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同步经典题(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同步经典题(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8.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05 15:52:54

文档简介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同步经典题(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一、选择题
1.(2017七下·惠民期末)君臣礼仪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外在表现。图1到图3的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
图1(汉)坐面论道 图2(宋)站议时政 图3(清)跪受笔录
A.封建制度的完善 B.生活习惯的变化
C.社会文明的进步 D.君主权力的强化
【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清朝对全国的统治及清朝的疆域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君主权利的强化,君臣礼仪从图一的坐而论道到图二的站议时政,再到图三的跪受笔录,可以看出皇帝的地位越来越高,这种变化反映的实质是:君主集权的强化。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君主权利的强化。本题难度适中。
2.(2017七下·市中月考)《宋史纪事本末》载:王彦超及诸藩镇入朝,帝(宋太祖)宴于后苑,酒酣,从容谓之曰:“卿等皆国家宿旧,久临剧镇,王事鞅掌,非朕所以优贤之意也。”彦超喻意,即前奏曰:“……乞骸骨,归田园,臣之愿也。”材料中宋太祖之“意”是(  )
A.准备赏赐开国宿旧 B.鼓励诸藩为国操劳
C.表白歉意,抚慰群臣 D.暗示他们自解兵权
【答案】D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杯酒释兵权”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北宋初期,宋太祖赵匡胤为了防止出现分裂割据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以高官厚禄为条件,解除将领们的兵权。因为是在酒席上做出了决策,所以史称“杯酒释兵权”。杯酒释兵权只是宋太祖为加强皇权,巩固统治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措施的开始,其后还在军事制度方面进行了多项改革。“杯酒释兵权”作为一个成语,逐步引申为泛指轻而易举地解除将领的兵权。ABC和材料无关。故选D。
【点评】本题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解题的关键是要对北宋建立的背景的理解把握。题中宋太祖的言论是理解的难点,其大意是不满王彦超等藩镇长官的权力过大,而王彦超的话则较容易理解,是解题的突破口。再联系唐末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的政治局面加以理解,这也是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背景。
3.(2018七下·苏州期中)宋代丞相吕蒙正曾说:“中书、枢密院,自来难处之地。唐末帝王,专委臣下,致多缺失。兼家族早有保全。今陛下躬决万几,臣下止于奉行圣旨,臣尝与同列等言,实知荣幸。”这说明(  )
A.唐末帝王不顾大臣安危 B.宋代中央集权加强
C.藩镇割据削弱唐末皇权 D.宋代君主专制强化
【答案】D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宋代丞相”“ 中书、枢密院,自来难处之地……今陛下躬决万几,臣下止于奉行圣旨……”可见,丞相的权力发生了重大变化,反映了宋代宰相权力的削弱和君主权力的加强。
A项唐末帝王不顾大臣安危在材料中没有明确的体现,不符合题意;
B项宋代中央集权加强不符和材料,材料反映的是宋代君权加强而非中央集权加强,不符合题意;
C项藩镇割据削弱唐末皇权说法错误,藩镇割据削弱的是唐末的中央权力而非唐末的皇权,不符合题意;
D项宋代君主专制强化是题干材料反映的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考查宋代相权弱皇权强的史实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
4.(2020七下·湛江期中)北宋时,“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而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能及矣。”,这一现象反映了(  )
A.重文轻武的国策 B.君主权力的加强
C.军事力量的落后 D.民族关系的和谐
【答案】A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一旦状元登第,其荣耀是武将莫大的功绩也难比的,这反映出宋朝重视文臣轻视武将,重文轻武政策,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君主权力的加强 ,不符合题意;
C. 军事力量的落后 ,不符合题意;
D. 民族关系的和谐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对题干信息的理解来回答,注意这是文言文,只有理解其含义,才能顺利回答。
5.(2020七下·湛江期中)秦汉时期丞相由一人担任,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而北宋时相当于宰相的官职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了(  )
A.皇权的不断加强 B.封建民主政治的发展
C.丞相权力的扩大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答案】A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丞相和宰相数量越来越多,每个人的权利越来越小,而权力被收归到皇帝手中,反映了皇权的不断加强,符合题意;
B. 封建民主政治的发展 ,不符合题意;
C. 丞相权力的扩大 ,不符合题意;
D. 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一定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6.(2021七下·南昌期末)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为此,宋太祖采取的重要措施是(  )
A.削减藩镇节度使实权 B.设参加政事为副相
C.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 D.设转运使管理财政
【答案】C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宋太祖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三年一换。
A:削减藩镇节度使实权,材料未体现,排除;
B:设参加政事为副相,材料未体现,排除;
C: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符合题意;
D:设转运使管理财政,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只需认真解读材料即可。
7.(2020七下·湛江期中)《宋史纪事本末》载:王彦超及诸藩镇入朝,帝(宋太祖)宴于后苑,酒酣,从容谓之曰:“卿等皆国家宿旧,久临剧镇,王事鞅掌,非朕所以优贤之意也。”彦超喻意,即前奏曰:“ 乞骸骨,归田园,臣之愿也。”材料中宋太祖之“意”是(  )
A.准备赏赐开国宿旧 B.鼓励诸藩为国操劳
C.表白歉意,抚慰群臣 D.暗示他们自解兵权
【答案】D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A. 准备赏赐开国宿旧 ,不符合题意;
B. 鼓励诸藩为国操劳 ,不符合题意;
C. 表白歉意,抚慰群臣 ,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 久临剧镇,王事鞅掌 ”,可以看出,宋太祖担心武将旧臣掌握权力对自己不利,因此暗示他们自解兵权 ,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需要学生读懂题干信息,由于这是文言文,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可以拿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8.(2021七下·新会期末)对“陈桥兵变”,《宋太祖实录》的记载是当时契丹南下,太祖率兵出击,众将士强拥他为皇帝。但也有史学家研究认为,是赵匡胤在率军北上途中授意部下将黄袍加在他身上,拥立他为天子。《宋太祖实录》的记载(  )
A.对北宋统治者有利 B.比史学研究更具真实性
C.生动形象利于传播 D.文学价值高于史学价值
【答案】A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 《宋太祖实录》的记载是当时契丹南下,太祖率兵出击,众将士强拥他为皇帝。 ”可以看出,该记载认为宋太祖称帝是在众将士的强烈推动下进行的,这样的说法传到民间,百姓就不会太过反感,对北宋统治者有利。
A:对北宋统治者有利,符合题意;
B:比史学研究更具真实性,不一定,排除;
C:生动形象利于传播,题干没体现,排除;
D:文学价值高于史学价值,不一定,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存在一定的难度。
9.(2022七下·东莞期中)宋代选官用官,非科举出身者需逐级转官,科举出身者可越级转官。科举高第者,往往不到十年即可升为宰相、副宰相。这种现象(  )
A.使权贵退出政治舞台 B.有利于营造读书氛围
C.削弱相权以加强君权 D.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
【答案】B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A. 使权贵退出政治舞台 ,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注重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进士不仅授管从优,而且升迁迅速,这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削弱相权以加强君权 ,不符合题意;
D. 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现象,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这样简单有效。
10.(2021七下·东台月考)为了防止知州权力过大,宋采取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
A.废除知州设置,直属中央
B.实行三年一换的制度
C.在各知州设置通判,分散知州的权力
D.地方设置转运使
【答案】A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宋太祖为了分知州的权力在各州府设置通判,宋太祖还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还实行三年一换的制度。
故答案为: 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宋太祖为了分知州的权力在各州府设置通判。
11.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赵普的计策起到的作用是(  )
A.加速了宋王朝的统一进程 B.使宋王朝免遭外族入侵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提高了宋王朝的行政效率
【答案】C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的信息“方镇太重,君弱臣强”可知,当时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中央(皇帝)。故而,宋太祖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都采取了措施,削弱了地方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C项正确;
宋王朝从始至终都未完成统一,赵普计策的作用知识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A项;
宋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冲突不断,排除B项;
宋王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以及加强君主的权力,在中央和地方都增设了许多官职,用以监督、牵制地方或者中央官员,逐渐造成了宋代“冗官”的问题,同时也使得行政效率下降,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学生理解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作答。
12.宋朝儿童念的《神童诗》中写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当时民间还流行着这样的俗话:“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材料主要表明(  )
A.宋朝等级森严 B.宋朝商业繁荣
C.宋朝重农抑商 D.宋朝重文轻武
【答案】D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材料中的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意思维社会上的行业都是低俗、低贱的,只有读书进入仕途才是正道。“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的意思为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即都在反映宋代崇尚读书的社会风气,强调宋朝重文轻武政策。D项正确;
等级森严在题干中未涉及,排除A项;
宋朝的经济发展迅速,商业十分繁荣,但此项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
中国古代社会王朝的统治者一般都重农抑商,但宋代的商业环境相较宽松,此项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宋代重文轻武政策,难度适中,学生在理解题干中诗句含义的基础上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作答。
13.(2020七下·聊城月考)北宋时,在宰相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别掌管行政、军政和财政大权,将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北宋采取这一措施的根本目的在于(  )
A.削弱相权 B.完善中央机构
C.重文轻武 D.加强皇帝专权
【答案】D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为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政权和财政权。从而,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所以根本原因是加强皇帝专权, D 符合题意, ABC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
【点评】本题侧重考查学生对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的理解,宋太祖为削弱相权, 在宰相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别掌管行政、军政和财政大权,将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
14.(2021七下·清远期中)“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众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据此思想所采取的措施是(  )
A.虚心纳谏
B.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C.设三司使管理财政
D.重文轻武,派遣文官担任地方官
【答案】D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A.虚心纳谏,不符合题意;
B. 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不符合题意;
C. 设三司使管理财政 ,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这里显示的是宋太祖认为,五代时期藩镇割据,人民深受其害,现在选取读书人去治理地方,即便他们贪腐,也比不上武将一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此宋太祖重文轻武, 派遣文官担任地方官 ,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读懂题干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识记回答,注意读懂题干含义是解题的关键。
15.(2020七下·灯塔月考)宋朝重文轻武政策带来的积极影响,下列表达错误的是(  )
A.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
B.军队不受重视,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C.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D.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
【答案】B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带来的消极影响是军队不受重视,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故B符合题意;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这些都属于重文轻武政策的积极影响,故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 B。
【点评】 本题考查宋朝重文轻武政策,宋朝开国采取重文轻武的施政方针,在与其并立的几个少数民族政权的抗衡中处于劣势。
二、材料分析题
16.学习了《北宋的政治》这一课后,小宋收集了一些课外资料,对相关知识进行进一步探究。
材料一:
资料①: 帝(宋太祖)曰:“……卿等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 ——《续资治通鉴》 资料②: 若论制度,宋代大体沿袭着唐(朝)旧(制度)。只因宋初太祖……不识大体,立意(决心)把相权拿归自己。
材料二:
资料①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宋·汪洙《神童诗》 资料② 太祖、太宗平一海内……尽收天下劲兵……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文献通考》
(1)材料一资料①体现了宋太祖在军事上的哪一项措施?其直接目的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资料②中宋太祖是怎样“把相权拿归自己”的。
(3)材料二资料①反映了宋朝治国政策是什么?
(4)根据材料二资料②说明这一政策的积极作用。
(5)通过以上探究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答案】(1)解除禁军高级将领兵权。直接目的:解决武将专权的积弊。
(2)做法;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宰相不止一人,在宰相之下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共同议政;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3)政策:重文轻武的政策。
(4)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5)北宋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皇权大大加强。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资料①“卿等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可知反映的是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历史事件,解除了禁军将领的兵权,为的是解决武将专权的积弊。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通过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宰相不止一人,在宰相之下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共同议政;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3)根据材料二资料①“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可知当时读书人地位很高,反映了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
(4)根据材料二资料②“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以及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5)通过以上探究可以得出北宋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皇权大大加强。
故答案为:(1)解除禁军将领兵权;直接目的:解决武将专权的积弊;
(2)做法: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如宰相不止一人,在宰相之下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共同议政;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共同作用:加强中央集权,强化皇权;
(3)重文轻武的政策;
(4)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5)北宋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皇权大大加强。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及应用知识的能力。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使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从而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过分集权也带来严重恶果。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财政开支庞大;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地方财政困难。这些都留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17.(2022七下·宝应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少小须勤学,
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元·高明《琵琶记》
材料三:又规定州郡长官改由文人充任,长官之外设通判(副长官),使其相互
牵制……在宰相之下添设参知政事,并把晚唐五代时权宜设置过的枢密
使和三司使定为常设官员,以枢密使分取宰相的军权大权,以三司使分
取宰相的财政大权。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行政管理制度和材料二反映的选官制度。
(2)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其反映的政治变革属于的朝代,指出“又规定州郡长官改由文人充任”反映的该朝政治上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以上制度对当时的国家发展起到的共同作用。
【答案】(1)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2)北宋。重文轻武。
(3)都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的政策;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等信息可知,反映的是三省六部制;根据材料二“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少小须勤学, 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科举制。
(2)材料三反映的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结合所学知识,宋太祖为强化中央集权,宰相之下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宰相的行政权力;设枢密院管理军事,分割宰相军权;设三司管理财政,分割宰相财政权。材料中“又规定州郡长官改由文人充任”反映了该朝政治上的特点是重文轻武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上制度对当时的国家发展起到的共同作用是都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
故答案为:(1)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2)北宋。重文轻武。
(3)都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政策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分析及应用知识的能力。隋炀帝创立了科举制,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重文轻武政策是吸取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人乱政的教训,其有利的一面在于有效地巩固统一;但其不利在于造成军事战斗力低下。
1 / 1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同步经典题(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一、选择题
1.(2017七下·惠民期末)君臣礼仪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外在表现。图1到图3的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
图1(汉)坐面论道 图2(宋)站议时政 图3(清)跪受笔录
A.封建制度的完善 B.生活习惯的变化
C.社会文明的进步 D.君主权力的强化
2.(2017七下·市中月考)《宋史纪事本末》载:王彦超及诸藩镇入朝,帝(宋太祖)宴于后苑,酒酣,从容谓之曰:“卿等皆国家宿旧,久临剧镇,王事鞅掌,非朕所以优贤之意也。”彦超喻意,即前奏曰:“……乞骸骨,归田园,臣之愿也。”材料中宋太祖之“意”是(  )
A.准备赏赐开国宿旧 B.鼓励诸藩为国操劳
C.表白歉意,抚慰群臣 D.暗示他们自解兵权
3.(2018七下·苏州期中)宋代丞相吕蒙正曾说:“中书、枢密院,自来难处之地。唐末帝王,专委臣下,致多缺失。兼家族早有保全。今陛下躬决万几,臣下止于奉行圣旨,臣尝与同列等言,实知荣幸。”这说明(  )
A.唐末帝王不顾大臣安危 B.宋代中央集权加强
C.藩镇割据削弱唐末皇权 D.宋代君主专制强化
4.(2020七下·湛江期中)北宋时,“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而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能及矣。”,这一现象反映了(  )
A.重文轻武的国策 B.君主权力的加强
C.军事力量的落后 D.民族关系的和谐
5.(2020七下·湛江期中)秦汉时期丞相由一人担任,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而北宋时相当于宰相的官职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了(  )
A.皇权的不断加强 B.封建民主政治的发展
C.丞相权力的扩大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6.(2021七下·南昌期末)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为此,宋太祖采取的重要措施是(  )
A.削减藩镇节度使实权 B.设参加政事为副相
C.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 D.设转运使管理财政
7.(2020七下·湛江期中)《宋史纪事本末》载:王彦超及诸藩镇入朝,帝(宋太祖)宴于后苑,酒酣,从容谓之曰:“卿等皆国家宿旧,久临剧镇,王事鞅掌,非朕所以优贤之意也。”彦超喻意,即前奏曰:“ 乞骸骨,归田园,臣之愿也。”材料中宋太祖之“意”是(  )
A.准备赏赐开国宿旧 B.鼓励诸藩为国操劳
C.表白歉意,抚慰群臣 D.暗示他们自解兵权
8.(2021七下·新会期末)对“陈桥兵变”,《宋太祖实录》的记载是当时契丹南下,太祖率兵出击,众将士强拥他为皇帝。但也有史学家研究认为,是赵匡胤在率军北上途中授意部下将黄袍加在他身上,拥立他为天子。《宋太祖实录》的记载(  )
A.对北宋统治者有利 B.比史学研究更具真实性
C.生动形象利于传播 D.文学价值高于史学价值
9.(2022七下·东莞期中)宋代选官用官,非科举出身者需逐级转官,科举出身者可越级转官。科举高第者,往往不到十年即可升为宰相、副宰相。这种现象(  )
A.使权贵退出政治舞台 B.有利于营造读书氛围
C.削弱相权以加强君权 D.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
10.(2021七下·东台月考)为了防止知州权力过大,宋采取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
A.废除知州设置,直属中央
B.实行三年一换的制度
C.在各知州设置通判,分散知州的权力
D.地方设置转运使
11.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赵普的计策起到的作用是(  )
A.加速了宋王朝的统一进程 B.使宋王朝免遭外族入侵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提高了宋王朝的行政效率
12.宋朝儿童念的《神童诗》中写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当时民间还流行着这样的俗话:“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材料主要表明(  )
A.宋朝等级森严 B.宋朝商业繁荣
C.宋朝重农抑商 D.宋朝重文轻武
13.(2020七下·聊城月考)北宋时,在宰相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别掌管行政、军政和财政大权,将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北宋采取这一措施的根本目的在于(  )
A.削弱相权 B.完善中央机构
C.重文轻武 D.加强皇帝专权
14.(2021七下·清远期中)“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众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据此思想所采取的措施是(  )
A.虚心纳谏
B.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C.设三司使管理财政
D.重文轻武,派遣文官担任地方官
15.(2020七下·灯塔月考)宋朝重文轻武政策带来的积极影响,下列表达错误的是(  )
A.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
B.军队不受重视,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C.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D.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
二、材料分析题
16.学习了《北宋的政治》这一课后,小宋收集了一些课外资料,对相关知识进行进一步探究。
材料一:
资料①: 帝(宋太祖)曰:“……卿等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 ——《续资治通鉴》 资料②: 若论制度,宋代大体沿袭着唐(朝)旧(制度)。只因宋初太祖……不识大体,立意(决心)把相权拿归自己。
材料二:
资料①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宋·汪洙《神童诗》 资料② 太祖、太宗平一海内……尽收天下劲兵……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文献通考》
(1)材料一资料①体现了宋太祖在军事上的哪一项措施?其直接目的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资料②中宋太祖是怎样“把相权拿归自己”的。
(3)材料二资料①反映了宋朝治国政策是什么?
(4)根据材料二资料②说明这一政策的积极作用。
(5)通过以上探究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17.(2022七下·宝应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少小须勤学,
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元·高明《琵琶记》
材料三:又规定州郡长官改由文人充任,长官之外设通判(副长官),使其相互
牵制……在宰相之下添设参知政事,并把晚唐五代时权宜设置过的枢密
使和三司使定为常设官员,以枢密使分取宰相的军权大权,以三司使分
取宰相的财政大权。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行政管理制度和材料二反映的选官制度。
(2)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其反映的政治变革属于的朝代,指出“又规定州郡长官改由文人充任”反映的该朝政治上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以上制度对当时的国家发展起到的共同作用。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清朝对全国的统治及清朝的疆域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君主权利的强化,君臣礼仪从图一的坐而论道到图二的站议时政,再到图三的跪受笔录,可以看出皇帝的地位越来越高,这种变化反映的实质是:君主集权的强化。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君主权利的强化。本题难度适中。
2.【答案】D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杯酒释兵权”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北宋初期,宋太祖赵匡胤为了防止出现分裂割据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以高官厚禄为条件,解除将领们的兵权。因为是在酒席上做出了决策,所以史称“杯酒释兵权”。杯酒释兵权只是宋太祖为加强皇权,巩固统治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措施的开始,其后还在军事制度方面进行了多项改革。“杯酒释兵权”作为一个成语,逐步引申为泛指轻而易举地解除将领的兵权。ABC和材料无关。故选D。
【点评】本题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解题的关键是要对北宋建立的背景的理解把握。题中宋太祖的言论是理解的难点,其大意是不满王彦超等藩镇长官的权力过大,而王彦超的话则较容易理解,是解题的突破口。再联系唐末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的政治局面加以理解,这也是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背景。
3.【答案】D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宋代丞相”“ 中书、枢密院,自来难处之地……今陛下躬决万几,臣下止于奉行圣旨……”可见,丞相的权力发生了重大变化,反映了宋代宰相权力的削弱和君主权力的加强。
A项唐末帝王不顾大臣安危在材料中没有明确的体现,不符合题意;
B项宋代中央集权加强不符和材料,材料反映的是宋代君权加强而非中央集权加强,不符合题意;
C项藩镇割据削弱唐末皇权说法错误,藩镇割据削弱的是唐末的中央权力而非唐末的皇权,不符合题意;
D项宋代君主专制强化是题干材料反映的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考查宋代相权弱皇权强的史实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
4.【答案】A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一旦状元登第,其荣耀是武将莫大的功绩也难比的,这反映出宋朝重视文臣轻视武将,重文轻武政策,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君主权力的加强 ,不符合题意;
C. 军事力量的落后 ,不符合题意;
D. 民族关系的和谐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对题干信息的理解来回答,注意这是文言文,只有理解其含义,才能顺利回答。
5.【答案】A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丞相和宰相数量越来越多,每个人的权利越来越小,而权力被收归到皇帝手中,反映了皇权的不断加强,符合题意;
B. 封建民主政治的发展 ,不符合题意;
C. 丞相权力的扩大 ,不符合题意;
D. 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一定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6.【答案】C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宋太祖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三年一换。
A:削减藩镇节度使实权,材料未体现,排除;
B:设参加政事为副相,材料未体现,排除;
C: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符合题意;
D:设转运使管理财政,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只需认真解读材料即可。
7.【答案】D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A. 准备赏赐开国宿旧 ,不符合题意;
B. 鼓励诸藩为国操劳 ,不符合题意;
C. 表白歉意,抚慰群臣 ,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 久临剧镇,王事鞅掌 ”,可以看出,宋太祖担心武将旧臣掌握权力对自己不利,因此暗示他们自解兵权 ,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需要学生读懂题干信息,由于这是文言文,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可以拿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8.【答案】A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 《宋太祖实录》的记载是当时契丹南下,太祖率兵出击,众将士强拥他为皇帝。 ”可以看出,该记载认为宋太祖称帝是在众将士的强烈推动下进行的,这样的说法传到民间,百姓就不会太过反感,对北宋统治者有利。
A:对北宋统治者有利,符合题意;
B:比史学研究更具真实性,不一定,排除;
C:生动形象利于传播,题干没体现,排除;
D:文学价值高于史学价值,不一定,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存在一定的难度。
9.【答案】B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A. 使权贵退出政治舞台 ,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注重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进士不仅授管从优,而且升迁迅速,这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削弱相权以加强君权 ,不符合题意;
D. 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现象,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这样简单有效。
10.【答案】A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宋太祖为了分知州的权力在各州府设置通判,宋太祖还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还实行三年一换的制度。
故答案为: 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宋太祖为了分知州的权力在各州府设置通判。
11.【答案】C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的信息“方镇太重,君弱臣强”可知,当时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中央(皇帝)。故而,宋太祖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都采取了措施,削弱了地方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C项正确;
宋王朝从始至终都未完成统一,赵普计策的作用知识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A项;
宋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冲突不断,排除B项;
宋王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以及加强君主的权力,在中央和地方都增设了许多官职,用以监督、牵制地方或者中央官员,逐渐造成了宋代“冗官”的问题,同时也使得行政效率下降,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学生理解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作答。
12.【答案】D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材料中的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意思维社会上的行业都是低俗、低贱的,只有读书进入仕途才是正道。“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的意思为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即都在反映宋代崇尚读书的社会风气,强调宋朝重文轻武政策。D项正确;
等级森严在题干中未涉及,排除A项;
宋朝的经济发展迅速,商业十分繁荣,但此项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
中国古代社会王朝的统治者一般都重农抑商,但宋代的商业环境相较宽松,此项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宋代重文轻武政策,难度适中,学生在理解题干中诗句含义的基础上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作答。
13.【答案】D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为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政权和财政权。从而,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所以根本原因是加强皇帝专权, D 符合题意, ABC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
【点评】本题侧重考查学生对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的理解,宋太祖为削弱相权, 在宰相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别掌管行政、军政和财政大权,将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
14.【答案】D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A.虚心纳谏,不符合题意;
B. 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不符合题意;
C. 设三司使管理财政 ,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这里显示的是宋太祖认为,五代时期藩镇割据,人民深受其害,现在选取读书人去治理地方,即便他们贪腐,也比不上武将一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此宋太祖重文轻武, 派遣文官担任地方官 ,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读懂题干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识记回答,注意读懂题干含义是解题的关键。
15.【答案】B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带来的消极影响是军队不受重视,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故B符合题意;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这些都属于重文轻武政策的积极影响,故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 B。
【点评】 本题考查宋朝重文轻武政策,宋朝开国采取重文轻武的施政方针,在与其并立的几个少数民族政权的抗衡中处于劣势。
16.【答案】(1)解除禁军高级将领兵权。直接目的:解决武将专权的积弊。
(2)做法;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宰相不止一人,在宰相之下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共同议政;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3)政策:重文轻武的政策。
(4)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5)北宋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皇权大大加强。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资料①“卿等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可知反映的是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历史事件,解除了禁军将领的兵权,为的是解决武将专权的积弊。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通过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宰相不止一人,在宰相之下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共同议政;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3)根据材料二资料①“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可知当时读书人地位很高,反映了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
(4)根据材料二资料②“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以及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5)通过以上探究可以得出北宋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皇权大大加强。
故答案为:(1)解除禁军将领兵权;直接目的:解决武将专权的积弊;
(2)做法: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如宰相不止一人,在宰相之下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共同议政;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共同作用:加强中央集权,强化皇权;
(3)重文轻武的政策;
(4)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5)北宋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皇权大大加强。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及应用知识的能力。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使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从而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过分集权也带来严重恶果。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财政开支庞大;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地方财政困难。这些都留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17.【答案】(1)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2)北宋。重文轻武。
(3)都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的政策;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等信息可知,反映的是三省六部制;根据材料二“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少小须勤学, 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科举制。
(2)材料三反映的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结合所学知识,宋太祖为强化中央集权,宰相之下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宰相的行政权力;设枢密院管理军事,分割宰相军权;设三司管理财政,分割宰相财政权。材料中“又规定州郡长官改由文人充任”反映了该朝政治上的特点是重文轻武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上制度对当时的国家发展起到的共同作用是都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
故答案为:(1)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2)北宋。重文轻武。
(3)都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政策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分析及应用知识的能力。隋炀帝创立了科举制,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重文轻武政策是吸取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人乱政的教训,其有利的一面在于有效地巩固统一;但其不利在于造成军事战斗力低下。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