽比女子的青春年华、恋爱及新婚的甜美;以斑鸠比女子;以 桑葚比爱情。
兴:以兴起,引出自己得到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比:以桑比女子;以桑叶枯黄凋零比女子年长色衰、爱情消逝。
兴:起兴,引出男子的变心,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文学效果:“比”可以使诗歌更为生动、形象,“兴”可以引起联想,起到烘托作用。
桑叶从“沃若”到“黄陨”,不仅是人青春容颜的逝去,更写出了爱情在时光推移中所经历的考验与变化。
淇水
淇水,在今天的河南省,原为黄河的支流部分,因靠近淇山而得名。《诗经》中男女追求情爱,表达情思,常在林涧溪旁,城隅河畔,因而恋于水不自觉的成了一种习俗。淇水可以说是送别之地,是引发情思的载体,也是浪漫爱情的见证场所。
“送子涉淇”
“我”依依不舍,将心爱的人送过了淇水。淇水是“我”与氓美好爱情的见证,在与氓预订了婚事的相关事宜之后“我”怀着无比坚定的信念和依依不舍的情感,送心爱的人回家。在一步一别,不忍别离中,足见“我”对氓的用情之真,一个真诚、美好、坚定的美丽女子形象展现在读者眼前。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淇水,是“我”不幸婚姻生活的见证,见证了我多年来吃苦受贫的生活以及氓的始乱终弃。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淇水有岸,池沼有边。这两句诗用淇水、池沼有岸,反衬男子心意无常,没有拘束限制。一说,这两句诗用淇水、池沼有岸,反衬妇人认为自己如与男子“偕老”,就会有无边的怨苦。
淇水其实是时间之河。淇水的这一边,是女子的年轻可爱,是女子对爱情和婚姻的向往和期待;淇水的另一边,是生活的贫苦,婚姻的不幸。而时间如淇水,女子再次度过淇水,却回不到曾经的美好,只带回了残破。
任务四、树立正确的爱情价值观
1.女主人公对于男主人公的称呼在不断变化,试分析称呼变化与女主人公感情变化二者之间的联系。
提示:称呼变化并非单纯形式上的变化
①“氓”,意为“民”“外来的百姓”,这里用来指外地男子。女主人公一开始时用叙述语气称男方为“氓”,是因为双方的婚姻关系未定,感情还较疏远。
②“子”是对古代男子的美称,当面称对方为“子”,尊重,客气,有礼貌,也透露出女主人公愿意与对方建立婚姻关系的欲望。
③“复关”是借指住在复关的那个人,用地名代人名,流露出热恋中的女子对男子的热烈思念。
④“尔”是第二人称代词,直呼对方,是因为女子明白双方的婚姻关系已定,感情的距离已拉近,这样称呼更加亲切。
⑤“士”是对古代男子的通称,女主人公在遭遇婚姻的不幸后,深思教训,用“士”来称呼丈夫,合身份,讲究礼节,却也包含着嘲讽的意味。
2.《氓》中,女主人公婚姻失败的原因在于氓还是女子本人?
(观点一)主要责任在于“氓”。“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说明女子并没有过错,而“氓”的行为却前后不一了,这说明主要责任在于“氓”的变心。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政治、经济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完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么悲剧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观点二)主要责任在于女主人公。女主人公婚前对“氓”的人品了解不足就草率地与他成婚。婚后的她每天都在操劳家务,忙于劳作,失去了自己的光彩,变成了一个只会操持家务的机器人。一个单调乏味、没有个性、没有情趣的“木头人”怎么能让人继续喜欢呢?
3.如何看待诗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
观点一:他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因素决定。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得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家庭、对感情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难以避免。
观点二:男女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虽有它的社会原因,但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也是不可忽略的。从他们的恋爱过程看,两人虽是自由恋爱,但女主人对男主人公缺乏必要的了解,被他忠厚的表象所蒙蔽,轻率地答应了他,种下了日后悲剧的种子。
4.新时代的女性应该有怎样的爱情婚姻观?
正确的爱情观:爱情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的;不要让恋爱成为人生的全部;爱情是美好的,但它不可能是完美的;要坚定信念,珍惜真爱。
正确的婚姻观:婚姻本就是平淡的,它的内容是生活,全是人生中现实部分的参与;婚姻是两个人合伙的事业,必须同心努力经营,遇到任何危机、困难、损失也得两人共同去承担;没有人是完美的,婚姻中双方只能求同存异;有共同奋斗的价值观。
启示:
1、永远不要把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捆绑在别人身上,要充实自己的生活,要丰富自己的内心;
2、让爱情为人生增色,而不要把爱情作为人生的唯一目的或最高理想;
3、无论多爱一个人,永远不要失去自我。
男孩:要有担当、有责任心,提高自身品德修养,忠于爱人。
现在我只信,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玩偶之家》
我的灵魂跟你一样,我的心也跟你一样。如果上帝赐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是你难于离开我,就像现在我难于离开你一样。上帝没有这么做,而我们的灵魂是平等的,就仿佛我们两个人穿过坟墓,站在上帝脚下,彼此平等。
——《简爱》
诵读舒婷的《致橡树》,体会新时代女性的爱情观与婚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