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上海教育出版社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件:第20课《梅岭三章》(共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届上海教育出版社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件:第20课《梅岭三章》(共1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8-26 16:21: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8张PPT。梅岭三章 陈毅 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
目的要求
课文欣赏
思考分析
课文分析
中心思想
写作特点
课堂练习 梅岭三章教学导引 1.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革命献身的乐观主义精神。
2.学习借代和引用的学习方法,了解诗前小序对理解全诗的作用。
3.豪壮的情怀
4.比喻、借代目的要求 写作背景 一九三四年十月,红军开始长征。当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后来中央苏区失陷,便在赣粤边区开展游击战。 一九三六年四月,他到梅山地区检查工作。十月,由于叛徒出卖,陈毅同志在大庾岭遇上险情,马上转回梅山。回到梅山时遇上敌人搜山,他便暂时隐蔽在一个山坳里。敌人纵火烧山,但天下大雨,山火被雨淋灭。他们围山搜捕一直到天黑才伪装撤走,半夜时又如狼似虎地扑回来,但还是一无所获。 当时陈毅同志用刀在陡坡上开出一块一尺宽、五尺长的平地,躺在那里休息。后来敌人从叛徒口中得知山上有“大人物”,再次搜山,一直围搜“二十余日”才“解围”。 这三首诗就是在“虑不得脱”的情况下写的。“得诗”,说明陈毅同志当时从容、镇定;诗“留衣底”,又说明陈毅同志当时是准备把它作为遗言留给党和人民的。 陈毅同志,1901年生于四川中部乐至县。1922年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3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8年随朱德率领南昌起义的一部分队伍上井冈山与毛主席会师。红军长征时,因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1937年,被任命为新四军一支队司令员。1941年“皖南事变”后,担任新四军代理军长。解放战争时期,担任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等职。解放后,任上海市市长,后又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等职。1972年1月6日因病逝世。
陈毅同志酷爱文学,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革命诗词,留有《陈毅诗词选集》,被尊为“元帅诗人”。生前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者介绍 课文欣赏 梅岭三章 陈毅 1936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20余日。虑不得脱,得诗 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怎样理解诗中的小序?小序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三首诗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三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中心?
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思考讨论 1936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20余日。虑不得脱,得诗 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分析理解 梅岭三章 陈毅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小序交待了写作背景及缘由,“旋围解”说明是补写的。首句设问 追忆往昔总领全篇面对当日叮咛后者奋勇杀敌主动献身展望未来预言胜利课文分析




分析导引“诗言志”。在这三首诗里,作者用革命乐观主义的态度表现了自己献身革命的崇高精神和对革命必胜、共产主义理想必将实现的坚定信念。
本文在内容和表达上有如下三个问题应当弄清楚。
一、诗前的小序对我们理解全诗的思想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小序不但告诉我们诗作的时间、地点和事件缘起,更重要的是告诉了我们诗作的背景。深入了解背景们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是很有帮助的。课文分析一课文分析二二、这三首诗形式上可以独立成篇,内容上却是一个整体。每首诗各有侧重。
二、这三首诗形式上可以独立成篇,内容上却是一个整体。每首诗各有侧重。
第一首 面临牺牲的考验,立下革命到底的誓言。表现了革命者视死如归的气概和除恶务尽的决心。
“意如何”是自问:今天面对“断头”的重大考验,想到的是什么呢?究竟应当怎么办?问题不容回避。一个真正的革命者,早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创业艰难百战多。百战是为了创业,创业必然艰难重重,要付出重大代价。如果牺牲了,去到地府,还要为革命战斗,要去“招旧部”、“斩阎罗”。这就是一个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回答。课文分析三 第二首,忆征程,激励战友。表达了作者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作者从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到1936年恰好是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活用伍子胥“悬昭东门”的典故,表达在“断头”威胁面前的浩然正气,照应第一章首句。“捷报飞来”想象胜利的喜讯来得又多又快,描绘胜利到来之日的景象。全诗充满着革命乐观主义的豪情。
第三首,展望未来。抒写了革命者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生的崇高理想。
“血雨腥风应有涯”,表明诗人从“血雨腥风”的茫茫黑夜中看到了黎明的曙光。这是无产阶级革命家高瞻远瞩的英明预见。诗人赋予“取义成仁”以崭新的内容:决心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而自由之花一定在“人间遍种”——共产主义理想必将在全世界实现。这是全诗思想感情发展的顶点,也是对第一章首句自问的圆满回答。
这三首诗围绕“断头”构思,扣住“意如何”铺开,从眼前写到未来,从个人写到同志,层层深化,层层扩大,寥寥八十四字,一个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形象,就象挺直、高洁的青松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三、写作手法的成功运用,增强了诗作的感人力量。
1.现实与想象、理想完美结合,充分表达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宏大气魄。如第一首,写了创业艰难的现实以后,接着便是奇伟的想象:“去泉台”“招旧部”“斩阎罗”。第二首中“捷报飞来当纸钱”也是想象,第三首结句“人间遍种自由花”则是理想的抒发。这样写,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2.这三首诗多次运用了“引用”和“借代”的修辞方法,并能够旧词新用,推陈出新。例如“取义成仁”,原意是尽忠效死,是封建道德的信条,但作者赋予新义,引用来表达为革命事业献身的崇高行为。“阎罗”是迷信传说中阴间的主宰,作者引用来比人间的反动统治者。“泉台”、“纸钱”也是旧词新用。又如“旌旗”,原是旗帜的通称,这里借代军队;“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来报警的烟火,这里借代战争。
3.准确生动的语言,加强了诗歌的表达效果。例如第一首诗中连用了“去”、“招”、“斩”三个动词,表现了革命者视死如归的气概和与反动派血战到底至死不渝的精神。又如第二首诗,第一句中一个“正”字,从时间和程度上反映了往日斗争的漫长、艰苦,也流露了一个革命者回顾战斗历程的自豪心情。第二句中一个“须”字,表达了无产阶级战士在死亡面前的浩然正气。即使牺牲了,革命必胜的信念也丝毫不会改变。第三句,一个“多”字,表达了对同志、战友的无限希望。第四句,一“飞”字,想象捷报的多与快,描绘出胜利到来之日的景象。
课文分析四段落大意第一章:身在必死险境,回顾艰难创业的征战途程,申明此生不见革命胜利,死后必要招集旧部英魂,继续战斗,表现了生死不渝、誓与反动统治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第二章:十年征战,大业未成,诗人死不瞑目,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表现了关心国家命运、切盼人民解放的革命精神。
第三章:诗入投身革命,以革命为家,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之花必将盛开,表现了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中心思想 在这三首诗里,作者用革命乐观主义的态度表现了自己献身革命的崇高精神和对革命必胜、共产主义理想必将实现的坚定信念。
第一首,面临牺牲的考验,立下革命到底的誓言,表现革命者对事业的艰苦性有充分的认识。
第二章,忆长征,激励战友,表达了作者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心。
第三章,侧重在展望将来,表现革命者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生的崇高理想。
写作特点 想象、理想相结合充分表达了诗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气魄。如第一首中一、二句写了创业艰难的现实。三、四句便借助想象,用“去泉台”“招旧部”“斩阎罗”以抒发豪迈的革命胸襟。第二首、第三首想象“捷报飞来当纸钱”,“人间遍种自由花”,都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的浪漫主义的写法,表达作者的强烈思想感情,加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借代和引用第三首多次用了“借代”和“引用”的修辞方法,并能推陈出新,旧词新用。例如“取义成仁”,作者赋予新义,引用来表达为革命献身的崇高行为。“阎罗”是旧时所说的地狱之王,作者引用来比人间的反动统治者。“泉台”“纸钱”都是旧词新用。又如“旌旗”,原是旗帜的通称,这里借来指代军队或武装力量;“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来指代战争。课堂作业一、诗前小序对我们理解诗歌有什么作用?三首诗各侧重写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革命斗争精神?
二、“泉台”“阎罗”本来是不存在的。诗里为什么使用这类说法?第一首里,作者说就是死了也要集合旧部革“阎罗”的革,这样表达比直接讲一定要革命到底一类的话,效果有什么不同?
三、下边句子里加黑的各词,原来是什么意思?这里用来指代什么?
1.旌旗十万斩阎罗
2.南国烽烟正十年
四、默写这三首诗。
CSC多媒体教参
初二语文教学参考
翰林汇多媒体课堂参 考 资 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