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9张PPT。石壕吏杜甫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尝为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知识渊博,有政治抱负,寓居长安十多年,生活贫困 。后因安史之乱,一度颠沛流离,最后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唐肃宗乾元元年(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军打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经过此处,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著名的组诗“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写作背景 听读课文,整体感知:这是一首叙事诗,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如何,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
——时:“夜”;地:“石壕村”;人:“吏”、“老翁”、“老妇”。
——事情:石壕吏趁夜抓人服役。
听录音,注意圈画重要字词
投、逾、走、前、致、
戍、书、新、已、矣、
更、去、虽、请、从、
犹、得、绝、泣、咽、想一想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老翁为何要翻墙逃跑?想象一下连老人都要逃跑,可见当时百姓是处于怎样的一种生活。想一想 故事重点是写老妪的“致词”。老妇的“致词”可分为哪几层?
1、三子应征作战,两人战死沙场;
2、诉说家中现状;
3、老妇自请应役。想一想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独与老翁别”是谁与老翁告别,又暗示了什么?
诗人。暗示老妇人已被官吏带走。
“天明登前途”与开头“暮投石壕村”前后照应。表演: 文中记叙了老妇的语言,实际上是与差役的对话,诗人只是将差役的问话省略了,从而使之更加简练,现在请两人对话,先想象一下差役是如何呵斥的?老妇人面对盘问如何作答?对话:1、——你家男人呢?让他出来!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2、——家里还有其他人吗?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3、——孩子的母亲呢?让她出来!——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4、——这怎么行?今天你们家一定要有人和我们回去!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赏析人物: 从文章的标题来看,主要人物应该是“吏”,文章中的“吏”有何特点?诗人对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凶狠、蛮横(表达了作者对悍吏的谴责) 注意:
这并不是差役个人行为,而是朝廷下达的命令,由此揭露了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的深切同情。 充分发挥你的想象,能将本诗改编成一个课本剧吗?课后活动又呈吴郎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沾巾。背景简介: 大历二年(767),即杜甫流离到四川夔府的第二年,他住在一所草堂里。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将草堂转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诗中吴郎),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不料吴姓亲戚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不允许别人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于是写此诗去劝告吴郎。此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因此这一首题作《又呈吴郎》。吴郎的年辈要比杜甫小,杜甫不说“又简吴郎”,而有意地用了“呈”这个似乎与对方身分不大相称的敬词,以便吴郎易于接受劝告。 西邻的妇女是一个没有吃的、没有儿女的老寡妇。过去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这个寡妇常来打枣,我从不干涉。 如果不是因为走投无路、万般无奈,她又哪里会去打别人家的枣子呢?正由于她扑枣时总是怀着一种恐惧的心情,所以我们不但不应该干涉,反而应当表示些亲善,使她安心扑枣。 那寡妇一见你插篱笆就怕你不让她打枣,虽未免多心,但是,你一搬进草堂就忙着插篱笆,倒真让人以为你要禁止她打枣呢! 那寡妇诉说她一贫如洗是因为苛捐杂税实在太多,我又想到现在的兵荒马乱不由得眼泪纵横!
课文大意课文重要词语翻译①呈:呈送,尊敬的说法。
② 任:听任,不要干涉。
③为:因为;穷:处境困厄。
④宁:怎么。
⑤缘:因为。
⑥多事:多心,不必要的担心。
⑦征求:朝廷征收的赋税负担。
⑧戎马:兵马,指战争。
诗歌赏析1、体会本诗是如何委婉曲折地劝说吴郎?
2、体会本文虚词运用的灵活多样。
3、体会作者对百姓的同情怜悯之情。
登岳阳楼(唐)杜甫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由公安一路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此时,历尽沧桑、身患重病的诗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不由感慨万千。写作背景课文大意(注词语)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坼)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戎马、凭轩、涕泗) 1、这首诗运用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
吴楚、乾坤——开阔博大
孤舟——孤单漂泊(反衬)诗歌赏析 2、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时的感情是怎样的呢? 诗人青年时代当值“开元盛世”,到处都是歌舞升平的景象,诗人既闻洞庭之名,必有向往之意,可惜未能一游;
如今,祖国山河残破,疮疾满目,而诗人也到了暮年,且历尽人生坎坷,却有幸登楼,怎能不百感交集呢?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3、颔联表现洞庭湖怎样的特点?又是如何表现这些特点?“坼”:
洞庭湖波涛万顷、巨浪千层,方圆数千里的江南大地訇然裂为两片,刹那间,乾坤摇动、天崩地解——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浮”: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 —— 一派壮阔的图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气势磅礴,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这样来描写洞庭湖,有人以为过于夸大,“于事理未当”,像是写大海而不是写湖(见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
实则此评未免拘泥。须知诗歌不同于科学论文,是容许使用夸张来充分表现视觉(或听觉)形象,以畅快宣泄作者的意兴与情绪的。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4、颈联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
“有孤舟”: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和无边的宇宙“对应”的是什么呢?
是一个极为渺小的“有限”之身,
是“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行吟者,
是被命运抛弃于苍茫湖水之中的如此穷愁潦倒的一个孤魂。
缺衣乏食,居无定所,得不到亲友的慰藉,连一个赖以承受痛苦的正常的身体都没有。
飘零、孤寂、衰老、贫病,一个活人生存所需的空间萎缩到不能再萎缩。 “写景如此阔大,自叙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三
上联展现浩瀚的洞庭湖水,下联画出水上的一点孤舟。湖水动荡,孤舟飘浮,虽然大小悬殊,却统一在一幅画中。如果将洞庭湖水比作整个国家,那么那一点孤舟就是诗人杜甫自己!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5、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从个人推及到国家,近十年的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此后,外族侵扰,藩镇割据,民不聊生,怎不令诗人牵肠挂肚?
这涕泪之中,有对亲
戚朋友的眷念,有年老孤
独的悲伤,有对国家前途
的忧虑,也有无以报国的
自悼。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孤舟虽小却装着整个天下。衰老多病的躯体中,仍然跳动着—颗忧国忧民的志诚之心。
江山之壮阔与诗人胸襟之悲壮,互为表里,故虽悲伤却不消沉,虽沉郁却不压抑。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杜作……阔大沉雄,千古绝唱。孟作亦在下风,无论后人矣。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浩然状语也,杜“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气象过之。
——明胡应麟 孟浩然借写洞庭湖景表达个人“欲济无舟楫”,想做官而无人引荐的心情,不免拘限于个人的仕宦得失。 杜甫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乃至乾坤;他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而是天下的百姓。这就使他的这两句诗比起孟浩然的两句诗更显得气势不凡,惊天动地。 引题
写景
个人景况
国事艰难广阔胸襟 意境宽阔宏伟登岳阳楼交代背景宽阔广大凄凉落寞前四句写景 → 宽阔广大 开阔
↓
五六句叙身世 → 凄凉落寞 狭窄
↓
七八句抒感慨 → 广阔胸襟 开阔 老杜品格,穷而愈坚,悲而能壮,在自怨身世之中,仍保持傲岸的气魄与阔大的胸襟。
以阔壮之景寓悲凉之怀的抒情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