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必修下册2024春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必修下册2024春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05 20:56: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测试卷(四)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天人合一”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的十大理念之一,是贯通中国传统哲学的根本思想,也是中西文化差异的木本水源。
从春耕、夏长、秋收、冬藏“不违农时”的日常劳作,到修齐治平“以德配天”的治国理政,“天人合一”都悄无声息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日用伦常。同时,天人是否合一也是中西哲学差异化的逻辑起点。在中国传统思想史上“天”和“人”的意蕴都十分丰富,“天”既指自然世界,还指伦常义理,“人”对天的主动性既指自然主动,也指道德主动。
“自然之天”视角下的天人关系属于宇宙论范畴,主要探讨人与自然如何相处,是二十大报告中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来源。无论是老子所言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还是孔子所说的“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或是庄子提出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都是指人与天地万物是相互联系的、始于同一宇宙本源的有机整体,倡导顺应自然、清静无为、人合于天的“天人合一”。而且这些保护自然的理念在传统社会也都得到了实践。
要回答中国传统社会为什么会产生如此超前的“天人合一”绿色环保思想,需要还原到历史的客观情境中寻找答案。“民以食为天”的中国是典型的农业社会,古代的圣人正是在观察天地之道的基础上发现、总结、掌握自然时令的变化规律,所以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天文历法在中国古代格外先进,河南安阳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就发现了大量天文现象记载。当下仍广泛使用的二十四节气也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因此,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理念不仅对应着当代的绿色发展观,还是实现传统文化创新的必然选择,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义理之天”视角下的天人关系属于伦理学范畴,主要探讨人与社会如何相处,与象征社会文明的伦理道德共同发展。传统天人合一理念的伦理化经历了萌芽、发展以及成熟的过程。夏商时期,“义理之天”的伦理道德内涵已开始发微。春秋时期,儒家明确表达了人能通天的观点。西汉时期,董仲舒进一步将“天人感应”理论化,通过阴阳、五行的中介将人与天相连。“天人合一”四字首次在宋明时期被张载提出:“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至此,天道与人道并行不悖、合而为一的天人合一理念以成熟的理论体系与可实践的修养路径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特质。
二十大报告定义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其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与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是从天人合一的自然宇宙层面与社会伦理交往层面衍化而来的具体指向。作为“自然之天”,天人合一的要求就是走绿色持续可协调的发展道路,确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义理之天”,天人合一又演变为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和伦理要求,体现在国际关系上就明确为中国的外交方针,即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这都是对传统天人合一观念的继承及发展。
(摘编自徐佳佳《天人合一》)
材料二:“生态”一词源于希腊文,意谓居所、栖息地。生态不仅指涉人与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关系问题,同时也切入经济活动和社会结构。
收敛侵占自然物的欲望是可以达到的理性认识,先民便有这样的睿智,值得今人借鉴。荀子谓:“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参,则惑矣。”荀子并非以为人可以任意摆布自然,而是主张人与天地配合,如果与天地争职分,就是犯糊涂。
《易传》把天地人并称“三才”,天人协调是理想境界。《淮南子》讲:“禹决江疏河,以为天下兴利,而不能使水西流;稷辟土垦草,以为百姓力农,然不能使禾冬生,岂其人事不至哉?其势不可也。”北魏农学家贾思勰说:“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无论作哪一解释,都包含天地人皆以自然为归依、为原本之义。
人类必须顺从自然,而不可违逆自然。反对逆天而行,主张天人一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宗旨。如果把人创造的文化比喻为一株参天大树,是自然提供了大树赖以生长的阳光、雨露和土壤。
然而,现在的时代往往背离此道。工业革命以来,“征服自然”成为主流意识,物本主义压过人本主义,更蔑视自然生机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病态扩张。当下迈入后工业文明的信息化时代,物本主义的工具理性更趋发达,掌握了核裂变、人工智能、生物工程等尖端技术的今人,似乎可以得心应手地“改造自然”,但背弃自然法则,违背生命伦理,包括生物工程在内的科技创造,必招致自然铁腕的回敬。卡普拉在《转折点》中说:“我们第一次被迫面临着人类和地球上所有生命灭绝这样一场确确实实的威胁。”这种威胁,并非来自毒蛇猛兽、地震火山,也不是天然病菌,而可能是自以为超越自然、左右自然的愚妄之人的逆天而行。这是当下人类必须时刻自警的。
(摘编自冯天瑜《人类应当对自然深怀敬畏》)
材料三:在当今21世纪开始之际,人类在享受现代工业革命带来的文明发展的同时,也切身感受到现代工业革命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特别是生态的急剧恶化和环境的严重破坏给我们带来深重灾难。因此,改变我们的生存方式,从现代的工业文明迅速过渡到后工业的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全世界绝大多数人的共识。而要实现这种文明形态的过渡,最重要的是要改变我们的文化观念。这样的转变当然应主要立足于当代,并从各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但与此同时,要实现人与自然、生态观与人文观的真正统一,建设当代形态的生态人文主义,借鉴我国古代文化资源,从中汲取营养,建设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当代中国生态理论也十分必要。
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早就引起国际哲学界与生态学界的重视。美国研究环境问题的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布朗指出:“我们只应当追求维持生活的最低限度的财富,我们的主要目标应当是精神文化的。如果我们把追求物质财富作为我们的最高目标,那就会导致灾难。老子提倡无私和博爱,并认为这是在人类事业中取得幸福和成功的关键。”罗马俱乐部中国分部对此评价道:“这恰与老子几千年前所提的‘无欲’‘天人合一’相对应,这正是人类正‘道’的基本前提。并且老子的思想提供的价值观念真正切中了以西方文化为主体的现代文明异化的种种问题与要害,正是医治现代文明病的良方。”当然,还有包括海德格尔等已经为大家熟悉的理论家都从我国“天人合一”思想中吸取诸多精华,说明我国古代这一理论所具有的当代普世性价值,值得我们重视并加以研究。
(摘编自曾繁仁《中国古代“天人合一”
思想与当代生态文化建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天人合一”是贯通中国传统哲学的根本思想,是中西文化差异的根源,影响着中国人的日用伦常。
B.中国是典型的农业社会,这是中国传统社会产生超前的“天人合一”绿色环保思想的客观情境。
C.“天人合一”包括自然与社会两个层面,是当代中国走绿色发展道路与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思想来源。
D.罗马俱乐部中国分部认为老子提出的“无欲”“天人合一”,是医治西方现代文明病的良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引用老子、孔子和庄子的言论,是为了探寻绿色发展理念的历史来源。
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对“天人合一”进行了论述,但二者的论述重点并不相同。
C.转变文化观念,实现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过渡是全世界绝大多数人的共识。
D.尽管西方哲学的逻辑起点是天人分离,但“天人合一”还是得到了国际哲学界的认可。
3.下列最能体现材料中“自然之天”视角下的天人关系的一项是(3分)(  )
A.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
B.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荀子·王制》)
C.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
D.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春江花月夜》)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行文思路。(4分)
5.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仍面临着气候变暖、文明冲突等全球性问题。你认为我们该如何应对?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一堆苹果
李立泰
四大嘴好早起晨练,顺着小公路,边走边打拳,也没啥套路,就是活动活动筋骨,出身汗,痛快!今天一出村,来到村北打谷场。
其实早没打过谷子了,就轧轧麦子,这两年麦子也不轧了,都用收割机了,到地头吐麦粒儿。但场里还有麦秸垛。
老远四大嘴就看着场里多了堆东西,黎明前天还挺黑的,看不清。他快步走到近前,哇!一堆苹果。这就有点儿意思了,一夜间多出堆苹果,蹊跷。
他蹑手蹑脚躲到麦秸垛窟窿里,观察动静。等到天亮,也没来个人毛儿。四大嘴从麦垛窟窿出来,整整衣服,拍打拍打麦草,庄重地查看苹果现场。
四轮从小公路来到场里把苹果卸下,大部分是散装,有几个塑料袋子装了苹果,围在边上。没袋子的地方用树枝画了圈儿。还写了几个大字:各位乡亲,因有急事,先把苹果卸下。谢谢!
噢,原来如此。
四大嘴有数了,要帮助老乡看好苹果,不能在咱这儿丢了一个苹果。他回家告诉老婆子新发现,老婆子说:“憨家伙,还不拉到家来,你先看见的。”
他大嘴一撇到了耳门子:“娘们儿家头发长见识短,不是咱的东西,能往家拉吗?现在什么社会了?和谐社会!唉——人家遇到急事了,咱火上浇油?”
“那你学雷锋?憨头!”
“对!我去看着,咱也不是思想高学雷锋。应该。”他搬了凳子,提了水,来到场里,坐到苹果堆旁边喝水吸烟。
人们陆续出村,见四大嘴在场里坐镇,当了掌柜,哈哈!鸟枪换炮了,四儿!二大牙先走进四大嘴的视野,此时四大嘴眯缝着眼不看来人。
二大牙开腔:“四哥,发财了,倒腾苹果?”说着伸手摸个大苹果,在褂子上蹭蹭,张嘴想吃。
四大嘴伸手抢过来:“对不起,这不是我的,不能吃。”
这里还没平息,五大巴子也来了,伸手捡大苹果。青瓜梨枣见面就咬。吃个尝尝,先尝后买知道好歹。
“老五,这不是我的,别吃。”俩弟兄弄了个窝脖儿,四大嘴跟他们告诉了事情的原委。
“嗨!不知哪儿的,分了算了。”二大牙说,“四哥你先见的,你要大半,俺见得晚,俺少要。”
五大巴子也附和:“是啊,这样吧,你百分之六十怎样?俺每人百分之二十。行吧?”
四大嘴身子一拧,说:“不行。咱都不能要。人家有急事,走了,咱不能坏良心。”
二大牙说:“四哥,良心多少钱一斤?见好的就该抢是不是?”
四大嘴说:“兄弟们,我不管你们讲不讲良心,现在,我有发言权,别叫我生气,咱还喝酒,还是好兄弟。”
二大牙、五大巴子说:“四哥,俺知道了,你是想吃独的。好,俺不沾你光了。”二人悻悻地离去。
天色将晚,四大嘴回家抱来被子,晚上睡在苹果旁。第二天还搭了个简易窝棚,吃住在场里。
四大嘴看主人三天没来,报告村主任。村主任表扬四大嘴做得对:“没丢咱村的人,我看再等几天不来,要想法处理,不然果子坏了咋办?”是啊,现在就有快烂的了。
两天后,村主任跟四大嘴决定把苹果卖了,发动村民自愿买。大喇叭一喊,村民蜂拥出村,带包、带篮子的来到村北场里。
苹果是红富士,这成色的果子市场价5元一斤,村主任讲明道理,咱按公道价,不能乘人之危。
四大嘴过秤记录,村民自觉把钱往酒箱子里放。
二大牙、五大巴子见村主任到场,没出歪点子,还都买了苹果。他俩抽着烟,帮四大嘴整理苹果。不到中午,一堆苹果卖完了。
他们帮点钱,把百元、五十、二十……的分类,共卖了15 680元。苹果共3 136斤。
村主任在斤数、钱数的条子上签了字。“好,午饭我请客,去‘兔子炖鸡’。”
“行,俺把苹果钱送回家,马上到。”
四大嘴喊住他俩,说:“兄弟,你俩知道我为啥帮人家?那年,我去黄河南驮地瓜秧子,遭了大雨,没法骑车子,邓龙村民给我派车套驴拉回来。谁没个三灾八难的?”
二大牙、五大巴子笑了,四哥做得对。四大嘴临走,把酒箱拆了,弄个牌子,写上“拉苹果老乡,村头儿第三门找我”挂到了树上。
(摘编自《广西文学》2016年第1期)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叙写“今天一出村,来到村北打谷场”,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场景,自然引出了下文四大嘴发现一堆苹果的情节。
B.文中的四大嘴具有善良正直、诚实守信、疾恶如仇、知恩图报等一系列的优良品质,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深刻反映了文章的主题。
C.作为一篇农村题材的小说,本文展现了在市场经济时代大潮冲击之下,人们对传统美德的坚守,令人深思。
D.小说叙写了“黄河南驮地瓜秧子”的情节,对主要故事情节做了必要的补充,使整篇小说结构更完整合理,内容更加充实。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以“一堆苹果”为线索,通过这一线索将不同的人物集中到它的周围,以此来展开故事情节,使文章条理清晰,结构紧凑。
B.小说在刻画人物上以正面描写为主,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凝练传神地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C.小说的结尾表现了四大嘴的善良细心,丰富人物形象;同时故事情节戛然而止,为故事的后续发展设置了悬念。
D.本文语言运用富有地方色彩,为了表现乡村风格,贴合人物形象,大量使用了俗语和口语,如“鸟枪换炮了”“谁没个三灾八难的”等。
8.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村主任”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4分)
9.小说多处使用了对比的手法,请列举并作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上谓裴寂曰:“比多上书言事者,朕皆粘之屋壁,得出入省览,每思治道,或深夜方寝。公辈亦当恪勤职业,副朕此意。”
上厉精求治,数引魏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上遣使点兵,封德彝奏:“中男虽未十八,其躯干壮大者,亦可并点。”上从之。敕出,魏征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且陛下每云:‘吾以诚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无欺诈。’今即位未几,失信者数矣!”上愕然曰:“朕何为失信?”对曰:“陛下初即位,下诏云:‘逋负官物,悉令蠲免。’有司以为负秦府国司者,非官物,征督如故。陛下以秦王升为天子,国司之物,非官物而何!又曰:‘关中免二年租调,关外给复一年。’既而继有敕云:‘已役已输者,以来年为始。’散还之后,方复更征,百姓固已不能无怪。今既征得物,复点为兵,何谓来年为始乎!又,陛下所与共治天下者在于守宰,居常简阅,咸以委之;至于点兵,独疑其诈,岂所谓以诚信为治乎!”上悦曰:“向者朕以卿固执,疑卿不达政事,今卿论国家大体,诚尽其精要。夫号令不信则民不知所从天下何由而治乎朕过深矣!”乃不点中男,赐征金甕一。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材料二: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10.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3分)
夫号令不信则民不知所从天下何
由而治乎朕过深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敕,在古代一般与皇权相联系,文中三处“敕”意思相同,皆指皇帝下的命令。
B.让,文中指责备,与《鸿门宴》中“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的“让”相同。
C.征役,常用来表示赋税、徭役、行役,文中的“征役”特指朝廷征发百姓服兵役。
D.宰,有“主管、主持”意。文中“守宰”指宰相,是封建社会君主之下最高行政长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唐太宗励精图治,不仅将奏章贴在寝宫的墙壁上,常常思考为政之道,而且希望臣下也都能恪尽职守。
B.魏征认为,要无敌天下,就要“御之得其道”,不在于士兵人数的多少,不必征用壮实的“中男”入伍。
C.唐太宗并未立即执行免除租调和徭役的命令,魏征认为,百姓对此虽无责怪之意,但也是君王失信的表现。
D.为政不能失信于民,既然许诺了百姓就当兑现,既然任用官员就应信任,太宗对魏征的这一说法表示赞同。
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至于点兵,独疑其诈,岂所谓以诚信为治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写道“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请结合文本概括唐太宗哪些做法体现了这一点。(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
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①
[宋]欧阳修
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
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
【注】①这是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时写的十首《采桑子》之一。西湖,指颍州(今安徽省阜阳市)西湖。
15.下列对词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上片先总写“西湖好”,而后再展开,具体刻画描写了夏天湖上的景色之美。
B.下片写词人泛舟荷花深处,饮酒听曲赏花,完全沉醉于大自然中。
C.全词完全是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纳风景于笔端,写了词人游览西湖的过程。
D.这首词描写了西湖荷花盛开的美景,表达了词人寄情山水的闲适心情。
16.这首词是如何描写西湖上荷花开后的美景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写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煜《虞美人》一词中,词人感慨时光消逝,直接抒发亡国之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羌笛是古代出自西部的一种乐器,它发出的声音凄切哀婉,象征凄婉的思念之情。唐代的边塞诗人常用它来表达征夫对家乡的思念,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我赞杨柳美丽,但其美与牡丹不同,与别的一切花木都不同。杨柳的主要的美点,是其下垂。
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红杏能长到“出墙”,古木能长到“参天”。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可恶!你们是靠他养活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绝不理睬他呢?你们的生命建设在他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甚至下面的根已经被斫,而上面的花叶还是欣欣向荣,在那里作最后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恶而又可怜!杨柳没有这般可恶可怜的样子:它不是不会向上生长。它长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长得高,越垂得低。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而向处在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他亲吻,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而时时依傍到慈母的身旁去,或者扑进慈母的怀里去,使人见了觉得非常可爱。杨柳树也有高出墙头的,但我不嫌它高,为了它,高而能下,为了它,高而不忘本。
18.文学作品往往借助标点来增强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引号所具有的表现力。(4分)
19.文中加点的词语中,前两处为什么用“你们”而不用“它们”,后三处为什么用“它”而不用“你”?谈谈你的理解。(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有三个重叠形式“条条”“常常”“时时”,它们和“每条”“经常”“不时”相比,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下列各项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
A.叠词具有强调作用,“条条”“常常”“时时”强调了范围之广、频率之繁、时间之久。
B.三个重叠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使语言更富有音乐美。
C.三个叠词连用,更突出了杨柳生机勃勃的状态,表达了作者对杨柳的喜爱。
D.三个叠词连用,生成一组抒情式排比,更加强烈地表达出作者对杨柳的情感。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我们都知道,情绪不只有正面的,它也包括沮丧、愤怒、羞愧等一系列负面的。所谓存在即合理,你们有没有想过负面情绪存在的价值呢?
①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②要求参与者先通过阅读某个人犯错的故事,③然后让实验员给参与者展示一些人的照片,④照片上的人有脸红的和不脸红的。⑤根据实验结果显示,⑥即使这些人所犯的错误都一样,⑦参与者表示对脸红的人好感度更大。⑧大家不妨回忆一下,⑨当一个人冒犯了你但之后向你承认错误时,⑩你是不是对脸红的人更不愿意继续为难他呢?
内疚和羞耻有很多重合之处,当你没有达到期望或者做了一些伤害他人的事情后,你可能会感到内疚和羞耻。但是,和羞耻相比,A.________________。当我们做错事情伤害到他人时,内疚的情绪更像是一种自我惩罚,促使我们去积极地改正错误,修复关系,避免下次犯同样的错误。而B.________________,认为自己是个“坏人”,认为自己毫无价值。这样的负面情绪并不会促使我们去改正错误、修复关系,反倒会使我们陷入自我贬低的死循环。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2.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习近平2023年新年贺词
“实”的造字本义为柜子里装满了贝壳,指家境富裕;进而引申为充盈饱满,没有空隙;再进一步引申为有内涵、不虚假。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测试卷(四)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天人合一”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的十大理念之一,是贯通中国传统哲学的根本思想,也是中西文化差异的木本水源。
从春耕、夏长、秋收、冬藏“不违农时”的日常劳作,到修齐治平“以德配天”的治国理政,“天人合一”都悄无声息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日用伦常。同时,天人是否合一也是中西哲学差异化的逻辑起点。在中国传统思想史上“天”和“人”的意蕴都十分丰富,“天”既指自然世界,还指伦常义理,“人”对天的主动性既指自然主动,也指道德主动。
“自然之天”视角下的天人关系属于宇宙论范畴,主要探讨人与自然如何相处,是二十大报告中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来源。无论是老子所言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还是孔子所说的“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或是庄子提出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都是指人与天地万物是相互联系的、始于同一宇宙本源的有机整体,倡导顺应自然、清静无为、人合于天的“天人合一”。而且这些保护自然的理念在传统社会也都得到了实践。
要回答中国传统社会为什么会产生如此超前的“天人合一”绿色环保思想,需要还原到历史的客观情境中寻找答案。“民以食为天”的中国是典型的农业社会,古代的圣人正是在观察天地之道的基础上发现、总结、掌握自然时令的变化规律,所以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天文历法在中国古代格外先进,河南安阳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就发现了大量天文现象记载。当下仍广泛使用的二十四节气也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因此,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理念不仅对应着当代的绿色发展观,还是实现传统文化创新的必然选择,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义理之天”视角下的天人关系属于伦理学范畴,主要探讨人与社会如何相处,与象征社会文明的伦理道德共同发展。传统天人合一理念的伦理化经历了萌芽、发展以及成熟的过程。夏商时期,“义理之天”的伦理道德内涵已开始发微。春秋时期,儒家明确表达了人能通天的观点。西汉时期,董仲舒进一步将“天人感应”理论化,通过阴阳、五行的中介将人与天相连。“天人合一”四字首次在宋明时期被张载提出:“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至此,天道与人道并行不悖、合而为一的天人合一理念以成熟的理论体系与可实践的修养路径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特质。
二十大报告定义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其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与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是从天人合一的自然宇宙层面与社会伦理交往层面衍化而来的具体指向。作为“自然之天”,天人合一的要求就是走绿色持续可协调的发展道路,确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义理之天”,天人合一又演变为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和伦理要求,体现在国际关系上就明确为中国的外交方针,即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这都是对传统天人合一观念的继承及发展。
(摘编自徐佳佳《天人合一》)
材料二:“生态”一词源于希腊文,意谓居所、栖息地。生态不仅指涉人与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关系问题,同时也切入经济活动和社会结构。
收敛侵占自然物的欲望是可以达到的理性认识,先民便有这样的睿智,值得今人借鉴。荀子谓:“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参,则惑矣。”荀子并非以为人可以任意摆布自然,而是主张人与天地配合,如果与天地争职分,就是犯糊涂。
《易传》把天地人并称“三才”,天人协调是理想境界。《淮南子》讲:“禹决江疏河,以为天下兴利,而不能使水西流;稷辟土垦草,以为百姓力农,然不能使禾冬生,岂其人事不至哉?其势不可也。”北魏农学家贾思勰说:“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无论作哪一解释,都包含天地人皆以自然为归依、为原本之义。
人类必须顺从自然,而不可违逆自然。反对逆天而行,主张天人一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宗旨。如果把人创造的文化比喻为一株参天大树,是自然提供了大树赖以生长的阳光、雨露和土壤。
然而,现在的时代往往背离此道。工业革命以来,“征服自然”成为主流意识,物本主义压过人本主义,更蔑视自然生机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病态扩张。当下迈入后工业文明的信息化时代,物本主义的工具理性更趋发达,掌握了核裂变、人工智能、生物工程等尖端技术的今人,似乎可以得心应手地“改造自然”,但背弃自然法则,违背生命伦理,包括生物工程在内的科技创造,必招致自然铁腕的回敬。卡普拉在《转折点》中说:“我们第一次被迫面临着人类和地球上所有生命灭绝这样一场确确实实的威胁。”这种威胁,并非来自毒蛇猛兽、地震火山,也不是天然病菌,而可能是自以为超越自然、左右自然的愚妄之人的逆天而行。这是当下人类必须时刻自警的。
(摘编自冯天瑜《人类应当对自然深怀敬畏》)
材料三:在当今21世纪开始之际,人类在享受现代工业革命带来的文明发展的同时,也切身感受到现代工业革命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特别是生态的急剧恶化和环境的严重破坏给我们带来深重灾难。因此,改变我们的生存方式,从现代的工业文明迅速过渡到后工业的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全世界绝大多数人的共识。而要实现这种文明形态的过渡,最重要的是要改变我们的文化观念。这样的转变当然应主要立足于当代,并从各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但与此同时,要实现人与自然、生态观与人文观的真正统一,建设当代形态的生态人文主义,借鉴我国古代文化资源,从中汲取营养,建设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当代中国生态理论也十分必要。
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早就引起国际哲学界与生态学界的重视。美国研究环境问题的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布朗指出:“我们只应当追求维持生活的最低限度的财富,我们的主要目标应当是精神文化的。如果我们把追求物质财富作为我们的最高目标,那就会导致灾难。老子提倡无私和博爱,并认为这是在人类事业中取得幸福和成功的关键。”罗马俱乐部中国分部对此评价道:“这恰与老子几千年前所提的‘无欲’‘天人合一’相对应,这正是人类正‘道’的基本前提。并且老子的思想提供的价值观念真正切中了以西方文化为主体的现代文明异化的种种问题与要害,正是医治现代文明病的良方。”当然,还有包括海德格尔等已经为大家熟悉的理论家都从我国“天人合一”思想中吸取诸多精华,说明我国古代这一理论所具有的当代普世性价值,值得我们重视并加以研究。
(摘编自曾繁仁《中国古代“天人合一”
思想与当代生态文化建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天人合一”是贯通中国传统哲学的根本思想,是中西文化差异的根源,影响着中国人的日用伦常。
B.中国是典型的农业社会,这是中国传统社会产生超前的“天人合一”绿色环保思想的客观情境。
C.“天人合一”包括自然与社会两个层面,是当代中国走绿色发展道路与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思想来源。
D.罗马俱乐部中国分部认为老子提出的“无欲”“天人合一”,是医治西方现代文明病的良方。
【答案】D 【解析】“罗马俱乐部中国分部认为老子提出的‘无欲’‘天人合一’,是医治西方现代文明病的良方”错误,材料三为“罗马俱乐部中国分部对此评价……老子的思想提供的价值观念真正切中了以西方文化为主体的现代文明异化的种种问题与要害,正是医治现代文明病的良方”,非“无欲”“天人合一”思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引用老子、孔子和庄子的言论,是为了探寻绿色发展理念的历史来源。
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对“天人合一”进行了论述,但二者的论述重点并不相同。
C.转变文化观念,实现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过渡是全世界绝大多数人的共识。
D.尽管西方哲学的逻辑起点是天人分离,但“天人合一”还是得到了国际哲学界的认可。
【答案】B 【解析】A.“是为了探寻绿色发展理念的历史来源”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三段“‘自然之天’视角下的天人关系属于宇宙论范畴,主要探讨人与自然如何相处,是二十大报告中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来源。无论是老子所言的……还是孔子所说的……”可知,引用老子、孔子和庄子的言论的目的主要是阐述“自然之天”的内涵。C.“转变文化观念……是全世界绝大多数人的共识”错误,根据材料三第一段“改变我们的生存方式,从现代的工业文明迅速过渡到后工业的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全世界绝大多数人的共识”可知,“改变我们的生存方式”是共识。D.“得到了国际哲学界的认可”错误,材料三为“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早就引起国际哲学界与生态学界的重视”,而非“认可”。
3.下列最能体现材料中“自然之天”视角下的天人关系的一项是(3分)(  )
A.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
B.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荀子·王制》)
C.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
D.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春江花月夜》)
【答案】B 【解析】“自然之天”视角下的天人关系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A.句子意思:尽自己的善心,就是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就是懂得了天命。体现的是“悟本性”和“知天命”的关系。B.句子意思:草木开花之时,不能进山林砍伐,阻碍它们的生长。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C.诗句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不是人与自然相处。D.诗句表达了对自然(永恒)的哲理思考。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行文思路。(4分)
【答案】作者首先明确了“生态”的内涵和外延,为论证做好准备。接着谈顺从自然“天人一体”是先民的智慧、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宗旨,以荀子、老子所言以及《易传》《淮南子》中的话作为证明。最后指出“现在的时代往往背离此道”的现实并指出其危险性。
5.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仍面临着气候变暖、文明冲突等全球性问题。你认为我们该如何应对?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6分)
【答案】①要继承和发展传统的“天人合一”的观念。②面对气候变暖问题,从本国实际出发,要改变文化观念,建设当代形态的生态人文主义。③要走绿色持续可协调发展道路,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④面对文明冲突,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一堆苹果
李立泰
四大嘴好早起晨练,顺着小公路,边走边打拳,也没啥套路,就是活动活动筋骨,出身汗,痛快!今天一出村,来到村北打谷场。
其实早没打过谷子了,就轧轧麦子,这两年麦子也不轧了,都用收割机了,到地头吐麦粒儿。但场里还有麦秸垛。
老远四大嘴就看着场里多了堆东西,黎明前天还挺黑的,看不清。他快步走到近前,哇!一堆苹果。这就有点儿意思了,一夜间多出堆苹果,蹊跷。
他蹑手蹑脚躲到麦秸垛窟窿里,观察动静。等到天亮,也没来个人毛儿。四大嘴从麦垛窟窿出来,整整衣服,拍打拍打麦草,庄重地查看苹果现场。
四轮从小公路来到场里把苹果卸下,大部分是散装,有几个塑料袋子装了苹果,围在边上。没袋子的地方用树枝画了圈儿。还写了几个大字:各位乡亲,因有急事,先把苹果卸下。谢谢!
噢,原来如此。
四大嘴有数了,要帮助老乡看好苹果,不能在咱这儿丢了一个苹果。他回家告诉老婆子新发现,老婆子说:“憨家伙,还不拉到家来,你先看见的。”
他大嘴一撇到了耳门子:“娘们儿家头发长见识短,不是咱的东西,能往家拉吗?现在什么社会了?和谐社会!唉——人家遇到急事了,咱火上浇油?”
“那你学雷锋?憨头!”
“对!我去看着,咱也不是思想高学雷锋。应该。”他搬了凳子,提了水,来到场里,坐到苹果堆旁边喝水吸烟。
人们陆续出村,见四大嘴在场里坐镇,当了掌柜,哈哈!鸟枪换炮了,四儿!二大牙先走进四大嘴的视野,此时四大嘴眯缝着眼不看来人。
二大牙开腔:“四哥,发财了,倒腾苹果?”说着伸手摸个大苹果,在褂子上蹭蹭,张嘴想吃。
四大嘴伸手抢过来:“对不起,这不是我的,不能吃。”
这里还没平息,五大巴子也来了,伸手捡大苹果。青瓜梨枣见面就咬。吃个尝尝,先尝后买知道好歹。
“老五,这不是我的,别吃。”俩弟兄弄了个窝脖儿,四大嘴跟他们告诉了事情的原委。
“嗨!不知哪儿的,分了算了。”二大牙说,“四哥你先见的,你要大半,俺见得晚,俺少要。”
五大巴子也附和:“是啊,这样吧,你百分之六十怎样?俺每人百分之二十。行吧?”
四大嘴身子一拧,说:“不行。咱都不能要。人家有急事,走了,咱不能坏良心。”
二大牙说:“四哥,良心多少钱一斤?见好的就该抢是不是?”
四大嘴说:“兄弟们,我不管你们讲不讲良心,现在,我有发言权,别叫我生气,咱还喝酒,还是好兄弟。”
二大牙、五大巴子说:“四哥,俺知道了,你是想吃独的。好,俺不沾你光了。”二人悻悻地离去。
天色将晚,四大嘴回家抱来被子,晚上睡在苹果旁。第二天还搭了个简易窝棚,吃住在场里。
四大嘴看主人三天没来,报告村主任。村主任表扬四大嘴做得对:“没丢咱村的人,我看再等几天不来,要想法处理,不然果子坏了咋办?”是啊,现在就有快烂的了。
两天后,村主任跟四大嘴决定把苹果卖了,发动村民自愿买。大喇叭一喊,村民蜂拥出村,带包、带篮子的来到村北场里。
苹果是红富士,这成色的果子市场价5元一斤,村主任讲明道理,咱按公道价,不能乘人之危。
四大嘴过秤记录,村民自觉把钱往酒箱子里放。
二大牙、五大巴子见村主任到场,没出歪点子,还都买了苹果。他俩抽着烟,帮四大嘴整理苹果。不到中午,一堆苹果卖完了。
他们帮点钱,把百元、五十、二十……的分类,共卖了15 680元。苹果共3 136斤。
村主任在斤数、钱数的条子上签了字。“好,午饭我请客,去‘兔子炖鸡’。”
“行,俺把苹果钱送回家,马上到。”
四大嘴喊住他俩,说:“兄弟,你俩知道我为啥帮人家?那年,我去黄河南驮地瓜秧子,遭了大雨,没法骑车子,邓龙村民给我派车套驴拉回来。谁没个三灾八难的?”
二大牙、五大巴子笑了,四哥做得对。四大嘴临走,把酒箱拆了,弄个牌子,写上“拉苹果老乡,村头儿第三门找我”挂到了树上。
(摘编自《广西文学》2016年第1期)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叙写“今天一出村,来到村北打谷场”,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场景,自然引出了下文四大嘴发现一堆苹果的情节。
B.文中的四大嘴具有善良正直、诚实守信、疾恶如仇、知恩图报等一系列的优良品质,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深刻反映了文章的主题。
C.作为一篇农村题材的小说,本文展现了在市场经济时代大潮冲击之下,人们对传统美德的坚守,令人深思。
D.小说叙写了“黄河南驮地瓜秧子”的情节,对主要故事情节做了必要的补充,使整篇小说结构更完整合理,内容更加充实。
【答案】B 【解析】“疾恶如仇”概括错误,文章并不能体现四大嘴的疾恶如仇。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以“一堆苹果”为线索,通过这一线索将不同的人物集中到它的周围,以此来展开故事情节,使文章条理清晰,结构紧凑。
B.小说在刻画人物上以正面描写为主,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凝练传神地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C.小说的结尾表现了四大嘴的善良细心,丰富人物形象;同时故事情节戛然而止,为故事的后续发展设置了悬念。
D.本文语言运用富有地方色彩,为了表现乡村风格,贴合人物形象,大量使用了俗语和口语,如“鸟枪换炮了”“谁没个三灾八难的”等。
【答案】C 【解析】“为故事的后续发展设置了悬念”错,文章故事并无后续,设置悬念无从谈起。
8.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村主任”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4分)
【答案】①村主任对四大嘴的表扬,正面衬托了四大嘴这一人物形象。②村主任决定卖掉苹果,推动了情节发展,并使得情节发展合情合理。③村主任提出按公道价卖苹果,深化了小说的主旨。
9.小说多处使用了对比的手法,请列举并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四大嘴和老婆子的对比,体现了四大嘴善良正直的形象特点。②四大嘴和二大牙、五大巴子的对比,也体现了四大嘴善良正直的形象特点。③二大牙、五大巴子前后行为表现的对比,表现了四大嘴善良正直的品质对村民的感染和引领。(“善良正直”答成“朴实善良”“老实正直”等也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上谓裴寂曰:“比多上书言事者,朕皆粘之屋壁,得出入省览,每思治道,或深夜方寝。公辈亦当恪勤职业,副朕此意。”
上厉精求治,数引魏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上遣使点兵,封德彝奏:“中男虽未十八,其躯干壮大者,亦可并点。”上从之。敕出,魏征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且陛下每云:‘吾以诚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无欺诈。’今即位未几,失信者数矣!”上愕然曰:“朕何为失信?”对曰:“陛下初即位,下诏云:‘逋负官物,悉令蠲免。’有司以为负秦府国司者,非官物,征督如故。陛下以秦王升为天子,国司之物,非官物而何!又曰:‘关中免二年租调,关外给复一年。’既而继有敕云:‘已役已输者,以来年为始。’散还之后,方复更征,百姓固已不能无怪。今既征得物,复点为兵,何谓来年为始乎!又,陛下所与共治天下者在于守宰,居常简阅,咸以委之;至于点兵,独疑其诈,岂所谓以诚信为治乎!”上悦曰:“向者朕以卿固执,疑卿不达政事,今卿论国家大体,诚尽其精要。夫号令不信则民不知所从天下何由而治乎朕过深矣!”乃不点中男,赐征金甕一。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材料二: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10.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3分)
夫号令不信则民不知所从天下何
由而治乎朕过深矣
【答案】夫号令不信/则民不知所从/天下何由而治乎/朕过深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敕,在古代一般与皇权相联系,文中三处“敕”意思相同,皆指皇帝下的命令。
B.让,文中指责备,与《鸿门宴》中“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的“让”相同。
C.征役,常用来表示赋税、徭役、行役,文中的“征役”特指朝廷征发百姓服兵役。
D.宰,有“主管、主持”意。文中“守宰”指宰相,是封建社会君主之下最高行政长官。
【答案】D 【解析】“是封建社会君主之下最高行政长官”错误,原文的“守宰”指地方长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唐太宗励精图治,不仅将奏章贴在寝宫的墙壁上,常常思考为政之道,而且希望臣下也都能恪尽职守。
B.魏征认为,要无敌天下,就要“御之得其道”,不在于士兵人数的多少,不必征用壮实的“中男”入伍。
C.唐太宗并未立即执行免除租调和徭役的命令,魏征认为,百姓对此虽无责怪之意,但也是君王失信的表现。
D.为政不能失信于民,既然许诺了百姓就当兑现,既然任用官员就应信任,太宗对魏征的这一说法表示赞同。
【答案】C 【解析】“百姓对此虽无责怪之意”有误,从原文“百姓固已不能无怪”来看,百姓还是有责怪之意的。
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至于点兵,独疑其诈,岂所谓以诚信为治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至于征点兵员,却怀疑他们使诈,这难道是以诚信为治国之道吗?
(2)喜爱狩猎就想到网开一面作为限度,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
14.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写道“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请结合文本概括唐太宗哪些做法体现了这一点。(3分)
【答案】①将大臣上书言事的奏章贴在寝宫的墙壁上,进出时观看。②接受魏征“不点中男”的建议。③赞同魏征以诚信为治国之道的进言。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太宗对大臣裴寂说:“近来很多上书言事的奏章,朕都将它们贴在寝宫的墙壁上,以便进出时观看,朕时常思考为政之道,有时要到深夜才能入睡。希望你们也要恪尽职守,与朕的这一心意相符。”
太宗励精求治,多次让魏征进入卧室内,询问政治得失;魏征只要知道的,没有不说的,太宗都高兴地采纳了。太宗派人征兵,封德彝上奏道:“中男虽不到十八岁,其中身体魁梧壮实的,也可以一并征发。”太宗同意了他的建议。敕令传出,魏征坚持自己的意见,认为不可以,不肯签署,如是往返四次。太宗大怒,将魏征召进宫中责备道:“中男中魁梧壮实的,都是那些奸民虚报年龄以逃避徭役的人,征召他们有什么害处,而你却如此固执!”(魏征)回答说:“军队在于治理得法,而不在于人数众多。陛下征召身体壮健的成丁,用正确的方法加以管理,便足以无敌于天下,又何必多征年幼之人以增加虚数呢!而且陛下总说:‘朕凭诚信治理天下,想要使臣下百姓都没有欺诈行为。’现在陛下即位没多久,却已经多次失信了!”太宗惊愕地问:“朕怎么失信了?”(魏征)回答:“陛下刚即位时,就下诏说:‘百姓拖欠官家的财物,一律免除。’有关部门认为拖欠秦王府国司的财物,不属于官家财物,仍旧征求索取。陛下由秦王升为天子,秦王府国司的财物不是官家之物又是什么呢?又说:‘关中地区免收二年的租调,关外地区免除徭役一年。’不久又有敕令说:‘已纳税和已服徭役的,从下一年开始免除。’如果退还已纳税物之后,又重新征回,这样百姓本就不能没有责怪之意。现在是既征收租调,又指派为兵员,还谈什么从下一年开始免除呢!另外,与陛下共同治理天下的都是地方官,日常公务都委托他们办理;至于征点兵员,却怀疑他们使诈,这难道是以诚信为治国之道吗?”太宗高兴地说:“以前朕认为你比较固执,怀疑你不通达政务,现在看到你议论国家大政方针,确实都切中要害。朝廷政令不讲信用,则百姓不知所从,国家如何能得到治理呢?朕的过失很深呐!”于是不征点中男做兵员,并且赐给魏征一只金甕。
材料二:
统治天下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非常注意加强自我修养,谦虚处世、自律言行,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开一面作为限度,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
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①
[宋]欧阳修
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
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
【注】①这是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时写的十首《采桑子》之一。西湖,指颍州(今安徽省阜阳市)西湖。
15.下列对词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上片先总写“西湖好”,而后再展开,具体刻画描写了夏天湖上的景色之美。
B.下片写词人泛舟荷花深处,饮酒听曲赏花,完全沉醉于大自然中。
C.全词完全是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纳风景于笔端,写了词人游览西湖的过程。
D.这首词描写了西湖荷花盛开的美景,表达了词人寄情山水的闲适心情。
【答案】C 【解析】“全词完全是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错误,全词是按时间的顺序,从来时写到归去,不是完全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
16.这首词是如何描写西湖上荷花开后的美景的?(6分)
【答案】①视觉与嗅觉相结合。“前后红幢绿盖随”从视觉角度描写荷塘荷花开放之盛,“香泛金卮”从嗅觉角度描写荷香之浓郁。②运用比喻修辞。将荷花比喻成“红幢”,将荷叶比喻成“绿盖”,荷花、荷叶似仪仗队一样,对自己是前呼后拥,颇有气势。③侧面描写。通过写“一片笙歌”与“醉里归”,表达了自己惬意的心情,侧面表现了西湖景色之美。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写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煜《虞美人》一词中,词人感慨时光消逝,直接抒发亡国之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羌笛是古代出自西部的一种乐器,它发出的声音凄切哀婉,象征凄婉的思念之情。唐代的边塞诗人常用它来表达征夫对家乡的思念,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2)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示例一: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示例二:中军置酒饮归客 胡琴琵琶与羌笛
示例三:雪净胡天牧马还 月明羌笛戍楼间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我赞杨柳美丽,但其美与牡丹不同,与别的一切花木都不同。杨柳的主要的美点,是其下垂。
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红杏能长到“出墙”,古木能长到“参天”。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可恶!你们是靠他养活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绝不理睬他呢?你们的生命建设在他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甚至下面的根已经被斫,而上面的花叶还是欣欣向荣,在那里作最后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恶而又可怜!杨柳没有这般可恶可怜的样子:它不是不会向上生长。它长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长得高,越垂得低。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而向处在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他亲吻,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而时时依傍到慈母的身旁去,或者扑进慈母的怀里去,使人见了觉得非常可爱。杨柳树也有高出墙头的,但我不嫌它高,为了它,高而能下,为了它,高而不忘本。
18.文学作品往往借助标点来增强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引号所具有的表现力。(4分)
【答案】①“出墙”暗含“忘记根本,不守正道”之意,“参天”意指“高踞在上,不理睬根”。②两处引号都表示所引词语具有特殊含义,隐含了作者对它们向上发展却张扬忘本的批评嘲讽。
19.文中加点的词语中,前两处为什么用“你们”而不用“它们”,后三处为什么用“它”而不用“你”?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案】①前两处:比起“它们”,“你们”更便于直接抒情,当面斥责,使要表达的批评愤怒之情更加强烈。②后三处:比起“你”,“它”拉开了彼此间的距离,使对杨柳的歌颂赞美显得更加冷静客观。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有三个重叠形式“条条”“常常”“时时”,它们和“每条”“经常”“不时”相比,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下列各项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
A.叠词具有强调作用,“条条”“常常”“时时”强调了范围之广、频率之繁、时间之久。
B.三个重叠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使语言更富有音乐美。
C.三个叠词连用,更突出了杨柳生机勃勃的状态,表达了作者对杨柳的喜爱。
D.三个叠词连用,生成一组抒情式排比,更加强烈地表达出作者对杨柳的情感。
【答案】C 【解析】“更突出了杨柳生机勃勃的状态,表达了作者对杨柳的喜爱”分析错误,三个叠词连用更突出了杨柳“高而能下”“高而不忘本”的可贵品质。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我们都知道,情绪不只有正面的,它也包括沮丧、愤怒、羞愧等一系列负面的。所谓存在即合理,你们有没有想过负面情绪存在的价值呢?
①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②要求参与者先通过阅读某个人犯错的故事,③然后让实验员给参与者展示一些人的照片,④照片上的人有脸红的和不脸红的。⑤根据实验结果显示,⑥即使这些人所犯的错误都一样,⑦参与者表示对脸红的人好感度更大。⑧大家不妨回忆一下,⑨当一个人冒犯了你但之后向你承认错误时,⑩你是不是对脸红的人更不愿意继续为难他呢?
内疚和羞耻有很多重合之处,当你没有达到期望或者做了一些伤害他人的事情后,你可能会感到内疚和羞耻。但是,和羞耻相比,A.________________。当我们做错事情伤害到他人时,内疚的情绪更像是一种自我惩罚,促使我们去积极地改正错误,修复关系,避免下次犯同样的错误。而B.________________,认为自己是个“坏人”,认为自己毫无价值。这样的负面情绪并不会促使我们去改正错误、修复关系,反倒会使我们陷入自我贬低的死循环。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答案】A:内疚更具有积极的作用 B:羞耻会导致自我否定
22.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3分)
【答案】第②句可修改为:要求参与者先阅读某个人犯错的故事。第⑤句可修改为:实验结果显示(或:根据实验结果)。第⑦句可修改为:参与者表示对脸红的人好感度更高。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习近平2023年新年贺词
“实”的造字本义为柜子里装满了贝壳,指家境富裕;进而引申为充盈饱满,没有空隙;再进一步引申为有内涵、不虚假。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两则材料均指向“实干”,写作导语指向“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应该如何做,写作时应紧紧围绕“实干”这一中心写,从脱贫攻坚、经济建设、科技创新、文化发展等国家方面阐发观点。如果写个人品格塑造,需要结合国家、社会、民族来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