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1.1小说阅读 人物形象的概括
考向1:人物形象概括
(16分)(2023上·河南洛阳·九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六谷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江心洲因为还有六谷糊吃,常常有江南江北逃荒的人来要饭。
②一天,一个四十岁左右的女人来到我家门前,对我妈妈说她不是要饭的,是给人做针线活儿的,只要给口六谷糊吃就行。妈妈看她和善端庄的样子,把地请进屋里,用大海碗装了一大碗六谷糊,让她慢慢吃。妈妈讲:“你先在我家住下。没有好的,六谷糊管你吃饱。回头我帮你一家一户地问,问好了活儿你再去做。”
③她的针线活儿果然不错,还会给小孩做新衣。妈妈替她对人家说,除管六谷糊以外,还应每天付点儿工钱,随便给。因为农活儿多,许多人家都请她做针线活儿。她睡在我家,晚上给我和妹妹每人都缝了新衣。妈妈要付她工钱,地说什么也不要。于是,妈妈让我们认她做大姨。
④半年后,大姨被家里人接回去了。临走的时候,她瞒着妈妈把挣的工钱扣在碗里留下了,还对妈妈千恩万谢。妈妈说:“要谢,你就谢六谷糊。”
⑤1949年秋天,解放军渡江南下。太阳照在晚秋的六谷秆上,六谷散发着清香。
⑥“妹子……”有人叫妈妈。妈妈转头一看,把手中盛六谷子的篮子扔在地头,去迎接大姨。大姨身穿军装,打着绑腿,腰束皮带,挂着手枪,好不威武。她把战马的缰绳递给我,自己跨过田塍,扶起篮子,一根根地捡拾撒在地头的六谷棒子。“她大姨呀,你是解放军啦,不是做针线活儿的?”妈妈边说边马前马后地相起马来,“这马,咋这么瘦?皮包骨头!哎哟,背上的肉都烂了!畜生通人性。马呀马,这疼痛要多大忍劲儿啊!”
⑦这是一匹黑色的战马,虽然伤痕累累,但它仍挺胸昂首,不屈地瞪着双眼。“这马叫‘黑旋风’,在三大战役中一路驮炮,走到了这里。”大姨走到马前,爱怜地抚摸着它的鬃毛,说:“妹子,你过去对我说六谷糊沾着神气,这马就交给你了,用六谷糊把我们这大功臣调养好吧。”
⑧妈妈弯腰在地头拔起一大把车前草,在水沟里洗去泥土,用嘴一口一口地嚼烂,敷到马的伤口上,又脱下自己的褂子,扎好,说道:“没问题,明年交给你膘肥体壮的‘黑旋风’!”大姨说妈妈掩护了她的行动,是渡江战役的功臣。妈妈同大姨絮絮叨叨地说了一个晚上,说得最多的是大黑马的故事。妈妈被大黑马的故事感动了,向大姨隐瞒了家里的困境。
⑨那时接连两年长江发大水,家里只收了一些晚秋玉米,顿顿半是野菜半是糊糊地艰难度日。
⑩妹妹出生时,妈妈产后虚弱,奶水不够,妹妹日夜啼哭。那时候,红糖买不到,只能给妹妹喂开水。喂多了,妹妹就呕吐。妹妹一天天变得瘦弱。妈妈说:“孩子要调养!晚秋收了百来斤六谷子,全留给孩子吃。大人吃山芋和白萝卜。”妈妈筛下六谷子细粉,煮成稠度适中的六谷糊,用小勺子慢慢地喂妹妹。
这当口儿,“黑旋风”来了。妈妈说:“女儿和马都是我的心头肉,都要调养好。”
“吱呀,吱呀……”每天晚上,安顿好我和妹妹,妈妈就推石磨,磨六谷粉;天不亮,又掌灯煮六谷糊,满满一盆,分给妹妹和马吃。妈妈挖草药给马敷伤口,经常给马洗澡、刷毛,还让我牵着它,到江边吃最嫩的草……三九隆冬,妈妈和爸爸合计,马越冬的粗饲料——六谷子,大姨从县里派人送来了二百斤,精打细算,也差不多够。
妈妈说:“它曾被日本鬼子俘获过。鬼子要它跪下身子驮炮,它竖起前蹄昂首咆哮,宁死不跪。后来,它挣脱缰绳,跑回了八路军驻地。在辽沈战役中,另一匹战马落到国民党军队手里,敌人要枪杀它吃肉,黑马奋蹄冲入敌阵,踏伤敌人,救回了战友。”
妈妈说:“我们要让它重振雄风!”
漫长的冬天过去了,“黑旋风”已经被妈妈调养得膘肥体壮。这天早晨,东边出现了火烧云,朝霞好像燃烧的火焰。我们将“黑旋风”交给了大姨。大姨抚摸着马鬃毛,赞不绝口,继而翻身上马。“黑旋风”一声长鸣,奔腾而去。我们一家人欣喜地看着它在“火焰”中扬蹄飞奔……
(有删改)
1.(4分)请按照时间顺序,概括妈妈和大姨交往的几件事。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
(2)半年后, 。
(3)1949年秋天, 。
(4)漫长的冬天过去, 。
2.(4分)★从全文来看,妈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4分)文章第 段是如何表现“黑旋风”重振雄风的?请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个角度简要分析。
4.(4分)关于本文题目,有人认为“黑旋风”比“六谷糊”更恰切,你认为哪个题目更好?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 妈妈让做针线活儿的女人住在家,为其介绍活儿,让我们认她做大姨 大姨被家人接走,走前偷偷把工钱留下,并向妈妈致谢 身穿军装的大姨回来了,把瘦弱的战马交给妈妈调养 妈妈把调养得膘肥体壮的战马交还给大姨 2.①热忱善良,富有爱心。妈妈让外出做针线活儿的大姨住在家中,管她饭还为她介绍活儿。②为革命事业无私付出。家中缺粮,女儿正需要照顾,困难时期,妈妈依然把最好的六谷糊分给战马,无私付出。③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大姨委托妈妈调养战马,妈妈对它精心呵护,即使家中有诸多困难,仍然把战马调养得膘肥体壮。④勤劳坚毅,不怕困难。家中歉收,粮食不够,妈妈为应对困难辛苦劳作,精打细算,每天起早贪黑照顾妹妹,调养战马。 3.正面描写:描写“黑旋风”膘肥体壮的形态、“一声长鸣,奔腾而去”的声音与动作,正面写出了“黑旋风”已重振雄风。侧面描写:通过对大姨“抚摸着马鬃毛”“赞不绝口”“翻身上马”等细节的描写,侧面衬托了“黑旋风”已重振雄风。(或:通过环境描写,描写像燃烧的火焰的朝霞这一环境,衬托“黑旋风”的重振雄风。) 4.示例一:“黑旋风”好。从情节上看,和“黑旋风”相关的情节与描写占据文本的大部分内容;从人物形象上看,照顾“黑旋风”,是妈妈为革命无私付出的形象的集中体现;从情感上看,“黑旋风”是妈妈和大姨情谊的见证,也寄托了对革命精神的赞美;从主题上看,照顾“黑旋风”,突出了军民一家亲的主题。
示例二:“六谷糊”好。从情节结构上看,“六谷糊”贯穿故事情节,是文本的叙事线索;从人物形象上看,“六谷糊”突出了妈妈在生活艰苦时期善良、坚毅、无私的人物形象;从情感上看,“六谷糊”饱含了对为革命无私付出的妈妈及这一群体的赞美;从主题上看,“六谷糊”突出了军民一家亲的主题。
【解析】1.考查概括事件。
根据第②段中的“你先在我家住下。没有好的,六谷糊管你吃饱。回头我帮你一家一户地问,问好了活儿你再去做”和第③段中的“于是,妈妈让我们认她做大姨”可得:妈妈让做针线活儿的女人住在家,为其介绍活儿,让我们认她做大姨。
根据第④段中的“半年后,大姨被家里人接回去了。临走的时候,她瞒着妈妈把挣的工钱扣在碗里留下了,还对妈妈千恩万谢”可得:大姨被家人接走,走前偷偷把工钱留下,并向妈妈致谢。
根据第⑥段中的“大姨身穿军装,打着绑腿”和后段中的“这马就交给你了,用六谷糊把我们这大功臣调养好吧”可得:身穿军装的大姨回来了,把瘦弱的战马交给妈妈调养。
根据末段中的“‘黑旋风’已经被妈妈调养得膘肥体壮。这天早晨,东边出现了火烧云,朝霞好像燃烧的火焰。我们将‘黑旋风’交给了大姨”可得:妈妈把调养得膘肥体壮的战马交还给大姨。
2.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根据第②段中的“你先在我家住下。没有好的,六谷糊管你吃饱。回头我帮你一家一户地问,问好了活儿你再去做”可知,妈妈热忱善良,富有爱心。
根据第 段中的“每天晚上,安顿好我和妹妹,妈妈就推石磨,磨六谷粉;天不亮,又掌灯煮六谷糊,满满一盆,分给妹妹和马吃。妈妈挖草药给马敷伤口,经常给马洗澡、刷毛,还让我牵着它,到江边吃最嫩的草”可知,妈妈为革命事业无私付出。
根据第 段中的“女儿和马都是我的心头肉,都要调养好”和末段中的“‘黑旋风’已经被妈妈调养得膘肥体壮。这天早晨,东边出现了火烧云,朝霞好像燃烧的火焰。我们将‘黑旋风’交给了大姨”可知,妈妈受人之托,忠人之事。
根据第 段中的“每天晚上,安顿好我和妹妹,妈妈就推石磨,磨六谷粉;天不亮,又掌灯煮六谷糊,满满一盆,分给妹妹和马吃”可知,妈妈勤劳坚毅,不怕困难。
3.考查描写方法。
本段中的“‘黑旋风’已经被妈妈调养得膘肥体壮”“‘黑旋风’一声长鸣,奔腾而去”是对“黑旋风”的正面描写。通过描写它的体型,它发出的声音,它奔跑的动作来从正面描写它已重振雄风。
“大姨抚摸着马鬃毛,赞不绝口,继而翻身上马”是对大姨的正面描写,也是对“黑旋风”的侧面描写。正是因为“黑旋风”经过母亲的调养才会受到大姨的称赞,所以从侧面衬托了“黑旋风”已经重振雄风。
“这天早晨,东边出现了火烧云,朝霞好像燃烧的火焰”是环境描写。用如火焰一般的朝霞来烘托“黑旋风”的重振雄风。
4.考查赏析题目。开放类试题,联系文本内容和主旨分析即可。
示例:“黑旋风”好。从情节上来看,全文共十五个自然段,后十个段落的情节都与“黑旋风”有关。也就是说,“黑旋风”的相关情节是本文的主要情节。
从人物形象来看,妈妈照顾“黑旋风”的情节体现了她为革命事业无私付出,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勤劳坚毅,不怕困难的高尚品格。
从情感上来看,大姨是一位军人,妈妈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大姨委托妈妈照顾“黑旋风”,妈妈就尽心照顾,最后把“黑旋风”调理的膘肥体壮,完成了大姨的托付。这个情节体现了军民一家亲的主题。
考向2:次要人物分析
文学性文本阅读,完成小题。
又“训”了父亲一顿
①结束晨练准备洗澡,父亲来电话:“搭了个顺风车到银行来办点事,是不是还得戴口罩?走得急忘戴了。”末了,还怯怯地“呵呵”一声,像在掩饰他的“过失”。
②距银行开门还有两小时,我只得又穿戴整齐,骑车到城西接他。矮小瘦弱的父亲躲在空阔的街角,瑟缩着,双眼盯着我来的方向。看到他的窘态,我生气了:“来这么早,也不提前打电话?不知道疫情吃紧呀,还往县城跑?我帮你办不行啊?添乱!”
③父亲不敢看我,瞅着稀疏的行人、车辆,喃喃道:“村里你大叔工地赶早,我就搭他摩托来了,你工作忙,没打电话麻烦你;医保卡改密码,必须本人,得来呀!”我自觉言重了:“来了就回家吧,吃早饭。”父亲慌了神:“不不不,不饿,办完就回,这一身土两脚泥。”我又“生气”了:“我家不是你家呀!”父亲慢慢站起,塌着腰,右手紧握着提兜,左手扶着车座,右腿迈了三次,坐了上来;左手又紧紧抓住了我的衣襟。
④搓了几搓鞋底,父亲进了电梯;又搓了几搓鞋底,进了家门。我嗔怪:“哎呀,不用搓啦!”父亲只顾搓,不理我。妻子已把饭盛好,父亲在厨房小心翼翼地放下提兜,慢慢提出一塑料袋鸡蛋,说:“还不赖,没打碎!”这一路颠簸,父亲得多操心呀,我的气又来了:“说过多少回了,你和娘别舍不得吃,再说,坐摩托车抱着鸡蛋,多累多危险!”父亲又呵呵道:“这不是没事嘛!”我吼道:“有事就晚了!”
⑤盛了满满一碗面条,加一个荷包蛋、两根油条,父亲吃了个精光;又加了一碗,我逗他:“必须吃完啊!”父亲顺从地“嗯”了一声。
⑥饭后,父亲坐在偌大的沙发里,更显小,且只坐了个沿儿,双手局促地在腿上、沙发上搭来搭去。我递给他一杯温开水,他的手才放定。问我娘,问庄稼,问乡亲,问树,问鸡。我问啥,父亲应啥。原来那个事事由他拿主意的一家之主哪去了?那个问学习,问交友,问婚姻,问工作,连珠炮般他问我答、说啥是啥的严父哪去了?
⑦父亲倒是慢慢轻松下来,说着家里村里的情况,可怎么感觉都像是在向我汇报,没有丝毫他年轻时、中年时面对我的厉声厉色。反而,我却时不时地厉声厉色起来。
⑧父亲又说,那天花十块钱找人捎着买了张小渔网,从大河里捞了些小鱼,收拾干净,冻在冰箱里,等我回家炸着吃。我更急了:“大河水急,你不小心侧歪到河里咋办?即便你心里有准儿,可身体没准儿了呀,不能冒险!”父亲弱弱地说:“老张头儿比我大一岁,还……”“那也不行!”“哦。”
⑨越聊越“有气”,怎么觉得父亲做啥都不对呢?此刻坐在沙发里的父亲怎么那么像被他训得贴墙站的儿时的我?父亲真的老了,真的变小了,小到被他老儿子训得唯唯诺诺,毫无主张。恍惚间,父亲成了“儿子”,我成了“父亲”。
⑩每一次忍不住“训”了父亲,我也很自责。听母亲说,父亲从小没了爹娘,营养跟不上,长得很瘦小;拉扯我们兄弟仨,下过煤窑,下过包工队,土里刨食,吃过许许多多苦……父亲又谈何容易?
我偷偷瞟了一眼父亲,还坐在沙发沿儿上,端着水杯,两眼瞅瞅窗外,瞅瞅洗手间的方向……眼前腾起一团雾,我迅速打开水龙头猛洗脸。完毕,拿出崭新的口罩,拉父亲起来,给他戴好,又塞了一包到提兜。出门,上街,领他办业务,买东西,送他回家。其间,又“训”他过马路一定跟紧我,一定抄好密码,有事一定跟我说……
中午有个应酬,我打电话给妻子。女儿接过电话,劈头一句:“不准喝酒,你酒精过敏不知道吗?”我“呵呵”一声:“知道了。”听到女儿那边和她妈说:“放心,我又训了我爸一顿……”
(文/张金刚,选自《桂林日报》2021年1月,有删改)
5.(3分)请用简洁的语言,按顺序把训父亲的情节和态度补充完整。
情 节 对父亲的态度——“训”
父亲进城到银行改医保卡密码 “不知道疫情吃紧呀”
① “我家不是你家呀!”
父亲进门搓鞋底 “不用搓啦!”
② “有事就晚了”
父亲说用小渔网从大河里捞小鱼 “不小心侧歪到河里咋办?”
我中午有个应酬 ③
6.(4分)文学作品中的标点符号和句式,有时也具有很强的艺术色彩。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结合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1)从描写的角度品析第③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2)第⑩段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并说说这种顺序所起的作用。
7.(4分)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对第③段画线句“父亲成了儿子,我成了父亲”的理解。
8.(4分)★有人说文章结尾段写女儿,与表现“我”与父亲的情感无关,应该删去。你赞成吗?请说明理由。
9.(4分)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朗读才能更加动人。请参照示例,对下面文本句子进行朗读设计,并说说设计的理由。
示例: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我的朗读设计及理由:整体语速要舒缓,读出作者对济南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特别”和“小摇篮”重音强调突出;后者减慢语速,读出温柔慈爱的感觉。“可爱”语气亲切活泼,“好像”后面可稍作停顿,突出济南在冬天里舒适温暖的感觉,语气轻柔,语调上扬。
父亲真的老了,真的变小了,小到被儿子“训”得唯唯诺诺、无主张。
【提示:请从重音和语气两个角度设计即可。】
我的朗读设计及理由:
【答案】5.①父亲不想跟我回家吃早饭②父亲给我们带鸡蛋③“你酒精过敏不知道吗?” 6.(1)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上车的艰难,表现了父亲年龄大、行动不灵便的特点,暗含了儿子对父亲的疼惜。(2)插叙,通过母亲的讲述来表现父亲的辛苦和不易,既加深了“我”的自责,也表达了“我”对父亲的爱和理解。 7.老年的父亲挨“我”“训”时唯唯诺诺、毫无主张的样子极像“我”小时候挨父亲训时的样子,而“我”则像极了年轻时、中年时面对“我”的厉声厉色的父亲,此时的父亲像儿子一样顺从听话,而“我”像父亲一样管教严厉,写出了父子之间为对方着想时互相的关爱和真挚的深情。 8.示例:不赞成。文章结尾段写女儿担心“我”酒精过敏而训“我”,不让“我”喝酒,写出了女儿对“我”的关心和爱;以此收束全文,照应了题目,使文章结构紧凑;同时又体现了“我”对父亲的关心和爱影响到了“女儿”,孝心得到了传承,从而深化了主题。 9.示例:用低沉缓慢的语气朗读,重音落在“老”“变小”上,以表现“我”看到父亲变化后的心慌、心酸、沉重。
【解析】5.考查概括文章情节。
第一空,根据第③段“我自觉言重了:‘来了就回家吧,吃早饭。’父亲慌了神:‘不不不,不饿,办完就回,这一身土两脚泥。’我又‘生气’了:‘我家不是你家呀’”可以概括出:父亲不想跟“我”回家吃早饭;
第二空,根据第④段“父亲在厨房小心翼翼地放下提兜,慢慢提出一塑料袋鸡蛋”“我吼道:‘有事就晚了’”可以概括出:父亲给我们带鸡蛋;
第三空,根据第 段中“中午有个应酬,我打电话给妻子。女儿接过电话,劈头一句:‘不准喝酒,你酒精过敏不知道吗’”可以概括出女儿对她父亲的态度:“你酒精过敏不知道吗?”
6.(1)考查句子的赏析。要求从描写的角度进行赏析。
句中“站起”“紧握”“扶着”“迈(了三次)”“坐”“抓住”等动词,说明这一句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方法,也可以看作是细节描写,特别是“迈了三次”的描写,写出了父亲上车的艰难,表现了父亲年龄大、行动不灵便的特点,也表现父亲手里拿着鸡蛋,小心翼翼的样子,语言生动形象,也暗含了儿子对父亲的心疼、疼惜。
(2)考查记叙顺序及作用。
根据第⑩段“听母亲说,父亲从小没了爹娘,营养跟不上,长得很瘦小。拉扯我们兄弟仨,下过煤窑,下过包工队,土里刨食,日子紧巴巴。父亲又谈何容易?”可知,这里运用插叙的记叙方式,讲述了父亲从小到老生活过得艰苦,也写出了父亲的的艰辛和不易;表现“我”对父亲的理解;根据第⑩段“每一次忍不住‘训’了父亲,我也很自责。”可知,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愧疚、自责之情。
7.考查理解文章画线句的含义。
根据第⑨段“此刻坐在沙发里的父亲怎么那么像被他训得贴墙站的儿时的我?父亲真的老了,真的变小了,小到被他老儿子训得唯唯诺诺,毫无主张”可知,“父亲成了‘儿子’”指的是老年的父亲被“我”训斥时“唯唯诺诺,毫无主张”的样子像极了小时候父亲训“我”的样子;“我成了‘父亲’”指的是现在的“我”则像极了当初严厉训斥“我”的父亲。此刻的父亲像小时候的“我”一样顺从听话,而“我”则像当年的父亲一样严厉管教。父子的身份发生了“转变”,但父子间为彼此着想的关心、爱护,希望对方平安顺遂的心情和真挚的深情却丝毫不减,这一句的描写很具有生活化,可以引发读者思考。
8.考查对分析句段作用。
解答时,首先表达观点:不能删去。作答时,首先表明观点态度,不赞同。其次结合具体内容阐明理由。
根据第 段“女儿接过电话,劈头一句:‘不准喝酒,你酒精过敏不知道吗?’”可知,女儿担心“我”酒精过敏而训“我”,告诫“我”不要喝酒,写出了女儿对“我”的关心和爱。这里写女儿训“我”的情节,像极了“我”训斥父亲的样子,看上去像是一种传承,即“我”对父亲的关心、孝心和爱影响到了“女儿”,这种父子间的真挚感情得到了很好的延续,以此收束全文,既照应了题目,使文章结构紧凑,又体现出孝心得到了传承,从而深化了主题。
9.考查朗读设计分析。
要求从重音和语气两方面设计。根据⑨段“此刻坐在沙发上的父亲,怎么那么像被他训得贴墙站的儿时的我”可知面对父亲对“我”的“训斥”表现出来的唯唯诺诺,“我”感到心慌;看到父亲像“我”儿时被训时的样子,“我”感到心酸和沉重,因此,下一句“父亲真的老了,真的变小了,小到被儿子‘训’得唯唯诺诺、毫无主张”的朗读应这样设计:语气上应读得低沉和缓慢,以突显“我”的心情沉重;重音应放在“老”“变小”上,以表现“我”的心酸和对父亲的爱怜及心痛。
考向3:人物形象塑造
(16分)(2023上·湖南岳阳·九年级校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学作品,完成各题。
老戏骨
张中杰
①老戏骨早被人忘了名字。有人说姓张,有人说姓刘,甚至还有人说他应该是姓戏。
②他打小是个没见过爹娘的孤儿,吃百家饭,穿百家衣。十二岁时他迷上了戏。七里八乡逢会赶集唱大戏,他便去看,眼瞪得溜儿圆,支棱着俩招风耳听得入迷。连草台班子的戏他也一场不落,有时听入境处,一忽儿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一忽儿兀自哈哈大笑,手舞足蹈,惊得看戏人都回过头看他,连台上演员也忘词了,拿眼戳他。大家都以为他魔怔了。
③“当大厨多好,一辈子好吃好喝,起码混个肚儿圆!”他冲戏台班头说想学唱戏时班头说。班头叼个烟袋锅吧嗒吧嗒吸,不正眼瞧他。
④“人不能光为了吃,我得学戏。唱好了,报父老乡亲对我的恩!”他说得一板一眼,像念道白,尾字音拖起了长腔。说毕,他恭敬跪拜作揖,比台上的主角还有范儿。
⑤班头被他这一腔惊呆,又见他心诚,知道感恩,说得在理,让他跟了班子。
⑥他除了为戏班子做饭,剩下的时间就跑龙套。奇怪的是,没见他跟谁学过,却唱念做打样样在行。他一个人能演所有角色,缺啥补啥;生旦净末丑,他唱啥是啥。扮老生显尽沧桑神韵,演青衣袅娜依人,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彩旦等扮相各展风流;扮文丑出场,插科打诨,台上台下笑声不断;当武丑更见真功夫,连台下力气蛮的也惧他三分。
⑦唱苦戏,他念及从前孤儿之难,悲悲切切,幽幽怨怨,让台下观众喉咙跟着发堵;又忽然声声苦句句哀高亢起来,观众的泪便唰唰直流,台下哭声大作;唱笑戏,自豪感溢满于胸,朗朗然从喉间有节奏地往高处走,台下也跟着大笑不止,鼓掌声、叫好声连成一片。
⑧好多大剧团慕名重金来挖,私下允以优厚待遇,均被他拒绝。他说:“我从一而终。”一拨拨来人说客悻悻而归。
⑨剧团有8个大戏箱,他还有个大小适中的“百宝箱”,香樟木,磨得黑明光亮,看不清颜色,到哪儿都背身上,寸步不离。大家戏称之“神秘9号”。
⑩村里的村医是戏迷,车祸后送殡。村民们凑钱想让他出台戏,正巧与村主任爹八十大寿时间冲突。班头想给村主任爹演,他断然拒绝。“村医一辈子救过多少人命,又是咱的铁杆票友,我得用戏送他一程。你们不去我一个人去!”他说得斩钉截铁,掷地有声。
他见剩饭抢着吃,每次吃过的碗都像舔过似的光,说什么“剩饭姓张,越吃越香”。夏天饭都有馊味儿了,他也不舍得倒掉。好在他身体好像铜墙铁壁,从未犯过胃病。
戏班市场不景气,连行头都置办不起。皇帝的蟒袍右腰间被吸烟人烧了个鸡蛋大小的洞,也换不了。他拿出针线包,一愣眼工夫,蟒袍上的破洞已被缝得严丝合缝。但是,他常常望着破旧的戏装,怔怔发呆。
那天,班子为孤儿院义演。他正演《铡美案》里的包公怒斥陈世美,高潮处,掌声、喝彩声四起。忽见狂风飘来,头顶搭起的头柱突然倒下。拉二胡的二大爷和边上昏睡的小孙子来不及反应。但见他边唱边飞身而起,扑向二人,被柱上的灯砸中脑门儿,瞬间血流如注。他硬生生面不改色,唱完最后一句,猛然直挺挺倒地。
大家把他翻过身来,“速拿我9号箱来!”血污满面的他,京腔京韵大声念白。
“毛巾?”他摆手,“急救包?”他摇头,食指下探示意下翻。箱子最下边哗哗啦啦,全是五角、一块、两块的脏兮兮的纸币和硬币。
“这些一半给孤儿院,一半置办新行头……”言毕,气绝而去。
一老戏迷,民间雕刻家,在他坟丘的碑上刻上“老戏骨”。字迹风流,劲直有力。
(节选自《小说选刊》2020年第2期,有删改)
10.(4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关于老戏骨的几件事。
①老戏骨少年时迷上听戏;② ;③老戏骨成名,拒绝大剧团重金聘请;④ ;⑤老戏骨吃剩饭,缝补戏装;⑥ 。
11.(4分)小说讲究谋篇布局,情节结构大多前有伏笔,后有照应。请根据本文情节,完成下面的表格。
伏笔 照应
第①段:老戏骨早被人忘了名字。有人说姓张, 有人说姓刘,甚至还有人说他应该是姓戏。 第 段:在他坟丘的碑上刻上“老戏骨”。
第 段:他常常望着破旧的戏装,怔怔发呆。 (1)
(2) 第 段:“速拿我9号箱来!”
12.(4分)★第⑦段描写人物既有正面刻画,又有侧面烘托,请从该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
13.(4分)最后一段中“一老戏迷,民间雕刻家,在他坟丘的碑上刻上‘老戏骨’”,请体会“老戏骨”这一评价的丰富意蕴。
【答案】10. 老戏骨诚心学唱戏 老戏骨坚持去为戏迷村医唱戏送殡 老戏骨舍身救人,临终捐钱 11. 第 段:“这些一半给孤儿院,一半置办新行头……”。 第⑨段:他还有个大小适中的“百宝箱”,大家戏称之“神秘9号”。 12.第⑦段正面描写老戏骨唱戏时不同情境下的唱功恰如其分,侧面描写观众们听老戏骨唱戏时的入情入境之深,表现老戏骨唱戏的水平高超,技艺精湛。 13.“老戏骨”含义丰富:指他对戏的痴迷和演戏的才能全面、技艺高超;待人处世真诚正直;生活上勤俭节约;指他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美德。
【解析】10.考查文章梳理概括能力。
一空,结合③段“冲戏台班头说想学唱戏时班头说”、④段“人不能光为了吃,我得学戏。唱好了,报父老乡亲对我的恩”、⑥段“他除了为戏班子做饭,剩下的时间就跑龙套。奇怪的是,没见他跟谁学过,却唱念做打样样在行。他一个人能演所有角色,缺啥补啥;生旦净末丑,他唱啥是啥”等内容概括可得:老戏骨诚心学唱戏。
二空,结合⑩段“村里的村医是戏迷,车祸后送殡。村民们凑钱想让他出台戏,正巧与村主任爹八十大寿时间冲突。班头想给村主任爹演,他断然拒绝。‘村医一辈子救过多少人命,又是咱的铁杆票友,我得用戏送他一程。你们不去我一个人去!’他说得斩钉截铁,掷地有声”概括可得:老戏骨坚持去为戏迷村医唱戏送殡;
三空,结合 段“拉二胡的二大爷和边上昏睡的小孙子来不及反应。但见他边唱边飞身而起,扑向二人,被柱上的灯砸中脑门儿,瞬间血流如注。他硬生生面不改色,唱完最后一句,猛然直挺挺倒地”、 段“‘毛巾?’他摆手,‘急救包?’他摇头,食指下探示意下翻。箱子最下边哗哗啦啦,全是五角、一块、两块的脏兮兮的纸币和硬币”、 段“‘这些一半给孤儿院,一半置办新行头……’言毕,气绝而去”概括可得:老戏骨舍身救人,临终捐钱。
11.考查伏笔照应。
(1)第 段中的“这些一半给孤儿院,一半置办新行头”与第 段画线句“他常常望着破旧的戏装,怔怔发呆”相照应,他望着戏装发呆,就是想着自己死后怎样处理这些戏装,此时的他心中可能已经有了决定,即:一半给孤儿陆军,一半置办新行头。
(2)结合第⑨段“剧团有8个大戏箱,他还有个大小适中的‘百宝箱’,香樟木,磨得黑明光亮,看不清颜色,到哪儿都背身上,寸步不离。大家戏称之‘神秘9号’”与第 段:“速拿我9号箱来!”相照应,两处对“神秘9号”箱子的描述,不仅增添了箱子的神秘色彩,又为后文揭示箱子中是老戏骨积蓄的内容做铺垫,令小说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12.考查人物描写及其作用。
第⑦段中,从描写方法看,“观众的泪便唰唰直流”“台下也跟着大笑不止”是神态描写,“鼓掌声、叫好声连成一片”是动作描写,“唱苦戏,他念及从前孤儿之难”“唱笑戏,自豪感溢满于胸”是心理描写。从描写角度看,“他念及从前孤儿之难,悲悲切切,幽幽怨怨”“声声苦句句哀高亢起来”“朗朗然从喉间有节奏地往高处走”是正面描写,“让台下观众喉咙跟着发堵”“观众的泪便唰唰直流,台下哭声大作”“台下也跟着大笑不止,鼓掌声、叫好声连成一片”是侧面描写。这些描写生动形象,写出了老戏骨演技高超,样样在行的特点。同时,这些描写为下文“好多大剧团慕名重金来挖,私下允以优厚待遇”,却被他拒绝的情节作铺垫,从而表现他淡泊名利的特点。
13.考查标题理解。
“老戏骨”是指演戏水平高超的人。第②段,“十二岁时他迷上了戏。七里八乡逢会赶集唱大戏,他便去看,眼瞪得溜儿圆,支棱着俩招风耳听得入迷。连草台班子的戏他也一场不落,有时听入境处,一忽儿哭得一把鼻子一把泪,一忽儿兀自哈哈大笑”,可见他从小喜爱戏剧。第④段“人不能光为了吃,我得学戏。唱好了,报父老乡亲对我的恩”,他立志学戏;第⑥段“唱念做打样样在行。他一个人能演所有角色,缺啥补啥”“生旦净末丑,他唱啥是啥”,可见他唱戏水平高;第 段“但见他边唱边飞身而起,扑向二人,被柱上的灯砸中脑门儿瞬间血流如注,他硬生生面不改色,唱完最后一句,猛然直挺挺倒地”,受伤仍旧唱戏,可见他一生为戏而生,称为“老戏骨”理所当然。
(16分)(2023·湖北黄冈·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老玉米
曹洪蔚
①围着村子的,是一眼望不到头的玉米地。
②父亲正忙着给玉米施肥除草。麦前套种的玉米,眼下已长到了齐腰深。看到家栋,父亲有些意外:家栋是个大忙人,是单位的顶梁柱,在工作上要强得很,从不甘于人后。这么多年,他节假日都没怎么休息过。父亲问他:“这不逢年不过节的,咋就回来啦?”
③“回来看您啊。”
④回到家,父亲去村头的小酒店买了几样菜,开了一瓶酒,对家栋说:“来,陪爹喝点儿。”家栋平时不怎么喝酒,总担心喝酒会误事。完美、一流,是他给自己定的工作标准。
⑤几杯酒下肚,父亲说:“孩儿,你有心事,瞒不过爹的眼。”家栋猛地饮下一杯酒,脸上立马就泛起了红晕。
⑥他想告诉父亲,这次单位要补缺一名副局长,按学历、资历、能力,或是按工作政绩、岗位需要、群众基础,他都有竞争优势。他很想努力去竞争一把,甚至有了一些以往从未有过的、不太好的念头,这让一向光明磊落的他矛盾而痛苦。于是,他想到了回乡下,听听父亲的意见。父亲已经80岁了,早已不再为“一箪食,一瓢饮”忧心,却依然像一头老黄牛劳作于田间。
⑦看着家栋欲言又止,父亲没再继续追问下去,对他说:“吃罢饭回屋歇一会儿,然后咱爷儿俩一块儿去玉米地薅草追肥。”
⑧这一觉睡得好沉好香。等到日头已经偏西,家栋才醒来,脑瓜子好像也清醒了许多。父亲说:“洗把脸,咱俩下地去,这会儿没了毒日头,趁着凉快,能干俩钟头的活儿。”
⑨玉米地,远看绿油油一片。走近,却又看到下面长着各样杂草。
⑩锄完一趟,父亲和家栋并肩坐在锄把子上小憩。父亲说:“这原本是一块撂荒地,杂草和野棵子有一人多深,看着叫人心疼。那年,我实在看不下去了,就用了一个冬天的时间,开了这片荒地。当年,你爷爷对我说过,怎样才能不让地里长草呀?种上庄稼。只要地里有了庄稼,就不会容许杂草生长了,杂草一露头,就会被锄薅掉。等庄稼铺满了田间,就没了杂草的生存之地。”
这晚临睡前,父亲从矮柜里捧出一个深红色的木匣子,对他说:“有件事你可能还不知道,我也是刚刚搞明白。你爷爷,你那个种了一辈子庄稼的爷爷,是个了不起的大英雄、大功臣啊。解放战争的时候,你爷爷立过一个特等功,两个一等功。战争结束后,你爷爷转业到市里的化肥厂工作。后来上级动员职工离城返乡,你爷爷就回到了村里,当了一辈子农民。要不是前不久上面开展军人普查登记,谁都不知道他这辈子还当过兵、打过仗、立过功。”
木匣子里,军功章泛着深沉的微光,整齐折叠着的退伍证和立功证书也已发黄。家栋看着,鬓角处不知不觉凝出了汗,顺着脸颊慢慢向下流。
躺在床上,家栋又想起爷爷说过的关于杂草和庄稼的道理。他觉得,这些日子,他心里头的那块儿地生了杂草,且横生逞威,若任其野蛮生长,他立志“种好庄稼”的使命和初心,就一定会化为乌有。
第二天,天刚麻麻亮,家栋就起来了。他告诉父亲,他想早点儿赶回单位上班,手头还有一大堆活儿要干呢。
路过父亲的玉米地,家栋停下了脚步。他听父亲说过,这个时节,正是玉米的快速主长期,若是没有杂草,地肥水足,蹲到地头,就能听见玉米吱吱的拔节声。
家栋轻轻地蹲下来,侧耳细听,隐隐地,他似乎真的听到了。
(《小小说选刊》2022年第22期,有删改)
14.(4分)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1)(父亲)却依然像一头老黄牛劳作于田间。(从修辞角度赏析)
(2)这晚临睡前,父亲从矮柜里捧出一个深红色的木匣子,对他说……(从加点词语表达效果角度赏析)
15.(4分)请结合全文内容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他觉得,这些日子,他心里头的那块儿地生了杂草,且横生逞威,若任其野蛮生长,他立志“种好庄稼”的使命和初心,就一定会化为乌有。
(1)杂草:
(2)庄稼:
16.(4分)文章后半部分为什么要介绍爷爷的光荣事迹?请谈谈你的看法。
17.(4分)★你认为家栋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概括。
【答案】14.(1)比喻,将父亲比作老黄牛,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父亲的任劳任怨,表达了对父亲的敬佩之情。(2)“捧”是用双手托,这个动作,写出了父亲的郑重的对待深红色的木匣子,表达了父亲对爷爷的敬重之情。 15. 对名利的追求,产生的阴暗不太好的念头 自己手头的工作,自己的职责 16.插叙,突出爷爷淡泊名利、脚踏实地的形象;与上文家栋因名利而内心焦灼形成鲜明的对比,也突显了父亲的良苦用心,父亲想用爷爷的光荣事迹来警醒家栋,提醒家栋不要被名利所累,要脚踏实地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下文写家栋心态的转变作铺垫。 17.从“家栋是个大忙人,是单位的顶梁柱,在工作上要强得很,从不甘于人后”,他一回家父亲就感到惊讶可知,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工作上要强,不甘于人后;从家栋平时不喝酒,怕喝酒误事,他的工作标准是完美一流可知,他是一个自律,追求完美的人;从他听懂父亲介绍爷爷的光荣事迹的用意,且下定决心要“种好庄稼”可知,他是一个聪明,善于反思,总结经验,能听劝的人;从第二天,天刚麻麻亮,他就动身回城工作可知,他是一个不忘初心,尽职尽责的人。
【解析】14.考查赏析语句。
(1)句要求从修辞角度赏析,结合“(父亲)却依然像一头老黄牛劳作于田间”分析,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父亲比作是“一头老黄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像老黄牛一样任劳任怨地劳作的形象,表达了对父亲的敬佩与心疼之情;
(2)句要求从加点词语表达效果角度赏析。结合“这晚临睡前,父亲从矮柜里捧出一个深红色的木匣子,对他说……”分析,加点词“捧”是对父亲的动作的描写,意思是用双手托,这里是写父亲用双手托出一个深红色的木匣子,写出了父亲的认真郑重地对待手中的物品,也表现了父亲对爷爷的敬重之情。
15.考查理解词语的含义。
结合第⑥段“他想告诉父亲,这次单位要补缺一名副局长,按学历、资历、能力,或是按工作政绩、岗位需要、群众基础,他都有竞争优势。他很想努力去竞争一把,甚至有了一些以往从未有过的、不太好的念头,这让一向光明磊落的他矛盾而痛苦”可知,句中的“杂草”是指家栋心中对名利的追求,产生的阴暗不太好的念头;
结合第 段“第二天,天刚麻麻亮,家栋就起来了。他告诉父亲,他想早点儿赶回单位上班,手头还有一大堆活儿要干呢”可知,句中的“庄稼”是指自己手头的工作,自己分内的职责。
16.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结合第⑩段“当年,你爷爷对我说过,怎样才能不让地里长草呀?种上庄稼”,第 段“这晚临睡前,父亲从矮柜里捧出一个深红色的木匣子,对他说:‘有件事你可能还不知道,我也是刚刚搞明白。你爷爷,你那个种了一辈子庄稼的爷爷,是个了不起的大英雄、大功臣啊。解放战争的时候,你爷爷立过一个特等功,两个一等功。战争结束后,你爷爷转业到市里的化肥厂工作。后来上级动员职工离城返乡,你爷爷就回到了村里,当了一辈子农民。要不是前不久上面开展军人普查登记,谁都不知道他这辈子还当过兵、打过仗、立过功’”,第 段“躺在床上,家栋又想起爷爷说过的关于杂草和庄稼的道理“可知,文章后半部分介绍爷爷的光荣事迹,在记叙顺序上属于插叙,插入对爷爷光荣事迹的介绍,突出爷爷的淡泊名利,突出爷爷的脚踏实地的形象,与前文家栋内心的焦虑与烦恼形成对比;父亲要用爷爷的光荣事迹使家栋警醒,告知家栋不应被名利所束缚,应该脚踏实地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下文写家栋的心态的转变作铺垫。
17.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结合第②段“家栋是个大忙人,是单位的顶梁柱,在工作上要强得很,从不甘于人后。这么多年,他节假日都没怎么休息过”可知,家栋是一个工作繁忙,工作上要强、不甘人后的人;
结合第④段“家栋平时不怎么喝酒,总担心喝酒会误事。完美、一流,是他给自己定的工作标准”可知,家栋是一个自律,追求完美的人;
结合第 段“木匣子里,军功章泛着深沉的微光,整齐折叠着的退伍证和立功证书也已发黄。家栋看着,鬓角处不知不觉凝出了汗,顺着脸颊慢慢向下流”,第 段“躺在床上,家栋又想起爷爷说过的关于杂草和庄稼的道理。他觉得,这些日子,他心里头的那块儿地生了杂草,且横生逞威,若任其野蛮生长,他立志‘种好庄稼’的使命和初心,就一定会化为乌有”可知,家栋明白了父亲的用意,懂得了木匣子的意义,立下了清除杂草“种好庄稼”的使命和决心,可见他是一个聪明、听得进劝,善于反思,懂得总结经验,不忘初心的人;
结合第 段“第二天,天刚麻麻亮,家栋就起来了。他告诉父亲,他想早点儿赶回单位上班,手头还有一大堆活儿要干呢”可知,家栋是一个不忘初心,尽职尽责的人。
(20分)(2023·福建·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理财[注](节选)
王愿坚
①访问胡行长,是为了给一篇革命回忆录补充材料。
②红军主力长征了,一支不满200人的红色游击队,被敌人重兵围困在南方一片苦寒的山区里。他们餐风饮露、茹苦含辛地坚持着,从1934年到1937年,整整3年。胡行长就是当年那支游击队的供给部长、现在省人民银行的行长。我找到了他的家。这是一所平常的四合院,北房门口的向阳地里,有两个人在忙着。右窗下是个老头,正往一排花盆里浇水。盆里栽着些花不像花、菜不像菜的秧子。左窗前的一位,蹲在那里做煤球,做得那么专心,直到我走到他面前才发觉。
③听我打听胡行长,他放下煤球,揩着手站起身,“叫我老胡吧。”他笑着说,一双眼睛清亮,炯炯有神。
④ “噢——,要抖落老账哩!”看了介绍信,老胡哈哈笑着,显然是个开朗爽快的人。他给我介绍了旁边的老李:李老根,做过地下党交通站长,游击战时,对于支持山上的斗争出过好大力。十几年没见了,这次他路过这,顺便把老胡三番五次要的东西带了来。
⑤老李笑着和我握了握手,转身从屋里出来,手里攥着个钉着大红五角星的挎包,说道:“老胡这个人真是一个钱捏得出水来!”他打开挎包,掏出一个账本,冲着老胡一扬,板起面孔说:“咱俩还有银钱官司哩!你看,白纸黑字,”他揭开账本,找出一行,用手指戳着念下去,“‘4月8日,老根购粮,支洋980;吃饭打尖,铜元6枚。’6天只给6个铜子。6个!他要把我的喉咙捏断哩!”说罢,他抹了抹胡子,开心地笑了。
⑥账本纸页发了黄,麻布面子也磨损不堪了。里面,一笔笔账目,日清月结,很是清楚。重见旧物,老胡露出激动的神色,“一点也不错,那时,敌人向山区反复开展了‘搜剿’。粮源断了,唯一的办法就是:勒紧裤带子,熬!究竟该勒多紧?我夜里想到天明。”
⑦老胡拿着账本边念边说:
⑧“‘17日,发出米24斤半’——每人减成2两。‘18日,发出米12斤4两’——每人只1两米,煮成饭还不够一口吃的。看着那一翘一翘的秤杆,眼眶子又酸又涩,我把秤杆一扔就去找政委了。
⑨ “政委正把洗净的野菜,一把把往清水里扔。我眼泪呼地涌出来了,说:‘政委,这米实在发不下去了。’
⑩ “政委头都没抬,厉声说:‘先把眼泪擦干!’沉默了好一会儿,他又说,‘发不下去就不发!前边还不知道有什么风风雨雨等着我们呢!咱们跟吃苦受罪没交情,可是它来了,咱也不躲躲闪闪。眼下,你觉得你很穷:可是照我看,你很富,你给全体同志吃了一副补药呢!肚子里的东西少了,脑子里的东西——革命意志、革命精神可就越来越多了。’说到这,政委哈哈大笑。这回轮着他揩眼泪啦!……这番话着实使我开窍。”
老李这会说:“发2两粮时,有人已经光吃野菜了……”老胡忽然想起了什么,“对了,有实物为证。这次特地托老李找了几种带来。”
这时,我才知道盆里栽的不是什么奇花异草。“这叫苦麻菜,可以像牛吃草一样生吞活嚼。这叫苦栽,上好的猪草。那是野芹菜……栽起来,偶尔吃一点,它能教你看得远,想得透,学会对待富裕和贫困!”说着,老胡抱出一大把菜叶子,“这点栽不了的残余,咱们消灭它。承晔,来,拿去让妈妈洗洗!”
屋里跑出一个十二三岁的男孩子,接过菜叶子跑走了。
望着那蓬在红领巾旁微微颤动着的翠绿的野菜叶子,我心头热乎乎的。
当我怀着一种感激和激动的感情,喝着那碗苦涩的野菜汤时,我已经忘掉了到这里是为了采访,倒像跟他俩一道坐到那浓密的山林里了。
(有删改)
[注]《理财》讲述了胡行长等人在革命和建设时期节省开支、求存图强的故事,节选的这一部分与“账本”有关。
18.(4分)下列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讲述的革命往事发生在1934-1937年南方红军游击战争时期。
B.老李戳着账本强调6个铜子,表明他一直记恨着老胡当年的行为。
C.第二次写盆栽,列数野菜名,有助于读者捕捉人物性格的闪光点。
D.结尾部分“我”“心头热乎乎的”,是因为感受到革命精神在延续。
19.(4分)★主人公老胡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
20.(4分)政委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请结合下面这句话简要分析。
眼下,你觉得你很穷;可是照我看,你很富,你给全体同志吃了一副补药呢!
21.(4分)小说中“账本”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2.(4分)本文与课文《我的叔叔于勒》都以回忆往事的角度来叙述故事。请运用你的学习经验,尝试从情节安排或主题表达方面,简要分析本文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18.B 19.①革命信仰坚定 ②恪尽职守 ③不忘革命本色 20.①政委就近取喻,创造宽松对话氛围,能缓解下属工作压力。②政委智慧乐观,对穷和富有辩证认识,能说服下属转变态度、改变认识。 21.①增强故事的历史感和真实性。②连接现实和回忆,串联人物和事件。 22.示例一:以回忆的角度叙述故事,情节安排相对自由。南方红军游击战争长达三年,小说根据需要只选取了“银钱官司”“粮源断绝”“与政委交谈”等场景,穿插在现实采访的过程中,故事似断实连,节省了不必要的交代。
示例二:以回忆的角度叙述故事,丰富了小说的思想内涵。小说在回忆老胡、老李的往事中融入他们的新感受,也写及“我”的新认识,凸显了革命意志、革命精神的历史传承和现实价值。
【解析】18.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
B.“表明他一直记恨着老胡当年的行为”理解分析不正确。结合第⑤段“老李笑着和我握了握手,转身从屋里出来,手里攥着个钉着大红五角星的挎包,说道:‘老胡这个人真是一个钱捏得出水来’”“说罢,他抹了抹胡子,开心地笑了”可知,老李戳着账本强调6个铜子,表明他一直记着老胡当年的行为,突出老胡的精打细算,恪尽职守,并非“记恨”老胡。
故选B。
19.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结合第②段“红军主力长征了,一支不满200人的红色游击队,被敌人重兵围困在南方一片苦寒的山区里。他们餐风饮露、茹苦含辛地坚持着,从1934年到1937年,整整3年。胡行长就是当年那支游击队的供给部长、现在省人民银行的行长”可知,从1934年到1937年,整整3年,老胡坚持在南方山区打游击战,可见他革命信仰坚定;
结合第⑤段“老胡这个人真是一个钱捏得出水来”,第⑥段“账本纸页发了黄,麻布面子也磨损不堪了。里面,一笔笔账目,日清月结,很是清楚。重见旧物,老胡露出激动的神色”可知,老胡记账清楚仔细,精打细算,可见他恪尽职守;
结合第 段“这叫苦麻菜,可以像牛吃草一样生吞活嚼。这叫苦栽,上好的猪草。那是野芹菜……栽起来,偶尔吃一点,它能教你看得远,想得透,学会对待富裕和贫困”可知,老胡在新时代还要吃苦菜,可见老胡不忘革命本色。
20.考查赏析词句。
结合“眼下,你觉得你很穷;可是照我看,你很富,你给全体同志吃了一副补药呢”分析,结合第⑨段“政委正把洗净的野菜,一把把往清水里扔。我眼泪呼地涌出来了,说:‘政委,这米实在发不下去了’”,第⑩段“政委头都没抬……这番话着实使我开窍”可知,这句话是老胡去向政委倾诉工作压力,政委开导老胡时说的话,政委将老胡发米比作是给全体同志吃补药,这是运用了比喻的说法,使谈话氛围更轻松,同时也缓解了老胡此时的工作压力;政委的话中还有着对穷和富的辩证认识,能够说服老胡转变态度、改变认识,这使我们感受到政委的智慧乐观。
21.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
结合第⑤段“他揭开账本,找出一行,用手指戳着念下去,‘4月8日,老根购粮,支洋980;吃饭打尖,铜元6枚’”,第⑥段“账本纸页发了黄,麻布面子也磨损不堪了。里面,一笔笔账目,日清月结,很是清楚。重见旧物,老胡露出激动的神色”,第⑦段“老胡拿着账本边念边说”,第⑧段“‘17日,发出米24斤半’——每人减成2两。‘18日,发出米12斤4两’”可知,账本上真实记录了当时的粮食供给情况,人物数据真实,增强故事的历史感和真实性;同时,账本也在文中起到了连接现实和回忆的作用,串联起文章的人物和事件。
22.考查分析写作手法。
结合第①段“访问胡行长,是为了给一篇革命回忆录补充材料”,第②段“红军主力长征了,一支不满200人的红色游击队,被敌人重兵围困在南方一片苦寒的山区里。他们餐风饮露、茹苦含辛地坚持着,从1934年到1937年,整整3年。胡行长就是当年那支游击队的供给部长、现在省人民银行的行长”,第⑤段“老李笑着和我握了握手,转身从屋里出来,手里攥着个钉着大红五角星的挎包,说道:‘老胡这个人真是一个钱捏得出水来!’他打开挎包,掏出一个账本,冲着老胡一扬,板起面孔说:‘咱俩还有银钱官司哩!你看,白纸黑字’”,第⑥段“重见旧物,老胡露出激动的神色,‘一点也不错,那时,敌人向山区反复开展了“搜剿”。粮源断了,唯一的办法就是:勒紧裤带子,熬!究竟该勒多紧?我夜里想到天明’”,第⑧段“我把秤杆一扔就去找政委了”,第⑩段“政委头都没抬……这番话着实使我开窍”可知,小说以回忆的角度叙述故事,在情节安排上相对自由。南方红军游击战争长达三年,老胡经历的事情很多,但是小说通过只选取了“银钱官司”“粮源断绝”“与政委交谈”等场景,穿插在“我”的现实采访的过程中,故事似断实连,节省了不必要的交代,显得情节紧凑不拖沓;
结合第 段“这叫苦麻菜,可以像牛吃草一样生吞活嚼。这叫苦栽,上好的猪草。那是野芹菜……栽起来,偶尔吃一点,它能教你看得远,想得透,学会对待富裕和贫困”,第 段“屋里跑出一个十二三岁的男孩子,接过菜叶子跑走了”,第 段“望着那蓬在红领巾旁微微颤动着的翠绿的野菜叶子,我心头热乎乎的”,第 段“当我怀着一种感激和激动的感情,喝着那碗苦涩的野菜汤时,我已经忘掉了到这里是为了采访,倒像跟他俩一道坐到那浓密的山林里了”可知,小说以回忆的角度叙述故事,使得小说主题主突出,丰富了小说的思想内涵。小说在回忆老胡、老李的往事中融入他们的新感受,也写及“我”的新认识,凸显了革命意志、革命精神的历史传承和现实价值。
(16分)(2023·新疆·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句话的魔力
贺平安
①初中开学那天,我坐在人头攒动的教室里,忍受着陌生眼光的打量,像个异类。周遭传来热络的交谈,我装出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只想快点有人来解救我。
②这时,他出现了,一张热情洋溢的脸。他拍着我的肩膀,主动和我打招呼,瞬间化解了我的尴尬。
③他声音低沉,每到他发言的时候,便是全班同学的耳膜放松时刻。他的体育很好,一身小麦色的皮肤,膝盖或是手肘处会出现打球摩擦产生的伤痕。他的酒窝很深,尤其喜欢坏笑,嘴角扬起,仿佛能酝酿出甜甜的果酒。他走路的时候常常会忍不住踮一踮脚,做出要跳跃的姿势,无时无刻不想投个三分球。
④我从来不知道人的脊背可以挺得这么直。以往上课,听得懂的课我勉强能坐得端正,要是听不明白,就干脆趴在桌子上,腰背弓得像只炸毛的猫。可是他坐到我后面的这段时间,我每节课都把背挺得笔直,听到他讲有趣的事情,脸上也会浮现笑容。那些学习上的阵痛、生活上的畏缩,似乎都随风消散了。
⑤这一天午后,阳光明媚,湛蓝色天空上浮着棉白的云,空气中透着植物被晒暖后的清新香气。我趴在桌子上无所事事地等待下节课的来临,却出乎意料地收到他的邀请:“体育课一块儿打球吗?”
⑥我迅速直起身子,左右看了看:“和我吗?我可不会打篮球。
⑦“哪有男孩子不会打篮球的?”他的眼睛明亮得像天上的星星。
⑧“我……”
⑨“你别怕,勇敢点!要不咱们打羽毛球”
⑩他背后是耀眼夺目的午后日光,一如他灿烂的笑容,照亮了空气里上下漂浮的尘埃。
绿茵茵的草地上扎堆站着两支足球队,阴凉处的乒乓球桌也里三层外三层地位了一群人。羽毛球场馆因为离得远,反而一片清净。人很少,我依然感到紧张,生怕自己球技不佳被人笑话。
他双腿蹬地有力,臂膀舒展,每出都抢先搂住半空中的羽毛球。我也不示弱,挥动着手上的球拍,大开大合,果断地反击。
渐渐地,围观的同学越来越多。我也受其感染,竭力去接他打出的每一个球。当最后一个球落地的时候,我输了,可人群里发出了一阵赞叹的欢呼声。他快步走到我面前,露出真诚的笑容,赞到:“你打得真不错!”
我看着他脸上的汗水,爽朗地冲他笑了笑。他突然收起挂在脸上的笑容,一本正经地直视我:“你别怕,对生活勇敢一点。”
“你别怕,对生活勇敢一点。”这句话好像有什么魔力。我那些潜藏的心理活动就像藏在深蓝海底的冰山,看不见也摸不着。可如今它被一个人彻底识破,跃跃欲试,蓄势待发。想成长、想变得更好的念头越发强烈,我迫不及待地要长成遮天蔽日的模样。
他使我懂得了勇敢的真正意义,让我得以在青春的起点,手持火把核武器,做最真实的自己。哪怕这一路有荆棘和风雨,也要高歌猛进,翻山越岭,再害怕也不停下。因为我知道,我勇敢的付出并不是为了得到什么。我来过,盛放过,就是青春的意义。
(选自《青年文摘》2023年第10期,有删改)
23.(4分)结合语境,解释第③段加点词语的含义。
24.(4分)选文第⑩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25.(4分)★简要概括“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26.(4分)文章题目中的“一句话”指的是哪一句?这句话有哪些“魔力”?
【答案】23.“酝酿”本指造酒的发酵过程,这里写他经常露出有感染力的笑容,表现出他的积极乐观。 24.不能。运用景物描写,写出午后阳光的明亮,渲染温暖的气氛:写出他的热情开朗,丰富人物形象:让“我”的心境发生变化,推动情节发展。(答出两点即可) 25.胆小怯懦、敏感内向、善于观察、不甘落后、勇于改变。(答对四点。意思接近即可) 26.一句话指“你别怕,对生活勇敢一点。”这句话的魔力有:让“我”由怯懦走向勇敢。想要成为更好的自己:让“我”懂得勇敢的真正含义,敢于做真实的自己;让“我”明白青春就要无所畏惧,不求回报,做勇敢的自己。
【解析】23.考查词语的理解。
此类题先解释词语本来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分析。结合第②段“这时,他出现了,一张热情洋溢的脸。他拍着我的肩膀,主动和我打招呼”,可见“他”是一个积极乐观的人;结合第②段“他的酒窝很深,尤其喜欢坏笑,嘴角扬起”,可知本句描写的是“他”爱笑的性格特点;据此概括答题即可。
24.考查中间段的作用。
中间段的作用:1、结构上:①承上启下;②呼应标题(开头、结尾);③做铺垫;④推动情节发展;⑤使文章脉络清晰。2、内容上:①承接上文……,引出下文……;②强调……,点明中心;③若为插叙段,补充说明……的内容;④若为环境描写段,则是渲染气氛、烘托心情、展现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运。
内容上:首先,第⑩段“他背后是耀眼夺目的午后日光”中的“日光”,既指自然界的日光,也就是运用景物描写,写出午后阳光的明亮,渲染温暖的气氛;又是指“他”的性格特点:积极乐观、热情开朗。再次,“照亮了空气里上下漂浮的尘埃”,中的“尘埃”,不仅指自然界的尘埃,更是指“我”的性格弱点:胆小怯懦、敏感内向;“照亮了空气里上下漂浮的尘埃”,就是指让“我”的心境发生变化。结构上: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引出下文的叙述。
25.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结合第①段“初中开学那天,我坐在人头攒动的教室里,忍受着陌生眼光的打量,像个异类”,可见“我”的胆小怯弱;“周遭传来热络的交谈,我装出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可见“我”不善与人交流、敏感内向;结合第⑤段“这一天午后,阳光明媚,湛蓝色天空上浮着棉白的云,空气中透着植物被晒暖后的清新香气”、第 段“他双腿蹬地有力,臂膀舒展”,可见“我”善于观察;结合第 段“可如今它被一个人彻底识破,跃跃欲试,蓄势待发。想成长、想变得更好的念头越发强烈,我迫不及待地要长成遮天蔽日的模样”、第 段“他使我懂得了勇敢的真正意义,让我得以在青春的起点,手持火把核武器,做最真实的自己。哪怕这一路有荆棘和风雨,也要高歌猛进,翻山越岭,再害怕也不停下”,可见“我”不甘落后、勇于改变。
26.考查内容和主旨的理解。
第一问。结合第 段“他突然收起挂在脸上的笑容,一本正经地直视我:‘你别怕,对生活勇敢一点。”第 段“你别怕,对生活勇敢一点。’”,可知这句话指“你别怕,对生活勇敢一点”。
第二问。结合第 段“我那些潜藏的心理活动就像藏在深蓝海底的冰山,看不见也摸不着。可如今它被一个人彻底识破,跃跃欲试,蓄势待发”、“想成长、想变得更好的念头越发强烈”,可知:这句话让“我”由怯懦走向勇敢,想要成为更好的自己。结合第 段“他使我懂得了勇敢的真正意义,让我得以在青春的起点,手持火把核武器,做最真实的自己”,可知:这句话使我懂得了勇敢的意义,要做真实的自己;结合“哪怕这一路有荆棘和风雨,也要高歌猛进,翻山越岭,再害怕也不停下”,可知:这句话让“我”明白青春就要无所畏惧,不求回报,做勇敢的自己。
(20分)(2023·陕西商洛·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厨师的书法
①老余炖的汤瓶鸡,一绝。
②我千里迢迢从北京过来,一定要赶到小饭店去吃个汤瓶鸡。老余的小饭店在大山深处,国道边上,一路七弯八绕,才能在小饭店里吃上一顿。放下筷子,却是深深的满足:“道道菜都好吃!”
③小饭店开了三十年,如今已成风景。饭店老板兼首席大厨老余,是风景中的风景。老余技艺满身,会做菜还能聊天。会做菜不稀奇,一个大厨,没有一手绝活怎么行?没有推陈出新的功夫,怎么在饮食丛林里屹立不倒?所以作为大厨,手中一柄铁勺,那是安身立命的武器,舞出一朵花来,也不是什么过分的事,吃饭工具而已。但能聊天,就不一样了。
④老余聊天,并非瞎扯。老余聊天,是“海聊”,“神聊”,就如说书一般,娓娓道来,使人如沐春风,如浴温泉,一席终了,宾主尽欢,来者神清气爽,依依拱手作别。老余有如此功力,原因一是老余有聊天的天赋;二是老余肚里有故事。有时候,你真说不好那些食客来到这里,到底是为了吃老余做的汤瓶鸡呢,还是为了听老余讲故事。
⑤但老余最好的本事,乃在书法。四十年前,老余还是小余,小余还是村庄里小学校的代课老师,小余老师在教孩子们识字的时候,认识到把字写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于是他开始学写字。后来,他出了门,打工谋生,不得不把手中的毛笔也放下了。
⑥一人一瓶啤酒,我和老余面对面坐着聊天。老余说,他这家小饭店,其实不只是家小饭店。
⑦怎么说呢,老余1985年从外地回到老家,跟妻子一道,在镇上开了一家饭店,名曰“春燕”——春天的燕子飞回来了。就此,老余开启了他作为一名厨师的生涯。从此以后,锅碗瓢盆,油盐酱醋,老余的日子充满了人间的烟火,充满了扎实的幸福。
⑧几年之后,小饭店挪了地方,转移到百步远的一幢小木屋。老余把饭店的名字改为“途中”,一直用到现在。
⑨我问老余,“途中”何谓?
老余答曰,活着活着,越来越明白,人生永远是在半道上。比方说吧,我老余菜烧得好,方圆百里,大家都知道我老余厨艺不错,这就到顶了吗?不可能。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开饭店挣了钱,日子过得舒坦起来,我就可以跷跷二郎腿了吗?远着呢。人活着,哪里是为了挣钱?一天不干活,我一天就不痛快。这是为了过得充实——那我老余,为什么还要写字呢?写字,那是我的爱好,是心里真正欢喜的事。后来我把这个爱好又捡起来了。我一拿起笔,笔一动宣纸上划拉出笔画线条来,嘿!我的精神就愉快了……你说,我是不是,每件事,都是在途中?
老余见我点头,又说,你再看看这个‘途’字。余,在走路。说明我老余,一直是在路上的。这是一种快乐。一路上看看风景,不是很好吗?
现在老余一有空,就钻进二楼的书房,在那里练字。他一钻进书房,身上的烟火气就消失了,就有了书卷气,有了沉静气。他习的是王羲之的帖。我问老余,写字跟做菜,有相通么?老余说,异曲同工。做菜要掌握火候,知道什么时候加料,写字要懂得运笔,熟悉笔墨的性情。
这么一想,老余说得真对。做菜,写字,道理是相通的。说白了,是一种悟性,是你对工具的熟悉。当你对笔、墨与纸的关系,或者对菜肴与水火的关系了解透彻,运用娴熟之时,这些东西就会成为表达内心的一种工具。工具不再重要,内心才变得最重要。
这就是境界。这也是人生。
对老余来说,做菜的时候,锅铲就是他的毛笔;写字的时候,毛笔就是他的锅铲。做什么不重要,用什么心思去做,才是最重要的。
比方说吧,有一回,有熟客要接待朋友,让老余煨好二十个汤瓶鸡,第二天中午送到县城去。老余想来想去,决定不送。不送,不是因为老余耍大牌,也不是嫌路太远,更不是炖不出那么些鸡。真正的原因,是老余知道,他的汤瓶鸡只有在这个山高林密的路边饭店味道才正宗。他煨汤瓶鸡,要用木炭火,煨上三小时。快了,猛了,出来的味道都不对;煨好送去,肉老了,汤凉了,味道更不对——到时,岂不是要砸他的招牌?也只好得罪一下熟客了。
老余开店几十年,三教九流的人都见识过,都打过交道。老余听话听音,三句话一接,就知道对方的身份甚至口味。
现在,老余也是偶尔才下厨了。他下厨已不再是为了挣钱。就像他写字,不是为了搞艺术一样。人家说,老余,你的字这么好,可以去参加‘省展’、‘国展’了。老余摇头,说:“不去。人家王羲之、张旭,有没有参加过‘省展’、‘国展’?肯定没有嘛。”人家又说,老余,你的饭店这么有名、怎么不多开几家分店,搞一个连锁。“老余也摇头,说:“我只要一个小小的店就够了”。
继续喝酒,聊天。老余说,做菜跟书法,还有一个相通的地方,就是永远没有第一,也永远没有终点——不过都是‘途中’。
我盛了一碗鸡汤,慢慢喝了,味道真好。
27.(4分)从老余的角度,概括本文都写了哪些事?
28.(4分)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现在老余一有空,就钻进二楼的书房,在那里练字。他一钻进书房,身上的烟火气就消失了,就有了书卷气,有了沉静气。(结合语境,简要描述加点词所表现的人物心理。)
(2)我盛了一碗鸡汤,慢慢喝了,味道真好。(赏析结尾的妙处。)
29.(4分)文中第⑥段加波浪线的句子“老余说,他这家小饭店,其实不只是家小饭店。”这句话有什么深意?
30.(4分)★你认为文中的老余是一个怎样的人?
31.(4分)老余为什么给自己的饭店改名为“途中”?“途中”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案】27.①老余擅长做菜,还擅长与人聊天;②老余回乡开小饭店,业余喜欢练习书法;③老余和“我”聊天,他认为做菜和写字的道理是相通的;④老余为了维护饭店的声誉,拒绝了熟客让他往县城送二十个汤瓶鸡的要求;⑤老余拒绝别人提出的让他参加书法展、搞连锁店的建议。 28.(1)“钻进”在这里有专心投入的意思,作者连用两个“钻进”,既表现了老余业余时间很喜欢练习书法,又形象地表现出他练习书法时专注、投入的态度,突出了老余对书法艺术的酷爱。(2)①照应了开头;②味道真好暗指老余的聊天内容值得回味。 29.老余的小饭店不仅是谋生的工具,老余在经营小饭店的过程中,省察了人生,提高了境界,所以他说这家小饭店,其实不只是家小饭店。 30.文中的老余是一个厨艺高超、擅长书法、善于与人交流、淡泊名利、有原则、有智慧的人。 31.①“途中”的“途”字,拆开是“之”和“余”,“余”是主人公老余的姓,暗寓主人公老余一直走在“途中”;②“途中”是老余对人生境界的概括,人做每件事都是在“途中”,要学会享受“途中”的风景和快乐。
启示:示例一:在工作和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追求目的,也应感受快乐。
示例二:人生追求永无止境,这就是“途中”的意义。
【解析】27.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根据文章内容,把握事件的关键语句,一般用“谁做什么,结果如何”这样的形式来概括即可。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需要从“老余的角度”进行概括。文中第①—④段中“老余技艺满身,会做菜还能聊天”,由此概括:老余不仅擅长做菜,还擅长与人聊天;
根据:文中第⑤— “四十年前,老余还是小余,小余还是村庄里小学校的代课老师,小余老师在教孩子们识字的时候,认识到把字写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于是他开始学写字。后来,他出了门,打工谋生,不得不把手中的毛笔也放下了”“现在老余一有空,就钻进二楼的书房,在那里练字。他一钻进书房,身上的烟火气就消失了,就有了书卷气,有了沉静气”可概括:老余开小饭店的经历,喜欢练书法的爱好;
根据文中第 — “对老余来说,做菜的时候,锅铲就是他的毛笔;写字的时候,毛笔就是他的锅铲。做什么不重要,用什么心思去做,才是最重要的”可知,这里讲述了老余的人生感悟:做菜和写字的道理是相通的;
文中第 段“比方说吧,有一回,有熟客要接待朋友,让老余煨好二十个汤瓶鸡,第二天中午送到县城去……”讲述老余拒绝熟客让他往县城送二十个汤瓶鸡的要求的事;文中第 段“就像他写字,不是为了搞艺术一样……”讲述老余拒绝参加书法展、搞连锁店的建议的事。
据此回答即可。
28.考查词句赏析。
(1)考查关键词语的赏析。“钻进”在这里有专心投入的意思。在这段文字中,作者连用两个“钻进”的表达效果在于形象地描绘了老余对写字的投入和专注。这个词语以一种生动的方式表达了老余对写字的热情和决心,他就像一个不断钻研、深入探索的学者,用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去追寻自己的兴趣和热爱。同时,“钻进”也形象地描绘了老余进入书房后的状态。他全身心地投入写字,不再被外界的喧嚣和纷扰所干扰,仿佛在这个世界里只有他和他的字。这个词语形象地表达了老余的专注和投入,也展现了他对于写字的热爱和追求。总的来说,“钻进”这个词语在这段文字中的表达效果是形象地描绘了老余对写字的热情、专注和投入,同时也展现了他对于艺术和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2)考查句段的赏析。这句话再次强调了老余炖的鸡汤的美味,同时也与文章第①段“老余炖的汤瓶鸡,一绝”相呼应,使得文章首尾呼应,浑然一体。通过描述“我”慢慢品尝鸡汤并感叹其味道真好,表达了作者对老余烹饪技艺的高度认可和满足的情感。这也将读者带入了作者的情感世界,一同感受这种满足和赞赏。结尾的这句话虽然简洁,但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引发了读者对老余其他菜品的想象和期待,同时也激发了读者对老余这个人物的关注和兴趣。这种想象和期待使得文章在结束时仍能保持一定的张力和吸引力。综上所述,结尾句子“我盛了一碗鸡汤,慢慢喝了,味道真好。”的妙处在于回应了文章开头、传递了满足和赞赏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以及引发了读者的想象和期待。
据此回答即可。
29.考查句子含义的理解。
在文章中,作者与老余的对话中,老余说过:“我一家小饭店,已经不只是家小饭店了。”这个句子可以视为老余对于自己小饭店的独特理解和认识的一种表达。
首先,从文章中可以看出,老余的小饭店不仅仅是一个提供食物的地方。老余将小饭店视为一个能够与客人交流、分享人生经验和见解的地方。他善于与客人沟通,能够带给客人一种亲切和温暖的感觉。因此,老余的小饭店已经超越了提供食物的简单功能,成为了一个人们聚集、交流、分享人生经验的场所。
其次,老余的小饭店也代表了他对于人生的理解和追求。在文章第⑩段中,由“开饭店挣了钱,日子过得舒坦起来,我就可以跷跷二郎腿了吗?远着呢。人活着,哪里是为了挣钱?一天不干活,我一天就不痛快。这是为了过得充实——那我老余,为什么还要写字呢?写字,那是我的爱好,是心里真正欢喜的事”可知,这句话表明了老余对于人生的态度和追求。他并不将挣钱视为唯一的目标,而是追求一种充实、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通过经营小饭店,老余能够实现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追求,同时也为客人提供了一个温馨、舒适、有人情味的就餐环境。
最后,老余的小饭店也代表了他对于人生的态度和价值观。在文章第 段中,由“对老余来说,做菜的时候,锅铲就是他的毛笔;写字的时候,毛笔就是他的锅铲。做什么不重要,用什么心思去做,才是最重要的”可知,这句话表明了老余对于人生的态度和价值观。他并不看重外在的成就和荣誉,而是注重内心的修养和追求。通过经营小饭店,老余能够实现自己的内心追求和价值观,同时也为客人提供了一个温馨、舒适、有人情味的就餐环境。
综上所述,结合文中句子具体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老余的小饭店不仅是谋生的工具,老余在经营小饭店的过程中,省察了人生,提高了境界,所以他说这家小饭店,其实不只是家小饭店。
30.考查对人物性格的分析。要从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他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
文章①—④段中“老余煨的汤瓶鸡,一绝”“放下筷子,却是深深的满足:道道菜都好吃”“有时候,你真说不好那些食客来到这里,到底是为了吃老余做的汤瓶鸡呢,还是为了听老余讲故事”说明老余是一个厨艺高超、善于与人交流的人;
文章 段中“写字,那是我的爱好,是心里真正欢喜的事”“老余,你的字这么好,可以去参加‘省展’‘国展’了。老余摇头,说:‘不去。人家王羲之、张旭有没有参加过‘省展’‘国展’?肯定没有嘛’”“我只要一个小小的店就够了”, 段“做菜跟书法,还有一个相通的地方,就是永远没有第一,也永远没有终点——不过都是‘途中’。”说明老余是一个擅长书法、淡泊名利、有智慧的人;
文中第 段中“老余想来想去,决定不送。不送,不是因为老余耍大牌,也不是嫌路太远,更不是炖不出那么些鸡。真正的原因,是老余知道,他的汤瓶鸡只有在这个山高林密的路边饭店味道才正宗”,老余拒绝熟客的要求这件事,说明老余是一个有原则的人。
据此回答即可。
31.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根据文章第⑩段“老余答曰,活着活着,越来越明白,人生永远是在半道上”,第 段“老余见我点头,又说,你再看看这个‘途’字。余,在走路。说明我老余,一直是在路上的。这是一种快乐。一路上看看风景,不是很好吗”可知,“途中”的“途”字,拆开是“之”和“余”,“余”是主人公老余的姓,暗寓主人公老余一直走在“途中”。老余可能希望通过这个命名,表达出人生无常、变化不息的观念,也表达出他对于人生的态度——不追求永恒,而是享受旅途中的每一个瞬间。
示例:对于“途中”这个命名给我的启示,我认为它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注重过程而非结果。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我们不应该过于执着于目的地,而应该享受旅途中的风景和遇见的人。同时,“途中”也提醒我们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因为无论我们身处何处,都是在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都是在途中。
据此回答即可。
(16分)(2022·浙江金华·校联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劳动者
安石榴
①我好朋友曾经教我一个处世招子,她说:“你这种天生少几根筋的人……”天哪,她说的这是什么话呀,少一根筋就要命了,还几根?她说:“你这种人,买东西的时候,一定要睁大眼睛打量卖家,专挑那些面善的人,你才能少上些当。”
②好吧,事实证明这很好用。认识小万馒头铺万师傅一家就是这个原则的实践结果。小万是男生,我认识他的时候他二十多岁,细纤纤的,还是男孩样儿。宽眉,大眼,但都又浅又淡,我想可能这就把一些看起来锋利的东西淡化、中和了。他鼻子端端正正的,加上一张爱说爱笑的嘴,总是和和气气的样子。好像一家人的话都让他说了,他母亲和妻子不大爱说话,时时刻刻闷头干活。反正这样一个小作坊,完全以人力顶着呢,根本放松不得。
③小万的馒头铺只有三个品种:馒头、花卷、糖三角。用自制面粉,蒸出来个个胖嘟嘟的像小猪娃似的,好吃,实惠。
④小万的馒头铺的确是个小店铺,生产和售卖都在一个空间。正方形的小屋里,靠墙排列着一台笨重的和面机,一块超大的板,一个煤气灶,一溜儿顶棚“醒”馒头晾晒架,两摞半人高的面粉袋子垛,一个成品的货架。当然了,还有一个收钱的小子。买馒头的人只要站在门外,一切一目了然:他们的每个动作、每个人脸上的粉尘、每一块干净的屉布。
⑤小万爱笑爱说话,一边手脚不停地做,一边和顾客打交道。这样我便知道他直跟母亲在一起,结了婚也和母亲在一起。他妻子和他是发小。他转过身来一直比划到自己的下巴颌,说:“她小时候鼻涕这么长。”我知道他大半是在开玩笑,不住哈哈大笑,一边瞄他妻子。她正在把一块块面剂子揉成圆形馒头,没有抬头,也不反驳,抿嘴偷笑。他母亲已是一头白发,她没听见,只顾从售卖架上拿花卷装在袋子里递给我。
⑥慢慢地,我也知道了小万馒头铺的运作。他们一家每天凌晨一两点钟起床,一起用掉十几袋子面粉——五十斤一袋,一次蒸十二三屉,每屉二十三四个馒头。这是日常工作,不包括订单,比如有一次小万给北山大庙一次蒸了三万个馒头,一家人通宵达旦地干活。
⑦小万抖了抖刚刚倾入和面机的面口袋说:“这个活计干不长,熬人,消耗太大,没法干长。”
⑧我想这也是小店铺普遍的困境吧,干活的人不能一拨拔替代流动,老板当不成甩手掌柜,必须亲自下场劳作。母亲年纪大了,妻子必定还要带孩子——这时候,他们还没有孩子呢。
⑨就在我们聊这件事不久,小万妻子开始显怀了,肚子越来越大。但我旁观着,她的活儿还是那些。不然怎么办呢?小小的作坊,人手有限。
⑩接下来的几年,我们还在这个老旧的小区住着,小万娘儿三个依然在楼下的小店铺里做着馒头、花卷和糖三角,小万的女儿由孩子的外祖母带着,偶尔能在店里看到。小姑娘笑眯眯的,模样像父亲,看起来要到上学的年龄了。
然后,忽然有一天,毫无征兆地,小店换人了。也是一家三口,但不是小万一家了。我吃了一惊,仰头看门面,还是原来的匾额,这么多年风吹雨打,“小万馒头铺”几个字依然清清楚楚。
我问:“换主人了吗?”
男人回答:“是的。”
我发现他和小万不是一个类型的男人,立刻丧失了闲谈的兴趣。新主人增加了品种,除了之前的馒头、花卷和糖三角,还增加了小米发糕、荤素包子、酥饼,等等。然而小店并未坚持多久,也就一年多吧,闭店了。邹居吴大妈说:“干啥都轻飘飘的,不干黄了才怪呢。”再开业的时候,牌匾换了,主人也换了,这一家专营自产蜂蜜。
每天出门上班都经过店铺,我偶尔会想起小万,他们一家在干吗呢?这个问题会在我的脑子里一闪而过,不会久留,各人有各人的事儿,哪有闲心面面俱到。
有一年,深秋的一个晚上,我们单位聚餐之后,我打车回家,一上出租车,司机和我都笑了,原来是小万。几年没见,小万还是小万,只是稍微胖了点,倒是显得成熟了许多。我这才知道,小万这几年都做了什么。他先是买了一套学区二手房,安排孩子上学之后,两口子一起去学开车,考下驾驶证就买了一辆出租车,夫妻搭档,白天妻子开,晚上小万接手。
小万说:“我媳妇白天开车,兼顾着接送孩子上下学,我妈给我们做饭看家。”
我说:“一家人在一起,挺好的呀。”
“那是。”小万哈哈笑着说。
“不过,还是挺辛苦。”我说。
小万连连摇头,说:“不不不,我挺知足。自己的车,自己说了算,虽然挣不了大钱,生活自给自足。”他转头看了我一眼,说:“大姐,老话讲孩子老婆热烷头,还说,细水长流,我都信,真心相信。”
(原载《小说月刊》2021年第6期)
32.(4分)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强调小万馒头铺只有三个品种?
33.(4分)画线段落在文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34.(4分)★作者是如何来描写小万这个人物形象的?
35.(4分)有人说小说标题改成“小万馒头铺”会更好,你怎么看?请说明理由。
【答案】32.体现小万一家人用心、认真地将售卖的馒头做好;与后文馒头铺新主人售卖品种多却很快闭店形成对比。 33.生产与售卖的环节都清楚地展现出来,使买东西的人更放心;体现小万一家人为人“干净”;为后文写小万家生意经营的好做铺垫;为后文接手者没多久就闭店了形成对比。 34.外貌描写,写小万爱说笑、和气的特点;语言描写,小万知足常乐;对比,凸显小万为人实在。 35.示例:我认为“小万馒头铺”好。“小万馒头铺”为文章的线索,主要围绕“小万”展开,点明文章的主要内容。
【解析】32.考查句段作用。
第③段“小万的馒头铺只有三个品种:馒头、花卷、糖三角”,第⑩段“小万娘儿三个依然在楼下的小店铺里做着馒头、花卷和糖三角”,反复强调小万馒头铺只有三个品种,品种相对少;联系第②段“他母亲和妻子不大爱说话,时时刻刻闷头干活。反正这样一个小作坊,完全以人力顶着呢,根本放松不得”,第③段“用自制面粉,蒸出来个个胖嘟嘟的像小猪娃似的,好吃,实惠”可知,品种少更能体现小万一家人用心、认真地将售卖的馒头做好;
联系第 段“新主人增加了品种,除了之前的馒头、花卷和糖三角,还增加了小米发糕、荤素包子、酥饼,等等。然而小店并未坚持多久,也就一年多吧,闭店了”可知,与后文新主人增加了品种却很快闭店了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小万一家人为人实在,做人踏实。
33.考查句段作用。
画线句“小万的馒头铺的确是个小店铺,生产和售卖都在一个空间。正方形的小屋里,靠墙排列着一台笨重的和面机,一块超大的板,一个煤气灶,一溜儿顶棚‘醒’馒头晾晒架,两摞半人高的面粉袋子垛,一个成品的货架。当然了,还有一个收钱的小子。买馒头的人只要站在门外,一切一目了然:他们的每个动作、每个人脸上的粉尘、每一块干净的屉布”可知,主要写了小万的馒头铺虽然很小,生产和售卖都在一个空间,但是摆放的东西有序,买馒头的人站在门外一目了然,生产与售卖的环节都清楚地展现出来,使买东西的人更放心;“他们的每个动作、每个人脸上的粉尘、每一块干净的屉布”,表面在说他们的动作、粉尘、屉布干净,实际上是体现小万一家人做事踏实靠谱,为人“干净”,联系第⑤段“小万爱笑爱说话,一边手脚不停地做,一边和顾客打交道”,第⑥段“慢慢地,我也知道了小万馒头铺的运作。他们一家每天凌晨一两点钟起床,一起用掉十几袋子面粉——五十斤一袋,一次蒸十二三屉,每屉二十三四个馒头。这是日常工作,不包括订单,比如有一次小万给北山大庙一次蒸了三万个馒头,一家人通宵达旦地干活”等语句可知,为后文写小万家生意经营的好做铺垫,联系第 段“我发现他和小万不是一个类型的男人,立刻丧失了闲谈的兴趣。新主人增加了品种,除了之前的馒头、花卷和糖三角,还增加了小米发糕、荤素包子、酥饼,等等。然而小店并未坚持多久,也就一年多吧,闭店了”等语句可知,为后文接手者没多久就闭店了形成对比。
34.考查表现手法。
第②段“小万是男生,我认识他的时候他二十多岁,细纤纤的,还是男孩样儿。宽眉,大眼,但都又浅又淡,我想可能这就把一些看起来锋利的东西淡化、中和了。他鼻子端端正正的,加上一张爱说爱笑的嘴,总是和和气气的样子”,运用外貌描写,写小万宽眉,大眼又浅又淡,鼻子端正,表现其爱说笑、和气的特点;
第 段“不不不,我挺知足。自己的车,自己说了算,虽然挣不了大钱,生活自给自足”,运用语言描写,表现了小万知足常乐的特点;
第③段“小万的馒头铺只有三个品种:馒头、花卷、糖三角。用自制面粉,蒸出来个个胖嘟嘟的像小猪娃似的,好吃,实惠”,第 段“新主人增加了品种,除了之前的馒头、花卷和糖三角,还增加了小米发糕、荤素包子、酥饼,等等。然而小店并未坚持多久,也就一年多吧,闭店了。邹居吴大妈说:‘干啥都轻飘飘的,不干黄了才怪呢。’”,将小万与接手的人进行对比,凸显小万家做的馒头品种相对少质量好,凸显小万为人实在。
35.考查文题的作用。明确观点,结合文章内容、主旨表述原因即可。
示例:不好。原因:文章围绕“小万”展开,写了小万一家三口实在经营“小万馒头铺”,得到大家的认可,生意很好,后来“小万馒头铺”被接手,结果经营没多久就闭店,后来写偶遇开出租车的小万。文中的小万一家人,接手馒头铺的一家人,身为出租车司机的小万都属于“劳动者”,联系第①段“你这种人,买东西的时候,一定要睁大眼睛打量卖家,专挑那些面善的人,你才能少上些当”可知,劳动者的形象是作者着重体现的,点明主旨。“小万馒头铺”不能点明文章的主旨。
(2023·湖南郴州·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小说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题字慰英雄
陈忠实
①深秋时节的一天后晌,朱先生在书院背后的原坡上散步,金黄色的野菊花开得一片灿烂,坡沟间弥漫着馥郁的清香,遍坡漫沟热烈灿烂的菊花掩盖不住肃煞的悲凉。他看见一辆汽车在河川公路上自西向东急驶,搅扇起来的滚滚黄尘骤起四散,汽车开到书院对面时却放缓速度,在滋水河边上停下来,一个人挽起裤子涉水过河,沿着通往书院的弯弯小路走上来,朱先生看清他的衣着原是一位军人,便转过身依然瞅着山坡和河川深秋时节的田园景致。这里宁静安谧的田园景致与整个即将沦陷的中国是如此不协调,他怨愤以至蔑视中国的军人,无法理解如此泱泱大国如此庞大的军队怎么就打不过一个弹丸之地的倭寇?看门的张秀才在书院围墙外的坡田上呼叫他:“你的学生鹿兆海来咧—”朱先生撩起袍襟急步走下坡来。
②走进书房,鹿兆海神情激动地说:“先生,我想请你给我写一张字儿。”
③朱先生轻淡地问:“你大老远儿从城里开上汽车来,就要这一张字儿?”鹿兆海诚挚地说:“是的,是专意儿来的。”朱先生调侃地笑笑:“你不觉得划不着吗?为我的那俩烂字值得吗?”鹿兆海并不觉察朱先生的情绪,还以为是先生素常的伟大谦虚,于是倍加真诚地说:“我马上要出潼关打日本去了,临走只想得到先生一幅墨宝。”朱先生扬起头来,急不可待地问:“你们开到啥地方去?”鹿兆海说:“中条山。”
④朱先生从椅子上站起来,满脸满眼都袒露出自责的赧颜:“兆海,请宽容我的过失。我以为你们在城里闲得无事把玩字画。”鹿兆海连忙站起扶朱先生坐下:“我怎么敢怪先生呢!我们师长听说我要来寻先生,再三叮嘱我,请先生给他也写一幅。他说他要挂到军帐里头……”朱先生的脸颊抽搐着,连连“哦哦哦”地感叹着,如此受宠若惊的现象在他身上还未发生过。朱先生近来常常为自己变化无常的情绪事后懊悔,然而现在又进入一种无法抑制的激昂状态中,似乎从脚心不断激起一股强大的血流和火流,通过膝盖穿过丹田冲击五脏六腑再冲上头顶,双臂也给热烘烘的血流和火流冲撞得颤抖起来,双手颤巍巍地抓住兆海的双肩:“中条山,那可是潼关的最后一道门扇了!”鹿兆海也激昂起来:“要是守不住中条山,让日本兵进入潼关践踏关中,我就不回来见先生,也无颜见关中父老。”
⑤朱先生滴水入砚亲自研墨,鹿兆海要替朱先生研墨遭到无声而又坚决的拒绝。朱先生控制不住手劲,把渐渐变浓的墨汁研碾出砚台。朱先生亲自裁纸,裁纸刀在手中啪啪颤着,从笔架上提起毛笔在砚台里蘸墨,手腕和毛笔依然颤抖不止。朱先生挽起右臂的袖子,一直捋到肘弯以上,把赤裸的下臂塞进桌下的水桶,久久地浸泡着,冰凉的井中水起到了镇静作用,他用布巾擦擦小臂,旋即提笔。果然不再颤抖,一气连笔写下七个道劲飞扬的草体大字:砥柱人间是此峰 。
⑥朱先生停住笔说:“这是我写的一首七绝中的一句。我刚中举那阵儿年轻气盛,南行回来登临华山诵成的。现在我才明白,我连一根麦秆儿的撑劲都没有,倒是给你的师长用得上。”鹿兆海也情绪波动,泪花涌出。朱先生重新铺就一张横幅,蘸饱墨汁再次毅然落笔:白鹿精魂 。
⑦朱先生写完放下毛笔,猛然抬起手咬破中指,在条幅和横幅左下方按盖印章的部位,重重地按上了血印。鹿兆海吃惊地看见朱先生中指上滴滴嗒嗒掉到字画上的血花儿,扑通一声跪下去:“朱先生放心,我一定要拿敌人的一桶血赔偿先生……”朱先生怆然吟诵:“王师北定中原日, 捷报勿忘告先生哦!”
(节选自《白鹿原》,有删改)
36.(2分)围绕“题字”,选文中朱先生的情绪和行为有哪些变化?
轻淡调侃—( )—激动题字—( )—怆然吟诗
37.(4分)赏析第⑤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朱先生挽起右臂的袖子,一直捋到肘弯以上,把赤裸的下臂塞进桌下的水桶,久久地浸泡着, 冰凉的井中水起到了镇静作用,他用布巾擦擦小臂,旋即提笔。
38.(4分)文中三处提到“中条山”,试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39.(4分)★结合选文简要分析朱先生这个人物形象。
【答案】36. 自责赧颜(自责愧赧) 咬指盖印(滴血盖印) 37.细节描写(动作描写)。通过一系列动作,写出了朱先生受到爱国将士激励,准备书写,自我镇定的过程,表现了朱先生对为抗日将士题字的认真郑重。 38.①突出“中条山”特殊的战略位置,暗示日军侵华形势的严峻; ②推动情节的发展,促使朱先生下决心题字慰英雄,使小说波澜起伏; ③凸显人物形象,表现出朱先生和鹿兆海深挚的爱国之情和刚烈的民族气节。 39.他爱憎分明,他痛恨的,极尽挖苦之能;他敬佩的,又极尽支持之力。他坦诚真挚,在发现误会鹿兆海之后,真诚道歉。他正直爱国,作为知识分子有心报国却力有不逮,唯有以题字来寄托他的赤子之心和忧国之情。
【解析】36.考查分析人物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的能力。解答时,全面把握文章内容,抓住体现人物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的语句进行分析概括。
第一空,由第④段中“朱先生从椅子上站起来,满脸满眼都袒露出自责的赧颜”“然而现在又进入一种无法抑制的激昂状态中”可知,朱先生听鹿兆海说到他要到中条山抗倭,为自己之前的态度感到非常自责愧赧,继而又表现得情绪激昂,可概括为:自责激昂;
第二空,由第⑦段中“朱先生写完放下毛笔,猛然抬起手咬破中指,在条幅和横幅左下方按盖印章的部位,重重地按上了血印”的内容可知,朱先生咬破中指,在条幅和横幅上按上了血印,可概括为:咬指盖印。
据此填空即可。
37.考查词句的赏析。解答时,首先根据句子内容分析其采用的修辞手法或描写方式,再结合句子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
通过句中“挽起右臂的袖子,一直捋到肘弯以上,把赤裸的下臂塞进桌下的水桶,久久地浸泡着,冰凉的井中水起到了镇静作用,他用布巾擦擦小臂,旋即提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1.1小说阅读 人物形象的概括
考向1:人物形象概括
(16分)(2023上·河南洛阳·九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六谷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江心洲因为还有六谷糊吃,常常有江南江北逃荒的人来要饭。
②一天,一个四十岁左右的女人来到我家门前,对我妈妈说她不是要饭的,是给人做针线活儿的,只要给口六谷糊吃就行。妈妈看她和善端庄的样子,把地请进屋里,用大海碗装了一大碗六谷糊,让她慢慢吃。妈妈讲:“你先在我家住下。没有好的,六谷糊管你吃饱。回头我帮你一家一户地问,问好了活儿你再去做。”
③她的针线活儿果然不错,还会给小孩做新衣。妈妈替她对人家说,除管六谷糊以外,还应每天付点儿工钱,随便给。因为农活儿多,许多人家都请她做针线活儿。她睡在我家,晚上给我和妹妹每人都缝了新衣。妈妈要付她工钱,地说什么也不要。于是,妈妈让我们认她做大姨。
④半年后,大姨被家里人接回去了。临走的时候,她瞒着妈妈把挣的工钱扣在碗里留下了,还对妈妈千恩万谢。妈妈说:“要谢,你就谢六谷糊。”
⑤1949年秋天,解放军渡江南下。太阳照在晚秋的六谷秆上,六谷散发着清香。
⑥“妹子……”有人叫妈妈。妈妈转头一看,把手中盛六谷子的篮子扔在地头,去迎接大姨。大姨身穿军装,打着绑腿,腰束皮带,挂着手枪,好不威武。她把战马的缰绳递给我,自己跨过田塍,扶起篮子,一根根地捡拾撒在地头的六谷棒子。“她大姨呀,你是解放军啦,不是做针线活儿的?”妈妈边说边马前马后地相起马来,“这马,咋这么瘦?皮包骨头!哎哟,背上的肉都烂了!畜生通人性。马呀马,这疼痛要多大忍劲儿啊!”
⑦这是一匹黑色的战马,虽然伤痕累累,但它仍挺胸昂首,不屈地瞪着双眼。“这马叫‘黑旋风’,在三大战役中一路驮炮,走到了这里。”大姨走到马前,爱怜地抚摸着它的鬃毛,说:“妹子,你过去对我说六谷糊沾着神气,这马就交给你了,用六谷糊把我们这大功臣调养好吧。”
⑧妈妈弯腰在地头拔起一大把车前草,在水沟里洗去泥土,用嘴一口一口地嚼烂,敷到马的伤口上,又脱下自己的褂子,扎好,说道:“没问题,明年交给你膘肥体壮的‘黑旋风’!”大姨说妈妈掩护了她的行动,是渡江战役的功臣。妈妈同大姨絮絮叨叨地说了一个晚上,说得最多的是大黑马的故事。妈妈被大黑马的故事感动了,向大姨隐瞒了家里的困境。
⑨那时接连两年长江发大水,家里只收了一些晚秋玉米,顿顿半是野菜半是糊糊地艰难度日。
⑩妹妹出生时,妈妈产后虚弱,奶水不够,妹妹日夜啼哭。那时候,红糖买不到,只能给妹妹喂开水。喂多了,妹妹就呕吐。妹妹一天天变得瘦弱。妈妈说:“孩子要调养!晚秋收了百来斤六谷子,全留给孩子吃。大人吃山芋和白萝卜。”妈妈筛下六谷子细粉,煮成稠度适中的六谷糊,用小勺子慢慢地喂妹妹。
这当口儿,“黑旋风”来了。妈妈说:“女儿和马都是我的心头肉,都要调养好。”
“吱呀,吱呀……”每天晚上,安顿好我和妹妹,妈妈就推石磨,磨六谷粉;天不亮,又掌灯煮六谷糊,满满一盆,分给妹妹和马吃。妈妈挖草药给马敷伤口,经常给马洗澡、刷毛,还让我牵着它,到江边吃最嫩的草……三九隆冬,妈妈和爸爸合计,马越冬的粗饲料——六谷子,大姨从县里派人送来了二百斤,精打细算,也差不多够。
妈妈说:“它曾被日本鬼子俘获过。鬼子要它跪下身子驮炮,它竖起前蹄昂首咆哮,宁死不跪。后来,它挣脱缰绳,跑回了八路军驻地。在辽沈战役中,另一匹战马落到国民党军队手里,敌人要枪杀它吃肉,黑马奋蹄冲入敌阵,踏伤敌人,救回了战友。”
妈妈说:“我们要让它重振雄风!”
漫长的冬天过去了,“黑旋风”已经被妈妈调养得膘肥体壮。这天早晨,东边出现了火烧云,朝霞好像燃烧的火焰。我们将“黑旋风”交给了大姨。大姨抚摸着马鬃毛,赞不绝口,继而翻身上马。“黑旋风”一声长鸣,奔腾而去。我们一家人欣喜地看着它在“火焰”中扬蹄飞奔……
(有删改)
1.(4分)请按照时间顺序,概括妈妈和大姨交往的几件事。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
(2)半年后, 。
(3)1949年秋天, 。
(4)漫长的冬天过去, 。
2.(4分)★从全文来看,妈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4分)文章第 段是如何表现“黑旋风”重振雄风的?请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个角度简要分析。
4.(4分)关于本文题目,有人认为“黑旋风”比“六谷糊”更恰切,你认为哪个题目更好?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理由。
考向2:次要人物分析
文学性文本阅读,完成小题。
又“训”了父亲一顿
①结束晨练准备洗澡,父亲来电话:“搭了个顺风车到银行来办点事,是不是还得戴口罩?走得急忘戴了。”末了,还怯怯地“呵呵”一声,像在掩饰他的“过失”。
②距银行开门还有两小时,我只得又穿戴整齐,骑车到城西接他。矮小瘦弱的父亲躲在空阔的街角,瑟缩着,双眼盯着我来的方向。看到他的窘态,我生气了:“来这么早,也不提前打电话?不知道疫情吃紧呀,还往县城跑?我帮你办不行啊?添乱!”
③父亲不敢看我,瞅着稀疏的行人、车辆,喃喃道:“村里你大叔工地赶早,我就搭他摩托来了,你工作忙,没打电话麻烦你;医保卡改密码,必须本人,得来呀!”我自觉言重了:“来了就回家吧,吃早饭。”父亲慌了神:“不不不,不饿,办完就回,这一身土两脚泥。”我又“生气”了:“我家不是你家呀!”父亲慢慢站起,塌着腰,右手紧握着提兜,左手扶着车座,右腿迈了三次,坐了上来;左手又紧紧抓住了我的衣襟。
④搓了几搓鞋底,父亲进了电梯;又搓了几搓鞋底,进了家门。我嗔怪:“哎呀,不用搓啦!”父亲只顾搓,不理我。妻子已把饭盛好,父亲在厨房小心翼翼地放下提兜,慢慢提出一塑料袋鸡蛋,说:“还不赖,没打碎!”这一路颠簸,父亲得多操心呀,我的气又来了:“说过多少回了,你和娘别舍不得吃,再说,坐摩托车抱着鸡蛋,多累多危险!”父亲又呵呵道:“这不是没事嘛!”我吼道:“有事就晚了!”
⑤盛了满满一碗面条,加一个荷包蛋、两根油条,父亲吃了个精光;又加了一碗,我逗他:“必须吃完啊!”父亲顺从地“嗯”了一声。
⑥饭后,父亲坐在偌大的沙发里,更显小,且只坐了个沿儿,双手局促地在腿上、沙发上搭来搭去。我递给他一杯温开水,他的手才放定。问我娘,问庄稼,问乡亲,问树,问鸡。我问啥,父亲应啥。原来那个事事由他拿主意的一家之主哪去了?那个问学习,问交友,问婚姻,问工作,连珠炮般他问我答、说啥是啥的严父哪去了?
⑦父亲倒是慢慢轻松下来,说着家里村里的情况,可怎么感觉都像是在向我汇报,没有丝毫他年轻时、中年时面对我的厉声厉色。反而,我却时不时地厉声厉色起来。
⑧父亲又说,那天花十块钱找人捎着买了张小渔网,从大河里捞了些小鱼,收拾干净,冻在冰箱里,等我回家炸着吃。我更急了:“大河水急,你不小心侧歪到河里咋办?即便你心里有准儿,可身体没准儿了呀,不能冒险!”父亲弱弱地说:“老张头儿比我大一岁,还……”“那也不行!”“哦。”
⑨越聊越“有气”,怎么觉得父亲做啥都不对呢?此刻坐在沙发里的父亲怎么那么像被他训得贴墙站的儿时的我?父亲真的老了,真的变小了,小到被他老儿子训得唯唯诺诺,毫无主张。恍惚间,父亲成了“儿子”,我成了“父亲”。
⑩每一次忍不住“训”了父亲,我也很自责。听母亲说,父亲从小没了爹娘,营养跟不上,长得很瘦小;拉扯我们兄弟仨,下过煤窑,下过包工队,土里刨食,吃过许许多多苦……父亲又谈何容易?
我偷偷瞟了一眼父亲,还坐在沙发沿儿上,端着水杯,两眼瞅瞅窗外,瞅瞅洗手间的方向……眼前腾起一团雾,我迅速打开水龙头猛洗脸。完毕,拿出崭新的口罩,拉父亲起来,给他戴好,又塞了一包到提兜。出门,上街,领他办业务,买东西,送他回家。其间,又“训”他过马路一定跟紧我,一定抄好密码,有事一定跟我说……
中午有个应酬,我打电话给妻子。女儿接过电话,劈头一句:“不准喝酒,你酒精过敏不知道吗?”我“呵呵”一声:“知道了。”听到女儿那边和她妈说:“放心,我又训了我爸一顿……”
(文/张金刚,选自《桂林日报》2021年1月,有删改)
5.(3分)请用简洁的语言,按顺序把训父亲的情节和态度补充完整。
情 节 对父亲的态度——“训”
父亲进城到银行改医保卡密码 “不知道疫情吃紧呀”
① “我家不是你家呀!”
父亲进门搓鞋底 “不用搓啦!”
② “有事就晚了”
父亲说用小渔网从大河里捞小鱼 “不小心侧歪到河里咋办?”
我中午有个应酬 ③
6.(4分)文学作品中的标点符号和句式,有时也具有很强的艺术色彩。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结合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1)从描写的角度品析第③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2)第⑩段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并说说这种顺序所起的作用。
7.(4分)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对第③段画线句“父亲成了儿子,我成了父亲”的理解。
8.(4分)★有人说文章结尾段写女儿,与表现“我”与父亲的情感无关,应该删去。你赞成吗?请说明理由。
9.(4分)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朗读才能更加动人。请参照示例,对下面文本句子进行朗读设计,并说说设计的理由。
示例: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我的朗读设计及理由:整体语速要舒缓,读出作者对济南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特别”和“小摇篮”重音强调突出;后者减慢语速,读出温柔慈爱的感觉。“可爱”语气亲切活泼,“好像”后面可稍作停顿,突出济南在冬天里舒适温暖的感觉,语气轻柔,语调上扬。
父亲真的老了,真的变小了,小到被儿子“训”得唯唯诺诺、无主张。
【提示:请从重音和语气两个角度设计即可。】
我的朗读设计及理由:
考向3:人物形象塑造
(16分)(2023上·湖南岳阳·九年级校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学作品,完成各题。
老戏骨
张中杰
①老戏骨早被人忘了名字。有人说姓张,有人说姓刘,甚至还有人说他应该是姓戏。
②他打小是个没见过爹娘的孤儿,吃百家饭,穿百家衣。十二岁时他迷上了戏。七里八乡逢会赶集唱大戏,他便去看,眼瞪得溜儿圆,支棱着俩招风耳听得入迷。连草台班子的戏他也一场不落,有时听入境处,一忽儿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一忽儿兀自哈哈大笑,手舞足蹈,惊得看戏人都回过头看他,连台上演员也忘词了,拿眼戳他。大家都以为他魔怔了。
③“当大厨多好,一辈子好吃好喝,起码混个肚儿圆!”他冲戏台班头说想学唱戏时班头说。班头叼个烟袋锅吧嗒吧嗒吸,不正眼瞧他。
④“人不能光为了吃,我得学戏。唱好了,报父老乡亲对我的恩!”他说得一板一眼,像念道白,尾字音拖起了长腔。说毕,他恭敬跪拜作揖,比台上的主角还有范儿。
⑤班头被他这一腔惊呆,又见他心诚,知道感恩,说得在理,让他跟了班子。
⑥他除了为戏班子做饭,剩下的时间就跑龙套。奇怪的是,没见他跟谁学过,却唱念做打样样在行。他一个人能演所有角色,缺啥补啥;生旦净末丑,他唱啥是啥。扮老生显尽沧桑神韵,演青衣袅娜依人,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彩旦等扮相各展风流;扮文丑出场,插科打诨,台上台下笑声不断;当武丑更见真功夫,连台下力气蛮的也惧他三分。
⑦唱苦戏,他念及从前孤儿之难,悲悲切切,幽幽怨怨,让台下观众喉咙跟着发堵;又忽然声声苦句句哀高亢起来,观众的泪便唰唰直流,台下哭声大作;唱笑戏,自豪感溢满于胸,朗朗然从喉间有节奏地往高处走,台下也跟着大笑不止,鼓掌声、叫好声连成一片。
⑧好多大剧团慕名重金来挖,私下允以优厚待遇,均被他拒绝。他说:“我从一而终。”一拨拨来人说客悻悻而归。
⑨剧团有8个大戏箱,他还有个大小适中的“百宝箱”,香樟木,磨得黑明光亮,看不清颜色,到哪儿都背身上,寸步不离。大家戏称之“神秘9号”。
⑩村里的村医是戏迷,车祸后送殡。村民们凑钱想让他出台戏,正巧与村主任爹八十大寿时间冲突。班头想给村主任爹演,他断然拒绝。“村医一辈子救过多少人命,又是咱的铁杆票友,我得用戏送他一程。你们不去我一个人去!”他说得斩钉截铁,掷地有声。
他见剩饭抢着吃,每次吃过的碗都像舔过似的光,说什么“剩饭姓张,越吃越香”。夏天饭都有馊味儿了,他也不舍得倒掉。好在他身体好像铜墙铁壁,从未犯过胃病。
戏班市场不景气,连行头都置办不起。皇帝的蟒袍右腰间被吸烟人烧了个鸡蛋大小的洞,也换不了。他拿出针线包,一愣眼工夫,蟒袍上的破洞已被缝得严丝合缝。但是,他常常望着破旧的戏装,怔怔发呆。
那天,班子为孤儿院义演。他正演《铡美案》里的包公怒斥陈世美,高潮处,掌声、喝彩声四起。忽见狂风飘来,头顶搭起的头柱突然倒下。拉二胡的二大爷和边上昏睡的小孙子来不及反应。但见他边唱边飞身而起,扑向二人,被柱上的灯砸中脑门儿,瞬间血流如注。他硬生生面不改色,唱完最后一句,猛然直挺挺倒地。
大家把他翻过身来,“速拿我9号箱来!”血污满面的他,京腔京韵大声念白。
“毛巾?”他摆手,“急救包?”他摇头,食指下探示意下翻。箱子最下边哗哗啦啦,全是五角、一块、两块的脏兮兮的纸币和硬币。
“这些一半给孤儿院,一半置办新行头……”言毕,气绝而去。
一老戏迷,民间雕刻家,在他坟丘的碑上刻上“老戏骨”。字迹风流,劲直有力。
(节选自《小说选刊》2020年第2期,有删改)
10.(4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关于老戏骨的几件事。
①老戏骨少年时迷上听戏;② ;③老戏骨成名,拒绝大剧团重金聘请;④ ;⑤老戏骨吃剩饭,缝补戏装;⑥ 。
11.(4分)小说讲究谋篇布局,情节结构大多前有伏笔,后有照应。请根据本文情节,完成下面的表格。
伏笔 照应
第①段:老戏骨早被人忘了名字。有人说姓张, 有人说姓刘,甚至还有人说他应该是姓戏。 第 段:在他坟丘的碑上刻上“老戏骨”。
第 段:他常常望着破旧的戏装,怔怔发呆。 (1)
(2) 第 段:“速拿我9号箱来!”
12.(4分)★第⑦段描写人物既有正面刻画,又有侧面烘托,请从该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
13.(4分)最后一段中“一老戏迷,民间雕刻家,在他坟丘的碑上刻上‘老戏骨’”,请体会“老戏骨”这一评价的丰富意蕴。
(16分)(2023·湖北黄冈·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老玉米
曹洪蔚
①围着村子的,是一眼望不到头的玉米地。
②父亲正忙着给玉米施肥除草。麦前套种的玉米,眼下已长到了齐腰深。看到家栋,父亲有些意外:家栋是个大忙人,是单位的顶梁柱,在工作上要强得很,从不甘于人后。这么多年,他节假日都没怎么休息过。父亲问他:“这不逢年不过节的,咋就回来啦?”
③“回来看您啊。”
④回到家,父亲去村头的小酒店买了几样菜,开了一瓶酒,对家栋说:“来,陪爹喝点儿。”家栋平时不怎么喝酒,总担心喝酒会误事。完美、一流,是他给自己定的工作标准。
⑤几杯酒下肚,父亲说:“孩儿,你有心事,瞒不过爹的眼。”家栋猛地饮下一杯酒,脸上立马就泛起了红晕。
⑥他想告诉父亲,这次单位要补缺一名副局长,按学历、资历、能力,或是按工作政绩、岗位需要、群众基础,他都有竞争优势。他很想努力去竞争一把,甚至有了一些以往从未有过的、不太好的念头,这让一向光明磊落的他矛盾而痛苦。于是,他想到了回乡下,听听父亲的意见。父亲已经80岁了,早已不再为“一箪食,一瓢饮”忧心,却依然像一头老黄牛劳作于田间。
⑦看着家栋欲言又止,父亲没再继续追问下去,对他说:“吃罢饭回屋歇一会儿,然后咱爷儿俩一块儿去玉米地薅草追肥。”
⑧这一觉睡得好沉好香。等到日头已经偏西,家栋才醒来,脑瓜子好像也清醒了许多。父亲说:“洗把脸,咱俩下地去,这会儿没了毒日头,趁着凉快,能干俩钟头的活儿。”
⑨玉米地,远看绿油油一片。走近,却又看到下面长着各样杂草。
⑩锄完一趟,父亲和家栋并肩坐在锄把子上小憩。父亲说:“这原本是一块撂荒地,杂草和野棵子有一人多深,看着叫人心疼。那年,我实在看不下去了,就用了一个冬天的时间,开了这片荒地。当年,你爷爷对我说过,怎样才能不让地里长草呀?种上庄稼。只要地里有了庄稼,就不会容许杂草生长了,杂草一露头,就会被锄薅掉。等庄稼铺满了田间,就没了杂草的生存之地。”
这晚临睡前,父亲从矮柜里捧出一个深红色的木匣子,对他说:“有件事你可能还不知道,我也是刚刚搞明白。你爷爷,你那个种了一辈子庄稼的爷爷,是个了不起的大英雄、大功臣啊。解放战争的时候,你爷爷立过一个特等功,两个一等功。战争结束后,你爷爷转业到市里的化肥厂工作。后来上级动员职工离城返乡,你爷爷就回到了村里,当了一辈子农民。要不是前不久上面开展军人普查登记,谁都不知道他这辈子还当过兵、打过仗、立过功。”
木匣子里,军功章泛着深沉的微光,整齐折叠着的退伍证和立功证书也已发黄。家栋看着,鬓角处不知不觉凝出了汗,顺着脸颊慢慢向下流。
躺在床上,家栋又想起爷爷说过的关于杂草和庄稼的道理。他觉得,这些日子,他心里头的那块儿地生了杂草,且横生逞威,若任其野蛮生长,他立志“种好庄稼”的使命和初心,就一定会化为乌有。
第二天,天刚麻麻亮,家栋就起来了。他告诉父亲,他想早点儿赶回单位上班,手头还有一大堆活儿要干呢。
路过父亲的玉米地,家栋停下了脚步。他听父亲说过,这个时节,正是玉米的快速主长期,若是没有杂草,地肥水足,蹲到地头,就能听见玉米吱吱的拔节声。
家栋轻轻地蹲下来,侧耳细听,隐隐地,他似乎真的听到了。
(《小小说选刊》2022年第22期,有删改)
14.(4分)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1)(父亲)却依然像一头老黄牛劳作于田间。(从修辞角度赏析)
(2)这晚临睡前,父亲从矮柜里捧出一个深红色的木匣子,对他说……(从加点词语表达效果角度赏析)
15.(4分)请结合全文内容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他觉得,这些日子,他心里头的那块儿地生了杂草,且横生逞威,若任其野蛮生长,他立志“种好庄稼”的使命和初心,就一定会化为乌有。
(1)杂草:
(2)庄稼:
16.(4分)文章后半部分为什么要介绍爷爷的光荣事迹?请谈谈你的看法。
17.(4分)★你认为家栋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概括。
(20分)(2023·福建·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理财[注](节选)
王愿坚
①访问胡行长,是为了给一篇革命回忆录补充材料。
②红军主力长征了,一支不满200人的红色游击队,被敌人重兵围困在南方一片苦寒的山区里。他们餐风饮露、茹苦含辛地坚持着,从1934年到1937年,整整3年。胡行长就是当年那支游击队的供给部长、现在省人民银行的行长。我找到了他的家。这是一所平常的四合院,北房门口的向阳地里,有两个人在忙着。右窗下是个老头,正往一排花盆里浇水。盆里栽着些花不像花、菜不像菜的秧子。左窗前的一位,蹲在那里做煤球,做得那么专心,直到我走到他面前才发觉。
③听我打听胡行长,他放下煤球,揩着手站起身,“叫我老胡吧。”他笑着说,一双眼睛清亮,炯炯有神。
④ “噢——,要抖落老账哩!”看了介绍信,老胡哈哈笑着,显然是个开朗爽快的人。他给我介绍了旁边的老李:李老根,做过地下党交通站长,游击战时,对于支持山上的斗争出过好大力。十几年没见了,这次他路过这,顺便把老胡三番五次要的东西带了来。
⑤老李笑着和我握了握手,转身从屋里出来,手里攥着个钉着大红五角星的挎包,说道:“老胡这个人真是一个钱捏得出水来!”他打开挎包,掏出一个账本,冲着老胡一扬,板起面孔说:“咱俩还有银钱官司哩!你看,白纸黑字,”他揭开账本,找出一行,用手指戳着念下去,“‘4月8日,老根购粮,支洋980;吃饭打尖,铜元6枚。’6天只给6个铜子。6个!他要把我的喉咙捏断哩!”说罢,他抹了抹胡子,开心地笑了。
⑥账本纸页发了黄,麻布面子也磨损不堪了。里面,一笔笔账目,日清月结,很是清楚。重见旧物,老胡露出激动的神色,“一点也不错,那时,敌人向山区反复开展了‘搜剿’。粮源断了,唯一的办法就是:勒紧裤带子,熬!究竟该勒多紧?我夜里想到天明。”
⑦老胡拿着账本边念边说:
⑧“‘17日,发出米24斤半’——每人减成2两。‘18日,发出米12斤4两’——每人只1两米,煮成饭还不够一口吃的。看着那一翘一翘的秤杆,眼眶子又酸又涩,我把秤杆一扔就去找政委了。
⑨ “政委正把洗净的野菜,一把把往清水里扔。我眼泪呼地涌出来了,说:‘政委,这米实在发不下去了。’
⑩ “政委头都没抬,厉声说:‘先把眼泪擦干!’沉默了好一会儿,他又说,‘发不下去就不发!前边还不知道有什么风风雨雨等着我们呢!咱们跟吃苦受罪没交情,可是它来了,咱也不躲躲闪闪。眼下,你觉得你很穷:可是照我看,你很富,你给全体同志吃了一副补药呢!肚子里的东西少了,脑子里的东西——革命意志、革命精神可就越来越多了。’说到这,政委哈哈大笑。这回轮着他揩眼泪啦!……这番话着实使我开窍。”
老李这会说:“发2两粮时,有人已经光吃野菜了……”老胡忽然想起了什么,“对了,有实物为证。这次特地托老李找了几种带来。”
这时,我才知道盆里栽的不是什么奇花异草。“这叫苦麻菜,可以像牛吃草一样生吞活嚼。这叫苦栽,上好的猪草。那是野芹菜……栽起来,偶尔吃一点,它能教你看得远,想得透,学会对待富裕和贫困!”说着,老胡抱出一大把菜叶子,“这点栽不了的残余,咱们消灭它。承晔,来,拿去让妈妈洗洗!”
屋里跑出一个十二三岁的男孩子,接过菜叶子跑走了。
望着那蓬在红领巾旁微微颤动着的翠绿的野菜叶子,我心头热乎乎的。
当我怀着一种感激和激动的感情,喝着那碗苦涩的野菜汤时,我已经忘掉了到这里是为了采访,倒像跟他俩一道坐到那浓密的山林里了。
(有删改)
[注]《理财》讲述了胡行长等人在革命和建设时期节省开支、求存图强的故事,节选的这一部分与“账本”有关。
18.(4分)下列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讲述的革命往事发生在1934-1937年南方红军游击战争时期。
B.老李戳着账本强调6个铜子,表明他一直记恨着老胡当年的行为。
C.第二次写盆栽,列数野菜名,有助于读者捕捉人物性格的闪光点。
D.结尾部分“我”“心头热乎乎的”,是因为感受到革命精神在延续。
19.(4分)★主人公老胡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
20.(4分)政委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请结合下面这句话简要分析。
眼下,你觉得你很穷;可是照我看,你很富,你给全体同志吃了一副补药呢!
21.(4分)小说中“账本”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2.(4分)本文与课文《我的叔叔于勒》都以回忆往事的角度来叙述故事。请运用你的学习经验,尝试从情节安排或主题表达方面,简要分析本文这样写的好处。
(16分)(2023·新疆·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句话的魔力
贺平安
①初中开学那天,我坐在人头攒动的教室里,忍受着陌生眼光的打量,像个异类。周遭传来热络的交谈,我装出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只想快点有人来解救我。
②这时,他出现了,一张热情洋溢的脸。他拍着我的肩膀,主动和我打招呼,瞬间化解了我的尴尬。
③他声音低沉,每到他发言的时候,便是全班同学的耳膜放松时刻。他的体育很好,一身小麦色的皮肤,膝盖或是手肘处会出现打球摩擦产生的伤痕。他的酒窝很深,尤其喜欢坏笑,嘴角扬起,仿佛能酝酿出甜甜的果酒。他走路的时候常常会忍不住踮一踮脚,做出要跳跃的姿势,无时无刻不想投个三分球。
④我从来不知道人的脊背可以挺得这么直。以往上课,听得懂的课我勉强能坐得端正,要是听不明白,就干脆趴在桌子上,腰背弓得像只炸毛的猫。可是他坐到我后面的这段时间,我每节课都把背挺得笔直,听到他讲有趣的事情,脸上也会浮现笑容。那些学习上的阵痛、生活上的畏缩,似乎都随风消散了。
⑤这一天午后,阳光明媚,湛蓝色天空上浮着棉白的云,空气中透着植物被晒暖后的清新香气。我趴在桌子上无所事事地等待下节课的来临,却出乎意料地收到他的邀请:“体育课一块儿打球吗?”
⑥我迅速直起身子,左右看了看:“和我吗?我可不会打篮球。
⑦“哪有男孩子不会打篮球的?”他的眼睛明亮得像天上的星星。
⑧“我……”
⑨“你别怕,勇敢点!要不咱们打羽毛球”
⑩他背后是耀眼夺目的午后日光,一如他灿烂的笑容,照亮了空气里上下漂浮的尘埃。
绿茵茵的草地上扎堆站着两支足球队,阴凉处的乒乓球桌也里三层外三层地位了一群人。羽毛球场馆因为离得远,反而一片清净。人很少,我依然感到紧张,生怕自己球技不佳被人笑话。
他双腿蹬地有力,臂膀舒展,每出都抢先搂住半空中的羽毛球。我也不示弱,挥动着手上的球拍,大开大合,果断地反击。
渐渐地,围观的同学越来越多。我也受其感染,竭力去接他打出的每一个球。当最后一个球落地的时候,我输了,可人群里发出了一阵赞叹的欢呼声。他快步走到我面前,露出真诚的笑容,赞到:“你打得真不错!”
我看着他脸上的汗水,爽朗地冲他笑了笑。他突然收起挂在脸上的笑容,一本正经地直视我:“你别怕,对生活勇敢一点。”
“你别怕,对生活勇敢一点。”这句话好像有什么魔力。我那些潜藏的心理活动就像藏在深蓝海底的冰山,看不见也摸不着。可如今它被一个人彻底识破,跃跃欲试,蓄势待发。想成长、想变得更好的念头越发强烈,我迫不及待地要长成遮天蔽日的模样。
他使我懂得了勇敢的真正意义,让我得以在青春的起点,手持火把核武器,做最真实的自己。哪怕这一路有荆棘和风雨,也要高歌猛进,翻山越岭,再害怕也不停下。因为我知道,我勇敢的付出并不是为了得到什么。我来过,盛放过,就是青春的意义。
(选自《青年文摘》2023年第10期,有删改)
23.(4分)结合语境,解释第③段加点词语的含义。
24.(4分)选文第⑩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25.(4分)★简要概括“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26.(4分)文章题目中的“一句话”指的是哪一句?这句话有哪些“魔力”?
(20分)(2023·陕西商洛·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厨师的书法
①老余炖的汤瓶鸡,一绝。
②我千里迢迢从北京过来,一定要赶到小饭店去吃个汤瓶鸡。老余的小饭店在大山深处,国道边上,一路七弯八绕,才能在小饭店里吃上一顿。放下筷子,却是深深的满足:“道道菜都好吃!”
③小饭店开了三十年,如今已成风景。饭店老板兼首席大厨老余,是风景中的风景。老余技艺满身,会做菜还能聊天。会做菜不稀奇,一个大厨,没有一手绝活怎么行?没有推陈出新的功夫,怎么在饮食丛林里屹立不倒?所以作为大厨,手中一柄铁勺,那是安身立命的武器,舞出一朵花来,也不是什么过分的事,吃饭工具而已。但能聊天,就不一样了。
④老余聊天,并非瞎扯。老余聊天,是“海聊”,“神聊”,就如说书一般,娓娓道来,使人如沐春风,如浴温泉,一席终了,宾主尽欢,来者神清气爽,依依拱手作别。老余有如此功力,原因一是老余有聊天的天赋;二是老余肚里有故事。有时候,你真说不好那些食客来到这里,到底是为了吃老余做的汤瓶鸡呢,还是为了听老余讲故事。
⑤但老余最好的本事,乃在书法。四十年前,老余还是小余,小余还是村庄里小学校的代课老师,小余老师在教孩子们识字的时候,认识到把字写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于是他开始学写字。后来,他出了门,打工谋生,不得不把手中的毛笔也放下了。
⑥一人一瓶啤酒,我和老余面对面坐着聊天。老余说,他这家小饭店,其实不只是家小饭店。
⑦怎么说呢,老余1985年从外地回到老家,跟妻子一道,在镇上开了一家饭店,名曰“春燕”——春天的燕子飞回来了。就此,老余开启了他作为一名厨师的生涯。从此以后,锅碗瓢盆,油盐酱醋,老余的日子充满了人间的烟火,充满了扎实的幸福。
⑧几年之后,小饭店挪了地方,转移到百步远的一幢小木屋。老余把饭店的名字改为“途中”,一直用到现在。
⑨我问老余,“途中”何谓?
老余答曰,活着活着,越来越明白,人生永远是在半道上。比方说吧,我老余菜烧得好,方圆百里,大家都知道我老余厨艺不错,这就到顶了吗?不可能。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开饭店挣了钱,日子过得舒坦起来,我就可以跷跷二郎腿了吗?远着呢。人活着,哪里是为了挣钱?一天不干活,我一天就不痛快。这是为了过得充实——那我老余,为什么还要写字呢?写字,那是我的爱好,是心里真正欢喜的事。后来我把这个爱好又捡起来了。我一拿起笔,笔一动宣纸上划拉出笔画线条来,嘿!我的精神就愉快了……你说,我是不是,每件事,都是在途中?
老余见我点头,又说,你再看看这个‘途’字。余,在走路。说明我老余,一直是在路上的。这是一种快乐。一路上看看风景,不是很好吗?
现在老余一有空,就钻进二楼的书房,在那里练字。他一钻进书房,身上的烟火气就消失了,就有了书卷气,有了沉静气。他习的是王羲之的帖。我问老余,写字跟做菜,有相通么?老余说,异曲同工。做菜要掌握火候,知道什么时候加料,写字要懂得运笔,熟悉笔墨的性情。
这么一想,老余说得真对。做菜,写字,道理是相通的。说白了,是一种悟性,是你对工具的熟悉。当你对笔、墨与纸的关系,或者对菜肴与水火的关系了解透彻,运用娴熟之时,这些东西就会成为表达内心的一种工具。工具不再重要,内心才变得最重要。
这就是境界。这也是人生。
对老余来说,做菜的时候,锅铲就是他的毛笔;写字的时候,毛笔就是他的锅铲。做什么不重要,用什么心思去做,才是最重要的。
比方说吧,有一回,有熟客要接待朋友,让老余煨好二十个汤瓶鸡,第二天中午送到县城去。老余想来想去,决定不送。不送,不是因为老余耍大牌,也不是嫌路太远,更不是炖不出那么些鸡。真正的原因,是老余知道,他的汤瓶鸡只有在这个山高林密的路边饭店味道才正宗。他煨汤瓶鸡,要用木炭火,煨上三小时。快了,猛了,出来的味道都不对;煨好送去,肉老了,汤凉了,味道更不对——到时,岂不是要砸他的招牌?也只好得罪一下熟客了。
老余开店几十年,三教九流的人都见识过,都打过交道。老余听话听音,三句话一接,就知道对方的身份甚至口味。
现在,老余也是偶尔才下厨了。他下厨已不再是为了挣钱。就像他写字,不是为了搞艺术一样。人家说,老余,你的字这么好,可以去参加‘省展’、‘国展’了。老余摇头,说:“不去。人家王羲之、张旭,有没有参加过‘省展’、‘国展’?肯定没有嘛。”人家又说,老余,你的饭店这么有名、怎么不多开几家分店,搞一个连锁。“老余也摇头,说:“我只要一个小小的店就够了”。
继续喝酒,聊天。老余说,做菜跟书法,还有一个相通的地方,就是永远没有第一,也永远没有终点——不过都是‘途中’。
我盛了一碗鸡汤,慢慢喝了,味道真好。
27.(4分)从老余的角度,概括本文都写了哪些事?
28.(4分)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现在老余一有空,就钻进二楼的书房,在那里练字。他一钻进书房,身上的烟火气就消失了,就有了书卷气,有了沉静气。(结合语境,简要描述加点词所表现的人物心理。)
(2)我盛了一碗鸡汤,慢慢喝了,味道真好。(赏析结尾的妙处。)
29.(4分)文中第⑥段加波浪线的句子“老余说,他这家小饭店,其实不只是家小饭店。”这句话有什么深意?
30.(4分)★你认为文中的老余是一个怎样的人?
31.(4分)老余为什么给自己的饭店改名为“途中”?“途中”对你有什么启示?
(16分)(2022·浙江金华·校联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劳动者
安石榴
①我好朋友曾经教我一个处世招子,她说:“你这种天生少几根筋的人……”天哪,她说的这是什么话呀,少一根筋就要命了,还几根?她说:“你这种人,买东西的时候,一定要睁大眼睛打量卖家,专挑那些面善的人,你才能少上些当。”
②好吧,事实证明这很好用。认识小万馒头铺万师傅一家就是这个原则的实践结果。小万是男生,我认识他的时候他二十多岁,细纤纤的,还是男孩样儿。宽眉,大眼,但都又浅又淡,我想可能这就把一些看起来锋利的东西淡化、中和了。他鼻子端端正正的,加上一张爱说爱笑的嘴,总是和和气气的样子。好像一家人的话都让他说了,他母亲和妻子不大爱说话,时时刻刻闷头干活。反正这样一个小作坊,完全以人力顶着呢,根本放松不得。
③小万的馒头铺只有三个品种:馒头、花卷、糖三角。用自制面粉,蒸出来个个胖嘟嘟的像小猪娃似的,好吃,实惠。
④小万的馒头铺的确是个小店铺,生产和售卖都在一个空间。正方形的小屋里,靠墙排列着一台笨重的和面机,一块超大的板,一个煤气灶,一溜儿顶棚“醒”馒头晾晒架,两摞半人高的面粉袋子垛,一个成品的货架。当然了,还有一个收钱的小子。买馒头的人只要站在门外,一切一目了然:他们的每个动作、每个人脸上的粉尘、每一块干净的屉布。
⑤小万爱笑爱说话,一边手脚不停地做,一边和顾客打交道。这样我便知道他直跟母亲在一起,结了婚也和母亲在一起。他妻子和他是发小。他转过身来一直比划到自己的下巴颌,说:“她小时候鼻涕这么长。”我知道他大半是在开玩笑,不住哈哈大笑,一边瞄他妻子。她正在把一块块面剂子揉成圆形馒头,没有抬头,也不反驳,抿嘴偷笑。他母亲已是一头白发,她没听见,只顾从售卖架上拿花卷装在袋子里递给我。
⑥慢慢地,我也知道了小万馒头铺的运作。他们一家每天凌晨一两点钟起床,一起用掉十几袋子面粉——五十斤一袋,一次蒸十二三屉,每屉二十三四个馒头。这是日常工作,不包括订单,比如有一次小万给北山大庙一次蒸了三万个馒头,一家人通宵达旦地干活。
⑦小万抖了抖刚刚倾入和面机的面口袋说:“这个活计干不长,熬人,消耗太大,没法干长。”
⑧我想这也是小店铺普遍的困境吧,干活的人不能一拨拔替代流动,老板当不成甩手掌柜,必须亲自下场劳作。母亲年纪大了,妻子必定还要带孩子——这时候,他们还没有孩子呢。
⑨就在我们聊这件事不久,小万妻子开始显怀了,肚子越来越大。但我旁观着,她的活儿还是那些。不然怎么办呢?小小的作坊,人手有限。
⑩接下来的几年,我们还在这个老旧的小区住着,小万娘儿三个依然在楼下的小店铺里做着馒头、花卷和糖三角,小万的女儿由孩子的外祖母带着,偶尔能在店里看到。小姑娘笑眯眯的,模样像父亲,看起来要到上学的年龄了。
然后,忽然有一天,毫无征兆地,小店换人了。也是一家三口,但不是小万一家了。我吃了一惊,仰头看门面,还是原来的匾额,这么多年风吹雨打,“小万馒头铺”几个字依然清清楚楚。
我问:“换主人了吗?”
男人回答:“是的。”
我发现他和小万不是一个类型的男人,立刻丧失了闲谈的兴趣。新主人增加了品种,除了之前的馒头、花卷和糖三角,还增加了小米发糕、荤素包子、酥饼,等等。然而小店并未坚持多久,也就一年多吧,闭店了。邹居吴大妈说:“干啥都轻飘飘的,不干黄了才怪呢。”再开业的时候,牌匾换了,主人也换了,这一家专营自产蜂蜜。
每天出门上班都经过店铺,我偶尔会想起小万,他们一家在干吗呢?这个问题会在我的脑子里一闪而过,不会久留,各人有各人的事儿,哪有闲心面面俱到。
有一年,深秋的一个晚上,我们单位聚餐之后,我打车回家,一上出租车,司机和我都笑了,原来是小万。几年没见,小万还是小万,只是稍微胖了点,倒是显得成熟了许多。我这才知道,小万这几年都做了什么。他先是买了一套学区二手房,安排孩子上学之后,两口子一起去学开车,考下驾驶证就买了一辆出租车,夫妻搭档,白天妻子开,晚上小万接手。
小万说:“我媳妇白天开车,兼顾着接送孩子上下学,我妈给我们做饭看家。”
我说:“一家人在一起,挺好的呀。”
“那是。”小万哈哈笑着说。
“不过,还是挺辛苦。”我说。
小万连连摇头,说:“不不不,我挺知足。自己的车,自己说了算,虽然挣不了大钱,生活自给自足。”他转头看了我一眼,说:“大姐,老话讲孩子老婆热烷头,还说,细水长流,我都信,真心相信。”
(原载《小说月刊》2021年第6期)
32.(4分)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强调小万馒头铺只有三个品种?
33.(4分)画线段落在文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34.(4分)★作者是如何来描写小万这个人物形象的?
35.(4分)有人说小说标题改成“小万馒头铺”会更好,你怎么看?请说明理由。
(2023·湖南郴州·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小说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题字慰英雄
陈忠实
①深秋时节的一天后晌,朱先生在书院背后的原坡上散步,金黄色的野菊花开得一片灿烂,坡沟间弥漫着馥郁的清香,遍坡漫沟热烈灿烂的菊花掩盖不住肃煞的悲凉。他看见一辆汽车在河川公路上自西向东急驶,搅扇起来的滚滚黄尘骤起四散,汽车开到书院对面时却放缓速度,在滋水河边上停下来,一个人挽起裤子涉水过河,沿着通往书院的弯弯小路走上来,朱先生看清他的衣着原是一位军人,便转过身依然瞅着山坡和河川深秋时节的田园景致。这里宁静安谧的田园景致与整个即将沦陷的中国是如此不协调,他怨愤以至蔑视中国的军人,无法理解如此泱泱大国如此庞大的军队怎么就打不过一个弹丸之地的倭寇?看门的张秀才在书院围墙外的坡田上呼叫他:“你的学生鹿兆海来咧—”朱先生撩起袍襟急步走下坡来。
②走进书房,鹿兆海神情激动地说:“先生,我想请你给我写一张字儿。”
③朱先生轻淡地问:“你大老远儿从城里开上汽车来,就要这一张字儿?”鹿兆海诚挚地说:“是的,是专意儿来的。”朱先生调侃地笑笑:“你不觉得划不着吗?为我的那俩烂字值得吗?”鹿兆海并不觉察朱先生的情绪,还以为是先生素常的伟大谦虚,于是倍加真诚地说:“我马上要出潼关打日本去了,临走只想得到先生一幅墨宝。”朱先生扬起头来,急不可待地问:“你们开到啥地方去?”鹿兆海说:“中条山。”
④朱先生从椅子上站起来,满脸满眼都袒露出自责的赧颜:“兆海,请宽容我的过失。我以为你们在城里闲得无事把玩字画。”鹿兆海连忙站起扶朱先生坐下:“我怎么敢怪先生呢!我们师长听说我要来寻先生,再三叮嘱我,请先生给他也写一幅。他说他要挂到军帐里头……”朱先生的脸颊抽搐着,连连“哦哦哦”地感叹着,如此受宠若惊的现象在他身上还未发生过。朱先生近来常常为自己变化无常的情绪事后懊悔,然而现在又进入一种无法抑制的激昂状态中,似乎从脚心不断激起一股强大的血流和火流,通过膝盖穿过丹田冲击五脏六腑再冲上头顶,双臂也给热烘烘的血流和火流冲撞得颤抖起来,双手颤巍巍地抓住兆海的双肩:“中条山,那可是潼关的最后一道门扇了!”鹿兆海也激昂起来:“要是守不住中条山,让日本兵进入潼关践踏关中,我就不回来见先生,也无颜见关中父老。”
⑤朱先生滴水入砚亲自研墨,鹿兆海要替朱先生研墨遭到无声而又坚决的拒绝。朱先生控制不住手劲,把渐渐变浓的墨汁研碾出砚台。朱先生亲自裁纸,裁纸刀在手中啪啪颤着,从笔架上提起毛笔在砚台里蘸墨,手腕和毛笔依然颤抖不止。朱先生挽起右臂的袖子,一直捋到肘弯以上,把赤裸的下臂塞进桌下的水桶,久久地浸泡着,冰凉的井中水起到了镇静作用,他用布巾擦擦小臂,旋即提笔。果然不再颤抖,一气连笔写下七个道劲飞扬的草体大字:砥柱人间是此峰 。
⑥朱先生停住笔说:“这是我写的一首七绝中的一句。我刚中举那阵儿年轻气盛,南行回来登临华山诵成的。现在我才明白,我连一根麦秆儿的撑劲都没有,倒是给你的师长用得上。”鹿兆海也情绪波动,泪花涌出。朱先生重新铺就一张横幅,蘸饱墨汁再次毅然落笔:白鹿精魂 。
⑦朱先生写完放下毛笔,猛然抬起手咬破中指,在条幅和横幅左下方按盖印章的部位,重重地按上了血印。鹿兆海吃惊地看见朱先生中指上滴滴嗒嗒掉到字画上的血花儿,扑通一声跪下去:“朱先生放心,我一定要拿敌人的一桶血赔偿先生……”朱先生怆然吟诵:“王师北定中原日, 捷报勿忘告先生哦!”
(节选自《白鹿原》,有删改)
36.(2分)围绕“题字”,选文中朱先生的情绪和行为有哪些变化?
轻淡调侃—( )—激动题字—( )—怆然吟诗
37.(4分)赏析第⑤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朱先生挽起右臂的袖子,一直捋到肘弯以上,把赤裸的下臂塞进桌下的水桶,久久地浸泡着, 冰凉的井中水起到了镇静作用,他用布巾擦擦小臂,旋即提笔。
38.(4分)文中三处提到“中条山”,试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39.(4分)★结合选文简要分析朱先生这个人物形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