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同步经典题(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同步经典题(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6.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04 17:35:59

文档简介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同步经典题(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选择题
1.(2024七下·期中)下图为唐朝时期中日两国的货币,日本的和同开珍银币的形制和重量与唐开元通宝完全相同。这反映出当时两国(  )
A.审美观念一致 B.语言文字相同
C.文明交流频繁 D.铸银水平相当
2.据《唐大和上东征传》中记载,日本长屋王崇敬佛法,造千件袈裟。袈裟上绣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长屋王希望这些袈裟能送到大唐,以此与大唐的和尚结缘。下列能够体现中日“共结来缘”的史实是(  )
A.玄奘西行 B.鉴真东渡 C.唐蕃和亲 D.郑和下西洋
3.唐朝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唐朝经济文化领先世界
C.唐朝对外政策开放开明 D.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4.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主要表明(  )
A.唐朝采取开明民族政策 B.中外交流开启盛唐气象
C.唐朝中后期手工业衰落 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加强
5.“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度出海,终抵东瀛。”上述对联高度赞扬了唐朝时期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卓越贡献的一位僧人。这位僧人是(  )
A.杜甫 B.玄奘 C.鉴真 D.阎立本
6.“五万里的尘土与寒暑,长安与那烂陀寺相遇的机缘……把自己淹没于三千佛经的精义……独的灵魂,却在万众的仰慕中升腾。你,才是真正的行者!”材料中的“你”是(  )
A.崔致远 B.弘法大师 C.玄奘 D.阎立本
7.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阔、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这位“伟大僧人”是(  )
A.阿倍仲麻吕 B.鉴真 C.玄奘 D.李白
8.下图是唐朝名僧,受日本僧人礼请,东渡传律,被尊为日本律宗初祖。下列关于他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他受日本僧人邀请顺利的东渡日本
②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卓越贡献
③是唐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
④他只潜心研究佛经不过问其他领域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9.在都城长安“不仅生活着来自日本的使者,还活跃着来自中亚、印度等地的使者、僧侣与客商”。材料反映的主题是(  )
A.西汉丝绸之路的开通 B.唐代中外交流的发展
C.唐代民族关系的和睦 D.明朝对外交流的盛况
10.“有容乃大”是唐朝超越前期特有的文化气派。以下能体现唐朝“有容乃大”的是(  )
①玄奘到天竺学习佛学
②吐蕃与唐朝“和同为一家
③日本多次派出使者来唐朝学习
④马可·波罗来中国经商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1.“诗史互证”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列诗句能够佐证唐朝中外交往的是(  )
A.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B.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12.“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这段材料出自《日本书纪》一书。为了实现材料中所说的“常须达”,日本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
A.派倭寇侵略我国沿海地区 B.派商人与唐朝通商
C.派僧人到唐朝传播佛教 D.派遣唐使到唐朝学习
13.(2020七下·包头月考)2016年5月2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举行隆重仪式欢迎印度总统慕克吉访华,慕克吉访华促进了中印经济、文化交流。早在唐朝,我国就有一位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杰出贡献的使者,他是(  )
A.张骞 B.班超 C.玄奘 D.鉴真
14.(2020七下·长丰月考)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唐帝国自身也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中外文化双向交流、共享繁荣,下列事件能佐证这一现象的是(  )
①和亲结盟 ②鉴真东渡 ③玄奘西行 ④遣唐使来访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5.考古学家在一处唐代墓葬发掘中,发现墓中有大食人俑、非洲黑人俑,以及大量产自东罗马、波斯、阿拉伯等国的金银币。这些出土文物可以印证唐代(  )
A.中外贸易往来频繁 B.文学艺术多姿多彩
C.社会风气渐趋保守 D.生产技术领先世界
二、材料分析题
16.(2021七下·新昌期中)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频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天宝元年(742年)到天宝七年(748年),他接连五次东渡,均告失败。天宝十二年(753年),他以66岁高龄,率二十多人乘一艘回国的日本遣唐使木船第6次东渡,终于到达九州,受到热烈欢迎。
材料二 唐朝时中国文化由于印度文化的输入,获得了飞跃的发展,不但在中国文化史上已达到了登峰造极之境,在世界文化史上也罕与伦比。最近有位美国外交官员参观了武后陵墓,看到峙立在两旁的各国使节的石像时,感慨地说:“当时我们美国在哪里?”千余年前中国国际交往已如此频繁,难怪后人要叹为观止了。
——《文化冲突与时代选择》
(1)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谁?他有何历史贡献?
(2)材料二认为“唐朝时中国文化由于印度文化的输入,获得了飞跃的发展”,与印度文化输入唐朝相关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3)材料一、二表明唐朝的对外交往具有怎样的特点?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时期文化昌盛的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遣唐使;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可知,日本的和同开珎银币明显是仿造唐朝开元通宝的形制和重量,说明当时中日之间文明交流频繁,C正确;
题干反映的是日本借鉴学习中华文化,并没有体现中日两国审美观念一致或铸银水平相当,AD排除;
题干反映了日本借鉴中华文化,但没有反映中国对日本文化的借鉴,无从得出相互借鉴,B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中外文化交流,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2.【答案】B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鉴真第六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B项正确;
玄奘西行,促进了中印之间的交流,排除A项;
唐蕃和亲,促进了民族之间的友好,排除C项;
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中日交往的认识。
3.【答案】B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A. 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不符合题意;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唐朝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较多,但是从根本原因来看,应该是唐朝经济文化领先世界,这才让众多国家和地区倾慕向往唐朝经济文化,进而向唐朝交流学习,故选项符合题意;
C. 唐朝对外政策开放开明 ,不符合题意;
D. 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有一定的难度。解答时,要抓住题干中“根本原因”字样,细心辨别备选项,找到最能概括最能说明理由的选项,由于这几个选项都是原因,一定要细心辨别。
4.【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据题意可知,唐朝时外国纺织品传入中国,而中国内地也能够效仿外国纺织品进行生产,这都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表现,说明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加强,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唐朝采取开明民族政策 ,不符合题意;
B. 中外交流开启盛唐气象 ,不符合题意;
C. 唐朝中后期手工业衰落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5.【答案】C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传法为重,身为轻;六渡出海,终抵东瀛。”反映的是唐朝高僧鉴真,为弘扬佛法,六次东渡,终达日本,为中日的友好往来作出了重大贡献的史实,C符合题意;
杜甫是唐朝诗人,排除A;
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排除B;
阎立本是唐朝时期的画家,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鉴真和玄奘的知识。难度适中,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掌握鉴真东渡的知识即可作答。
6.【答案】C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 "五万里的尘士与赛暑,长安与那烂陀寺相趣的,把自己淹没于三千佛经的精义....独的灵魂,却在万众的仰墓中升腾,你,才是真正的行者!"根据题干可知,材料中的你是玄奘。唐太宗时期,玄奘西游天竺(今印度) ,促进了中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玄奘是中印文化友好交流的使者, C符合题意;
ABD项与"那烂陀寺”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 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唐朝的对外交流相关史实,重点掌握玄奘西游天竺的知识,玄奘西游,促进了中印间的友好交流。
7.【答案】C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A. 阿倍仲麻吕 ,不符合题意;
B.鉴真,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 伟大僧人西行取经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唐朝时期,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体现了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和中外交往,故选项符合题意;
D.李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回答;也可以拿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8.【答案】B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图片是唐朝名僧鉴真,前后五次率众东渡日本,均告失败,后双目失明,仍矢志不渝,第六次东渡终于成功,被尊为日本律宗初祖,鉴真是唐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②③正确,B项正确;
鉴真第六次东渡日本才成功,排除①,排除AC;
鉴真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排除④,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鉴真东渡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鉴真东渡的意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9.【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A. 西汉丝绸之路的开通 ,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唐朝都城有来自世界很多国家的使者、僧侣、客商,他们或来学习,或来经商,反映出唐代中外交流的发展,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唐代民族关系的和睦 ,不符合题意;
D. 明朝对外交流的盛况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0.【答案】C
【知识点】遣唐使;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唐朝时期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非洲以及欧洲的一些国家地区都有往来,主要史实包括鉴真东渡、玄奘西行、遣唐使等,因此,①②③正确,C选项正确;
马可·波罗来中国经商发生于元朝时期,因此,AB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的对外交往的相关史实。需要识记并掌握唐朝时期的对外交往的史实。
11.【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A.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不符合题意;
B. 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不符合题意;
C.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显示的是日本友人辞别长安回国,反映的是中日友好交往,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关键语句“唐朝中外交往”,拿它来分析备选项回答,注意读懂备选项含义。
12.【答案】D
【知识点】遣唐使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这里显示的是唐朝时期,日本到中国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日本政府派遣唐使到唐朝学习,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派倭寇侵略我国沿海地区,不符合题意;
B. 派商人与唐朝通商 ,不符合题意;
C. 派僧人到唐朝传播佛教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懂题干含义,再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13.【答案】C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与天竺的交往频繁,唐朝时称印度等地为天竺,贞观年间,高僧玄奘西行天竺取经, 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杰出贡献 ,故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基础知识很简单。
14.【答案】D
【知识点】遣唐使;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的“ 中外文化双向交流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①和亲结盟是唐朝时期民族内部的交往,不是与外国的交流, ②鉴真东渡 ③玄奘西行 ④遣唐使来访都是唐朝时期中外的交流,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 中外文化双向交流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脂,细心辨别,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15.【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信息“发现墓中有大食人俑、非洲黑人俑,以及大量产自东罗马、波斯、阿拉伯等国的金银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出土文物反映出当时中外贸易往来频繁,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文学艺术多姿多彩 ,不符合题意;
C. 社会风气渐趋保守 ,不符合题意;
D. 生产技术领先世界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
16.【答案】(1)鉴真。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
(2)玄奘西行天竺取经
(3)对外友好往来,中外文化双向交流。
(4)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吸收外来文化;民族间文化交流加强;前代文化的积累;劳动人民的辛勤创造等。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1)“他”:由材料中的“他以66岁高龄,率二十多人乘一艘回国的日本遣唐使木船第6次东渡,终于到达九州”,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是指鉴真,鉴真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五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但他矢志不渝,继续进行6次东渡,终于抵达日本;贡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鉴真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书法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2)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中的“唐朝时中国文化由于印度文化的输入,获得了飞跃的发展”,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历史事件为玄奘西行天竺取经,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到达天竺后,他访遍天竺的名寺,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3)特点:材料一中鉴真东渡去传播佛教等先进文化,材料二中玄奘西行去学习佛经等先进文化,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概括出唐朝的对外交往具有对外友好往来,中外文化双向交流。
(4)原因:唐朝时期文化昌盛的原因可从当时的政治、经济等角度去分析,如)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吸收外来文化,民族间文化交流加强,前代文化的积累,劳动人民的辛勤创造等。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相关知识点。
1 / 1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同步经典题(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选择题
1.(2024七下·期中)下图为唐朝时期中日两国的货币,日本的和同开珍银币的形制和重量与唐开元通宝完全相同。这反映出当时两国(  )
A.审美观念一致 B.语言文字相同
C.文明交流频繁 D.铸银水平相当
【答案】C
【知识点】遣唐使;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可知,日本的和同开珎银币明显是仿造唐朝开元通宝的形制和重量,说明当时中日之间文明交流频繁,C正确;
题干反映的是日本借鉴学习中华文化,并没有体现中日两国审美观念一致或铸银水平相当,AD排除;
题干反映了日本借鉴中华文化,但没有反映中国对日本文化的借鉴,无从得出相互借鉴,B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中外文化交流,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2.据《唐大和上东征传》中记载,日本长屋王崇敬佛法,造千件袈裟。袈裟上绣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长屋王希望这些袈裟能送到大唐,以此与大唐的和尚结缘。下列能够体现中日“共结来缘”的史实是(  )
A.玄奘西行 B.鉴真东渡 C.唐蕃和亲 D.郑和下西洋
【答案】B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鉴真第六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B项正确;
玄奘西行,促进了中印之间的交流,排除A项;
唐蕃和亲,促进了民族之间的友好,排除C项;
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中日交往的认识。
3.唐朝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唐朝经济文化领先世界
C.唐朝对外政策开放开明 D.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答案】B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A. 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不符合题意;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唐朝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较多,但是从根本原因来看,应该是唐朝经济文化领先世界,这才让众多国家和地区倾慕向往唐朝经济文化,进而向唐朝交流学习,故选项符合题意;
C. 唐朝对外政策开放开明 ,不符合题意;
D. 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有一定的难度。解答时,要抓住题干中“根本原因”字样,细心辨别备选项,找到最能概括最能说明理由的选项,由于这几个选项都是原因,一定要细心辨别。
4.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主要表明(  )
A.唐朝采取开明民族政策 B.中外交流开启盛唐气象
C.唐朝中后期手工业衰落 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加强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据题意可知,唐朝时外国纺织品传入中国,而中国内地也能够效仿外国纺织品进行生产,这都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表现,说明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加强,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唐朝采取开明民族政策 ,不符合题意;
B. 中外交流开启盛唐气象 ,不符合题意;
C. 唐朝中后期手工业衰落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5.“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度出海,终抵东瀛。”上述对联高度赞扬了唐朝时期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卓越贡献的一位僧人。这位僧人是(  )
A.杜甫 B.玄奘 C.鉴真 D.阎立本
【答案】C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传法为重,身为轻;六渡出海,终抵东瀛。”反映的是唐朝高僧鉴真,为弘扬佛法,六次东渡,终达日本,为中日的友好往来作出了重大贡献的史实,C符合题意;
杜甫是唐朝诗人,排除A;
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排除B;
阎立本是唐朝时期的画家,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鉴真和玄奘的知识。难度适中,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掌握鉴真东渡的知识即可作答。
6.“五万里的尘土与寒暑,长安与那烂陀寺相遇的机缘……把自己淹没于三千佛经的精义……独的灵魂,却在万众的仰慕中升腾。你,才是真正的行者!”材料中的“你”是(  )
A.崔致远 B.弘法大师 C.玄奘 D.阎立本
【答案】C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 "五万里的尘士与赛暑,长安与那烂陀寺相趣的,把自己淹没于三千佛经的精义....独的灵魂,却在万众的仰墓中升腾,你,才是真正的行者!"根据题干可知,材料中的你是玄奘。唐太宗时期,玄奘西游天竺(今印度) ,促进了中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玄奘是中印文化友好交流的使者, C符合题意;
ABD项与"那烂陀寺”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 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唐朝的对外交流相关史实,重点掌握玄奘西游天竺的知识,玄奘西游,促进了中印间的友好交流。
7.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阔、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这位“伟大僧人”是(  )
A.阿倍仲麻吕 B.鉴真 C.玄奘 D.李白
【答案】C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A. 阿倍仲麻吕 ,不符合题意;
B.鉴真,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 伟大僧人西行取经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唐朝时期,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体现了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和中外交往,故选项符合题意;
D.李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回答;也可以拿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8.下图是唐朝名僧,受日本僧人礼请,东渡传律,被尊为日本律宗初祖。下列关于他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他受日本僧人邀请顺利的东渡日本
②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卓越贡献
③是唐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
④他只潜心研究佛经不过问其他领域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B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图片是唐朝名僧鉴真,前后五次率众东渡日本,均告失败,后双目失明,仍矢志不渝,第六次东渡终于成功,被尊为日本律宗初祖,鉴真是唐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②③正确,B项正确;
鉴真第六次东渡日本才成功,排除①,排除AC;
鉴真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排除④,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鉴真东渡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鉴真东渡的意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9.在都城长安“不仅生活着来自日本的使者,还活跃着来自中亚、印度等地的使者、僧侣与客商”。材料反映的主题是(  )
A.西汉丝绸之路的开通 B.唐代中外交流的发展
C.唐代民族关系的和睦 D.明朝对外交流的盛况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A. 西汉丝绸之路的开通 ,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唐朝都城有来自世界很多国家的使者、僧侣、客商,他们或来学习,或来经商,反映出唐代中外交流的发展,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唐代民族关系的和睦 ,不符合题意;
D. 明朝对外交流的盛况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0.“有容乃大”是唐朝超越前期特有的文化气派。以下能体现唐朝“有容乃大”的是(  )
①玄奘到天竺学习佛学
②吐蕃与唐朝“和同为一家
③日本多次派出使者来唐朝学习
④马可·波罗来中国经商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答案】C
【知识点】遣唐使;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唐朝时期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非洲以及欧洲的一些国家地区都有往来,主要史实包括鉴真东渡、玄奘西行、遣唐使等,因此,①②③正确,C选项正确;
马可·波罗来中国经商发生于元朝时期,因此,AB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的对外交往的相关史实。需要识记并掌握唐朝时期的对外交往的史实。
11.“诗史互证”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列诗句能够佐证唐朝中外交往的是(  )
A.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B.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A.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不符合题意;
B. 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不符合题意;
C.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显示的是日本友人辞别长安回国,反映的是中日友好交往,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关键语句“唐朝中外交往”,拿它来分析备选项回答,注意读懂备选项含义。
12.“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这段材料出自《日本书纪》一书。为了实现材料中所说的“常须达”,日本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
A.派倭寇侵略我国沿海地区 B.派商人与唐朝通商
C.派僧人到唐朝传播佛教 D.派遣唐使到唐朝学习
【答案】D
【知识点】遣唐使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这里显示的是唐朝时期,日本到中国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日本政府派遣唐使到唐朝学习,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派倭寇侵略我国沿海地区,不符合题意;
B. 派商人与唐朝通商 ,不符合题意;
C. 派僧人到唐朝传播佛教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懂题干含义,再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13.(2020七下·包头月考)2016年5月2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举行隆重仪式欢迎印度总统慕克吉访华,慕克吉访华促进了中印经济、文化交流。早在唐朝,我国就有一位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杰出贡献的使者,他是(  )
A.张骞 B.班超 C.玄奘 D.鉴真
【答案】C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与天竺的交往频繁,唐朝时称印度等地为天竺,贞观年间,高僧玄奘西行天竺取经, 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杰出贡献 ,故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基础知识很简单。
14.(2020七下·长丰月考)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唐帝国自身也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中外文化双向交流、共享繁荣,下列事件能佐证这一现象的是(  )
①和亲结盟 ②鉴真东渡 ③玄奘西行 ④遣唐使来访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D
【知识点】遣唐使;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的“ 中外文化双向交流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①和亲结盟是唐朝时期民族内部的交往,不是与外国的交流, ②鉴真东渡 ③玄奘西行 ④遣唐使来访都是唐朝时期中外的交流,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 中外文化双向交流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脂,细心辨别,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15.考古学家在一处唐代墓葬发掘中,发现墓中有大食人俑、非洲黑人俑,以及大量产自东罗马、波斯、阿拉伯等国的金银币。这些出土文物可以印证唐代(  )
A.中外贸易往来频繁 B.文学艺术多姿多彩
C.社会风气渐趋保守 D.生产技术领先世界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信息“发现墓中有大食人俑、非洲黑人俑,以及大量产自东罗马、波斯、阿拉伯等国的金银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出土文物反映出当时中外贸易往来频繁,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文学艺术多姿多彩 ,不符合题意;
C. 社会风气渐趋保守 ,不符合题意;
D. 生产技术领先世界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
二、材料分析题
16.(2021七下·新昌期中)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频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天宝元年(742年)到天宝七年(748年),他接连五次东渡,均告失败。天宝十二年(753年),他以66岁高龄,率二十多人乘一艘回国的日本遣唐使木船第6次东渡,终于到达九州,受到热烈欢迎。
材料二 唐朝时中国文化由于印度文化的输入,获得了飞跃的发展,不但在中国文化史上已达到了登峰造极之境,在世界文化史上也罕与伦比。最近有位美国外交官员参观了武后陵墓,看到峙立在两旁的各国使节的石像时,感慨地说:“当时我们美国在哪里?”千余年前中国国际交往已如此频繁,难怪后人要叹为观止了。
——《文化冲突与时代选择》
(1)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谁?他有何历史贡献?
(2)材料二认为“唐朝时中国文化由于印度文化的输入,获得了飞跃的发展”,与印度文化输入唐朝相关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3)材料一、二表明唐朝的对外交往具有怎样的特点?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时期文化昌盛的原因。
【答案】(1)鉴真。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
(2)玄奘西行天竺取经
(3)对外友好往来,中外文化双向交流。
(4)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吸收外来文化;民族间文化交流加强;前代文化的积累;劳动人民的辛勤创造等。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1)“他”:由材料中的“他以66岁高龄,率二十多人乘一艘回国的日本遣唐使木船第6次东渡,终于到达九州”,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是指鉴真,鉴真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五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但他矢志不渝,继续进行6次东渡,终于抵达日本;贡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鉴真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书法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2)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中的“唐朝时中国文化由于印度文化的输入,获得了飞跃的发展”,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历史事件为玄奘西行天竺取经,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到达天竺后,他访遍天竺的名寺,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3)特点:材料一中鉴真东渡去传播佛教等先进文化,材料二中玄奘西行去学习佛经等先进文化,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概括出唐朝的对外交往具有对外友好往来,中外文化双向交流。
(4)原因:唐朝时期文化昌盛的原因可从当时的政治、经济等角度去分析,如)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吸收外来文化,民族间文化交流加强,前代文化的积累,劳动人民的辛勤创造等。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相关知识点。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