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散文阅读 分析写作手法【2024湖北新中考语文新题型高效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4.2.3散文阅读 分析写作手法【2024湖北新中考语文新题型高效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06 09:28:2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2.3散文阅读 分析写作手法
考向1:表现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没有背影的父爱
①“五一”的时候我没有回家,父亲打电话来询问我的情况,还说到表叔打儿子,打得很凶,最后孩子赌气不去上学,甚至发誓不参加中考了……
②接完父亲的电话,我好一会儿缓不过劲来。我奇怪我的记忆里竟然没有一次挨打的情景。父亲对我太好,很早就达到了关系平等的地步,他会征求我的意见,一如征求我的母亲的意见。
③小学的时候,我因为玩爆竹炸伤了自己。躺在床上休息的时候,我听见父亲和母亲互相埋怨,最后竟然打了起来。我听着刺耳的茶杯破碎声,突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愧疚感,不禁默默地流泪,不知道哭了多久,才沉沉睡去。朦胧中,我感觉到一双温暖的手在擦拭我冰冷的脸庞,那么柔和,那么小心翼翼。我睁开眼睛看到是父亲,他在哭!他一个大男人像小孩子一样在没出息地哭!旁边是同样默默哭泣的母亲。那一晚上,我们仨都没能睡着,我们都在自责。我发誓以后一定不再闯祸,我是能承担责任的人了。就在那个晚上,我猝不及防地长大了。
④中学的时候,老师讲朱自清的《背影》时布置了一项作业:也写一篇关于父亲的《背影》。真奇怪,我的脑海里恍惚没有父亲的背影。直到这时,我才发现父亲其实一直都是在以迎接者的姿态接纳我:记得上中学后,父亲陪我走路上学,他让我走在前面,自己拎着包紧紧跟着,我的影子就在他沧桑的脸庞上忽隐忽现;我乘车外出,他会目送着我坐的车子渐渐走远,直到消失,我只能推测他什么时候会背过身去;家乡四面临水,坐船跟吃饭一样稀松平常,而只要我坐船回家,常常在江心就能眺望到码头上站着一个人,那一定是我的父亲。我的父亲啊,他为什么就不能早早地转过身子,让我也看看他的背影呢?他和我面对面地站着,青春站过去了,激情站过去了,生命也站过去了宝贵的一半。
⑤后来我考上了大学,还是一所名牌大学。在我们的小村子里,我一下子成了名人,但父亲只是用平静的声音回复那些溢美之词。他默默地打理好我的行囊并送我到学校。安顿好了之后,我送他到车站。那次似乎是我第一次送他,也是他第一次主动走到我前面。我看着他微微佝偻的身躯有说不出来的难受,谁知他突然转过身子,对我说:“我今天还是不回去了吧。”说着就又往学校的方向赶,仿佛儿子的大学是他的大学,于他充满了温和而强烈的归属感。
⑥回到校园,我们一起参观了传说中的樱花大道和民国时的建筑。每到一处,他都努力而贪婪地看着,仿佛要把永久的遗憾和逝去的理想看回来,仿佛要把四十多年似水的年华看回来。我知道,这么多年了,他心中的那个梦并没有死,它还活着,它要化作浪漫樱花在我的大学开放。
⑦现在我上了大学,妹妹在最好的高中做最好的学生。看起来很美,但家里的开支却日渐凶猛。为了供我们兄妹俩安心读书,父亲又拾起了荒废多年的养蜂手艺。母亲偷偷告诉我,最熟练的养蜂专家一天也要被蜜蜂蜇上五六次。我在学校里看到盛开的鲜花,便似乎看到父亲正被蜜蜂攻击,他所有裸露在外的黝黑的皮肤都是被攻击的目标。我甚至一度想回到家乡,杀死他的蜂王,踹翻他的蜂箱。我们总劝他戴上防护面罩,但这也没起多大作用,养蜂是细活,很多时候要靠眼睛和手感。父亲还是不得不经常裸露面庞去接触蜜蜂,顶多端一盆肥皂水在旁边,被蜇了就迅速抹一下,草草了事。
⑧前几天看到同学写的一句话“父亲是我的致命武器”,一种刻骨铭心的认同感油然而生。我的父亲于我,也是这样。你不知道现在我有多爱他,爱他胜过我的青春,我的理想,甚至我的生命。我愿意为他祈祷,为他折寿几年,只愿他多活几年,让我多做几年孝子。其实父亲和孩子,他们是彼此的致命武器,孩子们一定要珍惜父亲的旷世伟大的恩情。这份情值得我们用全部的热爱和尊敬、用一辈子的时间来偿还。
1.请概括父亲在“我”不同的成长阶段关爱“我”的几件事。
小学时父亲哭泣自责并抚慰被爆竹炸伤的“我”→中学时父亲跟在后面陪“我”走路上学→① →② →大学时父亲送“我”上学并和“我”一起参观校园→③
2.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③段画线句的理解。
3.结合语境,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他一个大男人像小孩子一样在没出息地哭!(品析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②★我在学校里看到盛开的鲜花,便似乎看到父亲正被蜜蜂攻击,他所有裸露在外的黝黑的皮肤都是被攻击的目标。(从表现手法或表达效果角度品析)
4.本文与朱自清的《背影》表现的都是真挚感人的父爱,请从内容上简要比较一下两篇文章在表现父爱上的两点不同。
【答案】1. 父亲目送“我”乘车远去 父亲站在码头等“我”坐船回家 父亲养蜂供“我”和妹妹上学 2.父亲的这次落泪让“我”深受震撼,使“我”突然之间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变得懂事了,意识到了自己要承担起责任。 3.①“没出息”是不中用,毫无用处的意思,这是贬义词褒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因“我”受伤而心疼的情形,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疼爱。②这句话是虚写(或想象),通过描写“我”看到眼前盛开的鲜花联想到父亲为了供“我们”兄妹俩安心读书的艰辛与不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对父亲的理解、感激、心疼与愧疚。 4.①本文是列举多个事件,以时间为线索,写的是在各种事件中直接当面表露的真切的父爱;朱自清的《背影》是以背影(以物)为线索,写的是隐含在艰辛生活里的含蓄的父爱。②本文感人的一幕是父亲不顾自己的辛苦养蜂供儿女上学;朱自清的《背影》感人的一幕是父亲不顾自己的不易爬月台买橘子给儿子路上吃。③本文是借朱自清的《背影》反向写没有背影的父爱,表现父爱的担当;而朱自清的《背影》则是借背影写父爱,表现父爱的深沉。
【解析】1.本题考查文章事件的归纳概括。
本文以时间为线索,按照小学、中学、大学来概括文章的情节。我们可以根据思维力中的关系类比法解答。
第一空。根据时间词语“中学时”的提示,情节“父亲跟在后面陪‘我’走路上学”概括的是文章的第④段中的“记得上中学后,父亲陪我走路上学,他让我走在前面,自己拎着包紧紧跟着,我的影子就在他沧桑的脸庞上忽隐忽现”的情节,①对应的是“我乘车外出,他会目送着我坐的车子渐渐走远,直到消失,我只能推测他什么时候会背过身去”的情节,可概括为:父亲目送“我”乘车远去;
第二空。对应的是第④段中的“家乡四面临水,坐船跟吃饭一样稀松平常,而只要我坐船回家,常常在江心就眺望到码头上站着一个人,那一定是我的父亲”的情节,可概括为:父亲站在码头等“我”坐船回家;
第三空。根据时间词“大学时”的提示,给出的情节父亲送“我”上学并和“我”一起参观校园概括的是文章第⑤⑥段内容,③对应的是文章第⑦段的内容,结合“为了供我们兄妹俩安心读书,父亲又拾起了荒废多年的养蜂手艺”,可概括为:父亲养蜂供“我”和妹妹上学。
2.本题考查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结合第③段“我睁开眼睛看到是父亲,他在哭!他一个大男人像小孩子一样在没出息地哭!旁边是同样默默哭泣的母亲。那一晚上,我们仨都没能睡着,我们都在自责。我发誓以后一定不再闯祸,我是能承担责任的人了。就在那个晚上,我猝不及防地长大了”可知,长大是指“我”在这一瞬间理解了父母,懂得了要承担责任。父亲的这次落泪让我“猝不及防”,让我深受震撼,使我突然之间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变得懂事了,意识到了自己要承担起责任。
3.①本题考查词语的含义。
“没出息”本义是不中用,毫无用处的意思。结合③段中“小学的时候,我因为玩爆竹炸伤了自己。躺在床上休息的时候,我听见父亲和母亲互相埋怨,最后竟然打了起来。我听着刺耳的茶杯破碎声,突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愧疚感,不禁默默地流泪,不知道哭了多久,才沉沉睡去。朦胧中,我感觉到一双温暖的手在擦拭我冰冷的脸庞,那么柔和,那么小心翼翼。我睁开眼睛看到是父亲,他在哭!他一个大男人像小孩子一样在没出息地哭”可知,表现父亲因“我”受伤而心疼,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疼爱。所以这里是贬义褒用。
②本题考查从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等角度品评赏析句子。
解答此题要先找出句子使用的表现手法,再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效果。结合“我在学校里看到盛开的鲜花,便似乎看到父亲正被蜜蜂攻击,他所有裸露在外的黝黑的皮肤都是被攻击的目标”可知 题目所给的句子属于虚写,“我”由眼前盛开的鲜花联想到父亲为了我们姊妹几个能读书所付出的艰辛与不易,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我”对父亲的理解、感激。
4.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创作的回忆性散文。这篇散文叙述作者离开南京去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而作者印象最深刻的是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全文语言既忠实朴素又典雅文质,作者运用白描及侧面烘托等手法,把父亲对儿子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对儿子的关怀和爱护。
本文回忆了父亲在“我”不同的成长阶段关爱“我”的几件事,表现了父亲的担当及对“我”质朴、真切的父爱,表达了“我”对父亲深深的感之情。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①—②),叙述父亲的一通电话引出了“我”对与父亲关系的思考;第二部分(③—⑦),回忆从小学到大学,父亲对“我”关爱的事情;第三部分(⑧),总结全文,抒发对父亲的感激,并提醒孩子们珍惜父爱。
示例一:本文与朱自清的《背影》表现的都是真挚感人的父爱,但在写法上有所不同。本文是借朱自清的《背影》反向写没有背影的父爱,表现父爱的担当;而朱自清的《背影》则是借背影写父爱,表现父爱的深沉。本文是列举多个事件,以时间为线索;朱自清的《背影》则是重点写一个主要事件,以情感为线索。
示例二:本文与朱自清的《背影》表现的都是真挚感人的父爱,但在内容上有所不同。本文写的是在各种事件中直接当面表露的真切的父爱,朱自清的《背影》写的是隐含在艰辛生活里的含蓄的父爱;本文感人的一幕是父亲不顾自己的辛苦养蜂供儿上学,朱自清的《背影》感人的一幕是父亲不顾自己的不易爬月台买橘子给儿子路上吃。
考向2:表达方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自己也成为巨人
黄传会
①仰望星空,孙家栋的眉心微微蹙在一起,无形的压力和紧迫感爬上心头。
②星载原子钟像一只“拦路虎”,横在北斗二号系统面前。
③时间和空间位置信息,都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卫星的位置信息和星精准的时间信息,是导航卫星最核心的两大参数。
④星载原子钟被称为导航卫星的“心脏”。如果原子钟误差1纳秒(10亿分之一秒),就意味定位会有0.3米误差。
⑤孙家栋对现北斗三号系统工程副总设计师、时任北斗二号卫星系统总设计师谢军说:“我们再也不能对进口产品存在依赖性了。星载原子钟必须下决心自己搞,就是砸锅卖铁也要做出自己的品牌。”
⑥当时参与原子钟研发的有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航天科工集团203所等。孙家栋的态度非常明确:“原子钟技术不过关,卫星绝对不能上天。”
⑦终于,有3家科研单位分别研制成功各有特色、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满足北斗系统工程要求的星载原子钟——中国终于有了自主研发的原子钟。
⑧那天,孙家栋亲自见证了4台完全符合技术要求的国产原子钟,装载在北斗二号系统首颗卫星上。
⑨卫星转场到发射区,与火箭对接,进入卫星状态检查,整流罩合上。
⑩4月14日凌晨,北斗二号系统第一颗卫星,终于顺利升空。
在指控中心,孙家栋注视着面前的大屏幕,神色淡定,心中却是波涛翻涌。
太空中的频率资源十分有限。2000年4月17日,我国向国际电信联盟申请导航卫星的轨道位置和频率资源,国际电信联盟辟出两小段资源作为卫星导航合法使用频段。根据国际电信联盟“谁先占有谁先用”的原则,必须在7年有效期内发射导航卫星,并成功接收传回信号,逾期则自动失效。
因此,一个新的问题摆在了面前:卫星入轨后,按规范操作,卫星要在真空环境下暴露5天后再开启设备。提前开启,很有可能引发微波信号大功率微放电,导致卫星报废。可是再等5天,势必错失国际电信联盟规定的最后期限。
16日20时14分,我国申请的空间频率有效期只剩下不到4小时。
孙家栋从座席上站了起来,拧眉沉思了片刻,与在座的有关同志会商后果断决策:“加电开机!”
当晚,十几家终端设备厂家,在北斗系统主控站的一个大操场上,把接收机摆成一大排,技术人员在焦急中不时仰望漆黑的夜空,等待着一个“精灵”——那个来自远方的信号。
“有了!”不知谁最先喊了起来。
整个大操场上欢声雷动。
此时,离国际电信联盟限定的时间仅剩2小时。
犹如世界杯比赛的“压哨破门”,北斗系统申请的卫星导航信号频率与轨位资源保住了,中国北斗在最后时刻,拿到了进军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俱乐部的“入场券”。
北斗一号卫星总指挥李祖洪曾说过:“北斗的研制,是中国人自己干出来的。‘巨人’对我们技术封锁,不让我们站在肩膀上。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己成为巨人。”孙家栋说:“祖洪总指挥说得非常棒。靠别人靠不住,只有靠自己,拼搏努力,让我们自己也成为‘巨人’,让中国的航天也成为‘巨人’!”
大家心里铆足了劲:让中国航天也成为“巨人”!
(节选自《人民文学》2021年第5期《仰望星空》,有删改)
5.文章的第①段是特写,运用什么描写方法?请谈谈这种写法的好处。
6.“中国终于有了自主研发的原子钟”一句“终于”含义丰富,请结合第⑤~⑦段加以分析。
7.★文章第④段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8.文章多次提到了“巨人”,谈谈你对“巨人”的理解。
【答案】5.第①段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孙家栋面对星载原子钟问题时的压力和紧迫感,表现出他高度的责任感和为卫星导航事业的辛勤付出。以特写开头,吸引读者阅读兴趣,顺理成章引出下文关于星载原子钟的内容。 6.“终于”本义是最终,到底。在文中蕴含着对中国科研工作者自力更生、热爱祖国、认真严谨等精神品质的赞美之情,蕴含着对中国自主研发成功原子钟的喜悦之情。 7.第④段采用说明的表达方式。运用打比方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形象而准确地介绍了原子钟在导航卫星上的重要作用和对导航精度的影响,解释了文章开头孙家栋忧虑的原因,蕴含着对中国科研工作者不畏艰难、自力更生研发成功原子钟的赞美之情。 8.“巨人”本指长得高大的人或远比别人卓越和杰出的人。在文中的含义有:①拥有卫星导航技术却进行技术封锁的发达国家,含贬义;②我国要在卫星导航技术上获得发展,领先其它国家;③中国的卫星导航工作者要成为高精尖人才;④中国的航天事业要在世界上领先。(写出两点即可满分)
【解析】5.本题考查描写方法及作用。
根据①段“仰望星空,孙家栋的眉心微微蹙在一起,无形的压力和紧迫感爬上心头”中的“眉心微微蹙在一起”可知,是细节(神态)描写,结合②段“星载原子钟像一只‘拦路虎’,横在北斗二号系统面前”可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孙家栋面对星载原子钟问题时的压力和紧迫感。结构上,引出下文有关星载原子钟的内容,正是这一只“拦路虎”让“孙家栋的眉心微微蹙在一起,无形的压力和紧迫感爬上心头”。以这样的细节特写作为文章开头,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6.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能力。此题要求结合第⑤—⑦段进行分析。
⑦段“中国终于有了自主研发的原子钟”句中的“终于”是“最终”的意思,结合⑤段“星载原子钟必须下决心自己搞,就是砸锅卖铁也要做出自己的品牌”可知,“终于”蕴含着对中国科研工作者自力更生精神的赞美。结合⑥段“当时参与原子钟研发的有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航天科工集团203所等”可知,“终于”蕴含着对科研工作者爱国精神的赞美。结合⑥段“原子钟技术不过关,卫星绝对不能上天”可知,“终于”蕴含着对孙家栋为代表的科研人严谨品质的赞美。结合⑦“终于,有3家科研单位分别研制成功各有特色、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满足北斗系统工程要求的星载原子钟”可知,“终于”蕴含着对中国自主研发成功的喜悦之情。
7.本题考查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第一问:根据第④段是对原子钟作用及其影响的介绍,可知运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
第二问:第④段中“星载原子钟被称为导航卫星的‘心脏’”把原子钟比作心脏,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写出了星载原子钟在导航卫星上的重要作用。“如果原子钟误差1纳秒(1亿分之—秒),就意味着定位会有0.3米误差”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写出了原子钟对导航精度的影响。结合①段“孙家栋的眉心微微蹙在一起,无形的压力和紧迫感爬上心头”可知,解释了头孙家栋忧虑的原因。结合下文⑤段“星载原子钟必须下决心自己搞,就是砸锅卖铁也要做出自己的品牌”、⑦段“终于,有3家科研单位分别研制成功各有特色、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满足北斗系统工程要求的星载原子钟——中国终于有了自主研发的原子钟”等内容可知,对原子钟技术难度的介绍,蕴含着对中国科研人员不畏艰难、自力更生等精神品质的赞美之情。
8.本题考查词语理解。
“巨人”本意是身材特别高大的人。形容有巨大影响和杰出贡献的人物。
联系“‘巨人’对我们技术封锁,不让我们站在肩膀上”可知,此处的巨人指的是拥有卫星导航技术却进行技术封锁的发达国家,含贬义。
联系“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己成为巨人”可知,此处的巨人指的是我国要在卫星导航技术上获得发展,领先其他国家。
联系“让我们自己也成为‘巨人’”可知,此处的“我们”指的是参与研制的科研工作人员。故此处的“巨人”指的是中国的卫星导航工作者要成为高精尖人才。
联系“让中国的航天也成为‘巨人’”可知,此处的“巨人”指的是中国的航天事业要在世界上领先。
考向3:描写方法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彩虹女孩
何小琼
①那年,他还是个意气风发的少年,一米八的个子,阳光帅气。搬到海边的新家之后,每天早上,他都会沿着那条长长的海岸线跑步。有一天,下了一整夜的雨。他在被关紧的落地窗前,看着夜雨淋漓,心里盘算着明天的晨跑。
②早晨,雨停了,他穿过林立的高楼,来到海边,他看到了一道耀眼绚丽的彩虹,横跨在海平面的尽头,光的倒影在波澜壮阔的海面上起起伏伏,海水的色彩也变得梦幻迷离。
③晨跑的人、散步的人都停了下来,无一不在赞叹这神奇美妙的景色。有年轻人干脆轻快地跃上半人高的海堤,坐下来观看。他在原来住的城市,也见过彩虹,但远没有今天在海边看到的美丽、梦幻。
④渐渐地,人群散去。彩虹依然挂在天空上,俗世中的人们要忙自己的事情去了。海边冷清下来,他转身准备继续晨跑。蓦然,一个坐着轮椅、笑容灿烂的女孩映入他的眼帘。
⑤女孩的轮椅不算新,应该是用了不短的时日了,黑色轮胎磨损明显,扶手上的皮子斑驳点点。女孩穿着一件半透明的彩虹色彩的雨衣,双腿下部露出淡蓝色的裙摆,她有一双清澈的眼睛,脸色略显苍白。但是,她在笑,她大声说:“我来了,彩虹!”她的声音清脆,笑容纯真得像孩子。
⑥他哑然失笑。她能看到彩虹吗?以她坐着轮椅的高度,视线只跟海堤面相平。也就是说,她只能看到比海堤稍微高一点点的地方,甚至连海面也不一定看得到。
⑦女孩双手灵活地控制着轮椅,来到他面前的堤边。女孩伸手去抚摸海堤,表情沉醉地喃喃自语着:“真美啊,还好我赶上了,我要追着彩虹跑。”在他讶异的眼神下,女孩侧转轮椅,一手轻触海堤,像是在抚摸着某种珍宝,一手滑动轮椅向前,洒下一串欢快的笑声。
⑧几分钟后,女孩气喘吁吁地停了下来。他忍不住上前搭讪道:“你能看到彩虹?”女孩并不诧异他的疑问,一本正经地回答:“我这样的高度正好,不信你试试看。”他弯下了腰。于是,他看到了神奇的一幕。
⑨他弯下腰看到的角度,正好是海堤边的高度,那是正常人站直时不会留意到的角度。而这时,因为大雨过后,有积水存留在堤上,上升的太阳在海堤上照射出另一道悬浮的彩虹。这道彩虹,比海上那道更美,因为它会随风摇曳,颜色由深到浅,由浅到深,也许是因为正在被阳光慢慢蒸发,那七彩的颜色更加梦幻和神奇。
⑩“怎么样?漂亮吧?只有我才能看到。刚才你们那么多人看到的都是高处的彩虹,我的彩虹只有我一个人能看到,并且可以触摸、追逐。”女孩得意地炫耀着。是的,这个坐着轮椅,不能像平常人那样走路、跑步的女孩,却用这种方式欣赏到了独一无二的美景。
他推着女孩的轮椅,沿着长长的海堤走下去。他知道了她的故事。在十四岁以前,她能歌善舞,是追逐彩虹的女孩,欣赏过无数次海上的彩虹。十四岁那年,一次车祸夺走了她的双腿和同在车上的父亲,那时的她一度觉得世界灰暗了。母亲告诉她,坐着轮椅,一样能够欣赏雨后彩虹的美丽。
“妈妈告诉我,我虽然不能再走路、跑步,不能再跳舞,但仍然可以看到美丽的彩虹,能追逐那美丽的色彩,我不比别人差。我还有手,有灵活的头脑。”女孩抬起头,碧蓝的天空落在她眼中,明净深邃。
他叫她“彩虹女孩”。下雨后,他总和她一起追逐海堤上的彩虹。后来,他因故离开了这个城市。他跟她告别,承诺做永远的朋友。
在此后的日子里,他经历了许多事情,有过困惑、迷茫,每次她都会给他鼓励,她说:“你知道的,你站着能看到美丽的彩虹,我坐着也能看到美丽的彩虹。我们欣赏的是同样的风景,不过是用了不同的方式。”于是,他把每一次挫折当成一个新的起点,他坚信,因为心中那道不一样的彩虹,他的人生路终究会光彩明亮。
9.★第⑤段的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形象特点?
10.坐轮椅的女孩看到的彩虹与平常人看到的彩虹有何不同?请分点概括。
11.第 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12.本文中的“彩虹”内涵丰富,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9.外貌描写;写出了女孩眼神清澈,身体虚弱,热爱彩虹的形象特点。 10.①平常人看到的彩虹是天空中的彩虹,而女孩看到的是太阳在积水的海堤上照射出的另一道悬浮的彩虹;②平常人看到的彩虹是静态的,而女孩看到的彩虹是动态的,它会随风摇曳,颜色深浅交错,富有变化。 11.①交代了女孩失去双腿的原因,让读者清楚地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使故事情节完整;②补充说明了女孩乐观心态的来源——母亲的鼓励与支持,为下文写“他”从女孩身上获得启发作铺垫。 12.①既指自然界中的彩虹,又指丰富多彩的生活;②既指女孩所具有的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又指这种生活态度给人带来的巨大的、积极的影响。
【解析】9.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及其写法的能力。
依据⑤段划线句“半透明的彩虹色彩的雨衣”“淡蓝色的裙摆”“清澈的眼睛,脸色略显苍白”可知,这是运用了外貌描写;依据“女孩的轮椅不算新”“她在笑,她大声说:‘我来了,彩虹!’她的声音清脆,笑容纯真得像孩子”可知,本句主要写了女孩眼神清澈,身体虚弱,热爱彩虹的形象特点。
10.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
依据⑥段“他哑然失笑。她能看到彩虹吗?以她坐着轮椅的高度,视线只跟海堤面相平。也就是说,她只能看到比海堤稍微高一点点的地方,甚至连海面也不一定看得到”和⑨段“他弯下腰看到的角度,正好是海堤边的高度,那是正常人站直时不会留意到的角度。而这时,因为大雨过后,有积水存留在堤上,上升的太阳在海堤上照射出另一道悬浮的彩虹。”可知,女孩看到的只能是太阳在积水的海堤上照射出的另一道悬浮的彩虹;依据②段“渐渐地,人群散去。彩虹依然挂在天空上,俗世中的人们要忙自己的事情去了。”可知,平常人看到的彩虹是天空中的彩虹。
依据⑨段“他弯下腰看到的角度,正好是海堤边的高度,那是正常人站直时不会留意到的角度。”“这道彩虹,比海上那道更美,因为它会随风摇曳,颜色由深到浅,由浅到深,也许是因为正在被阳光慢慢蒸发,那七彩的颜色更加梦幻和神奇”可知,女孩看到的彩虹是动态的,它会随风摇曳,颜色深浅交错,富有变化。依据④段“渐渐地,人群散去。彩虹依然挂在天空上,俗世中的人们要忙自己的事情去了”和⑩“‘怎么样?漂亮吧?只有我才能看到。刚才你们那么多人看到的都是高处的彩虹,我的彩虹只有我一个人能看到,并且可以触摸、追逐’”可知,平常人看到的彩虹是挂在空中的,是静态的。
11.本题考查分析语段作用的能力。
依据 段“十四岁那年,一次车祸夺走了她的双腿和同在车上的父亲,那时的她一度觉得世界灰暗了”可知,本段文字交代了女孩失去双腿的原因;依据 段“在十四岁以前,她能歌善舞,是追逐彩虹的女孩,欣赏过无数次海上的彩虹。”“母亲告诉她,坐着轮椅,一样能够欣赏雨后彩虹的美丽。”可知,一方面清楚地讲述了故事的来龙去脉,使故事情节完整。同时也补充说明了女孩乐观心态来源于母亲的鼓励与支持;依据 段“在此后的日子里,他经历了许多事情,有过困惑、迷茫,每次她都会给他鼓励”“于是,他把每一次挫折当成一个新的起点,他坚信,因为心中那道不一样的彩虹,他的人生路终究会光彩明亮”可知,这为下文写“他”从女孩身上获得启发作铺垫。
12.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依据文中内容可知,“彩虹”表面上是指自然界中的彩虹;依据⑤段“但是,她在笑,她大声说:‘我来了,彩虹!’她的声音清脆,笑容纯真得像孩子。”、⑦段“女孩伸手去抚摸海堤,表情沉醉地喃喃自语着:‘真美啊,还好我赶上了,我要追着彩虹跑。’在他讶异的眼神下,女孩侧转轮椅,一手轻触海堤,像是在抚摸着某种珍宝,一手滑动轮椅向前,洒下一串欢快的笑声”、⑩段“‘怎么样?漂亮吧?只有我才能看到。刚才你们那么多人看到的都是高处的彩虹,我的彩虹只有我一个人能看到,并且可以触摸、追逐’女孩得意地炫耀着”可知,“彩虹”实际上是指指女孩所具有的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依据 段“在此后的日子里,他经历了许多事情,有过困惑、迷茫,每次她都会给他鼓励”“于是,他把每一次挫折当成一个新的起点,他坚信,因为心中那道不一样的彩虹,他的人生路终究会光彩明亮”可知,实际上,“彩虹”还指这种生活态度给人带来的巨大的、积极的影响。
(2023·四川绵阳·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千斯坝听水
高昌
①在北京西坝河南路与香河园西街交会的拐角,有一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碑,上书“大运河——千斯坝遗址”几个大字。春日暖阳洒在澄碧的坝河上,闪耀着金色的光芒。我站在千斯坝遗址,倾听流水遥远而又清凉的亲切诉说,心里翻卷着万千感慨。活泼的流水牵着我的思绪,自由自在地唱着、欢腾着,携着阳光,向着远方一路飞奔……
②我听到流水声中回旋着“千斯”“千斯”的呼唤,“千斯”是何意?我的心潮悠然上溯到遥远的先秦——《诗经》中就有这样温馨的文字:“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黍稷稻粱,农夫之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意为“快快筑起千座粮仓,快快造好万柜箱。把粮仓都装满,农夫们的日子喜庆洋洋。这是天赐的大福气啊,幸福的生活万年长。”千斯坝的坝名,就是从这动人的《诗经》里流出来的。我现在驻足的这片土地,曾设有千斯坝,停泊万里船;也设有千斯仓,珍藏千古梦。无数的大船从南方运来沉甸甸的稻米和豆菽,运来丝绸和茶叶,运来五彩的憧憬。一起卸在千斯坝,转运进光熙门内南侧的千斯仓。所谓“千斯万斯”,承载的正是先民们对五谷丰登的热切祈望、对国泰民安的美好向往。
③我听到流水潺潺,一遍遍深情呼喊着一个响亮的名字:“郭守敬、郭守敬、郭守敬……”郭守敬是元代的水利专家。遥想当年,意气风发的郭先生在此地巡视,口中轻轻吐露出一串名字:千斯坝、常庆坝、郭村坝、西阳坝、郑村坝、王村坝、深沟坝……随后七坝陡然而起于阜通河上,并依序自西向东呈梯级一一排开,分段行舟,驳运过坝。有了这阜通七坝,阜通河也才有了这个“坝河”的美称,在漕运年代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坝河的名字也一直沿用到今天。坝河全长21.63里,流域面积158.4平方公里,日运漕粮4600余石。即使算上结冰期停运的因素,年运输能力也达到100万石。处在这一政治、经济和文化意义上之重要节点的千斯坝,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醒目记忆,是滔滔大运河在京城画下的一个恢弘惊叹,也是古老的世界文化遗产为北京历史留下的嘹亮回响。古人奋斗和开拓的艰辛智慧,为我们留下沧桑变迁的无尽怀想,同时也在这潺潺水声的流转中,澎湃到一代代后人的心间,传递在史册的一页页赞叹里。
④我在千斯坝听水,仿佛听到浪花在呼喊“大运河”“大运河”“大运河”……我知道,这坝河起源积水潭。沿着阜通七坝一路奔腾,徐徐注入温榆河,悠悠接汇北运河,从而连入京杭大运河的宏阔水系。我耳边仿佛有无数的美丽浪花在深情歌唱。那会讲故事的流水,向我讲述杭州的梅花、洛阳的牡丹、齐鲁的豆花和燕赵的棉花……五彩缤纷的甜蜜歌声,在天地间回旋和飘荡。我心里奔涌着1800公里的骀荡春风,串联起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的壮阔波浪。我在古老的千斯坝跂足沉思,举首南望:我们的美丽中国,自北而南,到处都是好风光,令人陶醉,令心流连。
⑤我在千斯坝听水,仿佛听到浪花在呼喊“开拓”“开拓”“开拓”……我知道,坝河也有过漫长的辛酸回忆。其实到了明清时期,这条河就因为没有水源而湮没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水波潋滟的盛景,是根据水文历史考证,在2006年重新建设疏浚而成的。据记载,元代时的水面宽为如今10倍,约二三百米;水深也为如今10倍,约一二十米。但是古老的千斯坝带着历史的仆仆风尘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依然是一个不懈奋进的奔腾姿态,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全新面目。千斯坝是历史,衔接的则是未来。今天的潺潺坝河水,依然回旋着开拓进取的心灵旋律,高唱着蓬勃昂扬的时代乐章。
⑥我每天上下班,都会从这千斯坝前走过。从千斯坝遗址到我工作的报社,只有400步的距离,而这中间相隔的,却是700多年的漫长流光。一有空闲的时间,我就喜欢立在千斯坝前,醉心倾听坝下的那些浪漫的水声。那悠悠浪波诉说着沧桑的记忆,更诉说着年轻的祝福和美好的向往。
(有删改)
1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开篇点题,并通过对“澄碧的坝河”“金色的光芒”等自然景物来表现千斯坝的纯粹与庄重。
B.作者通过对郭守敬工作场景的猜想,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目光长远、运筹帷幄的水利专家形象。
C.文章结构清晰:整体采用“总—分—总”结构,首尾照应,中间四个段落以并列的形式展开。
D.作者对千斯坝的情感非常复杂,既有对其所承载的历史的怀想,也有对水上运输衰落的担忧。
14.第二段引用《诗经》中的相关文字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
15.请结合语境,从修辞手段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活泼的流水牵着我的思绪,自由自在地唱着、欢腾着,携着阳光,向着远方一路飞奔……
②无数的大船从南方运来沉甸甸的稻米和豆菽,运来丝绸和茶叶,运来五彩的憧憬。
16.文章第一段写道:“我站在千斯坝遗址,倾听流水遥远而又清凉的亲切诉说,心里翻卷着万千感慨。”千斯坝的流水引发了作者哪些感慨?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答案】13.D 14.引出“千斯”的含义,揭示了千斯坝的坝名来历和含义。 15.(1)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流水的的活泼。
(2)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运河运来的货物之多。 16.(1)承载的正是先民们对五谷丰登的热切祈望、对国泰民安的美好向往
(2)古人奋斗和开拓的艰辛智慧,为我们留下沧桑变迁的无尽怀想,同时也在这潺潺水声的流转中,澎湃到一代代后人的心间,传递在史册的一页页赞叹里
(3)我们的美丽中国。自北而南,到处都是好风光,令人陶醉,令心流连
(4)千斯坝是历史,衔接的则是未来。今天的潺潺坝河水,依然回旋着开拓进取的心灵旋律,高唱着蓬勃昂扬的时代乐章。
【解析】1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D.理解不正确。文中没有“对水上运输衰落的担忧”。
故选D。
14.本题考查引用的作用。
根据第②段“《诗经》中就有这样温馨的文字:‘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黍稷稻粱,农夫之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意为‘快快筑起千座粮仓,快快造好万柜箱。把粮仓都装满,农夫们的日子喜庆洋洋。这是天赐的大福气啊,幸福的生活万年长。’千斯坝的坝名,就是从这动人的《诗经》里流出来的”可知,引用《诗经》中的相关文字引出“千斯”的含义,揭示了千斯坝的坝名来历和含义。
15.本题考查语句理解。要求从修辞手段的角度赏析。
(1)根据①段画线句“活泼的流水牵着我的思绪,自由自在地唱着、欢腾着,携着阳光,向着远方一路飞奔……”中的“自由自在地唱”“飞奔”等词语可知,将“流水”人格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流水的的活泼。
(2)根据②段画线句“无数的大船从南方运来沉甸甸的稻米和豆菽,运来丝绸和茶叶,运来五彩的憧憬”中的“运来沉甸甸的稻米和豆菽,运来丝绸和茶叶,运来五彩的憧憬”三个“运来”可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富有气势,结合“一起卸在千斯坝,转运进光熙门内南侧的千斯仓”可知,生动地写出了运河运来的货物之多。
16.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根据②段“所谓‘千斯万斯’,承载的正是先民们对五谷丰登的热切祈望、对国泰民安的美好向往”,可知,
根据③段“处在这一政治、经济和文化意义上之重要节点的千斯坝,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醒目记忆,是滔滔大运河在京城画下的一个恢弘惊叹,也是古老的世界文化遗产为北京历史留下的嘹亮回响。古人奋斗和开拓的艰辛智慧,为我们留下沧桑变迁的无尽怀想,同时也在这潺潺水声的流转中,澎湃到一代代后人的心间,传递在史册的一页页赞叹里”,可知,古人奋斗和开拓的艰辛智慧,为我们留下沧桑变迁的无尽怀想,同时也在这潺潺水声的流转中,澎湃到一代代后人的心间,传递在史册的一页页赞叹里;
根据④段“我在古老的千斯坝跂足沉思,举首南望:我们的美丽中国。自北而南,到处都是好风光,令人陶醉,令心流连”,可知,我们的美丽中国,自北而南,到处都是好风光,令人陶醉,令心流连;
根据⑤段“但是古老的千斯坝带着历史的仆仆风尘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依然是一个不懈奋进的奔腾姿态,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全新面目。千斯坝是历史,衔接的则是未来。今天的潺潺坝河水,依然回旋着开拓进取的心灵旋律,高唱着蓬勃昂扬的时代乐章”,可知,千斯坝是历史,衔接的则是未来。今天的潺潺坝河水,依然回旋着开拓进取的心灵旋律,高唱着蓬勃昂扬的时代乐章。
(2023·湖北恩施·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甜意充盈的夜晚
周华诚
①诗人悄无声息地走路,悄无声息地进屋。掩上门,还得闩上。说话也低声静气,仿佛生怕惊动了什么。
②写作前,我特意打电话问母亲,做米爆糖的夜晚,为什么那么神秘?
③母亲说,没有啊。那么晚,你们都睡了。
④我们确实都睡了,挨不住。灶膛里大块柴熊熊燃烧,人暖得睁不开眼。一只猫,蜷在灶后猫耳洞里,舒适地打着鼾。
⑤次日清晨我们醒来,一列一列米爆糖,早就整齐地躺在案板上,散发着好看的光泽。
⑥有米爆糖的冬天,令人感到心满意足。
⑦可我仍不罢休。我问母亲,制米爆糖的夜晚,是不是有什么繁忌?
⑧母亲说,没有什么禁忌啊。
⑨制米爆糖的夜,空气是甜滋溢的。父亲早早买了白糖,以及麦芽汁——我们叫糖娘。母亲早早炒好了米花。晒干的大米,在铁锅里与细沙同炒,米粒爆开,如怒放的花,一朵一朵,纷纷扬扬,在黑色的背景里,那么好看。
⑩现在,要用糖,那甜黏之物,把一切散落的、纷扬的、一个一个汉字一般的米花,凝结成句子、诗篇、文章;凝结出秩序、队伍、大地。
真的,糖,就是灵感。
糖娘就是灵感之娘。
这样一想,我就知道了制米爆糖的夜晚为什么静悄悄的。灵感是一种敏感的东西,稍稍的慌张,一点点牵强,十秒钟游离,都可以轻易地将它赶跑。
所以,制米爆糖的师傅,是十二月行走在村庄的诗人,身上童着甜味的诗人。
米爆糖师傅在村庄里为数不多,他们掌握的秘密是一般人无法知晓的。他们入夜行走,披星戴月(有时披雪戴花),穿越黝黑的田野、冗长的木桥,穿越零星的狗吠、高远的鸦声,走三四里路,去某一户人家。
人在灶前坐下,熊熊灶火用温暖裹挟了他。他捏一支烟,随手从灶膛抽出一块柴火,点燃。
好了,一个被甜意充盈的夜晚就此开始。糖在锅里,糖娘在锅里,这些东西被搅动起来,夜也就被搅动起来。当米花与糖搅到一定程度(具体到什么程度,由掌勺的诗人决定),就被迅速取出,热气腾腾地,倒进术案上那个“口”字形术架子间。穿上新鞋的人,站上案板去踩。踩那些米爆糖,直到它非常坚实(一篇好的文章,文字与文字之间也是具有这样稳定的结构:一字不易,密不可分)。然后动刀,先切成条,再切成片。嚓嚓嚓嚓,嚓嚓嚓嚓。
门是关紧的,风都吹不进。这让诗人感到踏实。有一次,在搅动一锅甜意的时候,门突然打开,一阵冷风吹进来,诗人心中一紧,手里一沉,锅里嘟嘟嘟噜冒泡的糖液立时收了下去,熄了,干了。
他说,有什么东西来过。
有了“东西”来过,那一锅米爆糖再也无法凝结。松松散散,像一堆突然从树上掉落的叶子,像一篇被写坏了的文章(一个不喜欢的人的电话就轻易地打扰了写作进程),令人灰心。
明白了,这就是制米爆糖的“禁忌”:忌外人串门,忌随便开门,忌高声谈笑。
我离开村庄很多年,这样制来爆糖的夜晚也久违了。听母亲说,村庄里大家都不做米爆糖了。原因能想到——现在大家不缺吃的了,想吃什么,随时可以进城买到。
母亲说,现在城里就有当街做米爆糖的,就在街边,大白天的,一锅一锅做,不也做得好好的吗?哪有什么禁忌。
我却觉得,生活其实需要一点儿仪式感。
为什么我们的生活变得缺少趣味?
因为我们失去了那些门关得紧紧的、悄无声息的、甜意充盈的夜晚。
(选自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陪花再坐一会儿》,有删改)
17.本文一暗一明两条线索。暗线上贯穿全文的事件是:文章的创作。明线上贯穿全文的事件是: 。(阅读全文后填空)
18.请你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⑨段中的划线句。
19.★第 段描写的现在制作米爆糖的场景,与过去的制作场景是不同的。请简要分析这种写作手法。
20.请你结合文章多处写到的“关门”细节。理解文末划线句的深层含义。
【答案】17.米爆糖的制作。 18.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爆开的“米粒”比喻为怒放的“花”,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米花竞相怒放的情景,流露出作者幸福喜悦的情感。 19.采用了对比手法。将过去制米爆糖的慎重与现在制米爆糖的随意进行对比,突出了过去制米爆糖的慎重态度。 20.只有拒绝纷扰、内心宁静,严谨执着、专心致志,享受工作、热爱生活,我们的生活才能充满趣味。
【解析】17.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本文依据叙写了制作米爆糖时先买白糖以及麦芽汁;炒好了米花;炒白糖、麦芽汁和米花;踩米爆糖;最后再写切米爆糖。由此可见,本文记叙的明线是“米爆糖的制作”或“制作米爆糖的经过”。作者又把“米爆糖的制作”与“文章的创作”联系起来,这又构成了文章的暗线。据此可填写作答。
18.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具体解答时可表述为:运用了某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具体准确、形象生动等)表现了(写出了)人或事物……的情感、心理、性格等(特点、特征)。第⑨段划线句“米粒爆开,如怒放的花,一朵一朵,纷纷扬扬,在黑色的背景里,那么好看”,将“爆开的米粒”比喻为“怒放的花”,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大米在铁锅里炒成米花时好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即将制作的米爆糖的企盼之情,同时也抒发自己的内心的幸福喜悦之情。
19.考查对写作手法的理解分析。从文章第 段“现在城里就有当街做米爆糖的,就在街边,大白天的,一锅一锅做”可以看出,现在制作米爆糖是随意的,这与第 “明白了,这就是制米爆糖的‘禁忌’:忌外人串门,忌随便开门,忌高声谈笑”所写过去制米爆糖的“禁忌”形成鲜明的对比,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突出地表现了过去人们制米爆糖的慎重小心的态度,也从侧面反映了现在生活的富足和过去物质生活的相对匮乏。
20.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的深层含义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进行分析。本题作答要结合文章写到的“关门”细节来分析。结合文章第①段“诗人悄无声息地走路,悄无声息地进屋。掩上门,还得闩上。说话也低声静气,仿佛生怕惊动了什么”,第 段“门是关紧的,风都吹不进。这让诗人感到踏实。有一次,在搅动一锅甜意的时候,门突然打开,一阵冷风吹进来,诗人心中一紧,手里一沉,锅里嘟嘟嘟噜冒泡的糖液立时收了下去,熄了,干了”,第 段“明白了,这就是制米爆糖的‘禁忌’:忌外人串门,忌随便开门,忌高声谈笑”可知,“关门”带给自己的安宁、踏实、创作的灵性。再结合第 段“为什么我们的生活变得缺少趣味?”可知,文章最后一段所说“因为我们失去了那些门关得紧紧的、悄无声息的、甜意充盈的夜晚”,作者认为:只有“关门”才能给自己留下一个空间,才能让自己躲避纷扰,才能摒弃杂念,静心专一地去做自己的事情,才能去感受生活、去享受生活,才能感受到我们生活充盈着甜意和情趣。据此理解分析概括作答。
(2022·甘肃武威·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一起去看山
阿来
①爬了一天山,袭来的疲倦使得大家意兴阑珊,我们便都在火堆边睡去了。我横竖睡不着,也许是因为过于兴奋,也许是因为海拔太高。这时,风停了,月亮升起来了,它用另一种色调的光将曾短暂陷落于黑暗的群山照亮。我喜欢山中静寂无声、光色纯净的月亮,就悄然起身,把褥子和睡袋搬到屋外的草地上。我躺在睡袋里,看月亮,看月光流泻在悬崖下属于杜鹃林和落叶松的地带。我花了更多的时间凝视一道冰川。那道冰川顺着悬崖从雪峰顶前向下流淌——纹丝不动,却保持着流动的姿态,然后,在正对我的那面几乎垂直的悬崖上猛然断裂。我躺在几丛鲜卑花灌木之间,正好面对着冰川的断裂处。那幽蓝的闪烁的光芒如梦似幻。我们骑着上山的马,帮我们驮载行李上山的马,就站在我的附近,垂头吃草或者咕吱咕吱地错动着牙床。我却只是静静地望着几乎就悬在头顶的冰川那十几米高的断裂面,在月光下泛着幽蓝的光芒。视觉感受到的光芒在脑海中似乎转换成了一种语言,我听见了吗?我听见了。听见了什么?我不知道,那是一种幽微深沉的语言。一匹马走过来,翕动着鼻翼嗅我。我伸出手,马伸出舌头。它舔我的手。粗粝的舌头,温暖的舌头。那是与冰川无声的语言相似的语言。
②然后,我就睡着了。
③越睡越沉,越睡越温暖。
④早上醒来,我的头一伸出睡袋,就感到脖子间新鲜冰凉的刺激。睁开眼,看见的是一个银装素裹的白雪世界!我碰落了灌木丛上的雪,雪落在颈间,那便是清凉刺激的来源。岩石、树木、溪流、道路,所有的一切,都被蓬松洁净的雪覆盖。一夜酣睡,我竟然连下了一场铺天盖地的大雪都不知道!
⑤那天早晨,兴奋不已的几个人也没吃东西,就起身在雪地里疾走,向着这条峡谷的更深处进发,直到无路可走才停住。最漂亮的景色是一个小湖。世界那么安静,曲折的湖岸上是新雪堆出的各种奇异的形状。那些形状是积雪覆盖着的物体造就的。一块岩石,一堆岩石,雪层杜鹃的灌木丛,柏树正在朽腐的树桩,一两枝水生植物的残茎,都造成了不同的积雪形状。纹丝不动的湖水有些深沉。湖水中央是洁白雪峰的倒影。这是我离四姑娘山雪峰最近的一次。她就在我的面前,断裂的冰川,锋利的棱线,冰与雪的堆积,都清晰可见。
⑥后来,我还在不同的季节到过四姑娘山。
⑦春天和秋天,不同的植物群落,会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色调。
⑧春天,万物萌发。那些灌木丛与乔木新生的叶子会如轻雾一般给山野笼罩上深浅不一的绿色,如雾如烟。落叶松氤氲的新绿,白桦树的绿闪烁着蜡质的光芒。不同的色调对应着人内心深处难以名状的情感。从那些应了光线的变化而变幻不定的春天的色彩中,人看到的不只是美丽的大自然,还看到了自己深藏不露的内心世界。美国诗人惠特曼的“拂开大草原上的草,吸着它那特殊的香味,我向它索要精神上相应的讯息”,说的就是这样的意思。
⑨秋天,那简直就是灿烂色彩的交响乐。那么多种的红,那么多种的黄,被灿烂的高原阳光照亮。高原上特别容易产生大大小小的空气对流,那就是大大小小的风,风和光联合起来,吹动那些色彩不同的树——椴、枫、桦、杨、楸……那是盛大华美的色彩交响乐。高音部是最靠近雪线的落叶松那最明亮的金黄。高潮过后,落叶纷飞,落在蜿蜒的山路上,落在林间,落在溪涧中。路循着溪流,溪流载满落叶。下山,我们回到人间。其间,我们有可能遇到有些惊惶的野生动物,有可能遇见一群血雉,羽翼鲜亮。我们打量它们,它们也想打量我们,但到底还是害怕,便慌慌张张地遁入林间。
⑩当然不能忽略夏天。
所有草木都枝叶繁茂,所有草木都长成了一样的绿色,浩荡、幽深、宽广。阳光落在万物之上,风再来助推,绿与光交相辉映,绿浪翻滚,那是光与色的舞蹈。那时,所有的开花植物都开出了花。那些开花植物都有着庞大的家族。杜鹃花家族、报春花家族、龙胆花家族、马先蒿家族,把所有的林间草地、所有的森林边缘,变成了野花的海洋。还有绿绒蒿家族、金莲花家族、红景天家族,它们都竞相开放,来赴这场夏日的生命盛典。
而这一切的背后,总有晶莹的雪峰在那里,总有蓝天丽日在那里,让人在这美丽的世界中想到高远,想到无限。我记起一个情景:当我趴在草地上把镜头对准一株开花的棱子芹时,一个人轻轻碰触我,告诉我不要因为拍摄一朵花而压倒了身下看上去更普通的毛茛花。我也阻止过准备把杜鹃花编成花环装点自己的年轻女士。这就是美的作用。美教导我们珍重美,美教导我们通向善。
冬天,雪线压低了。雪地上印满了动物们的足迹。落尽了叶子的森林呈现出一种萧疏之美。
(选自《读者》,2022年7期)
21.阅读选文第①段和【链接材料一】,比较段落中描述的内容,提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并给出答案。
【链接材料一】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战。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选自陆定一《老山界》)
22.作者一边描述所见之景,一边表达自己的感受。请从第 段中摘抄一句表达作者感受的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
23.联系上下文,品读下列句子,思考并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美国诗人惠特曼的“拂开大草原上的草,吸着它那特殊的香味,我向它索要精神上相应的讯息”,说的就是这样的意思。(“这样”指什么?)
(2)风和光联合起来,吹动那些色彩不同的树——椴、枫、桦、杨、楸……那是盛大华美的色彩交响乐。高音部是最靠近雪线的落叶松那最明亮的金黄。(句中用了哪些比喻?有什么作用?)
24.★选文和【链接材料二】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链接材料二】
四姑娘山风景区位于青藏高原横断山系邛崃山脉中段,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境内。景区核心景点为“三沟四峰”:双桥沟、长坪沟、海子沟,幺妹峰、三姑娘山、二姑娘山、大姑娘山。幺妹峰是四姑娘山主峰,海拔6250米,是邛崃山脉的最高峰。景区内海拔在5000米以上的雪峰有85座,终年积雪。
【答案】21.示例一:两位作者在寂静的夜晚分别“听见”了什么?
阿来听到了马吃草、错动牙床和鼻翼翕动的声音,还“听见”了幽微深沉的语言:月光流泻的美景和冰川幽蓝的光芒转换成的无声语言。陆定一听到了同志们小声说话的声音,还“听见”了不可捉摸的声响。
示例二:两段文字所写内容有什么相同之处?
都写夜宿山间,睡不着看夜景,都写到人们平常不易感知的内容。 22.示例一:让人在这美丽的世界中想到高远,想到无限。
我的理解:这是一种难得的意境。近处的美景美不胜收,让人陶醉;远处的雪峰、蓝天丽日又激发人们对空旷高远、无限绵延的境界的联想。
示例二:美教导我们珍重美,美教导我们通向善。
我的理解:四姑娘山景色的美丽激发了赏景之人对美的怜惜、珍重,也引发了人们呵护美、守护美的善心。(摘抄的语句不是表达感受的句子不得分) 23.(1)不同的色调对应着人内心深处难以名状的情感。从那些应了光线的变化而变幻不定的春天的色彩中,人看到的不只是美丽的大自然,还看到了自己深藏不露的内心世界。
(2)作者把在风的吹动、光影的变幻之下色彩缤纷的树木比作盛大华美的交响乐,把落叶松最明亮的金黄比作交响乐的高音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天四姑娘山色彩斑斓、变幻多姿的特点,突出了落叶松金黄色彩的鲜明耀眼。 24.选文以记叙、描写为主,兼有抒情、议论。链接材料二以说明为主。
【解析】21.此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题型新颖,首先关键在于审题,题干要求对比选文和材料中描述的内容提出问题,故要从“内容”角度出发解题。提出问题,给出答案即可。
选文第①段写大家去爬山,我睡不着,就躺在睡袋里看夜间山里的景色——月亮、冰川、马,更多描绘的是视觉感受。
链接材料一写的是行军途中经过老山界,夜里睡不着,看星星,看黑的山峰,看火堆,以及听一些不可捉摸的声响。既有视觉感受,也有听觉感受。
示例:两段文字所写内容有什么不同之处?
看到的景物不同,一个是高海拔地区月光明亮的山间夜色,一个是行军途中所爬的高山深沉的夜色。除此之外链接材料一还记叙了听觉感受,内容更丰富。
22.此题考查句子含义理解。首先审题仔细,根据题干要求“摘抄一句表达作者感受的句子”可知,应从段落中寻找运用抒情或议论的句子,再结合句中关键词、上下文以及文章的主旨分析其内涵即可。
段中内涵深刻的句子有两句。
第一句: “而这一切的背后,总有晶莹的雪峰在那里,总有蓝天丽日在那里,让人在这美丽的世界中想到高远,想到无限。”关键词”“高远”“无限”。结合第⑧段“从那些应了光线的变化而变幻不定的春天的色彩中,人看到的不只是美丽的大自然,还看到了自己深藏不露的内心世界”可知,大自然中丰富多彩的景色,会激起人们无限的遐想与思考。
第二句:“这就是美的作用。美教导我们珍重美,美教导我们通向善。”关键词”“珍重美”“通向善”。根据第 段中前文“我记起一个情景:当我趴在草地上把镜头对准一株开花的棱子芹时,一个人轻轻碰触我,告诉我不要因为拍摄一朵花而压倒了身下看上去更普通的毛茛花。我也阻止过准备把杜鹃花编成花环装点自己的年轻女士”可以理解成大自然震撼人心的美会感染人们,教会人们要懂得维护、爱惜这些美。据此作答即可。
示例:美教导我们珍重美,美教导我们通向善。
我的理解:四姑娘山震撼人心的美会感染人们,教会人们要懂得维护、爱惜这些美。无论是显眼的还是不显眼的景色,存在于这天地之间的都是美好的,故要怀有一颗善心,体现真正的、无私的爱。
23.(1)此题考查对文中词语含义的理解。“这样”是代词,故代指的内容可以从上文去寻找,根据第⑧段“不同的色调对应着人内心深处难以名状的情感。从那些应了光线的变化而变幻不定的春天的色彩中,人看到的不只是美丽的大自然,还看到了自己深藏不露的内心世界。”可知,“这样”代指的就是引文前面表述的感受,据此作答即可。
(2)此题考查句子赏析。题干要求回答比喻,故指出本体和喻体,再分析其表达作用即可。根据第⑨段“秋天,那简直就是灿烂色彩的交响乐。那么多种的红,那么多种的黄,被灿烂的高原阳光照亮。高原上特别容易产生大大小小的空气对流,那就是大大小小的风”可知,作者将在风的吹动、光影的变幻之下色彩缤纷的树木比作盛大华美的交响乐,把落叶松最明亮的金黄比作交响乐的高音部,目的是为了突出此段第一句话“秋天,那简直就是灿烂色彩的交响乐”所强调的秋天四姑娘山色彩灿烂的特点,写出了此地秋天的耀眼和震撼人心的美,表达了作者对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4.此题考查表达方式。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抒情、议论说明。根据选文的文体——散文,则可以大致地判断,采用记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为主,如第①段“爬了一天山,袭来的疲倦使得大家意兴阑珊,我们便都在火堆边睡去了。我横竖睡不着,也许是因为过于兴奋,也许是因为海拔太高”是记叙。第⑤段对雪后景色的描写,第⑧段对春天景色的描写,第⑨段对秋天景色的描写,第 段对夏天景色的描写,均是以描写为主。
链接材料二是用科学严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四姑娘山,分别从四姑娘山的位置、景区核心景点、主峰、海拔四个角度介绍的,还用了很多科学准确的数字,如“幺妹峰是四姑娘山主峰,海拔6250米,是邛崃山脉的最高峰。景区内海拔在5000米以上的雪峰有85座,终年积雪。”故以说明为主。
(2023·辽宁盘锦·统考中考真题)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时间不等人
毕啸南
①意识到爸妈老去,是一个模糊而漫长的过程。第一次有这样的具体感知,是十四年前,我出发去济南念大学的那天。
②舅舅开车送我和我爸去火车站,妈给我准备了六大包的行李,我坚持只带一个皮箱。她像雨前忙着搬家的蚂蚁,左右摇晃着略显圆实的身体,自顾自地来来回回,连拖带抱,硬生生地把大大小小的包裹都塞进了车里。
③临行前,妈逐一把包裹拆开来检查一遍。少年的我觉得脸上有些挂不住了,冲妈妈大声嚷嚷:“哎呀,别翻了,说了不带不带,跟逃荒似的。”说着,我便转身蹿进车里。“哪里像逃荒,满嘴胡诌。”妈妈见我恼了,笑中有些歉意,随即又笑呵呵地招呼着亲戚邻里。她天生一张鹅蛋脸,嵌了一双美丽的大眼睛,笑起来嘴巴像弯月挂在满是晚霞的天空中。
④车快发动了,妈突然大喊了一声:“糟了糟了,到底是忘了东西。”她跑进院子,又跑了回来,手里拎着一大袋子煮熟的花生。她一只手托着袋子从车窗递给我说:“差点就忘了,刚刚煮好的,别烫着,带着路上吃。”热腾腾的花生冒着热气,蒸得我眼前发白。妈妈的脸挤进了车窗里,我望着她,竟感觉有些陌生。
⑤十八年来,这似乎是我第一次这样近距离地看她,看她的脸。她的眼角已不知何时爬上了皱纹,曾经光滑的额头已藏不住淡淡的褶子,右耳的鬓边几缕青丝也已成了白发。我望着她,她也凝望着我,我在她水汪汪的眼睛里,看到了一个泪汪汪的少年。
⑥爸说:“走吧,时间不等人。”
⑦车终究还是开动了。我坐在车里,整张脸贴在车窗的玻璃上,目光透过车窗看妈离我远去,越来越远。她的身影越来越小,我有些困惑,有些懊恼,妈怎么突然变得这样矮小了呢?直到视线里再也看不到她,我才意识到,远去的人原来是我啊,而妈妈只是停留在了原地。
⑧上了火车,爸从威海到济南送我入校。等我安顿好,天已经渐渐暗了,落日刚刚垂入山间。【A】为了省钱,爸订了当晚回老家的火车票。我送他到校门口的路上,他似乎又想起了些什么,拐弯去了学校的超市,【B】给我在大学刚刚认识的舍友一人买了一袋苹果,挨个放在大家的桌子上。
⑨在我念大学以前,我与父亲很少交流。每次放学一回家,我最常跟他说的一句话就是:“爸,我妈呢?”爸性格内敛,常常沉默,我并不知道,也从来没有关心过他在想些什么。来济南的路上,我们坐了一夜的绿皮火车,老式的火车晃晃荡荡,一直摇晃了七个小时,我与他也就这样彼此沉默了一整夜。
⑩送父亲去校门口的路上,我们依然沉默,他在前,我在后。那条校园的小路,我们走了很久很久,路并不长,再放慢步子也有终点。送我爸到了校门口,我仍只是缓缓吐出几个字:“爸,路上注意安全。”爸说:“你先回去,我在这看着你回去再走。”我的泪水开始在眼眶里打转,第一次,对父亲,对眼前这个男人,我心里涌动着一股巨大而微妙的情绪,我想说点什么,却又不知如何开口。我只能先转身往回走,一转身,泪就“啪嗒”掉了下来。
走了几步,我停下往回看,爸依旧在那站着,他穿着卡其色夹克,宽宽的黑色裤子,擦得锃亮的黑皮鞋,那是他为了送我上大学而特意添置的行头。他一动也不动,我突然有些逃离般地加快脚步往学校跑,似乎走了好久好久,我忍不住再次回头望他,只见父亲还在那里,只是,他已经变成了一个很小很小的人,我已看不清楚他的模样。
这个男人,曾经是我心中的天地,头顶的日月,远望的山海。而那一刻,我才意识到,他只是我的父亲,一个正在老去的男人。
这一次,是我送父亲,但最后远去的依然是我,停留在原地的,还是父亲。
(选自《读者》,有删改)
25.阅读选文第②~④段,围绕妈妈为“我”做的事情,将下列情节补充完整。

26.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
27.品析第⑤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我在她水汪汪的眼睛里,看到了一个泪汪汪的少年。
28.选文第⑧段中A、B两处是否矛盾?为什么?
【A】为了省钱,爸订了当晚回老家的火车票。
【B】给我在大学刚刚认识的舍友一人买了一袋苹果,挨个放在大家的桌子上。
29.★选文第 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30.联系全文,说说文题“时间不等人”的含义。
31.选文第⑦段和第 段提到“远去的”是“我”,停留在“原地的”是父母,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25.(1)妈妈为“我”准备、搬运六大包行李。
(2)妈妈给“我”拿花生并叮嘱路上吃。 26.比喻,将母亲比作蚂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搬运行李时忙碌的样子,表现母亲的细心周到,对远行孩子的担忧。 27.“泪汪汪”指眼里充满了泪水,写出了“我”与母亲分别的不舍,对日益变老的母亲的心疼,因自己对母亲的关爱和理解不足,而感到自责、愧疚。 28.不矛盾,“订了当晚回老家的火车票”体现了父亲节俭的美德,但却舍得花钱给“我”的舍友买苹果,是为了让舍友关照陌生环境中的“我”,体现了父亲无微不至的爱。(只答“不矛盾”不得分。) 29.外貌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送“我”上大学时特意准备的穿着,表现了父亲对送“我”上大学这件事的重视,表达了父亲对“我”深沉的爱。 30.指已经到了该出发的时间,还指岁月流逝,父母老去之快,“我”感悟到回报父母要及时。 31.“我”终会长大成人,离家远去,父母却会留在原地,默默守候,“我”意识到无论时间和空间如何变化,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不变的。
【解析】2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
要求从选文第②~④段概括“妈妈为‘我’做的事情”,根据示例“妈妈拆开包裹并对因此恼火的‘我’表示歉意”,既可以指导概括的基本的式样;也可以定位到选文的第③段;
空一:根据第②段“给我准备了六大包的行李”“她像雨前忙着搬家的蚂蚁,左右摇晃着略显圆实的身体,自顾自地来来回回,连拖带抱,硬生生地把大大小小的包裹都塞进了车里”可概括为:妈妈为我准备,搬运六大包行李;
空二:根据第④段“手里拎着一大袋子煮熟的花生”“差点就忘了,刚刚煮好的,别烫着,带着路上吃”可概括为:妈妈给我拿花生并叮嘱我路上吃。
26.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解答时,结合句子内容,按照题干要求的角度进行分析。
从修辞手法来看,结合第②段“她像雨前忙着搬家的蚂蚁,左右摇晃着略显圆实的身体,自顾自地来来回回,连拖带抱,硬生生地把大大小小的包裹都塞进了车里”的内容,由“她像雨前忙着搬家的蚂蚁”可知,把妈妈比作勤劳的蚂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妈妈为即将出远门的“我”准备的物品之多,表现了她对“我”的爱与关心;由“搬家”可知,明明只是送行,但是母亲却像搬家一样,生怕对孩子照顾不到位,也表现了儿行千里母担忧。
27.本题考查加点字词的理解。
“眼汪汪”本义是指泪水充满眼眶,形容非常伤心,结合句子和上下文可知这里是因为“我”即将离家远去,对不亲的不舍;结合第⑤段“她的眼角已不知何时爬上了皱纹,曾经光滑的额头已藏不住淡淡的褶子,右耳的鬓边几缕青丝也已成了白发。我望着她,她也凝望着我”可知,此处还包含了“我”对母亲老去、时光流逝的感叹与心酸;结合第⑦段“我有些困惑,有些懊恼,妈怎么突然变得这样矮小了呢?直到视线里再也看不到她,我才意识到,远去的人原来是我啊,而妈妈只是停留在了原地”可知,这里还包含了“我”因为觉得自己对母亲的关心不够而感到愧疚。据此回答,合理即可。
2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首先阐明观点,不矛盾结合语境可知第⑧段“为了省钱,爸订了当晚回老家的火车票”是父亲对自己节俭;“给我在大学刚刚认识的舍友一人买了一袋苹果,挨个放在大家的桌子上”是父亲对“我”身边人慷慨,亦是父亲对“我”的爱,希望身边人能够照顾我。从两处可知父亲对自己节省,对“我”舍得花钱,两处对比更体现父亲对“我”深沉的爱,因此不矛盾。
29.本题考查人物描写方法。
根据第 段“他穿着卡其色夹克,宽宽的黑色裤子,擦得锃亮的黑皮鞋”可知,这里运用外貌描写,结合“那是他为了送我上大学而特意添置的行头”可知,父亲对“我”的重视程度,希望体面的送“我”去上学,体现了父亲沉默而深沉的爱。
30.本题考查标题的理解。理解标题的含义一般可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入手。
根据第⑥段爸爸说的话“走吧,时间不等人”,联系前文可知,“我”去济南上大学临行前,面对母亲的反复叮咛时父亲说的话,怕耽误时间赶不上火车;根据第⑦段“远去的人原来是我啊,而妈妈只是停留在了原地”和第 段“最后远去的依然是我,停留在原地的,还是父亲”可知,“我”远去他乡求学,二父母却随着时间流逝渐渐老去;暗含着“我”对父母的理解,对自己之前行为的愧疚,以及对父母老去的一种惆怅与心酸之情。
31.本题考查词句理解。
根据题干信息“我才意识到,远去的人原来是我啊,而妈妈只是停留在了原地”“这一次,是我送父亲,但最后远去的依然是我,停留在原地的,还是父亲”可知,这两次处写“远去的人”是“我”,原来站立的是父母,他们守护着自己的生活,而年轻的我们将与父母有了空间距离,时间不等人,父母渐老,珍惜当下。
(2023·江西九江·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思考的窑洞
梁衡
①我从延安回来,印象最深的是那里的窑洞。
②照理说我对窑洞并不陌生,我是在窑洞里生,窑洞里长的。我对窑洞的熟悉,就像对一件穿旧了的衣服,已经忘记了它的存在。但是,当三年前,我初访延安时,这熟悉的土窑洞却让我的心猛然一颤,以至于三年来如魔在身,萦绕不绝。因为这普通的窑洞里曾住过一位伟大的人,而那些伟大的思想也就像生产土豆、小米一样在这黄土坡上的土洞洞里奇迹般地生产了出来。
③延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斗争的心脏,是艰苦岁月的代名词。在大多数人的脑海里,延安的形象是战争,是大生产,是生死存亡的一种苦挣。但是当我见到延安时,历史的硝烟已经退去,眼前只有几排静静的窑洞,而每个窑洞门口又都钉有一块木牌,上面写明某年某月,毛泽东同志居住于此,著有哪几本著作。有的只有几十天,仍然有著作产生。这时仿佛墙上的钉子不是钉着了木牌,而是钉住了我的双脚,我久久伫立,不能移步。院子里扫得干干净净,几棵柳树轻轻地垂着枝条,不远处延水在静静地流。我几乎不能想象,当年边区敌伪封锁,无衣无食,每天都在流血牺牲,每天都十万火急,毛泽东同志却稳稳地在这里思考、写作,酿造他的思想,他的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
④我看着这一排排敞开的窑洞,突然觉得它就是一排思考的机器。在中国,有两种窑洞,一种是给人住的,一种是给神住的。你看敦煌、云冈、龙门、大足石窟存了多少佛祖,北岳恒山上的石洞里甚至还并供着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这实际上是老百姓在假托一个神贮存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信仰。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不需要偶像,眼前这土窑洞里甚至连一张毛泽东的画像也没有,但是五十年了来这里的人络绎不绝,因为这窑洞里的每一粒空气分子中都充满着思想。我仿佛看见每个窑门上都刻着“实事求是”,耳边总是响着毛泽东同志那句话:“‘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⑤自党中央从一九三八年一月由保安迁到延安,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先后住过四处窑洞。这窑洞首先是一个指挥部,毛泽东和他的战友在这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但为了这些决策的正确,为了能给宏伟的战略找到科学的理论根据,毛泽东在这里于敌机的轰炸声中,于会议的缝隙中,拼命地读书写作。所以更确切点说这窑洞是毛泽东的书房。在这里他将自己分身为二,用右手批文件,左手写文章。他是一个中国式的民族英雄,像古小说里的那种武林高手,挥刀逼住对面的敌人,又侧耳辨听着背后射来的飞箭,再准备着下一步怎么出手。当我们与对手扭打在一起,急得用手去撕,用脚去踢,用嘴去咬时,他却暗暗凝神,调动内功,然后轻轻吹一口气,就把对手卷到九霄云外。他是比一般人更深一层,更早一步的人。他是领袖,更是思想家。像达摩面壁一样,这些窑洞确实是毛泽东和他战友修炼真功的地方,是蒋介石把他们从秀丽的南方逼到这些土窑洞里。四壁黄土,一盏油灯,这里已经简陋到不能再简陋。但是唯物质生活的最简最陋,才激励共产党员的领袖们以最大的热忱,最坚韧的毅力,最谦虚的作风,去作最切实际的思考。
⑥我在窑洞里徘徊,看着这些绵软的黄土,感受着这暖融融、湿润润的空气,不觉勾起一种遥远的回忆。我想起小时躺在家乡的窑洞里,身下是暖呼呼的土炕,仰脸是厚墩墩的穹顶,炕边坐着做针线的母亲,一种说不出的安全和温馨。窑洞在给神住以前,首先是给人住的,它体现着人与大地的联系。希腊神话里的英雄安泰只要脚不离地就力大无穷,任何敌人休想战胜他,而在一次搏斗中他的敌人就先设法使他脱离地面,然后击败他。斯大林曾用这故事来比喻党与人民的关系。延安岁月是毛泽东及我们党与土地、与人民联系最紧密的时期。毛泽东住在窑洞里,上下左右都是纯厚的黄土,大地紧紧地搂抱着他,四壁上下随时都在源源不断地向他输送力量。他眼观六路,成竹在胸。
⑦当你在窑洞前徘徊默想时,耳边会响起黄河的怒吼,眼前会飘过往日的硝烟。但是你一眨眼,面前仍只有这一排静静的窑洞。自古都是心胜于兵,智胜于力。延安的这些窑洞真不愧为毛泽东思想的生产车间。延安时期是毛泽东展示才华思考写作的辉煌时期。思想这面铜镜总是靠岁月的擦磨来现其光亮,半个世纪过去了,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毛泽东离我们渐走渐远,而作为思想家的毛泽东却离我们越来越近。
(有删改)
32.通读全文,按照作者在不同的时空对窑洞的思考和理解,在下列方框内填写文字。
从延安回来,印象最深的窑洞——在窑洞外,① 和② ——在窑洞里,③ ——在窑洞前,生产思想的窑洞
3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既点出了题目中的“窑洞”,又借助交代窑洞让自己“印象最深”的原因引出下文对“伟大的人”及其思想的具体展开。
B.文中加点的“钉”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被眼前几排静静的窑洞吸引而伫立不动的状态,突出表现了伟人及其思想的巨大魅力。
C.第三段和第五段,通过对毛泽东在弹火纷飞中仍然坚持读书写作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毛泽东是一个求学上进、谦虚好学的伟人。
D.这是一篇政治散文,文章在结构上采用了“总——分——总”的写法,经作者之手,使枯燥的政治写得隽永流畅、感情充沛。
34.★结合上下文,从写作手法上谈谈你对文中划线的句子的理解。
35.本文题目“这思考的窑洞”有怎样的意蕴和表达效果?纵观全文,简要回答。
【答案】32. 指挥作战的窑洞; 思考的窑洞; 与人民关系最紧密的窑洞(源源不断输送力量的窑洞或最接地气的窑洞) 33.C 34.此句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毛泽东的英雄形象——既能及时化解眼前的危机,还能预先思考下一步的行动;表达了对毛泽东卓越能力和智慧的赞美之情。 35.意蕴:“这”近指代词,含有作者亲自参观“窑洞”的经历;“窑洞”既是实写,也是借代曾经在此居住的毛泽东;用“思考”修饰“窑洞”既隐含曾经居住在此的毛泽东善于思考,也表达了自己到此得到了深刻启迪。(答到2点即可)
效果:“这”既拉近“窑洞”和作者的距离,也拉近“窑洞”与读者的距离;“思考”将“窑洞”拟人,使题目新颖生动,能引发读者思考,并激发阅读兴趣。
【解析】32.本题考查信息梳理与概括提炼能力。
从第①段“我从延安回来,印象最深的是那里的窑洞”可知,从延安回来,我印象最深的是那里的窑洞;
从第③段“毛泽东同志却稳稳地在这里思考、写作,酿造他的思想,他的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和第④段“我看着这一排排敞开的窑洞,突然觉得它就是一排思考的机器”、第⑤段“……这窑洞首先是一个指挥部,毛泽东和他的战友在这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可知,这是作者在窑洞外对窑洞的思考和理解,认为这是指挥作战的窑洞和思考的窑洞;
从第⑥段“延安岁月是毛泽东及我们党与土地、与人民联系最紧密的时期。毛泽东住在窑洞里,上下左右都是纯厚的黄土,大地紧紧地搂抱着他”可知,在窑洞里,觉得这是与人民关系最紧密的窑洞,是源源不断输送力量的窑洞或最接地气的窑洞;
从第⑦段“当你在窑洞前徘徊默想时,耳边会响起黄河的怒吼,眼前会飘过往日的硝烟。但是你一眨眼,面前仍只有这一排静静的窑洞。自古都是心胜于兵,智胜于力。延安的这些窑洞真不愧为毛泽东思想的生产车间”可知,在窑洞前,觉得这是生产思想的窑洞。
综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33.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C.“……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毛泽东是一个求学上进、谦虚好学的伟人”理解有误。对毛泽东在弹火纷飞中仍然坚持读书写作的细节描写,展现的是毛泽东沉稳大气、处变不惊的领袖风范。
故选C。
3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语言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一般要找角度,扣内容,析效果,剖感情。可从表现手法、修辞(比喻、拟人、涨、对偶、借代等)、感官角度(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来解析;也可从句式的角度,如长短句的交错运用,整句(对偶句、排比句、四字格短语)散句(句子参差不齐、长短不一)的运用;还可从词语使用的角度:例如动词的作用,形容词的作用,副词的作用,数词的作用,叠词的作用等等。
“他是一个中国式的民族英雄,像古小说里的那种武林高手”运用了类比手法,把毛主席比作“古小说里的那种武林高手”,生动地表现了毛泽东的英雄形象;“挥刀逼住对面的敌人”意思是能及时化解眼前的危机;“又侧耳辨听着背后射来的飞箭”意思是还能预先思考下一步的行动;再联系后文“他是比一般人更深一层,更早一步的人。他是领袖,更是思想家”可知,表达了对毛泽东卓越的能力与智慧的赞美之情。
35.本题考查对散文标题作用的鉴赏能力。
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可以先分析标题内容,再从题目的线索作用、抒情作用表现主旨的作用等方面分析,综合考虑得出答案。
本题中,标题是“这思考的窑洞”,理解它的意蕴和效果,首先要明确“这”的指代内容,理解两个关键词“窑洞”和“思考”的意蕴。结合文本可知,“这”是近指代词,指的是延安,隐含了作者曾亲自来到“窑洞”参观的经历;拉近了“窑洞”和作者的距离,也拉近了“窑洞”和读者的距离。结合文中第②段“因为这普通的窑洞里曾住过一位伟大的人,而那些伟大的思想也就像生产土豆、小米样在这黄土坡上的土洞洞里奇迹般地生产了出来”、第③段“每天都在流血牺牲,天都十万急,毛泽东同志却稳稳地在这里思考、写作,酿造他的思想,他的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分析可知,“窑洞”既是实写,同时也借代曾经在此居住的毛泽东;另外,用“思考”来修饰“窑洞”,明显赋予“窑洞”以思想,将它拟人化,使题目新颖生动,能引发读者思考,并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隐含曾经居住在“窑洞”中的毛泽东善于思考的特点,也表达自己到此得到了深刻的启迪。
(2023·安徽合肥·合肥38中校考模拟预测)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皖东的树
许辉
①粗粗一看,皖东的树和中国大地上的树没有太大的差异,例如中国大地上当下占绝对优势的树种杨树,在皖东大地也随处可见,杨树这里一行,那里一丛,这里一棵,那里一片,直拔高挺,自有它的特色。
②这是粗粗一看的印象。待到细细一瞅,便看出各处树种的不同来,例如滁州琅琊山上的琅琊榆。琅琊山我去过许多次,每次去,接近山门时,脑海里总会不自禁地浮出欧阳修“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的句子,望之蔚然而深秀,欧阳修说的是琅琊山,我倒每次都感觉他说的是琅琊山无所不在的琅琊榆。琅琊山上的琅琊榆,这里一棵,那里一片,这里一行,那里一丛,各呈姿态:单棵的琅琊榆,有的斜在陡崖边,有的歪在怪石旁,由于地物所限,因而都长得粗结虬然、艺态高超,叫人忍不住就要多看几眼,多想几分;成行的琅琊榆,多长在道旁路边,那里空间宽敞,气韵流通,因而都长得挺拔秀美、姿态昂扬;成丛的琅琊榆,多长在寺旁屋后,或三两成丛,或三五结伴,它们既是山间建筑的沧桑背景,也是石墙瓦脊间的主打风光,它们是琅琊山庙宇屋舍的最优伴侣;成片的琅琊榆则长在半山漫坡上,由于无所拘限,因而山坡上的琅琊榆都相攀互生,长相优雅。在琅琊山上,琅琊榆不计风寒,不计山瘠,无论环境的宽松或生境的窘仄,琅琊榆都无处不在,它们坚韧、耐活且长寿,是琅琊山的一种象征和符号。
③明光市八岭湖的百道河下游河道边有一种树,叫枫杨,也是叫我震惊的一种树。那天到八岭湖时,已经是小傍晚了,一天的旅途劳顿,看什么景致,都有所失色,对后面的观览,并不抱太大的期望。主人安排大家乘观光车沿河而上,逐渐进入山的深处,晚凉慢慢地洇了上来,人的疲困也渐渐消退了些。山路右手是蜿蜒曲折、流水潺潺的百道河,河边是或宽或窄的砂石河滩;左手山冲间时有时无的小块平原,偶尔见得着衣着朴素的山民、山妇,沉静地在山间平地上做事,拔草或斫柴,但听不见半星人声,只感觉到山间愈来愈浓的深幽。几辆车上的人都默着,凉意还在愈益浓厚地洇上来,车上人的眼光却慢慢都转移到右手百道河时宽时窄的砂石河滩上了,只见河滩上一种叫枫杨的树越来越多,越来越抢眼;它们大的或有一两搂粗,小的也有盆口粗细,它们粗壮弯曲的根由于汛期洪水的冲刷,都暴露在砂石河滩上,看上去虬结扭动、悲壮苍凉。众人大惊,忙停了车下来细看。原来沿百道河这无数棵巨大的枫杨树在这百道河边扎根,已经不是三年五载、十年八年了,它们是祖祖辈辈在这里生活的土著,它们的根虽然由于洪水的冲刷部分暴露在外,但它们仍能扎根地泉、竞望蓝天、枝繁叶茂!它们有着超强的适应能力呀。
④凤阳县小岗村村外屋后还长着一些大柳树。由于树形歪斜、喜好生虫、材质松软,柳树在显眼的公共绿化带已经不太容易见到了,在人工景点也十分稀少,它们也不是行道树的优先树种,但在凤阳县,在凤阳县的小岗村,你在一些不起眼的村前屋后,在野河的岸边,都还能见到一些经年的大柳树。柳树是包括小岗村在内的淮河流域传统的优势树种,在淮河流域,不管是平原,还是微丘,或是低山,以往到处都有柳树的树影。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一个人穿一条牛仔裤、背一个黄书包、蹬一双黄球鞋,到凤阳枣巷、黄湾、临淮、小溪河、大溪河等地采风,走过小岗村时,村里村外见到的,多是大柳树。柳树虽然树形倔犟,歪扭不材,但春天我们最早见到的鹅黄色的萌芽,那是属于柳树的,暮晚我们听到一树的百鸟齐鸣,那是属于柳树的,我们童年吹响的柳笛,那也是属于柳树的。柳树可以生长在干旱的地方,干一些,旱一些,对柳树的影响并不大;柳树也能生长在池塘或河流边,柳树一半的根浸泡在水里,另一半根深扎在泥土里,春天它却萌芽得更早;柳树甚至能生活在浅水里,汛期涨水的时候,它整棵树的下部都浸泡在水里,并且一直浸泡到第二年的初春,但是没有关系,它还是在生长,还会在早春率先绽放出鹅黄色的春讯来。在江淮大地上生活的人们,或许都有着那么一种柳树的潜质。
(选自“凤凰网安徽”,有改动)
3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把皖东的树和中国大地上的树进行对比,突出皖东大地杨树的“自有它的特色”。
B.文章第二段引用欧阳修“望之蔚然而深秀”的名句,是为了引出琅琊山无所不在的琅琊榆。
C.枫杨树生长在明光市八岭湖的百道河下游时宽时窄的砂石河滩上,有着超强的适应能力。
D.文章第四段将公共绿化带和人工景点不易见到柳树,与凤阳县小岗村常见大柳树加以对比。
37.请梳理文章,在表格中填入相应内容。
树种 特点
琅琊榆 各呈姿态,不计风寒,不计山瘠,无处不在,坚韧、耐活且长寿。
枫杨 (1)
大柳树 (2)
38.文章是如何表现琅琊榆形象的?请结合文章第②段简要分析。
39.请简要概括文章第③段中“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40.★文章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请据此说说对画线句子“在江淮大地上生活的人们,或许都有着那么一种柳树的潜质”含义的理解。
【答案】36.A 37.(1)粗壮弯曲的根暴露在砂石河滩上,看上去虬结扭动、悲壮苍凉,祖祖辈辈扎根地泉、竞望蓝天、枝繁叶茂。(2)到处都是,树形倔犟,歪扭不材,适应干旱和水里环境,春天最先萌芽。 38.(1)文章先用反复的手法,总括琅琊榆的“各呈姿态”。(2)再用排比的方法,分别描写单棵的、成行的、成丛的、成片的,分别展示出各自不同的生长地点和个性特点。(3)最后总结出琅琊榆的无处不在、坚韧、耐活且长寿的整体特点,以及作为“琅琊山的一种象征和符号”的精神意义。 39.(1)傍晚旅途劳顿,对后面的观览,并不抱太大的期望。(2)进入山的深处,疲困也渐渐消退。(3)经过山路,偶尔见人,听不见半星人声,只感觉到山间愈来愈浓的深幽。(4)见到虬结扭动、悲壮苍凉,心里大惊。 40.(1)文章借赞美小岗村的大柳树来赞美在江淮大地上生活的人们。(2)借柳树能适应干旱和水中的不同环境,来赞美在江淮大地上生活的人们顽强的生命力。(3)借柳树的在早春率先绽放出鹅黄色的春讯,来赞美在江淮大地上生活的人们能够最先报出社会变化的春讯。
【解析】36.本题考查辨析判断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正误。
A.结合①段的“粗粗一看,皖东的树和中国大地上的树没有太大的差异”可以看出,“进行对比”错,文章说的是“没有太大的差异”;
故选A。
37.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1)结合③段的“它们粗壮弯曲的根由于汛期洪水的冲刷,都暴露在砂石河滩上,看上去虬结扭动、悲壮苍凉”“它们是祖祖辈辈在这里生活的土著,它们的根虽然由于洪水的冲刷部分暴露在外,但它们仍能扎根地泉、竞望蓝天、枝繁叶茂”可概括出,粗壮弯曲的根暴露在砂石河滩上,看上去虬结扭动、悲壮苍凉,祖祖辈辈扎根地泉、竞望蓝天、枝繁叶茂。
(2)结合④段的“不管是平原,还是微丘,或是低山,以往到处都有柳树的树影”“柳树可以生长在干旱的地方,干一些,旱一些”“柳树甚至能生活在浅水里,汛期涨水的时候,它整棵树的下部都浸泡在水里,并且一直浸泡到第二年的初春,但是没有关系,它还是在生长,还会在早春率先绽放出鹅黄色的春讯来”可概括出,到处都是,树形倔犟,歪扭不材,适应干旱和水里环境,春天最先萌芽。
38.本题考查文章写作手法分析。
结合②段的“待到细细一瞅,便看出各处树种的不同来,例如滁州琅琊山上的琅琊榆……我倒每次都感觉他说的是琅琊山无所不在的琅琊榆”可以看出,第②段先是引用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的句子,总括琅琊榆的特点;结合“单棵的琅琊榆”“成行的琅琊榆”“成丛的琅琊榆”“成片的琅琊榆”可概括出,接下来是描写各种各样的琅琊榆,展示出各自不同的生长地点和个性特点,突出其“各呈姿态”的特点;结合“琅琊榆不计风寒,不计山瘠,无论环境的宽松或生境的窘仄,琅琊榆都无处不在,它们坚韧、耐活且长寿,是琅琊山的一种象征和符号”可以看出,第②段最后总结出琅琊榆的无处不在、坚韧、耐活且长寿的整体特点,以及作为“琅琊山的一种象征和符号”的精神意义。
39.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情感变化。
结合③段的“那天到八岭湖时,已经是小傍晚了,一天的旅途劳顿,看什么景致,都有所失色,对后面的观览,并不抱太大的期望”可知,傍晚旅途劳顿,对后面的观览,并不抱太大的期望;
结合“主人安排大家乘观光车沿河而上,逐渐进入山的深处,晚凉慢慢地洇了上来,人的疲困也渐渐消退了些”可知,进入山的深处,疲困也渐渐消退;
结合“山路右手……偶尔见得着衣着朴素的山民、山妇,沉静地在山间平地上做事,拔草或斫柴,但听不见半星人声,只感觉到山间愈来愈浓的深幽”可得,经过山路,偶尔见人,听不见半星人声,只感觉到山间愈来愈浓的深幽;
结合“河滩上一种叫枫杨的树越来越多……看上去虬结扭动、悲壮苍凉。众人大惊,忙停了车下来细看”可得,见到虬结扭动、悲壮苍凉,心里大惊。
40.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写作手法和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结合④段的“在江淮大地上生活的人们,或许都有着那么一种柳树的潜质”可以看出,作者借赞美小岗村的大柳树来赞美在江淮大地上生活的人们;
结合“柳树可以生长在干旱的地方……柳树也能生长在池塘或河流边……柳树甚至能生活在浅水里……”可以看出,柳树能适应不同的环境,实际上赞美的是在江淮大地上生活的人们顽强的生命力;
结合“还会在早春率先绽放出鹅黄色的春讯来”可以看出,作者借柳树的在早春率先绽放出鹅黄色的春讯,来赞美在江淮大地上生活的人们能够最先报出社会变化的春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2.3散文阅读 分析写作手法
考向1:表现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没有背影的父爱
①“五一”的时候我没有回家,父亲打电话来询问我的情况,还说到表叔打儿子,打得很凶,最后孩子赌气不去上学,甚至发誓不参加中考了……
②接完父亲的电话,我好一会儿缓不过劲来。我奇怪我的记忆里竟然没有一次挨打的情景。父亲对我太好,很早就达到了关系平等的地步,他会征求我的意见,一如征求我的母亲的意见。
③小学的时候,我因为玩爆竹炸伤了自己。躺在床上休息的时候,我听见父亲和母亲互相埋怨,最后竟然打了起来。我听着刺耳的茶杯破碎声,突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愧疚感,不禁默默地流泪,不知道哭了多久,才沉沉睡去。朦胧中,我感觉到一双温暖的手在擦拭我冰冷的脸庞,那么柔和,那么小心翼翼。我睁开眼睛看到是父亲,他在哭!他一个大男人像小孩子一样在没出息地哭!旁边是同样默默哭泣的母亲。那一晚上,我们仨都没能睡着,我们都在自责。我发誓以后一定不再闯祸,我是能承担责任的人了。就在那个晚上,我猝不及防地长大了。
④中学的时候,老师讲朱自清的《背影》时布置了一项作业:也写一篇关于父亲的《背影》。真奇怪,我的脑海里恍惚没有父亲的背影。直到这时,我才发现父亲其实一直都是在以迎接者的姿态接纳我:记得上中学后,父亲陪我走路上学,他让我走在前面,自己拎着包紧紧跟着,我的影子就在他沧桑的脸庞上忽隐忽现;我乘车外出,他会目送着我坐的车子渐渐走远,直到消失,我只能推测他什么时候会背过身去;家乡四面临水,坐船跟吃饭一样稀松平常,而只要我坐船回家,常常在江心就能眺望到码头上站着一个人,那一定是我的父亲。我的父亲啊,他为什么就不能早早地转过身子,让我也看看他的背影呢?他和我面对面地站着,青春站过去了,激情站过去了,生命也站过去了宝贵的一半。
⑤后来我考上了大学,还是一所名牌大学。在我们的小村子里,我一下子成了名人,但父亲只是用平静的声音回复那些溢美之词。他默默地打理好我的行囊并送我到学校。安顿好了之后,我送他到车站。那次似乎是我第一次送他,也是他第一次主动走到我前面。我看着他微微佝偻的身躯有说不出来的难受,谁知他突然转过身子,对我说:“我今天还是不回去了吧。”说着就又往学校的方向赶,仿佛儿子的大学是他的大学,于他充满了温和而强烈的归属感。
⑥回到校园,我们一起参观了传说中的樱花大道和民国时的建筑。每到一处,他都努力而贪婪地看着,仿佛要把永久的遗憾和逝去的理想看回来,仿佛要把四十多年似水的年华看回来。我知道,这么多年了,他心中的那个梦并没有死,它还活着,它要化作浪漫樱花在我的大学开放。
⑦现在我上了大学,妹妹在最好的高中做最好的学生。看起来很美,但家里的开支却日渐凶猛。为了供我们兄妹俩安心读书,父亲又拾起了荒废多年的养蜂手艺。母亲偷偷告诉我,最熟练的养蜂专家一天也要被蜜蜂蜇上五六次。我在学校里看到盛开的鲜花,便似乎看到父亲正被蜜蜂攻击,他所有裸露在外的黝黑的皮肤都是被攻击的目标。我甚至一度想回到家乡,杀死他的蜂王,踹翻他的蜂箱。我们总劝他戴上防护面罩,但这也没起多大作用,养蜂是细活,很多时候要靠眼睛和手感。父亲还是不得不经常裸露面庞去接触蜜蜂,顶多端一盆肥皂水在旁边,被蜇了就迅速抹一下,草草了事。
⑧前几天看到同学写的一句话“父亲是我的致命武器”,一种刻骨铭心的认同感油然而生。我的父亲于我,也是这样。你不知道现在我有多爱他,爱他胜过我的青春,我的理想,甚至我的生命。我愿意为他祈祷,为他折寿几年,只愿他多活几年,让我多做几年孝子。其实父亲和孩子,他们是彼此的致命武器,孩子们一定要珍惜父亲的旷世伟大的恩情。这份情值得我们用全部的热爱和尊敬、用一辈子的时间来偿还。
1.请概括父亲在“我”不同的成长阶段关爱“我”的几件事。
小学时父亲哭泣自责并抚慰被爆竹炸伤的“我”→中学时父亲跟在后面陪“我”走路上学→① →② →大学时父亲送“我”上学并和“我”一起参观校园→③
2.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③段画线句的理解。
3.结合语境,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他一个大男人像小孩子一样在没出息地哭!(品析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②★我在学校里看到盛开的鲜花,便似乎看到父亲正被蜜蜂攻击,他所有裸露在外的黝黑的皮肤都是被攻击的目标。(从表现手法或表达效果角度品析)
4.本文与朱自清的《背影》表现的都是真挚感人的父爱,请从内容上简要比较一下两篇文章在表现父爱上的两点不同。
考向2:表达方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自己也成为巨人
黄传会
①仰望星空,孙家栋的眉心微微蹙在一起,无形的压力和紧迫感爬上心头。
②星载原子钟像一只“拦路虎”,横在北斗二号系统面前。
③时间和空间位置信息,都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卫星的位置信息和星精准的时间信息,是导航卫星最核心的两大参数。
④星载原子钟被称为导航卫星的“心脏”。如果原子钟误差1纳秒(10亿分之一秒),就意味定位会有0.3米误差。
⑤孙家栋对现北斗三号系统工程副总设计师、时任北斗二号卫星系统总设计师谢军说:“我们再也不能对进口产品存在依赖性了。星载原子钟必须下决心自己搞,就是砸锅卖铁也要做出自己的品牌。”
⑥当时参与原子钟研发的有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航天科工集团203所等。孙家栋的态度非常明确:“原子钟技术不过关,卫星绝对不能上天。”
⑦终于,有3家科研单位分别研制成功各有特色、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满足北斗系统工程要求的星载原子钟——中国终于有了自主研发的原子钟。
⑧那天,孙家栋亲自见证了4台完全符合技术要求的国产原子钟,装载在北斗二号系统首颗卫星上。
⑨卫星转场到发射区,与火箭对接,进入卫星状态检查,整流罩合上。
⑩4月14日凌晨,北斗二号系统第一颗卫星,终于顺利升空。
在指控中心,孙家栋注视着面前的大屏幕,神色淡定,心中却是波涛翻涌。
太空中的频率资源十分有限。2000年4月17日,我国向国际电信联盟申请导航卫星的轨道位置和频率资源,国际电信联盟辟出两小段资源作为卫星导航合法使用频段。根据国际电信联盟“谁先占有谁先用”的原则,必须在7年有效期内发射导航卫星,并成功接收传回信号,逾期则自动失效。
因此,一个新的问题摆在了面前:卫星入轨后,按规范操作,卫星要在真空环境下暴露5天后再开启设备。提前开启,很有可能引发微波信号大功率微放电,导致卫星报废。可是再等5天,势必错失国际电信联盟规定的最后期限。
16日20时14分,我国申请的空间频率有效期只剩下不到4小时。
孙家栋从座席上站了起来,拧眉沉思了片刻,与在座的有关同志会商后果断决策:“加电开机!”
当晚,十几家终端设备厂家,在北斗系统主控站的一个大操场上,把接收机摆成一大排,技术人员在焦急中不时仰望漆黑的夜空,等待着一个“精灵”——那个来自远方的信号。
“有了!”不知谁最先喊了起来。
整个大操场上欢声雷动。
此时,离国际电信联盟限定的时间仅剩2小时。
犹如世界杯比赛的“压哨破门”,北斗系统申请的卫星导航信号频率与轨位资源保住了,中国北斗在最后时刻,拿到了进军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俱乐部的“入场券”。
北斗一号卫星总指挥李祖洪曾说过:“北斗的研制,是中国人自己干出来的。‘巨人’对我们技术封锁,不让我们站在肩膀上。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己成为巨人。”孙家栋说:“祖洪总指挥说得非常棒。靠别人靠不住,只有靠自己,拼搏努力,让我们自己也成为‘巨人’,让中国的航天也成为‘巨人’!”
大家心里铆足了劲:让中国航天也成为“巨人”!
(节选自《人民文学》2021年第5期《仰望星空》,有删改)
5.文章的第①段是特写,运用什么描写方法?请谈谈这种写法的好处。
6.“中国终于有了自主研发的原子钟”一句“终于”含义丰富,请结合第⑤~⑦段加以分析。
7.★文章第④段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8.文章多次提到了“巨人”,谈谈你对“巨人”的理解。
考向3:描写方法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彩虹女孩
何小琼
①那年,他还是个意气风发的少年,一米八的个子,阳光帅气。搬到海边的新家之后,每天早上,他都会沿着那条长长的海岸线跑步。有一天,下了一整夜的雨。他在被关紧的落地窗前,看着夜雨淋漓,心里盘算着明天的晨跑。
②早晨,雨停了,他穿过林立的高楼,来到海边,他看到了一道耀眼绚丽的彩虹,横跨在海平面的尽头,光的倒影在波澜壮阔的海面上起起伏伏,海水的色彩也变得梦幻迷离。
③晨跑的人、散步的人都停了下来,无一不在赞叹这神奇美妙的景色。有年轻人干脆轻快地跃上半人高的海堤,坐下来观看。他在原来住的城市,也见过彩虹,但远没有今天在海边看到的美丽、梦幻。
④渐渐地,人群散去。彩虹依然挂在天空上,俗世中的人们要忙自己的事情去了。海边冷清下来,他转身准备继续晨跑。蓦然,一个坐着轮椅、笑容灿烂的女孩映入他的眼帘。
⑤女孩的轮椅不算新,应该是用了不短的时日了,黑色轮胎磨损明显,扶手上的皮子斑驳点点。女孩穿着一件半透明的彩虹色彩的雨衣,双腿下部露出淡蓝色的裙摆,她有一双清澈的眼睛,脸色略显苍白。但是,她在笑,她大声说:“我来了,彩虹!”她的声音清脆,笑容纯真得像孩子。
⑥他哑然失笑。她能看到彩虹吗?以她坐着轮椅的高度,视线只跟海堤面相平。也就是说,她只能看到比海堤稍微高一点点的地方,甚至连海面也不一定看得到。
⑦女孩双手灵活地控制着轮椅,来到他面前的堤边。女孩伸手去抚摸海堤,表情沉醉地喃喃自语着:“真美啊,还好我赶上了,我要追着彩虹跑。”在他讶异的眼神下,女孩侧转轮椅,一手轻触海堤,像是在抚摸着某种珍宝,一手滑动轮椅向前,洒下一串欢快的笑声。
⑧几分钟后,女孩气喘吁吁地停了下来。他忍不住上前搭讪道:“你能看到彩虹?”女孩并不诧异他的疑问,一本正经地回答:“我这样的高度正好,不信你试试看。”他弯下了腰。于是,他看到了神奇的一幕。
⑨他弯下腰看到的角度,正好是海堤边的高度,那是正常人站直时不会留意到的角度。而这时,因为大雨过后,有积水存留在堤上,上升的太阳在海堤上照射出另一道悬浮的彩虹。这道彩虹,比海上那道更美,因为它会随风摇曳,颜色由深到浅,由浅到深,也许是因为正在被阳光慢慢蒸发,那七彩的颜色更加梦幻和神奇。
⑩“怎么样?漂亮吧?只有我才能看到。刚才你们那么多人看到的都是高处的彩虹,我的彩虹只有我一个人能看到,并且可以触摸、追逐。”女孩得意地炫耀着。是的,这个坐着轮椅,不能像平常人那样走路、跑步的女孩,却用这种方式欣赏到了独一无二的美景。
他推着女孩的轮椅,沿着长长的海堤走下去。他知道了她的故事。在十四岁以前,她能歌善舞,是追逐彩虹的女孩,欣赏过无数次海上的彩虹。十四岁那年,一次车祸夺走了她的双腿和同在车上的父亲,那时的她一度觉得世界灰暗了。母亲告诉她,坐着轮椅,一样能够欣赏雨后彩虹的美丽。
“妈妈告诉我,我虽然不能再走路、跑步,不能再跳舞,但仍然可以看到美丽的彩虹,能追逐那美丽的色彩,我不比别人差。我还有手,有灵活的头脑。”女孩抬起头,碧蓝的天空落在她眼中,明净深邃。
他叫她“彩虹女孩”。下雨后,他总和她一起追逐海堤上的彩虹。后来,他因故离开了这个城市。他跟她告别,承诺做永远的朋友。
在此后的日子里,他经历了许多事情,有过困惑、迷茫,每次她都会给他鼓励,她说:“你知道的,你站着能看到美丽的彩虹,我坐着也能看到美丽的彩虹。我们欣赏的是同样的风景,不过是用了不同的方式。”于是,他把每一次挫折当成一个新的起点,他坚信,因为心中那道不一样的彩虹,他的人生路终究会光彩明亮。
9.★第⑤段的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形象特点?
10.坐轮椅的女孩看到的彩虹与平常人看到的彩虹有何不同?请分点概括。
11.第 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12.本文中的“彩虹”内涵丰富,请说说你的理解。
(2023·四川绵阳·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千斯坝听水
高昌
①在北京西坝河南路与香河园西街交会的拐角,有一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碑,上书“大运河——千斯坝遗址”几个大字。春日暖阳洒在澄碧的坝河上,闪耀着金色的光芒。我站在千斯坝遗址,倾听流水遥远而又清凉的亲切诉说,心里翻卷着万千感慨。活泼的流水牵着我的思绪,自由自在地唱着、欢腾着,携着阳光,向着远方一路飞奔……
②我听到流水声中回旋着“千斯”“千斯”的呼唤,“千斯”是何意?我的心潮悠然上溯到遥远的先秦——《诗经》中就有这样温馨的文字:“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黍稷稻粱,农夫之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意为“快快筑起千座粮仓,快快造好万柜箱。把粮仓都装满,农夫们的日子喜庆洋洋。这是天赐的大福气啊,幸福的生活万年长。”千斯坝的坝名,就是从这动人的《诗经》里流出来的。我现在驻足的这片土地,曾设有千斯坝,停泊万里船;也设有千斯仓,珍藏千古梦。无数的大船从南方运来沉甸甸的稻米和豆菽,运来丝绸和茶叶,运来五彩的憧憬。一起卸在千斯坝,转运进光熙门内南侧的千斯仓。所谓“千斯万斯”,承载的正是先民们对五谷丰登的热切祈望、对国泰民安的美好向往。
③我听到流水潺潺,一遍遍深情呼喊着一个响亮的名字:“郭守敬、郭守敬、郭守敬……”郭守敬是元代的水利专家。遥想当年,意气风发的郭先生在此地巡视,口中轻轻吐露出一串名字:千斯坝、常庆坝、郭村坝、西阳坝、郑村坝、王村坝、深沟坝……随后七坝陡然而起于阜通河上,并依序自西向东呈梯级一一排开,分段行舟,驳运过坝。有了这阜通七坝,阜通河也才有了这个“坝河”的美称,在漕运年代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坝河的名字也一直沿用到今天。坝河全长21.63里,流域面积158.4平方公里,日运漕粮4600余石。即使算上结冰期停运的因素,年运输能力也达到100万石。处在这一政治、经济和文化意义上之重要节点的千斯坝,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醒目记忆,是滔滔大运河在京城画下的一个恢弘惊叹,也是古老的世界文化遗产为北京历史留下的嘹亮回响。古人奋斗和开拓的艰辛智慧,为我们留下沧桑变迁的无尽怀想,同时也在这潺潺水声的流转中,澎湃到一代代后人的心间,传递在史册的一页页赞叹里。
④我在千斯坝听水,仿佛听到浪花在呼喊“大运河”“大运河”“大运河”……我知道,这坝河起源积水潭。沿着阜通七坝一路奔腾,徐徐注入温榆河,悠悠接汇北运河,从而连入京杭大运河的宏阔水系。我耳边仿佛有无数的美丽浪花在深情歌唱。那会讲故事的流水,向我讲述杭州的梅花、洛阳的牡丹、齐鲁的豆花和燕赵的棉花……五彩缤纷的甜蜜歌声,在天地间回旋和飘荡。我心里奔涌着1800公里的骀荡春风,串联起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的壮阔波浪。我在古老的千斯坝跂足沉思,举首南望:我们的美丽中国,自北而南,到处都是好风光,令人陶醉,令心流连。
⑤我在千斯坝听水,仿佛听到浪花在呼喊“开拓”“开拓”“开拓”……我知道,坝河也有过漫长的辛酸回忆。其实到了明清时期,这条河就因为没有水源而湮没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水波潋滟的盛景,是根据水文历史考证,在2006年重新建设疏浚而成的。据记载,元代时的水面宽为如今10倍,约二三百米;水深也为如今10倍,约一二十米。但是古老的千斯坝带着历史的仆仆风尘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依然是一个不懈奋进的奔腾姿态,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全新面目。千斯坝是历史,衔接的则是未来。今天的潺潺坝河水,依然回旋着开拓进取的心灵旋律,高唱着蓬勃昂扬的时代乐章。
⑥我每天上下班,都会从这千斯坝前走过。从千斯坝遗址到我工作的报社,只有400步的距离,而这中间相隔的,却是700多年的漫长流光。一有空闲的时间,我就喜欢立在千斯坝前,醉心倾听坝下的那些浪漫的水声。那悠悠浪波诉说着沧桑的记忆,更诉说着年轻的祝福和美好的向往。
(有删改)
1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开篇点题,并通过对“澄碧的坝河”“金色的光芒”等自然景物来表现千斯坝的纯粹与庄重。
B.作者通过对郭守敬工作场景的猜想,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目光长远、运筹帷幄的水利专家形象。
C.文章结构清晰:整体采用“总—分—总”结构,首尾照应,中间四个段落以并列的形式展开。
D.作者对千斯坝的情感非常复杂,既有对其所承载的历史的怀想,也有对水上运输衰落的担忧。
14.第二段引用《诗经》中的相关文字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
15.请结合语境,从修辞手段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活泼的流水牵着我的思绪,自由自在地唱着、欢腾着,携着阳光,向着远方一路飞奔……
②无数的大船从南方运来沉甸甸的稻米和豆菽,运来丝绸和茶叶,运来五彩的憧憬。
16.文章第一段写道:“我站在千斯坝遗址,倾听流水遥远而又清凉的亲切诉说,心里翻卷着万千感慨。”千斯坝的流水引发了作者哪些感慨?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2023·湖北恩施·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甜意充盈的夜晚
周华诚
①诗人悄无声息地走路,悄无声息地进屋。掩上门,还得闩上。说话也低声静气,仿佛生怕惊动了什么。
②写作前,我特意打电话问母亲,做米爆糖的夜晚,为什么那么神秘?
③母亲说,没有啊。那么晚,你们都睡了。
④我们确实都睡了,挨不住。灶膛里大块柴熊熊燃烧,人暖得睁不开眼。一只猫,蜷在灶后猫耳洞里,舒适地打着鼾。
⑤次日清晨我们醒来,一列一列米爆糖,早就整齐地躺在案板上,散发着好看的光泽。
⑥有米爆糖的冬天,令人感到心满意足。
⑦可我仍不罢休。我问母亲,制米爆糖的夜晚,是不是有什么繁忌?
⑧母亲说,没有什么禁忌啊。
⑨制米爆糖的夜,空气是甜滋溢的。父亲早早买了白糖,以及麦芽汁——我们叫糖娘。母亲早早炒好了米花。晒干的大米,在铁锅里与细沙同炒,米粒爆开,如怒放的花,一朵一朵,纷纷扬扬,在黑色的背景里,那么好看。
⑩现在,要用糖,那甜黏之物,把一切散落的、纷扬的、一个一个汉字一般的米花,凝结成句子、诗篇、文章;凝结出秩序、队伍、大地。
真的,糖,就是灵感。
糖娘就是灵感之娘。
这样一想,我就知道了制米爆糖的夜晚为什么静悄悄的。灵感是一种敏感的东西,稍稍的慌张,一点点牵强,十秒钟游离,都可以轻易地将它赶跑。
所以,制米爆糖的师傅,是十二月行走在村庄的诗人,身上童着甜味的诗人。
米爆糖师傅在村庄里为数不多,他们掌握的秘密是一般人无法知晓的。他们入夜行走,披星戴月(有时披雪戴花),穿越黝黑的田野、冗长的木桥,穿越零星的狗吠、高远的鸦声,走三四里路,去某一户人家。
人在灶前坐下,熊熊灶火用温暖裹挟了他。他捏一支烟,随手从灶膛抽出一块柴火,点燃。
好了,一个被甜意充盈的夜晚就此开始。糖在锅里,糖娘在锅里,这些东西被搅动起来,夜也就被搅动起来。当米花与糖搅到一定程度(具体到什么程度,由掌勺的诗人决定),就被迅速取出,热气腾腾地,倒进术案上那个“口”字形术架子间。穿上新鞋的人,站上案板去踩。踩那些米爆糖,直到它非常坚实(一篇好的文章,文字与文字之间也是具有这样稳定的结构:一字不易,密不可分)。然后动刀,先切成条,再切成片。嚓嚓嚓嚓,嚓嚓嚓嚓。
门是关紧的,风都吹不进。这让诗人感到踏实。有一次,在搅动一锅甜意的时候,门突然打开,一阵冷风吹进来,诗人心中一紧,手里一沉,锅里嘟嘟嘟噜冒泡的糖液立时收了下去,熄了,干了。
他说,有什么东西来过。
有了“东西”来过,那一锅米爆糖再也无法凝结。松松散散,像一堆突然从树上掉落的叶子,像一篇被写坏了的文章(一个不喜欢的人的电话就轻易地打扰了写作进程),令人灰心。
明白了,这就是制米爆糖的“禁忌”:忌外人串门,忌随便开门,忌高声谈笑。
我离开村庄很多年,这样制来爆糖的夜晚也久违了。听母亲说,村庄里大家都不做米爆糖了。原因能想到——现在大家不缺吃的了,想吃什么,随时可以进城买到。
母亲说,现在城里就有当街做米爆糖的,就在街边,大白天的,一锅一锅做,不也做得好好的吗?哪有什么禁忌。
我却觉得,生活其实需要一点儿仪式感。
为什么我们的生活变得缺少趣味?
因为我们失去了那些门关得紧紧的、悄无声息的、甜意充盈的夜晚。
(选自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陪花再坐一会儿》,有删改)
17.本文一暗一明两条线索。暗线上贯穿全文的事件是:文章的创作。明线上贯穿全文的事件是: 。(阅读全文后填空)
18.请你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⑨段中的划线句。
19.★第 段描写的现在制作米爆糖的场景,与过去的制作场景是不同的。请简要分析这种写作手法。
20.请你结合文章多处写到的“关门”细节。理解文末划线句的深层含义。
(2022·甘肃武威·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一起去看山
阿来
①爬了一天山,袭来的疲倦使得大家意兴阑珊,我们便都在火堆边睡去了。我横竖睡不着,也许是因为过于兴奋,也许是因为海拔太高。这时,风停了,月亮升起来了,它用另一种色调的光将曾短暂陷落于黑暗的群山照亮。我喜欢山中静寂无声、光色纯净的月亮,就悄然起身,把褥子和睡袋搬到屋外的草地上。我躺在睡袋里,看月亮,看月光流泻在悬崖下属于杜鹃林和落叶松的地带。我花了更多的时间凝视一道冰川。那道冰川顺着悬崖从雪峰顶前向下流淌——纹丝不动,却保持着流动的姿态,然后,在正对我的那面几乎垂直的悬崖上猛然断裂。我躺在几丛鲜卑花灌木之间,正好面对着冰川的断裂处。那幽蓝的闪烁的光芒如梦似幻。我们骑着上山的马,帮我们驮载行李上山的马,就站在我的附近,垂头吃草或者咕吱咕吱地错动着牙床。我却只是静静地望着几乎就悬在头顶的冰川那十几米高的断裂面,在月光下泛着幽蓝的光芒。视觉感受到的光芒在脑海中似乎转换成了一种语言,我听见了吗?我听见了。听见了什么?我不知道,那是一种幽微深沉的语言。一匹马走过来,翕动着鼻翼嗅我。我伸出手,马伸出舌头。它舔我的手。粗粝的舌头,温暖的舌头。那是与冰川无声的语言相似的语言。
②然后,我就睡着了。
③越睡越沉,越睡越温暖。
④早上醒来,我的头一伸出睡袋,就感到脖子间新鲜冰凉的刺激。睁开眼,看见的是一个银装素裹的白雪世界!我碰落了灌木丛上的雪,雪落在颈间,那便是清凉刺激的来源。岩石、树木、溪流、道路,所有的一切,都被蓬松洁净的雪覆盖。一夜酣睡,我竟然连下了一场铺天盖地的大雪都不知道!
⑤那天早晨,兴奋不已的几个人也没吃东西,就起身在雪地里疾走,向着这条峡谷的更深处进发,直到无路可走才停住。最漂亮的景色是一个小湖。世界那么安静,曲折的湖岸上是新雪堆出的各种奇异的形状。那些形状是积雪覆盖着的物体造就的。一块岩石,一堆岩石,雪层杜鹃的灌木丛,柏树正在朽腐的树桩,一两枝水生植物的残茎,都造成了不同的积雪形状。纹丝不动的湖水有些深沉。湖水中央是洁白雪峰的倒影。这是我离四姑娘山雪峰最近的一次。她就在我的面前,断裂的冰川,锋利的棱线,冰与雪的堆积,都清晰可见。
⑥后来,我还在不同的季节到过四姑娘山。
⑦春天和秋天,不同的植物群落,会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色调。
⑧春天,万物萌发。那些灌木丛与乔木新生的叶子会如轻雾一般给山野笼罩上深浅不一的绿色,如雾如烟。落叶松氤氲的新绿,白桦树的绿闪烁着蜡质的光芒。不同的色调对应着人内心深处难以名状的情感。从那些应了光线的变化而变幻不定的春天的色彩中,人看到的不只是美丽的大自然,还看到了自己深藏不露的内心世界。美国诗人惠特曼的“拂开大草原上的草,吸着它那特殊的香味,我向它索要精神上相应的讯息”,说的就是这样的意思。
⑨秋天,那简直就是灿烂色彩的交响乐。那么多种的红,那么多种的黄,被灿烂的高原阳光照亮。高原上特别容易产生大大小小的空气对流,那就是大大小小的风,风和光联合起来,吹动那些色彩不同的树——椴、枫、桦、杨、楸……那是盛大华美的色彩交响乐。高音部是最靠近雪线的落叶松那最明亮的金黄。高潮过后,落叶纷飞,落在蜿蜒的山路上,落在林间,落在溪涧中。路循着溪流,溪流载满落叶。下山,我们回到人间。其间,我们有可能遇到有些惊惶的野生动物,有可能遇见一群血雉,羽翼鲜亮。我们打量它们,它们也想打量我们,但到底还是害怕,便慌慌张张地遁入林间。
⑩当然不能忽略夏天。
所有草木都枝叶繁茂,所有草木都长成了一样的绿色,浩荡、幽深、宽广。阳光落在万物之上,风再来助推,绿与光交相辉映,绿浪翻滚,那是光与色的舞蹈。那时,所有的开花植物都开出了花。那些开花植物都有着庞大的家族。杜鹃花家族、报春花家族、龙胆花家族、马先蒿家族,把所有的林间草地、所有的森林边缘,变成了野花的海洋。还有绿绒蒿家族、金莲花家族、红景天家族,它们都竞相开放,来赴这场夏日的生命盛典。
而这一切的背后,总有晶莹的雪峰在那里,总有蓝天丽日在那里,让人在这美丽的世界中想到高远,想到无限。我记起一个情景:当我趴在草地上把镜头对准一株开花的棱子芹时,一个人轻轻碰触我,告诉我不要因为拍摄一朵花而压倒了身下看上去更普通的毛茛花。我也阻止过准备把杜鹃花编成花环装点自己的年轻女士。这就是美的作用。美教导我们珍重美,美教导我们通向善。
冬天,雪线压低了。雪地上印满了动物们的足迹。落尽了叶子的森林呈现出一种萧疏之美。
(选自《读者》,2022年7期)
21.阅读选文第①段和【链接材料一】,比较段落中描述的内容,提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并给出答案。
【链接材料一】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战。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选自陆定一《老山界》)
22.作者一边描述所见之景,一边表达自己的感受。请从第 段中摘抄一句表达作者感受的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
23.联系上下文,品读下列句子,思考并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美国诗人惠特曼的“拂开大草原上的草,吸着它那特殊的香味,我向它索要精神上相应的讯息”,说的就是这样的意思。(“这样”指什么?)
(2)风和光联合起来,吹动那些色彩不同的树——椴、枫、桦、杨、楸……那是盛大华美的色彩交响乐。高音部是最靠近雪线的落叶松那最明亮的金黄。(句中用了哪些比喻?有什么作用?)
24.★选文和【链接材料二】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链接材料二】
四姑娘山风景区位于青藏高原横断山系邛崃山脉中段,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境内。景区核心景点为“三沟四峰”:双桥沟、长坪沟、海子沟,幺妹峰、三姑娘山、二姑娘山、大姑娘山。幺妹峰是四姑娘山主峰,海拔6250米,是邛崃山脉的最高峰。景区内海拔在5000米以上的雪峰有85座,终年积雪。
(2023·辽宁盘锦·统考中考真题)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时间不等人
毕啸南
①意识到爸妈老去,是一个模糊而漫长的过程。第一次有这样的具体感知,是十四年前,我出发去济南念大学的那天。
②舅舅开车送我和我爸去火车站,妈给我准备了六大包的行李,我坚持只带一个皮箱。她像雨前忙着搬家的蚂蚁,左右摇晃着略显圆实的身体,自顾自地来来回回,连拖带抱,硬生生地把大大小小的包裹都塞进了车里。
③临行前,妈逐一把包裹拆开来检查一遍。少年的我觉得脸上有些挂不住了,冲妈妈大声嚷嚷:“哎呀,别翻了,说了不带不带,跟逃荒似的。”说着,我便转身蹿进车里。“哪里像逃荒,满嘴胡诌。”妈妈见我恼了,笑中有些歉意,随即又笑呵呵地招呼着亲戚邻里。她天生一张鹅蛋脸,嵌了一双美丽的大眼睛,笑起来嘴巴像弯月挂在满是晚霞的天空中。
④车快发动了,妈突然大喊了一声:“糟了糟了,到底是忘了东西。”她跑进院子,又跑了回来,手里拎着一大袋子煮熟的花生。她一只手托着袋子从车窗递给我说:“差点就忘了,刚刚煮好的,别烫着,带着路上吃。”热腾腾的花生冒着热气,蒸得我眼前发白。妈妈的脸挤进了车窗里,我望着她,竟感觉有些陌生。
⑤十八年来,这似乎是我第一次这样近距离地看她,看她的脸。她的眼角已不知何时爬上了皱纹,曾经光滑的额头已藏不住淡淡的褶子,右耳的鬓边几缕青丝也已成了白发。我望着她,她也凝望着我,我在她水汪汪的眼睛里,看到了一个泪汪汪的少年。
⑥爸说:“走吧,时间不等人。”
⑦车终究还是开动了。我坐在车里,整张脸贴在车窗的玻璃上,目光透过车窗看妈离我远去,越来越远。她的身影越来越小,我有些困惑,有些懊恼,妈怎么突然变得这样矮小了呢?直到视线里再也看不到她,我才意识到,远去的人原来是我啊,而妈妈只是停留在了原地。
⑧上了火车,爸从威海到济南送我入校。等我安顿好,天已经渐渐暗了,落日刚刚垂入山间。【A】为了省钱,爸订了当晚回老家的火车票。我送他到校门口的路上,他似乎又想起了些什么,拐弯去了学校的超市,【B】给我在大学刚刚认识的舍友一人买了一袋苹果,挨个放在大家的桌子上。
⑨在我念大学以前,我与父亲很少交流。每次放学一回家,我最常跟他说的一句话就是:“爸,我妈呢?”爸性格内敛,常常沉默,我并不知道,也从来没有关心过他在想些什么。来济南的路上,我们坐了一夜的绿皮火车,老式的火车晃晃荡荡,一直摇晃了七个小时,我与他也就这样彼此沉默了一整夜。
⑩送父亲去校门口的路上,我们依然沉默,他在前,我在后。那条校园的小路,我们走了很久很久,路并不长,再放慢步子也有终点。送我爸到了校门口,我仍只是缓缓吐出几个字:“爸,路上注意安全。”爸说:“你先回去,我在这看着你回去再走。”我的泪水开始在眼眶里打转,第一次,对父亲,对眼前这个男人,我心里涌动着一股巨大而微妙的情绪,我想说点什么,却又不知如何开口。我只能先转身往回走,一转身,泪就“啪嗒”掉了下来。
走了几步,我停下往回看,爸依旧在那站着,他穿着卡其色夹克,宽宽的黑色裤子,擦得锃亮的黑皮鞋,那是他为了送我上大学而特意添置的行头。他一动也不动,我突然有些逃离般地加快脚步往学校跑,似乎走了好久好久,我忍不住再次回头望他,只见父亲还在那里,只是,他已经变成了一个很小很小的人,我已看不清楚他的模样。
这个男人,曾经是我心中的天地,头顶的日月,远望的山海。而那一刻,我才意识到,他只是我的父亲,一个正在老去的男人。
这一次,是我送父亲,但最后远去的依然是我,停留在原地的,还是父亲。
(选自《读者》,有删改)
25.阅读选文第②~④段,围绕妈妈为“我”做的事情,将下列情节补充完整。

26.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
27.品析第⑤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我在她水汪汪的眼睛里,看到了一个泪汪汪的少年。
28.选文第⑧段中A、B两处是否矛盾?为什么?
【A】为了省钱,爸订了当晚回老家的火车票。
【B】给我在大学刚刚认识的舍友一人买了一袋苹果,挨个放在大家的桌子上。
29.★选文第 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30.联系全文,说说文题“时间不等人”的含义。
31.选文第⑦段和第 段提到“远去的”是“我”,停留在“原地的”是父母,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2023·江西九江·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思考的窑洞
梁衡
①我从延安回来,印象最深的是那里的窑洞。
②照理说我对窑洞并不陌生,我是在窑洞里生,窑洞里长的。我对窑洞的熟悉,就像对一件穿旧了的衣服,已经忘记了它的存在。但是,当三年前,我初访延安时,这熟悉的土窑洞却让我的心猛然一颤,以至于三年来如魔在身,萦绕不绝。因为这普通的窑洞里曾住过一位伟大的人,而那些伟大的思想也就像生产土豆、小米一样在这黄土坡上的土洞洞里奇迹般地生产了出来。
③延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斗争的心脏,是艰苦岁月的代名词。在大多数人的脑海里,延安的形象是战争,是大生产,是生死存亡的一种苦挣。但是当我见到延安时,历史的硝烟已经退去,眼前只有几排静静的窑洞,而每个窑洞门口又都钉有一块木牌,上面写明某年某月,毛泽东同志居住于此,著有哪几本著作。有的只有几十天,仍然有著作产生。这时仿佛墙上的钉子不是钉着了木牌,而是钉住了我的双脚,我久久伫立,不能移步。院子里扫得干干净净,几棵柳树轻轻地垂着枝条,不远处延水在静静地流。我几乎不能想象,当年边区敌伪封锁,无衣无食,每天都在流血牺牲,每天都十万火急,毛泽东同志却稳稳地在这里思考、写作,酿造他的思想,他的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
④我看着这一排排敞开的窑洞,突然觉得它就是一排思考的机器。在中国,有两种窑洞,一种是给人住的,一种是给神住的。你看敦煌、云冈、龙门、大足石窟存了多少佛祖,北岳恒山上的石洞里甚至还并供着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这实际上是老百姓在假托一个神贮存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信仰。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不需要偶像,眼前这土窑洞里甚至连一张毛泽东的画像也没有,但是五十年了来这里的人络绎不绝,因为这窑洞里的每一粒空气分子中都充满着思想。我仿佛看见每个窑门上都刻着“实事求是”,耳边总是响着毛泽东同志那句话:“‘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⑤自党中央从一九三八年一月由保安迁到延安,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先后住过四处窑洞。这窑洞首先是一个指挥部,毛泽东和他的战友在这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但为了这些决策的正确,为了能给宏伟的战略找到科学的理论根据,毛泽东在这里于敌机的轰炸声中,于会议的缝隙中,拼命地读书写作。所以更确切点说这窑洞是毛泽东的书房。在这里他将自己分身为二,用右手批文件,左手写文章。他是一个中国式的民族英雄,像古小说里的那种武林高手,挥刀逼住对面的敌人,又侧耳辨听着背后射来的飞箭,再准备着下一步怎么出手。当我们与对手扭打在一起,急得用手去撕,用脚去踢,用嘴去咬时,他却暗暗凝神,调动内功,然后轻轻吹一口气,就把对手卷到九霄云外。他是比一般人更深一层,更早一步的人。他是领袖,更是思想家。像达摩面壁一样,这些窑洞确实是毛泽东和他战友修炼真功的地方,是蒋介石把他们从秀丽的南方逼到这些土窑洞里。四壁黄土,一盏油灯,这里已经简陋到不能再简陋。但是唯物质生活的最简最陋,才激励共产党员的领袖们以最大的热忱,最坚韧的毅力,最谦虚的作风,去作最切实际的思考。
⑥我在窑洞里徘徊,看着这些绵软的黄土,感受着这暖融融、湿润润的空气,不觉勾起一种遥远的回忆。我想起小时躺在家乡的窑洞里,身下是暖呼呼的土炕,仰脸是厚墩墩的穹顶,炕边坐着做针线的母亲,一种说不出的安全和温馨。窑洞在给神住以前,首先是给人住的,它体现着人与大地的联系。希腊神话里的英雄安泰只要脚不离地就力大无穷,任何敌人休想战胜他,而在一次搏斗中他的敌人就先设法使他脱离地面,然后击败他。斯大林曾用这故事来比喻党与人民的关系。延安岁月是毛泽东及我们党与土地、与人民联系最紧密的时期。毛泽东住在窑洞里,上下左右都是纯厚的黄土,大地紧紧地搂抱着他,四壁上下随时都在源源不断地向他输送力量。他眼观六路,成竹在胸。
⑦当你在窑洞前徘徊默想时,耳边会响起黄河的怒吼,眼前会飘过往日的硝烟。但是你一眨眼,面前仍只有这一排静静的窑洞。自古都是心胜于兵,智胜于力。延安的这些窑洞真不愧为毛泽东思想的生产车间。延安时期是毛泽东展示才华思考写作的辉煌时期。思想这面铜镜总是靠岁月的擦磨来现其光亮,半个世纪过去了,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毛泽东离我们渐走渐远,而作为思想家的毛泽东却离我们越来越近。
(有删改)
32.通读全文,按照作者在不同的时空对窑洞的思考和理解,在下列方框内填写文字。
从延安回来,印象最深的窑洞——在窑洞外,① 和② ——在窑洞里,③ ——在窑洞前,生产思想的窑洞
3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既点出了题目中的“窑洞”,又借助交代窑洞让自己“印象最深”的原因引出下文对“伟大的人”及其思想的具体展开。
B.文中加点的“钉”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被眼前几排静静的窑洞吸引而伫立不动的状态,突出表现了伟人及其思想的巨大魅力。
C.第三段和第五段,通过对毛泽东在弹火纷飞中仍然坚持读书写作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毛泽东是一个求学上进、谦虚好学的伟人。
D.这是一篇政治散文,文章在结构上采用了“总——分——总”的写法,经作者之手,使枯燥的政治写得隽永流畅、感情充沛。
34.★结合上下文,从写作手法上谈谈你对文中划线的句子的理解。
35.本文题目“这思考的窑洞”有怎样的意蕴和表达效果?纵观全文,简要回答。
(2023·安徽合肥·合肥38中校考模拟预测)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皖东的树
许辉
①粗粗一看,皖东的树和中国大地上的树没有太大的差异,例如中国大地上当下占绝对优势的树种杨树,在皖东大地也随处可见,杨树这里一行,那里一丛,这里一棵,那里一片,直拔高挺,自有它的特色。
②这是粗粗一看的印象。待到细细一瞅,便看出各处树种的不同来,例如滁州琅琊山上的琅琊榆。琅琊山我去过许多次,每次去,接近山门时,脑海里总会不自禁地浮出欧阳修“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的句子,望之蔚然而深秀,欧阳修说的是琅琊山,我倒每次都感觉他说的是琅琊山无所不在的琅琊榆。琅琊山上的琅琊榆,这里一棵,那里一片,这里一行,那里一丛,各呈姿态:单棵的琅琊榆,有的斜在陡崖边,有的歪在怪石旁,由于地物所限,因而都长得粗结虬然、艺态高超,叫人忍不住就要多看几眼,多想几分;成行的琅琊榆,多长在道旁路边,那里空间宽敞,气韵流通,因而都长得挺拔秀美、姿态昂扬;成丛的琅琊榆,多长在寺旁屋后,或三两成丛,或三五结伴,它们既是山间建筑的沧桑背景,也是石墙瓦脊间的主打风光,它们是琅琊山庙宇屋舍的最优伴侣;成片的琅琊榆则长在半山漫坡上,由于无所拘限,因而山坡上的琅琊榆都相攀互生,长相优雅。在琅琊山上,琅琊榆不计风寒,不计山瘠,无论环境的宽松或生境的窘仄,琅琊榆都无处不在,它们坚韧、耐活且长寿,是琅琊山的一种象征和符号。
③明光市八岭湖的百道河下游河道边有一种树,叫枫杨,也是叫我震惊的一种树。那天到八岭湖时,已经是小傍晚了,一天的旅途劳顿,看什么景致,都有所失色,对后面的观览,并不抱太大的期望。主人安排大家乘观光车沿河而上,逐渐进入山的深处,晚凉慢慢地洇了上来,人的疲困也渐渐消退了些。山路右手是蜿蜒曲折、流水潺潺的百道河,河边是或宽或窄的砂石河滩;左手山冲间时有时无的小块平原,偶尔见得着衣着朴素的山民、山妇,沉静地在山间平地上做事,拔草或斫柴,但听不见半星人声,只感觉到山间愈来愈浓的深幽。几辆车上的人都默着,凉意还在愈益浓厚地洇上来,车上人的眼光却慢慢都转移到右手百道河时宽时窄的砂石河滩上了,只见河滩上一种叫枫杨的树越来越多,越来越抢眼;它们大的或有一两搂粗,小的也有盆口粗细,它们粗壮弯曲的根由于汛期洪水的冲刷,都暴露在砂石河滩上,看上去虬结扭动、悲壮苍凉。众人大惊,忙停了车下来细看。原来沿百道河这无数棵巨大的枫杨树在这百道河边扎根,已经不是三年五载、十年八年了,它们是祖祖辈辈在这里生活的土著,它们的根虽然由于洪水的冲刷部分暴露在外,但它们仍能扎根地泉、竞望蓝天、枝繁叶茂!它们有着超强的适应能力呀。
④凤阳县小岗村村外屋后还长着一些大柳树。由于树形歪斜、喜好生虫、材质松软,柳树在显眼的公共绿化带已经不太容易见到了,在人工景点也十分稀少,它们也不是行道树的优先树种,但在凤阳县,在凤阳县的小岗村,你在一些不起眼的村前屋后,在野河的岸边,都还能见到一些经年的大柳树。柳树是包括小岗村在内的淮河流域传统的优势树种,在淮河流域,不管是平原,还是微丘,或是低山,以往到处都有柳树的树影。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一个人穿一条牛仔裤、背一个黄书包、蹬一双黄球鞋,到凤阳枣巷、黄湾、临淮、小溪河、大溪河等地采风,走过小岗村时,村里村外见到的,多是大柳树。柳树虽然树形倔犟,歪扭不材,但春天我们最早见到的鹅黄色的萌芽,那是属于柳树的,暮晚我们听到一树的百鸟齐鸣,那是属于柳树的,我们童年吹响的柳笛,那也是属于柳树的。柳树可以生长在干旱的地方,干一些,旱一些,对柳树的影响并不大;柳树也能生长在池塘或河流边,柳树一半的根浸泡在水里,另一半根深扎在泥土里,春天它却萌芽得更早;柳树甚至能生活在浅水里,汛期涨水的时候,它整棵树的下部都浸泡在水里,并且一直浸泡到第二年的初春,但是没有关系,它还是在生长,还会在早春率先绽放出鹅黄色的春讯来。在江淮大地上生活的人们,或许都有着那么一种柳树的潜质。
(选自“凤凰网安徽”,有改动)
3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把皖东的树和中国大地上的树进行对比,突出皖东大地杨树的“自有它的特色”。
B.文章第二段引用欧阳修“望之蔚然而深秀”的名句,是为了引出琅琊山无所不在的琅琊榆。
C.枫杨树生长在明光市八岭湖的百道河下游时宽时窄的砂石河滩上,有着超强的适应能力。
D.文章第四段将公共绿化带和人工景点不易见到柳树,与凤阳县小岗村常见大柳树加以对比。
37.请梳理文章,在表格中填入相应内容。
树种 特点
琅琊榆 各呈姿态,不计风寒,不计山瘠,无处不在,坚韧、耐活且长寿。
枫杨 (1)
大柳树 (2)
38.文章是如何表现琅琊榆形象的?请结合文章第②段简要分析。
39.请简要概括文章第③段中“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40.★文章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请据此说说对画线句子“在江淮大地上生活的人们,或许都有着那么一种柳树的潜质”含义的理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