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练习 历史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市海淀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练习 历史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06 08:21: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年级历史
2024.01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共两部分,28道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纸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姓名和准考证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纸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第一部分
本部分共24题,每题2分,共48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殷墟出土的十多万片甲骨中,有近200片记载了妇好的故事:她是武丁的王后,也是祭司;曾统帅军队讨伐羌方,并取得胜利。这些情况《史记》中只字未提。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史记》首次记录了甲骨文的出土 ②甲骨文记载了祭祀、战争等内容
③甲骨文为研究商朝历史提供了证据 ④出土文献可填补传世文献的空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春秋时期,不同学派代表人物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下幅漫画中的思想家提出的主张是( )
A.无为而治 B.兼爱非攻 C.有教无类 D.民贵君轻
3.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出土了大量秦竹简。其中《编年纪》竹简记述了秦昭襄王元年(前306年)到秦始皇三十年(前217年)的军政大事,也记录了墓主人“喜”的生平(见如下图)。该竹简可用来说明( )
十七年,攻韩 十八年,攻赵…… 廿年,……妪终(母亲去世)。韩王居□山 廿二年,攻魏梁(梁)。 廿三年,兴,攻荆……
A.秦兼灭东方诸侯国的战争 B.各地区人民普遍要求统一
C.秦朝大兴土木等诸多暴政 D.秦末农民起义的进攻路线
4.史书记载,秦始皇“罢(诸)侯置(郡)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对“不与古同”理解准确的是秦朝( )
A.实行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C.修筑长城抵御匈奴侵扰 D.以五铢钱作为流通货币
5.秦汉统治者分别采纳了李斯和董仲舒的建议(见如下表),其共同的目的是( )
李斯 天下敢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史记·秦始皇本纪》)
董仲舒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
A.弘扬传统文化传播诸子学说 B.通过统一思想来巩固统治
C.推行科举选官选拔治国人才 D.确立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
6.东汉末年,某名医医术精湛,在必要时让病人“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然后进行外科手术。这位名医是( )
A.扁鹊 B.张仲景 C.华佗 D.李时珍
7.下面是某历史人物传记的目录,据此判断该历史人物所处时代的特征是( )
一、亲临朝政,迁都洛阳 二、废除鲜卑旧俗,移风易俗 三、改革官制,改订律令 四、推崇儒学,建立门阀制度
A.早期国家的产生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8.如图为北周时从西域传入的“鎏金银壶”,出土于宁夏固原。经考证,该壶是西亚的工艺品,壶身由六个浮雕人物图像构成,讲述了古希腊神话故事“帕利斯裁判”和“特洛伊战争”。该文物可用来说明( )
A.北周青铜制造工艺高超 B.北周时开辟了丝绸之路
C.固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 D.欧亚大陆上文化的交流
9.某同学要了解我国古代书法艺术中“书圣”的生平及其作品《兰亭集序》的详细内容,他应该阅读的书籍是( )
A.《顾恺之研究》 B.《王羲之》 C.《真书风骨柳公权传》 D.《大唐颜真卿》
10.皮日休在《汴河铭》中指出:“隋之疏淇、汴(通济渠),凿太行,在隋之民不胜其害,在唐之民不胜其利也。”这段话可用来了解隋朝修凿通济渠的( )
A.原因 B.过程 C.条件 D.影响
11.唐太宗强调,“中书、门下,机要之司”,需要“擢才而居”。即使是曾经的政敌部下王珪,也被太宗收为己用,出任门下省长官。以上体现出唐太宗的治国特点是( )
A.用人唯贤 B.虚心纳谏 C.约法省刑 D.爱惜民力
12.史书记载,唐玄宗统治时期“天下雄富,京师米价斛不盈二百……行人万里,不持寸刃”。以上现象描述的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13.某学者认为,7至9世纪的中国文化呈现出一种全面开放状态,兼容并蓄。下列文物能够印证上述观点的是( )
A.商朝司母戊鼎 B.东汉陶院落模型 C.唐三彩胡人骑驼俑 D.清朝金奔巴瓶
14.《新唐书》载,安史之乱后,“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地方上“将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这一现象体现出的唐代社会危机是( )
A.外戚干政 B.藩镇割据 C.宦官专权 D.殖民侵扰
15.《卖油翁》中的陈尧咨是北宋状元,同时也擅长射箭,他每逢宴会就会展示射箭技艺。其母亲得知后,呵斥他“不致力于施行仁化之政,却专注于射箭技艺,辱没了先人的志向”。陈尧咨母亲对他的呵斥,反映出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是( )
A.和而不同 B.追求享乐 C.以人为本 D.重文轻武
16.我国8至9世纪的一部著作,记录了如下现象:“以硫磺、雄黄合硝石,并密烧……焰起,烧手面及烬屋舍。”与这一现象相关的发明是( )
A.司南 B.火药 C.印刷术 D.秧马
17.宋朝僧人道潜在诗中描述北宋草市情景(见如下图)。该诗歌可用来说明宋代( )
农夫争道来,聒聒更笑喧。 …… 或携布与楮,或驱鸡与豚。 纵横箕帚材,琐细难具论。 ——《归宗道中》
A.乡镇集市贸易以日常商品为主 B.瓦子具有商业功能
C.交子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D.商帮拥有雄厚资本
18.成吉思汗到蒙哥汗时期,蒙古汗国一直以生肖纪年。至某大汗继位伊始,便依据儒家经典,建“中统”年号。此后,他又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义,定“大元”为新的国号。材料中的“他”是( )
A.阿保机 B.阿骨打 C.忽必烈 D.努尔哈赤
19.以下有关明清时期记载的史事,其共同影响是( )
明朝 清朝
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明太祖实录》) (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赵翼《檐曝杂记》)
A.加强中央对地方监察 B.加强丞相权力 C.降低政府的财政支出 D.强化君主专制
20.某班举办“明清时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主题故事会,除讲述“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的故事外,围绕这一主题还可以讲述的故事是( )
A.甘英出使大秦 B.马可·波罗来华 C.郑和下西洋 D.戚继光抗倭
21.宋应星在《天工开物》序言中说,“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珠玉’之义”,并将《乃粒》(五谷)置于首卷。这表现出作者( )
A.重视农业生产 B.漠视工艺制作 C.抨击闭关锁国 D.批判封建礼教
22.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如图为某同学复习中国古代史时绘制的示意图,其中①②处应填( )
A.社会经济发展北庭都元帅府 B.边疆治理北庭都元帅府
C.社会经济发展驻藏大臣 D.边疆治理驻藏大臣
23.下列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②“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③“碧海蓝天扬帆起,七下西洋显身手。”
④“千秋疑案陈桥驿,一着黄袍便罢兵。”
A.①②④③ B.②①④③ C.③①②④ D.④②③①
24.分类整理历史知识是重要的学习方法。以下分类整理中①处应填( )
第一类 陈胜、张角、黄巢
第二类 张骞、玄奘、 ①
第三类 曹雪芹、罗贯中、汤显祖
A.孙权 B.鉴真 C.李清照 D.李自成
第二部分
本部分共4题,共52分。
25.通达天下
材料一 秦灭六国后,整修和连接以往六国的道路,最终建成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交通干线网络,把全国各郡和重要城市连接起来。除了宽达几十米的驰道外,秦朝还在西南山区修筑“五尺道”,在今湖南、江西修筑“新道”等不同等级的道路。
——摘编自李楠《中国古代交通》等
材料二
(1)依据材料一、概括秦朝道路的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哪一朝代的水运路线?写出两条支持你的判断的理由。
材料三
中国造纸术传播路线
资料 卡 唐天宝十年(751年),唐军在怛逻斯战役中被阿拉伯军队打败,大量工匠出身的士兵被俘,其中有些是造纸匠。他们被送至撒马尔罕,阿拉伯人在当地建立造纸作坊,“撒马尔罕纸”遂为当时之名产,流行于西亚。
九世纪中期,作家裘希得曾说:“西有埃及莎草纸,东有撒马尔罕纸。”
九世纪末,埃及开罗有了自己的新式纸厂,莎草纸地位下降,一封写于883-895年的文书中,已有“用莎草纸作书,请您原谅”的话。十世纪,新式纸在埃及境内取代了莎草纸。
1150年,巴伦西亚开设造纸厂,这是西班牙的第一家造纸厂,也是欧洲的第一家造纸厂。此后,造纸术向法、意、德、荷、俄、英等国家传播。曾经垄断在少数统治阶级手中的文化得以向民众开放。14-16世纪纸质书更是成为人文主义传播的载体。
(3)依据材料三的图文资料,按时间顺序,将地图中序号填入相应位置。
造纸术传播到欧洲的路线:中国→ → → 。
(4)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造纸术传播的影响。
26.农为根本
材料一 ①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②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该书“起自耕农,终于醯醢【xī hǎi】”,从耕田务农开始,到酿造酱醋结束,内容包括耕作、施肥、种子的选取与收藏等。
③唐朝某地方官为解决浙江沿海咸潮上溯“禾不堪灌”的问题,修筑了它山堰水利工程,保障农业灌溉。
④北宋时期,宋真宗因江南地区“稍旱即水田不登(丰收)”,遣使推广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
⑤明朝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经验和技术革新,并记录了自己的农学研究成果。
⑥《本草纲目》记载:“土芋,释名土卵、黄独、土豆。”这是我国文献对美洲传入的土豆的较早记载。
(1)阅读材料一、完成下列表格。
主题1 序号 主题2 序号 主题3 序号
农业科技著作的总结
河西原本是优良的天然牧场,此地归汉后,汉政府“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开垦这里的绿洲沃土。但因地方僻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农业不算发达。在曹魏以前,敦煌一带农民的耕作方式粗放,又不晓犁耕技术,收获不丰。曹魏时几位励精图治的地方官员,在此兴修水利“修理旧渠”,使这里“家家丰足,仓库盈溢”。——摘编自《观我生:壁画上的中国史》等 《牛耕图》 (嘉峪关新城12号魏晋画像砖,反映了中原先进耕作技术的推广)
材料二(2)依据材料二、概括汉魏时期河西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原因。
材料三 玉米,原产地美洲,一般认为15世纪传入中国。清初,因其产量高、可在山地种植、耐旱等特点,最初作为“救荒作物”大量种植。到了乾隆、嘉庆、道光时期,由于人口激增,人地关系紧张,玉米在全国的种植面积迅速上升,在一些山区甚至超过了传统作物。同时,也由于大规模垦荒种植玉米,一些山区“深林剪伐殆尽”。
——摘编自倪玉平《清史》等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对清代推广玉米种植进行评价。
27.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
材料一 我国西藏、青海、新疆、内蒙古等地区的气候不适合种植茶叶,而当地居民食肉饮乳,使助消化、解油腻的茶叶消费成为必需。中原王朝的农业、交通和军事对马匹有客观需求。于是,茶叶贸易与马匹贸易相结合,形成了“茶马互市”。这种贸易模式盛行于唐、宋、明,至清逐渐衰落。
——摘编自李宁《丝绸之路上的茶叶贸易与茶文化》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我国古代“茶马互市”盛行的影响。
材料二 以下是与茶有关的图画
①德国传教士于1667年出版《图说中国》。书中介绍了中国云南的茶树,绘制了茶树的样子,图中竹席上堆放青叶,应为正在晾晒茶叶,这是欧洲第一幅茶画。 ②波士顿倾茶事件。英国人把饮茶习惯和茶叶贸易推广至北美。美国独立战争前后,饮用茶成为时尚。 ③英国画家乔治1885年绘制的《茶》,画中年轻女子手持绘有东方风情图案的茶具,桌面托盘上有体现英式饮茶习惯的奶壶和糖。
(2)从材料二中找出能说明以下主题的材料(写序号)
欧洲人了解中国种茶制茶情况:
饮茶习俗在英国的本土化:
美洲受到欧洲饮茶习惯的影响:
材料三 1839年,英国在印度开办的一家茶叶公司派遣罗伯特·福琼到中国盗窃优质茶种和茶苗,学习中国制茶技术。福琼化装成中国人,先后四次深入内地。1851年,他将2000株茶苗、1.7万粒茶树种子以及招募到的8名中国制茶专家带到印度。1872年,第一台揉茶机在该茶叶公司的茶园中使用,至19世纪末,印度已经实现揉茶、切茶、筛茶、装茶等各个环节的机械化。为了与中国茶竞争,英国人还在教材里宣传中国茶是如何的不好。到1888年,从印度运往英国的茶叶数量完全超过了中国。
——摘编自周重林,太俊林《茶叶战争》
(3)依据材料三、概括英国茶业崛起的原因。
材料四 中国茶业要发展,除了提高茶的经济效应外,还要大力发展茶文化创意产业。以茶叶闻名的安溪县把民间的茶王比赛移到香港、北京等地举办,把民间斗茶赛变为一种独特文化。北京某茶馆推出系列茶文化漫画作品,让国内外游客更加形象直观地了解中国茶文化。
——摘编自姚国坤《图说中国茶文化》
(4)2022年底,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结合实际,说说你如何向国际友人宣传中国茶文化。
28.某校历史小组开展了博物馆探索历史的活动
【走进周口店遗址】
材料一 历史小组参观了周口店遗址公园和遗址博物馆,对其中山顶洞人的情况进行了如下梳理
① 山顶洞人脑容量 1300-1500毫升,远高于北京人的915-1225毫升
② 山顶洞人的遗址中发现的动物化石 虎、熊、狐、兔、鹿、鼬、鱼等
③ 山顶洞人使用的工具 打制石器;另发现一枚骨针,针身顺直,针端尖细,针眼用尖锥石双向穿孔
④ 山顶洞人使用的装饰品 由兽骨、海蚶壳、鱼骨和穿孔石珠组成的项链
(1)仿照示例并结合所学,从②③④中任选两项,说明山顶洞人的生活情况。
示例:从①可以看出,山顶洞人脑容量比北京人更大,智力水平可能更高。
【走进金中都水关遗址】
材料二 1153年,金朝第四代君主完颜亮把都城迁至燕京,改称中都。1991年,考古学家对金中都水关遗址进行发掘。
该遗址出土的铜坐龙曾用于皇室御用车座前扶手的横木上,它吸收了宋代中原流行的龙型特点,也保留了女真人驯养的捕猎猛禽海东青的样貌。另一出土文物“吕君墓表”的表头以篆体文字刻成,由金天德三年进士、丞相之子蔡珪书写,介绍墓主吕徵的表文则由金朝另一位书法家任询撰写。
——摘编自陆杨《辽金城垣博物馆——藏在脚底下的历史密码》等
(2)依据材料二、指出金朝时北京的城市地位。说明金朝民族交融的表现。
1.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殷墟出土的十多万片甲骨”可知甲骨文为研究商朝历史提供了证据 ,根据题干信息“她是武丁的王后,也是祭司;曾统帅军队讨伐羌方,并取得胜利”可知甲骨文记载了祭祀、战争等内容,根据题干信息“这些情况《史记》中只字未提”可知出土文献可填补传世文献的空白 。综上所述,对以上材料的理解②③④正确,D项正确;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此后才出土了大量商代和西周的甲骨,由此可知①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2.A
【详解】据题干材料和所学可知,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A项正确;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俭;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一位大教育家,在教育方面他主张“有教无类”;孟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综上所述,排除BCD项。故选A项。
3.A
【详解】据材料“其中《编年纪》竹简记述了秦昭襄王元年(前306年)到秦始皇三十年(前217年)的军政大事,也记录了墓主人‘喜’的生平”并结合所学可知,秦王嬴政统一六国时间是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而材料竹简记述的时间“前217年”及军政大事,应该是“秦歼灭东方诸侯国的战争”,A项正确;据材料“竹简的内容”,未涉及人民的要求,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大兴土木,排除C项;材料中的秦尚未完成统一,秦王朝尚未建立,D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4.B
【详解】根据题干“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和所学知识可知,指的是废除分封制,罢去诸侯,实行郡县制,设置郡守,B项正确;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开始于夏朝的启,排除A项;修筑长城抵御匈奴侵扰,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C项;汉武帝时,以五铢钱作为流通货币,排除D项。故选B项。
5.B
【详解】据材料“秦汉统治者分别采纳了李斯和董仲舒的建议”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接受李斯的建议,焚书而推行法家思想;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其共同目的是统一思想,巩固统治,B项正确;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无论是秦朝,还是汉武帝,均实行的文化专制,而不是传播诸子学说,排除A项;秦汉时期的选官制度均不是科举制,排除C项;汉武帝时期确立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而秦朝推行的是法家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
6.C
【详解】根据材料“东汉末年,某名医医术精湛,在必要时让病人‘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然后进行外科手术”和所学可知,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发明了“麻沸散”,还会实施外科手术,还创制了“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C项正确;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名医,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与“麻沸散”不符,排除B项;李时珍是明朝医药学家,代表作是《本草纲目》,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7.C
【详解】据材料“一、亲临朝政,迁都洛阳二、废除鲜卑旧俗,移风易俗三、改革官制,改订律令四、推崇儒学,建立门阀制度”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迁都洛阳、废除鲜卑旧俗……”等,均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魏晋南北朝时期属于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时期,C项正确;早期国家产生是夏商周时期,排除A项;秦朝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时期,排除B项;隋唐时期是“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排除D项。故选C项。
8.D
【详解】依据题干“该壶是西亚的工艺品,壶身由六个浮雕人物图像构成,讲述了古希腊神话故事”可知,该文物作为西亚的工艺品,但是壶身的图像却讲述了欧洲古希腊的神话故事,由此可以用来说明欧亚大陆上文化的交流,D项正确;依据题干可知,该文物是西亚的工艺品,不能说明北周青铜制造工艺高超,而且题干所述“鎏金银壶”也并非青铜器,排除A项;西汉武帝时期开辟了丝绸之路,排除B项;西汉汉武帝时期都城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而且仅凭题干中该文物出土于宁夏固原也不足以说明固原一定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排除C项。故选D项。
9.B
【详解】根据题干“某同学要了解我国古代书法艺术中‘书圣’的生平及其作品《兰亭集序》的详细内容”和所学知识可知,《王羲之》是关于王羲之的书籍,《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序》,是东晋“书圣”王羲之的作品,B项正确;《顾恺之研究》是关于顾恺之的书籍,顾恺之是东晋著名画家,其代表作品是《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真书风骨柳公权传》是关于柳公权的书籍,柳公权,书法以楷书著称,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之长,溶汇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大唐颜真卿》是关于颜真卿的书籍,颜真卿,唐代名臣、书法家,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得其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创“颜体”楷书,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0.D
【详解】据题干“在隋之疏淇、汴(通济渠),凿太行,隋之民不胜其害也,在唐之民不胜其利也”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统治时期,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隋朝大运河的开凿,贯通了不同水系,便利了南北交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但也加重了百姓的劳役、赋税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加速了隋朝的灭亡,材料客观地评价了隋朝修凿通济渠的影响,D项正确;材料内容并没有提及隋朝修凿通济渠的原因、过程、条件,排除ABC项。故选D项。
11.A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书、门下,机要之司’,需要‘擢才而居’”、“即使是曾经的政敌部下王珪,也被太宗收为己用,出任门下省长官。”可得出唐太宗不拘一格任用人才的信息,体现了唐太宗用人唯贤、唯才是举的思想,A项正确;唐太宗虚心纳谏,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约法省刑、爱惜民力,题干材料均没有涉及,排除CD项。故选A项。
12.C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结合题干材料可知,C项正确;文景之治是在西汉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光武中兴是在东汉光武帝时期,康乾盛世是在清朝从康熙到乾隆统治时期,排除ABD项;故选C项。
13.C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唐三彩的胡人为西域康国人形象。唐代强盛,于西域(新疆)各地置都护府,使汉代开拓的自京都长安经河西走廊、直至中亚各国到地中海东岸的“丝绸之路”重新畅通。康国人善商贾,骑驼陶俑塑造了盛唐时西域康国人东来华夏的情景,体现了唐朝兼容并包的社会风气,C项正确;司母戊鼎是商朝青铜器的杰出代表,与题干时间不符合,排除A项;东汉陶院落模型出现时间是东汉,与题干时间不符合,排除B项;清朝金奔巴瓶出现时间是清朝,与题干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C项。
14.B
【详解】从材料可知,唐朝后期,政治上出现军政长官控制地方数州,兵帅夺权争乱不已的局面等,体现了藩镇割据的特点,B项正确;外戚干政、宦官专权,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排除AC项;殖民侵扰与题干材料“‘将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等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5.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陈尧咨是北宋状元,同时也擅长射箭,他每逢宴会就会展示射箭技艺。”、“不致力于施行仁化之政,却专注于射箭技艺,辱没了先人的志向。”并结合所学可知,北宋时期,为了稳定政权、防止武装力量对自己的威胁,统治者实行了重文轻武的政策。导致宋代人以学文为荣,以习武为耻,认为习武是猛汉的行为,不能给自己事业上带来发展,并且这种风气越来越盛。综上所述,陈尧咨母亲对他的呵斥,反映出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是重文轻武,D项正确;和而不同、 追求享乐、以人为本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排除D项。
16.B
【详解】依据题干“以硫磺、雄黄合硝石,并密烧……焰起,烧手面及烬屋舍”可知,与题干现象相关的发明是火药,B项正确;司南是战国时期发明的指南工具,排除A项;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C项;秧马是宋朝时期的一种拔秧工具,排除D项。故选B项。
17.A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北宋草市”和“农夫争道来,聒聒更笑喧。……或携布与楮,或驱鸡与豚。纵横箕帚材,琐细难具论。”可知,材料描述的是乡镇集市贸易,贸易的主要商品以日常商品为主,A项正确;瓦子是宋代城市里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北宋草市”没有,排除B项;交子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项;清朝前期,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排除D项。故选A项。
18.C
【详解】据材料“至某大汗继位伊始,便依据儒家经典,建‘中统’年号。此后,他又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义,定‘大元’为新的国号。”可知,忽必烈继位伊始,便依据儒家经典,建“中统”年号,定“大元”为新的国号,C项正确;阿保机建立契丹国,排除A项;阿骨打建立金,排除B项;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后来皇太极改国号为清,排除D项。故选C项。
19.D
【详解】根据材料“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废除宰相制度,清朝设置军机处,军机处的职能是上传下达、跪受笔录,这两项措施都加强了君主专制,强化了皇权,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央部门对地方的监察加强,排除A项;明朝废除了宰相制度,排除B项;材料所述措施的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与政府财政收入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0.D
【详解】据材料“明清时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主题故事会,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时期戚继光抗击倭寇的斗争,符合“明清时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主题,D项正确;甘英出使大秦,属于东汉时期的对外交往,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马可·波罗来华,也属于中外交往的例证,排除B项;郑和下西洋是中华民族为加强海外联系,而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海外贡赐贸易,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1.A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应星“贵五谷而贱金玉”的原因是重农抑商思想,体现出他重视农业生产,A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工艺制作,排除B项;CD项都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CD项。故选A项。
22.D
【详解】据材料“西域都护府”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唐朝时期设立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负责管辖天山南北;元朝设立宣政院管理西藏,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事务;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在西藏设置②驻藏大臣,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台湾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据所学可知,这些机构的设置均属于边疆地区,因此该主题为“①边疆治理”,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社会经济发展”,而是强调在边疆设立机构管辖,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北庭都元帅府是负责管理西域的军事机构,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23.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可知,“贵主和亲”指的是唐朝时文成公主入藏;“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描写的是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气势;“碧海蓝天扬帆起,七下西洋显身手”说的是明朝时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史实;“千秋疑案陈桥驿,一着黄袍便罢兵”说的是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历史典故。综上所述可知,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是②①④③,B项正确;ACD项排序有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24.B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唐朝时,玄奘西游天竺取经,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唐朝时,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为中日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综上所述,张骞、玄奘、鉴真是一类人,都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B项正确;孙权是三国时期吴国的皇帝,排除A项;李清照是南宋词人,排除C项;李自成是明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排除D项。故选B项。
25.(1)特点:中心向外辐射;四通八达,连接成网;道路宽直坚实。
(2)朝代:元朝;理由:都城是大都;行省制度:中书省、江南江北行省、江浙行省等。
(3) ④ ② ①
(4)影响:造纸术的对外传播,打破了统治阶级对教育的垄断,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 秦灭六国后,整修和连接以往六国的道路,最终建成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交通干线网络,把全国各郡和重要城市连接起来。”可知秦朝的道路以咸阳为中心向外辐射;道路四通八达,把全国各郡和重要城市连接成网;根据材料一“ 除了宽达几十米的驰道外,秦朝还在西南山区修筑‘五尺道’,在今湖南、江西修筑‘新道’等不同等级的道路。”可知秦朝的道路宽直坚实。
(2)朝代:根据材料二和所学可知,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元朝的水运路线;理由:根据材料二和所学可知,元朝的都城是大都;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有直属中央的中书省,其他地区还设置了江南江北行省、江浙行省等。
(3)路线:依据材料三的图文资料和所学可知,751年,被俘的唐军送至撒马尔罕造纸,“撒马尔罕纸”遂为当时之名产,流行于西亚;1150年,巴伦西亚开设造纸厂,这是西班牙的第一家造纸厂,也是欧洲的第一家造纸厂。故造纸术传播到欧洲的路线:中国→④→②→①。    
(4)影响:根据材料三“曾经垄断在少数统治阶级手中的文化得以向民众开放。”可知,造纸术的对外传播,打破了统治阶级对教育的垄断;根据材料三“西有埃及莎草纸,东有撒马尔罕纸。”、“造纸术向法、意、德、荷、俄、英等国家传播。”“14-16世纪纸质书更是成为人文主义传播的载体。”可知,造纸术的对外传播,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26.(1)主题1:序号:②⑤;主题2:农业水利工程:序号:①③;主题3:农作物引进新品种;序号:④⑥。
(2)原因:犁耕技术的使用;政府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
(3)评价:玉米种植适应性强,产量高,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大面积的山地开垦和玉米种植,破坏了原有的自然植被,引发严重的水土流失。
【详解】(1)完成表格:根据材料一内容和所学可知,主题1:农业科技著作的总结;相应序号为②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该书“起自耕农,终于醯醢”,从耕田务农开始,到酿造酱醋结束,内容包括耕作、施肥、种子的选取与收藏等;⑤明朝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经验和技术革新,并记录了自己的农学研究成果。主题2:农业水利工程;相应序号为 ①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③唐朝某地方官为解决浙江沿海咸潮上溯“禾不堪灌”的问题,修筑了它山堰水利工程,保障农业灌溉。主题3:农作物引进新品种;相应序号为④北宋时期,宋真宗因江南地区“稍旱即水田不登(丰收)”,遣使推广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⑥《本草纲目》记载:“土芋,释名土卵、黄独、土豆。”这是我国文献对美洲传入的土豆的较早记载。
(2)原因:根据材料二“《牛耕图》”可知,汉魏时期河西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原因是犁耕技术的使用;根据材料二“曹魏时几位励精图治的地方官员,在此兴修水利‘修理旧渠’”可知,汉魏时期河西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原因是政府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
(3)评价:根据材料三“清初,因其产量高、可在山地种植、耐旱等特点,最初作为‘救荒作物’大量种植。到了乾隆、嘉庆、道光时期,由于人口激增,人地关系紧张”可知,玉米种植适应性强,产量高,促进了人口的增长;根据材料三“也由于大规模垦荒种植玉米,一些山区‘深林剪伐殆尽’。”可知,大面积的山地开垦和玉米种植,破坏了原有的自然植被,引发严重的水土流失。
27.(1)影响:有利于少数民族身体健康;满足中原地区对马匹的需要。
(2) ①。 ③。 ②
(3)原因:获得中国的优质茶种和茶苗,学习中国的制茶技术;实现机械化生产,取得很好的效益;英国对中国茶叶的诋毁。
(4)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是流淌于血液中的文化因子,茶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播于世界的重要象征;我们要加紧编修茶文化教材,加强茶文化作品的外译,开发茶旅游文化,搭建茶文化交流国际平台。
【详解】(1)影响:据材料“我国西藏、青海、新疆、内蒙古等地区的气候不适合种植茶叶,而当地居民食肉饮乳,使助消化、解油腻的茶叶消费成为必需。”可知,有利于少数民族身体健康;据材料“我国西藏、青海、新疆、内蒙古等地区的气候不适合种植茶叶,而当地居民食肉饮乳,使助消化、解油腻的茶叶消费成为必需。中原王朝的农业、交通和军事对马匹有客观需求”可知,满足中原地区对马匹的需要。
(2)据材料“①德国传教士于1667年出版《图说中国》。书中介绍了中国云南的茶树,绘制了茶树的样子,图中竹席上堆放青叶,应为正在晾晒茶叶,这是欧洲第一幅茶画。”可知,材料有利于“欧洲人了解中国种茶制茶情况”;据材料“②波士顿倾茶事件。英国人把饮茶习惯和茶叶贸易推广至北美。美国独立战争前后,饮用茶成为时尚。”可知,材料反映了“美洲受到欧洲饮茶习惯的影响”;据材料“③英国画家乔治1885年绘制的《茶》,画中年轻女子手持绘有东方风情图案的茶具,桌面托盘上有体现英式饮茶习惯的奶壶和糖。”可知,材料反映了“饮茶习俗在英国的本土化”。
(3)原因:据材料“1839年,英国在印度开办的一家茶叶公司派遣罗伯特·福琼到中国盗窃优质茶种和茶苗,学习中国制茶技术”可知,材料反映了英国在印度开办茶叶公司,并派人来中国盗取中国的优质茶种和茶苗,学习中国的制茶技术;据材料“1872年,第一台揉茶机在该茶叶公司的茶园中使用,至19世纪末,印度已经实现揉茶、切茶、筛茶、装茶等各个环节的机械化”可知,英国的茶叶加工实现机械化生产,取得很好的效益;据材料“为了与中国茶竞争,英国人还在教材里宣传中国茶是如何的不好”可知,英国对中国茶叶的诋毁。
(4)据材料“中国茶业要发展,除了提高茶的经济效应外,还要大力发展茶文化创意产业。”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是流淌于血液中的文化因子,茶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播于世界的重要象征;据材料“北京某茶馆推出系列茶文化漫画作品,让国内外游客更加形象直观地了解中国茶文化。”并结合所学可知,我们要加紧编修茶文化教材,加强茶文化作品的外译,开发茶旅游文化,搭建茶文化交流国际平台。
28.(1)生活情况:从②中可以看出,山顶洞人使用生产工具猎取各种动物;从③中可以看出,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从④中可以看出,山顶洞人会使用和佩戴装饰品,有爱美意识。
(2)地位:北京是金朝的都城;
表现:金中都水关遗址遗址出土的铜坐龙吸收了宋代中原流行的龙型特点;墓表表头采用篆体文字等。
【详解】(1)生活情况:根据材料表格信息和所知识可知,从②中可以看出,山顶洞人使用生产工具猎取各种动物;从③中可以看出,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从④中可以看出,山顶洞人会使用和佩戴装饰品,有爱美意识。
(2)地位:依据材料“1153年,金朝第四代君主完颜亮把都城迁至燕京,改称中都”可知,金朝时北京的城市地位是金朝的都城。
特点:依据材料“1991年,考古学家对金中都水关遗址进行发掘。该遗址出土的铜坐龙曾用于皇室御用车座前扶手的横木上,它吸收了宋代中原流行的龙型特点,也保留了女真人驯养的捕猎猛禽海东青的样貌。另一出土文物“吕君墓表”的表头以篆体文字刻成,由金天德三年进士、丞相之子蔡珪书写,介绍墓主吕微的表文则由金朝另一位书法家任询撰写”可知,金朝民族交融的表现有金中都水关遗址遗址出土的铜坐龙吸收了宋代中原流行的龙型特点;墓表表头采用篆体文字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