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9.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06 08:10: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课前回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经济
政治
一 化
三 改
“一五计划”
时间:
特点:
成就:
1953——1957
发展重工业
一桥、两铁
三公、四厂
农 业:
手工业:
工商业:
农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公私合营
赎买政策
实质:私有制→公有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时间:
依据:
地位:
1954年
宪法
根本政治制度
1953—1956年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包兰铁路
兰新铁路
兰青铁路
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1956-1976)
1.了解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兴起;知道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文革”的发起和结束、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王进喜、焦裕禄等先进人物的卓越贡献。
2. 通过引导学生对十年内乱过程的思考,培养学生高度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运用王进喜、焦裕禄等人的照片,了解他们的先进事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3. 认识到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本课重点
学习目标
(1)时间:
(2)基本方针:
(3)基础:
(4)意义:
1956年4月
把国内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适合本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有了一个良好开端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发表
一、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一)良好开端:
1.《论十大关系》:
总结我国经验、研究我国建设发展的问题,吸取苏联经验和教训
一、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一)良好开端:
2.中共八大:
(1)时间:
1956年
(2)地点:
北京
(3)内容:
①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
材料: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上建立,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人民庆祝中共八大的成功召开
中共八大会场
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957年
(二)探索失误:
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好快多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1)时间:
(2)内容:
1958年
总路线在强调什么?
一、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1.中共八大二次会议——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材料一:“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多快好省的中心环节”“速度问题是建设路线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方针问题”。——《人民日报》
材料二:“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因此可以说,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
——《人民日报》
数量多,速度快,
质量好,成本省。
(3)评价:
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状况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1958年总路线
“大跃进”高潮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
在1960年5月以前曾被称作"三个法宝",5月以后又称为"三面红旗"。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后,全国各条战线迅速掀起"大跃进"高潮。
1958年7月1日《红旗》杂志在报刊上第一次提到"人民公社"的名字。
①农业:以粮为纲,虚报产量,宣传“高产卫星”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人民日报》粮食产量“放卫星”记录
肥猪赛大象,
就是鼻子短。
全社杀一口,
足够吃半年。
(二)探索失误:
2.大跃进:
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②工业:以钢为纲,全民大炼钢铁
居民捐献家中铁制用具送去炼钢
挖秃青山炼钢铁
超过英国,不是十五年,也不是七年,只需要两年到三年,两年是可能的。
——毛泽东
高指标
瞎指挥
浮夸风
(二)探索失误:
2.大跃进:
危害:“大跃进”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人民公社运动吃大锅饭、列队下地生产
结果: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特点:一大二公
一大:规模大
二公:公有化程度高
(二)探索失误:
3.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遍哨子不买账,
二遍哨子伸头望,
三遍哨子慢慢晃。
共产风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状况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三面红旗
项目 1957 1960 下降%
粮食(亿公斤) 1950.5 1435 26.4
棉花(万担) 3280 2126 35.2
油料(万担) 7542 2405 54.9
生猪存栏数 14590 8227 43.6
1957年和1960年农业生产情况对比表
1959—1961年,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三年困难时期
三分天灾
七分人祸
4.评价:
(二)探索失误:
5.结果:
“左”倾错误
易错易混点:
建国后已学过的三次与土地有关的问题:
土地改革
农业合作社
人民公社化运动
由地主土地私有变成农民土地私有,私有制没变。
是把农民土地所有制改为土地集体所有,
是社会主义制度在农村建立的标志。
其特点是“一大二公”,主要表现是大办公社食堂。
人民公社权力过分集中,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这
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人民公社化运动
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失误。
(三)国民经济调整(1961年初—1965年):
调整(核心)、巩固、充实、提高
一、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1.八字方针(1961年):
2.七千人大会(1962年)
对推动国民经济全面调整起到积极作用
毛泽东、周恩来、陈云在“七千人大会”上
3.结果:
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呈现出物价稳定、市场繁荣的新面貌
二、“文化大革命”(1966-1976)
影片反映的是哪一历史时期的事件?你们在影片中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1.原因:
20C60S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为此,他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材料一 毛泽东认为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资产阶级都将存在,并企图复辟资本主义,这是党内产生修正主义的根源。他要求全党对阶级斗争问题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号召“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席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简史》
材料二 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各种文化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是一批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就会要夺取政权……
——《五·一六通知》
二、“文化大革命”(1966-1976)
3.指挥部:
中央文革小组
2.全面发动时间:
1966年夏
4.概况:
毁文物
烧古籍
拆寺庙 斗和尚
清华红卫兵宣传“破四旧”
①“打倒一切,全面内战”许多地方出现造反派组织打、砸、抢事件,学校停课、工厂停工“闹革命”。
二、“文化大革命”(1966-1976)
政治: “以阶级斗争为纲”,民主与法制被践踏。
4.概况:
大字报满天飞
批斗大学校长
批判彭德怀
②一些党政机关受到冲击,大批各级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遭到批判和揪斗,民主与法制受到践踏,社会和生产秩序陷于混乱。
二、“文化大革命”(1966-1976)
政治: “以阶级斗争为纲”,民主与法制被践踏。
4.概况:
在火葬单上,刘少奇的名字被改为“刘卫黄”,共和国主席成了“无业”游民
③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诬蔑为“叛徒、内奸、工贼”,遭受了残 酷迫害,成为“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冤案。
二、“文化大革命”(1966-1976)
政治: “以阶级斗争为纲”,民主与法制被践踏。
二月抗争("二月逆流")
1967年2月举行的怀仁堂会议上,叶剑英、徐向前、谭震林、陈毅等同
志,和江青等人的倒行逆施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谭震林怒斥张春桥说:“你
们的目的,就是要整掉老干部,你们把干部一个一个打光……四十年的革命,落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关于要不要稳定军队的问题,徐向前说:“军队
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支柱。这样军队乱下去,还要不要支柱啦 ?”
徐向前
叶剑英
聂荣臻
陈毅
李先念
谭震林
李富春
人称“四帅三副”。但他们的斗争遭到了压制和打击。
二、“文化大革命”(1966-1976)
4.概况:
九一三事件
文革开始后,在林彪周围形成了一个反革命集团,阴谋策动反革命政变,篡党夺权。
1971年9月13日,林彪因阴谋败露,仓皇外逃途中折戟
蒙古国温度尔汗,机毁人亡,这就是“九一三事件”。
标志着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二、“文化大革命”(1966-1976)
4.概况:
二、“文化大革命”(1966-1976)
红卫兵大串联
红卫兵在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时的壮观场面
4.概况(拓展):
二、“文化大革命”(1966-1976)
4.概况(拓展):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毛主席发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中国政府组织大量城市“知识青年”离开城市,在农村定居和劳动的群众路线运动。
1968年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1967、1968年三届学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全部前往农村。
经济:“左”倾错误扩展到经济领域,导致经济受损。为尽量减少损失,1973年周恩来和1975年邓小平,先后主持对经济的全面整顿工作——
经济得到复苏和发展。
文化:“双百”方针被废除,文化凋零;样板戏——八亿人口八个戏;
教育革命——教育事业遭冲击、上山下乡运动、改革高校招生制度等。
社会生活:服饰式样和色调单一;军装和“干部服”盛行。
革命无罪
造反有理
二、“文化大革命”(1966-1976)
4.概况(拓展):
审判“四人帮”
四五运动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
华国锋
粉碎四人帮
江青
王洪文
张春桥
姚文元
1976.1.8周总理逝世
欲悲闻鬼叫,
我哭豺狼笑。
洒泪祭雄杰,
扬眉剑出鞘。
二、“文化大革命”(1966-1976)
首都人民欢庆粉碎“四人帮”的伟大胜利
5.结束:
1976年10月,中央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6.文革影响:
二、“文化大革命”(1966-1976)
1956、1966、1976年人均消费量表
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1956年 1966年 1976年
粮食(斤) 408.58 379.14 380.56
食用油(斤) 5.13 3.52 3.19
布(尺) 29.17 19.89 23.55
——数据摘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1965年和1968年图书、报刊、杂志数量变化图
①国民经济受到严重破坏
②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
③科学与文化教育事业遭到严重摧残
世界处于冷战格局;中国逐渐走上了同时与美苏两个大国相对 抗的道路;
世界局势
中国错判





















发动文革有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
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很短,我们
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
设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
因而在探索中走了弯路。
启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进一步健全民主法制;坚持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
二、“文化大革命”(1966-1976)
7.文革性质:
8.对文革认识:
材料:“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全国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重大历史问题的决议》
三、社会主义建设成就(1956—1976年)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大庆油田
包头钢铁公司
鞍山钢铁公司
大港油田
胜利油田
红旗渠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武汉钢铁公司
兰新铁路
兰青铁路
包兰铁路
川黔铁路
黔桂铁路
①工业方面:
②交通运输:
③水利:
④科技:
武汉、包头钢铁公司,大庆、胜利、大港油田,1965年,我国实现了原油和石油的全部自给。
兰新、兰青、包头铁路
“人造天河”红旗渠
首先完成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成就:
两大钢铁基地
武汉钢铁基地
包头钢铁基地
大庆油田
胜利油田
大港油田
三大油田
三、社会主义建设成就(1956—1976年)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到1965年,我国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
兰州
乌鲁木齐
兰新线
西宁
兰青线
包头
包兰线
三、社会主义建设成就(1956—1976年)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三、社会主义建设成就(1956—1976年)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2)模范人物:
“铁人”王进喜
1960年春,王进喜率领钻井队到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他们在茫茫大草原上露营,就着盐水吃野菜,以顽强的意志,用“人拉肩杠”的方法搬运和安装钻机,用“盆端桶提”的办法运送钻机用水,使大庆油田的第一口油井得以提前开钻。当井喷的险情发生时,他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制服了井喷,被誉为“铁人”。以王进喜为代表的艰苦创业精神,被誉为“铁人”精神。
相关史事
三、社会主义建设成就(1956—1976年)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2)模范人物:
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焦裕禄,1962年任河南省兰考县委书记。当时的兰考县遭 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粮食产量降到 历史最低水平。为了摸清灾情,改变兰考面貌,焦裕禄以身作则,亲自带队到灾区,展开了大规模的追洪水、查风口、探流沙的调查研究工作,为抗灾防灾积累了第一手资料。他得知自己患了癌症后,仍顽强坚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被人民称颂为“党的好干部”。
人物扫描
三、社会主义建设成就(1956—1976年)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2)模范人物:
解放军好战士雷锋
雷锋是一名普通的解放军战士。他干一行爱一行,在每个岗位上都兢兢业业地工作,甘当革命的螺丝钉,默默无闻地为人民做了大量好事。人们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他多次荣获先进工作者、标兵、红旗手等光荣称号。
知识拓展
三、社会主义建设成就(1956—1976年)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2)模范人物:
通过了解这些模范人物的故事,我们应该学习他们身上的哪些精神品质?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3月5日 学雷锋日
2.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1967.6)
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1970.4)
首次成功培育强优势籼型杂交水稻(1973)
当然,这一切绝不是“文化大革命”的成果,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大得多的成就。
三、社会主义建设成就(1956—1976年)
课堂小结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良好开端
1956年中共八大的召开
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失误
1958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
“大跃进”
浮夸风、高指标、大炼钢
人民公社化运动
共产风
政治动乱
文化大革命(1966-1976)
左倾错误
建设成就
工业、交通、水利、科技等
模范人物
王进喜、焦裕禄、雷锋
认识:社会主义建设不可能一帆风顺,而是在曲折中发展。
调整1961-1965
八字方针
1.作家莫言的小说《蛙》有以下情节:一九六二年秋季,高密东北乡三万亩地瓜获得了空前的大丰收。跟我们闹了三年别扭、几乎是颗粒无收的土地,又恢复了它宽厚仁慈、慷慨奉献的本性。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是( )
A.土地改革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B.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大跃进”运动使粮食产量有了极大提高
D.党和政府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
2.20世纪60年代,王进喜、焦裕禄、邓稼先等先进人物作出的共同贡献是(   )
A.推进了工业化的实现 B.改变了农业落后的面貌
C.实现了科教兴国的梦想 D.弘扬了艰苦创业的精神
D
D
课堂练习
3.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这次会议(  )
A.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
B.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C.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D.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下右图反映的是新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出现图中B点到C点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建设没有计划性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文革”扩展到经济领域
C
A
5.下表是20世纪60年代,党和政府在国民经济调整中实行精简人口的措施,这一举措( )
A.促进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 B.推动城市化进程的稳步发展C.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 D.有利于缓解当时的经济困难
年代 精简职工人数(万人) 压缩城镇人口(万人)
1961年 798 1000
1962年 935 1200
1963年 100 300
D
6.1961年1月,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九中全会上发表讲话,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要使1961年成为“实事求是年”。毛泽东发出这一号召主要是因为,当时(  )A.北约华约对峙局面出现 B.国防工业与尖端科技落后C.西方国家孤立封锁中国 D.国民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
D
7.1956年,中国共产党的某次重要会议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这次会议是(  )A.中共七大 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C.中共八大 D.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C
8.(2022·江苏宿迁·11)在地冻天寒的白山黑水间,面对着日寇的疯狂“围剿”,杨靖宇孤身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为甩掉中国“贫油国”的帽子,“铁人”王进喜“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两弹一星”功臣钱学森放弃在美国的体面生活,克服重重阻挠回到祖国怀抱。这些事迹共同体现了(  )A.艰苦创业精神 B.自力更生精神
C.团结协作精神 D.爱国主义精神
D
9.(2022·河北·15)《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记述道:“1971年8月13日,中共中央提出,争取在‘四五’计划期间,在农村普及小学五年教育……1975年‘四五’计划完成时,全国中小学生在校数量出现了一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高峰。与1965年相比,1976年小学生人数增加了29.1%,初中生人数增加了4.4倍,高中生人数增加了10.3倍。”该“记述”应纳入的学习主题是(  )A.新中国政权的巩固 B.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C.改革开放初见成效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