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1.2小说阅读 小说的情节与结构
考向1:把握行文线索
(16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最后的牵手
雷雁中
(1)这一次,是他的手握在她的手里。
(2)这是一双被岁月的牙齿啃得干瘦的手:灰黄的皮肤,像是陈年的黄纸。上边满是渍一般的斑点;不安分的筋,暴露着,略略使皮与指骨间,有了一点点空隙。那些曾经使这手显得健壮和有力的肌肉消失了。这是长年疾病的折磨所雕琢出来的作品。
(3)可是,母亲仍然紧紧地握着这手。很久都是相对无言。突然,她感到那手在自己手心动了一下,便放松了它。那手立即像渴望自由的鸟,轻地转动一下,反握住她的手。
(4)“要喝水吗?”她贴近他的脸低声地问。
(5)A父亲不回答,只是无力地拉着母亲的手。母亲知道,他实在是没有力量了,从那手上她已感到,生命准备从这个肉体上撒离。不过依着对五十多年来共同生活的理解,她随着那手的意愿,追寻着那手细微的指向,轻轻地向他身边移动着。到了胸前,她感觉到父亲的手指还在动。又移到颈边,那手指似乎还在命令:前进不要停下来。
(6)母亲明白了,全力握紧那干枯的手,连同自己的手,一齐放在他的唇上。那干枯的手指不动了,只有嘴唇在轻轻蠕动。有一滴混浊的泪从他灰黄多皱的脸颊上滚落下来。
(7)许多记忆一下子涌上她的心头。从这两双手第一次牵在一起的时候,父亲就这样把母亲纤细的手握在自己手里。那时,父亲的手健壮、红润而有力量。母亲想挣脱他的手,但像关在笼子里的鸟,冲不破那手指的门,直到她心甘情愿地让自己的手停留在他的手里。
(8)这两双手相牵着,走过一年又一年,直到他们的子女一个个长大,飞离他们身边。贫困的时候,他们坐在床边,父亲拉过母亲的手放在自己的手里;苦难的时候,他拉起她的手放在自己的手里。手指好像是一些有灵性、会说话的独立生命,只要握在一起,就如同魔术师神奇地吹了一口气,什么就都有了。信心、勇气、财富,一切都有了。
(9)难道就是这两双手一相牵,就能相守一生?或许这只是他们自己独特的方式。
(10)可是,他们彼此听得懂这手的语言:关切、思念、幽怨、歉意、鼓励、安慰…现在,生命就要首先从他的一双手中滑落。曾经有过的共同的幸福记忆,都将从这一双手首先远去了。母亲的手在父亲的唇上只停留了短暂一瞬,便感到那只干枯的手不再动了,失去了温度。屋子里突然一片静寂,原来那咕咕作响的氧气过滤瓶不再作声了。时间到了!
(11)B 母亲没有落泪,站起身来。望着那一张曾经无比熟悉、突然变得陌生的脸,她慢慢抓起父亲的手,轻轻地贴在自己唇边。她觉得沿着手臂的桥,那个人的生命跑了过来,融汇在自己身上。
(12)她相信自己不会孤单,明天,依然会是两个生命、两个灵魂面对这同一世界。
(选自《读者》2018年第8期,有删改)
【微词典】渍(zì):积在物体上面难以除去的油泥等。蠕(rú)动:想要说话而嘴唇微动。
1.(4分)★文章线索有串联全文、贯通文脉的作用。选文有两条线索,请写出明线、暗线分别是什么。
2.(4分)选文第②段中画线句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3.(4分)请结合语境分析A、B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A.父亲不回答,只是无力地拉着母亲的手。
B.母亲没有落泪,站起身来。
4.(4分)理解文中(12)段画线句子的含义。
考向2:情节的梳理与概括
(14分)(2022上·山东临沂·九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饺子记盛
①中国人的主食,南方重米,北方重面。这是由于南方多产稻米,北方多产小麦的缘故。北方盛产小麦,因此面食的花样层出不穷,眼花缭乱:面条、烙饼、馒头……其中最主要的是饺子。北方人年节、宴客乃至日常居家,最常见、也最隆重的餐食活动是“包饺子”。
②包饺子是一场让人愉悦欢乐的活动,北方人居家想改善生活了,就说“咱们今天包饺子吃吧”。一说包饺子,就来了精神。物资匮乏的年代,不像如今可以随意上馆子,包饺子就是一件奢华之举。过年过节,亲朋来家,最富亲情的待客之礼,就是包饺子。一声令下,立即兴奋起来,揉面的,和馅的,准备停当,就围坐包起了饺子。边包边说笑,不觉间一切停妥,用笸箩摆放,如花盛开。饺子下锅,热气腾腾,饺子出锅,狼吞虎咽。有情,有趣,有气势。数十年北方生活,享受过数不清的这般热闹,可依然觉得好吃但包起来费事。
③我至今不会擀皮,却在北京乡间学会了包。双手一捏,就是一个,迅疾,结实,下锅不破。别人包饺子讲究花样,多少折,怎么折,图好看,玩花的。据说我包的饺子“其貌不扬”,但我很自信。这是包,即制作的环节,而饺子是否好吃,关键却是调馅。调馅的功夫其实蕴含了诸多中国烹调的道理,一是馅中的主客关系,肉和菜是主,葱姜等为辅,要适当;再就是肉和菜的搭配,肉为主,菜为辅,也需适当;就肉而言,就是肥瘦的搭配,一般说来,不能全是精肉,二分瘦一分肥,比较合理。什么肉,配什么菜,这里有大学问,韭菜配鸡蛋,羊肉配胡萝卜,最家常的是猪肉白菜馅,加些海米,人见人爱。吃饺子,一般人爱蘸醋,而我谢绝,我深信只要馅调·的好,无需借助“外援”。
④北方人吃饺子不仅是享受美食,而且是享受家的温暖。在记忆中,满含着亲情的饺子被替代,甚至等同于家乡、父母。游子离家远了,想家,连带着想起妈妈包的饺子,炊烟的味道,此刻,饺子就是乡愁。即使是身在万里之外的异国他乡,遇到年节,想家,又不能回,相约若干同样怀乡的朋友一道包饺子,为的是一解乡愁。记得那年在维也纳,短期开会,不是什么怀乡情切,也说不上乡愁,倒是一位奥地利教授一顿“饺子宴”令我大为感动。
⑤在维也纳,那些奥地利红葡萄酒,那些名目繁多的奶酪、香肠、起司和面包,特别是烟熏三文鱼,这些异邦的美味都令我着迷。可是,接待我的汉学家李夏德却是别出心裁,带我进了维也纳中心区的一条小胡同吃饺子。铺子的名字记得是“老王饺子”,山东人老王开的,小门脸,不加修饰的若干桌椅,设有醋瓶,如同国内规矩。饺子是地道的,热腾腾的饺子上桌,捎带着一小碟大蒜。一切如国内乡间的小铺。一下勾起了亲切的记忆,浓浓的齐鲁乡音带着胶东半岛的气息。小店只有一个厨师(老王自己),一个收银的,外加一个“跑堂”。那跑堂可是高大上,一位在维也纳学音乐的留学生。
⑥李夏德介绍说,这里的饺子本色,地道,纯粹的中国味道。他经常在这里“宴客”,有时不接待客人,自己也来。这里也常有本地人光顾,那都是一些中国通。
5.(2分)★本文的线索是 。围绕线索,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①包饺子、吃饺子的隆重与热闹; ② ;
③饺子里满含着亲情,寄托了乡愁; ④ 。
6.(4分)第②段中的画线句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一声令下,立即兴奋起来,揉面的,和馅的,准备停当,就围坐包起了饺子。
7.(4分)第③段中,作者用很多的笔墨来写饺子的“调馅”,有什么用意?
8.(4分)为什么奥地利教授的一顿“饺子宴”会令“我”大为感动?
考向3:情节的作用
(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清欢杨梅
宫凤华
①梅雨季节,江南天色靛青,饱满诱人,天地如一轴水墨淋漓的倪瓒山水。
②东坡喜荔枝,尤赞江南吴越杨梅:“客有言闽广荔枝何物可对者,或对西凉葡萄,予以为未若吴越杨梅。”杨梅和荔枝齐名,素有“果中玛瑙”之誉。
③黄梅天,燠热闷湿,南方人易犯风湿、脚气病症。《本草纲目》载,“杨梅可止渴、和五脏,能涤肠胃、除烦愤恶气。”可见杨梅是上苍的馈赠。
④初夏时节,清荫匝地,天地简静,乡下小院时光缓慢,青瓦渗出令人恍惚的幽绿。屋后杨梅树枝斜倚墙头,影投灰墙,似古画,留白写意,自生风雅。
⑤院中柿樹下,二三旧友,品茶叙旧,促膝而谈,夕光濡染,鸡鸣犬吠,乡音土韵。院角梀花轻扬,青梅依次叠放青花盘里,圆润青碧,村姑样羞涩,内敛且忧伤。
⑥梅雨淅沥,杨梅开始挂满树枝。杨梅溜圆,形如枇杷,通体长满纤细小刺,日渐成熟后,细刺变得柔软绵滑。杨梅肉丰质糯,酸甜可口,汁多味甜,果核细小,入口清香。
⑦故乡老屋前后都长有杨梅。枝干虬曲,树姿孤高峻挺,绿叶间,一颗颗或紫或红、晶莹透亮的杨梅,映射阳光,凝翠流碧,玲珑诱人,赏心悦目。轻风吹拂,酸甜青涩的香味扑面而来。满目的杨梅果,在青色天幕下呈现透明质感,构成一幅浑然天成的水墨画。
⑧我喜欢驻足凝望,禁不住摘一颗杨梅入口,轻轻一嚼,齿颊间顷刻弥漫一股甜汁。酸涩清甜的滋味堪称一绝,爆浆的果汁让味蕾陷入鲜美的沼泽中。酸甜之间,让人沦陷,不能自拔。
⑨淋几场透雨,新鲜成熟的杨梅红里透黑,远望去总是让人浮想联翩,惹人垂涎。雨后初霁,暮色清凉而欢悦,古旧庭院中,置古拙桑木桌,取一捧色泽光鲜的杨梅来泡酒,或做冰镇杨梅汤,不失为村居消暑佳品。
⑩杨梅吃在嘴里,甜如蜜糖,缝绻温馨。乡野生活,竞也雅致而有禅意。
杨梅除了鲜吃、冰镇,还可腌制成酸甜可口的杨梅干。母亲喜欢把杨梅洗净放在竹匾里,曝晒数日。再配以白糖,蒸透晾干,便制成杨梅干。母亲做的杨梅干味道甜美,有一种醉人心田的滋味,还有色彩、光亮和无尽的乡愁。
杨梅浸于米酒,兑少量红糖,堪称消暑佳酿。抿上几口杨梅酒,令人气舒神爽。喝杨梅酒,吃塘鳢鱼,嚼青蚕豆,嘬青螺蛳,最是暖心熨帖,顿觉天地宁静,不由忘却喧嚣尘事。梅酒入胃,甜润的果肉顷刻化作酽酽汁水,满口酸甜,沁人肺腑。乡愁和亲情的味道,被重新构想与唤醒了。
杨梅酱也是乡间的佳馔,作家郑逸梅赞之:“梅酱为家厨隽品,涂面包啖之,味绝可口。”村妇采来青梅,盐水浸泡后,在土灶上柴火熬煮,去核搅拌,果酱由黄绿转深褐,完成蜕变。凉拌黄瓜或西红柿时,淋上新制杨梅酱,美味可口。灵动的蔬果,如幅幅水墨小品,隐逸着一份轻盈和厚重,令人顿生不知今夕何夕之感。
杨梅亮艳于庸常生活里;温婉清美,恣意安然,倚风自笑。啜一口故园冰镇梅汤,尝一口青梅佳酿,一如东坡眼中雪沫乳花,蓼茸蒿笋,都是清欢。咀嚼乡愁,尘世渐远,岁月绵软而悠长。
9.(4分)通读全文,说说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杨梅的?
10.(4分)根据要求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喝杨梅酒,吃塘鳢鱼,嚼青蚕豆,嘬青螺蛳,最是暖心熨帖,顿觉天地宁静,不由忘却喧嚣尘事。(从词语运用的角度品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②灵动的蔬果,如幅幅水墨小品,隐逸着一份轻盈和厚重,令人顿生不知今夕何夕之感。(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语句)
11.(4分)★文中第 段,写母亲腌制杨梅干这一情节有何作用?
12.(4分)清欢,意为清雅恬适之乐。请你谈谈《清欢杨梅》这一标题有何妙处?
(16分)(2023·湖南张家界·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外婆的香橼①树
①在乡间,散步的路上可以看到果实累累的香橼树。金黄的果实仿佛一个个粗糙的小瓜。轻拉树枝到鼻尖,深深地闻一下,柑橘家族特有的迷人香气沁入鼻腔。正在门口溪边洗衣的老妇,上到坡道,踮起脚尖,采了三个最大的香橼。她笑吟吟地对我说:“多摘点,回去用蜜腌渍了,就可沏香橼茶喝了。”
②我从老妇眼角笑纹里,看到外婆的影子。
③20世纪40年代,曾经是大户人家小姐的外婆嫁给了贫寒的外公,靠着做各式各样收入微薄的小生意带大了四个孩子。最困难的时候,她有两个孩子在远方插队,买完米、油,头一件事就是用剩下的收入买一大版邮票。她心急火燎地给远在大西北的心灰意冷的孩子写信,她总要在信上给孩子新的希望:江南的小红萝卜下来了,她承诺要给孩子做五香萝卜干。吃螃蟹的季节到了,她承诺给孩子寄蟹粉油——她要省下一个月的肉票去买油膘,自己熬炼;半大的螃蟹一买就是一网兜,蒸熟后剥得两手的指甲都裂了,剥出满满的膏黄与雪白的螃蟹肉,用油熬封,用玻璃瓶装好,再用蒲叶包好,寄到大西北去。
④写完信,外婆骑一辆自行车,专门到邮局去寄。她总是疑心路上的邮筒收寄信件要比邮局慢一些。孩子们埋怨大西北缺乏水果和蔬菜,外婆便想把香橼树苗种到大运河河岸的荒地上去。三年,河岸边的香橼树真的被她种成了。到了深秋,外婆借了两个大箩筐,来回三趟,一次性把河岸上的香橼都采了回来。外婆将香橼洗净,切成薄片,在大团匾中晾干表面的水分。紧接着,拿出珍贵的糖,一层糖一层香橼片,紧紧码好,在大陶瓮里密封一夜,再将这些被充分糖渍的香橼片平摊到大团匾中去晒。一直晒到捏起来硬铮铮,丢在碟子里当当响,而后,外婆开始缝制邮寄用的小布包:她要把这些香橼片寄到正在冰天雪地中捞河泥、种小麦与青稞的孩子手里。
⑤外婆能在艰苦的生活中支撑那么多年,始终保持淡定乐观,与她舍得留给自己一点儿精神生活也有关系。我至今还记得,外婆将带着果柄的香橼一个个串起来,吊在衣橱里,为衣服熏香;外婆的娘家虽然早已败落,但自己的那些陪嫁,外婆依旧小心翼翼地保管了很多年,那些宝贝包括一个可以插梅花的大铜瓶、一个可用来陈列果实的古铜青绿旧盘、一个宣德暗花白盘……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月,简直没有什么用场。然而,外婆把采回来的香橼摊放在盘子上,每个盘子里放八九枚,满屋都是黄灿灿的颜色以及清冽又扑鼻的芬芳。
⑥回看外婆这一生,大起大落。17岁前,半条街的娘家商铺伙计们都喊她“大小姐”;结婚后,她不得不成为卖炒货的小贩,后来又在里弄办的小厂成为一名两手都是机油味的女工;最后,她在为居民打酱油的小店中退休,她似乎从未抱怨过什么。她嫁了个像木桩一样少言寡语的男人,文弱书生一般,遇到事只会往她背后躲,家中买100块煤饼也挑不动,还要她一起去挑,她也无一丝怨怼。外婆从不计较她这一辈子为家族、为后辈付出了多少,她只是深信,一条河要不断地朝前走,才可能冲刷出深深的河床,汇聚无尽的溪流与雨水,蹚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直到汇入大海。
⑦基于这种朴素的认知,外婆从不把时间花在抱怨上,遇见事儿,她只是不断地去想办法,不断地去行动。从起了在运河边种树的念头,到从乡下以板车载了树苗回来种,她只花了3天时间;从运河边将香橼摘回来,到晒出可以泡茶的果干,她花了10天时间;而劝说两个在外插队的儿女一定要“把书读起来,就像在大风中拢住一粒火星”,她分别花了8年和10年。最后,孩子们放下锄头,在1978年考上大学,这却是外婆完全没有料想到的。但小舅舅和三姨能从痛苦与迷茫中觉醒,我以为,与外婆辛苦攒下寄出的几十版邮票息息相关。
⑧外婆离去多年,那些运河河岸上的香橼树还在,每次回到故乡,我就去看望那些树,外婆若有所思的样子就会浮现在脑海中。这些香橼,听到过拖船的声音,听到过船上人网鱼、炒菜的声音,也听到过源源不尽的水声,它们的香味,比佛手还要好闻。不知道为什么,闻到它,我就觉得这辈子遇到再大的沟坎都能心平气和地过去。
(选自《读者》2023年1月有删改)
注:①橼yuán
13.(4分)★【理线索】请你用动词串起外婆与香橼的故事。
14.(4分)【明形象】请结合全文,分析外婆的人物形象。
15.(4分)【作评价】在小组阅读探究过程中,有同学提议将文章标题改成《外婆的信》,你认为是否合适?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16.(4分)【再创作】请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以“香橼树”为意象,创作一首三行诗。
(19分)(2023·四川广安·统考中考真题)
听雨
王继怀
①静坐在书桌前,窗外正下着雨。听着雨打篷的声音,听着这温馨而又富有诗意的雨声,我的思绪又回到了久别的故乡,耳畔响起了儿时大山里的雨声,想起了一个个关于听雨的故事。
②记忆中,大山里的老家是经常下雨的。雨后的山村也是非常美丽的,像一幅水墨画。小溪里的水涨了,村子里池塘满了。雨后山间草木新,空气也变得格外清新,一阵清风吹来,泥土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芬芳,令人心旷神怡。
③微风细雨中,我常赤着脚,斗笠也不戴,漫步在田野,任凭雨淋着,享受着雨中的这份惬意。母亲发现后,必教育我一番,但再遇微风细雨,我会依然如故。
④记忆中,我最喜欢的还是下雨天坐在屋檐下,看着如诗如画的山村雨景,静静地听着大山里别具风情的雨声。老屋顶上的黛色瓦片,长满青苔的椽子,群山环抱的小山村,都被山间云雾缭绕着。空中飘落着雨丝,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在雨中穿来穿去,用那剪刀似的尾巴剪断大山里的这挂雨帘。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着雨打芭蕉,雨敲房顶,雨击田野,雨落池塘……时大时小,时缓时急,时断时续,时高时低。听其声,听其调,听其韵,让心灵随着雨声的节奏一起飞舞。我就这么静静地赤着脚坐在屋檐下,感受着大山里雨的气息……
⑤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留下了很多关于听雨的名篇佳句。宋代大诗人陆游独自一人,在夜深人静时,伴着一盏昏灯,听着雨声,写下了“晚窗又听萧萧雨,一点昏灯相对愁”的诗句;南宋词人竹山先生用听雨概括自己的一生,从少年、壮年一直写到老年听雨,《虞美人·听雨》中,“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写尽了他难以化解的愁思。
⑥关于听雨,我又想起那年在西班牙马德里与一位华侨交谈的故事。这位华侨是我的同乡,他得知我来到西班牙,特意到宾馆来找我,与我聊了很久。他说他到马德里已经二十多年了,已经习惯了此地的气候水土、生活习俗,熟悉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也已把马德里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思乡之情却愈来愈浓,只要有家乡人来马德里,他知道了都会来见一见,聊一聊。这位华侨说,他小时候在老家就特别喜欢听雨,有一年回老家正好碰上下雨,他就掏出手机录了一段雨声。回到马德里后,他常把这段在家乡录的雨声放给自己听,每次听着这富有节奏和韵律的雨声,他仿佛回到了童年在老家听雨的那段难忘的时光,回到了万里之遥的故乡。
⑦在繁华的都市,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候,推开窗,听着雨声,那一个个关于听雨的故事又浮现在我的脑海。今夜,我听的是雨声,更是听来自家乡的浓浓乡愁。
(选自《南方日报》,有删改)
17.(3分)★简要概述文章③至⑥段作者想起了哪些和“雨”有关的故事,完成下表。
段落 主要内容概括
③ 儿时的“我”在雨中漫步,享受雨中的惬意。
④
⑤
⑥
18.(4分)第③段中“再遇微风细雨,我会依然如故”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原文作答。
19.(4分)第⑤段中诗人陆游和词人竹山先生关于听雨的佳句,有何作用?
20.(4分)请赏析第④段画线句中加点动词的妙处。
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着雨打芭蕉,雨敲房顶,雨击田野,雨落池塘……时大时小,时缓时急,时断时续,时高时低。
21.(4分)★本文的线索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6分)(2023·四川雅安·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搭车
吴港
①吴启是名能干的汽车修理工。这天,二叔家的收割机出了毛病,吴启去帮忙修理。返城时,吴启从二叔家便一路小跑,快要上公路,还是眼瞅着最后一趟客车开走。
②天色渐渐暗了,吴启边走边准备搭车,然而七八辆车过去了,他一辆也没能拦下来。吴启很丧气,回家还有十里路呢。
③正想着,又有一辆车从后面开过来,吴启还是扬了扬胳膊。出乎意料,那车竟然慢慢停在了吴启身边。司机摇下车窗,抱歉地说:“实在对不起,车上人满了。”
④吴启望了望车内,见前排还坐着个女人,看样子与司机是夫妻;后面有一对老年人和一个半大小子。吴启正失望,却听女人说:“让他上来挤挤吧。”
⑤“不行,增加一个人就超员了。”司机那口气不容商量。
⑥吴启忙说:“天都快黑了,不会有警察的,万一被抓,钱由我出。”司机说:“那不是钱的事,你再等等后面的车吧”他递出一瓶矿泉水,便将车开走了。吴启眼前一片黑暗。
⑦又走出不远,却见前边那辆车停了下来。吴启三步并作两步赶上去一看,司机正闷头鼓捣发动机,一脑门儿的汗。
⑧吴启绕过那辆车,没走几步又走了回来。他转头将司机推开,没用五分钟就把故障排除了。司机笑着说:“车修得好,也会开吧?”吴启回道:“没我不能开的!”“真的吗?”司机问。“谁还唬你?”吴启说着拿出驾驶证给对方看。
⑨车上的女人递了一块布给吴启擦手,司机突然凑上去,对着她耳朵悄声嘀咕。女人说:“行吗?”司机说:“行”吴启心头重新亮起了灯。司机说:“你来替我开车吧,我去后面。”天已经彻底黑了,司机摸黑走到另一侧打开后门。
⑩吴启心里敞亮了,便驾着车聊起天来。身边的女人说这次回老家,接公婆来城里住一段时间,顺便把侄子也带上了……一车人聊得火热,吴启倒是没再听司机说过话,车里黑漆漆的,吴启都看不清后座的人。
几人一路谈笑着开进城区,快到吴启家了,可偏偏就在路口前被交警拦了下来。一名交警先查验吴启的驾照,然后拉开后门往车里瞧。吴启知道超员一人扣六分,至少还要罚二百,心中暗暗叫苦;只听身旁的女人叫了声“小李子”,那名交警忙应声:“哟,是嫂子呀,刚才没看见。”说罢,他便摆手放行。
躲过一劫,吴启问道:“那交警你认识?”女人笑着说:“那帮小兄弟我都熟。”
车到小区门口,吴启拉开车后门往里一看,咦,那人并没有在车里。女人说:“别找了,他在后边呢。”
吴启惊讶道:“哎呀,应该我藏在后边才是”可当他掀开后备厢车盖时,又吃了一惊:里面空空如也。
女人无奈地说:“我是说,他在后边走路呢。”吴启忽然心头一热:“啊?他竟然替我走这十里夜路?他也太较真啦!”
女人笑了:“ ”
(有删改)
22.(4分)下列对本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吴启遇到司机时说“天都快黑了”,司机开车走后,吴启眼前“一片黑暗”。看得出来,时间晚了,天黑得比较快。
B.小说中的女人有特殊的作用,一是与司机对比,突出司机这一人物;二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三是由她来解释司机行为的合理性。
C.小说采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来塑造人物形象。
D.小说中多处使用了伏笔,比如“不行,增加一个人就超员了”“不会有警察的”“吴启倒是没再听司机说过话”“那帮小兄弟我都熟”等。
23.(4分)★小说情节曲折,请你概括⑦一 段故事内容,把答题卡表格中空缺的故事内容补充完整。(“故事内容”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所在段落范围 故事内容
③~⑥
⑦~⑨
⑩~
24.(4分)小说中的人物“吴启”和“司机”有共同的性格特点,请概括并简述理由。
25.(4分)选文 段画线处“女人”说了什么话?请根据选文内容把它补写出来。
(16分)(2023·山东淄博·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牧羊犬
女真
①电话里,老爸声音焦急:“闺女,你能马上来一趟不?牧牧惹祸了!”
②爸妈生活自立,平时很少给我打电话,都是我打电话问候他们。城里养大型犬受限,多年前一个朋友找我帮忙——朋友知道我爸妈住在三环外,家里有院子。爸妈接收了大狗,起名牧牧。牧牧没惹过事,更甭提“惹祸”了。这次老爸用词重,我心里一惊。牧牧咬人了?不会吧!牧牧平时关在院子里,爸妈出门遛牧牧,每次都拴狗绳。我问老爸:“牧牧咬人了?”“没咬人,是羊。”“家里怎么会有羊?”“不是家里,草地上有羊。你赶紧来一趟吧,人家不让我们走。”得,爸妈是被扣了。
③见到爸妈时,爸妈和牧羊老汉正坐在林子里说话,看上去不像有争执。我把爸妈拉到一边,小声问:“牧牧怎么了?”妈抢答:“你爸带我去卧龙湖看荷花,路过这片草地,你爸要下车透透气,顺便把牧牧一起带下车。牧牧拴着绳的,看见附近有羊群,挣脱了跑去圈羊,跑得可欢了,把羊赶得团团转。放羊的说母羊可能受惊,会流产掉羔子,死活不让我们走。我和你爸身上只有五百块钱,放羊的说至少得三千,少了不让走,你爸没办法才给你打电话。”我说:“凭什么张嘴就要三千?一只羊值多少?这不是讹人吗?”老爸说:“也不算讹,现在羊挺贵的。”我爸人长得高大,心却软。
④我过去单独找老汉,告诉他没有现金,可以给他转账。看上去跟我爸年纪相仿的牧羊人说他没有手机,他只要现金。我把身上搜罗一遍,只有一千五百块钱,加上爸妈的五百,一起给了老汉。
⑤丈夫出差回来,饭桌上听我讲牧牧的祸事,明显不高兴:“要多少钱你都给?真有钱。以后遇到这种事先打电话报警。”丈夫有职业自信,我却有点不以为然:“这事归交警还是你们刑警管?我是怕我爸妈着急上火,他们万一病了可不是多少钱的事。”
⑥儿子在旁边说风凉话:“两千块钱够吃一顿烤全羊了,既然您花钱了,是不是应该把羊拉回来一只?您看见母羊掉羔子了?”
⑦我嘴上骂儿子“吃货”,心里却想儿子说的也不是没一点道理,但我强硬地回怼他们:“你俩记住,以后在我爸妈面前谁也不许再提这件事。”
⑧那天晚上我梦见牧牧在草地上赶羊,牧牧撒欢跑,无边无际的羊群,被牧牧管得服服帖帖,不断排列出各种奇葩造型。醒来睡不着,想一个问题:牧牧出生就被圈养,外出总是拴着,一直老老实实的。按狗的寿数,牧牧年岁挺大了。
⑨作为一只牧羊犬,牧牧这次虽然“惹祸”了,但没放过也许是此生唯一一次圈羊的机会,也算有幸。作为圈养的狗,能够完全放任天性的机会不多啊。
⑩过小年那天,老爸来电话说:“过年别买肉了,家里有一只全羊,够吃一阵子,过完年暖和了没地方放。”我问:“哪来的全羊?”老爸说:“要赔款的那个放羊老汉的儿子送过来的。老汉回家以后,母羊一切正常,老汉让儿子给我打电话,要把钱给退回来,我说算了,老爷子挺大岁数还放羊,不容易,当交朋友了,但昨天老汉打发儿子开车送来一只收拾好的全羊。”
放下电话,我心里既高兴又难过——牧牧一个月前已经走了,老死的。算起来,牧牧应该一共活了十三岁。
(选自《2022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有删改)
26.(4分)★请根据提示,概括梳理小说情节。
发生:A “我”赶至现场,问清事情原委后,帮助爸妈以2000元处理祸事。
发展:B 晚上“我”梦见牧牧自由圈羊。
高潮:牧羊老汉因母羊平安,退钱不成便打发儿子送全羊给爸妈。
结束:接完电话,“我”既高兴又难过。
27.(4分)在处理祸事的整个过程中,小说多次运用对比手法表现“我”这一人物。请根据提示填空。
对比1 对比2
对自家爸妈 怕爸妈着急上火生病 对自家牧羊犬 庆幸它释放天性
对牧羊老汉 A. 对受惊母羊 B
由此可以看出:“我”对自家人(物)C ;对他人(物)D
28.(4分)“牧羊老汉打发儿子送羊”这一情节设置巧妙,体现了小说构思的匠心,请谈谈你的理解。
29.(4分)第①段是小说的结尾,如果另换一个结尾,与前文情节形成呼应,你会如何构思?请用一句话写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理由。
(24分)(2023·辽宁锦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修鞋匠
雪樱
①小区对面的空地上,有一个修鞋摊。修鞋阿姨做活儿安静,说话声也安静,给人踏实感,把修补的鞋子交给她,就像随手扔给妈妈那样放心。
②从我小时候记事起,阿姨就在这条街上修鞋,最初是她的父亲主修,她负责打下手。老先生个头不高,鹦鹉鼻,驼背,戴一副老花镜,断的一根眼镜腿缠着胶布。他和谁说话都和和气气,时间久了,大家都爱找他修鞋,书包、箱包、校服等拉链坏了,也习惯了找他。很多时候,人们不修鞋,每天过来坐一会儿,冬天晒晒太阳,夏天拉家常,心里也欢喜。他做活儿慢,却极认真,飞针走线,有板有眼,搓皮粘胶,娴熟灵巧,宛如一对蝴蝶翻飞,把手上的功夫干出了大学问。街坊们都说:“凡是经过他的手修的鞋,都入了保险柜。”言外之意是说他做工讲诚信。
③这条街上,有一所大学、一所职专、一所小学,还有家幼儿园,每天放学时分,人声鼎沸,堵得水泄不通。一个初冬的午后,一位美籍外教拎着一双高筒靴子来了,他连说带比划,老先生听得云山雾罩,好在旁边的人领会了来意。老先生连连摆手,表示修不了,在场的人露出诧异的表情,“这是个大单,放着钱怎么不挣呢?”人群里一阵聒噪。老先生站起来,连说带比划,脸涨得通红,“我没接触过这种材质的鞋子,怕修不好,给您搞砸了。”外教向前迈出一步,张开双臂,大声说道:“不要担心。”又说,“你没问题。”旁边的人跟着翻译。说罢,他上前拥抱了一下老人,表示一周后来取。此时,阳光从树梢上洒下来,风影婆娑,又寂静如鸟羽,很快被落叶逐寸覆盖,只留下一个浅浅的轮廓。
④几天后,还是那个时间,外教如约而至,这次和他一起来的还有助教。接过崭新、锃亮的鞋子,老外嘴巴张得老大,又是比划,又是赞叹。见鞋子修补完美,针脚工整,丝毫看不出痕迹,又发现鞋子重新擦拭过,焕然一新,他对老先生竖起大拇指,不住地称赞“了不起!”接着,他起身和助教小声耳语几句,示意多付一些费用。老先生婉拒了,看到顾客满意,他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⑤小修小补,零打碎敲,赚不了多少钱,却方便了日常生活,溢出了烟火气。老先生的良好口碑,为女儿接棒修鞋打下基础,也是无形的精神财富。修鞋阿姨继承了父亲的衣钵,真诚、认真,她每天要照顾老父亲的起居,临近中午才出摊,还是那套老设备:一台老式的补鞋机,日头晒得剥皮掉漆,一只长了包浆的木头盒子里放着胶皮、线轴、鞋跟、刀剪、胶水等工具。她一手扶着鞋跟,一手摇动转轮,几声金属响动,又几声上下响动,很快鞋子就在她手上“活”了过来,变得完美无缺。再打量她的那双手,骨节粗大,布满老茧。
⑥那年春天,我给母亲网购了一双健步鞋,收到后母亲没舍得穿,等穿的时候意外发现脚后跟处有开裂,母亲便去找阿姨修鞋。那几天阿姨下午才出摊,原来儿子从部队回来探亲了。她眯着眼睛,仔细按压一遍,判断是断裂,应该是出厂残品,表示粘了也穿不了几天。鞋子原封不动被“退”了回来,我有些半信半疑,拍照给客服,客服答应退货,收到后验收发现的确是质量问题。我不禁对阿姨刮目相看,活儿好,技术高,信得过。
⑦后来,听母亲说,阿姨的儿子进了军校,毕业后当了士官,家里生活条件也好了,但阿姨执意坚持出摊。“这个手艺是老爹传下来的,我天天干着心里不慌张。不靠它吃饭,靠它解个闷吧。”她缓缓地说道。社会变迁,潮流更迭,阿姨修鞋却还是原来的老价格,这么多年来没涨过价。有人觉得她白忙活,她的口头禅是:“人啊,活这一辈子,不能光为了挣钱,得有个乐趣,你说是吧。”一字一句,皆是哲理。
⑧《红楼梦》里曾写到晴雯抱病补裘的动人场景,晴雯补的是衣服,修复的是人心和人性。同样的,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修补,亦是修补美好生活,让内心世界变得更加丰盈。由此,我对修鞋匠人更加敬畏了。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30.(4分)★根据选文③—⑦段内容,梳理故事情节。
老修鞋匠拒绝修没有把握修好的鞋,在外教信任下接单;
(1) ;
阿姨继承父亲衣钵,判断出“我”母亲的鞋是出厂残品;
(2) ;
31.(4分)选文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老先生站起来,连说带比划,脸涨得通红,“我没接触过这种材质的鞋子,怕修不好,给您搞砸了。”
32.(4分)分析选文第③段结尾景物描写的作用。
阳光从树梢上洒下来,风影婆娑,又寂静如鸟羽,很快被落叶逐寸覆盖,只留下一个浅浅的轮廓。
33.(4分)品析选文第⑤段加点字“活”的表达效果。
34.(4分)概括选文中两代修鞋匠身上令人敬畏的美德。
35.(4分)分析选文结尾段作用。
(16分)(2023·广西贵港·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真不想脱贫
侯发山
①听说月亮湾村脱贫了,我决定瞅个星期天,到村里看一看。我算了算,张蕾研究生毕业刚参加工作就下来当驻村第一书记,已经四年了。如果月亮湾村能够脱贫摘帽,张蕾就可以打道回府。她是签订了“军令状”的,不脱贫摘帽,不能回城。
②我打算到老福家看一看,如果他脱了贫,月亮湾村应该都OK了。老福是村里的老大难,一直拖着月亮湾村致富奔小康的后腿。老福的父母去世后,他也因病致贫,五十多了还没成家,破罐子破摔,成了村里有名的懒汉,说句不当说的话,混成了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③当年我曾帮扶过老福。头一次去时,家徒四壁,像大水冲过一样,估计老鼠都不过夜。我回来没多久,就去旧货市场给他买了电视、沙发等家电家具。再去时,他已经把电视卖给了收破烂的。后来,我用自己的工资给他买了两头波尔山品种羊。隔了五天,村主任老贵说,老福已经把羊给赶到集上换成了油盐。我决定不再从物质上资助他,于是又破了半个月工资给他购买了西瓜种子。我担心他把西瓜种子当零食吃了,便和老贵一道帮他把种子种下,叮嘱他注意除草、打药等。到了秋天,我赶到老福的瓜田,真算是开了眼界,田里的草深得能撵出狼来,我来回走了几趟,终于找出了两个跟小孩儿拳头大小的西瓜蛋唉,他又辜负了我的帮扶。恰巧这时候,张蕾来当“替死鬼”,我才得以脱身。
④河洛地方邪,光说不敢噘。说的是你念叨那个人的时候,那个人就会出现,所以只能念叨好处,不能说别人的不是。就在我刚要出门时,老福闯了进来。我怔了一下。老福真是变了,胡子剃得溜光,身上穿得干净清爽,跟几年前相比,年轻了许多,好像吃了孙猴子师父的肉。我说:“老福,听说你脱贫了?乡里准备给你“摘帽”呢!”
⑤听我这么一说,老福慌乱地摆着手,说:“叶书记,我不想脱贫!”
⑥莫不是狗改不了吃屎?或者是老贵和张蕾给我的信息有误?“今年西瓜卖了多少钱?”我知道老福承包了十亩地,勤勤恳恳地全部种上了西瓜。不说往年,只要今年纯收入达到4000元,就算脱贫了。我给老福接了一杯水递过去。今年没有大风、没有冰雹,应该说是风调雨顺,不会出现意外。我想套套他的话,给他算算账。
⑦谁知道,老福比山里的猴还精。他接过水,咕咚了两口,狡黠一笑,说:“叶书记,今年没卖上钱!不信,咱算算?”
⑧“好。”我想听听他怎么狡辩。
⑨老福一下子精神起来,神采飞扬地说:“十亩地,西瓜种苗八千块。土地租金六千块,肥料农药七千块。农膜、水电、燃料等各种杂费,加起来有一万,总投入将近四万。”
⑩我打断他的话,说:“西瓜的亩产按3000公斤计算,西瓜的收购价格每斤一块二左右,一亩产值约七千,除成本,纯利润至少两千六,十亩西瓜也该有近三万。”
“不信你问老贵,我今年真的没得钱,谁得钱谁是河里爬的。”老福两手比划着“王八”,信誓旦旦地说。
难道老福卖西瓜的钱丢了?我知道他是肚子里玩杂戏——怪主意多,便趁机给老贵打电话。老贵在电话里说,老福良心发现,为了感恩社会,今年的西瓜一个也没卖,全部捐出了,给敬老院送了一车,给村小学送了一车……接下来,老贵着急地说:“张蕾找来《中州晚报》的记者宣传他呢,这货不知躲哪儿了,电话也不接。”
我心里松了口气,告诉老贵让记者到乡政府来,然后对老福翘着大拇指:“老福,行啊。土话咋讲来着?乌鸦照镜子,刮目相看啊。”
老福有点不好意思了,说:“反正我不想脱贫!”
“为什么?你不摘帽脱贫,人家张蕾就不能回城。你想想,人家一个大姑娘,三十好几,对象都没时间谈…”我越说越来气。
老福打断我的话:“叶书记,说实在的,我真不想脱贫。脱了贫,张蕾就要走了……为了帮扶我种西瓜,她可真没少操心。我无儿无女,她…她就像我的‘小棉袄’。”说着,老福的泪已经把脸上沟壑纵横的皱纹给填满了。
是啊,她的青春之花在这里绽放,“她”也在月亮湾村人的口里变成了“我们”。
36.(4分)★情节是小说三要素之一,请你根据提示,提炼、补充出本小说的情节。
(1)父母去世后,老福因病致贫并成了村里的懒汉。
(2)
(3)
(4)张蕾完成扶贫要返城时,老福为留下她,故意捐出西瓜以证明自己没有脱贫。
37.(4分)请你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38.(4分)请你结合具体例子,说说本文的语言特点。
39.(4分)班里准备举行一次“小说作品朗诵活动”,张璇准备朗诵文中的第⑥⑦段。以下的三种朗读基调,你建议她选哪一种?请你从人物和主题两方面陈述你建议的理由。
A.深沉坚定 B.温和平静 C.激动赞美
建议:
理由:
(16分)(2023·江苏扬州·统考一模)
老师
朱平兆
①老师还住老地方,我打听过了。文涛新村已经不新,三十几岁的住宅,看上去垂垂老矣。
②老师家在二楼,我到了楼下,脑海里一遍遍闪现出上一次看望老师的情景。
③那时我开始工作不久,老师退休了,碰巧我得到一对茅台酒,珍贵礼物献恩师,就拎着酒去看望老师。老师家并不奢华,我自信地将酒放在茶几上,向老师展示我的孝心和成功。
④师娘瞥了一眼茅台酒,转身去泡茶。老师从师娘手中夺过玻璃杯,亲自给我倒了白开水,坐下问我工作上的事,给我讲为人成事之道,好像又登上讲坛。我感觉老师老了,有点迂腐,敷衍了一会儿,起身告辞。“你将茅台带回去,几个苹果我可以接受,这么重的礼我不能收。”老师跨过师娘惊奇的目光,提上茅台酒追出来。
⑤送出去的礼物哪有带回的道理,我站在门口挡住老师的路。“人生的路很长,不是什么礼都可以收。”老师叫我听话。学生给老师两瓶酒怎么了?我不接,转身要走。老师拉住我,硬往我怀里塞。岂有此理,我挣脱老师的拉扯,转身下楼,只听见身后“砰”的一声,两瓶茅台酒炸开了。
⑥浓郁的酒香弥漫开来,遮盖了老师的唠叨。可惜了,我叹息一声,决定以后有了好酒独自享受。
⑦有段时间我确实喝了很多好酒,可后来只配喝白开水。很多年过去了,我越来越想弄清楚当年的茅台酒怎么碎的,就在楼下不停地徘徊着。
⑧一个锻炼回家的女人进了小区,偷偷地瞟我好几眼,目光多疑如藏在鞘中的剑。我不能再徘徊了,一鼓作气登上楼,敲响老师家的门。
⑨室内静悄悄的,我想起老师的岁数,又加大力度敲了三响。谁呀?屋里响起老师沙哑的喊声。我,于佑德。我挺了挺身体,把自己站恭敬了。
⑩吱呀,门打开了,屋里站着一个矮小萎靡的老人,并且不戴眼镜。是老师吗?我望着老人干瘪布满皱纹的脸愣住了。在我的记忆中,老师戴近视眼镜,清秀儒雅。你是谁呀?老人拄着拐,头向前平移一下,细小的眼缝里露出混浊的光。是老师,看人时头前移是老师近视养成的习惯,无情的岁月在老师身上做了太多的雕刻。我也历经风霜,早已没了当年模样,老师肯定认不出,就放慢节奏介绍自己。“我是于佑德,您的学生。”“谁?年龄大了耳朵不中用,你大声点儿。”老师喊着,侧过头,将一只黑皱的耳朵对准我的方向。
“于佑德,您的学生”,我对着老师的耳朵喊。“学生,好,谢谢学生来看我。”老师似乎只听清“学生”两字,但他觉得已经够了,懒得再费劲儿问,请我进屋坐。
老师家陈旧落伍了,物品摆放还算整齐。我寻找师娘娇小的身影,发现角柜上师娘的遗像。时间过得真快,我感慨了一下,将带来的礼物放在当年放茅台的茶几上。
老师在角柜上摸索,好像要给我泡茶。“老师,不用了,我刚喝过,一点儿也不渴。”我感觉老师的眼睛也不行了,小跑两步,把老师搀扶到沙发上,问老师,您眼睛怎么了?
“我早就看不见了,视网膜脱落造成的。”老师讲话快一点儿就喘,断断续续地给我讲述。老师退休后有人找上门请他搞家教,老师反对有偿家教,只给熟人的子女义务做辅导。人家不好意思长时间麻烦老师,就去付钱的课外培训机构。老师闲了就读书,喜欢读英文原著。读着读着,老师想搞翻译了,准备出几本书,给自己的人生添点色彩。老师天天伏在案头,读原著查词典,第一本书还没有翻译完,高度近视的眼睛不行了,视网膜脱落。治疗后养了几年,感觉好些,又想把那本未翻译的书翻译完,可视网膜又脱落,再怎么治也看不见了。
您一个人住着,怎么生活呢?我扫视了一遍老师的家,对老师的生活充满忧虑。我的女儿住得不远,她每天会来一次的,给我收拾收拾,再弄两个菜。
我“哦”了一声,觉得应该回报老师了。我没有什么资源和特长,但经过近十年的劳动锻炼,有一些力气。就大声跟老师说,“老师,以后我会经常过来看您的。您有什么体力活,让您女儿打我电话。”我从柜子里找来纸和笔,写下我的姓名和手机号。我将带来的东西向老师面前推了推,羞愧地对老师说,我只给您带来几个苹果,祝老师平平安安,健康快乐!
老师仔细地摸了摸苹果盒,突然抓住我的手,睁大眼睛说:“你是于佑德,肯定是,这箱苹果我收下了。你的事我听说过,人生可以重来,你能从低谷走出来,老师我很高兴。”
老师的眼睛和耳朵都不行了,但心依然雪亮。我心中的疑虑解开了,拉住老师的手,坦陈我的人生和心灵感悟。
(摘自《安徽文学》2022年第6期)
40.(4分)★通读全文,梳理情节,完成表格。
老师外貌 感受 送礼时的心理
第一次 戴近视眼镜,清秀儒雅 ① 自信
第二次 ② 心依然雪亮,疑虑解开 ③
41.(4分)文章最后一段说“我心中的疑虑解开了”,说说“我”经历人生起伏后,对心中的疑虑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42.(4分)文中有许多前后呼应的地方,请列举一例并说说其作用。
43.(4分)老师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请说说下列作品中老师对学生的作用,哪一组与文中最相似。
A.藤野先生和鲁迅(《朝花夕拾》)
B.沙莉文和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
C.周进和范进(《儒林外史》)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1.2小说阅读 小说的情节与结构
考向1:把握行文线索
(16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最后的牵手
雷雁中
(1)这一次,是他的手握在她的手里。
(2)这是一双被岁月的牙齿啃得干瘦的手:灰黄的皮肤,像是陈年的黄纸。上边满是渍一般的斑点;不安分的筋,暴露着,略略使皮与指骨间,有了一点点空隙。那些曾经使这手显得健壮和有力的肌肉消失了。这是长年疾病的折磨所雕琢出来的作品。
(3)可是,母亲仍然紧紧地握着这手。很久都是相对无言。突然,她感到那手在自己手心动了一下,便放松了它。那手立即像渴望自由的鸟,轻地转动一下,反握住她的手。
(4)“要喝水吗?”她贴近他的脸低声地问。
(5)A父亲不回答,只是无力地拉着母亲的手。母亲知道,他实在是没有力量了,从那手上她已感到,生命准备从这个肉体上撒离。不过依着对五十多年来共同生活的理解,她随着那手的意愿,追寻着那手细微的指向,轻轻地向他身边移动着。到了胸前,她感觉到父亲的手指还在动。又移到颈边,那手指似乎还在命令:前进不要停下来。
(6)母亲明白了,全力握紧那干枯的手,连同自己的手,一齐放在他的唇上。那干枯的手指不动了,只有嘴唇在轻轻蠕动。有一滴混浊的泪从他灰黄多皱的脸颊上滚落下来。
(7)许多记忆一下子涌上她的心头。从这两双手第一次牵在一起的时候,父亲就这样把母亲纤细的手握在自己手里。那时,父亲的手健壮、红润而有力量。母亲想挣脱他的手,但像关在笼子里的鸟,冲不破那手指的门,直到她心甘情愿地让自己的手停留在他的手里。
(8)这两双手相牵着,走过一年又一年,直到他们的子女一个个长大,飞离他们身边。贫困的时候,他们坐在床边,父亲拉过母亲的手放在自己的手里;苦难的时候,他拉起她的手放在自己的手里。手指好像是一些有灵性、会说话的独立生命,只要握在一起,就如同魔术师神奇地吹了一口气,什么就都有了。信心、勇气、财富,一切都有了。
(9)难道就是这两双手一相牵,就能相守一生?或许这只是他们自己独特的方式。
(10)可是,他们彼此听得懂这手的语言:关切、思念、幽怨、歉意、鼓励、安慰…现在,生命就要首先从他的一双手中滑落。曾经有过的共同的幸福记忆,都将从这一双手首先远去了。母亲的手在父亲的唇上只停留了短暂一瞬,便感到那只干枯的手不再动了,失去了温度。屋子里突然一片静寂,原来那咕咕作响的氧气过滤瓶不再作声了。时间到了!
(11)B 母亲没有落泪,站起身来。望着那一张曾经无比熟悉、突然变得陌生的脸,她慢慢抓起父亲的手,轻轻地贴在自己唇边。她觉得沿着手臂的桥,那个人的生命跑了过来,融汇在自己身上。
(12)她相信自己不会孤单,明天,依然会是两个生命、两个灵魂面对这同一世界。
(选自《读者》2018年第8期,有删改)
【微词典】渍(zì):积在物体上面难以除去的油泥等。蠕(rú)动:想要说话而嘴唇微动。
1.(4分)★文章线索有串联全文、贯通文脉的作用。选文有两条线索,请写出明线、暗线分别是什么。
2.(4分)选文第②段中画线句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3.(4分)请结合语境分析A、B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A.父亲不回答,只是无力地拉着母亲的手。
B.母亲没有落泪,站起身来。
4.(4分)理解文中(12)段画线句子的含义。
【答案】1.(父母的)牵手【明】,父母相伴一生的深情【暗】。 2.细节描写。生动地写出了父亲的手的干瘦和苍老,体现出父亲饱经风霜,且病得很重。 3.A:“不回答”“拉着”表现出父亲临终前对母亲的不舍;
B:“没有落泪,站起身来”表现出母亲能够平静、坦然地面对父亲的离世。 4.父母心手相牵,父亲的生命已经融入母亲的生命中,父亲虽然去世了,但在母亲心中,父亲并没有离开,会永远陪伴着自己。
【解析】1.考查分析线索。
根据第(3)段中的“可是,母亲仍然紧紧地握着这手”,第(5)段中的“父亲不回答,只是无力地拉着母亲的手”,第(6)段中的“母亲明白了,全力握紧那干枯的手”,第(10)段中的“母亲的手在父亲的唇上只停留了短暂一瞬,便感到那只干枯的手不再动了,失去了温度”可知,本文的明线是父母的牵手。
根据第(8)段中的“这两双手相牵着,走过一年又一年,直到他们的子女一个个长大,飞离他们身边。贫困的时候,他们坐在床边,父亲拉过母亲的手放在自己的手里;苦难的时候,他拉起她的手放在自己的手里”,第(10)段中的“可是,他们彼此听得懂这手的语言:关切、思念、幽怨、歉意、鼓励、安慰……现在,生命就要首先从他的一双手中滑落”可知,故事的暗线是父母相伴一生的深情。
2.考查语句赏析。
画线句是对父亲的手的细节描写,重点描写了父亲手部的皮肤和筋脉。联系句中的“灰黄的皮肤,像是陈年的黄纸”“不安分的筋,暴露着,略略使皮与指骨间,有了一点点空隙”可知,画线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父亲手的干瘦与工作者。联系父亲生病的背景可知,表现了父亲饱经风霜,而且病得很重。
3.考查揣摩人物心理。
A.联系后句“母亲知道,他实在是没有力量了,从那手上她已感到,生命准备从这个肉体上撒离”可知,此时的父亲的生命正在流逝,父亲马上就要走到生命的尽头,虽然无力,却还是拉着母亲的手,表现了父亲此时对母亲的不舍与牵挂。
B.联系后句“她觉得沿着手臂的桥,那个人的生命跑了过来,融汇在自己身上”可知,母亲觉得自己的生命与父亲的生命已经融为一体,再也无法分开,所以才会没有落泪,平静地站起身来。母亲的表现表现了她此时的平静与坦然。
4.考查语句理解。
联系前段中的“她觉得沿着手臂的桥,那个人的生命跑了过来,融汇在自己身上”可知,父亲临死前拉着母亲的手,这让母亲觉得父亲的生命已经通过这双手融入了自己的身体里,两个人再也无法分开,父亲会永远陪伴着自己,所以才会“相信自己不会孤单”。在以后的日子里,还会像从前一样,两个人一起面对这个世界的风雨,直到自己的生命终结。
考向2:情节的梳理与概括
(16分)(2022上·山东临沂·九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饺子记盛
①中国人的主食,南方重米,北方重面。这是由于南方多产稻米,北方多产小麦的缘故。北方盛产小麦,因此面食的花样层出不穷,眼花缭乱:面条、烙饼、馒头……其中最主要的是饺子。北方人年节、宴客乃至日常居家,最常见、也最隆重的餐食活动是“包饺子”。
②包饺子是一场让人愉悦欢乐的活动,北方人居家想改善生活了,就说“咱们今天包饺子吃吧”。一说包饺子,就来了精神。物资匮乏的年代,不像如今可以随意上馆子,包饺子就是一件奢华之举。过年过节,亲朋来家,最富亲情的待客之礼,就是包饺子。一声令下,立即兴奋起来,揉面的,和馅的,准备停当,就围坐包起了饺子。边包边说笑,不觉间一切停妥,用笸箩摆放,如花盛开。饺子下锅,热气腾腾,饺子出锅,狼吞虎咽。有情,有趣,有气势。数十年北方生活,享受过数不清的这般热闹,可依然觉得好吃但包起来费事。
③我至今不会擀皮,却在北京乡间学会了包。双手一捏,就是一个,迅疾,结实,下锅不破。别人包饺子讲究花样,多少折,怎么折,图好看,玩花的。据说我包的饺子“其貌不扬”,但我很自信。这是包,即制作的环节,而饺子是否好吃,关键却是调馅。调馅的功夫其实蕴含了诸多中国烹调的道理,一是馅中的主客关系,肉和菜是主,葱姜等为辅,要适当;再就是肉和菜的搭配,肉为主,菜为辅,也需适当;就肉而言,就是肥瘦的搭配,一般说来,不能全是精肉,二分瘦一分肥,比较合理。什么肉,配什么菜,这里有大学问,韭菜配鸡蛋,羊肉配胡萝卜,最家常的是猪肉白菜馅,加些海米,人见人爱。吃饺子,一般人爱蘸醋,而我谢绝,我深信只要馅调·的好,无需借助“外援”。
④北方人吃饺子不仅是享受美食,而且是享受家的温暖。在记忆中,满含着亲情的饺子被替代,甚至等同于家乡、父母。游子离家远了,想家,连带着想起妈妈包的饺子,炊烟的味道,此刻,饺子就是乡愁。即使是身在万里之外的异国他乡,遇到年节,想家,又不能回,相约若干同样怀乡的朋友一道包饺子,为的是一解乡愁。记得那年在维也纳,短期开会,不是什么怀乡情切,也说不上乡愁,倒是一位奥地利教授一顿“饺子宴”令我大为感动。
⑤在维也纳,那些奥地利红葡萄酒,那些名目繁多的奶酪、香肠、起司和面包,特别是烟熏三文鱼,这些异邦的美味都令我着迷。可是,接待我的汉学家李夏德却是别出心裁,带我进了维也纳中心区的一条小胡同吃饺子。铺子的名字记得是“老王饺子”,山东人老王开的,小门脸,不加修饰的若干桌椅,设有醋瓶,如同国内规矩。饺子是地道的,热腾腾的饺子上桌,捎带着一小碟大蒜。一切如国内乡间的小铺。一下勾起了亲切的记忆,浓浓的齐鲁乡音带着胶东半岛的气息。小店只有一个厨师(老王自己),一个收银的,外加一个“跑堂”。那跑堂可是高大上,一位在维也纳学音乐的留学生。
⑥李夏德介绍说,这里的饺子本色,地道,纯粹的中国味道。他经常在这里“宴客”,有时不接待客人,自己也来。这里也常有本地人光顾,那都是一些中国通。
5.(4分)★本文的线索是 。围绕线索,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①包饺子、吃饺子的隆重与热闹; ② ;
③饺子里满含着亲情,寄托了乡愁; ④ 。
6.(4分)第②段中的画线句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一声令下,立即兴奋起来,揉面的,和馅的,准备停当,就围坐包起了饺子。
7.(4分)第③段中,作者用很多的笔墨来写饺子的“调馅”,有什么用意?
8.(4分)为什么奥地利教授的一顿“饺子宴”会令“我”大为感动?
【答案】5. 饺子 饺子的调销功夫蕴含了诸多中国空调的道理 在维也纳小店参加奥地利教授的饺子宴 6.运用动作描写,用“揉面”“和馅”“围坐包”等动词,条理清楚地描写了包饺子时分工合作、其乐融融的精彩场面,表达了作者对包饺子这种让人愉悦欢乐活动的喜爱 7.突出饺子是否好吃,关键是调馅。作者借调馅的功夫表达了中国烹调的文化含义,把握好主客关系,处理好搭配关系,这样就超越了饮食的范畴,富有哲理 8.在异国他乡看到了带有地道中国味的饺子店,吃到了纯粹中国味道的饺子;勾起了亲切的记忆,感受到了浓浓的家乡味道;看到了外国人对中国饺子的喜爱,感受到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解析】5.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第一空,文章围绕“饺子”这一线索,主要写了北方人包饺子的欢乐活动、包饺子的精神意义,以及饺子在北方人生活中的重要性。文章通过描绘包饺子的场面,表达了北方人包饺子的欢乐氛围和亲情交融。包饺子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享受家庭温暖和亲情的方式,具有特殊的情感寄托。
第二空,根据第③段“调馅的功夫其实蕴含了诸多中国烹调的道理”可知,通过讲述如何调制饺子的馅料,作者反映了中国烹调的讲究和精湛技艺。这一部分突出了中国烹饪文化的深厚底蕴,以及在食物制作中的精细和谨慎。
第三空,根据第⑤段“接待我的汉学家李夏德却是别出心裁,带我进了维也纳中心区的一条小胡同吃饺子”可知,文章描述了在维也纳参加“饺子宴”的情景。通过这一插叙,作者展示了饺子在异国他乡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成为一种联系亲情、怀念家乡的方式。这一部分强调了饺子在异国他乡引发的乡愁和情感共鸣。
6.考查词句/描写角度的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
第②段中的画线句主要采用了动作描写方法。通过使用一系列描述动作的动词,如“揉面”“和馅”“准备停当”“围坐包”,作者生动地描绘了包饺子的整个过程。这些动作描写让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人们分工合作,有条不紊地准备、包制饺子的情景。
表达效果是使文章更加生动、具体,读者可以通过文字感受到包饺子时的热闹和欢乐气氛。这种描写方法不仅使文章更富有情节感,也增强了读者对包饺子这一活动的亲身感受,让人仿佛置身于包饺子的场景之中。
7.考查词句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
在第③段中,作者用很多的笔墨来写饺子的“调馅”,其用意在于突出强调饺子是否好吃的关键是调馅。通过详细描绘如何调制饺子的馅料,作者强调了调馅的重要性,认为饺子的美味不仅仅在于皮的薄厚或馅的多寡,更在于对调馅的巧妙搭配和处理。
此外,通过描述调馅的过程,作者借此表达了中国烹调的文化含义。调馅不仅仅是一种手艺,更是一门深刻的文化,涉及到主客关系、肉和菜的搭配、肥瘦的比例等多方面的烹饪道理。这样的描写使文章不仅仅停留在食物的层面,而更具有文化内涵和哲理,将饺子制作的过程提升到了一种文化的高度。
8.考查内容理解和主旨探究。
根据第⑤段,文中提到在维也纳的“老王饺子”铺子,和第⑤段“本色,地道,纯粹的中国味道”可知,在异国他乡,作者能够品尝到如家乡般的饺子,勾起了对家乡味道的亲切记忆。
第⑤段“浓浓的齐鲁乡音带着胶东半岛的气息”这样的描写,作者在异国他乡的小店中感受到了家乡的味道,使得整个场景变得亲切而感人。
第⑤段描述了“那些奥地利红葡萄酒、奶酪、香肠、吐司和面包”等异国美味,但却特别感动于教授选择“老王饺子”并带着他来此享用。这显示了外国人对中国饺子的喜爱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令作者感受到民族自豪感。
考向3:情节的作用
(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清欢杨梅
宫凤华
①梅雨季节,江南天色靛青,饱满诱人,天地如一轴水墨淋漓的倪瓒山水。
②东坡喜荔枝,尤赞江南吴越杨梅:“客有言闽广荔枝何物可对者,或对西凉葡萄,予以为未若吴越杨梅。”杨梅和荔枝齐名,素有“果中玛瑙”之誉。
③黄梅天,燠热闷湿,南方人易犯风湿、脚气病症。《本草纲目》载,“杨梅可止渴、和五脏,能涤肠胃、除烦愤恶气。”可见杨梅是上苍的馈赠。
④初夏时节,清荫匝地,天地简静,乡下小院时光缓慢,青瓦渗出令人恍惚的幽绿。屋后杨梅树枝斜倚墙头,影投灰墙,似古画,留白写意,自生风雅。
⑤院中柿樹下,二三旧友,品茶叙旧,促膝而谈,夕光濡染,鸡鸣犬吠,乡音土韵。院角梀花轻扬,青梅依次叠放青花盘里,圆润青碧,村姑样羞涩,内敛且忧伤。
⑥梅雨淅沥,杨梅开始挂满树枝。杨梅溜圆,形如枇杷,通体长满纤细小刺,日渐成熟后,细刺变得柔软绵滑。杨梅肉丰质糯,酸甜可口,汁多味甜,果核细小,入口清香。
⑦故乡老屋前后都长有杨梅。枝干虬曲,树姿孤高峻挺,绿叶间,一颗颗或紫或红、晶莹透亮的杨梅,映射阳光,凝翠流碧,玲珑诱人,赏心悦目。轻风吹拂,酸甜青涩的香味扑面而来。满目的杨梅果,在青色天幕下呈现透明质感,构成一幅浑然天成的水墨画。
⑧我喜欢驻足凝望,禁不住摘一颗杨梅入口,轻轻一嚼,齿颊间顷刻弥漫一股甜汁。酸涩清甜的滋味堪称一绝,爆浆的果汁让味蕾陷入鲜美的沼泽中。酸甜之间,让人沦陷,不能自拔。
⑨淋几场透雨,新鲜成熟的杨梅红里透黑,远望去总是让人浮想联翩,惹人垂涎。雨后初霁,暮色清凉而欢悦,古旧庭院中,置古拙桑木桌,取一捧色泽光鲜的杨梅来泡酒,或做冰镇杨梅汤,不失为村居消暑佳品。
⑩杨梅吃在嘴里,甜如蜜糖,缝绻温馨。乡野生活,竞也雅致而有禅意。
杨梅除了鲜吃、冰镇,还可腌制成酸甜可口的杨梅干。母亲喜欢把杨梅洗净放在竹匾里,曝晒数日。再配以白糖,蒸透晾干,便制成杨梅干。母亲做的杨梅干味道甜美,有一种醉人心田的滋味,还有色彩、光亮和无尽的乡愁。
杨梅浸于米酒,兑少量红糖,堪称消暑佳酿。抿上几口杨梅酒,令人气舒神爽。喝杨梅酒,吃塘鳢鱼,嚼青蚕豆,嘬青螺蛳,最是暖心熨帖,顿觉天地宁静,不由忘却喧嚣尘事。梅酒入胃,甜润的果肉顷刻化作酽酽汁水,满口酸甜,沁人肺腑。乡愁和亲情的味道,被重新构想与唤醒了。
杨梅酱也是乡间的佳馔,作家郑逸梅赞之:“梅酱为家厨隽品,涂面包啖之,味绝可口。”村妇采来青梅,盐水浸泡后,在土灶上柴火熬煮,去核搅拌,果酱由黄绿转深褐,完成蜕变。凉拌黄瓜或西红柿时,淋上新制杨梅酱,美味可口。灵动的蔬果,如幅幅水墨小品,隐逸着一份轻盈和厚重,令人顿生不知今夕何夕之感。
杨梅亮艳于庸常生活里;温婉清美,恣意安然,倚风自笑。啜一口故园冰镇梅汤,尝一口青梅佳酿,一如东坡眼中雪沫乳花,蓼茸蒿笋,都是清欢。咀嚼乡愁,尘世渐远,岁月绵软而悠长。
9.(4分)通读全文,说说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杨梅的?
10.(4分)根据要求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喝杨梅酒,吃塘鳢鱼,嚼青蚕豆,嘬青螺蛳,最是暖心熨帖,顿觉天地宁静,不由忘却喧嚣尘事。(从词语运用的角度品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②灵动的蔬果,如幅幅水墨小品,隐逸着一份轻盈和厚重,令人顿生不知今夕何夕之感。(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语句)
11.(4分)★文中第 段,写母亲腌制杨梅干这一情节有何作用?
12.(4分)清欢,意为清雅恬适之乐。请你谈谈《清欢杨梅》这一标题有何妙处?
【答案】9.独特的药用价值;视觉角度,枝干的风雅、峻挺,果实成熟时的玲珑诱人;嗅觉角度,酸甜青涩的香味;味觉角度,肉丰质糯,酸甜可口,汁多味甜;各种食用杨梅的方式;杨梅蕴含着的乡愁与亲情。 10.根据要求赏析。①运用一系列动词,准确传达不同美食的食用方式,生动地写出了消暑时品尝美食的享受,表达出作者的惬意与舒适。②运用比喻的修辞,将蔬果比作水墨小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蔬果灵动与风雅,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11.丰富文章内容,详细写出腌制杨梅干的过程,突出杨梅干的甜美可口,承接上文杨梅的食用方式;丰富杨梅的意蕴,饱含着对母亲的怀念以及无尽的乡愁。 12.以杨梅为线索,贯穿全文,中心突出;以清欢奠定全文情感基调,洋溢着对杨梅的喜爱之情;标题生动形象,饶有新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突出杨梅独有的清雅恬适之感,有助于乡愁、亲情的抒发。
【解析】9.考查文章内容的梳理概括。
根据第③段“黄梅天,燠热闷湿,南方人易犯风湿、脚气病症。《本草纲目》载,‘杨梅可止渴、和五脏,能涤肠胃、除烦愤恶气。’可见杨梅是上苍的馈赠”可知,杨梅螚止渴、和温和五脏、洗涤肠胃等功能,这是写杨梅独特的药用价值,这是从功能方面写杨梅。 根据第⑥段“杨梅肉丰质糯,酸甜可口,汁多味甜,果核细小,入口清香”可知,杨梅酸甜多汁,味甜清香,这是从味觉角度写杨梅。
根据第⑦段“故乡老屋前后都长有杨梅。枝干虬曲,树姿孤高峻挺,绿叶间,一颗颗或紫或红、晶莹透亮的杨梅,映射阳光,凝翠流碧,玲珑诱人,赏心悦目”可知,杨梅树枝干弯曲,身子挺拔,果实诱人,这是从视觉角度写杨梅。
根据第⑦段“轻风吹拂,酸甜青涩的香味扑面而来”可知,杨梅散发清香,这是从嗅觉角度写杨梅。
根据第 段“杨梅除了鲜吃、冰镇,还可腌制成酸甜可口的杨梅干。母亲喜欢把杨梅洗净放在竹匾里,曝晒数日。再配以白糖,蒸透晾干,便制成杨梅干”,第 段“杨梅浸于米酒,兑少量红糖,堪称消暑佳酿”可知,杨梅的食用方法多样,这是从食用方法方面写杨梅。根据第 段“杨梅酱也是乡间的佳馔”,第 段“杨梅亮艳于庸常生活里;温婉清美,恣意安然,倚风自笑”“咀嚼乡愁,尘世渐远,岁月绵软而悠长”可知,杨梅为平常岁月增添了姿色,是乡愁和亲情的寄托,这是从蕴含的情感方面写杨梅。
10.考查句子赏析。
(1)语句“喝杨梅酒,吃塘鳢鱼,嚼青蚕豆,嘬青螺蛳,最是暖心熨帖,顿觉天地宁静,不由忘却喧嚣尘事”中,运用了“喝、吃、嚼、嘬” 这一系列动作,写出了作者食用不同食物的不同动作。从划线句中“顿觉天地宁静,不由忘却喧嚣尘事”可知,作者享受美食后的愉悦的心情,体现了作者对于惬意悠闲;联系“梅酒入胃,甜润的果肉顷刻化作酽酽汁水,满口酸甜,沁人肺腑”可知,梅酒美味、沁人心脾,划线句表达了作者对梅酒的喜爱。
(2)语句“灵动的蔬果,如幅幅水墨小品,隐逸着一份轻盈和厚重,令人顿生不知今夕何夕之感”中“如幅幅水墨小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蔬果比做成水墨小品,写出了蔬果具有水墨画一样的灵动、风雅、厚重的特点,可见作者对蔬果的喜爱。
11.考查情节的作用。
第 段“母亲喜欢把杨梅洗净放在竹匾里,曝晒数日。再配以白糖,蒸透晾干,便制成杨梅干”写了母亲制作杨梅干的具体过程,丰富了文章内容;
联系第⑩段“杨梅吃在嘴里,甜如蜜糖,缝绻温馨”可知,能更加表现杨梅吃法多样,味道甜蜜;
联系第 段“杨梅除了鲜吃、冰镇,还可腌制成酸甜可口的杨梅干”可知,母亲制作杨梅干的情节承接了上文,使得文章结构清晰明了;
联系第 段“母亲做的杨梅干味道甜美,有一种醉人心田的滋味,还有色彩、光亮和无尽的乡愁”,第 段“咀嚼乡愁,尘世渐远,岁月绵软而悠长”可知,杨梅干蕴含了乡愁,写母亲制作杨梅干能赋予杨梅深厚的情感内涵,表达作者对母亲、对家乡的怀念。
12.考查标题的作用。
根据第①段“梅雨季节,江南天色靛青,饱满诱人”,第③段“可见杨梅是上苍的馈赠”,第⑥段“梅雨淅沥,杨梅开始挂满树枝”,第⑦段“故乡老屋前后都长有杨梅”,第 段“杨梅浸于米酒,兑少量红糖,堪称消暑佳酿”,第 段“杨梅亮艳于庸常生活里”可见,“杨梅”贯穿全文,是本文的线索,标题“清欢杨梅”点明了文章的写作中心是“杨梅”;
第①段“梅雨季节,江南天色靛青,饱满诱人,天地如一轴水墨淋漓的倪瓒山水”,文章开篇描写了温婉的江南景色,营造出宁静美好的氛围。根据第⑩段“杨梅吃在嘴里,甜如蜜糖,缝绻温馨。乡野生活,竞也雅致而有禅意“,第 段“杨梅亮艳于庸常生活里”可知,杨梅给平庸的乡村生活带来了甜蜜,标题中的“清欢”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调,表达出作者对杨梅的喜爱和赞美;
“清欢”的本意是指清雅恬适之乐,是人的一种情感,而标题却用“清欢”来形容杨梅,富有创意,表现杨梅清雅的特点,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根据第⑩段“杨梅吃在嘴里,甜如蜜糖,缝绻温馨。乡野生活,竞也雅致而有禅意”,第 段“母亲做的杨梅干味道甜美,有一种醉人心田的滋味,还有色彩、光亮和无尽的乡愁”,第 段“咀嚼乡愁,尘世渐远,岁月绵软而悠长”可知,小小的杨梅蕴含了作者对家乡、对母亲的怀念,“清欢”一词有助于作者的情感抒发。
(16分)(2023·湖南张家界·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外婆的香橼①树
①在乡间,散步的路上可以看到果实累累的香橼树。金黄的果实仿佛一个个粗糙的小瓜。轻拉树枝到鼻尖,深深地闻一下,柑橘家族特有的迷人香气沁入鼻腔。正在门口溪边洗衣的老妇,上到坡道,踮起脚尖,采了三个最大的香橼。她笑吟吟地对我说:“多摘点,回去用蜜腌渍了,就可沏香橼茶喝了。”
②我从老妇眼角笑纹里,看到外婆的影子。
③20世纪40年代,曾经是大户人家小姐的外婆嫁给了贫寒的外公,靠着做各式各样收入微薄的小生意带大了四个孩子。最困难的时候,她有两个孩子在远方插队,买完米、油,头一件事就是用剩下的收入买一大版邮票。她心急火燎地给远在大西北的心灰意冷的孩子写信,她总要在信上给孩子新的希望:江南的小红萝卜下来了,她承诺要给孩子做五香萝卜干。吃螃蟹的季节到了,她承诺给孩子寄蟹粉油——她要省下一个月的肉票去买油膘,自己熬炼;半大的螃蟹一买就是一网兜,蒸熟后剥得两手的指甲都裂了,剥出满满的膏黄与雪白的螃蟹肉,用油熬封,用玻璃瓶装好,再用蒲叶包好,寄到大西北去。
④写完信,外婆骑一辆自行车,专门到邮局去寄。她总是疑心路上的邮筒收寄信件要比邮局慢一些。孩子们埋怨大西北缺乏水果和蔬菜,外婆便想把香橼树苗种到大运河河岸的荒地上去。三年,河岸边的香橼树真的被她种成了。到了深秋,外婆借了两个大箩筐,来回三趟,一次性把河岸上的香橼都采了回来。外婆将香橼洗净,切成薄片,在大团匾中晾干表面的水分。紧接着,拿出珍贵的糖,一层糖一层香橼片,紧紧码好,在大陶瓮里密封一夜,再将这些被充分糖渍的香橼片平摊到大团匾中去晒。一直晒到捏起来硬铮铮,丢在碟子里当当响,而后,外婆开始缝制邮寄用的小布包:她要把这些香橼片寄到正在冰天雪地中捞河泥、种小麦与青稞的孩子手里。
⑤外婆能在艰苦的生活中支撑那么多年,始终保持淡定乐观,与她舍得留给自己一点儿精神生活也有关系。我至今还记得,外婆将带着果柄的香橼一个个串起来,吊在衣橱里,为衣服熏香;外婆的娘家虽然早已败落,但自己的那些陪嫁,外婆依旧小心翼翼地保管了很多年,那些宝贝包括一个可以插梅花的大铜瓶、一个可用来陈列果实的古铜青绿旧盘、一个宣德暗花白盘……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月,简直没有什么用场。然而,外婆把采回来的香橼摊放在盘子上,每个盘子里放八九枚,满屋都是黄灿灿的颜色以及清冽又扑鼻的芬芳。
⑥回看外婆这一生,大起大落。17岁前,半条街的娘家商铺伙计们都喊她“大小姐”;结婚后,她不得不成为卖炒货的小贩,后来又在里弄办的小厂成为一名两手都是机油味的女工;最后,她在为居民打酱油的小店中退休,她似乎从未抱怨过什么。她嫁了个像木桩一样少言寡语的男人,文弱书生一般,遇到事只会往她背后躲,家中买100块煤饼也挑不动,还要她一起去挑,她也无一丝怨怼。外婆从不计较她这一辈子为家族、为后辈付出了多少,她只是深信,一条河要不断地朝前走,才可能冲刷出深深的河床,汇聚无尽的溪流与雨水,蹚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直到汇入大海。
⑦基于这种朴素的认知,外婆从不把时间花在抱怨上,遇见事儿,她只是不断地去想办法,不断地去行动。从起了在运河边种树的念头,到从乡下以板车载了树苗回来种,她只花了3天时间;从运河边将香橼摘回来,到晒出可以泡茶的果干,她花了10天时间;而劝说两个在外插队的儿女一定要“把书读起来,就像在大风中拢住一粒火星”,她分别花了8年和10年。最后,孩子们放下锄头,在1978年考上大学,这却是外婆完全没有料想到的。但小舅舅和三姨能从痛苦与迷茫中觉醒,我以为,与外婆辛苦攒下寄出的几十版邮票息息相关。
⑧外婆离去多年,那些运河河岸上的香橼树还在,每次回到故乡,我就去看望那些树,外婆若有所思的样子就会浮现在脑海中。这些香橼,听到过拖船的声音,听到过船上人网鱼、炒菜的声音,也听到过源源不尽的水声,它们的香味,比佛手还要好闻。不知道为什么,闻到它,我就觉得这辈子遇到再大的沟坎都能心平气和地过去。
(选自《读者》2023年1月有删改)
注:①橼yuán
13.(4分)★【理线索】请你用动词串起外婆与香橼的故事。
14.(4分)【明形象】请结合全文,分析外婆的人物形象。
15.(4分)【作评价】在小组阅读探究过程中,有同学提议将文章标题改成《外婆的信》,你认为是否合适?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16.(4分)【再创作】请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以“香橼树”为意象,创作一首三行诗。
【答案】13.①制/做/制作;②摆/放/闻。 14.示例:①勤劳俭省,外婆靠做收入微薄的小生意养大四个孩子,为给西北的孩子制作蟹粉油,节省一个月的肉票;②爱子深切(无私奉献),在最困难时期,也从不吝啬对孩子的生活和心灵的关爱;不辞辛苦给远在西北的孩子做五香萝卜干、蟹粉油;孩子心灰意冷时,一封一封写信抚慰孩子给孩子们带去希望;花三年时间成功种植香橼树,并精心制作香橼片;③淡定乐观,外婆面对家道中落,仍然能够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并给孩子们带去希望;④有风雅情趣(舍得给自己留精神生活),外婆串香橼果给衣服熏香;保留嫁妆中用处不大的精美盘子,并放上香橼取香;⑤坚韧能干,分别花八年和十年时间劝说子女不要放弃书本,面对人生困境时,外婆毫无怨怼,只是不断地去想办法,不断地去行动、改变;⑥睿智豁达,外婆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劝说远在大西北插队的子女不要丢了书本,最后子女都考上大学并从外婆身上领悟到生活真谛。 15.我认为不合适。因为:①“外婆的信”主要体现外婆对于子女的关爱,不能全面展现外婆的人物形象。②“香橡树”是文章的行文线索,串联起外婆的人生故事;象征着外婆的美好品行;也寄托着作者对外婆的赞美、思念。 16.示例1:我生命中最美的篇章/一首叫外婆/一首叫香橼树的芬芳。
示例2:从运河岸边到大西北/一片片香橼走过的距离/度量不出外婆对子女深深的爱意。
示例3:香橼树清冽的芬芳/绘出外婆金灿灿的影子/模糊又清晰。
【解析】13.考查梳理和概括文章内容。
结合第④段“外婆将香橼洗净,切成薄片,在大团匾中晾干表面的水分。紧接着,拿出珍贵的糖,一层糖一层香橼片,紧紧码好,在大陶瓮里密封一夜,再将这些被充分糖渍的香橼片平摊到大团匾中去晒”可得:制/做/制作香橼片;结合第⑤段“外婆把采回来的香橼摊放在盘子上,每个盘子里放八九枚,满屋都是黄灿灿的颜色以及清冽又扑鼻的芬芳”可得:摆/放/闻香橼果。
14.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①勤劳俭省,第③段“20世纪40年代,曾经是大户人家小姐的外婆嫁给了贫寒的外公,靠着做各式各样收入微薄的小生意带大了四个孩子”写外婆靠做收入微薄的小生意养大四个孩子,为给西北的孩子制作蟹粉油,节省一个月的肉票;
②爱子深切(无私奉献),第③段“她心急火燎地给远在大西北的心灰意冷的孩子写信,她总要在信上给孩子新的希望:江南的小红萝卜下来了,她承诺要给孩子做五香萝卜干。吃螃蟹的季节到了,她承诺给孩子寄蟹粉油——她要省下一个月的肉票去买油膘,自己熬炼;半大的螃蟹一买就是一网兜,蒸熟后剥得两手的指甲都裂了,剥出满满的膏黄与雪白的螃蟹肉,用油熬封,用玻璃瓶装好,再用蒲叶包好,寄到大西北去”,第④段“三年,河岸边的香橼树真的被她种成了。到了深秋,外婆借了两个大箩筐,来回三趟,一次性把河岸上的香橼都采了回来。外婆将香橼洗净,切成薄片,在大团匾中晾干表面的水分。紧接着,拿出珍贵的糖,一层糖一层香橼片,紧紧码好,在大陶瓮里密封一夜,再将这些被充分糖渍的香橼片平摊到大团匾中去晒。一直晒到捏起来硬铮铮,丢在碟子里当当响,而后,外婆开始缝制邮寄用的小布包:她要把这些香橼片寄到正在冰天雪地中捞河泥、种小麦与青稞的孩子手里”写在最困难时期,也从不吝啬对孩子的生活和心灵的关爱;不辞辛苦给远在西北的孩子做五香萝卜干、蟹粉油;孩子心灰意冷时,一封一封写信抚慰孩子给孩子们带去希望;花三年时间成功种植香橼树,并精心制作香橼片;
③淡定乐观,第⑥段“回看外婆这一生,大起大落。……外婆从不计较她这一辈子为家族、为后辈付出了多少,她只是深信,一条河要不断地朝前走,才可能冲刷出深深的河床,汇聚无尽的溪流与雨水,蹚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直到汇入大海”写外婆面对家道中落,仍然能够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并给孩子们带去希望;
④有风雅情趣(舍得给自己留精神生活),第⑤段“外婆将带着果柄的香橼一个个串起来,吊在衣橱里,为衣服熏香;外婆的娘家虽然早已败落,但自己的那些陪嫁,外婆依旧小心翼翼地保管了很多年,那些宝贝包括一个可以插梅花的大铜瓶、一个可用来陈列果实的古铜青绿旧盘、一个宣德暗花白盘……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月,简直没有什么用场。然而,外婆把采回来的香橼摊放在盘子上,每个盘子里放八九枚,满屋都是黄灿灿的颜色以及清冽又扑鼻的芬芳”写外婆串香橼果给衣服熏香;保留嫁妆中用处不大的精美盘子,并放上香橼取香;
⑤坚韧能干,第⑦段“劝说两个在外插队的儿女一定要“把书读起来,就像在大风中拢住一粒火星”,她分别花了8年和10年。最后,孩子们放下锄头,在1978年考上大学”,第⑥段“回看外婆这一生,大起大落。17岁前,半条街的娘家商铺伙计们都喊她‘大小姐’;结婚后,她不得不成为卖炒货的小贩,后来又在里弄办的小厂成为一名两手都是机油味的女工;最后,她在为居民打酱油的小店中退休,她似乎从未抱怨过什么”写分别花八年和十年时间劝说子女不要放弃书本,面对人生困境时,外婆毫无怨怼,只是不断地去想办法,不断地去行动、改变;
⑥睿智豁达,第⑦段“劝说两个在外插队的儿女一定要‘把书读起来,就像在大风中拢住一粒火星’,她分别花了8年和10年。最后,孩子们放下锄头,在1978年考上大学”写外婆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劝说远在大西北插队的子女不要丢了书本,最后子女都考上大学并从外婆身上领悟到生活真谛。
15.考查标题的作用。“外婆的香橼树”中“香橡树”贯穿文章的始终,是文章的行文线索,通过写外婆种香橼树、制作香橼片、串香橼果、放香橼果,串联起外婆的人生故事;结合第③段“她心急火燎地给远在大西北的心灰意冷的孩子写信,她总要在信上给孩子新的希望:江南的小红萝卜下来了,她承诺要给孩子做五香萝卜干。吃螃蟹的季节到了,她承诺给孩子寄蟹粉油——她要省下一个月的肉票去买油膘,自己熬炼;半大的螃蟹一买就是一网兜,蒸熟后剥得两手的指甲都裂了,剥出满满的膏黄与雪白的螃蟹肉,用油熬封,用玻璃瓶装好,再用蒲叶包好,寄到大西北去”可知,象征着外婆的美好品行;结合第⑧段“外婆离去多年,那些运河河岸上的香橼树还在,每次回到故乡,我就去看望那些树,外婆若有所思的样子就会浮现在脑海中”可知,寄托着作者对外婆的赞美、思念。而“外婆的信”主要体现外婆对于子女的关爱,不能全面展现外婆的人物形象。
16.考查表达能力。要求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以“香橼树”为意象,创作一首三行诗。
示例:
运河河岸上的香橼树若在
外婆若有所思的样子就在
我心中的思念就在
(20分)(2023·四川广安·统考中考真题)
听雨
王继怀
①静坐在书桌前,窗外正下着雨。听着雨打篷的声音,听着这温馨而又富有诗意的雨声,我的思绪又回到了久别的故乡,耳畔响起了儿时大山里的雨声,想起了一个个关于听雨的故事。
②记忆中,大山里的老家是经常下雨的。雨后的山村也是非常美丽的,像一幅水墨画。小溪里的水涨了,村子里池塘满了。雨后山间草木新,空气也变得格外清新,一阵清风吹来,泥土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芬芳,令人心旷神怡。
③微风细雨中,我常赤着脚,斗笠也不戴,漫步在田野,任凭雨淋着,享受着雨中的这份惬意。母亲发现后,必教育我一番,但再遇微风细雨,我会依然如故。
④记忆中,我最喜欢的还是下雨天坐在屋檐下,看着如诗如画的山村雨景,静静地听着大山里别具风情的雨声。老屋顶上的黛色瓦片,长满青苔的椽子,群山环抱的小山村,都被山间云雾缭绕着。空中飘落着雨丝,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在雨中穿来穿去,用那剪刀似的尾巴剪断大山里的这挂雨帘。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着雨打芭蕉,雨敲房顶,雨击田野,雨落池塘……时大时小,时缓时急,时断时续,时高时低。听其声,听其调,听其韵,让心灵随着雨声的节奏一起飞舞。我就这么静静地赤着脚坐在屋檐下,感受着大山里雨的气息……
⑤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留下了很多关于听雨的名篇佳句。宋代大诗人陆游独自一人,在夜深人静时,伴着一盏昏灯,听着雨声,写下了“晚窗又听萧萧雨,一点昏灯相对愁”的诗句;南宋词人竹山先生用听雨概括自己的一生,从少年、壮年一直写到老年听雨,《虞美人·听雨》中,“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写尽了他难以化解的愁思。
⑥关于听雨,我又想起那年在西班牙马德里与一位华侨交谈的故事。这位华侨是我的同乡,他得知我来到西班牙,特意到宾馆来找我,与我聊了很久。他说他到马德里已经二十多年了,已经习惯了此地的气候水土、生活习俗,熟悉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也已把马德里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思乡之情却愈来愈浓,只要有家乡人来马德里,他知道了都会来见一见,聊一聊。这位华侨说,他小时候在老家就特别喜欢听雨,有一年回老家正好碰上下雨,他就掏出手机录了一段雨声。回到马德里后,他常把这段在家乡录的雨声放给自己听,每次听着这富有节奏和韵律的雨声,他仿佛回到了童年在老家听雨的那段难忘的时光,回到了万里之遥的故乡。
⑦在繁华的都市,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候,推开窗,听着雨声,那一个个关于听雨的故事又浮现在我的脑海。今夜,我听的是雨声,更是听来自家乡的浓浓乡愁。
(选自《南方日报》,有删改)
17.(4分)★简要概述文章③至⑥段作者想起了哪些和“雨”有关的故事,完成下表。
段落 主要内容概括
③ 儿时的“我”在雨中漫步,享受雨中的惬意。
④
⑤
⑥
18.(4分)第③段中“再遇微风细雨,我会依然如故”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原文作答。
19.(4分)第⑤段中诗人陆游和词人竹山先生关于听雨的佳句,有何作用?
20.(4分)请赏析第④段画线句中加点动词的妙处。
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着雨打芭蕉,雨敲房顶,雨击田野,雨落池塘……时大时小,时缓时急,时断时续,时高时低。
21.(4分)本文的线索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7. “我”在檐下看雨听雨,感受山中雨的气息。 古代文人听雨写下名篇佳句 一位华侨录制家乡雨声并时常聆听。 18.母亲发现“我”赤脚光头在雨中田野里漫步,“必教育我一番”,但“我”再遇微风细雨,会“依然如故”,是因为“我”对家乡的雨的痴迷和喜爱,非常享受雨中的这份惬意。 19.第⑤段中引用诗人陆游和词人竹山先生关于听雨的佳句,写出了雨的诗意与灵性,增强了文章的雅趣,也使本文充满了诗情画意。 20.“打”“敲”“击”“落”这些动词描写雨落下的各种声音以及带给作者的美妙感受,生动形象地写出山中雨声的节奏美和韵律美,表现了作者对故乡雨声的迷恋和陶醉。 21.文章以“听雨”为线索,“听雨”贯穿全文始终,在描写与叙述中,表达了作者浓浓的乡愁。
【解析】17.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解题时,注意题干要求结合文章③~⑥段的内容概括作者想起的和“雨”有关的故事。
第③段已概括为:儿时的“我”在雨中漫步,享受雨中的惬意;
结合第④段中“记忆中,我最喜欢的还是下雨天坐在屋檐下,看着如诗如画的山村雨景,静静地听着大山里别具风情的雨声”可概括为:“我”在檐下看雨听雨,感受山中雨的气息;
结合第⑤段中“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留下了很多关于听雨的名篇佳句”,可概括为:古代文人听雨写下名篇佳句;
结合第⑥段“关于听雨,我又想起那年在西班牙马德里与一位华侨交谈的故事”“有一年回老家正好碰上下雨,他就掏出手机录了一段雨声,回到马德里后,他常把这段在家乡录的雨声放给自己听”可概括为:一位华侨录制家乡雨声并时常聆听。
18.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第③段“微风细雨中,我常赤着脚,斗笠也不戴,漫步在田野,任凭雨淋着,享受着雨中的这份惬意。母亲发现后,必教育我一番,但再遇微风细雨,我会依然如故”可知,“我”小时候喜欢在细雨中漫步,享受雨中的那份惬意。母亲发现后“必教育我一番”,是因为担心“我”淋雨后身体受到伤害,表现出母亲对“我”的关爱。但“我”再遇微风细雨,会“依然如故”,是因为“我”对家乡的雨极端痴迷和喜爱。
19.考查文章引用诗词的作用。
记叙文引用诗句,作用常常有:丰富文章的内容,使文章更具有文化内涵,加强文章的底蕴,使全文具有浓郁的诗情韵味,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第⑤段中引用的诗人陆游和词人竹山先生的佳句,都与“听雨”有关。“晚窗又听萧萧雨,一点昏灯相对愁”“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等经典名句,清新质朴自然,写出了雨的诗意与灵性;同时,诗词本身增强了文章的内涵,为文章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20.考查词语赏析。
要求从动词角度品析。结合语境中“看着如诗如画的山村雨景,静静地听着大山里别具风情的雨声”“时大时小,时缓时急,时断时续,时高时低。听其声,听其调,听其韵,让心灵随着雨声的节奏一起飞舞”等内容可知,“打”“敲”“击”“落”这些动词,生动形象的描写了雨落下的各种声音以及带给作者的美妙感受,鲜活灵动地再现了山中雨声的节奏美和韵律美;结合第④段“我就这么静静地赤着脚坐在屋檐下,感受着大山里雨的气息……”可知,表现了作者对故乡雨声的陶醉和喜爱之情。
21.考查文章线索和作者情感。
本文以“听雨”为线索,记叙了“儿时的‘我’在雨中漫步,享受雨中的惬意;‘我’在檐下看雨听雨,感受山中雨的气息;古代文人听雨写下名篇佳句;一位华侨录制家乡雨声并时常聆听”四件往事,“听雨”贯穿全文始终。结合第⑦段“那一个个关于听雨的故事又浮现在我的脑海。今夜,我听的是雨声,更是听来自家乡的浓浓乡愁”可知,“听雨”表达了作者对山村听雨的喜爱,寄托了作者浓浓的乡愁。
(16分)(2023·四川雅安·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搭车
吴港
①吴启是名能干的汽车修理工。这天,二叔家的收割机出了毛病,吴启去帮忙修理。返城时,吴启从二叔家便一路小跑,快要上公路,还是眼瞅着最后一趟客车开走。
②天色渐渐暗了,吴启边走边准备搭车,然而七八辆车过去了,他一辆也没能拦下来。吴启很丧气,回家还有十里路呢。
③正想着,又有一辆车从后面开过来,吴启还是扬了扬胳膊。出乎意料,那车竟然慢慢停在了吴启身边。司机摇下车窗,抱歉地说:“实在对不起,车上人满了。”
④吴启望了望车内,见前排还坐着个女人,看样子与司机是夫妻;后面有一对老年人和一个半大小子。吴启正失望,却听女人说:“让他上来挤挤吧。”
⑤“不行,增加一个人就超员了。”司机那口气不容商量。
⑥吴启忙说:“天都快黑了,不会有警察的,万一被抓,钱由我出。”司机说:“那不是钱的事,你再等等后面的车吧”他递出一瓶矿泉水,便将车开走了。吴启眼前一片黑暗。
⑦又走出不远,却见前边那辆车停了下来。吴启三步并作两步赶上去一看,司机正闷头鼓捣发动机,一脑门儿的汗。
⑧吴启绕过那辆车,没走几步又走了回来。他转头将司机推开,没用五分钟就把故障排除了。司机笑着说:“车修得好,也会开吧?”吴启回道:“没我不能开的!”“真的吗?”司机问。“谁还唬你?”吴启说着拿出驾驶证给对方看。
⑨车上的女人递了一块布给吴启擦手,司机突然凑上去,对着她耳朵悄声嘀咕。女人说:“行吗?”司机说:“行”吴启心头重新亮起了灯。司机说:“你来替我开车吧,我去后面。”天已经彻底黑了,司机摸黑走到另一侧打开后门。
⑩吴启心里敞亮了,便驾着车聊起天来。身边的女人说这次回老家,接公婆来城里住一段时间,顺便把侄子也带上了……一车人聊得火热,吴启倒是没再听司机说过话,车里黑漆漆的,吴启都看不清后座的人。
几人一路谈笑着开进城区,快到吴启家了,可偏偏就在路口前被交警拦了下来。一名交警先查验吴启的驾照,然后拉开后门往车里瞧。吴启知道超员一人扣六分,至少还要罚二百,心中暗暗叫苦;只听身旁的女人叫了声“小李子”,那名交警忙应声:“哟,是嫂子呀,刚才没看见。”说罢,他便摆手放行。
躲过一劫,吴启问道:“那交警你认识?”女人笑着说:“那帮小兄弟我都熟。”
车到小区门口,吴启拉开车后门往里一看,咦,那人并没有在车里。女人说:“别找了,他在后边呢。”
吴启惊讶道:“哎呀,应该我藏在后边才是”可当他掀开后备厢车盖时,又吃了一惊:里面空空如也。
女人无奈地说:“我是说,他在后边走路呢。”吴启忽然心头一热:“啊?他竟然替我走这十里夜路?他也太较真啦!”
女人笑了:“ ”
(有删改)
22.(4分)下列对本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吴启遇到司机时说“天都快黑了”,司机开车走后,吴启眼前“一片黑暗”。看得出来,时间晚了,天黑得比较快。
B.小说中的女人有特殊的作用,一是与司机对比,突出司机这一人物;二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三是由她来解释司机行为的合理性。
C.小说采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来塑造人物形象。
D.小说中多处使用了伏笔,比如“不行,增加一个人就超员了”“不会有警察的”“吴启倒是没再听司机说过话”“那帮小兄弟我都熟”等。
23.(4分)★小说情节曲折,请你概括⑦一 段故事内容,把答题卡表格中空缺的故事内容补充完整。(“故事内容”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所在段落范围 故事内容
③~⑥
⑦~⑨
⑩~
24.(4分)小说中的人物“吴启”和“司机”有共同的性格特点,请概括并简述理由。
25.(4分)选文 段画线处“女人”说了什么话?请根据选文内容把它补写出来。
【答案】22.A 23.③到⑥吴启拦下小车,又意外被拒;⑦到⑨吴启帮忙修车,被允许驾车;⑩到 吴启遇交警查验,躲过一劫 24.参考答案一:热心助人(助人为乐)。
理由:①吴启虽然搭车被拒,仍然帮司机一家修好汽车;②司机拒绝吴启搭车,还是给了吴启一瓶矿泉水;③司机为了不超载,让吴启开车而自己走路回家。
参考答案二:真诚实在。
理由:①吴启说如果超载钱由他出;②司机为了不超载,让吴启开车而自己走路回家;③吴启说藏在后备箱里的应该是他;④吴启听说司机替他走十里夜路时心里一热。 25.谁不较真他也得较真(或:他肯定要认真/他必须认真),因为他就是一名交警(或:他就是管这个的呀)。
【解析】22.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
A.根据文章第②段“天色渐渐暗了,吴启边走边准备搭车,然而七八辆车过去了,他一辆也没能拦下来。吴启很丧气,回家还有十里路呢”可知,吴启搭了七八辆车都没有成功,距离回家的路还有很远。根据文章第⑥段“吴启忙说:‘天都快黑了,不会有警察的,万一被抓,钱由我出。’司机说:‘那不是钱的事,你再等等后面的车吧’他递出一瓶矿泉水,便将车开走了。吴启眼前一片黑暗” 可知,司机开车走了,没有让吴启上车。吴启眼前“一片黑暗”表示他内心的失落和无奈。本项内容分析错误。
故选A。
23.考查文章内容梳理。
③到⑥:根据文章第③段“正想着,又有一辆车从后面开过来,吴启还是扬了扬胳膊”和文章第⑥段“吴启忙说:‘天都快黑了,不会有警察的,万一被抓,钱由我出。’司机说:‘那不是钱的事,你再等等后面的车吧’他递出一瓶矿泉水,便将车开走了”可知,吴启拦下小车,被司机拒绝了。
⑦到⑨:根据文章第⑧段“吴启绕过那辆车,没走几步又走了回来。他转头将司机推开,没用五分钟就把故障排除了”和文章第⑨段“女人说:‘行吗?’司机说:‘行’吴启心头重新亮起了灯。司机说:‘你来替我开车吧,我去后面。’”可知,吴启帮忙修车,被允许驾车。
⑩到 :根据文章第 段“几人一路谈笑着开进城区,快到吴启家了,可偏偏就在路口前被交警拦了下来。一名交警先查验吴启的驾照,然后拉开后门往车里瞧”和文章第 段“躲过一劫,吴启问道:‘那交警你认识?’女人笑着说:“那帮小兄弟我都熟。’”可知,吴启遇交警查验,躲过一劫。
24.考查人物特点分析。
热心助人(助人为乐)。理由:①根据文章第⑥段“吴启忙说:‘天都快黑了,不会有警察的,万一被抓,钱由我出。’司机说:‘那不是钱的事,你再等等后面的车吧’他递出一瓶矿泉水,便将车开走了。吴启眼前一片黑暗” 和文章第⑧段“吴启绕过那辆车,没走几步又走了回来。他转头将司机推开,没用五分钟就把故障排除了”可知,吴启虽然搭车被拒,但是帮司机一家修好汽车;②根据文章第⑥段“他递出一瓶矿泉水,便将车开走了。吴启眼前一片黑暗”可知,司机拒绝吴启搭车,临走的时候给了吴启一瓶矿泉水;③根据文章第 段“女人无奈地说:‘我是说,他在后边走路呢。”吴启忽然心头一热:“啊?他竟然替我走这十里夜路?他也太较真啦!’”可知,司机为了不超载,让吴启开车而自己走了十公里夜路回家。
真诚实在。理由:①根据文章第⑥段“吴启忙说:‘天都快黑了,不会有警察的,万一被抓,钱由我出。’”可知,吴启说如果超载被抓,责任的赔偿由他出;②根据文章第 段“女人无奈地说:‘我是说,他在后边走路呢。”吴启忽然心头一热:“啊?他竟然替我走这十里夜路?他也太较真啦!’”可知,司机为了不超载,让吴启开车而自己走了十公里夜路回家;③根据文章第 段“吴启惊讶道:‘哎呀,应该我藏在后边才是’可当他掀开后备厢车盖时,又吃了一惊:里面空空如也”可知,吴启内心愧疚,说藏在后备箱里的应该是他;④根据文章第 段“女人无奈地说:‘我是说,他在后边走路呢。”吴启忽然心头一热:“啊?他竟然替我走这十里夜路?他也太较真啦!’”可知,吴启听说司机替他走十里夜路时心里一热。
25.考查补写句子。
根据文章第⑥段“吴启忙说:‘天都快黑了,不会有警察的,万一被抓,钱由我出。’司机说:‘那不是钱的事,你再等等后面的车吧’”可知,司机对待车辆人员超载很重视,并说明和钱没有关系。
根据文章第 段“躲过一劫,吴启问道:‘那交警你认识?’女人笑着说:‘那帮小兄弟我都熟。’”可知,女人和这些交警们很熟,说明他们很早就认识。
根据文章第 段“女人无奈地说:‘我是说,他在后边走路呢。’”可知,男人在没有被交警拦下之前,就下车步行了。故可推断出司机与交通管理方面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女人会说:谁不较真他也得较真(或:他肯定要认真/他必须认真),因为他就是一名交警(或:他就是管这个的呀)。
(16分)(2023·山东淄博·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牧羊犬
女真
①电话里,老爸声音焦急:“闺女,你能马上来一趟不?牧牧惹祸了!”
②爸妈生活自立,平时很少给我打电话,都是我打电话问候他们。城里养大型犬受限,多年前一个朋友找我帮忙——朋友知道我爸妈住在三环外,家里有院子。爸妈接收了大狗,起名牧牧。牧牧没惹过事,更甭提“惹祸”了。这次老爸用词重,我心里一惊。牧牧咬人了?不会吧!牧牧平时关在院子里,爸妈出门遛牧牧,每次都拴狗绳。我问老爸:“牧牧咬人了?”“没咬人,是羊。”“家里怎么会有羊?”“不是家里,草地上有羊。你赶紧来一趟吧,人家不让我们走。”得,爸妈是被扣了。
③见到爸妈时,爸妈和牧羊老汉正坐在林子里说话,看上去不像有争执。我把爸妈拉到一边,小声问:“牧牧怎么了?”妈抢答:“你爸带我去卧龙湖看荷花,路过这片草地,你爸要下车透透气,顺便把牧牧一起带下车。牧牧拴着绳的,看见附近有羊群,挣脱了跑去圈羊,跑得可欢了,把羊赶得团团转。放羊的说母羊可能受惊,会流产掉羔子,死活不让我们走。我和你爸身上只有五百块钱,放羊的说至少得三千,少了不让走,你爸没办法才给你打电话。”我说:“凭什么张嘴就要三千?一只羊值多少?这不是讹人吗?”老爸说:“也不算讹,现在羊挺贵的。”我爸人长得高大,心却软。
④我过去单独找老汉,告诉他没有现金,可以给他转账。看上去跟我爸年纪相仿的牧羊人说他没有手机,他只要现金。我把身上搜罗一遍,只有一千五百块钱,加上爸妈的五百,一起给了老汉。
⑤丈夫出差回来,饭桌上听我讲牧牧的祸事,明显不高兴:“要多少钱你都给?真有钱。以后遇到这种事先打电话报警。”丈夫有职业自信,我却有点不以为然:“这事归交警还是你们刑警管?我是怕我爸妈着急上火,他们万一病了可不是多少钱的事。”
⑥儿子在旁边说风凉话:“两千块钱够吃一顿烤全羊了,既然您花钱了,是不是应该把羊拉回来一只?您看见母羊掉羔子了?”
⑦我嘴上骂儿子“吃货”,心里却想儿子说的也不是没一点道理,但我强硬地回怼他们:“你俩记住,以后在我爸妈面前谁也不许再提这件事。”
⑧那天晚上我梦见牧牧在草地上赶羊,牧牧撒欢跑,无边无际的羊群,被牧牧管得服服帖帖,不断排列出各种奇葩造型。醒来睡不着,想一个问题:牧牧出生就被圈养,外出总是拴着,一直老老实实的。按狗的寿数,牧牧年岁挺大了。
⑨作为一只牧羊犬,牧牧这次虽然“惹祸”了,但没放过也许是此生唯一一次圈羊的机会,也算有幸。作为圈养的狗,能够完全放任天性的机会不多啊。
⑩过小年那天,老爸来电话说:“过年别买肉了,家里有一只全羊,够吃一阵子,过完年暖和了没地方放。”我问:“哪来的全羊?”老爸说:“要赔款的那个放羊老汉的儿子送过来的。老汉回家以后,母羊一切正常,老汉让儿子给我打电话,要把钱给退回来,我说算了,老爷子挺大岁数还放羊,不容易,当交朋友了,但昨天老汉打发儿子开车送来一只收拾好的全羊。”
放下电话,我心里既高兴又难过——牧牧一个月前已经走了,老死的。算起来,牧牧应该一共活了十三岁。
(选自《2022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有删改)
26.(4分)★请根据提示,概括梳理小说情节。
发生:A “我”赶至现场,问清事情原委后,帮助爸妈以2000元处理祸事。
发展:B 晚上“我”梦见牧牧自由圈羊。
高潮:牧羊老汉因母羊平安,退钱不成便打发儿子送全羊给爸妈。
结束:接完电话,“我”既高兴又难过。
27.(4分)在处理祸事的整个过程中,小说多次运用对比手法表现“我”这一人物。请根据提示填空。
对比1 对比2
对自家爸妈 怕爸妈着急上火生病 对自家牧羊犬 庆幸它释放天性
对牧羊老汉 A. 对受惊母羊 B
由此可以看出:“我”对自家人(物)C ;对他人(物)D
28.(4分)“牧羊老汉打发儿子送羊”这一情节设置巧妙,体现了小说构思的匠心,请谈谈你的理解。
29.(4分)第①段是小说的结尾,如果另换一个结尾,与前文情节形成呼应,你会如何构思?请用一句话写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理由。
【答案】26. A.老爸来电,牧牧惹祸,爸妈被扣。 B.跟家人讲述牧牧的祸事,并叮嘱不许再提。 27. 怕他讹人 被管得服服帖帖 心软 强硬 28.这一情节的设置,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内容上丰富故事情节,使故事波澜起伏,曲折有致,深化小说主题;结构上引出下文牧牧的离世,使小说结构更完整。 29.(示例)那天晚上我又做了一个梦,梦见牧牧在草地上赶羊,无边无际的羊群被牧牧管得服服帖帖的。 理由:事情最后得到圆满解决,“我”心中高兴,于是再次梦见牧牧“放任天性”圈羊。
【解析】26.考查对情节的梳理与概括。
结合①段“闺女,你能马上来一趟不?牧牧惹祸了”,②段“得,爸妈是被扣了”,A概括为:老爸来电,牧牧惹祸,爸妈被扣;结合⑤段“丈夫出差回来,饭桌上听我讲牧牧的祸事”,⑦段“你俩记住,以后在我爸妈面前谁也不许再提这件事”,B概括为:跟家人讲述牧牧的祸事,并叮嘱不许再提。
据此回答即可。
27.考查对比手法在小说中的运用。
结合③段“凭什么张嘴就要三千?一只羊值多少?这不是讹人吗”,A概括为:怕他讹人;结合⑧段“牧牧撒欢跑,无边无际的羊群,被牧牧管得服服帖帖”,B概括为:被管得服服帖帖;通过两处对比,可以看出:“我”对自家人心软;对他人强硬。
据此填空即可。
28.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⑩段“要赔款的那个放羊老汉的儿子送过来的。老汉回家以后,母羊一切正常,老汉让儿子给我打电话,要把钱给退回来,我说算了,老爷子挺大岁数还放羊,不容易,当交朋友了,但昨天老汉打发儿子开车送来一只收拾好的全羊”分析,“牧羊老汉打发儿子送羊”这一情节设置巧妙,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内容上丰富故事情节,使故事波澜起伏,曲折有致,深化小说主题;结构上,结合 段“牧牧一个月前已经走了,老死的。算起来,牧牧应该一共活了十三岁”分析,引出下文牧牧的离世,使小说结构更完整。
据此回答即可。
29.考查阅读拓展。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写出与前文情节照应的一种结尾及这样写的理由,符合题意即可。
示例:那天晚上我看见牧牧从无边无际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跑进了我的梦,他是那样地开心……
理由:事情最后得到圆满解决,我心中特别高兴,所以梦见了牧牧;但是同样发现被圈养的牧牧被现实束缚的感悟深刻。
(24分)(2023·辽宁锦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修鞋匠
雪樱
①小区对面的空地上,有一个修鞋摊。修鞋阿姨做活儿安静,说话声也安静,给人踏实感,把修补的鞋子交给她,就像随手扔给妈妈那样放心。
②从我小时候记事起,阿姨就在这条街上修鞋,最初是她的父亲主修,她负责打下手。老先生个头不高,鹦鹉鼻,驼背,戴一副老花镜,断的一根眼镜腿缠着胶布。他和谁说话都和和气气,时间久了,大家都爱找他修鞋,书包、箱包、校服等拉链坏了,也习惯了找他。很多时候,人们不修鞋,每天过来坐一会儿,冬天晒晒太阳,夏天拉家常,心里也欢喜。他做活儿慢,却极认真,飞针走线,有板有眼,搓皮粘胶,娴熟灵巧,宛如一对蝴蝶翻飞,把手上的功夫干出了大学问。街坊们都说:“凡是经过他的手修的鞋,都入了保险柜。”言外之意是说他做工讲诚信。
③这条街上,有一所大学、一所职专、一所小学,还有家幼儿园,每天放学时分,人声鼎沸,堵得水泄不通。一个初冬的午后,一位美籍外教拎着一双高筒靴子来了,他连说带比划,老先生听得云山雾罩,好在旁边的人领会了来意。老先生连连摆手,表示修不了,在场的人露出诧异的表情,“这是个大单,放着钱怎么不挣呢?”人群里一阵聒噪。老先生站起来,连说带比划,脸涨得通红,“我没接触过这种材质的鞋子,怕修不好,给您搞砸了。”外教向前迈出一步,张开双臂,大声说道:“不要担心。”又说,“你没问题。”旁边的人跟着翻译。说罢,他上前拥抱了一下老人,表示一周后来取。此时,阳光从树梢上洒下来,风影婆娑,又寂静如鸟羽,很快被落叶逐寸覆盖,只留下一个浅浅的轮廓。
④几天后,还是那个时间,外教如约而至,这次和他一起来的还有助教。接过崭新、锃亮的鞋子,老外嘴巴张得老大,又是比划,又是赞叹。见鞋子修补完美,针脚工整,丝毫看不出痕迹,又发现鞋子重新擦拭过,焕然一新,他对老先生竖起大拇指,不住地称赞“了不起!”接着,他起身和助教小声耳语几句,示意多付一些费用。老先生婉拒了,看到顾客满意,他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⑤小修小补,零打碎敲,赚不了多少钱,却方便了日常生活,溢出了烟火气。老先生的良好口碑,为女儿接棒修鞋打下基础,也是无形的精神财富。修鞋阿姨继承了父亲的衣钵,真诚、认真,她每天要照顾老父亲的起居,临近中午才出摊,还是那套老设备:一台老式的补鞋机,日头晒得剥皮掉漆,一只长了包浆的木头盒子里放着胶皮、线轴、鞋跟、刀剪、胶水等工具。她一手扶着鞋跟,一手摇动转轮,几声金属响动,又几声上下响动,很快鞋子就在她手上“活”了过来,变得完美无缺。再打量她的那双手,骨节粗大,布满老茧。
⑥那年春天,我给母亲网购了一双健步鞋,收到后母亲没舍得穿,等穿的时候意外发现脚后跟处有开裂,母亲便去找阿姨修鞋。那几天阿姨下午才出摊,原来儿子从部队回来探亲了。她眯着眼睛,仔细按压一遍,判断是断裂,应该是出厂残品,表示粘了也穿不了几天。鞋子原封不动被“退”了回来,我有些半信半疑,拍照给客服,客服答应退货,收到后验收发现的确是质量问题。我不禁对阿姨刮目相看,活儿好,技术高,信得过。
⑦后来,听母亲说,阿姨的儿子进了军校,毕业后当了士官,家里生活条件也好了,但阿姨执意坚持出摊。“这个手艺是老爹传下来的,我天天干着心里不慌张。不靠它吃饭,靠它解个闷吧。”她缓缓地说道。社会变迁,潮流更迭,阿姨修鞋却还是原来的老价格,这么多年来没涨过价。有人觉得她白忙活,她的口头禅是:“人啊,活这一辈子,不能光为了挣钱,得有个乐趣,你说是吧。”一字一句,皆是哲理。
⑧《红楼梦》里曾写到晴雯抱病补裘的动人场景,晴雯补的是衣服,修复的是人心和人性。同样的,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修补,亦是修补美好生活,让内心世界变得更加丰盈。由此,我对修鞋匠人更加敬畏了。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30.(4分)★根据选文③—⑦段内容,梳理故事情节。
老修鞋匠拒绝修没有把握修好的鞋,在外教信任下接单;
(1) ;
阿姨继承父亲衣钵,判断出“我”母亲的鞋是出厂残品;
(2) ;
31.(4分)选文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老先生站起来,连说带比划,脸涨得通红,“我没接触过这种材质的鞋子,怕修不好,给您搞砸了。”
32.(4分)分析选文第③段结尾景物描写的作用。
阳光从树梢上洒下来,风影婆娑,又寂静如鸟羽,很快被落叶逐寸覆盖,只留下一个浅浅的轮廓。
33.(4分)品析选文第⑤段加点字“活”的表达效果。
34.(4分)概括选文中两代修鞋匠身上令人敬畏的美德。
35.(4分)分析选文结尾段作用。
【答案】30. 老修鞋匠将鞋修得焕然一新,拒绝多收费用。 阿姨坚持出摊,修鞋不涨价。 31.运用了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答出两种描写方法即可得1分,只答一种描写方法不得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修鞋匠解释自己拒绝接单原因时的急切(认真),表现了他的诚信(或质朴、不贪财也可)。 32.描写了阳光从树梢洒落的静谧美好的景象,烘托了人们看到眼前温馨的一幕而感到温暖的心理,为下文鞋子被修好做铺垫(或者暗示了下文鞋子被修好的情节)。 33.“活”是有生命的意思(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鞋子被阿姨修好,变得完美无缺。表现了阿姨修鞋技艺的精湛(或表达了“我”对修鞋阿姨精湛技艺的赞美)。 34.讲诚信、技艺精湛、和气、认真、真诚、质朴、不贪财。 35.由《红楼梦》里晴雯抱病补裘的情节,写到日常生活中的修补,表达了“我”对修鞋匠人的赞美,修鞋匠不仅修补出了美好生活,更丰盈了我们的内心世界。总结全文,点明主旨(或深化主旨)。
【解析】30.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①根据第④段“接过崭新、锃亮的鞋子,老外嘴巴张得老大,又是比划,又是赞叹。见鞋子修补完美,针脚工整,丝毫看不出痕迹,又发现鞋子重新擦拭过,焕然一新”“他起身和助教小声耳语几句,示意多付一些费用。老先生婉拒了老先生婉拒了”可概括为:老修鞋匠将鞋修得焕然一新,拒绝多收费用;
②根据第⑦段“后来,听母亲说,阿姨的儿子进了军校,毕业后当了士官,家里生活条件也好了,但阿姨执意坚持出摊”“社会变迁,潮流更迭,阿姨修鞋却还是原来的老价格,这么多年来没涨过价”可概括为:阿姨坚持出摊,修鞋不涨价。
31.考查对人物描写方法的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
“老先生站起来,连说带比划”是动作描写,“脸涨得通红”是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修鞋匠解释自己拒绝接单原因时的急切;“我没接触过这种材质的鞋子,怕修不好,给您搞砸了”是语言描写,写老修鞋匠拒绝修没有把握修好的鞋,表现了他的诚信、质朴。
32.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推动情节的发展。
“阳光从树梢上洒下来,风影婆娑,又寂静如鸟羽”描绘了阳光从树梢洒落的静谧美好的景象,再结合“外教向前迈出一步,张开双臂,‘不要担心。’又说,‘你没问题。’旁边的人跟着翻译。说罢,他上前拥抱了一下老人”可知,当老修鞋匠拒绝修没有把握修好的鞋时,外教给予老人充分的信任,这段景物描写烘托了人们看到眼前外教拥抱老人温馨的一幕而感到温暖的心理;结合第④段“接过崭新、锃亮的鞋子,老外嘴巴张得老大,又是比划,又是赞叹。见鞋子修补完美,针脚工整,丝毫看不出痕迹,又发现鞋子重新擦拭过,焕然一新”可知,这段景物描写为下文鞋子被修好做铺垫。
33.考查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活”的意思是有生命,“很快鞋子就在她手上‘活’了过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将鞋子赋予人的性格特征,结合“一手扶着鞋跟,一手摇动转轮,几声金属响动,又几声上下响动”“变得完美无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阿姨修鞋技艺的高超,鞋子被阿姨修好,变得完美无缺,表达了我对修鞋阿姨精湛技艺的赞美之情。
34.考查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准确和全面,人物形象的概括主要从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信息来提取整合。另外,还可以根据情节、环境、作者的客观介绍等方面的信息来提取概括。
根据第②段“他做活儿慢,却极认真,飞针走线,有板有眼,搓皮粘胶,娴熟灵巧,宛如一对蝴蝶翻飞,把手上的功夫干出了大学问。街坊们都说:‘凡是经过他的手修的鞋,都入了保险柜。’言外之意是说他做工讲诚信”可知,做工讲诚信;
根据第①段“修鞋阿姨做活儿安静,说话声也安静,给人踏实感,把修补的鞋子交给她,就像随手扔给妈妈那样放心”,第②段“老先生个头不高,鹦鹉鼻,驼背,戴一副老花镜,断的一根眼镜腿缠着胶布。他和谁说话都和和气气,时间久了,大家都爱找他修鞋”“他做活儿慢,却极认真,飞针走线,有板有眼”,第⑤段“修鞋阿姨继承了父亲的衣钵,真诚、认真”可知,两代修鞋匠都和气、认真、真诚、质朴;
根据第②段“他做活儿慢,却极认真,飞针走线,有板有眼,搓皮粘胶,娴熟灵巧,宛如一对蝴蝶翻飞,把手上的功夫干出了大学问”,第④段“接过崭新、锃亮的鞋子,老外嘴巴张得老大,又是比划,又是赞叹。见鞋子修补完美,针脚工整,丝毫看不出痕迹”“他起身和助教小声耳语几句,示意多付一些费用。老先生婉拒了”,第⑤段“她一手扶着鞋跟,一手摇动转轮,几声金属响动,又几声上下响动,很快鞋子就在她手上‘活’了过来,变得完美无缺”,第⑥段“她眯着眼睛,仔细按压一遍,判断是断裂,应该是出厂残品,表示粘了也穿不了几天”,第⑦段“社会变迁,潮流更迭,阿姨修鞋却还是原来的老价格,这么多年来没涨过价”可知,两代修鞋匠都技艺精湛,不贪财。
35.考查的是结尾在文中的作用。结尾的作用通常有:结构上:点题、首尾呼应、总结全文。内容上:突出人物品质/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中心。
“《红楼梦》里曾写到晴雯抱病补裘的动人场景,晴雯补的是衣服,修复的是人心和人性。同样的,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修补”,由《红楼梦》里晴雯抱病补裘的情节,写到日常生活中的修补;“亦是修补美好生活,让内心世界变得更加丰盈”,再结合第⑦段“人啊,活这一辈子,不能光为了挣钱,得有个乐趣,你说是吧”可知,阿姨在家里生活条件好后,依然出摊,寻找生活的乐趣,追求生命的价值,让内心世界丰盈;“由此,我对修鞋匠人更加敬畏了”表达了“我”对修鞋匠人的赞美,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16分)(2023·广西贵港·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真不想脱贫
侯发山
①听说月亮湾村脱贫了,我决定瞅个星期天,到村里看一看。我算了算,张蕾研究生毕业刚参加工作就下来当驻村第一书记,已经四年了。如果月亮湾村能够脱贫摘帽,张蕾就可以打道回府。她是签订了“军令状”的,不脱贫摘帽,不能回城。
②我打算到老福家看一看,如果他脱了贫,月亮湾村应该都OK了。老福是村里的老大难,一直拖着月亮湾村致富奔小康的后腿。老福的父母去世后,他也因病致贫,五十多了还没成家,破罐子破摔,成了村里有名的懒汉,说句不当说的话,混成了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③当年我曾帮扶过老福。头一次去时,家徒四壁,像大水冲过一样,估计老鼠都不过夜。我回来没多久,就去旧货市场给他买了电视、沙发等家电家具。再去时,他已经把电视卖给了收破烂的。后来,我用自己的工资给他买了两头波尔山品种羊。隔了五天,村主任老贵说,老福已经把羊给赶到集上换成了油盐。我决定不再从物质上资助他,于是又破了半个月工资给他购买了西瓜种子。我担心他把西瓜种子当零食吃了,便和老贵一道帮他把种子种下,叮嘱他注意除草、打药等。到了秋天,我赶到老福的瓜田,真算是开了眼界,田里的草深得能撵出狼来,我来回走了几趟,终于找出了两个跟小孩儿拳头大小的西瓜蛋唉,他又辜负了我的帮扶。恰巧这时候,张蕾来当“替死鬼”,我才得以脱身。
④河洛地方邪,光说不敢噘。说的是你念叨那个人的时候,那个人就会出现,所以只能念叨好处,不能说别人的不是。就在我刚要出门时,老福闯了进来。我怔了一下。老福真是变了,胡子剃得溜光,身上穿得干净清爽,跟几年前相比,年轻了许多,好像吃了孙猴子师父的肉。我说:“老福,听说你脱贫了?乡里准备给你“摘帽”呢!”
⑤听我这么一说,老福慌乱地摆着手,说:“叶书记,我不想脱贫!”
⑥莫不是狗改不了吃屎?或者是老贵和张蕾给我的信息有误?“今年西瓜卖了多少钱?”我知道老福承包了十亩地,勤勤恳恳地全部种上了西瓜。不说往年,只要今年纯收入达到4000元,就算脱贫了。我给老福接了一杯水递过去。今年没有大风、没有冰雹,应该说是风调雨顺,不会出现意外。我想套套他的话,给他算算账。
⑦谁知道,老福比山里的猴还精。他接过水,咕咚了两口,狡黠一笑,说:“叶书记,今年没卖上钱!不信,咱算算?”
⑧“好。”我想听听他怎么狡辩。
⑨老福一下子精神起来,神采飞扬地说:“十亩地,西瓜种苗八千块。土地租金六千块,肥料农药七千块。农膜、水电、燃料等各种杂费,加起来有一万,总投入将近四万。”
⑩我打断他的话,说:“西瓜的亩产按3000公斤计算,西瓜的收购价格每斤一块二左右,一亩产值约七千,除成本,纯利润至少两千六,十亩西瓜也该有近三万。”
“不信你问老贵,我今年真的没得钱,谁得钱谁是河里爬的。”老福两手比划着“王八”,信誓旦旦地说。
难道老福卖西瓜的钱丢了?我知道他是肚子里玩杂戏——怪主意多,便趁机给老贵打电话。老贵在电话里说,老福良心发现,为了感恩社会,今年的西瓜一个也没卖,全部捐出了,给敬老院送了一车,给村小学送了一车……接下来,老贵着急地说:“张蕾找来《中州晚报》的记者宣传他呢,这货不知躲哪儿了,电话也不接。”
我心里松了口气,告诉老贵让记者到乡政府来,然后对老福翘着大拇指:“老福,行啊。土话咋讲来着?乌鸦照镜子,刮目相看啊。”
老福有点不好意思了,说:“反正我不想脱贫!”
“为什么?你不摘帽脱贫,人家张蕾就不能回城。你想想,人家一个大姑娘,三十好几,对象都没时间谈…”我越说越来气。
老福打断我的话:“叶书记,说实在的,我真不想脱贫。脱了贫,张蕾就要走了……为了帮扶我种西瓜,她可真没少操心。我无儿无女,她…她就像我的‘小棉袄’。”说着,老福的泪已经把脸上沟壑纵横的皱纹给填满了。
是啊,她的青春之花在这里绽放,“她”也在月亮湾村人的口里变成了“我们”。
36.(4分)★情节是小说三要素之一,请你根据提示,提炼、补充出本小说的情节。
(1)父母去世后,老福因病致贫并成了村里的懒汉。
(2)
(3)
(4)张蕾完成扶贫要返城时,老福为留下她,故意捐出西瓜以证明自己没有脱贫。
37.(4分)请你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38.(4分)请你结合具体例子,说说本文的语言特点。
39.(4分)班里准备举行一次“小说作品朗诵活动”,张璇准备朗诵文中的第⑥⑦段。以下的三种朗读基调,你建议她选哪一种?请你从人物和主题两方面陈述你建议的理由。
A.深沉坚定 B.温和平静 C.激动赞美
建议:
理由:
【答案】36.“我”做驻村第一书记期间,老福接连辜负“我”的帮扶。(3)张蕾做驻村第一书记帮扶时,老福承包土地做西瓜种植,渐渐脱贫。 37.运用动作、神态和语言描写,(写出其中两个描写点即可得1分)写出老福脱贫致富后聪明干练、意气风发、满怀自豪的形象,和脱贫前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作者对党脱贫攻坚政策和良好的干群关系的赞美。 38.本文运用了“混成了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河洛地方邪,光说不敢噘。”“我知道他是肚子里玩杂戏——怪主意多。”“土话咋讲来着?乌鸦照镜子,刮目相看啊。”等俗语(或歇后语)和方言,使本文语言具有生动活泼、风趣幽默的特点,同时又增强了文章的地域特色。 39.建议:选择C,激动赞美的朗读基调。理由:①老福由因病致贫成为村里的懒汉到承包十亩地种西瓜成功脱贫,都是在驻村书记张蕾的支持、帮扶下完成的,他心里感到非常高兴、激动。②本文通过写驻村干部的帮扶、村民的感激,赞美了党的扶贫政策、脱贫攻坚过程中良好的干群关系。因此在朗读时应该把这些情感表达出来,所以应该选C。
【解析】36.考查文章内容梳理和概括。
根据文章第③段“当年我曾帮扶过老福。头一次去时,家徒四壁,像大水冲过一样,估计老鼠都不过夜……到了秋天,我赶到老福的瓜田,真算是开了眼界,田里的草深得能撵出狼来,我来回走了几趟,终于找出了两个跟小孩儿拳头大小的西瓜蛋唉,他又辜负了我的帮扶”可知,“我”当第一书记的时候,为了帮助老福脱贫,给他买家具,给他买羊,给她买西瓜子,但结果都被老福浪费了。开概括为:“我”做驻村第一书记期间,老福接连辜负“我”的帮扶。
根据文章第③段“张蕾来当‘替死鬼’,我才得以脱身”,文章第⑥段“我知道老福承包了十亩地,勤勤恳恳地全部种上了西瓜。不说往年,只要今年纯收入达到4000元,就算脱贫了。我给老福接了一杯水递过去。今年没有大风、没有冰雹,应该说是风调雨顺,不会出现意外。我想套套他的话,给他算算账”可知,张蕾替换了“我”的位置,做了驻村第一书记,老福也不一样了,开始勤勤恳恳的种西瓜脱贫。可概括为:张蕾做驻村第一书记帮扶时,老福承包土地做西瓜种植,渐渐脱贫。
37.考查语句赏析。
“接”“笑”等词描述了老福的动作,运用了运用动作描写。“狡黠一笑”描述了老福笑的神态,属于神态描写。“叶书记,今年没卖上钱!不信,咱算算”描述了老福的语言,属于语言描写。
根据文章第④段“老福真是变了,胡子剃得溜光,身上穿得干净清爽,跟几年前相比,年轻了许多,好像吃了孙猴子师父的肉。我说:‘老福,听说你脱贫了?乡里准备给你‘摘帽’呢!’”和文章第⑥段“我知道老福承包了十亩地,勤勤恳恳地全部种上了西瓜”可知,老福通过自己的努力,勤勤恳恳的种西瓜,已经逐渐脱贫了。通过描写老福现在的状态,突出了老福脱贫致富后聪明干练、意气风发、充满自信的形象,与文章第②段“他也因病致贫,五十多了还没成家,破罐子破摔,成了村里有名的懒汉,说句不当说的话,混成了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对于老福脱贫前的懒汉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描写老福的变化,侧面表达了作者对党脱贫攻坚政策和良好的干群关系的赞美之情。
38.考查语言特点。
根据文章第②段“混成了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文章第④段“河洛地方邪,光说不敢噘。”,文章第 “我知道他是肚子里玩杂戏——怪主意多。”,文章第 段“土话咋讲来着?乌鸦照镜子,刮目相看啊”等俗语(或歇后语)和方言,增加了文章语言的生动性,同时又增强了文章的地域特色。
39.考查语句朗读。
建议:选择C,激动赞美的朗读基调。理由:①根据文章第②段“老福是村里的老大难,一直拖着月亮湾村致富奔小康的后腿。老福的父母去世后,他也因病致贫,五十多了还没成家,破罐子破摔,成了村里有名的懒汉,说句不当说的话,混成了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文章第③段“恰巧这时候,张蕾来当‘替死鬼’,我才得以脱身”和文章第⑥段“我知道老福承包了十亩地,勤勤恳恳地全部种上了西瓜。不说往年,只要今年纯收入达到4000元,就算脱贫了。我给老福接了一杯水递过去”可知,老福在驻村书记张蕾的支持、帮扶下由因病致贫成为村里的懒汉到承包十亩地种西瓜成功脱贫。由此得出,老福的心里应该是非常高兴、激动的。
②根据文章第①段“如果月亮湾村能够脱贫摘帽,张蕾就可以打道回府。她是签订了‘军令状’的,不脱贫摘帽,不能回城”,文章第③段“当年我曾帮扶过老福”等文章内容,并联系文章⑥⑦段的内容可知,文章描写了驻村干部的尽心尽力的帮助村民们,令村民们得到了生活和精神上的改变。侧面表达了对党的扶贫政策、脱贫攻坚过程中良好的干群关系的感激和赞美。
(16分)(2023·江苏扬州·统考一模)
老师
朱平兆
①老师还住老地方,我打听过了。文涛新村已经不新,三十几岁的住宅,看上去垂垂老矣。
②老师家在二楼,我到了楼下,脑海里一遍遍闪现出上一次看望老师的情景。
③那时我开始工作不久,老师退休了,碰巧我得到一对茅台酒,珍贵礼物献恩师,就拎着酒去看望老师。老师家并不奢华,我自信地将酒放在茶几上,向老师展示我的孝心和成功。
④师娘瞥了一眼茅台酒,转身去泡茶。老师从师娘手中夺过玻璃杯,亲自给我倒了白开水,坐下问我工作上的事,给我讲为人成事之道,好像又登上讲坛。我感觉老师老了,有点迂腐,敷衍了一会儿,起身告辞。“你将茅台带回去,几个苹果我可以接受,这么重的礼我不能收。”老师跨过师娘惊奇的目光,提上茅台酒追出来。
⑤送出去的礼物哪有带回的道理,我站在门口挡住老师的路。“人生的路很长,不是什么礼都可以收。”老师叫我听话。学生给老师两瓶酒怎么了?我不接,转身要走。老师拉住我,硬往我怀里塞。岂有此理,我挣脱老师的拉扯,转身下楼,只听见身后“砰”的一声,两瓶茅台酒炸开了。
⑥浓郁的酒香弥漫开来,遮盖了老师的唠叨。可惜了,我叹息一声,决定以后有了好酒独自享受。
⑦有段时间我确实喝了很多好酒,可后来只配喝白开水。很多年过去了,我越来越想弄清楚当年的茅台酒怎么碎的,就在楼下不停地徘徊着。
⑧一个锻炼回家的女人进了小区,偷偷地瞟我好几眼,目光多疑如藏在鞘中的剑。我不能再徘徊了,一鼓作气登上楼,敲响老师家的门。
⑨室内静悄悄的,我想起老师的岁数,又加大力度敲了三响。谁呀?屋里响起老师沙哑的喊声。我,于佑德。我挺了挺身体,把自己站恭敬了。
⑩吱呀,门打开了,屋里站着一个矮小萎靡的老人,并且不戴眼镜。是老师吗?我望着老人干瘪布满皱纹的脸愣住了。在我的记忆中,老师戴近视眼镜,清秀儒雅。你是谁呀?老人拄着拐,头向前平移一下,细小的眼缝里露出混浊的光。是老师,看人时头前移是老师近视养成的习惯,无情的岁月在老师身上做了太多的雕刻。我也历经风霜,早已没了当年模样,老师肯定认不出,就放慢节奏介绍自己。“我是于佑德,您的学生。”“谁?年龄大了耳朵不中用,你大声点儿。”老师喊着,侧过头,将一只黑皱的耳朵对准我的方向。
“于佑德,您的学生”,我对着老师的耳朵喊。“学生,好,谢谢学生来看我。”老师似乎只听清“学生”两字,但他觉得已经够了,懒得再费劲儿问,请我进屋坐。
老师家陈旧落伍了,物品摆放还算整齐。我寻找师娘娇小的身影,发现角柜上师娘的遗像。时间过得真快,我感慨了一下,将带来的礼物放在当年放茅台的茶几上。
老师在角柜上摸索,好像要给我泡茶。“老师,不用了,我刚喝过,一点儿也不渴。”我感觉老师的眼睛也不行了,小跑两步,把老师搀扶到沙发上,问老师,您眼睛怎么了?
“我早就看不见了,视网膜脱落造成的。”老师讲话快一点儿就喘,断断续续地给我讲述。老师退休后有人找上门请他搞家教,老师反对有偿家教,只给熟人的子女义务做辅导。人家不好意思长时间麻烦老师,就去付钱的课外培训机构。老师闲了就读书,喜欢读英文原著。读着读着,老师想搞翻译了,准备出几本书,给自己的人生添点色彩。老师天天伏在案头,读原著查词典,第一本书还没有翻译完,高度近视的眼睛不行了,视网膜脱落。治疗后养了几年,感觉好些,又想把那本未翻译的书翻译完,可视网膜又脱落,再怎么治也看不见了。
您一个人住着,怎么生活呢?我扫视了一遍老师的家,对老师的生活充满忧虑。我的女儿住得不远,她每天会来一次的,给我收拾收拾,再弄两个菜。
我“哦”了一声,觉得应该回报老师了。我没有什么资源和特长,但经过近十年的劳动锻炼,有一些力气。就大声跟老师说,“老师,以后我会经常过来看您的。您有什么体力活,让您女儿打我电话。”我从柜子里找来纸和笔,写下我的姓名和手机号。我将带来的东西向老师面前推了推,羞愧地对老师说,我只给您带来几个苹果,祝老师平平安安,健康快乐!
老师仔细地摸了摸苹果盒,突然抓住我的手,睁大眼睛说:“你是于佑德,肯定是,这箱苹果我收下了。你的事我听说过,人生可以重来,你能从低谷走出来,老师我很高兴。”
老师的眼睛和耳朵都不行了,但心依然雪亮。我心中的疑虑解开了,拉住老师的手,坦陈我的人生和心灵感悟。
(摘自《安徽文学》2022年第6期)
40.(4分)★通读全文,梳理情节,完成表格。
老师外貌 感受 送礼时的心理
第一次 戴近视眼镜,清秀儒雅 ① 自信
第二次 ② 心依然雪亮,疑虑解开 ③
41.(4分)文章最后一段说“我心中的疑虑解开了”,说说“我”经历人生起伏后,对心中的疑虑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42.(4分)文中有许多前后呼应的地方,请列举一例并说说其作用。
43.(4分)老师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请说说下列作品中老师对学生的作用,哪一组与文中最相似。
A.藤野先生和鲁迅(《朝花夕拾》)
B.沙莉文和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
C.周进和范进(《儒林外史》)
【答案】40.①老了,有点迂腐;②矮小萎靡,干瘪布满皱纹的脸;③羞愧 41.当年的茅台酒怎么碎的?原来是老师宁可不要名酒,也不愿意丢弃为师之道,接受不义之物。老师面对困难是怎么生活的?老师抵御不正之风,坚持读书著述,心有信仰,行有追求。我喝白开水、做劳动活,该怎么面对?面对人生的低谷,应该像老师那样坚韧顽强。 42.示例1:前面写师娘倒茶,后面写师娘去世。作用:前者将师娘与老师行为对比,表现老师对我严格教导和不媚世俗的品格;后者通过师娘遗像表现物是人非,为下文忧虑老师生活做铺垫,表达对老师不惧艰苦生活的敬意;使文章结构严谨
示例2:前面写老师倒白开水,后面写老师泡茶。作用:前者将师娘与老师行为对比,表现老师对我严格教导和不媚世俗的品格;后者写老师得知学生来访后泡茶招待,表现老师待客热情;使文章结构严谨。
示例3:前面送茅台自信,后面写送苹果羞愧。作用:前者写“我”成功后洋洋自得,为老师的教导打下伏笔;后者写“我”遭遇挫折后的困窘与羞愧,为下文老师鼓励“我”做铺垫,表现老师淡泊的情怀;使文章结构严谨。 43.示例:A最像。藤野先生帮我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让鲁迅懂得了严谨和一丝不苟;这和文中的老师对“我”严格教导、讲为人成事之道,是一样的。藤野先生帮我平息匿名信事件,维护了鲁迅民族自尊心;这与文中老师听说我走出人生低谷而高兴,没有半点瞧不起,给“我”自信和尊严是一样的。藤野先生给了鲁迅许多鼓励和帮助,最使鲁迅感激;文中的老师也给了“我”帮助和鼓励,“我”两次拜访也是表达感激之情。(任意答对两个方面即可)
示例:选B。沙莉文老师在海伦·凯勒陷入绝望之际,循循善诱让她学到了许多东西,这与文中老师学生时代给予“我”知识是一样的;沙莉文老师给了海伦·凯勒深切的爱,海伦称其“再塑生命的人”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仅限《再塑生命的人》一文中的沙莉文)
示例:选C。周进同情范进,让年老的范进进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