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的住宅》说课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蟋蟀的住宅》说课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8-27 15:19: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2张PPT。
蟋蟀的住宅
(说课材料)
说说我的教学设计:1、说教材分析2、说课程资源开发3、说教学方法4、说学习方法5、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蟋蟀的住宅》在鲁教版三年级下册选读内容。本单元重在揭示世界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组几篇课文讲的都是观察和发现方面的趣事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心观察,用心思考,发现大自然的奥秘。在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的,并学习他们的观察方法。同时要注意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在阅读方法方面,要继续练习朗读,提高朗读水平。因此,我确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如下: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7个生字。正确读写“住宅、隐蔽”等15个词语,摘抄把蟋蟀当做人的句子;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4.体会并学习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教学重点:
1.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修建的过程;
2.学习抓住特点形象的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二、说课程资源的开发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我对课文的文本资源进行了细化和开发:
1、收集了作者信息(如他的《昆虫记》);
2、设计三个主问题支架引导学生把握文章脉络;
3、加工了一幅自然风景图,让学生自己再图中找蟋蟀的住宅;
4、补充了一个练习题,拓展延伸;
5、观察日记等。三、说教法
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我教读本课的指导思想是: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教师创境导入、指导诵读、设疑点拨,启发体验等,以便使学生能够全面的了解课文内容、写作意图、拟人手法等。 根据教材的分析和学生实际,采用设境法、课堂讨论法、点拨法、练习法、积累法等教学方法,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以学生的体验为基础,不拔高,不灌输,拉近与学生的感情距离,这也可以叫做感情法。 1、以主问题支架构建本文:
(1)蟋蟀是怎样建房子的?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段落、并读一读。
(2)蟋蟀建房子有哪些特点?
(3)课文中提到了蟋蟀怎样的精神,主要体现在哪里?
2、以“读读,议议、练练”等活动支架支撑本文。四、说学法
农村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对蟋蟀(又名蛐蛐)有着或多或少的认识。虽然对他们的“唱歌”很熟悉,但对它的“住宅”缺乏仔细的观察。
另外,四年级的学生对“情感描写以及事物的观察”已进入入门阶段。课堂上可从把握文章脉络,体味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入手,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分组合作、师生共同探究的方法。 同学们,你们看到过蟋蟀吗?你们熟悉它的歌声吗?你喜欢他们吗?为什么呢?你知道它们住在哪里吗?我们一起去看看《蟋蟀的住宅》吧!作者简介 法布尔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他迷恋昆虫研究,曾经用自己的积蓄买了一块荒地,专门用来放养昆虫。在这块荒地上,他对昆虫进行了长达30年的观察,揭开了昆虫世界的许多秘密,创作了著名的《昆虫记》。
《昆虫记》既是一部严肃的科学著作,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读起来饶有趣味。读一读,议一议,记一记:
1、字音字形
宅 蔽 弃 毫 遇 择
址 穴 掘 搜 倾 扒 抛
2、字义积累
慎重:
轻率:蟋蟀的住宅小组讨论,分析课文:1、蟋蟀是怎样建造房子的?2、蟋蟀建房子有哪些特点?3、课文中提到了蟋蟀怎样的精神,
主要体现在哪里?1、蟋蟀建房子的特点:
地址:慎重、排水优良、阳光充足
工具:柔弱
构造:外部:向阳、干燥、隐蔽、舒适
内部:光滑、简朴、清洁、干燥、卫生 2、蟋蟀是怎样建房子的?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段落、并读一读。
(第七段)
时间:十月
建造:前足:扒土
钳子:搬
后足:踏地
后腿:推土
整修:长时间 3、课文中提到了蟋蟀怎样的精神,主要体现在哪里?
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
(1)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他们的隐蔽所得来不费工夫,弃去毫不可惜。蟋蟀和他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它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
(2)不大一会儿,它又进去继续工作。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 根据你们对文章的理解,你知道蟋蟀有可能把它们的住宅建在哪里吗?把它们找出来! 小组活动:
1、比一比:找出本文中的拟人句,看哪组找得最多?
2、试一试:你能自己创造一些拟人句吗?拓展延伸 畅所欲言:
从蟋蟀的住宅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你理想的住宅是怎样的?总结: 蟋蟀住宅的有名是靠长年累月的不断整修,认真辛苦劳动换来的。这也得益于作者仔细的观察,善于表达。如:把蟋蟀的住宅比作人的住宅,形象生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写作中可加以运用。谢谢,预祝大家中秋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