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同步经典题(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同步经典题(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7.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05 17:10:26

文档简介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同步经典题(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一、选择题
1.央视科教频道推出一档大型文化类益智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打造了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小明也自拟了一道题目:“豪放风格;抗金斗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符合上述条件的词人是(  )
A.苏轼 B.李清照 C.岳飞 D.辛弃疾
2.《水浒传》中梁山好汉宋江与兄弟逛街,这条街上有说书、杂技、杂剧、影戏等。他们走到的地方可能是(  )
A.专门制造房瓦的瓦厂 B.食客盈门的酒楼
C.固定的娱乐场所瓦子 D.好汉比武的擂台
3.由司马光主持编写,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年历史的编年体通史巨著是(  )
A.《史记》 B.《资治通鉴》
C.《离骚》 D.《农政全书》
4.(2023七下·海口期末) 每逢佳节倍思亲。苏轼对社会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总是毫无掩饰地表现在他的“佳节”诗文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以上诗句最有可能写于(  )
A.春节 B.元宵节 C.清明节 D.中秋节
5.(2023七下·海口期末) 北宋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瓦子”,大的瓦子,可容几千人。南宋临安的文化娱乐业更为发达,城中有大瓦、中瓦、下瓦等多处。城外还有十多处瓦子。以上材料可以说明宋朝(  )
A.百姓生活幸福 B.都市生活繁华
C.边境和平安定 D.科学技术高度发展
6.(2020七下·原州月考)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的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  )
A.市 B.瓦子 C.勾栏 D.草市
7.(2023七下·唐山期末) “宋代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市民的富足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的高度繁荣。”据材料可知,宋代(  )
A.统一带来社会经济发展 B.城市空间不断扩大
C.市民阶层影响文化发展 D.经济发展达到顶峰
8.某同学在对一本古代著作进行探究性学习时,搜到了几个关键词:北宋、司马光、编年体通史。这部著作是(  )
A.《尚书》 B.《史记》
C.《资治通鉴》 D.《左传》
9.从汉赋唐诗到宋词元曲,中国文学逐渐从精英阶层向普通大众普及,从吟唱的词,到贩夫走卒哼唱的曲,其传播范围越来越广,通俗程度越来越高。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经济的发展 B.市民阶层的壮大
C.科举制度的推动 D.资本主义的萌芽
10.(2023七下·渝北期末)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宋代,汉族端午节俗也被辽金两国吸收。如《辽史 礼志》记载,辽国重午朝仪,皇帝要系长寿彩缕才升坐,对南北臣僚也要各赐寿缕:《金史 世宗本纪》记载,大定三年(公元1264年)重午,金世宗“幸广乐园射柳,胜者赐物有差,复御常武殿,赐宴击鞠,自是岁以为常。”材料表明(  )
A.辽、金和宋始终和睦相处 B.民族文化交融
C.端午节是汉族特有的节目 D.宋朝经济繁荣
11.“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这首词风格委婉,感情真挚,清新淡雅,明白如话。其作者是(  )
A.苏轼 B.辛弃疾 C.李清照 D.杜甫
12.《水浒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梁山好汉“黑旋风”李逵与“浪子”燕青逛东京大街,这条街上有说书的、唱曲的、卖饮料的、相面算卦的、耍杂技的等。那么,他们最有可能走到了当时的(  )
A.胡同 B.早市 C.瓦子 D.集贸市场
13.《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 770名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人:摊贩,提篮挑担的小贩,船夫,脚夫,丝绸、药材以及各种杂货店的大小商人,骆驼队的贩运商人,打铁、制车等各种手工业者占了半数以上,生动再现了汴京的繁荣风貌。该材料直接说明北宋时期(  )
A.北方经济领先于南方 B.大城市工商业繁荣
C.手工业超过前代水平 D.绘画水平不断提高
14.在一部文学作品中描绘了一位年轻女子,遭冤屈判处死刑,临死前发出誓愿:要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大旱。这部作品的作者是(  )
A.王实甫 B.马致远 C.关汉卿 D.白朴
15.宋朝的文学成就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短,也称长短句,便于歌唱。元朝的文学成就是散曲、杂剧和南戏。材料描述的文学成就是指(  )
A.唐诗、 宋词 B.唐诗、 元剧
C.宋诗、 元曲 D.宋词、 元曲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下图
材料二:钱锺书先生曾说,“在中国文化史上有几个时代一向是相提并论的:文学就说‘唐宋’,绘画就说‘宋元’,学术思想就说‘汉宋’”。 可见,相提并论的每一个都有宋。
材料三:唐朝商业十分繁荣,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大都市。 唐都长安的城市规划井然有序,城中有东、西两市,是主要的商业区,这里商铺林立;城内所建100多个坊,是居民区,居住人口达百万……宋代商业日益繁盛,城市中的店铺不断增加,街道以及宅巷之内到处可以开设店铺;经商的时间也不再受到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上述这组图片反映了宋朝市民的文化娱乐生活具有怎样的特点
(2)宋代最主要且成就最高的文学形式是什么 并举出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
(3)根据材料三分析,宋代城市商业活动与唐朝相比有何变化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具有豪放风格、抗金斗争的人物应该是南宋时期的人物,苏轼生活在北宋,不符合题意;李清照生活在两宋之交,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不符合题意;岳飞生活在南宋,但“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是辛弃疾的代表作《破阵子》中的名句,反映了其收复山河的雄心壮志。因此:
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宋代词人辛弃疾的相关知识,难度不大,掌握基础知识作答即可。
2.【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于是在东京城内出现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瓦子,有说书、杂技、杂剧、影戏等节目,瓦子又名瓦肆,排除ABD,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代社会生活的相关史实。
3.【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B符合题意;
《史记》、《离骚》、《农政全书》三书的作者均不是司马光,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资治通鉴》的相关知识。
4.【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等诗句信息可得出都反映了思亲、团圆的主题,而依据所学可知,每年8月15日为中秋节,是月圆之时,切合团圆的主题,D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春节有团圆之意,但无望月思亲内涵,元宵节为年后第一个节日,无思亲内涵,清明节是为了祭祀祖先,AB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运用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准确理解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等内涵即可判断出准确答案。
5.【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文化娱乐业更为发达……”等信息可得出,史料主要体现的是生活的丰富多彩,说明都市生活繁华,B符合题意;
材料主要反映了北宋时期开封城内生活繁华,而无法得出百姓生活幸福,A不合题意;
材料主要反映的适北宋时期开封城内的生活繁荣景象,而非边境,C不合题意;
依据题干中“……文化娱乐业更为发达……”反映的是 世俗生活,与科技无关,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能够通过史料历史现象判断出历史内在的内容,即可获取准确答案。
6.【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城市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开封城内就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B符合题意;
市与“娱乐”不符,A排除;
勾栏指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C排除;
草市与“娱乐”无关,D排除。
故答案为: B。
【点评】 本题考查宋、辽、西夏的并立,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7.【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统一带来社会经济发展,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城市空间不断扩大,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宋代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市民的富足闲暇生活及审羙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的高度繁荣。”可知,市民阶层影响文化发展,C项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经济发展达到顶峰,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市民阶层的兴起,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熟练记忆宋朝市民阶层的兴起,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8.【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北宋、司马光、编年体通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历时19年编成,全书294卷,按年月日的顺序记述了从战国的韩、赵、魏三家分晋至五代末年共1362年的历史,因此题干体现的是《资治通鉴》, C符合题意;
《尚书》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等,不符合题意,排除A;
《史记》是二十四史之一,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纪传体史书,不符合题意,排除B;
《左传》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资治通鉴》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资治通鉴》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9.【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商业城镇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原本代表上层文化的赋、诗等被表达形式越来越简单和直白的词、小说等文学形式所代替,传播范围越来越广,通俗程度越来越高。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文学逐渐平民化的发展趋势,赋、诗已经不能满足城市中市民阶层市井生活的需要。B符合题意;
宋词的繁荣与农业无关,排除A;
科举制度的推动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
资本主义萌芽发生在明清时期,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宋词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市民阶层的壮大促进了词的发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0.【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宋代,汉族端午节俗也被辽金两国吸收。如《辽史 礼志》记载,辽国重午朝仪,皇帝要系长寿彩缕才升坐,对南北臣僚也要各赐寿缕:《金史 世宗本纪》记载,大定三年(公元1264年)重午,金世宗‘幸广乐园射柳,胜者赐物有差,复御常武殿,赐宴击鞠,自是岁以为常。’”可知,宋代,汉族端午节俗也被辽金两国吸收,这反映了辽金两国都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体现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民族文化的交融,B符合题意;
辽、金和宋始终和睦相处,说法错误,排除A;
端午节是汉族特有的节目,不是题干强调的重点,排除C。
宋朝经济的发展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的民族融合。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宋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基本史实,逐一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1.【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结合所学知识”这是宋词著名词人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词句。C符合题意;
苏轼是北宋豪放派的代表,排除A;
辛弃疾是南宋豪放派的代表,排除B;
杜甫是唐朝诗人,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宋词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宋朝代表词人的风格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2.【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宋代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的场所,叫作“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所以李逵和燕青逛东京大街走到了当时被称作瓦子的地方,C符合题意;
胡同是指城镇或乡村里主要街道之间的、比较小的街道,排除A;
早市不具有娱乐功能,排除B;
集贸市场主要是商品交易,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瓦子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瓦子是一个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即可作答。
13.【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摊贩、贩运商人、各种手工业者的各类商业活动,生动反映出宋代大都市的繁华景象,反映了宋代大城市商业活动的繁荣,B符合题意;
经济重心南移从唐朝开始,到南宋完成,排除A;
题干没有反映出手工业的水平,排除C;
题干没有反映出绘画水平不断提高,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清明上河图》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北宋都城汴河两岸的繁荣景象即可作答。
14.【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大旱”结合所学可知,元代杂剧作家中,以关汉卿最负盛名,他的名作《窦娥冤》描写了弱女子窦娥遭人诬陷,最后被贪官斩首的悲惨故事,以此揭露当时的政治黑暗。“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的故事情节出自关汉卿的《窦娥冤》,C符合题意;
王实甫的代表作是《西厢记》,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
马致远的代表作是《汉宫秋》,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
白朴的代表作是《梧桐雨》,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关汉卿的《窦娥冤》。难度适中,掌握《窦娥冤》的基本内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5.【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也称长短句,便于歌唱。词在唐朝时已经出现,经五代到两宋,得到很大发展,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元朝戏剧空前发达,出现了元曲。元曲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宋朝、元朝的文学成就分别是宋词、元曲,D项正确;
选项ABC与题意表述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朝、元朝的文学成就的相关史实。
16.【答案】(1)文化娱乐生活丰富多彩。
(2)文学形式:词。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代表人物答出一个即可)
(3)打破了市坊的界限(或宋朝的城市打破了商业区和居民区的限制);经商的时间也不再受到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知识点】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宋朝的都市生活。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宋代蹴鞠铜镜”“宋朝傀儡戏铜镜”“《杂技戏孩图》(宋苏汉臣绘)”“娱乐场所勾栏瓦舍”反映了宋朝市民的文化娱乐生活丰富多彩。
(2)本题考查宋词的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最主要且成就最高的文学形式是宋词;宋朝著名词人有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宋代,随着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更适应市井生活需要,受到市民欢迎,于是,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和标志,流传至今的宋词有两万多首。宋代词人层出不穷,杰出的有豪放派的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的女词人李清照等。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是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宋代词人层出不穷,杰出的有豪放派的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的女词人李清照等。苏轼的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辛弃疾的代表作有《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李清照的代表作有《声声慢·寻寻觅觅》《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等。
(3)本题考查宋朝的都市生活。根据材料三“城内所建100多个坊,是居民区,居住人口达百万……宋代商业日益繁盛,城市中的店铺不断增加,街道以及宅巷之内到处可以开设店铺;经商的时间也不再受到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城市商业活动打破了市坊的界限(或宋朝的城市打破了商业区和居民区的限制);经商的时间也不再受到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故答案为:
(1)文化娱乐生活丰富多彩。
(2)文学形式:词。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代表人物答出一个即可)
(3)打破了市坊的界限(或宋朝的城市打破了商业区和居民区的限制);经商的时间也不再受到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的都市生活和宋词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准确识读图片,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1 / 1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同步经典题(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一、选择题
1.央视科教频道推出一档大型文化类益智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打造了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小明也自拟了一道题目:“豪放风格;抗金斗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符合上述条件的词人是(  )
A.苏轼 B.李清照 C.岳飞 D.辛弃疾
【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具有豪放风格、抗金斗争的人物应该是南宋时期的人物,苏轼生活在北宋,不符合题意;李清照生活在两宋之交,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不符合题意;岳飞生活在南宋,但“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是辛弃疾的代表作《破阵子》中的名句,反映了其收复山河的雄心壮志。因此:
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宋代词人辛弃疾的相关知识,难度不大,掌握基础知识作答即可。
2.《水浒传》中梁山好汉宋江与兄弟逛街,这条街上有说书、杂技、杂剧、影戏等。他们走到的地方可能是(  )
A.专门制造房瓦的瓦厂 B.食客盈门的酒楼
C.固定的娱乐场所瓦子 D.好汉比武的擂台
【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于是在东京城内出现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瓦子,有说书、杂技、杂剧、影戏等节目,瓦子又名瓦肆,排除ABD,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代社会生活的相关史实。
3.由司马光主持编写,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年历史的编年体通史巨著是(  )
A.《史记》 B.《资治通鉴》
C.《离骚》 D.《农政全书》
【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B符合题意;
《史记》、《离骚》、《农政全书》三书的作者均不是司马光,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资治通鉴》的相关知识。
4.(2023七下·海口期末) 每逢佳节倍思亲。苏轼对社会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总是毫无掩饰地表现在他的“佳节”诗文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以上诗句最有可能写于(  )
A.春节 B.元宵节 C.清明节 D.中秋节
【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等诗句信息可得出都反映了思亲、团圆的主题,而依据所学可知,每年8月15日为中秋节,是月圆之时,切合团圆的主题,D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春节有团圆之意,但无望月思亲内涵,元宵节为年后第一个节日,无思亲内涵,清明节是为了祭祀祖先,AB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运用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准确理解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等内涵即可判断出准确答案。
5.(2023七下·海口期末) 北宋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瓦子”,大的瓦子,可容几千人。南宋临安的文化娱乐业更为发达,城中有大瓦、中瓦、下瓦等多处。城外还有十多处瓦子。以上材料可以说明宋朝(  )
A.百姓生活幸福 B.都市生活繁华
C.边境和平安定 D.科学技术高度发展
【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文化娱乐业更为发达……”等信息可得出,史料主要体现的是生活的丰富多彩,说明都市生活繁华,B符合题意;
材料主要反映了北宋时期开封城内生活繁华,而无法得出百姓生活幸福,A不合题意;
材料主要反映的适北宋时期开封城内的生活繁荣景象,而非边境,C不合题意;
依据题干中“……文化娱乐业更为发达……”反映的是 世俗生活,与科技无关,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能够通过史料历史现象判断出历史内在的内容,即可获取准确答案。
6.(2020七下·原州月考)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的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  )
A.市 B.瓦子 C.勾栏 D.草市
【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城市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开封城内就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B符合题意;
市与“娱乐”不符,A排除;
勾栏指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C排除;
草市与“娱乐”无关,D排除。
故答案为: B。
【点评】 本题考查宋、辽、西夏的并立,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7.(2023七下·唐山期末) “宋代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市民的富足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的高度繁荣。”据材料可知,宋代(  )
A.统一带来社会经济发展 B.城市空间不断扩大
C.市民阶层影响文化发展 D.经济发展达到顶峰
【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统一带来社会经济发展,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城市空间不断扩大,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宋代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市民的富足闲暇生活及审羙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的高度繁荣。”可知,市民阶层影响文化发展,C项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经济发展达到顶峰,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市民阶层的兴起,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熟练记忆宋朝市民阶层的兴起,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8.某同学在对一本古代著作进行探究性学习时,搜到了几个关键词:北宋、司马光、编年体通史。这部著作是(  )
A.《尚书》 B.《史记》
C.《资治通鉴》 D.《左传》
【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北宋、司马光、编年体通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历时19年编成,全书294卷,按年月日的顺序记述了从战国的韩、赵、魏三家分晋至五代末年共1362年的历史,因此题干体现的是《资治通鉴》, C符合题意;
《尚书》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等,不符合题意,排除A;
《史记》是二十四史之一,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纪传体史书,不符合题意,排除B;
《左传》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资治通鉴》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资治通鉴》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9.从汉赋唐诗到宋词元曲,中国文学逐渐从精英阶层向普通大众普及,从吟唱的词,到贩夫走卒哼唱的曲,其传播范围越来越广,通俗程度越来越高。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经济的发展 B.市民阶层的壮大
C.科举制度的推动 D.资本主义的萌芽
【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商业城镇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原本代表上层文化的赋、诗等被表达形式越来越简单和直白的词、小说等文学形式所代替,传播范围越来越广,通俗程度越来越高。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文学逐渐平民化的发展趋势,赋、诗已经不能满足城市中市民阶层市井生活的需要。B符合题意;
宋词的繁荣与农业无关,排除A;
科举制度的推动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
资本主义萌芽发生在明清时期,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宋词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市民阶层的壮大促进了词的发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0.(2023七下·渝北期末)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宋代,汉族端午节俗也被辽金两国吸收。如《辽史 礼志》记载,辽国重午朝仪,皇帝要系长寿彩缕才升坐,对南北臣僚也要各赐寿缕:《金史 世宗本纪》记载,大定三年(公元1264年)重午,金世宗“幸广乐园射柳,胜者赐物有差,复御常武殿,赐宴击鞠,自是岁以为常。”材料表明(  )
A.辽、金和宋始终和睦相处 B.民族文化交融
C.端午节是汉族特有的节目 D.宋朝经济繁荣
【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宋代,汉族端午节俗也被辽金两国吸收。如《辽史 礼志》记载,辽国重午朝仪,皇帝要系长寿彩缕才升坐,对南北臣僚也要各赐寿缕:《金史 世宗本纪》记载,大定三年(公元1264年)重午,金世宗‘幸广乐园射柳,胜者赐物有差,复御常武殿,赐宴击鞠,自是岁以为常。’”可知,宋代,汉族端午节俗也被辽金两国吸收,这反映了辽金两国都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体现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民族文化的交融,B符合题意;
辽、金和宋始终和睦相处,说法错误,排除A;
端午节是汉族特有的节目,不是题干强调的重点,排除C。
宋朝经济的发展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的民族融合。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宋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基本史实,逐一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1.“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这首词风格委婉,感情真挚,清新淡雅,明白如话。其作者是(  )
A.苏轼 B.辛弃疾 C.李清照 D.杜甫
【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结合所学知识”这是宋词著名词人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词句。C符合题意;
苏轼是北宋豪放派的代表,排除A;
辛弃疾是南宋豪放派的代表,排除B;
杜甫是唐朝诗人,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宋词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宋朝代表词人的风格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2.《水浒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梁山好汉“黑旋风”李逵与“浪子”燕青逛东京大街,这条街上有说书的、唱曲的、卖饮料的、相面算卦的、耍杂技的等。那么,他们最有可能走到了当时的(  )
A.胡同 B.早市 C.瓦子 D.集贸市场
【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宋代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的场所,叫作“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所以李逵和燕青逛东京大街走到了当时被称作瓦子的地方,C符合题意;
胡同是指城镇或乡村里主要街道之间的、比较小的街道,排除A;
早市不具有娱乐功能,排除B;
集贸市场主要是商品交易,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瓦子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瓦子是一个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即可作答。
13.《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 770名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人:摊贩,提篮挑担的小贩,船夫,脚夫,丝绸、药材以及各种杂货店的大小商人,骆驼队的贩运商人,打铁、制车等各种手工业者占了半数以上,生动再现了汴京的繁荣风貌。该材料直接说明北宋时期(  )
A.北方经济领先于南方 B.大城市工商业繁荣
C.手工业超过前代水平 D.绘画水平不断提高
【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摊贩、贩运商人、各种手工业者的各类商业活动,生动反映出宋代大都市的繁华景象,反映了宋代大城市商业活动的繁荣,B符合题意;
经济重心南移从唐朝开始,到南宋完成,排除A;
题干没有反映出手工业的水平,排除C;
题干没有反映出绘画水平不断提高,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清明上河图》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北宋都城汴河两岸的繁荣景象即可作答。
14.在一部文学作品中描绘了一位年轻女子,遭冤屈判处死刑,临死前发出誓愿:要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大旱。这部作品的作者是(  )
A.王实甫 B.马致远 C.关汉卿 D.白朴
【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大旱”结合所学可知,元代杂剧作家中,以关汉卿最负盛名,他的名作《窦娥冤》描写了弱女子窦娥遭人诬陷,最后被贪官斩首的悲惨故事,以此揭露当时的政治黑暗。“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的故事情节出自关汉卿的《窦娥冤》,C符合题意;
王实甫的代表作是《西厢记》,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
马致远的代表作是《汉宫秋》,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
白朴的代表作是《梧桐雨》,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关汉卿的《窦娥冤》。难度适中,掌握《窦娥冤》的基本内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5.宋朝的文学成就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短,也称长短句,便于歌唱。元朝的文学成就是散曲、杂剧和南戏。材料描述的文学成就是指(  )
A.唐诗、 宋词 B.唐诗、 元剧
C.宋诗、 元曲 D.宋词、 元曲
【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也称长短句,便于歌唱。词在唐朝时已经出现,经五代到两宋,得到很大发展,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元朝戏剧空前发达,出现了元曲。元曲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宋朝、元朝的文学成就分别是宋词、元曲,D项正确;
选项ABC与题意表述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朝、元朝的文学成就的相关史实。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下图
材料二:钱锺书先生曾说,“在中国文化史上有几个时代一向是相提并论的:文学就说‘唐宋’,绘画就说‘宋元’,学术思想就说‘汉宋’”。 可见,相提并论的每一个都有宋。
材料三:唐朝商业十分繁荣,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大都市。 唐都长安的城市规划井然有序,城中有东、西两市,是主要的商业区,这里商铺林立;城内所建100多个坊,是居民区,居住人口达百万……宋代商业日益繁盛,城市中的店铺不断增加,街道以及宅巷之内到处可以开设店铺;经商的时间也不再受到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上述这组图片反映了宋朝市民的文化娱乐生活具有怎样的特点
(2)宋代最主要且成就最高的文学形式是什么 并举出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
(3)根据材料三分析,宋代城市商业活动与唐朝相比有何变化
【答案】(1)文化娱乐生活丰富多彩。
(2)文学形式:词。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代表人物答出一个即可)
(3)打破了市坊的界限(或宋朝的城市打破了商业区和居民区的限制);经商的时间也不再受到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知识点】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宋朝的都市生活。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宋代蹴鞠铜镜”“宋朝傀儡戏铜镜”“《杂技戏孩图》(宋苏汉臣绘)”“娱乐场所勾栏瓦舍”反映了宋朝市民的文化娱乐生活丰富多彩。
(2)本题考查宋词的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最主要且成就最高的文学形式是宋词;宋朝著名词人有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宋代,随着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更适应市井生活需要,受到市民欢迎,于是,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和标志,流传至今的宋词有两万多首。宋代词人层出不穷,杰出的有豪放派的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的女词人李清照等。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是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宋代词人层出不穷,杰出的有豪放派的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的女词人李清照等。苏轼的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辛弃疾的代表作有《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李清照的代表作有《声声慢·寻寻觅觅》《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等。
(3)本题考查宋朝的都市生活。根据材料三“城内所建100多个坊,是居民区,居住人口达百万……宋代商业日益繁盛,城市中的店铺不断增加,街道以及宅巷之内到处可以开设店铺;经商的时间也不再受到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城市商业活动打破了市坊的界限(或宋朝的城市打破了商业区和居民区的限制);经商的时间也不再受到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故答案为:
(1)文化娱乐生活丰富多彩。
(2)文学形式:词。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代表人物答出一个即可)
(3)打破了市坊的界限(或宋朝的城市打破了商业区和居民区的限制);经商的时间也不再受到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的都市生活和宋词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准确识读图片,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