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教学案例
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比较、赏析,体会女主人公的丰富情感和理性思考。
2.通过赏析比兴手法,感受“温柔敦厚”的抒情特征,了解古典诗歌以弃妇之言抒发逐臣之悲的抒情传统。
教学思路:
任务一:借评论,赏细节,析情感
任务二:辨原作,联群文,悟理性
任务三:探反复,赏比兴,阐心理
一、引用导入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选择性必修下第一课《氓》,《氓》选自《诗经·卫风》。胡适说,
孔子是一个有文学眼光的人。他选那部《诗经》,替人类保存了300篇极古的绝妙文章。
二、填空通诗意,引入主问题
我们今天就来品一品其绝妙之处,课前学习任务,希望同学们能熟读《氓》,根据诗意进行填空。
大家可能填的是——
有一位少女在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情形下,与一位靠不住的男子私定终身,最后被抛弃。
这是一首弃妇诗,然而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于情节内容,是无法真正欣赏一首诗的,因此这节课的主问题是——
如何欣赏《氓》的抒情特色?
任务一:借评论,赏细节,析情感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理解主人公卫女的情感。朱熹、《毛诗序》评论中,
都出现了悔恨、自悔的字。难道作者就是为了表现一个妇人遇人不淑的悔恨吗?
请同学们完成学习任务一,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卫女的具体情感,同学们请看。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垝垣,是残破的墙。女子登墙望复关,实际上是盼情郎。泣涕涟涟、载笑载言,这一哭一笑强烈的反差,恰是卫女的一往情深。
这样的叙事着墨不多,但犹如电影特写,细节放大,使文字瞬间成为永恒的画面,而这深情,用诗中的一个字就是耽,沉溺。当卫女回顾往事,不禁感慨: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卫女意识到了在情感世界中,男子容易脱身,而女子容易成瘾。这种男女有别的意识,可谓是清醒的认识,因此,卫女的情感是丰富的,既有往日的深情,也有深情被辜负的伤感和理性思考,不能用悔恨一词概之。
任务二:辨原作,联群文,悟理性
让我们结合学习任务二,品一品那些容易被我们忽略的词,进一步体会卫女的情感,先看第一组。
当然是乙为真,我们可以看到——
男子的称呼,从第一章的子到第2章的尔,再到第三、四章的士。
为什么同样是对氓,这个男子的称呼有这样的变化呢?
结合每一章语境,我们可以发现,这并非是单纯的形式上的变化,第一、第二章是恋爱求婚阶段,子是一种尊称,说子无良媒,是有分寸感、距离感的。
等到说尔时,情感上就亲近了。第三、四章是婚姻阶段,士与女既是身份和性别的差异,也将个人的情感,提升为普遍的理性思考。因而这些称谓准确地表达了思想情感,用得恰到好处。
我们再看第二组。
甲是原作。第三章的也在句末,而第四章的也却在句中,为什么不能在句末呢?
也在中间,起到了停顿的作用。这种用法在《师说》中也出现过,大家还记得吗?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也字的停顿更强化了后面的内容。在这里,也就是更强化了不爽和罔极的语气。女也不爽,女子没有错。士也罔极,男子却没有定准。
我们可以读出,卫女对自我的捍卫和大胆的控诉,而女不爽也,就有点轻飘了。第三组呢?
甲为真, 6个矣都是和语境相适宜的,不能改成也。也,表示肯定或否定的语气;矣,往往是陈述已然的事实。
在这一章,回顾婚姻中的操劳、兄弟讥笑不解,以及自己的暗自神伤。连用矣,即表示一种过往的回忆,在深忆中,又有淡淡的哀伤的语气。
让我们读一读,来体会一下。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第四组——
当然是乙为真。我们看看,亦已焉哉,是在什么情况下发出的?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宴,是快乐的意思;晏晏,是和悦的样子。
卫女再次回忆年少时两人的情谊,而如今一地鸡毛,没想到他会违背誓言——不思其反。时空倒转间,更显缺憾。
然而卫女不愿过于感伤,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已,是止的意思。焉哉,连用强化了语气,算了吧,这是和往事的告别,也是一种情感的克制。
而呜呼哀哉,是旧时祭文中常用的感叹语,过于沉重了。
事实上这种理性而节制的情感表达,正是《诗经》中,哀而不伤的抒情特征的体现。正如学者欧丽娟所言,
这位弃妇是温柔敦厚的,她没有过激偏颇的举动,却不是因为奴性,而是因为品性与理性。
让我们回顾学过的课文。
现在我只信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人——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这是谁?
娜拉,《玩偶之家》中的女主人公,意识到婚姻中被视为玩偶,为寻找自我而出走,是不是?和《氓》中女子的精神觉醒有相似之处。从时间看,《玩偶之家》体现的是19世纪70年代欧洲社会的问题。而《诗经》的时代距今两千多年的东方,在那个时代,有这样的想法是独特的,同时代的弃妇会怎么办?
我们看《遵大路兮》。
掺,是拉的意思;寁,是丢弃的意思。沿着大路走啊,拉着你的衣袖,不要嫌我丑,不要丢弃旧人。
这是苦苦挽留的弃妇形象,和她一比较,你就可以感受到这种理性的可贵。当然这种理性在文学上也有传承,如汉乐府《行行重行行》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被遗弃就不要再说什么了,努力好好吃饭,同样表现了一个弃妇的坚强。
回到《诗经》,傅斯年先生认为,
《诗经》的文章,有三种独到的地方:一、普遍;二、永久;三、情深言浅。
那么,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16个字,就是对此最佳诠释,能揭示普遍永久的思考,看似浅显的语言内核,是一往情深而冷静克制的。《氓》的语言,看似大白话,实则是实言、真话,看似不用艺术,实则很艺术。那么,《氓》中那些不直说的部分,是如何传情的呢?
任务三:探反复,赏比兴,阐心理
在课前学习任务中,同学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要写鸠?为什么淇水、桑反复出现?
我们来赏一赏,请大家完成学习任务三,看看这几句关于淇水的句子放在哪个位置更适合?
第一处应是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淇水和顿丘,据说相距百里,依依不舍地相送,平静的叙述中含有往日的深情,应放在恋爱阶段。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汤汤,是水流甚大的样子;渐,是浸湿的意思。水打湿了车两旁的布幔,当我们想象那幅画面,这是很令人伤感的,因此,可以放在第二处。
第三处是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淇水、池沼都有岸,反衬男子心意无常,没有边际限制。
这是卫女“老使我怨”中怨的具体内容,反复写淇水,成为故事叙述的环境背景,也成了女子人生经历的见证。既蕴含着深切的感情,又艺术化地加以呈现。这种艺术化抒情还表现在桑和鸠。
桑叶由润泽到转黄,直至陨落的过程,艺术化的呈现了这三岁——多年婚姻生活中的时间的流逝。桑叶的荣枯,如同女子容颜、感情、生命的盛衰。于是生活的粗砺,全都包容在《诗经》的这八个字里了。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既是自然的、时间的,又是人类的、生命的。既省略了漫长的叙事,又以画面点染出岁月的痕迹。为什么是桑?
卫女是养蚕纺丝的,因而写桑更有身份与生活的关联,同时桑与食桑椹的鸠又有勾连。
于嗟鸠兮,于嗟,是感叹词,也是情感的外露,妙的是先不说自己,而说鸠,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说鸠不要贪吃桑椹,郑玄认为食桑葚过,则醉而伤其性,意思是女子不要像鸠一样,过度沉醉在情爱中。这是《诗经》比兴手法的运用,由自然鸟情联系到情感生活,完成了一次独特的个人反思和忠告,因此,比兴不仅仅是文学上的技巧,这是上古民众的一种最原始、质朴的情意表达,也是对生活和人生,最自然贴切的至性思考。
由此,这首诗就不能简单认为是一首怨妇诗,其思想与韵味,比这一般的怨妇诗丰厚多了。
我们比较第一课的另一篇课文《离骚》。
同样写了草木的衰败,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和《氓》四言相比,以六七言为主的《离骚》所传达的情感更为复杂,屈原表达了趁着壮年,去除邪恶污秽,改变现行法度,愿做开路先锋的理想。
和《氓》相似的是,草木的零落与美人的迟暮相关联,也有对时间、生命流逝的感慨。这里隐含一个独特的文学现象,“弃妇”和“逐臣”的心理同构。
我们学过《琵琶行》。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是被贬谪的白居易,与沦落天涯的琵琶女的惺惺相惜。
望美人兮天一方,这是苏轼内心的期盼和隐痛。
我们将要学习的《离骚》更有这样的表达:
远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将自身遭小人嫉恨,而遭贬谪的人生经历,用众女嫉恨、君主不察来体现。
在中国传统伦理中,女人和士人有太多相似之处,如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可以借助女性心理表现情感,用“弃妇”“美人”抒发“逐臣”文人之悲。这也使诗歌更具丰富的意蕴,对《氓》的解读由此也可以走向多元化,不仅仅就是表达弃妇之悲,于士也可以表达一种对于生活境遇的情感与思考。
正如傅斯年所言,
《诗经》里的哀怨之词,虽然出在劳夫怨妇的口里,却含有许多哲义。这种“不平之鸣”、天地间的至文,都如此的。
课堂小结
同学们如何欣赏《氓》的抒情特色?
我们在吟诵中可以品读出虚词不虚,都能传情达意。我们可以在想象中还原淇水鸠桑,皆是诗情画意。通过这些途径,我们可以体会——
今天的作业——
假如有一个诗歌沙龙,需要你向德国友人推荐《诗经·卫风·氓》,这些德国朋友热爱歌德,熟悉歌德《迷娘》等作品(《迷娘》可以选取第一章)。请结合自身阅读体会,以比较阅读的视角,介绍《诗经·卫风·氓》。
最后,推荐大家阅读《诗经》以及相关研究著作。
同学们,今天的课就到这里,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