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1张PPT)
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谏逐客书
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五单元第11课
李斯
知人论世
壹
知人论世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无论在古时或是当今,若要国家强大广招人才应为不可少的一项政策,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是国际交流越来越密集的时代,是人才流动越来越频繁的时代,广揽群雄不可不为!正如李斯所言:"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燃除六籍忍坑儒,本欲愚人卒自愚。若使当时甘被逐,东门牵犬欢应无。
-------徐钧(宋代)
这首诗说的就是秦相李斯,从全句看,“若使当时甘被逐,东门牵犬叹应无”写的是:倘若当年李斯甘愿被逐出秦国,不上《谏逐客书》,就不会在官场越陷越深,也就不会有临刑之前的黄犬之叹了,从全诗看,前两句批判李斯坑杀儒生、愚人自愚的荒唐,后两句讽刺李斯迷恋官场、枉送性命的执念。
如果李斯你当初甘愿被驱逐出秦国,就不会有荣华富贵,也不会树大招风被满门抄斩,不会想念出东门打猎的乐趣。被驱逐回乡的李斯,就可以随便打猎,稀松平常,不以为乐。
知人论世
厕鼠与仓鼠:李斯生命中的转折点
他年轻时,起初在乡村作管理文书的小官。看到公署厕所里的老鼠在吃脏东西,每逢有人或狗走来时,就受惊逃跑。
后来,李斯又看到粮仓中的老鼠,吃的是屯积的粟米,住在大屋子里,更不用担心人或狗的惊扰。
感叹道:“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意思是说一个人有出息还是没有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所决定的。
贵贱穷通,“在所自处”—李斯的人生观
1、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
2、秦王政十年(前237年)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为秦王政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在秦王政统一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
3、秦统一天下后,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
4、他是秦代散文的代表作家,现存 《谏逐客书》、《泰山刻石文》、《瑯玡台刻石文》等,以前者最为著名。
李斯:一只才华横溢功勋卓著的仓鼠
6
1、引同窗好友韩非到秦国,又嫉妒其才能,设计将其害死。
2、秦统一天下后,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
3、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
“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被腰斩前对儿子说的话
牵犬东门(牵黄犬):比喻过着悠闲自得的日子。
7
李斯:一只利欲熏心的硕鼠
背景介绍
据《史记》记载,秦王逐客的导火线是“郑国渠”事件:
秦国为了统一天下,广揽人才。韩国为了削弱秦国的势力,趁秦国招揽人才之际,派水利专家郑国入秦,企图通过让秦国修长达三百余里灌渠的方式来耗费财力,计谋败露之后,秦国的宗室大臣污蔑客卿都不可靠,纷纷要求秦王驱逐客卿。公元前237年,秦王下令驱逐在秦的六国客卿,李斯亦在被逐之列。于是,李斯写下了《谏逐客书》一文。秦王看后,采纳了李斯的意见,收回了逐客令,并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背景探寻
谏逐客书
劝谏、劝告
驱逐
客卿,是当时对别国人在秦国作官者的称呼
同“疏”、奏疏
奏疏: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
题意:李斯劝告秦王不要驱逐客卿。
《谏逐客书》,书指上疏,奏章。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是古代最优秀的一篇公文,也是一篇议论文。
谏官的五种工作方式
讽谏——以婉言隐语进行劝谏,这种提意见的方式往往引用典故说明现实中的问题;
顺谏——用恭顺的语言表达听起来顺耳的意见;
规谏——以正义之道劝谏;
指谏——指陈事实而进谏;
直谏——当面直言得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委婉
巧妙
讲策略
直接
「章」是用来谢恩的;
「奏」是用来弹劾,即揭发别人的;
「表」是用来陈述衷情的;
「议」是用来表示不同意见的。当然,关于这些上书的名称和功用,随着不同的时代也有变化。
「疏」也是臣下向皇帝陈述政见或有所劝谏的文章,如汉朝贾谊的《论积贮疏》,唐朝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
相关文体知识:
分析文本
贰
初读文本
缪公 蹇叔 丕豹 鄢 郢
功施到斤 范雎 穰侯 灵鼍 玩好
駃騠 宛珠 珥 阿缟 瓮
缶 搏髀 《昭》 窈窕
黔首 藉寇兵 赍盗粮
mù
jiǎn
rǎng
tuó
jué tí
yān
yì
ěr
ē gǎo
yǎo tiǎo
wèng
yǐng
fǒu
bì
jī
qián
pī
jū
hào
wǎn
zhāo
jiè
概括文章的行文思路
整体感知
谏书观点--逐客为过
壹
史实论证--客卿有功
贰
类比论证--重物轻人
叁
理论概括--逐客利害
肆
总结分析--逐客亡国
演 读 明 意
分组合作探究
分组:全班分为三个大组,每组分为若干小组,每3-5人为一小组,自由组合。
具体任务:第一大组分析研讨第一段,第二大组分析研讨第二段,第三大组分析研讨第三、四段。
要求:第一步,用演读方式朗诵(大组成员全员参与);第二步,点出该段中的关键字词句(小组轮流其中一人);第三步,翻译(小组轮流其中一人)。
原始分值各组50分。
基础关卡(满分50)
1. 解释字词准确无误加20分,一处错误扣1 分。
2. 翻译句子准确无误加20分,一处错误扣1分。
3.梳理文段内容准确完整加10分。不完整酌情给分,解释权归老师。
奖励关卡:
1.回答老师或其他组的提问(非怪问和故意刁难问题),答对一题加10分,答错或答不出扣10分。
2.向其他组发问,每提出一条有价值问题加10分。(与文本有关,理解深刻)
3.发问组提问与文本无关或犯阅读文本不仔细导致的无效问题一条扣5分。
4.发问组对文本分析提出发言组未涉及并有价值解读加20分。
注:最终获胜组成员每人得免罚或免作业机会一次,什么时候用自己说了算。
第一组演读展示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一人读得比较坚定)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一人读得比较诚恳)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一人读得比较诚恳)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齐读,读得比较坚定)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窃:私下
过:错误
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私下里认为是错误的。
观点明确,但语气婉转。
“窃以为”用自谦、商量的口气,措辞委婉。明明是秦王下的逐客令,却把逐客的错误归之于“吏”,“臣闻吏议逐客”,针对官吏的议论发表看法,避免将批评的矛头直接指向秦王,让秦王有回旋的余地,便于收回成命。
【开门见山,点明文章中心论点,逐客是错误】
宋·李涂云《文章精义》:“文字起句发意最好。李斯上秦皇逐客书起句,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
昔缪mù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yuān,迎蹇jiǎn叔于宋,来丕pī豹、公孙支于晋。
西:名词作状语,从西面
东:名词作状语,从东面
来:招致,招揽/使……来
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
状语后置句:西于戎取由余
状语后置句:东于宛得百里奚
状语后置句:于宋迎蹇叔
状语后置句:于晋来丕豹、公孙支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产:生,出生。
并:兼并,吞并
这五位贤人,不生在秦国,而秦穆公重用他们,吞并国家二十多个,于是称霸西戎。
秦穆公( -前621年),春秋时期政治家,秦国第九位国君(前659年-前621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
秦穆公元年(前659年),秦穆公正式继位,继位后任用百里奚、蹇叔为谋臣,励精图治,击败晋国,俘获晋惠公,灭亡梁国、芮国、滑国等。秦穆公二十四年(前636年),帮助晋文公回国即位,实现秦晋之好。秦穆公三十三年(前627年),秦穆公派兵攻打中原,经历"崤之战"和"彭衙之战"的惨败,东进之路行不通。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年),秦穆公向西发展,任用由余为谋士,逐渐灭掉戎人国家,受到周天子赏赐金鼓,继续攻打蜀国和关西(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辟国土千里,被周襄王任命为"西方诸侯之伯",称霸西戎,对秦国的发展和古代西部的民族融合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秦穆公三十四年(公元前626年),穆公用百里奚计,送16名女乐给西戎王, 使之沉溺女乐,荒芜国政。秦乘机攻伐西戎,将西戎12国并入秦土。
蹇叔(约前690年-前610年),子姓,蹇氏,宋国铚邑(今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临涣镇)人。春秋时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早年游历齐国时,收留百里奚。后来,经过百里奚引荐,进入秦国,辅佐秦穆公,授上大夫,迁右庶长。反对秦穆公偷袭郑国,没有得到采纳,导致崤之战,秦军受到晋军伏击,全军覆没,主帅孟明视等被俘。用心辅佐秦穆公成就霸业,位列"春秋五霸"之一。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移:改变
殷盛:殷实、富裕
举:攻克,占领
治强:安定富强
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殷实,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意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
省略句:民以(之)殷盛,国以(之)富强
被动句
秦惠文王(公元前356—公元前311年),一称秦惠王,嬴姓,赵氏,名驷,秦孝公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37—前311年在位。
秦惠文王年十九即位,以宗室多怨,诛杀卫鞅。公元前325年改“公”称“王”,并改元为更元元年,成为秦国第一王。秦惠文王当政期间,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为秦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yān 、郢yǐng,东据成皋gāo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yì到今。
拔:攻取
包:并吞,囊括
制:控制
散:拆散,瓦解/使……解散
从:同“纵”
事:动词,侍奉
施:延续
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计策,攻下三川地区,西进兼并巴、蜀两国,北上收得上郡,南下攻取汉中,席卷九夷各部,控制鄢、郢之地,东面占据成皋天险,割取肥田沃土,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使他们朝西侍奉秦国,功绩延续到今天。
昭王得范雎jū,废穰rǎng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强:使……增强,使……巩固
公室:王室
蚕:名词作状语,像蚕一样
昭王得到范雎,废黜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蚕食诸侯领土,使秦国成就帝王大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劳。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由此看来,客卿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呢!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向使:假使
内:通“纳”,接纳
假使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
昭王是秦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君主,在位时间一共56年,同时又是秦国历史上极有作为的一位君主,他在位的期间身边文有范雎,武有白起,不断的开疆拓土,为日后秦始皇横扫六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尤其是在他执政的晚期,在秦赵两国之间爆发了中国历史上战斗规模空前的长平之战,秦昭王的对手是刚继位不久的年轻人赵孝成王,最终秦国打败赵国,使秦国统一天下的形势再不可阻挡。
范雎,原本是魏国的中大夫须贾手下做事,一次范雎随须贾出使齐国,齐王欣赏范雎的才能,赏赐了范雎不少东西,但是作为范雎的上司须贾却什么都没得到,须贾自然对范雎心怀妒嫉,回国之后就向当时魏国的宰相魏齐打小报告,说范雎之所以能得到齐王的赏赐一定是出卖了我们魏国的重要信息,魏齐听后很生气,就讲范雎毒打了一顿,不仅肋骨打断了,牙齿也打落了好几颗,亏得范雎聪明,靠着装死躲过一劫。
提出观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分析原因:四君取士的做法与效果
穆公求士-广纳人才-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变法治国-民盛国强
惠王用张仪-四面扩张-以横破纵
昭王得范雎-打击豪门-秦成帝业
得出结论:客何负于秦--纳客之利
开门见山
举例论证
反面假设:向使···秦无强大之名也--却客之非
假设论证
↓
第一段 概括内容
一、使秦王政感受强烈的家族荣耀,产生作为帝业传人的自豪感,从而产生贴近《谏逐客书》的喜悦心情;
二、使秦王政从对先辈业绩的研读中,体会客卿对秦国的忠心和作用,从而消除因“郑国事件”而造成的对客卿的心理成见;
三、发挥秦王政祖先业绩的感召作用,给秦王政树立了任用客卿成就霸业的榜样,秦王政作为秦国帝业的继承人,如若不停止逐客,就既有背弃先王之嫌,又有“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的忧虑。
叙说秦王政祖辈事业辉煌的历史, 有哪些好处?
课文赏析—第一段 问答环节
4、句式上整句、和散句的灵活使用使得文章有气势。 举例论证和假设论证结合,史实上的无可辩驳使得后面的假设也无可辩驳。
5、昭王与秦王在时间上跨度小,处境上较类似,用昭王任用外客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杜私门”“强公室”的示例可证明外客不仅有才,而且忠心。
6、本段列举史实过程中,选材典型,有说服力,从各个方面谈了秦国崛起的光辉历程。
35
第二组演读展示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悦之,何也?(一人读出疑问语气)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现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一人读出叹息语气)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一人读出疑问语气)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一人读出叹息语气)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齐读读出肯定语气)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ē之剑,乘纤xiān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tuó之鼓。
致:得到
垂:悬挂
服:佩带
建:树立
树:陈设
如今陛下获得昆山的美玉,拥有随侯珠,和氏璧,(衣饰上)悬挂光如明月的宝珠,身佩带着太阿宝剑,乘坐着名贵的纤离马,树立的是以翠凤羽毛为饰的旗子,陈设的是蒙着灵鼍之皮的好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
说:通“悦”,喜欢
这些宝贵之物,没有一种是秦国产的,但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
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jué騠tí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玩好:供玩赏的宝物
江南:长江以南地区。
采:通“彩”,彩饰
如果一定要是秦国所产的这以后才许可采用,那么这种夜光宝玉,决不会成为秦廷的装饰;犀角、象牙雕成的器物也不会成为陛下把玩观赏的东西;郑、卫二地能歌善舞的女子也不会充满陛下的后宫;北方的名骥良马决不会充实到陛下的马棚;长江以南的金锡不会为陛下所用,西蜀的丹青也不会作为彩饰。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ěr、阿ē缟gǎo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所以:用来……的
下陈:殿堂下陈放礼器、站立傧从的地方。
娱:使……娱乐
说:使……愉悦
傅:附着,加上
玑:不圆的珠子。此泛指珠子。
珥:耳饰。
缟:细绢。
随俗雅化:娴雅变化而能随俗。
用来装饰后宫、广充姬妾、赏心快意、怡目悦耳的东西,必须是出产于秦国的才可以用的话,那么点缀有珠宝的簪子,镶嵌着玑珠的耳饰,丝织的衣服,锦绣的装饰,就都不会进献到陛下面前;那些娴雅变化而能随俗推移的妖冶美好的佳丽,也不会立于陛下的身旁。
夫击瓮wèng叩缶,弹筝搏髀bì,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搏:击打,拍打。
髀:大腿。
快:使……愉快
那敲击瓦器,拍髀弹筝,同时歌唱呼喊发出呜呜之声来快活耳朵听觉的,确真是秦国的地道音乐了;而《郑》《卫》《桑间》,《昭》《虞》《武》《象》之类,则是异国它邦的音乐。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
就:取用
退:摒弃
如今(陛下)却抛弃了敲击瓦器的音乐而追求《郑》《卫》之音,撤下弹筝奏曲而采取《昭》《虞》之乐,这是为什么呢?
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适观:适于观听
只不过是图眼前称心如意,适于观听罢了。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现在用人却不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不是秦人就得离开,凡是客卿都要驱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轻:形容词作动词,看轻,轻视
既然这样,那么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所以:用来……的
术:方法
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
类比论证:重物轻人
举出大量事实,说明重物轻人决非一代英主所应为。从理论上进一步阐明纳客与逐客的利害关系。
课文赏析—第二段 概括环节
用异国物:快意当前,适观而已
轻异国人: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结论: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
一、对于文章所列举之物,秦王常用,对其好处已有亲身感受,易于由物及人去认识客卿的作用。
二、按逐客之理推之,秦王政当弃其已用异国之宝,这对于掠宝成性的秦王政来说是决难接受的,而弃宝之论又确从逐客之逻辑所出,这就陷秦王政于进退两难之境地,从而造成秦王不得不考虑撤销逐客令的心理态势。
这一段的论据运用,对调节秦王政对《谏逐客书》的接受心理有哪些好处:
课文赏析—第二段 问答环节
3、郑卫之女、宛珠之簪,阿缟之衣等等可看出秦王择物择优,那么同理择人也应择优。采取“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的教条主义逐客方式是错误的。
4、从文章结构安排上来看,第二段承上启下。第一段着眼于秦国历代先王的功绩及“客”的作用,是从历史角度谈的。第二段从现实出发,谈秦王目前的做法是重物轻人。第三四段着眼于未来,谈逐客不利于大一统实现并且还会给秦国带来危害。
5、本段用铺排的方式列举了秦王生活中所用之物的方方面面,堆砌物品多、意象密集,且用语华丽,使用了整齐的句式,读来非常有气势。使秦王读来眼花缭乱,无暇细思,从心理上更认可重物事实,从而反思用人上的错误做法。
46
6、把“客”与色、乐、珠玉在一段中进行并列,很容易让人产生色、乐、珠玉皆为美好之物,那么客也是美好之物的联想。
7、李斯暗中偷换概念,秦王本欲逐客,而李斯却在“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一句中替换成了“人民”这一等同于老百姓的概念,且第三段中的“国大者人众”中的“人”、“王者不却众庶”中的“众庶”、“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中的“黔首”也是一脉相承的表述,这些词均是大于“客”的一个概念,如果说仅对于“客”秦王尚可忍痛割爱的话,那么对于想一统天下的秦王来说,“人民”恐怕即使是忍痛也无法割舍和放弃的。失去“客”也就会失去“人民”。从逻辑自洽上看,李斯在第一段已经着重论述了历代先王在开疆拓土方面的功绩,如“并国二十”“举地千里”“拔三川之地……”“蚕食诸侯”等等,而第三段中提到“国大者人众”。那么我们自然可以推理,以前的客卿可以帮助秦国扩大领土,实现“国大者人众”,自然现在被驱逐的客卿到别国之后也是可以做到的。于是在第三段“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的结论自然水到渠成无可反驳了。这逻辑简直是完美!无怪乎鲁迅会说“秦之文章,唯李斯一人而已。”令人佩服至极!!!
47
8、本段运用类比论证、对比论证的手法揭示了秦王重物轻人做法的荒谬。
9、句式的使用上,在陈述事实时,多用判断句,本段排比之后用了一句设问“此数宝”,引起秦王关注与思考。后面李斯继续充分举证,且使用否定性铺陈的句子,之后得出“快意当前,”的结论,秦王就无法反驳了,只好承认自己的“重物”。
10、对秦王的生活、野心、报复李斯都有深刻了解,从侧面反映出对秦王的“忠心”。
48
用秦王政对于异国所产宝物的喜爱来说明逐客之荒谬。
李斯将思维导向秦王周围,由秦王政驱逐非秦所生之客卿,反向联系到秦王所喜用的非秦所产之物,指出这是重物轻人的做法。并用归谬法,从秦王政逐客之论推出外国所产的物、色、乐均应“不进于前”的结论,对秦王政构成了极强的逻辑诱导力和理论慑服力。
这段设喻丰富多样,写法灵活多变,运笔酣畅淋漓。为全文最精彩部分,前人对此极为称誉。宋代李涂说:“中间论物不出于秦而秦用之,独人才不出于秦而秦不用,反复议论,痛快,深得作文之法。”
课文赏析—第二段
如何设喻说理?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而陛下说之,何也?
必秦国之所……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以珠宝等物为喻,设问作结;
以玩好美女为喻,进行推论;
以音乐为喻,进行对比;
以人和物作比较,指出待诽秦之人不如待诽秦之物之结论,
抓住秦王称霸的心理,直言其弊端。
第三组演读展示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一人读出肯定语气)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一人读出感叹语气)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一人读出肯定语气)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一人读出坚定语气)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我听说田地广就粮食多,国家大就人口众,武器精良就将士骁勇。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让:拒绝
择:同“释”,舍弃
就:成就
却:推辞,拒绝
明:使……彰明
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拒绝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因此土地不分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它邦,那样便会一年四季富裕美好,天地鬼神降赐福运,这就是五帝三王无可匹敌的缘故。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jī盗粮”者也。
黔首:泛指百姓。无爵平民不能服冠,只能以黑巾裹头,故称黔首,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正式称百姓为黔首。《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二十六年,“更名民曰黔首”。
资:资助,供给。
业:使……成就霸业
藉:同“借”借给
赍:送给,付与
如今却抛弃百姓来资助敌国,拒绝宾客来使诸侯成就霸业,使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西进,裹足止步不入秦国,这就叫做“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而:连词,表转折,却
物品中不出产在秦国,而宝贵的却很多;贤士中不出生于秦,愿意效忠的很多。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损:减少
益:增加
内:名词作状语,在内部
外:名词作状语,在外部
得:实现
如今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减损百姓来充实对手,内部自己造成空虚而外部在诸侯中构筑怨恨,那要谋求国家没有危难,是不可能实现的啊。
状语后置句:外于诸侯树怨
【第三段】 概括内容
纳客之利
天道与圣王的做法
逐客之害
秦国目前的做法
第三自然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类比论证:泰山、河海、王者
对比论证
正面(古):圣王做法: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效果:无敌天下
反面(今):今王做法:弃黔首却宾客
效果:藉寇兵而赍盗粮
【第四段】 概括内容
正面:士愿忠于秦国
反面:逐客国危
总结:逐客必将造成秦国的危亡。
本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进一步强调论点:反对“逐客”,“逐客”危及国家安全。
照应上文,把“宝物”跟“逐客”联系起来说明事理相悖,损己而利敌,进而说明国家必将危亡,以使秦王权衡轻重收回成命。
阅读课文第4段,完成以下问题。
下列对第四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段“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一句照应第二段,以阐述“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这种态度的错误。
B.本段“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一句照应第一段,以阐述“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的做法不当。
C.文章最后一句照应第三段,阐明逐客对秦国危害之所在,从利害关系上立论,抓住了秦王的思想要害,所以极有说服力。
D.这一段和文章开头提出的总论点“客何负于秦哉”遥相呼应,具有首尾相连,前后贯通之妙。
D
本文的总论点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内容梳理
根据文本内容,画出本文的思路导图。
逐客为过
重物轻人
纳客之利
用客治国,逐客资敌
阅读课文第1段,完成以下问题:
1.下列各项对文章第一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起句说:“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明明是秦王下了逐客令,却把逐客的过错归之于“吏”,说明作者在帝君面前善于阿谀逢迎的特点。
B.作者从秦穆公到孝公、惠文王、昭襄王,举出四个秦国的先君重用客卿而致富变强的事例,说明重用客卿对秦国有利。
C.当初如果四个君主拒绝客卿接纳他们,疏远有才之士而不用,这就不可能使秦国民富国强。这是从反面假设和推论。
D.本段在列举史实、层层渲染的基础上,论述脱挪跌宕,反复强调,把客卿对秦国的重要作用阐述得极为透彻。
说明作者措辞委婉,十分注意讽谏策略。
A
2.下列各项对文章第二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里作者笔锋一转,列举了秦王好珠玉声色之实,意在说明秦王对不是秦国产的物品的喜爱,对人却持另一种态度是不对的。
B.第二段写秦王取用天下珍物,手法铺张,句式多用排偶,文气流畅,音调谐美,极富文采。
C.作者举出生活中的现实事例,意在劝谏秦王要想实现统一天下的宏伟理想,就不要把精力用在别国的珍宝、音乐、美色上,应励精图治,勤俭治国。
D.文中写道“夫击瓮叩缶……适观而已矣”,这形象说明欲得意于天下,在任人方面也应弃平庸,任贤能。
C
C意在说明秦王喜用别国的珍宝、音乐、美色,而在用人问题上排斥别国的客卿,这种重物轻人的做法与秦王想统一天下的目的是相违背的。
阅读课文第2段,完成以下问题。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珠宝等物为例设问作结:这些东西一样也不是秦国出产的,但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这里只提出问题,不立即作答,但不答自明,显得耐人寻味。
B.以秦王爱好声色之实为例,进行推论,从反面阐述,把“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的严重危害说得很透辟,更显出非秦国所出的宝物不可或缺。
C.以音乐为例,进行对比:近承上文,远承以珠宝等物为喻的设问,归纳了秦国对物取舍的标准,为下文转入正题作了很好的铺垫。
D.以人和物作比较,以重物轻人,驱逐外来人才作为出发点,说明成就统一大业的艰难,推论符合逻辑、立意超卓不凡,具有一种高屋建瓴的气势和撼动人心的力量。
以成就统一大业作为出发点,说明重物轻人,驱逐外来人才的错误。
D
阅读课文第3段,完成以下问题。
4.下列对第三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段先从正面说理,指出土地广大粮食就丰富,国家辽阔人口就众多,兵力强盛军人就勇敢,意在强调只有胸襟博大开阔,才能仓举贤士,广罗人才。
B.本段“王者不却众庶”是陪衬,太山、河海两个比喻才是作者论述的本意。由于连类设喻运用排比,显得很有力量。
C.地不分东南西北,人才不论来自哪一个诸侯国,这就是五帝三王能够无敌于天下的原因。此处以古证今,强调应该不分地域,广揽人才。
D.这一段不但运用古今对比,还有敌我对比,提出两种作法,两种后果。以此说明逐客对敌人有利,对秦国的统一大业不利,论证鞭辟入里,雄辩有力。
B
B理解反了,太山、河海两个比喻是陪衬,“王者不却众庶”才是本意。
叁
艺术特色
宋代李涂云:“文字起句发意最好。李斯上秦皇逐客书起句,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文章精义》)此话虽然不无溢美成分,但这个开头的确很好。这个开头好在哪里?试谈谈你的理解。
开门见山,亮出观点,给人以明快之感。
观点明确,但语气委婉。“窃以为”用自谦、商量的口气,措辞婉转,十分注意讽谏策略。
是“吏议”而不说“君断”,有意把“失误”的责任推到“吏议”上,避开了一层锋芒,避免将批评的矛头直接指向秦王,让秦王有回旋的余地,便于收回成命。
清代余诚评价此文“妙在绝不为客谋,而通体专为秦谋,语意由浅入深,一步紧一步,此便是游说秘诀。”作者“为秦谋”体现在什么地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这篇文章在论证秦国驱逐客卿的错误和危害时,没有在逐客这个具体问题上就事论事,也没有涉及李斯个人的进退,显示作者为秦国考虑的立场,更易为秦王接受。
②站在“跨海内,制诸侯”助秦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高度,来分析阐明逐客的利害得失,这反映了李斯的卓越见识,更容易取得秦王的认同,推行自己的主张。
为何李斯可以劝谏成功?
一、态度很谦虚,情商高。
三、识其人,知其志。
四、以情动人,侧面表忠心。
二、回避矛盾,迂回战术,不起冲突。
一方面巧妙地回避谈论与自己身份对立的秦国宗室贵族,只在开头的“吏议”模糊一提,也没有加以抨击;另一方面他又对客卿的危害(比如郑国开渠)闭口不谈,既不为之辩护,也不指其危害。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构思的巧妙
1.切入点与立足点:从秦王统一天下的高度切入,深得对方心意,又让对方看到了自己高瞻远瞩之才,同时避免留下以“客卿”的尴尬身份保求个人小利的不良印象。以“吏议逐客”一笔带过当事人、当时事,避免了陷入与权贵的纷争,让自身置身于”中立“的身份来谈论”逐客“一事,观点更容易被采纳。(站在什么角度)
2.观点提出,开门见山,又不急于继续批驳,避免了过分针锋相对,留下好印象,为下文批驳作了铺垫。
(提出什么观点)
构思的巧妙
3.行文思路:从历史谈起客卿助秦大业的功绩,让对方留下对客卿的好印象,同时,话题得以继续。再着眼于现在,从秦王身边之物进一步指出逐客的本质错误。最后一正一反水到渠成点出逐客利弊,结果自然见分晓。思路抓住对方心理,步步推进,环环相扣。(运用什么思路)
4.论证材料选择:本文选择的例子有三类,一类是史例,有说服力,一类是秦王身边事物实例,生动形象,还有一类是生活常识实例,通俗易懂。既丰富,又紧紧围绕谈话对象“秦王”而来,更容易让对方信服。(选择哪些材料)
构思的巧妙
5.论证方法灵活多样:举例、对比、假设、类比、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综合运用,灵活多变,避免了干巴古板,同时让说理更加严谨,论证更加有力,极富论辩色彩。(运用哪些方法)
《谏逐客书》语言力量简析
一、在一些动词里让我们感受到“先秦”的胸怀与气度,这种胸怀与气度增加了雄辩的力量。
比如“西取”“东得”“迎”“来”等四个词语的使用。“西取”在于主动获得,“东得”强调对所得之人的珍视;“西取”与“东得”构成互文关系,从空间上把范围扩展到全方位无限大,这就是语势,突出了秦的开阔胸怀与吸纳人才的魄力。“迎”与“来”,表达对客的态度,既表达出对缪公的敬佩,又是给赢政敲边鼓,暗中突显自己的价值、维护自己权益,一词三用,当然有力量。
《谏逐客书》语言力量简析
二、意象密集带来强大的冲击力。
语言的力量来源于语言所能唤起的人感官的反应,比如心理、情绪上的触动。在第一段里回顾历史,因客而开疆破土,强国立业,那都是宏大的叙事,要撞击赢政的心灵,还要能够从他具体的情感着手。李斯接下来就一口气列举了宝物、美女与音乐三组事例近三十个意象,把秦王生生地置于无限奢华的温柔乡里,让他浮想联翩,尽情回味享受这些宝物、美人、音乐的感受,调动起他内在心理记忆。语言凭着附着在它们身上的时间、空间、情绪、心理而使人在语言中重新体验那早已逝去的感受,因此,好的作品总能让人开怀大笑或是泪流满面。这就是语言的力量。
《谏逐客书》语言力量简析
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意象的具体性,越具体越具有力量感。比如,随和之宝,不能简化为“宝”;“明月之珠”“太阿之剑”“纤离之马”“翠凤之旗”等等,皆物有所名,这些“名字”的背后拥有无限丰富的故事和内涵。如果只说春天到来了,万物复苏,可能不会引起人的感受,而具体到柳树的叶、槐树的芽、柏树的皮肤,就会给人带来更深刻的感受,因此,意象越真实具体,其力量越大。
《谏逐客书》语言力量简析
三、从虚词“也”字里发出积聚之力,深入灵魂。
在古文中用“也”字最具有艺术性的文字当属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一句一“也”,从中流溢出欧阳修的“乐”与“愁”的交杂之态。李斯是怎样用“也”字的呢?
《谏逐客书》语言力量简析
请看这段文字: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160字的语意层,只用了两个“也”,第一个“也”是对秦王提出的质问,如果去掉这个“也”,有声无气,而加上“也”字,“何也”,有声有气有愤怒有语势,这就是语言的力量!
《谏逐客书》语言力量简析
下面有多处都可以加“也”,比如,可以如下:
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也);犀象之器,不为玩好(也);郑、卫之女不充后宫(也),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也),江南金锡不为用(也),西蜀丹青不为采(也)。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也),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加上这些“也”后,会怎么样呢?
《谏逐客书》语言力量简析
这就变成了陈述而非辩驳,每一“也”一出,则文势一断,每一断,则文气一出,不断漏气,哪还有“势”,那就只能表达出一种自我陶醉的叨叨!李斯不是,李斯是憋着一肚子的气的,因此,针对“何也”的质问,他用一百五十余字的篇幅例数逐客的弊端,这其中不能停,不能断,要一口气贯下去,形成语势的累积,累积到一定高度,一定强度,这个时候用一个“也”字刹尾,相当于怒目圆睁的壮士把这些所有的内容一股脑儿地掷向了秦王,其力度之大可以想象,而如果一句一个“也”,那只能如宫女与秦王打情骂悄,玩笑嬉闹而已!
《谏逐客书》语言力量简析
四、文字中的人格魅力是语言力量的内核。
文如其人,常常跪着说话的奴才其语言是软绵无力的,不论怎么努力永远是“喳”那一声太监腔,无法触动读者的心魂。李斯作为一个将被驱逐的外国人,一般的思维是向秦王求情才对,但李斯自始至终没有丝毫求秦王“高抬贵手”给条生路的奴姿,而是词气铿然,不让半步。
《谏逐客书》语言力量简析
四、文字中的人格魅力是语言力量的内核。
从一开始的“窃以为过矣”的直接判断,到第一段末的“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的推理,再到“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乎呜呜快耳者”直接以描述的口吻对秦乐的嘲弄,再到“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的直接批评,再到“藉寇兵而赍盗粮”的凌厉指责步步紧逼,越发严厉,把一个怒目圆睁、陈词慷慨的李斯立在了秦王面前,这就是语言的力量,这种力量的本质是李斯的人格外现。
文如其人,人强大,文自然不弱;人有气势,文当然也会喷薄而出!
主旨归纳
1、这篇文章论证了秦国驱逐客卿的错误和危害。
2、同时作者站在“跨海内、制诸侯”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高度,分析阐明逐客的利害得失,反映了其卓越见识,体现了他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政治主张和用人路线。文章表现出不分地域,任人唯贤的思想。
现实意义
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发展经济和科技关键靠人才。《谏逐客书》在人才观方面能给我们有益的启迪。
1.确立人才资源意识。人才也是一种资源,并且是第一资源,要广纳贤才。
2.要克服重物轻人、见物不见人的倾向。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人才是最重要的无形资本,把发现、培养、吸引、稳定人才作为人才管理的核心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