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同步经典题(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同步经典题(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5.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05 15:55:26

文档简介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同步经典题(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选择题
1.下列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90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成为契丹可汗,916年始建年号,建国号“契丹”,定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947年,辽太宗耶律德光率军南下中原,攻占汴京(今河南开封),于汴京登基称帝,改国号“大辽”,于1125年被金朝灭亡。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开封府(河南开封),改元建隆。靖康元年(1126年)发生靖康之难,次年被金国灭亡。西夏(1038-1227)是中国历史上中国西北地区党项人建立的一个王朝,因为它在西北,故称为西夏。早期与辽、北宋,后期与金并立。故方位正确的是西夏(西北)、辽(北方)、北宋(中原),故C正确,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相关内容,准确识记北宋、西夏、辽的并立与和战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
2.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这说明澶渊之盟的主要影响在于(  )
A.北宋军事力量遭到极大削弱
B.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
C.北宋社会经济出现繁荣局面
D.宋辽之间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
【答案】B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分析】1005年1月北宋与辽在澶州订立和约,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每年银10万两、绢20万匹,史称“澶渊之盟”。 宋辽订立的和议后,宋辽之间保持了一百多年的相对和平局面,促进了双方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宋辽边境“生育番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就是澶渊之盟后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和平局面的表现,排除ACD,选项B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辽、西夏和北宋并立和宋金对峙的相关知识。
3.(2023七下·覃塘期末)(2分)“宋辽之间的贸易量很大,如北宋每年从辽购买数万只羊;有一年辽发生旱灾(  )
A.开通了大运河 B.订立澶渊之盟
C.宋夏达成和议 D.宋金达成和议
【答案】B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分析】A:隋炀帝时开通了大运河,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宋辽之间的贸易量很大,如北宋每年从辽购买数万只羊;”和结合所学可知,宋真宗时辽大举攻宋,澶州之战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击退辽军。之后辽宋议和,签订“澶渊之盟”,辽军撤回宋给辽岁币。“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均势的体现,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B项符合题意;
C:元昊称帝后,多次率领军队进攻北宋,双方损失惨重。后西夏与北宋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C项不符合题意;
D:宋金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南宋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的局面形成,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澶渊之盟的相关史实,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仔细阅读题干,抓住关键信息,结合所学很容易作答。
4.北宋与辽、西夏的战争,其结局都是订立和约,北宋每年送给辽、西夏大量钱财以换取和平。针对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南宋李焘指出,“虽每岁赠遗,较于用兵之费,不及百分之一”。李焘认为“以钱财换和平”(  )
A.有可取之处 B.符合人民意愿
C.是一种屈辱行为 D.导致北宋灭亡
【答案】A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内容“虽每岁赠遗,较于用兵之费,不及百分之一”,由此可知,南宋李焘认为相对于用兵打仗的费用,宋朝每年给予各国的岁币岁赠的费用少得多,说明李焘认为“以钱财换和平”有可取之处,故选A项。
材料表明李焘认为岁币岁赠费用低于战争军费开支,并未反映人民的意愿,排除B项。
李焘肯定了“以钱财换和平”有可取之处,并没有强调是屈辱行为,排除C项。
北宋的灭亡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材料并没有说明宋亡之因,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宋辽、宋夏和议,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5.北宋与辽、西夏既发生对峙战争,又一直进行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 在榷场,官府和商人交换各种商品,且数量很大。这种态势(  )
A.说明辽宋夏之间交流是历史发展主流
B.使辽宋夏处于长期战争状态
C.加深彼此了解,消除民族差异
D.表明落后民族征服先进民族
【答案】A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北宋与辽、西夏既发生对峙战争,又一直进行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材料表明宋辽、宋夏之间虽有战争,但彼此之间商业住来始终进行,这说明了辽宋夏之间交流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故选A项。
据宋辽、宋夏一直进行商业往来,所以处于长期战争状态表述不准确,排除B项。
材料强调了彼此之间的商业交流,不能理解为民族差异的消除,排除C项。
宋辽、宋夏多民族政权并立,并不存在民族征服问题,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辽宋夏政权并立局面。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辽宋夏并立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6.右图两幅图片反映了契丹族和党项族(  )
A.都与宋朝签订盟约 B.都与中原文化联系密切
C.都将儒学奉为正统 D.都放弃了游牧生活
【答案】B
【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信息“契丹货币”“西夏货币”可知,货币形制与文字文书都与唐宋货币一样,由此可知,两幅图片内容反映了契丹族和党项族与汉族之间的交流交融,说明契丹族和党项族都与中原文化联系密切,故选B项。
材料体现的是货币特色,与宋辽、宋夏盟约无关,排除A项。
材料体现的是货币特色,得不出将儒学奉为正统,排除C项。
材料体现的是货币特色,没有反映生活方式变化,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宋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宋朝时期的民族融合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7.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东南郊的辽上京遗址刻着一首诗:“赤峰辽国第一京,寂寞犹在忆皇城。 游人难步草盈天,不知从何觅市声。”建立了诗中“辽国”的民族是(  )
A.汉族 B.匈奴 C.契丹族 D.党项族
【答案】C
【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辽国”,结合所学可知,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国号辽,故选C项。
建立“辽国”的民族是契丹族,不是汉族,排除A项。
建立“辽国”的民族是契丹族,不是匈奴,排除B项。
建立“辽国”的民族是契丹族,不是党项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契丹族与辽国。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契丹族与辽国的相关史实。
8.电视剧《杨门女将》中,杨门女将在大破天门阵中打败辽军。建立“辽”政权的是(  )
A.元昊 B.耶律阿保机 C.杨坚 D.赵匡胤
【答案】B
【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契丹族是游牧在我国北方的民族。唐末汉人避战乱带去先进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辽太祖)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有时称辽),都城在上京临潢府。B符合题意;
元昊建立了西夏,排除A;
杨坚建立了隋朝,排除C;
赵匡胤建立了北宋,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辽朝的建立。难度较低,熟练掌握契丹崛起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9.右图反映的主题是 (  )
A.繁荣开放的时代 B.中外政权的纷争
C.民族交流与交融 D.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C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澶渊之盟、宋夏议和、榷场”结合所学知识,澶渊之盟的订立结束了宋辽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宋夏议和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榷场是宋辽金元时期位于民族政权交界地区所设的互市市场。从而得出以上反映的主题是民族政权的并立、民族的交流与交融、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流。C符合题意;
繁荣开放的时代是隋唐时期,排除A;
中外政权的纷争与图片信息不符,排除B;
经济重心的南移在南宋,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辽宋和战、宋夏和战的知识。难度适中,准确识读图片,掌握宋朝与周边政权的和战,逐一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0.下列有关辽、宋和西夏之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议和后处于三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状态
②宋和西夏战争结束后,宋向西夏称臣
③宋真宗在有利形势下还同意宋辽议和
④议和后,西夏每年送给北宋大量岁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北宋先后和辽、西夏议和,形成三个民族政权并立局面,①正确;澶州之战,宋射死辽军统帅,辽军士气受挫。1005年双方签订了渣渊之盟,③说法正确;B符合题意;
宋夏议和后,夏对宋称臣,宋每年给夏大量的岁币,称为“岁赐”,②错误;宋夏议和后,夏对宋称臣,宋每年给夏大量的岁币,称为“岁赐”,④错误。排除 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辽、宋和西夏的关系。难度适中,掌握辽、宋和西夏之间的关系,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1.(宰相)王钦若曰: “城下之盟, 虽春秋时小国犹耻之,今以万乘之贵, 而为澶渊之举,是盟于城下也,其何耻如之!”材料评述的是(  )
A.宋夏议和 B.宋辽议和 C.宋金议和 D.辽金议和
【答案】B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城下之盟, 虽春秋时小国犹耻之,今以万乘之贵, 而为澶渊之举,是盟于城下也,其何耻如之!”结合所学可知,宋真宗时,辽大举攻宋,澶州之战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击退辽军。辽宋议和,签订“澶渊之盟”。辽军撤回,宋给辽岁币。不符合题意;
题干反映的是宋辽和议,排除A;
宋金议和发生在难度时期,辽已灭亡,排除C;
辽金议和,说法错误,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澶渊之盟。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澶渊之盟的基本知识即可作答。
12.某同学整理的历史学习笔记(如图),图中序号所代表的政权分别是(  )
A.①—前秦; ②—东晋; ③—北魏
B.①—辽; ②—北宋; ③—西夏
C.①—金; ②—南宋; ③—西夏
D.①—蒙古; ②—南宋; ③—金
【答案】B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澶渊之盟是北宋和辽国之间签订的条约,西夏的元昊与北宋之间有战有和,西夏和辽国都位于我国的西部和北方,他们和汉族共同开发我国的北方地区,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示意图,看懂示意图的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识记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13.据《宋史》记载,“帝(宋真宗)遣曹利用如军中岁市,曰:百万以下皆可许也。”寇准利用至,语曰: “虽有,汝所许毋过三十万,过三十万,新汝矣。”与材料相关的是 (  )
A.澶渊之盟 B.宋金对峙 C.宋夏和约 D.岳飞抗金
【答案】A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真宗时期,辽军进犯,宋军在澶州城下打败辽军,之后宋辽签订和约,规定宋向辽进贡岁币30万,这就是澶渊之盟,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宋金对峙,是在南宋时期,不符合题意;
C.宋夏和约,不是在宋真宗时期,不符合题意;
D.岳飞抗金,是在南宋时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如人物、数字等,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
14.如图为两件西夏文物:西夏文契约、西夏符牌。它们所反映出的共同信息是西夏仿效唐宋(  )
A.订立官制 B.制订法律 C.鼓励垦荒 D.创制文字
【答案】D
【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 西夏文契约、西夏符牌使用的文字,都是模仿汉字创立的新的文字,这些文字有汉字的影子,但又不是汉字,故选项D符合题意;
A.订立管制,题干中没有显示管制,不符合题意;
B.制订法律,题干中没有显示法律,不符合题意;
C.鼓励垦荒,题干中没有提到垦荒,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5.下图是宋与西夏的关系示意图。图中”?”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
A.赵构 B.阿骨打 C.元昊 D.铁木真
【答案】C
【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
【解析】【分析】 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1世纪前期,党项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史称西夏。宋夏和战主要为元昊称帝后,连年与宋交战,西夏损失很大。双方议和,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宋夏议和以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西夏设榷场,译汉文书,积极吸取汉族文化。故题目空白方框处应填写元昊。C符合题意;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相关知识,重点掌握西夏的建立者、建立时间、建立民族、都城等相关基础知识。
16.(2023七下·天河期中) 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下列属于研究辽宋夏金元时期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是(  )
A.《岳飞抗金》历史剧 B.阎立本的《步辇图》
C.《史记》译注本 D.出土的壁画《契丹人引马图》
【答案】D
【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
【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包括遗址遗迹、出土文物、当事人所记录的笔记、著作等,“出土的壁画《契丹人引马图》”是出土文物,属于第一手史料,D项正确;
《岳飞抗金》历史剧属于后人编写的文学作品,不属于第一手史料,排除A项;
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是绘画作品,属于第二手史料,排除B项;
《史记》译注本为后人为《史记》做的注,属于第二手史料,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学基本方法的理解,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第一手史料的认识。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辽、宋、西夏时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呈现出相互吸收的特点。 在辽朝,契丹族上自皇帝下至臣僚百姓,大都向往汉文化。 西夏王室同样重视吸收汉族文化。 虽然宋朝自以为是文化大国,但仍然吸收了辽、夏的某些文化成分。
——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
材料二:尽管澶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太大的面子……且和平实现以后,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取其必需物品,因而对双方都是划算的。
——齐涛主编《中国政治通史》
材料三:北宋政权分布图(见右图)。
(1)根据材料一,指出辽、宋、西夏时期的民族文化交往呈现出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辽与西夏在学习汉族文化方面的表现。
(2)材料二中的“澶渊之盟”是北宋与哪个少数民族政权订立的?该少数民族政权位于材料三地图中的哪个区域(填字母)?
(3)根据材料二,运用所学知识,请谈谈你是如何评价“澶渊之盟”的。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请说明处理好民族关系的重要意义。
【答案】(1)特点:相互吸收。表现:订立官制,创制文字,发展生产,制定法律。
(2)材料二中的“澶渊之盟”是北宋与契丹族建立的辽订立的。该少数民族政权位于材料三地图中的B区域。
(3)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它 的沉重负担。但是,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澶渊之盟”的 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4)有利于统一多民族的发展,有利于国家稳定。(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解析】【分析】
(1)特点:根据材料一“辽、宋、西夏时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呈现出相互吸收的特点”,材料表明辽、宋、西夏时期的民族文化交往呈现出相互吸收的特点。
表现:结合所学可知,契丹族与党项族崛起中,积极学习借鉴汉族先进文化,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制定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参照汉字,创制本民族的文字。
(2)根据所学可知,1005年,宋辽和议,订立“澶渊之盟”,辽国是契丹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位材料三地图中的B区域。
(3)根据材料二“澶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结合所学可知,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它 的沉重负担。根据材料二“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太大的面子……且和平实现以后,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取其必需物品,因而对双方都是划算的”,结合所学可知,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澶渊之盟”的 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题应综合运用上述材料,围绕“民族关系”这一核心,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民族统一等视角阐述,言之有理即可。比如有利于统一多民族的发展,有利于国家稳定。
故答案为:
(1)特点:相互吸收。表现:订立官制,创制文字,发展生产,制定法律。
(2)材料二中的“澶渊之盟”是北宋与契丹族建立的辽订立的。该少数民族政权位于材料三地图中的B区域。
(3)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它 的沉重负担。但是,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澶渊之盟”的 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4)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的发展,有利于国家稳定。(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宋辽、宋夏关系。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宋辽“澶渊之盟”。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宋辽关系的相关史实。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宋辽“澶渊之盟”。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题应综合运用上述材料,围绕“民族关系”这一核心,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民族统一等视角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1 / 1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同步经典题(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选择题
1.下列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
A. B.
C. D.
2.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这说明澶渊之盟的主要影响在于(  )
A.北宋军事力量遭到极大削弱
B.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
C.北宋社会经济出现繁荣局面
D.宋辽之间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
3.(2023七下·覃塘期末)(2分)“宋辽之间的贸易量很大,如北宋每年从辽购买数万只羊;有一年辽发生旱灾(  )
A.开通了大运河 B.订立澶渊之盟
C.宋夏达成和议 D.宋金达成和议
4.北宋与辽、西夏的战争,其结局都是订立和约,北宋每年送给辽、西夏大量钱财以换取和平。针对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南宋李焘指出,“虽每岁赠遗,较于用兵之费,不及百分之一”。李焘认为“以钱财换和平”(  )
A.有可取之处 B.符合人民意愿
C.是一种屈辱行为 D.导致北宋灭亡
5.北宋与辽、西夏既发生对峙战争,又一直进行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 在榷场,官府和商人交换各种商品,且数量很大。这种态势(  )
A.说明辽宋夏之间交流是历史发展主流
B.使辽宋夏处于长期战争状态
C.加深彼此了解,消除民族差异
D.表明落后民族征服先进民族
6.右图两幅图片反映了契丹族和党项族(  )
A.都与宋朝签订盟约 B.都与中原文化联系密切
C.都将儒学奉为正统 D.都放弃了游牧生活
7.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东南郊的辽上京遗址刻着一首诗:“赤峰辽国第一京,寂寞犹在忆皇城。 游人难步草盈天,不知从何觅市声。”建立了诗中“辽国”的民族是(  )
A.汉族 B.匈奴 C.契丹族 D.党项族
8.电视剧《杨门女将》中,杨门女将在大破天门阵中打败辽军。建立“辽”政权的是(  )
A.元昊 B.耶律阿保机 C.杨坚 D.赵匡胤
9.右图反映的主题是 (  )
A.繁荣开放的时代 B.中外政权的纷争
C.民族交流与交融 D.经济重心的南移
10.下列有关辽、宋和西夏之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议和后处于三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状态
②宋和西夏战争结束后,宋向西夏称臣
③宋真宗在有利形势下还同意宋辽议和
④议和后,西夏每年送给北宋大量岁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宰相)王钦若曰: “城下之盟, 虽春秋时小国犹耻之,今以万乘之贵, 而为澶渊之举,是盟于城下也,其何耻如之!”材料评述的是(  )
A.宋夏议和 B.宋辽议和 C.宋金议和 D.辽金议和
12.某同学整理的历史学习笔记(如图),图中序号所代表的政权分别是(  )
A.①—前秦; ②—东晋; ③—北魏
B.①—辽; ②—北宋; ③—西夏
C.①—金; ②—南宋; ③—西夏
D.①—蒙古; ②—南宋; ③—金
13.据《宋史》记载,“帝(宋真宗)遣曹利用如军中岁市,曰:百万以下皆可许也。”寇准利用至,语曰: “虽有,汝所许毋过三十万,过三十万,新汝矣。”与材料相关的是 (  )
A.澶渊之盟 B.宋金对峙 C.宋夏和约 D.岳飞抗金
14.如图为两件西夏文物:西夏文契约、西夏符牌。它们所反映出的共同信息是西夏仿效唐宋(  )
A.订立官制 B.制订法律 C.鼓励垦荒 D.创制文字
15.下图是宋与西夏的关系示意图。图中”?”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
A.赵构 B.阿骨打 C.元昊 D.铁木真
16.(2023七下·天河期中) 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下列属于研究辽宋夏金元时期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是(  )
A.《岳飞抗金》历史剧 B.阎立本的《步辇图》
C.《史记》译注本 D.出土的壁画《契丹人引马图》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辽、宋、西夏时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呈现出相互吸收的特点。 在辽朝,契丹族上自皇帝下至臣僚百姓,大都向往汉文化。 西夏王室同样重视吸收汉族文化。 虽然宋朝自以为是文化大国,但仍然吸收了辽、夏的某些文化成分。
——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
材料二:尽管澶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太大的面子……且和平实现以后,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取其必需物品,因而对双方都是划算的。
——齐涛主编《中国政治通史》
材料三:北宋政权分布图(见右图)。
(1)根据材料一,指出辽、宋、西夏时期的民族文化交往呈现出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辽与西夏在学习汉族文化方面的表现。
(2)材料二中的“澶渊之盟”是北宋与哪个少数民族政权订立的?该少数民族政权位于材料三地图中的哪个区域(填字母)?
(3)根据材料二,运用所学知识,请谈谈你是如何评价“澶渊之盟”的。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请说明处理好民族关系的重要意义。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90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成为契丹可汗,916年始建年号,建国号“契丹”,定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947年,辽太宗耶律德光率军南下中原,攻占汴京(今河南开封),于汴京登基称帝,改国号“大辽”,于1125年被金朝灭亡。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开封府(河南开封),改元建隆。靖康元年(1126年)发生靖康之难,次年被金国灭亡。西夏(1038-1227)是中国历史上中国西北地区党项人建立的一个王朝,因为它在西北,故称为西夏。早期与辽、北宋,后期与金并立。故方位正确的是西夏(西北)、辽(北方)、北宋(中原),故C正确,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相关内容,准确识记北宋、西夏、辽的并立与和战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
2.【答案】B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分析】1005年1月北宋与辽在澶州订立和约,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每年银10万两、绢20万匹,史称“澶渊之盟”。 宋辽订立的和议后,宋辽之间保持了一百多年的相对和平局面,促进了双方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宋辽边境“生育番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就是澶渊之盟后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和平局面的表现,排除ACD,选项B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辽、西夏和北宋并立和宋金对峙的相关知识。
3.【答案】B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分析】A:隋炀帝时开通了大运河,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宋辽之间的贸易量很大,如北宋每年从辽购买数万只羊;”和结合所学可知,宋真宗时辽大举攻宋,澶州之战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击退辽军。之后辽宋议和,签订“澶渊之盟”,辽军撤回宋给辽岁币。“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均势的体现,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B项符合题意;
C:元昊称帝后,多次率领军队进攻北宋,双方损失惨重。后西夏与北宋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C项不符合题意;
D:宋金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南宋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的局面形成,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澶渊之盟的相关史实,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仔细阅读题干,抓住关键信息,结合所学很容易作答。
4.【答案】A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内容“虽每岁赠遗,较于用兵之费,不及百分之一”,由此可知,南宋李焘认为相对于用兵打仗的费用,宋朝每年给予各国的岁币岁赠的费用少得多,说明李焘认为“以钱财换和平”有可取之处,故选A项。
材料表明李焘认为岁币岁赠费用低于战争军费开支,并未反映人民的意愿,排除B项。
李焘肯定了“以钱财换和平”有可取之处,并没有强调是屈辱行为,排除C项。
北宋的灭亡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材料并没有说明宋亡之因,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宋辽、宋夏和议,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5.【答案】A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北宋与辽、西夏既发生对峙战争,又一直进行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材料表明宋辽、宋夏之间虽有战争,但彼此之间商业住来始终进行,这说明了辽宋夏之间交流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故选A项。
据宋辽、宋夏一直进行商业往来,所以处于长期战争状态表述不准确,排除B项。
材料强调了彼此之间的商业交流,不能理解为民族差异的消除,排除C项。
宋辽、宋夏多民族政权并立,并不存在民族征服问题,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辽宋夏政权并立局面。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辽宋夏并立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6.【答案】B
【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信息“契丹货币”“西夏货币”可知,货币形制与文字文书都与唐宋货币一样,由此可知,两幅图片内容反映了契丹族和党项族与汉族之间的交流交融,说明契丹族和党项族都与中原文化联系密切,故选B项。
材料体现的是货币特色,与宋辽、宋夏盟约无关,排除A项。
材料体现的是货币特色,得不出将儒学奉为正统,排除C项。
材料体现的是货币特色,没有反映生活方式变化,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宋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宋朝时期的民族融合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7.【答案】C
【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辽国”,结合所学可知,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国号辽,故选C项。
建立“辽国”的民族是契丹族,不是汉族,排除A项。
建立“辽国”的民族是契丹族,不是匈奴,排除B项。
建立“辽国”的民族是契丹族,不是党项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契丹族与辽国。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契丹族与辽国的相关史实。
8.【答案】B
【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契丹族是游牧在我国北方的民族。唐末汉人避战乱带去先进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辽太祖)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有时称辽),都城在上京临潢府。B符合题意;
元昊建立了西夏,排除A;
杨坚建立了隋朝,排除C;
赵匡胤建立了北宋,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辽朝的建立。难度较低,熟练掌握契丹崛起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9.【答案】C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澶渊之盟、宋夏议和、榷场”结合所学知识,澶渊之盟的订立结束了宋辽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宋夏议和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榷场是宋辽金元时期位于民族政权交界地区所设的互市市场。从而得出以上反映的主题是民族政权的并立、民族的交流与交融、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流。C符合题意;
繁荣开放的时代是隋唐时期,排除A;
中外政权的纷争与图片信息不符,排除B;
经济重心的南移在南宋,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辽宋和战、宋夏和战的知识。难度适中,准确识读图片,掌握宋朝与周边政权的和战,逐一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0.【答案】B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北宋先后和辽、西夏议和,形成三个民族政权并立局面,①正确;澶州之战,宋射死辽军统帅,辽军士气受挫。1005年双方签订了渣渊之盟,③说法正确;B符合题意;
宋夏议和后,夏对宋称臣,宋每年给夏大量的岁币,称为“岁赐”,②错误;宋夏议和后,夏对宋称臣,宋每年给夏大量的岁币,称为“岁赐”,④错误。排除 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辽、宋和西夏的关系。难度适中,掌握辽、宋和西夏之间的关系,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1.【答案】B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城下之盟, 虽春秋时小国犹耻之,今以万乘之贵, 而为澶渊之举,是盟于城下也,其何耻如之!”结合所学可知,宋真宗时,辽大举攻宋,澶州之战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击退辽军。辽宋议和,签订“澶渊之盟”。辽军撤回,宋给辽岁币。不符合题意;
题干反映的是宋辽和议,排除A;
宋金议和发生在难度时期,辽已灭亡,排除C;
辽金议和,说法错误,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澶渊之盟。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澶渊之盟的基本知识即可作答。
12.【答案】B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澶渊之盟是北宋和辽国之间签订的条约,西夏的元昊与北宋之间有战有和,西夏和辽国都位于我国的西部和北方,他们和汉族共同开发我国的北方地区,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示意图,看懂示意图的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识记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13.【答案】A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真宗时期,辽军进犯,宋军在澶州城下打败辽军,之后宋辽签订和约,规定宋向辽进贡岁币30万,这就是澶渊之盟,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宋金对峙,是在南宋时期,不符合题意;
C.宋夏和约,不是在宋真宗时期,不符合题意;
D.岳飞抗金,是在南宋时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如人物、数字等,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
14.【答案】D
【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 西夏文契约、西夏符牌使用的文字,都是模仿汉字创立的新的文字,这些文字有汉字的影子,但又不是汉字,故选项D符合题意;
A.订立管制,题干中没有显示管制,不符合题意;
B.制订法律,题干中没有显示法律,不符合题意;
C.鼓励垦荒,题干中没有提到垦荒,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5.【答案】C
【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
【解析】【分析】 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1世纪前期,党项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史称西夏。宋夏和战主要为元昊称帝后,连年与宋交战,西夏损失很大。双方议和,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宋夏议和以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西夏设榷场,译汉文书,积极吸取汉族文化。故题目空白方框处应填写元昊。C符合题意;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相关知识,重点掌握西夏的建立者、建立时间、建立民族、都城等相关基础知识。
16.【答案】D
【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
【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包括遗址遗迹、出土文物、当事人所记录的笔记、著作等,“出土的壁画《契丹人引马图》”是出土文物,属于第一手史料,D项正确;
《岳飞抗金》历史剧属于后人编写的文学作品,不属于第一手史料,排除A项;
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是绘画作品,属于第二手史料,排除B项;
《史记》译注本为后人为《史记》做的注,属于第二手史料,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学基本方法的理解,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第一手史料的认识。
17.【答案】(1)特点:相互吸收。表现:订立官制,创制文字,发展生产,制定法律。
(2)材料二中的“澶渊之盟”是北宋与契丹族建立的辽订立的。该少数民族政权位于材料三地图中的B区域。
(3)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它 的沉重负担。但是,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澶渊之盟”的 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4)有利于统一多民族的发展,有利于国家稳定。(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解析】【分析】
(1)特点:根据材料一“辽、宋、西夏时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呈现出相互吸收的特点”,材料表明辽、宋、西夏时期的民族文化交往呈现出相互吸收的特点。
表现:结合所学可知,契丹族与党项族崛起中,积极学习借鉴汉族先进文化,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制定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参照汉字,创制本民族的文字。
(2)根据所学可知,1005年,宋辽和议,订立“澶渊之盟”,辽国是契丹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位材料三地图中的B区域。
(3)根据材料二“澶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结合所学可知,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它 的沉重负担。根据材料二“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太大的面子……且和平实现以后,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取其必需物品,因而对双方都是划算的”,结合所学可知,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澶渊之盟”的 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题应综合运用上述材料,围绕“民族关系”这一核心,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民族统一等视角阐述,言之有理即可。比如有利于统一多民族的发展,有利于国家稳定。
故答案为:
(1)特点:相互吸收。表现:订立官制,创制文字,发展生产,制定法律。
(2)材料二中的“澶渊之盟”是北宋与契丹族建立的辽订立的。该少数民族政权位于材料三地图中的B区域。
(3)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它 的沉重负担。但是,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澶渊之盟”的 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4)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的发展,有利于国家稳定。(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宋辽、宋夏关系。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宋辽“澶渊之盟”。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宋辽关系的相关史实。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宋辽“澶渊之盟”。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题应综合运用上述材料,围绕“民族关系”这一核心,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民族统一等视角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