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同步经典题(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同步经典题(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2.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05 18:05:52

文档简介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同步经典题(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一、选择题
1.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八股之害等于焚书”是说明二者都(  )
A.引发了文字狱 B.削弱了儒学地位
C.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D.损害了国家统一
【答案】C
【知识点】科举考试的变化
【解析】【分析】由材料“顾炎武说:‘八股文之害等于焚书,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材料反映的是八股取士。明朝时期,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规定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上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个人见解。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八股取士,使参加科考的读书人只攻读经书,不求实际学问,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和秦始皇的焚书一样,严重阻碍了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排除ABD,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掌握明朝的八股取士和清朝文字狱相关知识。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2.明太祖在位期间通过廷杖大臣、废丞相、设锦衣卫、惩治贪赃枉法的元勋等……正是由于这些举措,使得明朝276年时间内,没有外戚专权或军阀割据,党争现象亦未形成似唐末党争的祸乱。这段材料说明(  )
A.强化君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稳固统治
B.明太祖在位时期君主权力发展到了顶峰
C.明太祖在位时期社会安定国家长治久安
D.明朝时期的大臣权力过大危害国家统治
【答案】A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由题于中“使得明朝276年时间内,没有外戚专权或军阀割据,党争现象亦未形成似唐末党争的祸乱”可知,强化君权在一定程成上有利于稳固统治,选项A正确;
选项BCD与题意表述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明朝强化君权的相关内容,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3.(2022·广东模拟)明太祖曾说:“今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可见其废除宰相的主要目的在于(  )
A.提高效率 B.强化皇权 C.控制军权 D.制约地方
【答案】B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B.依据题干信息“ 今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 ”,可以看出,明朝废除丞相制度,都由朝廷来管理,由此可知,废除丞相的主要目的是强化皇权,故选项B符合题意;
A.提高效率,不符合题意;
C.控制军权,不符合题意;
D.制约地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根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注意题干是文言文,要读懂其含义。
4.明朝的商品经济相当活跃,许多富人携带重金,积极从事商贸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一批以地域为核心的商人集团,这些人称为(  )
A.商帮 B.举人 C.贡生 D.机户
【答案】A
【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明朝的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许多富人携带重金,积极从事商贸活动,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故这些人称为商帮,选项A正确;
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的经济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朱元璋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与下列哪一举措有关?(  )
A.设立锦衣卫 B.设立东厂 C.创立内阁 D.废除丞相
【答案】A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朱元璋”“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结合所学可知,明元璋为强化统治,设立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约束,监管对臣民的监视、侦察,所以朱元璋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故选A项。
明成祖设立东厂特务机构,排除B项。
明成祖创立内阁,加强皇权专制,排除C项。
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但与材料与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故选A项。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锦衣卫的相关史实。
6.玉米、甘薯、马铃薯等大家熟悉的高产农作物是明朝时从国外引进的。这些农作物的原产地是
(  )
A.欧洲 B.美洲 C.非洲 D.亚洲
【答案】B
【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改进了种植技术,改良了新品种,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得到推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故选B项。
根据所学可知,玉米、甘薯、马铃薯原产地是美洲,由美洲传入旧大陆,排除ACD三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明明农业发展。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明朝农业发展的相关史实。
7.明太祖时,大臣的进谏如果触怒了皇帝,或是大臣有过失,就要在殿廷上或午门外受到廷杖的处罚,被锦衣卫用木棒当众打屁股。这反映明朝(  )
A.强化皇帝权威 B.加强地方控制
C.完善监察制度 D.缓和君臣矛盾
【答案】A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大臣的进谏如果触怒了皇帝,或是大臣有过失,就要在殿廷上或午门外受到廷杖的处罚”,结合所学可知,明太祖是为了提高皇帝权威,采用廷杖处罚大臣,反映了明朝君主专制权威的加强,故选A项。
材料反映了明朝皇权的强化,没有体现地方控制的加强,排除B项。
材料反映了明朝皇权的强化,没有体现监察制度的完善,排除C项。
材料反映了明朝皇权的强化,没有体现君臣矛盾的缓和,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明朝皇权的强化,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明朝加强皇权专制的相关史实。
8.明朝规定科举考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五经命题试士,其实质是为了(  )
A.加强思想控制,强化君权 B.使考试更规范、更科学
C.选拔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D.鼓励考生独立思考
【答案】A
【知识点】科举考试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明朝规定科举考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五经命题试士”,结合所学可知,明朝科举命题限制在四书五经范围,禁锢思想,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威,故选A项。
明朝科举考试范围局限于四书五经,考试内容空疏,脱离实际,不科学,排除B项。
明朝科举考试范围局限于四书五经,制约考试范围,不利于选拔实际有用人才,排除C项。
明朝科举考试范围局限于四书五经,禁锢了思想,不利于培养考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明朝科举制的变化,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明朝科举制变化的相关史实。
9.明朝设立了五军都督府,都督由皇帝亲选,各都督府负责军队管理,有统兵权但无调兵权。兵部有调兵权但无统兵权,而且调兵需要有皇帝的命令。这反映了明朝(  )
A.君主权力的强化 B.废除了宰相制度
C.边患的日益严重 D.军队的战斗力强
【答案】A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明朝各都督府负责军队管理,有统兵权但无调兵权。兵部有调兵权但无统兵权,而且调兵需要有皇帝的命令”,表明明朝军权牢牢控制在皇帝手中,反映了君主权力的强化,故选A项。
明朝废除了宰相制度,与材料皇帝控制军权的信息不符合,排除B项。
材料表明朝皇帝控制了军权,强化了皇权,没有反映边患的日益严重,排除C项。
材料表明朝皇帝控制了军权,强化了皇权,没有涉及军队的战斗力得到加强,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相关史实。
10.(2023七下·覃塘期末)(2分)明朝的科举制度“只强调儒家价值观,以牺牲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奖赏在文学和人文领域上的成就。”此材料反映了这一制度(  )
A.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B.不利于皇权的加强
C.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D.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
【答案】A
【知识点】科举考试的变化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只强调儒家价值观,以牺牲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奖赏在文学和人文领域上的成就。”可知,明朝八股取士加强对士人思想的控制,阻碍了社会的进步,A项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不利于皇权的加强,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促进了商业的繁荣,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八股取士的相关史实。难度适中,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学生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结合所学回答。
11.(2023七下·海口期末) “考试的全部内容只能出自宋儒朱熹注释四书。特别是在1487年以后,所有文章都要按照八股文的格式来写……”科举制度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上述的科举特征属于(  )
A.唐代 B.宋朝 C.明代 D.清朝
【答案】C
【知识点】明朝的建立;明朝的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只能出自宋儒朱熹注释四书”“八股文的格式”等信息及所学可得出,题干中主要阐释的是明朝在科举封面采取的是八股取士,C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唐代、宋朝科举制处于发展阶段,材料中反映的是科举制度的僵化,AB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清朝是1644年以后,而材料说的是1487年左右,这是明朝,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已学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实体难度不大,主要是能抓住“八股”,联系所学,即可获取准确答案。
12.(2023七下·唐山期末) 北京和南京成为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数十座大的商业城市,出现了著名的商帮,如晋商、徽商等。材料主要描述了明朝商品经济活跃的(  )
A.背景 B.表现 C.经过 D.影响
【答案】B
【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背景,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北京和南京成为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数十座大的商业城市,出现了著名的商帮,如晋商、徽商等。”可知,题干主要描述了明朝商品经济活跃的表现,B项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经过,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影响,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商品经济活跃的表现,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比较简单,仔细阅读题干,抓住关键信息,结合所学很容易作答。
13.(2023七下·唐山期末)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在地方取消了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并将原来的大都督府分设为五军都督府。这些措施最突出的特点是(  )
A.强化特务统治 B.权力的分散与制衡
C.重文轻武 D.禁锢思想自由
【答案】B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A:朱元璋设锦衣卫,明成祖成立东厂,合称“厂卫”制度。这体现了强化特务统治,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在地方取消了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并将原来的大都督府分设为五军都督府。”可知,这些措施最突出的特点是权力的分散与制衡,B项符合题意;
C:宋朝重文轻武,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禁锢思想自由,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明太祖朱元璋强化皇权,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14.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说: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是说二者都(  )
A.削弱了儒学地位 B.禁锢了人们思想
C.损害了国家统一 D.引发了农民起义
【答案】B
【知识点】科举考试的变化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削弱了儒学地位,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八股之害等于焚书”和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实行八股取士,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B项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损害了国家统一,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引发了农民起义,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八股取士的相关史实。难度适中,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学生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它八股之害等于焚书”,结合所学回答。
15.《一口气读完大明史》向读者介绍了汉族建立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270多年的历史波澜。在此书中,我们可以欣赏到____开国立业的风采。(  )
A.刘邦 B.李世民 C.朱棣 D.朱元璋
【答案】D
【知识点】明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A: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A项不符合题意;
B:626年,李世民(唐太宗)即位,年号“贞观”,B项不符合题意;
C: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可知,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的建立,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xiéháng,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材料二:行省长官“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掌管)之”。
材料三:如下图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太祖对丞相制度的看法。为此他是怎样做的?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元朝的行省制度有何弊端?为改变这一弊端,明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明朝官制改革的影响。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顾炎武为什么要抨击科举制度。
【答案】(1)看法:明太祖认为设置丞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做法:废除 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弊端:行省长官权力很大,手握重权。措施:设立“三司”,使 行省的权力分散;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影响:集中权力、强化皇权。
(3)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的 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行省制度及其影响;科举考试的变化
【解析】【分析】
(1)看法:根据材料一“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结合所学可知,明太祖认为设置丞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
做法:根据材料一“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结合所学可知,明太祖为了强化皇权,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弊端:根据材料二“行省长官‘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掌管)之’”,结合所学可知,元朝的行省制度的弊端是地方掌管财政、军队,权力太大。
措施:结合所学可知,为了解决行省权力过大这一弊端,明太祖设立“三司”,使 行省的权力分散;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影响:结合所学可知,明朝的官制改革,集中权力、强化皇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3)根据材料三“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由此可知,顾炎武抨击八股取士,认为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妨碍了科学
文化的发展。。
故答案为:
(1)看法:明太祖认为设置丞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
做法:废除 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弊端:行省长官权力很大,手握重权。
措施:设立“三司”,使 行省的权力分散;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影响:集中权力、强化皇权。
(3)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的 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明朝废除丞相制度。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明朝废除丞相制度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考查明朝废除行省,设立三司。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明朝科举制的变化。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漫画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
1 / 1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同步经典题(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一、选择题
1.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八股之害等于焚书”是说明二者都(  )
A.引发了文字狱 B.削弱了儒学地位
C.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D.损害了国家统一
2.明太祖在位期间通过廷杖大臣、废丞相、设锦衣卫、惩治贪赃枉法的元勋等……正是由于这些举措,使得明朝276年时间内,没有外戚专权或军阀割据,党争现象亦未形成似唐末党争的祸乱。这段材料说明(  )
A.强化君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稳固统治
B.明太祖在位时期君主权力发展到了顶峰
C.明太祖在位时期社会安定国家长治久安
D.明朝时期的大臣权力过大危害国家统治
3.(2022·广东模拟)明太祖曾说:“今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可见其废除宰相的主要目的在于(  )
A.提高效率 B.强化皇权 C.控制军权 D.制约地方
4.明朝的商品经济相当活跃,许多富人携带重金,积极从事商贸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一批以地域为核心的商人集团,这些人称为(  )
A.商帮 B.举人 C.贡生 D.机户
5.朱元璋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与下列哪一举措有关?(  )
A.设立锦衣卫 B.设立东厂 C.创立内阁 D.废除丞相
6.玉米、甘薯、马铃薯等大家熟悉的高产农作物是明朝时从国外引进的。这些农作物的原产地是
(  )
A.欧洲 B.美洲 C.非洲 D.亚洲
7.明太祖时,大臣的进谏如果触怒了皇帝,或是大臣有过失,就要在殿廷上或午门外受到廷杖的处罚,被锦衣卫用木棒当众打屁股。这反映明朝(  )
A.强化皇帝权威 B.加强地方控制
C.完善监察制度 D.缓和君臣矛盾
8.明朝规定科举考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五经命题试士,其实质是为了(  )
A.加强思想控制,强化君权 B.使考试更规范、更科学
C.选拔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D.鼓励考生独立思考
9.明朝设立了五军都督府,都督由皇帝亲选,各都督府负责军队管理,有统兵权但无调兵权。兵部有调兵权但无统兵权,而且调兵需要有皇帝的命令。这反映了明朝(  )
A.君主权力的强化 B.废除了宰相制度
C.边患的日益严重 D.军队的战斗力强
10.(2023七下·覃塘期末)(2分)明朝的科举制度“只强调儒家价值观,以牺牲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奖赏在文学和人文领域上的成就。”此材料反映了这一制度(  )
A.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B.不利于皇权的加强
C.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D.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
11.(2023七下·海口期末) “考试的全部内容只能出自宋儒朱熹注释四书。特别是在1487年以后,所有文章都要按照八股文的格式来写……”科举制度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上述的科举特征属于(  )
A.唐代 B.宋朝 C.明代 D.清朝
12.(2023七下·唐山期末) 北京和南京成为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数十座大的商业城市,出现了著名的商帮,如晋商、徽商等。材料主要描述了明朝商品经济活跃的(  )
A.背景 B.表现 C.经过 D.影响
13.(2023七下·唐山期末)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在地方取消了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并将原来的大都督府分设为五军都督府。这些措施最突出的特点是(  )
A.强化特务统治 B.权力的分散与制衡
C.重文轻武 D.禁锢思想自由
14.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说: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是说二者都(  )
A.削弱了儒学地位 B.禁锢了人们思想
C.损害了国家统一 D.引发了农民起义
15.《一口气读完大明史》向读者介绍了汉族建立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270多年的历史波澜。在此书中,我们可以欣赏到____开国立业的风采。(  )
A.刘邦 B.李世民 C.朱棣 D.朱元璋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xiéháng,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材料二:行省长官“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掌管)之”。
材料三:如下图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太祖对丞相制度的看法。为此他是怎样做的?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元朝的行省制度有何弊端?为改变这一弊端,明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明朝官制改革的影响。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顾炎武为什么要抨击科举制度。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科举考试的变化
【解析】【分析】由材料“顾炎武说:‘八股文之害等于焚书,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材料反映的是八股取士。明朝时期,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规定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上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个人见解。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八股取士,使参加科考的读书人只攻读经书,不求实际学问,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和秦始皇的焚书一样,严重阻碍了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排除ABD,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掌握明朝的八股取士和清朝文字狱相关知识。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2.【答案】A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由题于中“使得明朝276年时间内,没有外戚专权或军阀割据,党争现象亦未形成似唐末党争的祸乱”可知,强化君权在一定程成上有利于稳固统治,选项A正确;
选项BCD与题意表述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明朝强化君权的相关内容,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3.【答案】B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B.依据题干信息“ 今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 ”,可以看出,明朝废除丞相制度,都由朝廷来管理,由此可知,废除丞相的主要目的是强化皇权,故选项B符合题意;
A.提高效率,不符合题意;
C.控制军权,不符合题意;
D.制约地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根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注意题干是文言文,要读懂其含义。
4.【答案】A
【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明朝的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许多富人携带重金,积极从事商贸活动,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故这些人称为商帮,选项A正确;
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的经济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答案】A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朱元璋”“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结合所学可知,明元璋为强化统治,设立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约束,监管对臣民的监视、侦察,所以朱元璋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故选A项。
明成祖设立东厂特务机构,排除B项。
明成祖创立内阁,加强皇权专制,排除C项。
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但与材料与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故选A项。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锦衣卫的相关史实。
6.【答案】B
【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改进了种植技术,改良了新品种,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得到推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故选B项。
根据所学可知,玉米、甘薯、马铃薯原产地是美洲,由美洲传入旧大陆,排除ACD三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明明农业发展。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明朝农业发展的相关史实。
7.【答案】A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大臣的进谏如果触怒了皇帝,或是大臣有过失,就要在殿廷上或午门外受到廷杖的处罚”,结合所学可知,明太祖是为了提高皇帝权威,采用廷杖处罚大臣,反映了明朝君主专制权威的加强,故选A项。
材料反映了明朝皇权的强化,没有体现地方控制的加强,排除B项。
材料反映了明朝皇权的强化,没有体现监察制度的完善,排除C项。
材料反映了明朝皇权的强化,没有体现君臣矛盾的缓和,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明朝皇权的强化,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明朝加强皇权专制的相关史实。
8.【答案】A
【知识点】科举考试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明朝规定科举考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五经命题试士”,结合所学可知,明朝科举命题限制在四书五经范围,禁锢思想,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威,故选A项。
明朝科举考试范围局限于四书五经,考试内容空疏,脱离实际,不科学,排除B项。
明朝科举考试范围局限于四书五经,制约考试范围,不利于选拔实际有用人才,排除C项。
明朝科举考试范围局限于四书五经,禁锢了思想,不利于培养考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明朝科举制的变化,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明朝科举制变化的相关史实。
9.【答案】A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明朝各都督府负责军队管理,有统兵权但无调兵权。兵部有调兵权但无统兵权,而且调兵需要有皇帝的命令”,表明明朝军权牢牢控制在皇帝手中,反映了君主权力的强化,故选A项。
明朝废除了宰相制度,与材料皇帝控制军权的信息不符合,排除B项。
材料表明朝皇帝控制了军权,强化了皇权,没有反映边患的日益严重,排除C项。
材料表明朝皇帝控制了军权,强化了皇权,没有涉及军队的战斗力得到加强,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相关史实。
10.【答案】A
【知识点】科举考试的变化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只强调儒家价值观,以牺牲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奖赏在文学和人文领域上的成就。”可知,明朝八股取士加强对士人思想的控制,阻碍了社会的进步,A项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不利于皇权的加强,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促进了商业的繁荣,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八股取士的相关史实。难度适中,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学生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结合所学回答。
11.【答案】C
【知识点】明朝的建立;明朝的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只能出自宋儒朱熹注释四书”“八股文的格式”等信息及所学可得出,题干中主要阐释的是明朝在科举封面采取的是八股取士,C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唐代、宋朝科举制处于发展阶段,材料中反映的是科举制度的僵化,AB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清朝是1644年以后,而材料说的是1487年左右,这是明朝,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已学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实体难度不大,主要是能抓住“八股”,联系所学,即可获取准确答案。
12.【答案】B
【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背景,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北京和南京成为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数十座大的商业城市,出现了著名的商帮,如晋商、徽商等。”可知,题干主要描述了明朝商品经济活跃的表现,B项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经过,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影响,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商品经济活跃的表现,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比较简单,仔细阅读题干,抓住关键信息,结合所学很容易作答。
13.【答案】B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A:朱元璋设锦衣卫,明成祖成立东厂,合称“厂卫”制度。这体现了强化特务统治,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在地方取消了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并将原来的大都督府分设为五军都督府。”可知,这些措施最突出的特点是权力的分散与制衡,B项符合题意;
C:宋朝重文轻武,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禁锢思想自由,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明太祖朱元璋强化皇权,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14.【答案】B
【知识点】科举考试的变化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削弱了儒学地位,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八股之害等于焚书”和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实行八股取士,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B项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损害了国家统一,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引发了农民起义,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八股取士的相关史实。难度适中,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学生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它八股之害等于焚书”,结合所学回答。
15.【答案】D
【知识点】明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A: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A项不符合题意;
B:626年,李世民(唐太宗)即位,年号“贞观”,B项不符合题意;
C: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可知,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的建立,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16.【答案】(1)看法:明太祖认为设置丞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做法:废除 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弊端:行省长官权力很大,手握重权。措施:设立“三司”,使 行省的权力分散;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影响:集中权力、强化皇权。
(3)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的 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行省制度及其影响;科举考试的变化
【解析】【分析】
(1)看法:根据材料一“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结合所学可知,明太祖认为设置丞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
做法:根据材料一“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结合所学可知,明太祖为了强化皇权,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弊端:根据材料二“行省长官‘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掌管)之’”,结合所学可知,元朝的行省制度的弊端是地方掌管财政、军队,权力太大。
措施:结合所学可知,为了解决行省权力过大这一弊端,明太祖设立“三司”,使 行省的权力分散;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影响:结合所学可知,明朝的官制改革,集中权力、强化皇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3)根据材料三“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由此可知,顾炎武抨击八股取士,认为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妨碍了科学
文化的发展。。
故答案为:
(1)看法:明太祖认为设置丞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
做法:废除 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弊端:行省长官权力很大,手握重权。
措施:设立“三司”,使 行省的权力分散;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影响:集中权力、强化皇权。
(3)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的 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明朝废除丞相制度。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明朝废除丞相制度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考查明朝废除行省,设立三司。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明朝科举制的变化。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漫画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