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06 15:40:2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28张PPT)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初中语文八年级教学课件
了解作者
王勃(649~676)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麟德初应举及第,曾任虢州参军。后往海南探父,因溺水,受惊而死。少时即显露才华,与 杨炯、 卢照邻、 骆宾王以文辞齐名,并称“ 初唐四杰”。他和卢照邻等皆企图改变当时“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的诗风(见杨炯《王子安集序》)。其诗偏于描写个人生活,也有少数抒发政治感慨、隐寓对豪门世族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但有些诗篇流于华艳。其散文《 滕王阁序》颇有名。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 王子安集》。
了解背景
这首诗约作于乾封元年至总章元年(666~668),此时作者正在京城长安沛王府任修撰之职,豪气满怀、积极向上、努力求仕是王勃此时的思想核心。杜少府是王勃的好友,姓名不详。少府,是当时对县尉的通称。此时,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蜀州去上任,王勃设宴为他送行,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蜀州,在现今四川省,州府在崇庆县。两人一起走出了长安城,来到分手的地点,心中有话,但却相对无言,只好观看四周的景致,以克制自己的离情别绪。
了解题目
少府:官名,即县尉。
之:到,往。任:上任。之任:即赴任。
蜀州:今四川省崇庆县。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是朋友之间的送别之作。
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一种主题,由于古代交通不便,一旦分离,再会难期,就连通信也不容易,所以在诗中,难免染上凄凉、伤感的色彩。但此诗则明朗乐观,诗中融入很深的离别之情,所倾吐的却是慰藉之意,不落窠臼。“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本文关联知识
杨炯(650~693),唐代诗人。杨炯以边塞征战诗著名,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等,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
卢照邻(约637~约689),唐代诗人。字升之,自号幽忧子。代表作:七言古诗《长安古意》  
骆宾王(约619~687)唐代诗人。在四杰中他的诗作最多。尤擅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为初唐罕有的长篇。他还曾久戍边城,写有不少边塞诗。
王勃,字子安,属于如今的山西人。是初唐时期的儒客大家,他的诗歌作品既壮阔明朗又不失慷慨激越,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江亭夜月送别》等
“初唐四杰”
注释
城阙(què )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
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全句意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是说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君: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
同:一作“俱”。宦游:出外做官。
少府:官名。之:到、往。蜀州:今四川崇州。
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古代人认为中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比邻:并邻,近邻。
无为:无须、不必。
歧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意思是挥泪告别。

原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唐代〕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
三秦之地护卫着巍巍长安,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蜀川。
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在比邻。
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恋爱中的青年男女那样悲伤得泪湿衣巾。
赏析
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此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壮阔,极精整。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护持、拱卫),气势雄伟,点送别之地。第二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泛指“蜀川”,点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而“风烟”、“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意,已摄下文“离别”、“天涯”之魂。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开头两句调子高昂,属对精严,韵味深沉,对偶不求工整,疏散。固然由于当时律诗还没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却有其独到的妙处。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两行诗贯通起来是一句话,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在歧路”,点出题面上的那个“送”字。歧路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处分手,所以往往把临别称为“临歧”。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交代了什么?
分别点出送别的地点和行人的去向。
1
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诗人怎样的情怀?
惜别之中显现诗人胸襟的阔大。
如何理解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一千古名句?
这两句是作者的名句,也是唐诗中数一数二的名句。大意是:只要只要四海之内还有一个知己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含义极为深刻,既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因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如何理解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互勉,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足见情深意长,同时,全诗气氛变悲凉为豪放。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通过别离赴任友人的宽慰和劝勉,表达了对友情的豁达态度。
教师总结
这首诗虽是送别诗,但全诗却无伤感之情,表达了友人间真挚深厚的友情,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意境开阔。
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