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素养主题练:物质与能量观(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素养主题练:物质与能量观(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3-05 20:43: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物质与能量观练习
一、选择题
1.细胞代谢过程中往往涉及到能量的变化,下列关于细胞代谢中能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同质量的脂肪,氧化分解释放出的能量大于糖类,因为脂肪分子中O的含量比糖类少,而H的含量更多
B.1分子ATP完全水解释放的能量,要大于1分子葡萄糖完全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
C.细胞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的每个阶段,都有能量的释放和ATP的形成
D.植物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ATP的产生
2. Arf家族蛋白参与蛋白质的囊泡运输,它们有两种状态,结合GDP的不活跃状态和结合GTP的活跃状态。GTP和ATP的结构和性质相似,仅是碱基A被G替代。活跃状态的Arf蛋白参与货物蛋白的招募和分选,保证货物蛋白进入特定囊泡等待运输。下列相关叙述和推测错误的是(  )
A.GTP是由鸟嘌呤、核糖和3个磷酸基团结合而成
B.Arf由不活跃状态转化为活跃状态可以释放能量
C.两种状态Arf蛋白的相互转化需要相应酶的催化
D.运输货物蛋白的囊泡可能来自内质网或高尔基体
3.“生命观念”的内涵是人们对观察到的生命的整体的认识和看法,是对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人们经过实证后的观点。物质和能量观是“生命观念”的重要内容。下列有关物质和能量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内ATP的合成和分解总是伴随着能量的储存和释放
B.细胞中能量的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都要以物质为载体
C.细胞中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大多数用于细胞的生命活动
D.线粒体内膜、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都分布着和能量转化有关的酶
4.驱动蛋白是由两条轻链和两条重链构成的四聚体,其具有两个球形的头、一个螺旋状的杆和两个扇子状的尾,如图所示。驱动蛋白通过头结合和水解ATP,导致颈部发生构象改变,使两个头部交替与细胞骨架结合,从而沿细胞骨架定向“行走”,将尾部结合的“货物”(运输泡或细胞器)转运到指定位置。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驱动蛋白“行走”所需要的ATP可直接来自细胞质基质
B.驱动蛋白既能转运“货物”,又能催化ATP水解供能
C.图示转运“货物”的途径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中
D.细胞中合成细胞骨架和驱动蛋白的原料都是氨基酸
5.植物细胞液泡膜上的H+焦磷酸酶可利用水解无机焦磷酸释放的能量运输H+,建立膜两侧的H+浓度梯度,该浓度梯度驱动H+通过液泡膜上的载体蛋白CAX跨膜运输,同时使Ca2+通过CAX以与H+相反的方向进入液泡并储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H+从细胞质基质转运到液泡的跨膜运输方式属于主动运输
B.Ca2+通过CAX的跨膜运输方式属于协助扩散
C.加入H+焦磷酸酶抑制剂,Ca2+通过CAX的运输速率变慢
D.H+焦磷酸酶和CAX蛋白发挥作用时需改变自身的空间结构
6. 2021年,中国科学家在人工合成淀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首次实现以二氧化碳为原料,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直接人工合成淀粉。该技术通过耦合化学催化与生物催化模块体系,实现“光能—电能—化学能”的能量转换方式。人工合成淀粉速度比玉米提高8.5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工合成淀粉与光合作用合成淀粉需要的酶相同
B.玉米光合作用合成淀粉在光反应阶段完成
C.人工合成的淀粉彻底水解的单体是葡萄糖
D.玉米光合作用过程中能量转换方式不是“光能—电能—化学能”
7.研究人员从菠菜中分离类囊体,将其与酶等16种物质一起用双层脂质分子包裹成油包水液滴,从而构建半人工光合作用反应体系。该反应体系在光照条件下可实现连续的CO2固定与还原,并不断产生有机物乙醇酸。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类囊体产生的ATP和[H]参与CO2固定与还原
B.加入的16种物质中应包含ADP和NADP+等物质
C.产生乙醇酸的场所相当于叶绿体基质
D.该反应体系实现了光能到化学能的转化
8. ATP在动物细胞线粒体内膜的合成机制如图,2,4-二硝基苯酚(DNP)是一种解耦联药剂,它能够消除线粒体内膜两侧的H+浓度差,但不抑制[H]的氧化过程。有人使用DNP类药物实现减肥目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使用DNP类药物会降低氧气消耗
B.使用DNP类药物会降低体温
C.使用DNP类药物会导致线粒体内膜对H+通透性减小
D.大量使用DNP类药物会因ATP合成减少而损害健康
9.某些植物花细胞中存在一种特殊酶,可改变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热能的比例,使花部发高热,即“开花生热现象”。佛焰花序植物马蹄莲的雌蕊和雄蕊都隐藏在亮白色佛焰苞的深处,开花时花部温度比周围气温高出许多,帮助散发气味,吸引昆虫访花。下列有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
A.亮白色的佛焰苞细胞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产生ATP
B.开花时花部细胞内只在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产生热能
C.开花时花部细胞呼吸过程中ATP的转化率低于其他组织细胞
D.散发气味是传递化学信息,主要目的是吸引昆虫前来授粉
要目的是吸引昆虫前来授粉,利于其繁衍,D正确。
10.如图表示农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某昆虫种群的示意图[图中数据的单位为kJ/(m2·a)]。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要防治昆虫,则应设法使该昆虫种群的能量摄入量减少
B.据图可知,昆虫同化的能量中大部分通过其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C.从图中可以看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
D.昆虫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包括图中粪便和遗体残骸等中的能量
11.某海水立体养殖生态系统中,表层养殖海带等大型藻类,海带下面挂笼养殖滤食小型浮游植物的牡蛎,水下淤泥养殖以底栖微藻、生物遗体残骸等为食的海参。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如下,M、N表示营养级[图中数值单位为kJ/(m2·a)]。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在M、N和遗体残骸间进行循环往复
B.立体养殖技术充分利用了群落的垂直和水平结构进行资源整合
C.图中M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2 488 kJ/(m2·a)
D.若增加海带养殖量会增加能量输入,对其他生物也有影响
二、非选择题
12.关于呼吸作用中ATP形成的机制,1961年,PMner(英)提出:有机物氧化过程中释放能量可使H+由线粒体基质转移到线粒体内膜和外膜之间的膜间腔,使膜间腔的H+浓度大于线粒体基质。当H+通过ATP合酶(兼具H+通道和催化ATP合成功能的蛋白质)回流线粒体基质时,释放的能量促进了ATP的合成。
(1)ATP被喻为细胞的能量“通货”的原因是,能量通过ATP分子在    反应和    反应之间流通。
(2)线粒体内膜外侧的H+回流到线粒体基质的跨膜运输方式是  ,判断理由是                  (答出两点即可)。
(3)有科学家认为光反应产生ATP的机制与呼吸作用相似,即:光能可使类囊体内H+浓度高于叶绿体基质,当类囊体内的H+顺浓度跨膜运输到叶绿体基质时可合成ATP。为验证类囊体内的H+的顺浓度跨膜运输是ATP形成的直接动力,现提供如下材料:具有生物活性的类囊体、pH=4的缓冲液( 置于其中一段时间后类囊体内外pH相等)和pH=8的缓冲液( 备注:缓冲液中含有适量的ADP和Pi等)。
①实验思路:在    条件下,将甲乙两组游离的类囊体置于    的缓冲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再将乙组转移到    的缓冲溶液中,检测                      。
②预期实验:                       
                       。
13. “碳捕集与封存”是指将大型发电厂所产生的CO2收集起来,并用一定的方法储存以避免其排放到大气中的一种技术。这种技术被认为是未来大规模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变暖最经济、可行的方法。土壤是生物圈的巨大碳库,植树造林一定程度上可以“抵消”全球的碳排放,有利于实现“碳中和”。人工造林前,研究人员需对区域不同植被的土壤储碳量(主要指有机物)进行相关研究,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燃烧后捕集(碳捕集技术之一)即在燃烧排放的烟气中捕集CO2,大气中的CO2除了来自于化石燃料的燃烧还来源于       。目前常用的CO2分离技术主要有化学吸收法或物理吸收法,而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通过        捕获CO2。
(2)从缓解温室效应的角度考虑,适合选择图中    进行人工造林。
(3)有研究表明阔叶林的凋落物归还量大于柳杉林,推测形成如图结果可能与凋落物的分解有关。从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阔叶林有机碳小于柳杉林的原因是                。
(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        不断的在       和      之间循环的过程。
答案:
1. A 组成脂肪和糖类的化学元素都是C、H、O,所不同的是脂肪分子中O的含量远远少于糖类,而H的含量更多,所以相同质量的脂肪和糖类氧化分解,脂肪释放的能量比糖类多,A正确;1分子葡萄糖完全氧化分解,大约能合成38分子的ATP,由此可见,1分子ATP完全水解释放的能量,要小于1分子葡萄糖完全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B错误;细胞无氧呼吸的第二个阶段不生成ATP,C错误;植物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只消耗ATP,不生成ATP,D错误。
2. B GTP中G表示鸟苷,P表示磷酸基团,则GTP是由鸟嘌呤、核糖和3个磷酸基团结合而成,A正确;Arf结合GDP的不活跃状态和结合GTP的活跃状态,则Arf由不活跃状态转化为活跃状态需要储存能量,B错误;两种状态Arf蛋白的相互转化,需要相应酶的催化,C正确;运输货物蛋白的囊泡可能来自内质网或高尔基体,体现膜的流动性,D正确。
3. C ATP合成是将能量储存在特殊化学键中,ATP分解是将储存在特殊化学键中能量释放,因此细胞内ATP的合成和分解总是伴随着能量的储存和释放,A正确;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而能量是物质运输的动力,因此细胞中能量的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都要以物质为载体,B正确;细胞中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大多数作为热量散失掉,少部分合成ATP用于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C错误;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都涉及能量转化,线粒体内膜是进行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是进行光反应的场所,因此其上都分布着和能量转化有关的酶,D正确。
4. C 细胞质基质中可以产生少量ATP,因此驱动蛋白“行走”所需要的ATP可直接来自细胞质基质,A正确;根据题干“驱动蛋白通过头结合和水解ATP”和将尾部结合的“货物”(运输泡或细胞器)转运到指定位置”,可知驱动蛋白既能转运“货物”又能催化ATP水解供能,B正确;驱动蛋白是通过与细胞骨架结合后,沿细胞骨架定向“行走”来转运“货物”的,而细胞骨架不存在于原核细胞中,因此图示转运“货物”的途径不存在于原核细胞中,C错误;细胞骨架的成分是蛋白质,合成蛋白质的原料是氨基酸,因此细胞中合成细胞骨架和驱动蛋白的原料都是氨基酸,D正确。
5. B 据题干信息,“液泡膜上的H+焦磷酸酶可利用水解无机焦磷酸释放的能量跨膜运输H+”,说明H+从细胞质基质转运到液泡的跨膜运输方式属于主动运输,A正确;Ca2+通过 CAX 的跨膜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所需要的能量由H+顺浓度梯度产生的势能提供,B错误;加入H+焦磷酸酶抑制剂,释放的能量较少,H+浓度梯度减少,则Ca2+通过CAX的运输速率变慢,C正确;载体蛋白只容许与自身结合部位相适应的分子或离子通过,而且每次转运时都会发生自身构象的改变,H+焦磷酸酶能将H+运进液泡,起到了转运蛋白的作用,故H+焦磷酸酶和载体蛋白CAX在转运时均需改变自身的空间结构,D正确。
6. C 据题意可知,人工合成淀粉是通过耦合化学催化与生物催化模块体系,因此人工合成淀粉与光合作用合成淀粉需要的酶并不相同,A错误;光反应阶段包括水的光解和ATP的合成,没有淀粉合成,淀粉的合成是在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B错误;淀粉是由单体葡萄糖形成的,因此人工合成的淀粉彻底水解的单体是葡萄糖,C正确;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中光能转变为电能,然后转变为活跃的化学能,在暗反应阶段是活跃的化学能转变为稳定的化学能,因此玉米光合作用过程中能量转换方式是“光能—电能—化学能”,D错误。
7. A 类囊体产生的ATP和[H]参与三碳化合物的还原,不能参与二氧化碳的固定,A错误;该过程是构建的人工光合作用反应体系,且在光照条件下进行,故需要加入的物质应包含ADP和NADP+等物质,B正确;乙醇酸是最后暗反应阶段产生的,而暗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因此产生乙醇酸的场所相当于叶绿体基质,C正确;光照条件下合成有机物实现了能量转化,D正确。
8. D 分析题意,DNP类药物不抑制[H]的氧化过程,即不影响[H]与氧气的结合过程,故使用DNP类药物不会降低氧气消耗,A错误;据图可得,DNP能增加线粒体内膜的通透性,而消除线粒体内膜两侧的H+浓度差,进而影响ATP的合成,则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能量会更多转化为热能,导致体温升高,B错误;DNP类药物会通过增加线粒体内膜的通透性,而消除线粒体内膜两侧的H+浓度差,导致线粒体内膜对H+通透性增大,C错误;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结合图示分析可知,大量使用DNP类药物会因ATP合成减少而损害健康,故使用DNP类药物减肥的方法不可取,D正确。
9. B 亮白色的佛焰苞细胞可进行有氧呼吸,可在细胞质基质(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和线粒体(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中产生ATP,A正确;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均可产生能量,其中大部分都转化为热能,B错误;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的能量会转化为热能和ATP,分析题意可知,开花时花部温度比周围气温高出许多,故该部位产生的能量更多转化为热能,则ATP的转化率低于其他组织细胞,C正确;花部散发的气味是属于化学信息,主要目的是吸引昆虫前来授粉,利于其繁衍,D正确。
10. D 害虫以果树的叶片或果实等为食,若果园要防治虫害,则需要设法减少害虫对叶片或果实等的摄入,即减少害虫种群的摄入量,A正确;害虫同化量=呼吸散失的能量+储存的能量,故害虫呼吸散失的能量是1 970-1 402-68.16=499.84 kJ/(m2·a),而储存的能量为68.16 kJ/(m2·a),说明害虫同化量中大部分通过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B正确;由于呼吸散失等,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C正确;害虫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属于害虫同化量的一部分,而害虫粪便中的能量为上一营养级同化量的一部分,故图中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害虫流入分解者的部分,D错误。
11. A 能量不能循环往复利用,A错误;海水立体养殖利用了群落的垂直和水平结构,优点是能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B正确;M同化的能量是3 281+2 826=6 107,用于呼吸作用的能量是3 619,则M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6 107-3 619=2 488 kJ/(m2·a),C正确;若增加海带养殖量会增加能量输入,直接以海带为食的生物种群数量会上升,继而影响其他生物种群的数量,D正确。
12.解析:(1)ATP被喻为细胞内流通的能量“通货”,是因为能量通过ATP分子在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之间流通。(2)H+顺浓度梯度通过ATP合成酶返回线粒体基质时,不仅不消耗ATP还合成了ATP,符合协助扩散的特征,据此判断为协助扩散。(3)本实验可将类囊体先后置于pH=4和8的缓冲溶液,使类囊体内H+浓度高于类囊体外,通过检测ATP的产生证明假说。为避免光照对H+分布的影响,本实验应置于黑暗条件下,同时设置没有H+浓度梯度的对照组。实验的预期结果为甲组类囊体没有产生ATP,乙组类囊体产生ATP。
答案:(1)吸能 放能 (2)协助扩散(或被动运输) 顺浓度梯度运输、需要蛋白质(通道蛋白)协助、不消耗ATP (3)①黑暗 pH=4 pH=8 两组类囊体是否产生ATP(或ATP的生成量或ADP与Pi的消耗量) ②甲组类囊体没有产生ATP,乙组类囊体产生ATP
13.解析:(1)大气中的CO2主要来自于化石燃料的燃烧,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也能产生CO2;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固定CO2,将CO2转变为有机物。(2)柳杉林有机碳含量高,可以固定更多的CO2,适合用于人工造林。(3)柳杉林凋落物不易被分解者分解,阔叶林的凋落物容易分解,因此阔叶林有机碳小于柳杉林。(4)C、H、O、N、P、S等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称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周而复始、往复循环的特点。
答案:(1)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光合作用 (2)柳杉 (3)柳杉林凋落物不易被分解者分解,阔叶林的凋落物容易分解 (4)C、H、O、N、P、S等元素 无机环境 生物群落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