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第2课时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学习目标
1.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2.了解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3.理解溶解度曲线上的点、曲线的交点以及曲线的形状所表示的意义。
◎素养要求:通过绘制和观察溶解度曲线,体会图像法的数据处理方法,感受列表法和图像法的不同作用,并会观察、分析溶解度曲线,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应用能力。
评价任务
1.独立完成自主学习。
2.合作完成任务驱动一、二。
3.课后完成分层作业本。
【预习导学】
课时线索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探究溶解度曲线
自主学习
1.固体的溶解度的定义:固体的溶解度表示在一定 下,某固态物质在 溶剂里达到 时所溶解的 。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 里的溶解度。
2.固体的溶解度表示的意义:例如,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 g,表示:①
;
② ;
③ 。
3.固体的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20 ℃时,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时,一般称为难溶物;溶解度为 时,一般称为微溶物;溶解度为 时,一般称为可溶物;溶解度 时,一般称为易溶物。
4.溶解度常用溶解度曲线来表示,在绘制溶解度曲线时,用纵坐标表示 ,用横坐标表示 。
5.溶解度曲线获得的信息:
(1)点:①曲线上的点表示物质在某一温度时的 ;
②两曲线的交点表示两物质在某一温度时的溶解度 ;
③曲线下方的点表示的溶液为 ,曲线上方的点表示的溶液为 。
线: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答案】1.温度 100 g 饱和状态 质量 水
2.①20 ℃时,100 g水中溶解36 g 氯化钠时达到饱和状态
②20 ℃时,100 g水中最多可溶解36 g氯化钠
③20 ℃时,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比为36∶100∶136
3.<0.01 g 0.01 g~1 g 1 g ~ 10 g >10 g
4.溶解度 温度
5.(1)①溶解度
②相等
③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合作探究】
任务驱动一:理解溶解度的含义
溶解度是对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在理解溶解度定义时,你认为应抓住哪些关键要素
【答案】①条件:一定温度;
②标准:100 g溶剂;
③状态:饱和状态;
④溶质质量单位:克。这四要素缺一不可。
任务驱动二:探究溶解度曲线
(1)根据教材表中数据,在教材图中坐标纸上绘制出KNO3的溶解度曲线。从KNO3的溶解度曲线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2)根据教材中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曲线,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3)根据教材中几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①陡升型: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 ;
②缓升型: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如 ;
③下降型: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 。
【答案】(1)①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②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
(2)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3)①硝酸钾 ②氯化钠 ③氢氧化钙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