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同步经典题(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一、选择题
1.(2018七下·揭西期末)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唐女祸》中写道:“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这一观点( )
A.正确,说明了用人不当的危害
B.错误,忽视了藩镇割据的影响
C.正确,揭露了君主生活的腐败
D.错误,夸大了个人对历史的影响
2.(2018七下·洪泽月考)下列关于五代十国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五代”都在北方黄河流域
②“十国”都在南方地区
③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④起止时间是907-960年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2020七下·湛江期中)司马光对开元末年唐玄宗的评述:“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这一材料可以用于研究( )
A.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 B.开元盛世的景象
C.安史之乱的社会影响 D.藩镇割据的危害
4.(2022七下·高州月考)阅读下表,据表格内容可得出( )
朝代 西汉初期 唐朝中叶 唐朝末年
表现 诸侯王发动叛乱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原因 分封诸侯 节度使权力过重 内轻外重
影响 叛乱被平定,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对全国的统治 中央与地方权力对比失衡,后患无穷,国势由盛转衰 唐朝灭亡,五代十国开始。
A.封建王朝社会矛盾尖锐 B.加强中央集权能稳定王朝
C.封建割据导致汉朝衰亡 D.割据分裂只出现于王朝末期
5.(2019七下·东莞期末)据统计,安史之乱后,唐朝边塞诗体现的精神风貌由过去的外扩昂扬、积极向上转向厌战悲凉、思乡恋家。这反映了( )
A.军队战斗能力下降 B.晚唐诗歌发展由盛转衰
C.社会矛盾极度激化 D.政局动荡影响文化风貌
6.(2020七下·河南期中)“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这反映了唐朝时期出现的哪一局面( )
A.藩镇割据 B.宦官专权 C.黄巢起义 D.安史之乱
7.(2020七下·河南期中)如表户数和人口数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纪年 公元年份 户数 人口数
玄宗天宝十四年 755 8 914 909 52 919 309
肃宗乾元三年 760 1 933 174 16 990 386
A.外戚宦官专权 B.军阀割据纷争
C.安史之乱 D.外族入侵
8.图一到图二所示内容的变化反映了( )
A.土地兼并空前严重 B.财政收入得到提高
C.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D.人口总量逐渐增加
9.下图诗句反映的史实最有可能是( )
A.隋朝暴政 B.“开元盛世”
C.“贞观之治” D.安史之乱
10.(2021七下·西城期末)下表是“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相关信息,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社会特征有( )
五代 十国(部分) 结束
梁 唐 晋 汉 周 吴 吴越 闽 北汉 宋灭北汉
907 923 923 936 936 947 947 951 951 960 902 937 907 978 909 945 951 979 979
①政权并立 ②更替频繁 ③走向统一 ④经济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作为一个时代的主要文学表达形式,唐诗反映了唐朝历史的全景。下列诗句中反映安史之乱的是( )
A.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B.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C.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2.(2021七下·芜湖期末)唐朝诗人杜甫在《垂老别》中写道: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诗中描绘的历史事件带来的影响是( )
A.促使唐朝由盛转衰 B.加剧南方社会混乱
C.结束五代十国局面 D.推动统一趋势加强
13.(2021七下·崇左月考)唐宪宗提高宰相的权威,平定藩镇的叛乱,致使“中外咸理,纪律再张”,出现“唐室中兴”的盛况。导致唐朝出现藩镇割据局面的因素有( )
①中央权力衰微 ②农民起义 ③节度使权势加大 ④安史之乱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4.(2018七下·湛江期中)“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的名句。黄巢领导的这次起义( )
A.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B.平定了安史之乱
C.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D.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15.国家统一繁荣是人民的福祉。五代十国是国家分裂的时期,下列描述中,比较全面地反映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特点的是( )
A.国家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趋势
B.北方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有所发展
C.南方战乱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土
D.生产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安定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联合契丹突厥等民族组成共15万士兵,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
材料二:公元756年六月潼关失守。安史叛军烧杀掳掠,遭到沿途老百姓和部分唐政府军的反对。唐朝地方官吏和将领颜杲卿、张巡、鲁炅都进行了有效的抵抗。在广大人民群众和唐朝部分将吏的抗击下,安史叛军受到挫折,内部矛盾重重。此时,唐玄宗的儿子李亨在灵武即位,这就是唐肃宗。他任用郭子仪等大将,集合西北各路军队,依靠淮南、江南的雄厚财力、物力,并向回纥等少数民族借兵,准备平乱。公元757年,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杀死。公元759年,史思明率13万人进攻。后史朝义杀死其父史思明。公元762年,唐军再次收回洛阳,史朝义出逃中被迫自杀,其部下将领全部投降。历时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结束。
材料三:安史之乱既不是不同民族之间的斗争,更不是敌对阶级之间的较量,而是一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战争。所以广大人民群众对这场战争是厌恶的。安史之乱集团是一股分裂割据的反动势力,是发动战争的祸首,更遭到人民的强烈反对。
(1)材料一叙述的是哪一事件?从其中的数字来看,有何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一事件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归纳“安史之乱”最终失败的原因。
(4)根据材料三,从中归纳“安史之乱”遭到人民强烈反对的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解析】【分析】依据课本所学,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是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进而导致的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既削弱了中央政权,又破坏了社会经济,而唐玄宗宠爱杨贵妃,沉于酒色仅是中央政治腐败的一种表现。赵翼把这说成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是错误的,这一表现的本身也是封建帝王唐玄宗造成的,赵翼把责任加在杨贵妃头上是不对的。D项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地点材料信息解答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较大。
2.【答案】A
【知识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代十国是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五代”都在北方黄河流域;“十国”之中有九个在南方地区;他们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后周政权是在960年结束的,其余不是的;因此只有选项①③说法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五代十国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理解五代十国这一时期的时代特点和特征,以此排除其它干扰项确定答案。
3.【答案】A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开元末年唐玄宗”“ 渐肆奢欲,怠于政事 ”,可以看出,到了唐玄宗统治后期,他开始追求享乐,荒于政务,这为后来的安史之乱埋下了隐患,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开元盛世的景象 ,不符合题意;
C. 安史之乱的社会影响 ,不符合题意;
D. 藩镇割据的危害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运用能力。解答时,理解题干信息是关键,由于这是文言文,理解有难度,但是只要理解了题干信息,回答起来就比较简单了。
4.【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解析】【分析】A. 封建王朝社会矛盾尖锐 ,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西汉初期,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唐朝中后期,中央与地方权力失衡,结果国势衰败,国家灭亡,由此可知, 加强中央集权能稳定王朝 ,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封建割据导致汉朝衰亡 ,不符合题意;
D. 割据分裂只出现于王朝末期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懂表格内容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这样简单有效。
5.【答案】D
【知识点】安史之乱;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安史之乱后,唐朝边塞诗体现的精神风貌由过去的外扩昂扬、积极向上转向厌战悲凉、思乡恋家,究其原因应该是安史之乱后,社会难以安定,这也影响了文人的创作,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解答此题有一定难度。解答时,直接回答难度较大,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备选项,找到正确答案。
6.【答案】A
【知识点】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解析】【分析】“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这反映了唐朝时期出现的藩镇割据局面。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唐末藩镇割据的知识。难度较大,能够大概理解材料,将材料中“节度使”等关键词和所学知识联系到一起即可作答。
7.【答案】C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题干给出时间与人口减少的原因可知,反映的史实是安史之乱。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后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唐朝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的援助下,反击叛军。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763年被平定。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安史之乱的知识。难度较大,重在学会如何分析材料,通过材料时间判断出安史之乱作答即可。
8.【答案】C
【知识点】安史之乱;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分析题干图表信息,唐朝时期的北方黄河流域人口占比超过半数,而到了北宋时期,南方长江流域的人口占比已经超过的北方人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的是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唐朝安史之乱爆发(755年)后,唐朝由盛转衰,而南方地区相对安定,大量人口不断南迁,到北宋初年,即呈现出南方人口超过了北方人口的状态。C项正确;
题干显示的是人口数据变化,未涉及土地兼并,排除A项;
题干涉及的人口南迁问题,与财政收入提高无关,排除B项;
人口总量从唐朝到北宋的确在增加,但题干扇形图的变化意在强调人口南迁导致的历史现象——经济重心南移,而非片面的人口总量的变化,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史实,难度较难,学生需要先分析图表内容并通过对比题干所给的时代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才可作答。
9.【答案】D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A.隋朝暴政,不符合题意;
B.“开元盛世”,不符合题意;
C.“贞观之治”,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这里显示的是兄弟分散,书信难达的战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杜甫经历的安史之乱,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读懂题干信息的含义,再结合人物生活的背景回答。
10.【答案】A
【知识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解析】【分析】依据表格信息“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在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这一时期政权并立、更替频繁,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979年,宋灭北汉,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局面,所以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社会特征有①②③,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观察表格,看出数据的变化,依据这些数据的变化结合时代特征进行理解回答,注意细心分析题肢,找出最恰当的选项。
11.【答案】C
【知识点】安史之乱;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
【解析】【分析】A.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不符合题意;
B.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不符合题意;
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表现的是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携带杨贵妃西逃巴蜀,到达马嵬坡,将士发动哗变,唐玄宗被迫令杨贵妃自缢而死,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备选项,这就需要学生理解备选项含义,对学生的要求较高,要注意。
12.【答案】A
【知识点】安史之乱;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是安史之乱,杜甫刚好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他的诗作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政治的腐败。排除B、C、D选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掌握好知识点,要解决该问题也很容易。
13.【答案】B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 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日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①③④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
【点评】 本题考查导致唐朝出现藩镇割据局面的因素,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14.【答案】D
【知识点】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解析】【分析】依据“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可知与黄巢起义有关。唐末农民战争对唐王朝产生的影响是严重地削弱了唐王朝的统治力量。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税沉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严重地削弱了唐王朝的统治力量。故黄巢领导的这次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唐末农民战争的影响。本题难度适中。
15.【答案】A
【知识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他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当时的南方地区,由于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因此五代十国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特点,是国家中孕育着统一的趋势,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北方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有所发展 ,不符合题意;
C. 南方战乱不断,政局动荡不安,不符合题意;
D. 生产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安定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来回答,这类知识点,最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不要死记硬背。
16.【答案】(1)安史之乱;规模大。
(2)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廷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尖锐,边疆形势也日趋紧张;各地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
(3)安史叛军烧杀掳掠,遭到沿途老百姓和部分唐政府军的反对,安史叛军内部矛盾重重。
(4)是一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战争;安史之乱集团是一股分裂割据的反动势力,是发动战争的祸首。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 (1)据材料“联合契丹突厥等民族组成共15万士兵,号称20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叙述的是安史之乱。从其中的数字来看,安史之乱规模大。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元末年之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廷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尖锐,边疆形势也日趋紧张。各地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3)据材料“安史叛军烧杀掳掠,遭到沿途老百姓和部分唐政府军的反对”“在广大人民群众和唐朝部分将吏的抗击下,安史叛军受到挫折,内部矛盾重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最终失败的原因是安史叛军烧杀掳掠,遭到沿途老百姓和部分唐政府军的反对、安史叛军内部矛盾重重。
(4)据材料“安史之乱既不是不同民族之间的斗争,更不是敌对阶级之间的较量,而是一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战争。所以广大人民群众对这场战争是厌恶的。安史之乱集团是一股分裂割据的反动势力,是发动战争的祸首,更遭到人民的强烈反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遭到人民强烈反对的原因是:安史之乱是一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战争;安史之乱集团是一股分裂割据的反动势力,是发动战争的祸首。
【点评】 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综合考查安史之乱的爆发的原因、经过、失败原因以及影响,题目设计注重基础性,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作答。
1 / 1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同步经典题(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一、选择题
1.(2018七下·揭西期末)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唐女祸》中写道:“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这一观点( )
A.正确,说明了用人不当的危害
B.错误,忽视了藩镇割据的影响
C.正确,揭露了君主生活的腐败
D.错误,夸大了个人对历史的影响
【答案】D
【知识点】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解析】【分析】依据课本所学,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是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进而导致的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既削弱了中央政权,又破坏了社会经济,而唐玄宗宠爱杨贵妃,沉于酒色仅是中央政治腐败的一种表现。赵翼把这说成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是错误的,这一表现的本身也是封建帝王唐玄宗造成的,赵翼把责任加在杨贵妃头上是不对的。D项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地点材料信息解答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较大。
2.(2018七下·洪泽月考)下列关于五代十国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五代”都在北方黄河流域
②“十国”都在南方地区
③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④起止时间是907-960年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知识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代十国是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五代”都在北方黄河流域;“十国”之中有九个在南方地区;他们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后周政权是在960年结束的,其余不是的;因此只有选项①③说法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五代十国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理解五代十国这一时期的时代特点和特征,以此排除其它干扰项确定答案。
3.(2020七下·湛江期中)司马光对开元末年唐玄宗的评述:“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这一材料可以用于研究( )
A.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 B.开元盛世的景象
C.安史之乱的社会影响 D.藩镇割据的危害
【答案】A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开元末年唐玄宗”“ 渐肆奢欲,怠于政事 ”,可以看出,到了唐玄宗统治后期,他开始追求享乐,荒于政务,这为后来的安史之乱埋下了隐患,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开元盛世的景象 ,不符合题意;
C. 安史之乱的社会影响 ,不符合题意;
D. 藩镇割据的危害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运用能力。解答时,理解题干信息是关键,由于这是文言文,理解有难度,但是只要理解了题干信息,回答起来就比较简单了。
4.(2022七下·高州月考)阅读下表,据表格内容可得出( )
朝代 西汉初期 唐朝中叶 唐朝末年
表现 诸侯王发动叛乱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原因 分封诸侯 节度使权力过重 内轻外重
影响 叛乱被平定,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对全国的统治 中央与地方权力对比失衡,后患无穷,国势由盛转衰 唐朝灭亡,五代十国开始。
A.封建王朝社会矛盾尖锐 B.加强中央集权能稳定王朝
C.封建割据导致汉朝衰亡 D.割据分裂只出现于王朝末期
【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解析】【分析】A. 封建王朝社会矛盾尖锐 ,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西汉初期,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唐朝中后期,中央与地方权力失衡,结果国势衰败,国家灭亡,由此可知, 加强中央集权能稳定王朝 ,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封建割据导致汉朝衰亡 ,不符合题意;
D. 割据分裂只出现于王朝末期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懂表格内容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这样简单有效。
5.(2019七下·东莞期末)据统计,安史之乱后,唐朝边塞诗体现的精神风貌由过去的外扩昂扬、积极向上转向厌战悲凉、思乡恋家。这反映了( )
A.军队战斗能力下降 B.晚唐诗歌发展由盛转衰
C.社会矛盾极度激化 D.政局动荡影响文化风貌
【答案】D
【知识点】安史之乱;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安史之乱后,唐朝边塞诗体现的精神风貌由过去的外扩昂扬、积极向上转向厌战悲凉、思乡恋家,究其原因应该是安史之乱后,社会难以安定,这也影响了文人的创作,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解答此题有一定难度。解答时,直接回答难度较大,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备选项,找到正确答案。
6.(2020七下·河南期中)“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这反映了唐朝时期出现的哪一局面( )
A.藩镇割据 B.宦官专权 C.黄巢起义 D.安史之乱
【答案】A
【知识点】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解析】【分析】“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这反映了唐朝时期出现的藩镇割据局面。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唐末藩镇割据的知识。难度较大,能够大概理解材料,将材料中“节度使”等关键词和所学知识联系到一起即可作答。
7.(2020七下·河南期中)如表户数和人口数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纪年 公元年份 户数 人口数
玄宗天宝十四年 755 8 914 909 52 919 309
肃宗乾元三年 760 1 933 174 16 990 386
A.外戚宦官专权 B.军阀割据纷争
C.安史之乱 D.外族入侵
【答案】C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题干给出时间与人口减少的原因可知,反映的史实是安史之乱。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后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唐朝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的援助下,反击叛军。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763年被平定。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安史之乱的知识。难度较大,重在学会如何分析材料,通过材料时间判断出安史之乱作答即可。
8.图一到图二所示内容的变化反映了( )
A.土地兼并空前严重 B.财政收入得到提高
C.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D.人口总量逐渐增加
【答案】C
【知识点】安史之乱;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分析题干图表信息,唐朝时期的北方黄河流域人口占比超过半数,而到了北宋时期,南方长江流域的人口占比已经超过的北方人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的是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唐朝安史之乱爆发(755年)后,唐朝由盛转衰,而南方地区相对安定,大量人口不断南迁,到北宋初年,即呈现出南方人口超过了北方人口的状态。C项正确;
题干显示的是人口数据变化,未涉及土地兼并,排除A项;
题干涉及的人口南迁问题,与财政收入提高无关,排除B项;
人口总量从唐朝到北宋的确在增加,但题干扇形图的变化意在强调人口南迁导致的历史现象——经济重心南移,而非片面的人口总量的变化,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史实,难度较难,学生需要先分析图表内容并通过对比题干所给的时代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才可作答。
9.下图诗句反映的史实最有可能是( )
A.隋朝暴政 B.“开元盛世”
C.“贞观之治” D.安史之乱
【答案】D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A.隋朝暴政,不符合题意;
B.“开元盛世”,不符合题意;
C.“贞观之治”,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这里显示的是兄弟分散,书信难达的战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杜甫经历的安史之乱,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读懂题干信息的含义,再结合人物生活的背景回答。
10.(2021七下·西城期末)下表是“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相关信息,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社会特征有( )
五代 十国(部分) 结束
梁 唐 晋 汉 周 吴 吴越 闽 北汉 宋灭北汉
907 923 923 936 936 947 947 951 951 960 902 937 907 978 909 945 951 979 979
①政权并立 ②更替频繁 ③走向统一 ④经济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知识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解析】【分析】依据表格信息“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在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这一时期政权并立、更替频繁,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979年,宋灭北汉,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局面,所以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社会特征有①②③,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观察表格,看出数据的变化,依据这些数据的变化结合时代特征进行理解回答,注意细心分析题肢,找出最恰当的选项。
11.作为一个时代的主要文学表达形式,唐诗反映了唐朝历史的全景。下列诗句中反映安史之乱的是( )
A.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B.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C.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答案】C
【知识点】安史之乱;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
【解析】【分析】A.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不符合题意;
B.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不符合题意;
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表现的是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携带杨贵妃西逃巴蜀,到达马嵬坡,将士发动哗变,唐玄宗被迫令杨贵妃自缢而死,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备选项,这就需要学生理解备选项含义,对学生的要求较高,要注意。
12.(2021七下·芜湖期末)唐朝诗人杜甫在《垂老别》中写道: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诗中描绘的历史事件带来的影响是( )
A.促使唐朝由盛转衰 B.加剧南方社会混乱
C.结束五代十国局面 D.推动统一趋势加强
【答案】A
【知识点】安史之乱;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是安史之乱,杜甫刚好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他的诗作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政治的腐败。排除B、C、D选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掌握好知识点,要解决该问题也很容易。
13.(2021七下·崇左月考)唐宪宗提高宰相的权威,平定藩镇的叛乱,致使“中外咸理,纪律再张”,出现“唐室中兴”的盛况。导致唐朝出现藩镇割据局面的因素有( )
①中央权力衰微 ②农民起义 ③节度使权势加大 ④安史之乱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B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 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日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①③④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
【点评】 本题考查导致唐朝出现藩镇割据局面的因素,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14.(2018七下·湛江期中)“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的名句。黄巢领导的这次起义( )
A.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B.平定了安史之乱
C.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D.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答案】D
【知识点】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解析】【分析】依据“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可知与黄巢起义有关。唐末农民战争对唐王朝产生的影响是严重地削弱了唐王朝的统治力量。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税沉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严重地削弱了唐王朝的统治力量。故黄巢领导的这次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唐末农民战争的影响。本题难度适中。
15.国家统一繁荣是人民的福祉。五代十国是国家分裂的时期,下列描述中,比较全面地反映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特点的是( )
A.国家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趋势
B.北方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有所发展
C.南方战乱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土
D.生产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安定
【答案】A
【知识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他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当时的南方地区,由于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因此五代十国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特点,是国家中孕育着统一的趋势,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北方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有所发展 ,不符合题意;
C. 南方战乱不断,政局动荡不安,不符合题意;
D. 生产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安定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来回答,这类知识点,最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不要死记硬背。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联合契丹突厥等民族组成共15万士兵,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
材料二:公元756年六月潼关失守。安史叛军烧杀掳掠,遭到沿途老百姓和部分唐政府军的反对。唐朝地方官吏和将领颜杲卿、张巡、鲁炅都进行了有效的抵抗。在广大人民群众和唐朝部分将吏的抗击下,安史叛军受到挫折,内部矛盾重重。此时,唐玄宗的儿子李亨在灵武即位,这就是唐肃宗。他任用郭子仪等大将,集合西北各路军队,依靠淮南、江南的雄厚财力、物力,并向回纥等少数民族借兵,准备平乱。公元757年,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杀死。公元759年,史思明率13万人进攻。后史朝义杀死其父史思明。公元762年,唐军再次收回洛阳,史朝义出逃中被迫自杀,其部下将领全部投降。历时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结束。
材料三:安史之乱既不是不同民族之间的斗争,更不是敌对阶级之间的较量,而是一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战争。所以广大人民群众对这场战争是厌恶的。安史之乱集团是一股分裂割据的反动势力,是发动战争的祸首,更遭到人民的强烈反对。
(1)材料一叙述的是哪一事件?从其中的数字来看,有何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一事件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归纳“安史之乱”最终失败的原因。
(4)根据材料三,从中归纳“安史之乱”遭到人民强烈反对的原因。
【答案】(1)安史之乱;规模大。
(2)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廷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尖锐,边疆形势也日趋紧张;各地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
(3)安史叛军烧杀掳掠,遭到沿途老百姓和部分唐政府军的反对,安史叛军内部矛盾重重。
(4)是一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战争;安史之乱集团是一股分裂割据的反动势力,是发动战争的祸首。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 (1)据材料“联合契丹突厥等民族组成共15万士兵,号称20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叙述的是安史之乱。从其中的数字来看,安史之乱规模大。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元末年之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廷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尖锐,边疆形势也日趋紧张。各地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3)据材料“安史叛军烧杀掳掠,遭到沿途老百姓和部分唐政府军的反对”“在广大人民群众和唐朝部分将吏的抗击下,安史叛军受到挫折,内部矛盾重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最终失败的原因是安史叛军烧杀掳掠,遭到沿途老百姓和部分唐政府军的反对、安史叛军内部矛盾重重。
(4)据材料“安史之乱既不是不同民族之间的斗争,更不是敌对阶级之间的较量,而是一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战争。所以广大人民群众对这场战争是厌恶的。安史之乱集团是一股分裂割据的反动势力,是发动战争的祸首,更遭到人民的强烈反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遭到人民强烈反对的原因是:安史之乱是一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战争;安史之乱集团是一股分裂割据的反动势力,是发动战争的祸首。
【点评】 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综合考查安史之乱的爆发的原因、经过、失败原因以及影响,题目设计注重基础性,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作答。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