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课时设计活页纸
课 题 白杨礼赞 课 时 2-1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掌握重点词语的音形义,初步感知白杨树的外形美。2、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
教 学重、难点 重点:朗读课文,感知白杨树的外形美。难点: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具 PPT
预习要求 1、借助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熟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方式、内容 旁注
查:1、生字词语(1)注音 外壳( )主宰( )倦怠( )晕圈( )虬枝( )婆娑( )秀颀( )楠木( )(2)解释 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旁逸斜出、 纵横决荡2、通读课文,了解大意,说说“礼赞”的含义。3、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导:问题探究:初读课文,感知白杨树的外形美(1)听《白杨礼赞》朗读录音。有人把散文《白杨礼赞》比作一幅幅画,或浓墨重彩,或工笔细描,或抒情写意。那么听朗读录音时,你脑海中浮现了哪几幅画面?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茅盾笔下的白杨树是一种怎样的树?用“白杨树是 的树”的句式表达。如: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 白杨树是不折不挠、对抗西北风的树。 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 白杨树是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树。 ……(3)白杨树的种种特征,可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4)“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文中反复出现这句话,白杨树的“不平凡”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学:合作交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语言(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指导朗读(把握感情、读准节奏、读出语气)。(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师生共评,适时纠正、指导。(3)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圈划优美的词句,揣摩、品味语言。①运用形象贴切的形容词来描写高原、白杨树的特点。如用“无边无垠”写高原的“大”,用“坦荡 ( http: / / www.21cnjy.com )如砥”写高原的“平”,用“黄绿错综”写高原的“色”,用“伟岸”、“挺拔”、“参天耸立”写白杨树的高大等等。②动词的运用精当、生动,富有表现力。如“扑入”的“扑”,“涌起来”的“涌”,“微微泛出”的“泛”等等。③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表达效果和语言的美感。如以“难道”开头的四个句子,以反问强化了内 ( http: / / www.21cnjy.com )容的表达,以排比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以层递步步深化内容。不少地方还使用了比喻、拟人,使语言更加鲜明、生动。④全文语言具有强烈的感彩。如开头就以高亢昂扬的语调写“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实在”一词无限感慨和赞叹,类似的语句又迭次反复出现,感情不断升华。练:1、给加点字注音外壳( )主宰( )倦怠( )晕圈( )虬枝( )婆娑( )秀颀( )楠木( )2、.《白杨礼赞》的作者是________,他的原名是________。他的长篇小说的代表作是《________》,短篇小说的代表有《________》和《________》。测:完成《伴你学》“达标导测” (高原风景图 白杨特写图 物人联想图)生长环境(无边无垠 、坦荡如砥)雄壮、伟大外部形象(干,笔直;枝,靠拢;叶,向上;皮,光滑)旺盛,力争上游内在气质(倔强挺立、向上发展、不折不挠)坚强,有斗争精神
初二语文课时设计活页纸
课 题 白杨礼赞 课 时 2-2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2.学习运用象征手法。3.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教 学重、难点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2.学习运用象征手法。
教、学具 PPT
预习要求 1、再读课文,思考:白杨树有什么象征意义?2、检查词语3、复习象征手法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方式、内容 旁注
查:象征手法导: 作者仅仅是在赞美白杨树吗?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 学:问题探究:(一)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1)白杨树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视觉感官的美的享受,更让我们感受到他坚强向上、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很显然,作者将白杨树人格化了。(2)课文仅仅是赞颂白杨树吗?本文深刻的主旨,集中表现在第六自然段,仔细阅读、认真揣摩这一语段,说说白杨树有什么象征意义。(3)理解象征手法的关键在于找出象征本体和象征对象之间的联系。白杨树与农民、哨兵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精神之间的联系在于什么?(通过讨论逐一概括出相似点。)(二)体会作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深入理解课文主旨有人说文章的结尾写“楠木”与白杨树无关,显得多余,你是怎样看的?明确:“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民党反动派。”(茅盾语)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爱憎之情更为强烈,表达了对“那些看不起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的鄙视和否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北方抗日军民的高度礼赞。练:学习运用象征手法(1)联系自我,与心灵对话。作家于普通的白杨树身上发现了“不平凡”的美,在你身边是否也有一些和白杨树一样平凡普通的人或物?从他们身上,你是否也能发现美?如:妈妈额前飘动的白发是一种美。老师灯下忙碌的身影是一种美。白雪覆盖下的青松是一种美。(2)学习象征手法,体验表达。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一个事物赋予它一定的象征意义,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写一段抒情性的文字。(如“铺路石”、“泥土”、“蜡烛”……)测:完成《伴你学》“迁移运用” (学生小组讨论解决,持不同观点者可争论。)
板书设计
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