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试题卷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在古希腊城邦,演说表达建议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方式。公元前427年,雅典公民大会在演说家克里昂的鼓动下竟然决定:将密提林城邦男女老幼全部处死。这表明( )
A.演说家享有最高话语权 B.演说是其民主主要方式
C.公民大会能够科学决策 D.雅典民主制度存在弊端
2.1280年,在佃户的反抗逼迫下,西欧某庄园法庭指控处罚一封建领主:领主在本来村民可以任何时间进行公共放牧的土地上开垦了一块赤杨林地,并且在那儿隔离出一块地方,仅供领主使用。这表明庄园法庭( )
A.只维护佃户的利益 B.主要维护领主利益
C.维护庄园公共秩序 D.限制领主合法权利
3.据统计,阿拉伯帝国的智慧宫从希腊语译过来的著作100多部;从波斯语翻译过来的作品约20部;从印度梵语翻译过来的有关著作约30部;从奈伯特语翻译过来的有关著作约20部。据此可知,阿拉伯帝国( )
A.文化兼容并蓄 B.崇尚学术自由
C.教育体系完备 D.文明领先世界
4.在中世纪西欧抄本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在页边处绘制装饰图画的传统。13世纪末,一些抄本页边绘有“骑士在蜗牛面前落荒而逃”的场景,有学者指出这些“蜗牛”代表新兴银行家群体。这反映出当时( )
A.骑士阶层逐步弃武从商 B.绘画艺术风格迎来变革
C.商人群体控制抄本创作 D.封建等级秩序面临挑战
5.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早期的航海家把花生的荚果从南美洲带到西班牙。公元16世纪初期,花生又从南美洲经过印度洋和太平洋,传播到非洲和亚洲各地。据此可知,新航路的开辟( )
A.便利了西方的殖民活动 B.推动了经济贸易的发展
C.缓解了全球粮食的紧张 D.促进了食物物种的交流
6.下图中,通过画家对几何形体的熟练运用,两位主人公一改传统肖像画的呆板形象,无论是发型、装饰以及性格气质都得到了较具体的呈现,整个侧脸十分富有节奏感。该画作( )
15世纪意大利名画《乌尔比诺公爵夫妇肖像》
A.表明了教会神学对艺术的影响 B.彰显了人文主义的时代精神
C.反映意大利引领美术变革潮流 D.体现科学革命对艺术的影响
7.《大宪章》明确规定:除封建义务所规定的贡款赋税外,王国内不可征收任何兵役免除税或捐助,除非得到本王国一致的同意。这一规定( )
A.说明了英国王权不断扩大 B.标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C.确立王权有限的基本原则 D.旨在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8.下表所示为美国部分总统干预国会立法活动的情况(单位:件)。这些行为( )
时间 总统 正式否决 被国会推翻 搁置否决 否决法案总数
1789—1865年 共16位总统 36 6 23 59
1885—1889年 格罗弗—克利夫兰 304 2 110 414
A.加强了联邦政府的中央集权 B.表明总统与国会的权限不明
C.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权力 D.背离了联邦宪法的基本精神
9.下图为18世纪英国纺织机械创新“亲缘关系”示意图。据图可知,这一系列的创新( )
A.推动了经营方式的转变 B.实现了生产动力的飞跃
C.推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D.被迅速推广到世界各地
10.1870年,第一国际巴黎支部发展到20多个,并建立了国际巴黎支部联合会,后成为巴黎公社的领导核心,在巴黎公社64名委员中,第一国际巴黎支部联合会的成员占37名。由此可知,第一国际为巴黎公社( )
A.准备了指导思想 B.奠定了组织基础
C.指明了正确方向 D.提供了工人政党
11.19世纪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下图所示①处应该补充的历史事件是( )
A.克里木战争 B.英法殖民战争
C.拉丁美洲独立 D.印度民族大起义
12.美国总统林肯于1862年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宣布废除叛乱州的奴隶制,从法律层面赋予了黑人自由,但是没有叛乱的几个蓄奴州暂不执行该宣言。据此可知,林肯政府的主要目的是( )
A.扭转内战战局 B.谋求国家独立
C.寻求黑人解放 D.确立共和制度
13.1857年,美国总统给日本的外交信函以“日本皇帝陛下”开头,美国驻日领事却将信函递交给了德川幕府。这表明当时的日本( )
A.外交政策转向亲美 B.天皇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
C.幕府权力日趋式微 D.中央集权政治体制逐渐瓦解
14.1865年,化学家霍夫曼在柏林大学进行教学科研工作,德国各化学实验室中不断推出有关合成染料等最新研究成果,仅1870―1874年的短短5年中,德国就成立了42家化学公司,到1896年,拥有108家化工股份公司。由此可知,德国( )
A.化工业占据工业生产主导地位 B.学术交流促进了科技发展
C.国家实力增强得益于大学教育 D.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
15.美国学者指出:“在意大利科学于1633年失去活力以后,科学革命在那一时期的一个特点是科学活动在地理上向北转移,从意大利转到了几个大西洋国家,即法国,荷兰和英国。”能为此提供证据的是( )
A.爱迪生发明了白炽灯泡 B.戴姆勒研制汽油内燃机
C.亚当·斯密写成《国富论》 D.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二、辨析改错(8分)
16.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有人创造生活的美好,有人推动世界的进步。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并加以改正。
(1)《十二铜表法》体现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等原则,后来成为很多国家民法参照蓝本。( )
(2)贝多芬创作的《命运交响曲》反映重大社会题材,标志着他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成熟。( )
(3)1S48年,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在伦敦正式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 )
(4)1913年,德国的福特汽车公司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带来了汽车制造业的革命。( )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彼得一世在经济方面的改革使俄国进入工场手工业时期。所不同的是:西欧国家使用的是雇佣劳动,俄国使用的是农奴劳动。尽管由于此时俄国的工场手工业还不完全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它毕竟具有某些资本主义成分,在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到了19世纪中叶,公务员们发现,从单位土地的粮食产量来看,俄国只有西欧和美国同期产量的1/7,由于很大程度上农民与土地捆绑在了一起,他们很少会住进城市成为工人阶级而俄国的工业革命也几乎没有开始。其结果便是俄国政府囊中羞涩,俄国的国力也弱于工业化程度更高的邻国。
——王勤《彼得大帝改革与俄罗斯文化的近代化》
(1)根据材料,指出俄国工场手工业与西欧的差异,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彼得一世推行经济改革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指出19世纪中叶俄国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俄国解决问题的路径。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俄国的社会发展中获得的启示。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1—12世纪,西欧各地出现了许多新兴城镇……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层形成了,并从中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商人和银行家。广大西欧城市开展了争取自治权利的斗争,向封建王权和各级封建主发起挑战。到14—15世纪,从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的中等阶级,已经与封建社会制度水火不容,成为欧洲反封建王权的强大革命力量。
——摘编自侯建新《西欧城市的兴起》
材料二 1801—1831年,英国西北部伯明翰,曼彻斯特,利物浦等城市的人口增加了两倍多,机械化生产使工人的一部分体力消耗和技能的运用被机器所代替,使工人的劳动失去了独立的性质,成为了机器的附庸,同时也使得资本家可以利用女工和童工来排挤成年男工,从而压低工资。在曼彻斯特,某个街区的7000居民中仅有公共厕所33个。城市到处是高耸的烟囱,空气中始终弥漫着煤烟。19世纪前40年中,毒雾事件不下14次,死于支气管炎的人数大幅增加。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欧新兴城市出现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上半期英国城市发展过程中反映出的社会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推动城市发展的因素。
四、活动与探究(12分)
19.近代以来,世界风云变幻,大国不断崛起。阅读下列示意图,完成探究活动。
注:纵轴为国家实力对比系数,灰色部分代表历史上主要的战争时期
(1)据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图中数字所代表的国家。
①: ﹔②: ﹔③: ﹔④:
(2)据图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英、美为例,说明你判断的理由。
1.D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的“雅典公民大会在演说家克里昂的鼓动下竟然决定:将密提林城邦男女老幼全部处死”表明,雅典的奴隶制民主制度存在弊端,极有可能被野心家煽动,进而犯下严重的错误和罪行,D项正确;雅典的奴隶制民主制度下,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A项表述错误,排除A项;“演说表达建议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方式”,但不能证明演说是其民主主要方式,排除B项;从题干材料可知,公民大会也会做出错误的决策,导致严重的后果,排除C项。故选D项。
2.C
【详解】据材料“1280年,在佃户的反抗逼迫下,西欧某庄园法庭指控处罚一封建领主:领主在本来村民可以任何时间进行公共放牧的土地上开垦了一块赤杨林地,并且在那儿隔离出一块地方,仅供领主使用。”可知,庄园法庭有助于限制领主特权,庄园法庭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C项正确;领主可以凭借法庭奴役佃户,佃户也可以利用法庭维护维护自己的权益,排除A项;庄园法庭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排除B项;领主合法权利不会受到限制,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详解】根据题干“阿拉伯帝国的智慧宫从希腊语译过来的著作100多部;从波斯语翻译过来的作品约20部;从印度梵语翻译过来的有关著作约30部;从奈伯特语翻译过来的有关著作约20部。”可知,阿拉伯帝国翻译了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著作,体现了对世界文化兼容并蓄,A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阿拉伯帝国崇尚学术自由,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教育体系完备与否,排除C项;题干没有体现出阿拉伯文明领先世界,排除D项。故选A项。
4.D
【详解】根据“抄本页边绘有‘骑士在蜗牛面前落荒而逃’的场景,有学者指出这些‘蜗牛’代表新兴银行家群体”可知,这些绘制在抄本页边的装饰画反映了传统的骑士阶级在新兴银行家群体面前的不堪一击,说明社会阶层结构在发生变化,骑士所代表的原有的封建等级秩序面临挑战,D项正确;骑士阶级在银行家面前落荒而逃并不代表骑士阶层弃武从商,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是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并不是绘画艺术风格的变革,排除B项;材料内容并不足以体现出商人控制了抄本的创作,这一说明明显不符合题意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5.D
【详解】根据题干“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早期的航海家把花生的荚果从南美洲带到西班牙。公元16世纪初期,花生又从南美洲经过印度洋和太平洋,传播到非洲和亚洲各地。”,据此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食物物种的交流,D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物种的交流与传播,AB项都不是题干材料表达的主旨,排除AB项;缓解了全球粮食的紧张,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6.B
【详解】根据所学分析可知,“15世纪意大利名画”反映了这一画作创作于文艺复兴时期, “一改传统肖像画的呆板形象,无论是发型、装饰以及性格气质都得到了较具体的呈现,整个侧脸十分富有节奏感”体现了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精神的影响,B项正确;文艺复兴反对教会神学,排除A项;引领了美术变革潮流,在材料中无法判定,排除C项;文艺复兴属于思想解放运动,与“科学革命”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7.C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英格兰曾在 1215 年颁布《大宪章》,维护教俗贵族的特权,规定没有经过协商,国王无权征税,逐渐确立了“王权有限”和“王在法下”的基本原则,C项正确;题干材料“王国内不可征收任何兵役免除税或捐助,除非得到本王国一致的同意”说明王权受到限制,排除A项;1689 年,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标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排除B项;《大宪章》限制国王的权力,旨在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8.C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美国的1787年宪法,规定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总统、国会与最高法院及其相关机构各司其职,相互制衡。结合题干“美国部分总统干预国会立法活动的情况”的表格,可知这些行为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权力,C项正确;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共和国,实行三权分立,排除A项;BD项说法错误,排除BD项。故选C项。
9.B
【详解】根据题干示意图和所学可知,1733年,凯伊发明飞梭,提高了织布速度。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珍妮机的发明,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1785年发明了水力织布机,1799年又发明了更为先进的骡机。以上生产工具的改进,极大的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生产的发展,B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化,而不是经营方式的转变,排除A项;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排除C项;被迅速推广到世界各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10.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国际在1864年成立于伦敦,是第一个具有真正国际性的共产主义工人组织。第一国际在欧美各国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提高了无产阶级的思想水平和组织程度;结合题干材料“1870年,第一国际巴黎支部发展到20多个,并建立了国际巴黎支部联合会,后成为巴黎公社的领导核心,在巴黎公社64名委员中,第一国际巴黎支部联合会的成员占37名。”可知,第一国际为巴黎公社奠定了组织基础,B项正确;ACD项均与题干信息“第一国际巴黎支部发展到20多个,并建立了国际巴黎支部联合会,后成为巴黎公社的领导核心”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11.D
【详解】根据题干“19世纪”结合所学知识,①是印度,1857年爆发的印度民族大起义,是由印度封建主领导的、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和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发生在北部和中部印度,引发大起义的导火索是密鲁特起义,D项正确;克里木战争一般指克里米亚战争,是1853年至1856年间在欧洲爆发的一场战争,是俄罗斯与英国、法国为争夺小亚细亚地区权利而开战,战场在黑海沿岸的克里米亚半岛,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英法殖民战争不属于反对殖民者的战争,排除B项;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发生在拉丁美洲,排除C项。故选D项。
12.A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宣布废除叛乱州的奴隶制,从法律层面赋予了黑人自由”可知,林肯政府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本质上是为了削弱南方叛乱州的实力,进而扭转内战局面,A项正确;谋求国家独立是美国独立战争的目的,排除B项;“没有叛乱的几个蓄奴州暂不执行该宣言”说明解放黑人奴隶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排除C项;1787年美国宪法制定后,美国便确立了共和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
13.B
【详解】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之后,国家大权旁落。天皇是名义上国家的统治者,但实际权力由幕府将军掌握。从题干美国领事将美国总统的外交信函交给幕府将军可以表明天皇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B项正确;题干没有出现日本政府的关于外交的相关做法,排除A项;题干中没有对幕府权力的描述,排除C项;题干没有涉及政治体制是否瓦解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14.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865年,化学家霍夫曼在柏林大学进行教学科研工作,德国各化学实验室中不断推出有关合成染料等最新研究成果,仅1870―1874年的短短5年中,德国就成立了42家化学公司,到1896年,拥有108家化工股份公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德国各化学实验室中不断推出有关合成染料等最新研究成果”说明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D项正确;“化工业占据工业生产主导地位”由材料无法得出,且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学术交流”,无法得出“学术交流促进了科技发展”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国家实力增强得益于大学教育”,排除C项。故选D项。
15.D
【详解】根据题干“在意大利科学于1633年失去活力以后,科学革命在那一时期的一个特点是科学活动在地理上向北转移,从意大利转到了几个大西洋国家,即法国,荷兰和英国。”结合所学可知,牛顿是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百科全书式的“全才”,著有《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光学》。他在1687年发表的论文《自然定律》里,对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进行了描述。所以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能作为“科学活动从意大利转到法国,荷兰和英国”的证据,D项正确;爱迪生是美国的发明家,戴姆勒是德国的工程师,不能作为“科学活动从意大利转到法国,荷兰和英国”的证据,排除AB项;亚当·斯密写成《国富论》,阐述了经济思想和对当时经济活动的看法,与科学活动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16.(1)错误;“《十二铜表法》”改为“《拿破仑法典》”
(2)错误;“《命运交响曲》”改为“《英雄交响曲》”
(3)正确
(4)错误;“德国”改为“美国”
【详解】(1)根据所学可知,《拿破仑法典》体现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等原则,后来成为很多国家民法参照蓝本,因此本小题描述错误,应把“《十二铜表法》”改为“《拿破仑法典》”。
(2)根据所学可知,18世纪,德国诞生了一位天才的作曲家——贝多芬。他创作的音乐充满了想象力和激情,富有感染力。《英雄交响曲》是他的代表作。这首交响曲完成于1804年,是一部反映重大社会题材的作品,标志着贝多芬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成熟,因此本小题描述错误,应把“《命运交响曲》”改为“《英雄交响曲》”。
(3)根据所学可知,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在伦敦正式出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因此本小题描述正确。
(4)根据所学可知,1913年,美国的福特汽车公司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带来了汽车制造业的革命。汽车的价格大幅下降,汽车开始成为中等收入家庭的交通工具。因此本小题描述错误,应把“德国”改为“美国”。
17.(1)差异:西欧国家使用的是雇佣劳动,俄国使用的是农奴劳动。作用:使俄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2)问题:粮食产量低;农民缺乏人身自由;俄国工业发展缓慢;财政困难;国力贫弱。(任意二点)
路径: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废除农奴制,推进工业化与近代化进程。
(3)启示:改革能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改革是强国之路等。
【详解】(1)差异:根据材料“西欧国家使用的是雇佣劳动,俄国使用的是农奴劳动”可得出,西欧国家使用的是雇佣劳动,俄国使用的是农奴劳动。作用:根据材料“它毕竟具有某些资本主义成分,在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和所学知识可知,使俄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2)问题:根据材料“从单位土地的粮食产量来看,俄国只有西欧和美国同期产量的1/7”可得出,粮食产量低,根据材料“由于很大程度上农民与土地捆绑在了一起”可得出,农民缺乏人身自由,根据材料“他们很少会住进城市成为工人阶级而俄国的工业革命也几乎没有开始”可得出,俄国工业发展缓慢,根据材料“其结果便是俄国政府囊中羞涩,俄国的国力也弱于工业化程度更高的邻国”可得出,财政困难,国力贫弱。(任意二点)路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废除农奴制,推进工业化与近代化进程。
(3)启示: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改革能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改革是强国之路等。
18.(1)影响:推动工商业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推动市民阶层和资产阶级的形成;促进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展和封建制度的瓦解。(任意二点)
(2)社会变化:城市人口增加;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社会矛盾激化;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城市环境变差等。(任意二点)
原因:工业革命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3)因素:科技进步;生产的发展;人口的增加;政治制度等。(任意一点符合题意即可)
【详解】(1)影响:根据材料一“西欧各地出现了许多新兴城镇……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层形成了,并从中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商人和银行家”可知,西欧新兴城市的出现推动了工商业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根据材料一“广大西欧城市开展了争取自治权利的斗争,向封建王权和各级封建主发起挑战”可知,西欧新兴城市的出现推动了市民阶层和资产阶级的形成;根据材料一“成为欧洲反封建王权的强大革命力量”可知,西欧新兴城市的出现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展和封建制度的瓦解。
(2)社会变化:根据材料二“1801-1831年,英国西北部伯明翰,曼彻斯特,利物浦等城市的人口增加了两倍多”可知,19世纪上半期英国城市人口增加;根据材料二“机械化生产使工人的一部分体力消耗和技能的运用被机器所代替,使工人的劳动失去了独立的性质,成为了机器的附庸”可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根据材料二“资本家可以利用女工和童工来排挤成年男工,从而压低工资”可知,社会矛盾激化;根据“城市到处是高耸的烟囱,空气中始终弥漫着煤烟”可知,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根据材料二“某个街区的7000居民中仅有公共厕所33个。城市到处是高耸的烟囱,空气中始终弥漫着煤烟。19世纪前40年中,毒雾事件不下14次,死于支气管炎的人数大幅增加”可知,城市环境变差。
原因: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推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3)因素:根据材料一、二可知,科技进步、生产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的发展;根据材料一“市民阶层形成了,并从中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商人和银行家。广大西欧城市开展了争取自治权利的斗争”可知,城市发展受政治制度的影响;根据材料二“1801-1831年,英国西北部伯明翰,曼彻斯特,利物浦等城市的人口增加了两倍多”可知,城市发展受人口的增加的影响。
19.(1) 日本 英国 美国 德国
(2)②代表英国。理由: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逐渐成为海上霸主;从17世纪下半叶起,英国与荷兰、法国发生了一系列战争并取胜,英国在世界各地夺取了大片殖民地,自诩为“日不落帝国”;18世纪六十年代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逐渐成为“世界工厂”;19世纪中期,“日不落帝国”的地位受到后起资本主义国家的挑战和冲击。
③代表美国。理由:1775—1783年,通过独立战争,美国诞生并独立;1861—1865年美国通过南北战争,解放黑奴,维护国家统一﹐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统一的市场、源源不断劳动力,加速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19世纪中后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领先世界,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逐渐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详解】(1)根据所学可知,①是日本,理由是1868年通过明治维新迅速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跻身世界资本主义国家行列,在二战后的50—70年代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②是英国,理由是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逐渐成为海上霸主;从17世纪下半叶起,英国与荷兰、法国发生了一系列战争并取胜,英国在世界各地夺取了大片殖民地,自诩为“日不落帝国”;1689年英国完成资产阶级革命,18世纪中期率先开展工业革命,成为头号工业强国,在经历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后,国力明显衰弱。③是美国,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独立战争胜利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1861—1865年的美国内战维护了国家统一,进一步扫除资本主义发展障碍;进入20世纪后,两次世界大战对美国影响都很小,并且在战后采取多种手段,刺激经济繁荣发展。④是德国,理由是1871年德国统一,接着经历第二次工业革命,且后来居上,超过英国。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给德国沉重打击,二战后在美国扶持下,经济迅速恢复发展。
(2)理由:根据图示和所学可知,②是英国,理由是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逐渐成为海上霸主;从17世纪下半叶起,英国与荷兰、法国发生了一系列战争并取胜,英国在世界各地夺取了大片殖民地,自诩为“日不落帝国”;1689年英国完成资产阶级革命,18世纪中期率先开展工业革命,成为头号工业强国,在经历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后,国力明显衰弱。③是美国,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独立战争胜利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1861—1865年的美国内战维护了国家统一,进一步扫除资本主义发展障碍;进入20世纪后,两次世界大战对美国影响都很小,并且在战后采取多种手段,刺激经济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