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过关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过关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10.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07 10:34: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2024学年第一单元过关练习-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
A.店铺 商铺 铺张浪费
B.时间 房间 刹那间
C.正月 正好 义正辞严
D.观看 美观 白云观
2.小明在作文中要写“一chóu莫展”这个词,但是他拿不准哪个chóu,查《现代汉语词典》后,发现四个“chóu”字,根据意思,小明应该选择的一项是:请把它所在的选项选出来。( )
A.筹:计策,办法 B.仇:仇恨
C.畴:种类,类别 D.酬:实现
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暴竹 鞭炮 轰堂大笑 千里迢迢
B.翡翠 嘟囔 无瑕顾及 能歌擅舞
C.骡马 蜡烛 两面三刀 悬灯结彩
D.吞筮 腊肉 纤纤素手 优哉游哉
4.“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广场上处处 ,呈现出一片喜气洋洋的气氛!”如果在横线上填一个四字词语,应该选( )
A.人山人海 B.张灯结彩 C.优哉游哉 D.水泄不通
5.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B.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D.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要等一下吃三碗。
B.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
C.今日的粥是深褐色的,是染缸里的脏水。
D.不仅枣子饭豆放多了,而且大家都觉得味道好吃得多。
二、填空题
7.根据资料,奇奇着手编写了推荐语,请你结合语境帮他写出正确的汉字。
香浓的là( )八zhōu( ),在áo( )好之后一般呈现红hè( )色,用汤chí( )搅一搅,十分粘chóu( ),光看着都让人垂涎三尺。还不等妈妈把它盛到碗里,我就迫不及待地想要尝一尝了。
8.妙妙在制作巩固单时想了解下面词语的含义,请你根据词典释义,写出加点字的意思,再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到横线上。
更gēng ①改变;改换:变~。②旧时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成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打~。③经历:少不~事。
悬xuán ①公开揭示:~赏。②挂念:~念。③凭空设想:~想。④挂:倒~。⑤无着落:~案。
(1)词语释义
万象更新( ) 悬灯结彩( )
(2)选词填空
①新年时,街道上一片 的气象。
②春节刚过,不少地方依旧 ,年味十足。
9.请你结合所学的节日诗词或文化常识,补充下面传统节日的风俗,完成第三章节“节日风俗展示”板块。
七夕节:
中秋节:
清明节:
端午节:
元宵节:
10.请帮聪聪补全下面有关传统节日的诗句。
(1)日暮汉宫传蜡烛, 。(韩翃《寒食》)
(2)终日不成章, 。(《迢迢牵牛星》)
(3) ,相去复几许。(《迢迢牵牛星》)
(4)《十五夜望月》中诗人因自己望月而想到天下人皆在望月,随后发出了“ , ”的感慨。
三、句子训练
11.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仿写拟人句)
12.八儿回过头来,也不过是看到一股淡淡烟气往上一冲而已!(缩句)
13.妈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改为陈述句)
14.有人献出钱财,有人布施铁块,有人送来粮食,更有大批的渔民、工匠、流浪汉跟着他们,从一个架桥工地走到另一个架桥工地。(运用加点字,仿写句子)
15.春城无处不飞花。(仿写一个双重否定句)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①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他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一大锅粥正在叹气,碗盖都已预备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妈妈总是说时候还早。
②他妈妈正拿起一把锅铲在粥里(搅 挠)和。锅里的粥也像是益发浓(绸 稠)了。
③“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④“要到夜里!”其实他妈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⑤“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⑥“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
⑦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你们想,妈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并且八儿所说的饿,也不可靠,不过因为一进灶房,就听到那锅中叹气又像是正在嘟(囔 嚷)的声音,因好奇而急于想尝尝这奇怪的东西罢了。
16.用“\”画掉括号里错误的字。
17.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8.用“ ”画出片段中描写八儿迫切焦急心理的词语。
19.根据选文内容回答,八儿到底饿不饿?为什么?
20.阅读。
北京的春节(节选)
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大年初一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    是玻璃的,有的    是牛角的,有的    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蜡烛,观者就更多。这广告可不庸俗。干果店在灯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
(1)阅读短文内容,选择答案,把相应字母填入括号内。
①片段着重描写的是老北京人过 的情景。
A.除夕 B.大年初一 C.春节 D.元宵节
②下列说法中的 ,作为片段的主要内容最贴切。
A.闹元宵 B.火炽美丽的元宵节 C.卖杂拌儿
③下列不属于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作品是
A.《红楼梦》 B.《三国志》 C.《西游记》 D.《水浒传》
(2)关注表达,勤于积累,完成下面的练习。
①选段中的三处横线上依次填写的词语是: 、 、 。
这三个词语都表达了 的意思。从中我发现:相同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达形式。
②根据具体语境,尝试用不同的词语表达与“人头攒动”相近的意思:节日期间,北京各个景点迎来了大批国内外游客。故宫博物院人头攒动,八达岭长城 ,南锣鼓巷 ,什刹海 。
③回忆生活中的情景写一段话,注意相同的意思用不同的词语表达(至少用上三个)。
五、书面表达
21.你的家乡在衣食住行、婚嫁寿诞、节日习俗等方面有哪些风俗?这些风俗引发了你怎样的情思感悟?请以“ ,凝聚故乡情”为题,写一篇习作。
要求:1.选取一个你熟悉的家乡风俗,写出你对它的了解、体验、感受。行文要有真情实感。2.最好写出家乡风俗习惯蕴含的文化内涵。3.450字左右。(请自备作文纸进行习作)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辨析。
A.pù/pù/pū;
B.jiān /jiān /jiān;
C.zhēng/zhèng /zhèng ;
D.guān/guān /guàn;
故选B。
2.A
【详解】考查字词解释。
“一筹莫展”(筹:计策)指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常用于形容一点办法也想不出来。
故选A。
3.C
【详解】本题考查错别字的辨析。
A.暴竹——爆竹,轰堂大笑——哄堂大笑;
B.能歌擅舞——能歌善舞;
D.吞筮——吞噬
故选C。
4.B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A.人山人海:人群如山似海,形容人聚集得非常多。
B.张灯结彩:挂上灯笼,系上彩绸;形容节日或有喜庆事情的景象。
C.优哉游哉:形容从容不迫,悠闲自在的样子
D.水泄不通:原意为水都流不出去。形容拥挤和包围得非常严密。
分析可知,本句说的是庆祝中国成立70周年,到处都很喜庆,所给词语中“张灯结彩”是形容喜庆、繁荣的景象,符合句意。
故选B。
5.B
【详解】本题考查朗读句子。
B.“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意思: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给人温暖的感受。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根据诗句的意思划分朗读节奏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此项划分错误。
故选B。
6.B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
A.病因:语序不当。句中“要”与“等一下”的顺序颠倒,把两个的位置互换一下。
C.病因:前后搭配不当。把句中“是”的前面加上“像”。
D.病因:关联词使用不当。句中的“不仅……而且……”改为“虽然……但是……”。
故选B。
7. 腊 粥 熬 褐 匙 稠
【详解】本题考查看拼音写词语。
解答此题时,要认真拼读给出的字音,明确要写的词语,写完后结合语境再次检查拼写是否有误。书写时注意字的笔画和笔顺,做到工整、规范、正确。本题“粥”“熬”“褐”“稠”笔画较复杂,易写错,需注意。
8. 改变;改换 挂 万象更新 悬灯结彩
【详解】本题考查多义字和选词填空。
(1)万象更新:指一切事物都改变了面貌,显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新气象。新:改变;改换。
悬灯结彩:挂上灯笼,系上彩绸;形容喜庆或节日的繁华景象。悬:挂。
(2)①从“新年时”可以推测出,新年期间街道上十分热闹,充满着喜气洋洋、欣欣向荣的气象。故填“万象更新”。
②从“春节刚过”“年味十足”可以推测出,新年时,很多地方都会挂灯笼,系彩绸,充满节日气氛。
9. 接露水、拜七姐、祈求姻缘 赏月、祭月、吃月饼 扫墓、踏青、吃青团 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戴五彩绳 看花灯、猜字谜、吃汤圆
【详解】本题考查传统节日习俗的理解。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 [39-40]、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由星宿崇拜演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起源于上古时代, 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有赏月、赏桂、吃月饼等传统习俗。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早期人类的祖先信仰,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有扫墓祭祀、缅怀祖先、踏青等传统习俗。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日期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有吃粽子、赛龙舟、悬艾等传统习俗。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赏花灯、吃汤圆、吃元宵、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
10. 轻烟散入五侯家 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详解】本题考查古诗默写。
(1)书写时应注意“散”、“候”的笔顺。
(2)书写时应注意“涕”、“零”的笔顺。
(3)书写时应注意“尽”、“望”的笔顺。
(4)“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出自唐代王建《十五夜望月》,意思: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诗人不再正面写自己的思亲之愁,而是用一种疑问式的委婉语气道出那绵绵的愁念会落在谁家。
书写时应注意“望”、“谁”的笔顺 。
11.路边的花儿对我微笑,向我招手,邀请我一同沐浴美好的春光。
【详解】本题考查仿写拟人句。
拟人句就是把某件东西比喻成与人相同,根据想象将物当作人来叙述或描写,使“物”具有人一样的言行、神态、思想和感情。如:夜空中的星星眨着眼睛,似乎正在对着你撒娇。
12.八儿看到烟气往上冲。
【详解】本题考查了改写句子。
缩句指的是去掉原句的附加成分,保留主干,使句子简明。缩写时句中的“着”“了”“过”字眼保留,注意不能改变句子核心意思和语气。缩写可以借助“谁+干什么”或者“谁+怎么样”快速抽取句子主干,即“主(八儿)+谓(看到)+(+宾)(烟气往上冲)”。改为:八儿看到烟气往上冲。
13.妈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不能设什么法来反抗。
【详解】本题考查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首先将反问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或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有不去不,没不加不。)其次将反问句中的反问语气词(怎、怎么、难道等)去掉;最后将句末的疑问助词(呢、吗等)去掉,问号改为句号。
本句把“难道还能”改为“不能”,把“吗?”改为“。”。
14.班级大扫除热火朝天地进行着,有人卖力地拖地,有人帮忙摆桌子,有人忙着倒垃圾,更有的同学争着抢着在擦玻璃。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句子仿写。
仿写句子时,注意要通顺完整,不要出现错别字。例句句式为:有人……,有人……,有人……,更有……。
示例:课间休息时有人在写作业,有人在跳绳,有人在看书,更有一些小鸟在窗外树上往教室看,叽叽喳喳地像在讨论什么。
15.我不是不能去做,只是觉得没有必要。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仿写。
双重否定句是否定两次,表示肯定的意思。双重否定词有很多,如:决非、并非、不是不、并不是不、不可能不、不……不……、非……不……、非……不可……、无不、无非、不无、未必不……、不得不、不能不、不会不、不可不等。题干中“无、不”构成了双重否定句,据此仿写。
示例:说起地道战,没有一个人不承认是个奇迹。
16.挠 绸 嚷 17.八儿想吃粥,妈妈不让。 18.眼睛可急红了 要哭的样子 19.八儿不饿。只是一进灶房,看到那沸腾的粥感到好奇,所以急于想尝尝这腊八粥。
【解析】16.本题考查选字填空。
搅:搅拌。
挠:阻碍;搅扰。
结合字义,可知,形容妈妈用锅铲和粥,应选:搅,故划去:挠;
绸:绸子。一种又薄又软的丝织品。
稠:多而密,浓。
结合字义,可知,形容粥很浓,应选:稠,故划去:绸;
囔:低声絮烦地说。
嚷:喊叫。
结合字义,可知,形容锅中粥的叹气的声音,应选:囔,故划去:嚷。
17.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结合第①自然段中“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他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一大锅粥正在叹气,碗盖都已预备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妈妈总是说时候还早”,第⑦自然段中“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可知,这个片段主要写了八儿想吃粥,妈妈不让吃。
18.本题考查找关键词。
结合第④自然段中“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第⑤自然段中“八儿要哭的样子”中的“眼睛可急红了”“要哭的样子”可知,这些词语表现了八儿迫切焦急的心理。
19.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结合第⑦自然段中“并且八儿所说的饿,也不可靠,不过因为一进灶房,就听到那锅中叹气又像是正在嘟(囔 嚷)的声音,因好奇而急于想尝尝这奇怪的东西罢了”可知,八儿不饿。只是一进灶房,看到那沸腾的粥感到好奇,所以急于想尝尝这奇怪的东西。
20.(1) D B B
(2) 一律 清一色 都 相同 人潮汹涌 摩肩接踵 熙熙攘攘 全校运动会上,大山在短跑比赛中勇夺第一,志杰在跳高比赛中喜获金牌,思雨在跳远比赛中摘得桂冠。
【详解】(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课外阅读积累。
(1)从句子“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可知描写的是老北京人过元宵节的情景,故选D。
(2)从句子“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可知描写的是元宵节美丽的景象,因此选择B。
(3)四大名著,全称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四大名著,是指《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按照成书先后顺序)这四部巨著。不属于的是《三国志》,故选B。
(2)本题考查文章默写、近义词,仿写句子。
(1)出自课文《北京的春节》,原段为: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
(2)人头攒动:形容人很多,拥挤着移动。与“人头攒动”相近的词语:熙熙攘攘、络绎不绝、比肩接踵、人山人海、人流如潮等填写在句子中即可。
(3)本题考查仿写句子。
仿照例句,回忆生活中的情景写一段话,注意相同的意思用不同的词语表达即可。如:全校运动会上,大山在短跑比赛中勇夺第一,志杰在跳高比赛中喜获金牌,思雨在跳远比赛中摘得桂冠,宁宁在游泳比赛中拔得头筹。
21.例文:
秧歌,凝聚故乡情
故乡,一个让无数漂泊者魂牵梦回的地方!乡愁,一个被无数文字爱好者撰写不尽、表述不完的情感主题。这是因为,故乡是人们云游他乡的精神港湾,是人们思念和眷恋的地方。
我的家乡在陕北。每年在春节这个传统节日里,家乡举行着各种各样古老的庆祝活动。我最喜欢的是“扭秧歌”。正月初,“扭秧歌”活动是最隆重也是最热闹的。
正月十五,鞭炮齐鸣,锣鼓声声,时而轻,时而重,时而慢,时而快。秧歌队员们随着鼓点扭了起来,她们左手挥着五颜六色的手帕,右手摇着鲜艳的扇子,有时排成一字长龙,有时又分成红绿鲜明的两列。当她们的手帕和扇子一起挥向空中时,天空中像飞起了一只只的彩蝶。平时在家农作的大爷大妈们这会儿脸上的皱纹淡去了,一个个喜笑颜开,浑身上下洋溢着青春的气息。热烈欢快的音乐为其伴奏,再加上大家的热情,众人响亮的掌声和笑语做陪衬,整个村子都浸在了喜庆热闹的气氛中,后来妈妈告诉我,很久很久以前,我们北方汉族人辛苦一年了,为了庆祝丰收,娱乐乡亲,大家组织起队伍唱歌跳舞。敲锣打鼓则是要吓走一切妖魔鬼怪,祈求来年风调雨顺。逐渐地,就成为了现在的秧歌。清朝时,秧歌已在全国各地广泛流传了。原来这红火热闹的秧歌还有这样悠久的历史呢!
这就是我家乡的风俗,热闹又喜庆。秧歌,凝聚了故乡浓浓的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本次习作是半命题作文,要求以“ ,凝聚故乡情”为题,写一篇作文。学生在习作的时候,可以抓住“故乡”二字,想想你故乡的风俗有哪些,选择你最想表达的去写。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挚。运用细腻、生动的描写,围绕这个话题,写出风俗的特点,把自己的喜爱之情融入字里行间,并根据表达需要分段表述,并注意承上启下,写好段与段之间的衔接。写作时要合理安排材料,重点部分要详细写,其他部分可略写,还要注意语句要通顺,用词要恰当。写作过程中注意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描写刻画人物,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及积累的好词佳句将作文写具体、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开头:开门见山或者修辞式开头点题。
中间: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等进行详细描写,写作时要注意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还要注意用词的准确性。
结尾:首尾呼应,结构合理,语言通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