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课外阅读精选题- (2)(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课外阅读精选题- (2)(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0.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07 10:32: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升初课外阅读精选题-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
①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②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做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③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是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病、老,可以达观排解得开。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加重的了。
④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___________________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种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已,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⑤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便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苦痛,也都可以。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
⑥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生来,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那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节选自七年级下册《最苦与最乐》
1.(论点)下列选项可以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的是( )
A.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B.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C.人生最苦的是负责任,最乐的是尽责任。
D.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2.(论证思路)文章②③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请说明理由。
3.(论据)下面这句话是否可以作为道理论据放在文章第④段的横线处?请具体阐明理由。
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的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读书声与强国路
①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读书”在我们的生活字典里模糊起来。有人不爱读书,有人没时间读书,也有人认为,现在网络上的信息触手可得,不需要读书,还有人认为读书只是个人的事。其实不然,读书更能强国。
②一位作家说过:文化不体现在一个国家高楼大厦的多寡,也不体现在一个国家的基本建设,但一定关乎一个民族的魂魄和整体素质。抽掉文化这根筋,这个民族将会成为植物人。读书,带给人们文化。读书,可以凝聚一个民族的精神,可以升华一国民众的灵魂,可以让一个民族获得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文化力量。
③今天,我们正行进在建设文化强国的时代征程。或许,在不少人看来,“文化强国”是一个很宏大很遥远的概念。然而,文化建设是一个全民工程,离不开每一个个体的努力。当一个国家的民众洋溢着清新的书卷气,这个国家才会历久弥新、朝气蓬勃,激发出不可遏抑的创造活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读书不仅是有益个人身心、提升幸福指数的生活方式,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寻求文化发展的基础工程。
④鲁迅先生曾说:“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读书作为终身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在信息化社会依然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面对读书的困境,我们固然需要创造更宽松的阅读环境,需要更为亲民的图书价格,需要更有营养的出版精品,但首先,是带着一颗爱知、求知的心去拿起书本、翻开来静静地读。读书也是读心,从朗朗书声中,能感知个人心灵成长的历程,更能倾听到一个民族走向文化强国的铿锵足音。
4.抓住关键语句,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读完全文,我找到的关键句是 ,由此,我知道文章表达的观点是 。
5.短文从三方面强调“读书声”和“强国路”之间的关系,请用简洁的语言填写下图。
6.面对读书的困境,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是   
A.创造更宽松的阅读环境
B.降低各种图书的价格
C.出版更有营养的精品书
D.拿起书本静静地阅读
7.面对这样的读书困境,你想向同学们发出怎样的倡议?请联系文章内容写一写。(用上一句自己积累的读书名言,不超过50字)
故乡的黄梅戏
①我的故乡在桐城县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那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充满着黄梅戏的节拍和韵律,3岁的孩童唱出一段黄梅戏,是司空见惯的事;白发苍苍的老人,更是黄梅戏高手,不仅能唱,还能作出高难度表演,讲出许多戏曲理论。
②记得在家乡种田的日子里,家乡的上空几乎每时每刻都飘浮着黄梅戏的声音。
③白天劳作之时,人们一边干活一边就自觉不自觉地哼起了黄梅戏,尤其那七仙女“看人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小段,似乎每个人都感到这是对自己的真实写照,于是唱得深情、唱得够味,百唱不厌。在出工收工的途中,青年们走在空旷的田野中,总是情不自禁地放声高唱,你一段我一段,此起彼落;男高音女高音,遥相呼应。一切是那样的无拘无束,将人们劳作的困乏一扫而空。
④夏夜纳凉之际,许多人不约而同地带着小凳子、小凉床,来到村郊塘边,不一会便哼唱起了黄梅戏,有独唱,有合唱,还有对唱,纳凉听唱的人,便将手中的芭蕉扇在腿上背上拍蚊虫的同时,自觉不自觉地拍打出黄梅戏的节拍和鼓点,以作附和。夜深了,唱累了,有的开始打瞌睡,少数睡意未至的亢奋者,便和着轻风、和着菱香,讲着许多黄梅戏的故事。
⑤秋冬的夜晚,黄梅戏的声浪仍在夜空中流淌。如果你从村庄的这一端走到那一端,你一定会不时地停下脚步来,去寻找萦绕缥缈在你身边的戏曲声。刚进村庄,你可能会听到那吹奏着黄梅戏曲调的悠扬笛声,向前走一段,又传来黄梅戏中的经典乐器二胡的拉奏声,偶尔还有口琴、手风琴等等。这些乐器发出的黄梅戏小段,在庄子的上空久久环绕,你辨不清她发自哪一家哪一户哪一个方向,一时间形成了乡村别出心裁的黄梅戏交响曲。
⑥春节前夕,最是故乡黄梅戏的高潮。村里挑选出二三十名戏技出众的农人,经过十几天的排练,一台演唱数小时的大小节目就非常完美了。虽然隆冬的夜晚,寒风使劲地吹,甚至天上飘下零星雪花,也赶不走那黑压压的不知从哪里赶来看戏的人群。
⑦往事悠悠,如今我无论身在何处,只要哼起黄梅戏,就不再有“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好像家乡就在自己的身旁,于是顿然充满自信和力量。
8.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司空见惯:
无拘无束:
9.作者满含深情回忆了有关“故乡的黄梅”的哪四个场景 请你简要概括。
(1) 。(2) 。
(3) 。(4) 。
10.文章第③④段中都用到了“自觉不自觉地”这个短语,它和第③段中的成语 意思是一样的,写出了 。
11.第⑥段画“ ”的句子写出了 。
12.你如何理解“只要哼起黄梅戏,就不再有‘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这句话
长城,修在我们肩上
①我从烽火台上下来,脚踏着青石砖路,一面向下去,一面浏览山景。在一片葱茏的绿色中,灰白色的长城显得更加峻伟,这象征着中华民族的雄伟建筑深深地吸引了我。不过,从我一登上长城,便有一个问题萦绕在心中:东衔渤海、西镇戈壁的长城是怎样修起来的呢?
②忽然,一位老汉像从地下冒出似的出现在我们面前。他脸上蒙着的一层尘土被汗水冲出了一条条小沟,上衣的肩部缀着六七块补丁,三块正方形青砖被他用麻绳牢牢地固定在背上,麻绳把老汉的双肩勒出两条深深的“峡谷”。
③他艰难地往上走——与其说走,还不如说爬,因为遇到陡峭处,他便用双手紧紧地抓住路面上的砖棱。
④趁他靠在墙边喘息的工夫,王老师和他攀谈起来:“大伯,歇歇吧!您背这砖上哪儿?”老人用手抹了一下额头,浑浊的双眼放出光彩,他舔舔干裂的嘴唇,咽了口唾沫,脸上出现憨直的微笑:“烽火台,修长城用!”声音像一个久病虚弱但仍满怀希望和信心的人出发的。
⑤“这些砖多重?”
⑥“75斤。”他的声音稍有提高。
⑦“每天能背几次?”
⑧“到太阳下山。四趟。”
⑨我感到吃惊,长城虽不乏平缓之处,但险陡的地方更多,60多岁的人背75斤的东西上去,而且一天四趟,简直不能想象。
⑩老人说完话,用手托托砖块,弯下身成90度,又向上攀去。他弓着背,仰头看路,样子就像一只单峰骆驼,在无际的沙漠中走向希望……
老师举起照相机,但又若有所思地放下了。前面,在一群金发碧眼的外国人、一群群戴着五颜六色凉帽的中国游客中间,只见那青灰色的砖块在上移——只见城砖,不见那砖下的人……
“长城修在我们肩上、背上……”老师自言自语道。
我豁然开朗:原来长城就是这样修起来的!从我们祖先的肩膀上、脊背上修过来,又从我们的肩上、脊背上修过去……
从八达岭上下来,不知为什么,同学们都沉默了。车进居庸关时,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又向远处的山岭望去。那在老人肩上勒出的深痕与雄峙崇山峻岭之上的长城在我的脑海中定格了。
不知何时,我感到肩上也沉甸甸的……
13.本文是围绕作者在登长城时思考的一个问题展开的,请你从文中找到这个问题并抄写下来。
14.文章第②自然段中老汉的外貌描写,主要是为了表现   
A.老汉很穷
B.老汉很脏
C.老汉很辛苦
D.老汉力气很大
15.第④自然段画线句子中,老汉“浑浊的双眼放出光彩”,是为了说明   
A.老汉歇了一会儿,有力气了。
B.老汉背砖修长城,觉得很自豪。
C.老汉受人尊敬,很高兴。
D.老汉觉得自己背得多,觉得了不起。
16.文章第 自然段,作者描写“一群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和“一群群戴着五颜六色凉帽的中国游客”,是为了   
A.交代故事背景
B.渲染故事气氛
C.推动情节发展
D.烘托人物形象
17.联系上下文,根据加点词句展开联想。
从“更加峻伟”中我仿佛看到 。
从“自言自语”中我仿佛听到 。
从“沉甸甸”中我仿佛感受到 。
18.找一找文章中的关键句,然后结合题目和资料想一想,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是什么?写下来。
资料:长城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长城的修筑是一项艰苦、卓越、浩大的伟大工程,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历代王朝从未停止对它那的修筑。它不仅凝结着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更是中华民族坚韧不屈的象征。
坚持
①上个世纪70 年代是世界重量级拳击史上英雄辈出的年代。4 年来未登上拳台的拳王阿里此时体重已超过正常人的体重二十多磅,速度和耐力也已大不如前,医生给他的运动生涯判了“死刑”。然而,阿里坚信“精神才是拳击手比赛的支柱”,他凭着顽强的毅力重返拳台。
②1975 年 9 月 30 日,33 岁的阿里与另一拳坛猛将弗雷泽进行第三次较量(前两次一胜一负)。在比赛进行到第 14 回合时,阿里已经精疲力竭,濒临崩溃的边缘,这个时候一片羽毛落在他身上都能让他轰然倒地,他几乎再无丝毫力气迎战第15 回合了。然而他拼着性命坚持着,不肯放弃。他心里清楚,对方和自己一样,也是只有出的气了。比到这个地步,与其说在比力气,不如说在比毅力,就看谁能比对方多坚持一会儿了。他知道此时只有在精神上压倒对方,才有胜出的可能。于是他竭力保持着坚毅的表情和誓不低头的气势,双目如电,令弗雷泽不寒而栗, 以为阿里仍残存着体力。
③这时,阿里的教练邓迪敏锐地发现弗雷泽已有放弃的意思,他将此信息传达给阿里,并鼓励阿里再坚持一下。阿里精神一振,更加顽强地坚持着。果然,弗雷泽表示“俯首称臣”甘拜下风。裁判当即高举阿里的手臂,宣布阿里获胜。这时,保住了拳王称号的阿里还未走到台中央便眼前一黑,双腿无力地跪在地上。弗雷泽见此情景,如遭雷击,他追悔莫及,并为此抱憾终生。
19.根据下面的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四字词语。
杰出的人物一批批涌现——( )
后悔遗憾一辈子——( )
20.根据文章内容照样子补写句子。
精神才是拳击手比赛的支柱; 毅力才是 。
21.这是拳王阿里至关重要的一场比赛,可全文竟没有一句双方对打的描述,这是因为,本文的主题是赞颂阿里 。所以不需要记叙 。
学习语文要练基本功
叶圣陶
①学戏的开始,唱腔、道白、身段、眼神,一举手一投足,都要严格训练,一丝不苟;学绘画,要先练习写生,进一步练速写,这些都是基本功。总之,无论学什么,练基本功是很重要的。
②学语文的基本功是什么?
③首先是识字写字。一个字往往有几个意义,几种用法,要知道得多些,个个字掌握得恰当,识字方面还得下功夫。譬如“弃甲曳兵而走”。小学生只知道“甲”是“甲、乙”的“甲”,知道“兵”是“伞兵”的“兵”。他们不知道“甲”是古代的军装,“兵”在古代语言中是武器。中国字太多太复杂,谁也不能夸口说不会念错。字要念得正确,不要念别字,这是识字方面应该下的功夫。
④写字也要下些功夫。要写得正确,一笔一画都辨得很明白;还要写得熟练,如果写一个字要想三分钟,这怎么能适应需要?要把字写得正确熟练,这就是基本功。
⑤其次是用字用词。用词要用得正确、贴切,就要比较一些词细微的区别。这是很要紧的。譬如“精密”“严密”“周密”等词,粗粗看来好像差不多,要细细辨别才辨得出差别。如果平时不下功夫,就不知道用哪一个才合适。所以用词也是基本功,无论阅读或是写作都要注意。
⑥再次是辨析句子。句子是由许多词组成的,许多词当中有主要的部分和附加的部分。要分清主要的部分和附加的部分以及它们是什么关系。读一句话,写一句话,要能马上抓住主要的部分,能弄清楚其他的部分跟主要部分的关系,这就是基本功。
⑦读文章,写文章,最好不要光用眼睛看,光凭手写,还要用嘴念。念出来,比光看容易吸收。有感情的文章,念几遍就更容易领会。自己写了东西也要念,遇到念来不顺的地方,就是要修改的地方。好的文章要多读,读到能背。一边想一边读,有好处。这好处就是自己脑子里的想法好像跟作者的想法合在一起了,自己的想法和语言运用能力就从而提高不少。
⑧然后是文章结构。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这条路,好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看一篇文章,要看它是怎样开头的,怎样写下去的,跟着它走,并且要理解它为什么这样走。譬如一篇议论文,开头提出问题,然后从几个方面来说,而着重说的是某一个方面,其余几个方面只说一点儿。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一定有道理。读的时候就得揣摩这个道理。再往细处说,第二句跟头一句是怎样连接的,第二段跟第一段有什么关系,诸如此类,都要搞清楚。这些就叫基本功。
⑨总起来一句话,语文基本功都要从多读多写来练。读人家的文章,要学习别人运用语言的好习惯。自己写文章,要养成自己运用语言的好习惯。要多读,才能广泛地吸取。要多写,越写越熟,熟极了才能从心所欲。
22.仔细阅读文章内容,补全下面思维导图。
23.文章第③段是怎样说明观点的?有何作用?
24.结合你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对选文提到的学习语文的基本功的感悟。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习题。
永远的老兵
徐明卉
①肖老大的儿子智勇在边境服役,驻守在边境线上,原本八月要回家探亲。当地天气预报说今年雨季天气反常,部队把探亲假一律推迟到秋季。肖老大打电话问儿子,天气反常,为啥要推迟探亲假啊?儿子回答,按国境线划定规定,国境线以河流划定的,一律以河道为国界。通俗说法说是,凡以界河为国境线的,河水流到哪里,就以哪里划分国境线。所以两国都在界河两岸修筑堤坝,防止界河移动位置,使国境线发生变化。今年天气反常,怕发大洪水引起溃坝导致界河流向改变,所以部队要严阵以待。
②知道了儿子不能回家探亲的原因,老两口放心不下。商量了一下,肖老大决定去看看儿子。害怕儿子反对,也没跟他打招呼就上路了。
③到了部队,果然让儿子智勇好一顿埋怨。大老远跑来干什么?看到我就行了,都挺好的,收拾收拾赶紧回家。团长通情达理,说老人既然已经来了,就多待上几天,转一转看一看,回去就放心了。
④这天上午,肖老大走过连队厨房,看到炊事班的战士正在忙活炒菜蒸馒头,鼓风机呼呼地往炉灶里送风。忽然,没电了。炊事班班长赶紧叫营部后勤派人来修。肖老大说,我是老电工,给我找电工工具来,能帮着看看是怎么回事。
⑤炊事班班长急忙叫人找来电工工具兜,肖老大开始检查。老电工有经验,很快找到停电原因:有段线路经过院子里的几棵大树,电线常年与树枝摩擦,破皮露出铝线,与树枝接触漏电造成短路。肖老大把漏电的电线进行更换,马上来电了。炊事班班长笑得合不拢嘴,竖起大拇指一个劲儿地夸……
⑥第二天,肖老大和连长说,我闲着也是闲着,把营房里的线路啊,用电设备啊,都好好检查一遍,免得再出用电故障。连长连连点头,让智勇给肖老大打下手。肖老大一边干活一边挪揄儿子,你还叫我赶紧回家呢,你老爸的技术是不是也有点用啊!智勇只是笑,不说话。
⑦这天半夜,肖老大在睡梦中听到紧急集合的号声,急忙穿好衣服跑出来看是怎么回事。原来界河上游连续下大暴雨,冰山雪峰突然断裂引发大洪水。界河中国一侧堤坝在大洪水突然冲击下溃口,河水向中国境内漫延。如不能及时堵住溃口,造成界河改道,国境线势必向中国一侧移动,形势危急!
⑧部队紧急动员,全力以赴堵住溃口。肖老大看着儿子和战士们登上卡车,急忙大喊,千万小心啊!
⑨肖老大担心不已,正好遇到炊事班给堵溃口的部队送饭。肖老大说,我也帮忙送饭,一起去看看。炊事班班长理解他的心情,让他上了送饭的卡车。
⑩送饭的卡车开到大坝堵溃口地点,天还没亮。战士们在冰冷的河水里奋战,哪还顾得上吃饭。大坝溃口在一点一点向里收缩,但还有十几米就是堵不住。因为从溃口里涌出来的河水湍急,沙包和石头扔下去马上就被咆哮的河水冲走……
作为老兵的肖老大在老家组织过堵溃口会战,知道在这种情形下该怎么办。天色黑咕隆咚的,周围景象看不大清楚。肖老大什么也顾不得了,抱住一个大沙包,扑通一声跳进溃口,大声喊,赶紧下来人啊!手挽手筑成人坝!
负责指挥的团长还以为是自己的战士跳下去了,挥手喊,赶紧跳!说着,自己先跳下去。战士们一个跟着一个抱着沙包扑通扑通跳进溃口处,在洪水中紧紧挽住胳膊,抵挡河水奔涌。其他战士把沙包和绳索、树枝、石块做成的滚笼不断抛进人坝前面,筑起一条新水坝……
在冰冷的河水里,肖老大有点支持不住了,他拼命咬牙坚持。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堵住溃口,不能让国境线因界河而改变!
大坝溃口一点一点缩小,最后终于合拢。营长赶紧指挥站在水里的战士们上岸,肖老大突发心脏病,一头栽倒在地上……
驻守国境线官兵的英勇表现受到上级通令嘉奖。营长把嘉奖令放到肖老大墓前,眼含热泪说,你是我们部队永远不退伍的老兵……
(选文有删改)
25.(内容概括)肖老大来到部队后做了哪些事?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26.(环境描写)选文开篇写天气反常,有什么作用?
27.(人物形象)结合文中画线的句子,体会肖老大身上所具有的精神品质。(语文要素: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
28.(标题含义)文章的标题“永远的老兵”指的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29.(拓展探究)读完文章后,同学们针对肖老大的行为展开讨论。讨论中妙妙提出以下质疑,请你结合文章内容为她解答疑惑。
肖老大是不是有些莽撞了?他没有考虑自己的身体情况就以身犯险,如果他当时让年轻战士们打头阵,自己根据经验负责指挥,也许就能避免牺牲。
全神贯注
①法国大雕塑家罗丹有一次邀请他的至友(交情极深的朋友)奥地利作家茨维格到他家作客。饭后,罗丹带着客人参观他的工作室。他们走到一座刚刚完成的塑像前,罗丹掀开搭在上面的湿布,一座仪态端庄的女像矗立在他们的面前。茨维格不禁拍手叫好,并向罗丹祝贺,祝贺大雕塑家的又一杰作诞生了。可是,罗丹自己端祥一阵后皱着眉头说:“啊!不,还有毛病。左肩偏斜了一点,脸上……对不起,你等我一会儿。”说完他立刻拿起抹刀,修改起来。
②茨维格怕打扰雕塑家工作,就知趣地悄悄站在一边。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退后,嘴里有时叽哩咕噜,像同最亲近的人密谈;有时眼里闪着异样的神色,似乎在与人进行激烈的争吵。他的脚把地板踏得吱吱直响,他的手不时在空中舞动。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罗丹的动作越来越有力,情绪更为激动了。他好像喝醉了一样,好像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已经消失了。大约一个小时以后,罗丹才停顿下来,他对着那座女像发痴地微笑,然后,轻轻地叹了口气,把湿布披在塑像上。
③茨维格见罗丹工作完毕了,就走向前去,准备同罗丹交谈;不料,罗丹这时竟旁若无人地径自向门外走了,而且出门后还拉了门准备上锁。
④茨维格莫名其妙,赶忙把罗丹叫住:“喂!我亲爱的朋友,你怎么啦?我还在屋子里呀!” 罗丹这才猛然想起他的尊贵的客人是在他身旁的。他很抱歉地对茨维格说:“啊哟!你看我,简直把你忘记了。对不起,请不要见怪!”
⑤茨维格对这件事有很深的感触,他后来回忆时说:这一天下午,我在罗丹那里所学到的,比我多年在学校里学的要丰富得多,因为,从那时以来,我便知道,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那就应该全神贯注。
30.请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并抄写出短文的中心句。
31.请用下面的词语分别造句,注意加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仪态端庄
全神贯注
32.本文主要是通过动作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请看第②自然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从罗丹的动作和神态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33.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34.文中画横线的两部分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35.本文为什么没有写罗丹请客人吃饭的过程?
参考答案:
1.C 2.不能调换。
第②段论述了“人生应尽责”这一观点,而第③段承接第②段,对“人生应尽责”这一观点进一步补充论述,两者之间存在前后的逻辑关系,因此不可以调换。 3.可以。
这句话主要阐明了做完事情后的轻松愉快之感,与第④段论述的“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的论点相一致。
【解析】1.本题考查中心论点。
通读全文可知,本文第1段首先用了一连的排比设问,提出了“失意”“老”“死’这些关于人生最大痛苦的许多答案并一一加以否定然后顺势提出了“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的观点,然后对此观点进行了具体的阐述;接着作者又在第3段提出了“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的第一件乐事”的观点,最后深化论点,总结全文。把两个论点进行归纳可得中心论点: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快乐。故选C。
2.本题考查对论证思路的理解。
文段的第2和第3段关于人生最苦的讨论的顺序是不能调换的。首先,这两段在内容上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论述过程,第2段提出了关于人生最苦的观点,即责任未尽是最苦的事情,而第3段则是对这一观点的进一步展开和解释。如果调换顺序,就会破坏这个论述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其次,这两段的顺序也符合文章的逻辑推进。第3段先提出了关于人生最苦的普遍观点,引导读者思考这个问题的原因和影响。然后,第3段再进一步解释为什么责任未尽会导致人生最苦,从而深化了读者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因此,不能调换第2和第3段的顺序。
3.本题考查对论据的理解。
这句话可以作为道理论据放在文章第4段的横线处。首先,这句话的含义是描述完成责任后内心的轻松和安逸,这正是第4段所探讨的主题之一。尽责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而这句话恰好表达了完成责任后内心的释然和满足,与第4段的观点相吻合。其次,这句话以一种生动的比喻方式表达了完成责任后的心情,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它能够形象地描绘出尽责后所获得的内心平静和喜悦,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因此,这句话可以作为道理论据放在文章第④段的横线处。
4. 有人不爱读书,有人没时间读书,也有人认为,现在网络上的信息触手可得,不需要读书,还有人认为读书只是个人的事。其实不然,读书更能强国 读书能强国 5.①读书不仅是有益个人身心、提升幸福指数的生活方式,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寻求文化发展的基础工程。
②从读书声中,我们能感知个人心灵成长的历程,也能倾听到一个民族走向文化强国的铿锵足音。 6.D 7.“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认真读书,丰富知识,增长才干,才能心系祖国,为祖国排忧解难,做出贡献,才能让祖国日益强壮。
【解析】4.本题考查关键句。
结合短文第①自然段中“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读书’在我们的生活字典里模糊起来。有人不爱读书,有人没时间读书,也有人认为,现在网络上的信息触手可得,不需要读书,还有人认为读书只是个人的事。其实不然,读书更能强国”可知,句中的关键句是:有人不爱读书,有人没时间读书,也有人认为,现在网络上的信息触手可得,不需要读书,还有人认为读书只是个人的事。其实不然,读书更能强国。结合“读书更能强国”可知,文章想表达的观点是:读书能强国。
5.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结合短文第③自然段中“从这个意义上说,读书不仅是有益个人身心、提升幸福指数的生活方式,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寻求文化发展的基础工程”可知,读书不仅是有益个人身心、提升幸福指数的生活方式,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寻求文化发展的基础工作;结合第④自然段中“读书也是读心,从朗朗书声中,能感知个人心灵成长的历程,更能倾听到一个民族走向文化强国的铿锵足音”可知,从读书声中,我们能感知个人心灵成长的历程,也能倾听到一个民族走向文化强国的铿锵足音。
6.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结合短文第④自然段中“但首先,是带着一颗爱知、求知的心去拿起书本、翻开来静静地读。读书也是读心,从朗朗书声中,能感知个人心灵成长的历程,更能倾听到一个民族走向文化强国的铿锵足音”可知,面对读书的困境,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是拿起书本静静地阅读。
故选D。
7.本题考查思维拓展。
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结合平时对名言的积累,写出读书倡议即可。
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由此可见,古今中外,许多的人都在读书,书籍也受世人所推崇。一个人不读书就会变得无知,一个民族不读书就会变得落后,读书的多少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强大、富强、素质高低的象征。
8. 指某事非常常见,不足为奇。 形容自由自在,没有牵挂。 9. 劳动放“歌” 塘边献唱 村庄合奏 春节汇演 10. 情不自禁 对黄梅戏的热爱之情 11.对黄梅戏演出的热爱之情 12.因为黄梅戏已经成为故乡的代名词,只要一哼起黄梅戏,就如同回到了故乡,使自己不再感到孤单。
【解析】8.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结合文章第①自然段句子“3岁的孩童唱出一段黄梅戏,是司空见惯的事”可知3岁的孩童唱出一段黄梅戏,是十分常见的事情,司空见惯: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结合文章第③自然段句子“一切是那样的无拘无束,将人们劳作的困乏一扫而空。”可知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由自在,将人们劳作的困乏一扫而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没有限制,不受约束。
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结合文章第③自然段句子“白天劳作之时,人们一边干活一边就自觉不自觉地哼起了黄梅戏”可知描写了白天劳作时人们哼唱黄梅戏的场景,
结合文章第④自然段句子“夏夜纳凉之际,许多人不约而同地带着小凳子、小凉床,来到村郊塘边,不一会便哼唱起了黄梅戏,有独唱,有合唱,还有对唱,纳凉听唱的人,便将手中的芭蕉扇在腿上背上拍蚊虫的同时,自觉不自觉地拍打出黄梅戏的节拍和鼓点,以作附和。”可知人们在村郊塘边唱戏的场景;
结合文章第⑤自然段句子“刚进村庄,你可能会听到那吹奏着黄梅戏曲调的悠扬笛声,向前走一段,又传来黄梅戏中的经典乐器二胡的拉奏声,偶尔还有口琴、手风琴等等。这些乐器发出的黄梅戏小段,在庄子的上空久久环绕,你辨不清她发自哪一家哪一户哪一个方向,一时间形成了乡村别出心裁的黄梅戏交响曲。”可知描写了村庄夜晚的合奏;
结合文章第⑥自然段句子“春节前夕,最是故乡黄梅戏的高潮。村里挑选出二三十名戏技出众的农人,经过十几天的排练,一台演唱数小时的大小节目就非常完美了。”可知描写了村庄春节表演。
10.本题考查分析字词的含义和作用。
结合文章第③自然段句子“在出工收工的途中,青年们走在空旷的田野中,总是情不自禁地放声高唱,你一段我一段,此起彼落”可知在出工收工的途中,青年们走在空旷的田野中,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放声高唱,你一段我一段,此起彼落;因此“自觉不自觉地”和“情不自禁”表示的意思相同,写出了人们已经把唱黄梅戏当做了一件很常见的事情,能看出人们对黄梅戏的喜爱之情。
11.本题考查分析字词的含义和作用。
结合文章第⑥自然段句子“虽然隆冬的夜晚,寒风使劲地吹,甚至天上飘下零星雪花,也赶不走那黑压压的不知从哪里赶来看戏的人群。”可知漆黑的夜、寒冷的风、就连飘雪花都没法浇灭人们欣赏黄梅戏的热情,写出了人们对表演和观看表演的热情。
12.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
“独在异乡为异客”出自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意思是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表达的是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在这里“黄梅戏”就是故乡的代名词。只要哼起了黄梅戏,就好像又回到了故乡,能抚慰游人的思乡之情。
13.东衔渤海、西镇戈壁的长城是怎样修起来的呢? 14.C 15.B 16.D 17. 在崇山峻岭之间,长城犹如一条巨龙,绵延万里,一眼望不到头 老师说长城是一代一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需要我们接过担子继续传承下去 我们每一个人都肩负重任,要把长城的精神继承和发扬光大,要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繁荣富强 18.关键句:原来长城就是这样修起来的!从我们祖先的肩膀上、脊背上修过来,又从我们的肩上、脊背上修过去。文章通过找寻长城是如何修建的,告诉我们长城是一代一代的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的,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也有新的“长城”需要修建,要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繁荣富强,要把长城的精神继承和发扬光大。
【解析】13.本题考查了短文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结合第①自然段中“不过,从我一登上长城,便有一个问题萦绕在心中:东衔渤海、西镇戈壁的长城是怎样修起来的呢?”可知,本文围绕作者在登长城时思考的问题是:东衔渤海、西镇戈壁的长城是怎样修起来的呢?
14.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结合第③自然段中“他艰难地往上走——与其说走,还不如说爬,因为遇到陡峭处,他便用双手紧紧地抓住路面上的砖棱”可知,老汉是爬长城爬得很辛苦。
故选C。
15.本题考查句子的作用。
结合第④自然段中“声音像一个久病虚弱但仍满怀希望和信心的人出发的”可知,老汉“浑浊的双眼放出光彩”是为了说明老汉觉得自己背砖修长城而感到很自豪。
故选B。
16.本题考查句子的作用。
结合第 自然段中“只见那青灰色的砖块在上移——只见城砖,不见那砖下的人……”可知,作者描写“一群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和“一群群戴着五颜六色凉帽的中国游客”,是为了烘托人物形象。
故选D。
17.本题考查字词的理解与赏析。
结合第①自然段中“在一片葱茏的绿色中,灰白色的长城显得更加峻伟,”可知,我们可以根据自己对长城的了解进行回答。
如:我仿佛看到了连绵起伏的长城,真像一条蜿蜒的巨龙!曲折蜿蜒的石阶是巨龙的龙身,巍然屹立的烽火台是巨龙装饰精美的龙爪……此时的巨龙翘首欲飞,更展现出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结合第 自然段中“‘长城修在我们肩上、背上……’老师自言自语道。”可知,我们可以根据长城所代表的精神进行回答。
如:听到老师说:长城熔铸着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我们要把这长城精神传承下去。
结合第 自然段中“不知何时,我感到肩上也沉甸甸的……”可知,我们可以根据青少年在新时代的使命进行回答。
如:在新时代里。我们应继承长城精神,做一个新时代的强国的弄潮儿。
18.本题考查短文的主旨。
结合第 自然段中“我豁然开朗:我豁然开朗:原来长城就是这样修起来的!从我们祖先的肩膀上、脊背上修过来,又从我们的肩上、脊背上修过去……”可知,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原来长城就是这样修起来的!从我们祖先的肩膀上、脊背上修过来,又从我们的肩上、脊背上修过去……这长城不仅凝结着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更是中华民族坚韧不屈的象征。
19. 英雄辈出 抱憾终生 20.拳击手立于不败之地的保障 21. 坚持到最后的坚毅精神 肉体的拼搏
【解析】19.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
从第①自然段“上个世纪70年代是世界重量级拳击史上英雄辈出的年代。”可知,指上个世纪70年代是世界重量级拳击史上杰出的人物一批批涌现的年代。英雄辈出:英雄层出不穷。故“杰出的人物一批批涌现”在文中相应的四字词语是英雄辈出。
从第③自然段“弗雷泽见此情景,如遭雷击,他追悔莫及,并为此抱憾终生。”可知,指弗雷泽将一辈子都感到遗憾。抱憾终生:一辈子都感到遗憾。故“后悔遗憾一辈子”在文中相相应的四字词语是抱憾终生。
20.本题考查补充句子。
从第②自然段“然而他拼着性命坚持着,不肯放弃。他心里清楚,对方和自己一样,也是只有出的气了。比到这个地步,与其说在比力气,不如说在比毅力,就看谁能比对方多坚持一会儿了。他知道此时只有在精神上压倒对方,才有胜出的可能。”可知,拳击比赛到后面比的就是拳击手的毅力,看谁能比对方多坚持一会儿,只有在精神上压倒对方,才有胜出的可能。所以毅力才是拳击手立于不败之地的保障,或者毅力才是拳击手成功的关键。
2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解答本题时,需结合短文内容来回答。短文主要写了拳王阿里和拳坛猛将弗雷泽的比赛,比赛过程中阿里不愿服输,靠着坚强的毅力和信念击败了强悍的对手。本文的主题是赞颂阿里在比赛中顽强的毅力和不服输的品格,所以不需要记叙双方对打的过程。
22.学习语文要练基本功 ①识字写字 ②用词用字
③辨析句子 ④多读多念 ⑤文章结构 23.第③段在说明观点时,运用具体事例说明了观点,通过列举小学生对“弃甲曳兵而走”中“甲”和“兵”字面意思的认识,论证了要将每个字的意义和用法都掌握得恰当,就要在识字方面下功夫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语言通俗易懂,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24.语文基本功是多方面的,比如在语文学习中,只有用词准确才能正确表情达意,抒发情感。
【解析】22.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理解。
文章的主要观点通常在标题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联系全文找到作者概括性(提领或总结)的表达主要观点的“议论句”,首先看标题,再看文首文尾。本文标题“学习语文要练基本功”就是基本观点。
结合短文内容可知,本文分别从五个方面描述了主要观点:从第③自然段“首先是识字写字。”可知,第一个方面是从“识字写字”进行描述;
从第⑤自然段“其次是用字用词。”可知,是第二个方面是从“用字用词”来描述;
从第⑥自然段“再次是辨析句子。”可知,第三个方面是从“辨析句子”进行描述;
从第⑦自然段“读文章,写文章,最好不要光用眼睛看,光凭手写,还要用嘴念。”可知,第四个方面是从“多读多念”进行描述;
从第⑧自然段“然后是文章结构。”可知,第五个方面是从“文章结构”进行描述。
23.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理解。
从第③自然段“譬如‘弃甲曳兵而走’。小学生只知道‘甲’是‘甲、乙’的‘甲’,知道‘兵’是‘伞兵’的‘兵’。他们不知道‘甲’是古代的军装,‘兵’在古代语言中是武器。”可知,用具体实例来说明观点,通过列举小学生对“甲”和“兵”字的认识,论证了要都掌握每个字的意义和用法,就要在识字方面下功夫的观点,字要念得正确,不要念别字。作用: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读者更能理解,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4.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
解答本题,需结合日常学习经历和短文内容来完成。短文主要写了从识字写字、用字用词、辨析句子、多读多念、文章结构五个方面说明了学习语文要练基本功这个主要观点。结合自身的学习经历发表感悟。如:学习语文,就要多读多写,读多了则能广泛吸取,写多了,就能随心所欲,提高了自己的语文水平。
25.①厨房停电后帮助检查,找到停电原因,更换漏电电线;②主动检查营房里的线路、用电设备,防止用电故障;③主动请缨为堵溃口的部队送饭;④危急时刻抱住一个大沙包,跳进溃口,号召大家用身体堵住溃口,并咬牙坚持到最后。 26.①交代智勇推迟探亲假的原因,为后文肖老大去部队探亲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②为后文因连续大暴雨而引发大洪水冲击堤坝导致其溃口,战士们去堵溃口的情节做铺垫。 27.文中画线句子中提到了肖老大义务维修电路、跳进河中堵溃口,咬牙坚持不肯退缩的事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肖老大义无反顾、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精神。 28.①“永远的老兵”指肖老大。他虽然退伍了,但当国家有需要时,他却义无反顾,是永远的老兵;②“永远的老兵”指肖老大身上永不褪色的精神,这种义无反顾、不怕牺牲的精神将永远闪耀,不断有新兵继承这一精神,并将其世代传承。 29.我认为肖老大并不是莽撞。当时情况十分危急,如果不能及时堵住溃口,将造成界河改道,国境线势必向中国一侧移动,肖老大在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面前,选择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正所谓“舍生而取义者也”,他没有做过多思考,一心关心国境线的位置,选择用身体堵住溃口,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的这种做法值得我们赞扬,他的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解析】2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结合文章第④自然段“忽然,没电了。炊事班班长赶紧叫营部后勤派人来修。肖老大说,我是老电工,给我找电工工具来,能帮着看看是怎么回事。”可概括为:厨房停电,帮忙检查,找到原因,更换电线;结合文章第⑥自然段“第二天, 肖老大和连长说,我闲着也是闲着,把营房里的线路啊,用电设备啊,都好好检查一遍,免得再出用电故障。”可概括为:主动检查房里的线路、用电设备,防止再出故障;结合文章第⑨自然段“肖老大担心不已,正好遇到炊事班给堵溃口的部队送饭。肖老大说,我也帮忙送饭,一起去看看。”可概括为:主动给部队送饭;结合文章第 自然段“肖老大什么也顾不得了,抱住一个大沙包,扑通一声跳进溃口,大声喊,赶紧下来人啊!手挽手筑成人坝!可概括为:危急时刻,抱住一个大沙包,跳进溃口,喊大家用身体筑成人坝。
26.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
从文章第①自然段“原本八月要回家探亲。当地天气预报说今年雨季天气反常,部队把探亲假一律推迟到秋季。”和文章第②自然段“商量了一下,肖老大决定去看看儿子。”可知,正是因为天气反常,智勇才推迟探亲假,导致肖老大去部队探亲,反常天气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而且为后文因连续大暴雨而引发大洪水冲击堤坝导致溃口,战士们去堵溃口的情节作铺垫。
27.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分析的能力。
结合文中第⑥自然段画线的句子“肖老大和连长说,我闲着也是闲着,把营房里的线路啊,用电设备啊,都好好检查一遍,免得再出用电故障。”可知,肖老大义务维修电路;结合文章第 自然段画线的句子“肖老大什么也顾不得了,抱住一个大沙包,扑通一声跳进溃口,大声喊,赶紧下来人啊!手挽手筑成人坝!”可知,肖老大没有多想跳进河中堵溃口;结合文章第 自然段画线的句子“在冰冷的河水里,肖老大有点支持不住了,他拼命咬牙坚持。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堵住溃口,不能让国境线因界河而改变!”可知,肖老大咬牙坚持不肯退缩。从以上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出肖老大义无反顾、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精神。
28.本题考查标题含义的理解。
从表面来看,“永远的老兵”指肖老大。在面对灾情时,他的义无反顾展现了一个老兵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是“永远的老兵”;从深层来看,“永远的老兵”代指的是一种精神,是肖老大以及和肖老大一样的战士们身上拥有的义无反顾、不怕牺牲的精神,而这种精神将永远存在,并在一代代老兵与新兵的交接中不断传承下去。据此分析即可。
示例:“永远的老兵”指肖老大。他虽然退伍了,但他是永远的老兵;“永远的老兵”指肖老大身上的义无反顾、不怕牺牲的精神,而这种精神,将在一代代老兵与新兵的交接中不断传承下去。
29.本题考查阅读拓展。
作答本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由妙妙的质疑中“有些莽撞,没有考虑自己的身体情况就以身犯险”等可知,妙妙认为肖老大有些莽撞的,做事情前应考虑自身情况,在为她解答疑惑时首先要表明观点,即肖老大并不是莽撞。再结合文章内容,从当时的情况人手,肖老大面对危机情况时,不顾个人安危,以国家利益为重,将国家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他身上传达出的是舍生取义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这种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示例:我认为肖老大并不是莽撞。当时情况十分危急,如果不能及时堵住溃口,国境线因界河将会发生改变,国境线势必向中国一侧移动,肖老大在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面前,选择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跳下去用身体堵住溃口,因突发心脏病,一头栽倒在地上,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们要学习他的这种精神品质。
30.主要内容:罗丹邀请至友参观他的工作室时发现自己刚完成的塑像还有毛病。于是充满激情、全神贯注地修改了一个多小时,把自己的客人都忘掉了。
中心句: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那就应该全神贯注。 31. 古代的娘娘走路都是仪态端庄。 考试开始,孩子们都在全神贯注地做着试卷。 32.罗丹是一个对艺术创作充满激情、一丝不苟、全身心投入到忘记一切的伟大艺术家。 33.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那就应该全神贯注。 34.不能去掉。因为这两处可以看出罗丹虽然创作时全神贯注、忘记一切,但他也是一个重视友谊的人,这样的艺术家更可爱。 35.因为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那就应该全神贯注。”而罗丹请客人吃饭的过程与中心思想无关,所以没有写。
【解析】3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找中心句。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要注意把文章要素概括齐全,本文的主要人物是罗丹和他的至友茨维格,地点是罗丹的工作室,事情的起因是罗丹发现自己的雕塑还有问题,经过是罗丹专心修改作品,结果是作品修改好了,却忘了朋友。把上述内容连成完整的话,就是本题答案。
本文的题目是“全神贯注”,主人公是罗丹,所以中心句应该是表达对罗丹做事情全神贯注的赞扬的句子,故是“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那就应该全神贯注。”
31.本题考查词语造句。
仪态端庄:形容一个人的仪表姿态大方而且端正严肃,举动庄重。造句:满池的荷花好像仪态端庄的少女,亭亭玉立;
全神贯注: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上,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造句:观众们全神贯注地观看魔术师的精彩表演。
3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嘴里有时叽哩咕噜,像同最亲近的人密谈”写出了罗丹全情投入工作,没有生命的雕塑也被赋予情感;“他的脚把地板踏得吱吱直响,他的手不时在空中舞动”动作展现了罗丹工作时的投入;“大约一个小时以后,罗丹才停顿下来”写出了罗丹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热情。
33.本题考查文章主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罗丹之所以能雕塑出那么好的作品,不是因为他有多么高的天赋,而是在于他忘我的投入的工作,故答案只要围绕“全神贯注”一词回答即可。
示例:做什么事情都要全神贯注。
3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两句“对不起”都是罗丹对茨维格的道歉,第一次道歉是为了改进雕塑,表现了罗丹对工作的热爱。第二次道歉是因为自己专心工作,怠慢了自己的至友,展现了罗丹对友情的重视。
3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文章选材要能突出文章的主旨,本文是想赞扬罗丹工作时全神贯注的态度,而请客吃饭无法表现出这一点,所以不需要写。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