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10 爬山虎的脚
四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精读引领课
课时建议:2课时
作者介绍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曾出版童话集《稻草人》,小说集《隔膜》等。有《叶圣陶集》和《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等著作。
情景导入
绿树、红花、落日、流云、鱼虫、鸟兽……神奇的大自然就像一座巨大无比的博物馆,里面有着无穷无尽的奥秘,还有着数不清的有趣的知识。生活中,你有没有留心观察过、发现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叶圣陶爷爷是怎样去观察、发现和记录自然的美好。
任务一:巩固生字新词,把课文读正确、读通
顺,了解爬山虎的相关知识。
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拂过
叶柄 紧贴 蛟龙 枯萎 牢固 蜗牛
1.出示词语,同桌互读、正音
隙:“隙”字右边上面的“小”,竖钩变成了短竖。 在上下两个“小”字之间,那条缝隙里,只有日光能透过来这个“日”要写得扁一些。
均、柄:左窄右宽。“萎”上窄下宽。“嫩”要写紧凑,注意笔画之间的穿插与避让。“固”是全包围结构,注意写完里面再封口。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爬山虎的脚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2.读通句子
作者还观察了爬山虎的生长的位置、叶子的特点、爬墙的过程。
3.再读课文,说说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写了哪些方
面的内容。
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4.爬山虎生长的位置在哪里呢?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谈谈你的理解。
“满、占了一大片地方”充分体现出爬山虎多而茂盛的特点。
两处提到“墙”,暗示爬山虎是一种善于攀爬的植物。
爬山虎,又叫巴山虎,是一种藤本植物。它的吸附攀缘能力非常强, 既可以美化环境、降低室内温度,又可以减少噪音、吸附尘土,我们时常可以在房屋的墙壁上、公园的山石边看到它。
5.我们一起来看爬山虎的图片,了解爬山虎的有关知识。
任务二:体会课文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
连续细致的观察。
.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1.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观察得特别仔细?朗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相关词句,然后和同学交流。
——作者在细心观察后从两个方面描写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一是绿,“绿得那么新鲜”;二是又多又密,铺在墙上“不留一点儿空隙”,就像一幅静止的画面。“一顺儿”是指同一方向或顺序。爬山虎的叶子为什么会一顺儿朝下 这与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是密切相关的。
——风让静止的画面动了起来,呈现出了勃勃生机。“漾”生动地再现了满墙的绿叶随风起伏,如绿海荡起了波纹的景象。“好看得很”是作者发自内心的赞叹。
——从“不几天”可以看出,作者对爬山虎的叶子进行了连续观察,只有连续几天认真地观察才能注意到叶子颜色的变化。从最初的“嫩红”后的“嫩绿”,说明作者观察十分细致。
小结:
连续观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就是在不同的时间点对事物进行观察,看到事物不断变化的过程,这样才能把事物写得准确生动。
——以蜗牛的触角比喻这些细丝的样子,形象逼真,如在眼前,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细丝的位置隐蔽、数量精确、形态细小而卷曲都可以看出,作者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作者就爬山虎的脚这一细节进行观察,细致 地描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
小结:
细致观察是连续观察的基础,是描写准确生动的前提。在观察时要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去看、闻、摸等,通过细致观察才会发现事物的特点。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作者运用“触”“变”“巴”“拉贴”等动词,“巴”字让我们感受到接触面积增大了,力量增强了。唯有细致的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细微变化。
小结:
通过爬山虎的脚触着墙时的一系列变化,清楚地写出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正是由于细丝由直到弯,产生了拉力,爬山虎的茎才在墙贴得很紧。
任务三:
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爬山虎是怎么样往上爬的。
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表明作者在不同的时间对爬山虎进行了连续观察,看到了爬山虎爬的过程和脚的特点。
1.默读课文,想一想第2—5自然段中的“不几天、以前、今年、原先、现在、后来“等表示时间的词语有什么作用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 ________,细丝原先是_____ ,现在 _______ ,把爬山虎的嫩茎_____,使它_________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2.作者用“触、巴、拉”等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语,描述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先根据课文内容天空,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
1.作者通过连续细致的观察,了解到爬山虎生长的位置、叶子的特点以及它晚上爬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
2.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仔细观察、连续观察的好习惯。
3.从作者对爬山虎的观察中,你受到了哪些启发?
小结:
《爬山虎的脚》准确生动的表达,都源于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我们也要学习做生活的有心人,像叶圣陶先生一样观察和记录生活中的美。
布置作业:
(1)阅读季羡林先生写的《神奇的丝瓜》,对比不同作家的观察文章。
(2)观察一种事物,参考两种记录形式,将观察所得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