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4散文阅读 句段的作用【2024湖北新中考语文新题型高效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4.2.4散文阅读 句段的作用【2024湖北新中考语文新题型高效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06 09:29:3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2.4散文阅读 词句的理解与赏析
考向1:开头句段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梨树,甜了一方山水 李汀
①梨树下乘凉是夏日里一件畅快事。茂密的梨树叶子遮盖着阳光,坐在阴凉里,看阳光在梨树叶子上流光溢彩,听一树蝉鸣时高时低。从幽幽的青石板小路走进小院,白墙青瓦的小木楼,青瓦上覆盖了一房顶郁郁葱葱的爬山虎。青石板院坝里一棵老梨树,主干粗壮,树身上的纹路如沟壑、如断壁。正值盛夏,酷暑难熬,走进小院,浓荫密密,绿风荡漾。老陈坐在梨树下,眯着眼睛,哼着小曲儿。见有人进了院子,赶快让座。快来,快来,这梨树下有细风,凉快呢。
②没等我们坐下来,老陈伸手摘了梨树上一颗梨子递过来。一尝,入口化渣,满口汁水,一行人连口称赞:好吃,好吃。老陈笑说:老梨树结的。
③坐在梨树下,老陈兴奋地对我们说:这梨树是爷爷栽下的,院子改造了好几回,可这梨树一直长在这里。只要说,陈家梨树那户人家,村里无人不知。地里干活累了,回到院子里,梨树下一坐,微风吹来,劳累顿时消了一截。人越活越老,这梨树却精神得很,越活越挺拔。一次,见老树干上抽出一股新枝来,这新枝开花、结果,结了好大一颗梨子呢。你看,梨子多美,多像一盏盏灯!
④我们抬头一看,树枝上一颗颗梨子在阳光里晃动,仿佛有光在摇曳。小院子周围全是挂满“灯”的梨树,收梨子的车子就停在树下,人们咧着嘴笑,摘满一篮子梨子,就递给车上的人。树枝摇晃拍打着车子,有梨子掉在人们头上,惊起一片爽朗的笑声。整个村庄弥漫着一阵阵梨香。
⑤老陈笑着说:村子里上千亩的梨树,都快四五十年了。想想,那时候自己三十多岁,栽梨树还真是不容易,每一棵梨树都有一个故事。
⑥先说这棵栽在田坎上的梨树吧。顺着老陈手指的方向看过去,一棵老梨树树皮开裂纵横,树枝沧桑蜿蜒。这棵老梨树不言不语,站在高高的田坎上守着这一园子的梨树。这是最早栽下的梨树了。那时候,村里人还喊我小陈。大家说,小陈,梨树能当饭吃?我不服那口气,不在大田大地里栽,就把梨树栽在田坎上。第二年开始挂果,第三年这棵树上的梨就卖了近百元。当时,村里传开了:多栽苍溪雪梨树,不到几年就致富,要是栽上百十株,保你当上万元户。一下子,村里家家户户开始在田坎上栽梨树,有的甚至在大田大地里也栽上梨树。记得1984年,雪梨大户卢履清去北京参会,还把这梨子带到北京呢!老陈笑呵呵地说:我把这棵梨树命名为致富一号树。
⑦一号树,就是示范树,就是带头树。这一园子的梨树,这一半坡的梨树,春天,满树白雪;初秋,果实摇曳。让人一看,心里总是满满当当的激动。
⑧致富奔小康,这雪梨树是立了大功的。这一村子的人,都靠雪梨致富了。
⑨说着,老陈带我们来到梨园山腰一老井处,见一股细水从一岩石缝流出,水光闪烁。侧耳细听,似有轻轻的水流声。令人惊奇的是岩石上有一老树,数丈之高,树身需两人合抱,树根却把这岩石团团抱住。岩石多洞,每个洞里都是老树的根须。老陈笑笑说:村里人看重这树呢。啥子树,大家猜猜吧。冬青树?香樟树?老陈摇摇头,又笑笑说:梨树,野砂梨树。一行人一脸迷惑,异口同声地重复道:野砂梨树?
⑩老陈接着说:我们村开始发展梨树,就是先育这种野砂梨树,再在上面嫁接雪梨树呢,多艰辛的过程啊。
野砂梨,果皮褐色,拳头大小,汁多,酸甜。而清朝的《苍溪县志》载雪梨:“肉白如雪,味甘于蜜,清香无渣,入口即化……”由酸到甜,由砂梨到雪梨,梨子相伴人类走过了多么漫长的路程。到如今,有了早熟翠冠梨、中熟黄金梨,以及晚熟雪梨。不过,大家念念不忘的还是那肉白如雪、入口即化的雪梨。
老陈乐呵呵地说:人一辈子要干很多事,我老陈就干了一件事,种了一辈子的梨树。
梨园小路上走来一行人,有人高喊:老陈,老陈,出来领奖了!
七十多岁的老陈,几步跨出梨园,激动地说:吼这么大声干啥?啥子奖,我一个老头子还有奖吗?
原来,是乡党委王书记带着几个同志,来给老陈送“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金灿灿的纪念章挂在老陈脖子上,老陈一个劲摸着纪念章,激动得泪眼汪汪。
王书记也激动地说:这一园子的梨树见证,你老陈千值万值。
看看一行人,看看满山坡的梨树,老陈深深鞠躬。满目青山,其实,老陈也是一棵历经风雨的老梨树了,他甜了这里的一方山水,甜了这一村的乡亲。
【链接材料】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节选自《白杨礼赞》)
1.阅读选文,将下面表格的内容补充完整。
对象 外形特点
青山板院坝里一棵老梨树 ①
② 树皮开裂纵横,树枝沧桑蜿蜒
2.★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3.请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这棵老梨树不言不语,站在高高的田坎上守着这一园子的梨树。
4.结合选文,说说你对标题“梨树,甜了一方山水”的理解。
5.作者为什么说“老陈也是一棵历经风雨的老梨树”?链接材料中的白杨树又是什么形象?
考向2:中间句段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号魂
①刘家坳的老刘家有一件传家宝,是老刘从部队带回的一杆军号。军号早已没有了耀眼的金黄色,略带沧桑的古铜色里透着厚重与庄严,一眼望去,就知道它承载了太多的故事。
②军号的故事要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老刘当时还是不到二十的小伙子,村里人都叫他刘娃子。他本是承了祖业,吹了唢呐——刘家是方圆几十里有名的唢呐世家。他爱吹唢呐,尤其是婚嫁迎娶的时候,他的唢呐吹得格外地热闹,他说他就喜欢日子像唢呐声一样热热闹闹地过着。
③但他的美好愿望很快被入侵的日本鬼子破灭了。日本鬼子闯进了村,烧杀抢掠。刚从邻村吹完唢呐的刘娃子,站在犄角岭,远远地就看见了村里的熊火,听见了乡亲们撕心裂肺的哭喊声。他握紧手中的唢呐,抹干了眼泪,一跺脚,加入了八路军。
④八路军连长知道了他唢呐吹得好,就让他当了吹号兵。连长嘱咐:“刘娃子,人在号在,号在阵地在。冲锋的时候,你要把军号吹得响亮响亮的,吹出咱们的气势,吹出咱们的威风!”
⑤刘娃子郑重地接过军号,记住了连长说的话。第一次战斗刚打响时,他心里还有一丝慌乱,但当吹起冲锋号时,嘹亮的号声一下激发了他内心的情绪,他仿佛看到了村子里燃烧的熊火,仿佛听到了大火中乡亲们的阵阵哭喊。他把满腔的悲情化成了一股力量,把冲锋号吹得格外地响亮,格外地高昂。
⑥后来,最激烈的一场战斗就发生在刘家坳。那次,八路军连长奉命率队在刘家坳阻击敌人,几场恶仗下来,全连只剩下了十几号人。受伤的连长将刘娃子喊到身边,说:“敌人再来,你就吹冲锋号,咱们就是死,也要死在冲锋路上!”傍晚,敌人又发起了进攻。那时,残阳如血,染红半边天空。刘娃子吹响了冲锋号,战士们在高昂的号声中上好刺刀,跃出战壕,猛扑向敌人,犹如猛虎下山,又仿佛长剑出鞘。冲在最前的连长倒下了,后面的战士马上顶上去,每个人心里只有一个信念:冲锋,冲锋,永不停息!
⑦增援的部队及时赶到,击退了敌人。他们在死人堆里找到了奄奄一息的刘娃子,他失去了一条腿,但他怀里,仍然死死护着那杆军号……
⑧解放后,刘娃子放弃了到老干所疗养,安着假肢、拄着拐杖回到了故乡刘家坳。从此,他再也没有走出过大山,带回的那一大包军功章尘封在了床头柜里,在厅房显眼的墙壁上,挂着的是他当初离开部队时特地申请带回的那杆军号。
⑨“把冲锋号吹起来,人在号在,号在阵地在,信心在,胜利就在!当年那不可一世的小鬼子都被我们打回老家了,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回到家乡担任了大队党支书的刘娃子,在家乡那座座荒山上摆开战场,再次吹响了军号,这号声就像指挥着千军万马的战旗,就像永不言败的勇士曲,透着坚毅,有股拼劲,与开荒机器的轰鸣声、劳作时的吆喝声汇成一曲欢歌。久了,乡亲们亲切地称他为老刘,也觉得他与那一杆军号融为一体了。
⑩一代代的刘家坳人,就这样听着老刘的故事长大,有的上了大学,有的参了军,有的外出打拼,但老刘的故事仍时刻滋养着他们的心灵,促使他们磨砺意志,战胜困难,一个个成为行业的翘楚。老刘的儿子大柱,是第一批走出山坳的人,在省城里,大柱有了自己的企业,成了刘家坳引以自豪的成功人士。
进入耄耋之年的老刘,再也爬不上村子对面的犄角岭了,也很少再吹军号,只经常长时间地凝望着那杆军号。儿子刘大柱见了,悄悄地处置了省城的企业,带着资金回到了家乡,吹响了新时代脱贫致富的军号。一批走出刘家坳的青年回乡办起了乡村合作企业, 大柱说,唤他们回来的是那军号的声音,在他们心里,军号是有灵魂的!
“人在号在,号在阵地在。”这句话在刘家坳口口相传,已经成为了这里的精神名片。
6.请梳理小说中“老刘”和“军号”的相关情节,补全下面表格。
时间 老刘的动作或表现
参军时 郑重接过军号
① 使劲吹响军号
受伤时 ②
退伍时 申请带回军号
回村任支书时 ③
耄耋之年 ④
7.请比较第⑥段划线句中的加点词语,说说哪一个最富有表现力,并阐述理由。
那时,残阳如血,染红半边天空。刘娃子吹响了冲锋号,战士们在高品的号声中上好刺刀,跃出战壕,猛扑向敌人,犹如猛虎下山,又仿佛长剑出鞘……
8.★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第⑧自然段的作用。
9.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分析探究标题“号魂”的多重意蕴。(请答出四点)
考向3:结尾句段的作用
完成下面的问题。
让我抱抱你
郑玉超
①小时候家里穷,揭不开锅,他很瘦。母亲去世早,父亲独自拉扯他,很不容易。见他身子单薄,父亲很心疼,常会说,儿子,让我抱抱你。每一回,他都很听话,让父亲抱。每一回,父亲都能轻轻将他抱起。父亲心底满是酸涩,觉得自己没本事,不能让儿子长得壮实,哪怕就胖一点点。
②每到夏秋时节,父亲就光着胳膊,去沟渠里摸些河蚌和田螺。父亲常笑逐颜开,带回一篓的战果。一次,他用小手,为父亲拭去脸上的汗水,手指不小心沾到了自己的舌头,咦,父亲的汗水好咸。
③父亲将河蚌、田螺洗净,放到锅里煮,剔出肉,洗净,再加佐料,清炒。油水虽少,可在他看来却是道不可多得的荤菜,是美味佳肴。
④他吃得很尽兴。见父亲没动筷,他很好奇:“爸爸,很好吃呢!你不喜欢?”父亲笑笑说:“我不爱吃,盆里还有好多呢。我要是喜欢,能舍得拿到集市上去卖?”怕儿子不信,父亲又道:“你看我这身板,不能再吃了,要是胖了,动作会慢,还没有河蚌田螺快,就捉不到它们了。”
⑤边说,父亲边张开嘴巴,舌头一伸一缩,学着河蚌,慢慢走动。【A】他笑出了眼泪,觉得父亲比戏台上的人还厉害。他忽然想到,父亲现在是只河蚌了,当然不爱吃河蚌了,天底下,哪有河蚌吃河蚌的道理呢?不过,他可没有想到父亲这只河蚌为什么会亲手捉河蚌。
⑥渐渐地,他长大了,小学、中学、大学,一直到博士毕业,他留在了大城市工作。
⑦几年之后,他有了自己的公司,在城里又有了自己的房子。他常回老家,想将父亲接到城里。父亲死活不同意,说,农村山好,水好,总之,一切都好。父亲听人说过,城里人不容易,吃的穿的,不知比农村贵多少倍。何况,儿子开公司没几年,钱得算计着,得花在刀刃上。
⑧每一回,父亲都有自己的理由;每一回,他都自信而来,失望而归。这一回,他决定不听父亲的,硬生生将父亲接到了城里。
⑨宽敞的客厅里,父亲局促地站在里面,显得很瘦小。望着父亲清癯的脸庞,他心底一阵疼。愣了会,他突然张开手臂,说:“爸爸,让我抱抱你。”
⑩父亲怔怔的,有点恍惚,一时没明白儿子的话。他快步走到父亲身边,说,抱抱你。父亲的脸倏忽红了,像一块酱紫色的布。父亲不好意思地躲闪。
父亲终究禁不起他的恳求,红着脸,让他抱。他没费多大劲,就将父亲抱离了地面。父亲轻飘飘的,像是空气。“爸,你怎么这么轻?”他轻声问,眼前一片模糊。父亲笑,说:“人老了,哪有不变轻的?”“我去集市上,买点鱼虾回来做给你吃。”他说。
父亲眼睛躲闪着,又笑:“我从不爱吃那些东西,连田螺河蚌都不吃,你忘了?”他心里疼得慌,央求道:“爸,那我就带你出去吃点好的。”
父亲咧开大嘴——他看到父亲的牙齿又掉了两颗——笑着说:“吃好的容易发胖,走起路来艰难,你没看到老家你大伯胖到啥程度了,走几步路,都气喘吁吁。”
怕儿子不信,父亲便学着自己兄弟的样子,身体弯曲着,夸张地摆着双臂,喘着粗气,蹒跚而行。可父亲一点也不胖,相反,瘦削得像深秋里的柴火。看着父亲笨拙地模仿,【B】他笑出了眼泪,泪水流到嘴里,咸咸的,就像当年父亲脸上的汗水。
他知道,父亲撒了谎。小时候,他曾不止一次无意中发现,父亲躲在黑乎乎的灶房里,偷偷地吃他剩下的河蚌田螺,津津有味。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0.请用简明的话概括文中“抱抱”的情节。
11.第⑤段和 段父亲进行了两次模仿,“他”都笑出了眼泪。请简要分析他两次“流泪”的原因。
12.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父亲的脸倏忽红了,像一块酱紫色的布。(从修辞角度赏析)
(2)父亲眼睛躲闪着,又笑:“我从不爱吃那些东西,连田螺河蚌都不吃,你忘了?”(从描写角度赏析)
13.★请结合全文分析最后一自然段的作用。
14.在本文中,“他”抱起了父亲;《散步》中,“我”背起了母亲。请根据下列链接材料,结合选文内容,探究这“一抱一背”的深刻内涵。(可从内容、情感、主旨等方面回答)
链接材料: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2023·四川巴中·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让我抱抱你
郑玉超
①小时候家里穷,揭不开锅,他很瘦。母亲去世早,父亲独自拉扯他,很不容易。见他身子单薄,父亲很心疼,常会说,儿子,让我抱抱你。每一回,他都很听话,让父亲抱。每一回,父亲都能轻轻将他抱起。父亲心底满是酸涩,觉得自己没本事,不能让儿子长得壮实,哪怕就胖一点点。
②每到夏秋时节,父亲就光着胳膊,去沟渠里摸些河蚌和田螺。父亲常笑逐颜开,带回一篓的战果。一次,他用小手,为父亲拭去脸上的汗水,手指不小心沾到了自己的舌头,咦,父亲的汗水好咸。
③父亲将河蚌、田螺洗净,放到锅里煮,剔出肉,洗净,再加佐料,清炒。油水虽少,可在他看来却是道不可多得的荤菜,是美味佳肴。
④他吃得很尽兴。见父亲没动筷,他很好奇:“爸爸,很好吃呢!你不喜欢?”父亲笑笑,说:“我不爱吃,盆里还有好多呢。我要是喜欢,能舍得拿到集市上去卖?”怕儿子不信,父亲又道:“你看我这身板,不能再吃了,要是胖了,动作会慢,还没有河蚌田螺快,就捉不到它们了。”
⑤边说,父亲边张开嘴巴,舌头一伸一缩,学着河蚌,慢慢走动。他笑出了眼泪,觉得父亲比戏台上的人还厉害。他忽然想到,父亲现在是只河蚌了,当然不爱吃河蚌了,天底下,哪有河蚌吃河蚌的道理呢?不过,他可没有想到父亲这只河蚌为什么会亲手捉河蚌。
⑥渐渐地,他长大了,小学、中学、大学,一直到博士毕业,他留在了大城市工作。
⑦几年之后,他有了自己的公司,在城里又有了自己的房子。他常回老家,想将父亲接到城里。父亲死活不同意,说,农村山好,水好,总之,一切都好。父亲听人说过,城里人不容易,吃的穿的,不知比农村贵多少倍。何况,儿子开公司没几年,钱得算计着,得花在刀刃上。
⑧每一回,父亲都有自己的理由;每一回,他都自信而来,失望而归。这一回,他决定不听父亲的,硬生生将父亲接到了城里。
⑨宽敞的客厅里,父亲局促地站在里面,显得很瘦小。望着父亲清癯的脸庞,他心底一阵疼。愣了会,他突然张开手臂,说:“爸爸,让我抱抱你。”
⑩父亲怔怔的,有点恍惚,一时没明白儿子的话。他快步走到父亲身边,说,抱抱你。父亲的脸倏忽红了,像一块酱紫色的布。父亲不好意思地躲闪。
父亲终究禁不起他的恳求,红着脸,让他抱。他没费多大劲,就将父亲抱离了地面。父亲轻飘飘的,像是空气。“爸,你怎么这么轻?”他轻声问,眼前一片模糊。父亲笑,说:“人老了,哪有不变轻的?”“我去集市上,买点鱼虾回来做给你吃。”他说。
父亲眼睛躲闪着,又笑:“我从不爱吃那些东西,连田螺河蚌都不吃,你忘了?”他心里疼得慌,央求道:“爸,那我就带你出去吃点好的。”
父亲咧开大嘴——他看到父亲的牙齿又掉了两颗——笑着说:“吃好的容易发胖,走起路来艰难,你没看到老家你大伯胖到啥程度了,走几步路,都气喘吁吁。”
怕儿子不信,父亲便学着自己兄弟的样子,身体弯曲着,夸张地摆着双臂,喘着粗气,蹒跚而行。可父亲一点也不胖,相反,瘦削得像深秋里的柴火。看着父亲笨拙地模仿,他笑出了眼泪,泪水流到嘴里,咸咸的,就像当年父亲脸上的汗水。
他知道,父亲撒了谎。小时候,他曾不止一次无意中发现,父亲躲在黑乎乎的灶房里,偷偷地吃他剩下的河蚌田螺,津津有味。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5.第⑤段和 段父亲进行了两次模仿,“他”都笑出了眼泪,这两次“流泪”的原因相同吗?请简要分析。
16.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父亲的脸倏忽红了,像一块酱紫色的布。(从修辞角度赏析)
(2)父亲眼睛躲闪着,又笑:“我从不爱吃那些东西,连田螺河蚌都不吃,你忘了?”(从描写角度赏析)
17.★请结合全文分析最后一自然段的作用。
18.在本文中,“他”抱起了父亲;《散步》中,“我”背起了母亲。请根据下列链接材料,结合选文内容,探究这“一抱一背”的深刻内涵。(可从内容、情感、主旨等方面回答)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2023·吉林长春·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顽童变成小书迷
叶辛
①我小时候,是个爱耍小聪明、爱逞强的调皮鬼。别人不敢往楠竹竿的顶上爬,我能爬上去,还往下做鬼脸;别人不敢从丈来高的围墙上往下跳,我敢跳下来,明明脚板心好痛,我还嘻嘻笑;下一节课的时候,我经常在偷偷地做上一节课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等到放了学,我把家庭作业做完了,于是就拉着没做作业的同学一起去玩。
②童年时代,我跟好多在上海弄堂里长大的孩子一样,打弹子,飞香烟牌子,打康乐球,抽转轴儿,滚铁环……哪样不玩啊!光是这样玩玩也不够味儿,我经常想新花样,不是到绍兴路上那不花钱的小花园去玩“官兵捉强盗”,就是穿过襄阳南路或岳阳路,到肇嘉浜去摸螃蟹、捉小鱼,我小时候的肇嘉浜,不是现在绿荫成林、平整光洁的花园马路,而是一条臭水浜。有一次,妈妈刚给我换上了一身新衣服、一双新布鞋,我到肇家浜去捉小鱼,半个身子陷进了稀烂的泥污中,怎么挣扎也起不来,吓得我哇啦哇啦直哭。同去的小伙伴也吓得尖声怪叫。幸好有个过路的叔叔跑了过来,使劲把我从污泥坑中拔了出来。我一身新衣服糊满了泥巴不说,第一天刚上脚的新布鞋,陷在污泥中,再也无法拿回来了。我光着脚,穿着一身臭气熏鼻子的新衣服,直到黄昏也不敢回家里去……贪玩、爱耍、好逞强、好出鬼点子,这么发展下去的话,长大了会变成个什么样子……
③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一本《儿童时代》,这本有字有画的书,很快吸引了我,里面的小故事、寓言、猜谜语、小游戏,还有念起来朗朗上口的小诗,比我那调皮捣蛋的生活有趣多了。比我们那条长长的弄堂,比弄堂外灰白色的柏油马路,也有趣多了,我读了一本又一本,还津津有味地学着做《儿童时代》上刊登的小游戏,挖空心思猜着那上面的谜语,从这本薄薄的书上,我知道了世界上有高山、大海、冰川。后来,老师每个星期的周会课,给我们讲《我的一家》的故事。每次她讲的时候,都拿着书,我以为她那本书里一定有许多的彩色画和插图,可仰着脸瞅了半天,我发现那书上光是一行行的字。老师每个星期讲一节课的速度,我忍受不了,就省下零用钱,也去买了一本《我的一家》,放学回到家,不管能不能把字认完全,连读带猜,把一本书全翻完了。嗬,原来书里面有这么多吸引人的东西呢!读了这一本书,我又开始寻找另外一本。
④就这样,书籍给我打开了通向生活的门户。每读到一本好书,我总是又惊喜、又震动,读完了,还兴致勃勃地给小伙伴讲呢!书本以它壮丽绚烂的境界给我描绘了一幅又一幅图画,给我叙述了一个又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它逐渐深深地吸引了我,我的空余时间,差不多都扑到书本上去了。爱上了书,弄堂里小伙伴们的喧哗声我听不见了,滚铁环、踢足球的声响也不会惹得我心痒了。
⑤随着日子的过去,书越读越多,差不多已经脱离了顽童行列的我,开始变得好幻想起来了。
⑥在儿童时代的这一时期,我做过多少幻想的梦啊。读了描写天空生活的书,我想着长大了当一个飞行员;读了描写大海生活的书,我立志要当一个体魄强壮的海员;读了描写战争的书,我又想着该当一名司令员……所有的梦都像肥皂泡那样一个一个破灭了,在读过高尔基的小说《童年》之后,我沉浸在他所描绘的生活中,第一次想到写书的人,第一次注意到写书的人是很了不起的。你看这个耸起额头的外国老头儿,他写了书,能感动我这个中国小孩子呢。当我仔细端详书的封面上这个外国老头儿的相貌时,我突然觉得,我在哪儿见过这个人。想了半天,总算给我想起来了,在少年宫的阅览室里,这个人的像画得老大,和鲁迅的像挂在一起。
⑦从那以后,我开始想到,我长大了,也要当一个写书的人,也要去感动那些读我的书的小孩子。这个愿望,我没有说出来,把它埋在心底。
⑧这又是一个“梦”。可这个梦老在做着,我知道,要叫这个“梦”变成现实,就得用功学习,认真读书,读大量的书。于是,我从感兴趣读书,变为自觉自愿地读书。而且每一本我都读得很细致、很认真,还悄悄记下读书的笔记。书已经成了我儿童时代最好的朋友。这么一来,岂止是我的小伙伴,连我家里的人、我的班主任老师,他们都说:“顽童变成了小书迷、书呆子!“
⑨今天,我小时候的“梦”成了现实,我也变成了一个写书的人。这可不是孙悟空眨眨眼那么快就能变个老婆婆出来的。只有我最清楚,小时候读了那么多书,对我的帮助有多大。十年动乱期间,在农村插队落户的知识青年的生活条件很差,我周围没有一点儿学习空气……我觉得,不能让光阴这么白白地虚耗过去,得像我小时候所看的书中写的那样,抓紧时间学习写作,绝不能半途而废,我还要叫小时候的“梦”变成现实呢。是书,给了我这么大的精神力量,努力摆脱环境的影响,不怕困难,不畏挫折,百折不挠地学习着创作,争取做一个写书的人。
⑩我绝不是要小朋友们都去当书迷,长大当作家,仅仅只想说,多读书,读好书,对我们的成长是会有良好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的,愿小朋友们学做一个正直诚实的孩子,愿书本开阔你的眼界,陶冶你的精神,长大了做一个对祖国有贡献的人!
19.★分析文章开头①②两段的作用。
20.阅读③~⑧段,概括“我”是如何由顽童一步步变成小书迷的?
21.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
这可不是孙悟空眨眨眼那么快就能变个老婆婆出来的。
22.“我”为什么要跟小朋友们分享“我”的经历?
23.作者说,“每一本我都读得很细致、很认真,还悄悄记下读书的笔记”。请你写出这样读书的好处。
(2023·江苏镇江·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形象
李文亮
①我把小蓝车靠在岗楼的栏杆上,从光中掏出一物,伸向配钥匙的师傅:“配把这样的钥匙,多少钱?”师傅只扫了一眼:“15块。”亏得我是有备而来的,不然还会像上次那样惊呼,前些天,在上个路口我也曾这样问过一位配钥匙的师傅,答案是“20块”,当时我便惊呼起来:“配一把钥匙怎么能要20块呢?”
②看着配钥匙的师傅,我随口问道:“能不能便宜点?”这句话已是我的口头禅了,在市场买菜时要说,在网上购物时要说,就连有次坐同事的车被警察拦下要被罚款,我也这样对警察说。然而这口头禅往往收不到什么效果,对此,商户总要诉苦说:我们这也赚不了多少钱;而警察则是微微一笑,和蔼地告诉我:这罚款不是交给我个人的,咱不搞价。
③这位配钥匙的师傅抬头看了看我,笑着说:啥有啥的行情。那语气,似乎显出我的还价有多么无知与鲁莽。我便有些尴尬了,故作旷达状:“配吧配吧,15块就15块,无所谓。”其实我在心里盘算了,即使再往前骑10个岗楼,也不可能遇到10块钱配钥匙的摊主——当然,这10块钱对于我也不算小数目了,这已经是我吃一顿午餐的价钱,那种大碗的刀削面,特解馋!
④师傅接过要配的钥匙,便向墙根的机器走去。我有了闲暇,就注意起这摊子来:“配钥匙”“修自行车”“修鞋”“修拉链”,几块牌子竖在那里,这师傅看来厉害着呢,就像我在学校一样,既能教体育又会修电脑。配钥匙摊位的旁边半蹲着个女中学生,地上还躺着一辆自行车。我便又有些不安了,似乎当老师的却插了学生的队,不过还好,那女孩像在嘟囔外语,没顾上看我。
⑤师傅在操作那机器时,兜中的电话响了,师傅掏出电话问:“谁啊?”师傅这手机开的是免提,我在旁边也听到了,电话那头要找刚才打电话的女孩子。那女孩正要过来接听,师傅却回答:“人民医院岗楼,建设银行底下。”随即便挂断了电话。我有些恼这师傅了,为啥不让孩子跟妈妈说句话?这么冷的天。看这孩子的红色校服,我又想起了自己的女儿和自己教的学生。这时,手机上的时间催促我:已经下午两点多了,各学校早已闭了门、上开课了。我也只向校长请了半小时的假,不然的话,我也不会厚着脸皮和那孩子抢时间——孔融四岁能让梨,40岁的我常常声情并茂地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讲这故事。
⑥钥匙快配好了,衣着朴实甚至接近寒碜的孩子的母亲也赶了过来。地上躺的自行车我在车行看过的,也就二三百块钱的样子,现在街上的学生很少骑这种自行车了,尤其是中学生,那红的绿的白的黑的山地车、公路车,总一闪一闪地从面前疾驶而过,好几次晃得我差点儿从车上跳了下来。
⑦师傅吹拂着钥匙上沾着的钢屑,金灿灿的。看着辛苦的师傅、想到自己的职业,我忽又埋怨起自己来,这么冷的天,师傅在户外冰凉的机器上手套也不戴就给我配钥匙,我还要因为几块钱跟人家搞价,枉自还算是个读书人,这形象光辉吗?我在心里又埋怨起自己来。
⑧师傅给那母女介绍车胎的情况:换普通的车胎需要多少钱,换好点的车胎需要多少钱。那孩子始终没说一句话,只是一边听着母亲和师傅的对话,一边仍然在嘟囔着外语。母亲说,换条最便宜的吧。师傅说,最便宜的那种车胎跟牛皮纸一样薄,不经磨,三天两头要补胎。母亲想了想,说,那也换最便宜的吧。旁边的孩子还是没说一句话,她的脸红红的,不知是不是冻的缘故。
⑨我问师傅,你这里最好的车胎价钱是多少?师傅说,30块。我掏出手机直接扫了45块钱,告诉师傅,给孩子换条最好的车胎吧,安全。随即我看了看手机上的时间,跨上共享单车,回头对孩子大声说:到学校,不能迟到。
⑩这声音,不知是说给我自己的,还是说给那孩子的。
(选自2023年3月31日《山西日报》)
24.下列事件让“我”觉得自己形象不够“光辉”。请根据提示,补全相关内容。
①明明配钥匙的价格够便宜了,“我”却还要随口跟人家还价。
②明明知道15块已是最低价,“我”却 。
③明明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过孔融让梨的故事,“我”却 。
④明明师傅配钥匙这么辛苦,“我”却 。
25.★第②段中的插叙有怎样的作用?
26.第⑥段为什么要列举自行车的颜色和种类?
27.文章最后说:“这声音,不知是说给我自己的,还是说给那孩子的。”你认为是说给谁的?为什么?
28.文中“我”直接为女孩买最好车胎之举,虽有点出人意料,但在情理之中。请简述理由。
(2022·广西桂林·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盛开的君子兰
刘建春
①今年的春天来得早。刚步入3月,连日来风和日丽,催开了楼下花圃里各种花。
②一日,给阳台上的花草浇水,发现长了5年的君子兰突然冒出好几个花骨朵,它们被12片绿叶紧紧簇拥着,像襁褓中的婴儿,酣然沉睡。我好一阵兴奋,多年的辛勤培育终于要有结果了。
③当12个细小的花骨朵逐渐冲出绿叶的怀抱,把自己亮丽地展现在阳光下时,我开始数着日子,期盼着花开的那一天。5天后,6个花骨朵脱颖而出,红艳饱满。8天后,中间那朵率先绽放,宛如一顶美丽的桂冠,端庄秀逸,落落大方。9天后,另外5个花苞相继绽开。12天后,余下的6个花苞全都灿然开放,像凌波仙子,风姿绰约,亭亭玉立,把不大的阳台装点得春意盎然。
④12片绿叶簇拥着12朵花,寓意着一年12个月有着圆满的年轮,怎不令人欣喜不已!我第一时间想到要把这好消息告诉送我君子兰的张老师。
⑤5年前一个夏日的傍晚,我在楼下小区散步,偶见家住5楼的从中学退休的张老师正在小区的花圃里侍弄10多盆君子兰。这些君子兰大都叶片细小,而且都只有五六片,好像是刚长出的幼苗,青翠欲滴。我很喜欢君子兰,它是花丛中的谦谦君子,极富灵性,且有着吉祥、幸福、美满的寓意。一友人曾赞之曰“不染浮尘贵自尊,秉厚德馨君子度”。
⑥我冒昧地向张老师索要:“张老师,能不能送我一盆君子兰,我拿回去自己种。”张老师略一沉吟,欣然答应,他把有6片叶子的一盆君子兰送给我:“要注意浇水,不要枯萎了。如果遇见叶斑病,一定要及时施肥,对症下药。”
⑦几年过去,君子兰叶子长到9片,期间,有片叶子的根茎枯黄了,我只好剪掉。没想到几天后,又一片青绿的新叶从根系里冒出来。我高兴地继续浇水。不久,又长出两片新叶。现在共有12片叶子,每片叶子都厚实光滑,如碧玉琢成,直立似剑,一派勃勃生机。
⑧去年我外出避暑一个多月,回来后,只见君子兰叶子焉黄,奄奄一息。我赶紧让干透的泥上浸满清水,再轻轻把清水浇洒在叶片上。不几日,君子兰又鲜活起来,每一片叶子都郁郁青青。
⑨今年2月初,我下楼漫步,见张老师又在花圃里侍弄花草。我只看见一盆君子兰,又新增加了几盆紫罗兰。“那些君子兰怎么都不见了?”我疑惑。张老师淡然道:“都送给楼上楼下的邻居了。疫情期间不能出去,在家养养花也很好,既避免了出去可能被感染,又居家修身养性。”
⑩我家的君子兰开花后,我找过张老师好几次,可一直没找到他。一天,我下楼遇见物管的陈师傅,他告诉我,张老师2月底就回贵州大山老家去了。他把5年前种下的最后一盆君子兰带给他年轻时支教的小学校,说今年君子兰肯定会开花,他要让孩子们在盛开的君子兰前开心快乐!
我只能托春风把君子兰盛开的喜讯带到贵州大山深处的小学校:张老师,你送我的君子兰历经5年寒冬腊月、炎炎酷暑,恪守其坚韧和高洁的秉性,在这3月傲然绽放,这是报春的花啊。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29.文中“张老师”的身上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30.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在A、B两句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
A.刚步入3月,连日来风和日丽,催开了楼下花圃里各种花。
B.现在共有12片叶子,每片叶子都厚实光滑,如碧玉球成,直立似剑,一派勃勃生机。
(2)★分析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
31.本文题为“盛开的君子兰”,为什么多次写到“张老师”?
32.“一箭兰花万首诗”,请你依据君子兰的气质特点,发挥想象,创作一首咏“兰”小诗,赠送给“张老师”。(分行写下来,不超过六行)
(2023·浙江·模拟预测)
早安,绍兴
范玲玲
①一座城市的凌晨美,只有早起的人才会懂。
②凌晨三点,包子店开火,包子静静趴着等待上笼。油条抖擞着一身亮白,准备在油锅中涅槃,和豆浆相融在饥饿的肠胃里。天光隐晦的黎明,早餐店的一团橘黄直抵人心,虽然橘黄的灯光日渐稀少。
③从昏茫处,一个眯眼惺忪、衣衫蓬乱、风尘蚀脸的男人走了进来,就着烤烧饼的大炭炉坐了下来,要了本地的特色早餐,慢慢地吃将起来,好像他就在自家饭厅里,烤烧饼的女子是他的妻,他边吃边瞅,眼神一亮一亮的。或许他刚开长途车回来,或许他开长途车经过这个小城,他要用一口热粥一个烧饼热热被夜寒荒路浸淫的身子。
④凌晨六点,夜店、工上班的人回家了。他们等在公交车站,侧坐的剪影有些慵懒,突然抬起头来,看着想象中的公交车,眼睛里燃起一簇火焰。眼神的余光掠过对面的早餐店,便有些恍惚起来。有一碗霉干菜蒸肉等在灯下,有一锅小米南瓜粥热在灶上。他们上班的地方在城郊接合部,暗影中有一丝光在积聚能量,有人的地方就有吃,幸福从肠胃开始荡漾。
⑤公交车司机的手边搁着几个包子,冒出的热气使司机的脸有些神秘。包子像悄悄话,一路上,让他尽情地看,肚子里满满当当的。
⑥最早起的是清道夫。他们给城市洗脸,一把扫帚,一只畚箕,没有那么多的讲究。他们要在天亮前清扫结束,但不着急,城里人开始懂得道路也是身体发肤,得常常伺候着。清扫结束,他还可以坐在干净得像自家床的路边,看几眼凌晨的城市。七点以后,如山的垃圾将被机器处理干净,城市会保持一整天的贞节,而他将在人们看到之前,帮助城市清除污秽,恢复纯洁。清道夫呼吸着凌晨新鲜清冽的空气,感慨着这新的一天是多么神圣啊!
⑦交通协管员站在寒风中,粗硬的工作服抖擞地挺立着。协管员看着日日经过的早起人,随意地拉着家常。举起又放下的小红旗,尖着嗓子唱歌的哨子,像是在给小城举行某种仪式,我愿意称他们为“升太阳的人”。他们总是面朝东方站着,太阳微红着脸一抖一抖地往上跳着,直到把地球染成金黄。
⑧上学的孩子都出来了。从映着晨曦的灯光走向每一所神圣的学校。我见过一个孩子,安安静静地走着,好像一直在专心思考一个问题,我见他经过一个一个学校,突然他转头跑动起来,脚步像踩在命运之石上,当他终于随着晨间曲跑进学校时,我也松了一口气。我也见过一个孩子,双脚摩挲过每一条石板缝隙,仿佛在寻找出生时就丢失的东西。还有一个孩子,迎着曙光吹口哨,好像尽力捕捉某个神谕般的音符,他紧皱的眉头使他像个活了一万年的哲人。
⑨他们要赶去的地方是尘世的教堂,是要用迎接黎明的心情才能匹配的。他们可以用一生走完这条路,也可以在教堂里待一生,当然,也可以用一生创造一个新教堂。
⑩我梦想过这样的等式:孩子+水果+太阳=诗。我希望那个老妇人,那个我每天夜班回家透过昏黄的路灯看见的老妇人,那个和摆在面前的菜一样沉默佝偻的老妇人,有一天能够昂首挺胸地面对第一缕阳光,看着那些生机勃勃的孩子走过她的水果摊,开启新的一天。是的,只有新鲜的太阳、新鲜的水果、新鲜的孩子才能逗引出美好的一天,才让我在面对路灯下那个黯淡的影子时不致神伤。
每一个人都不应该活得像影子,在寂静里无声地呼吸。
而在那样的早晨,我是一个空空的容器,期待天籁,期待万壑有声从四方赶来。我会请清道夫绕落叶而过,等了好久,就是想听风吹落叶成阵的声音。我会求司机开车轻些,我想等待一只迷路的蚂蚁怎样回家,怎样把司机的呵护告诉蚁国的子民。我会恳求孩子停下脚步,我想知道漫步上学的感觉是不是像一只蜉蝣突然多了一小时的寿命那样不可思议的美妙。我想重构我和天地之间的联系,我想看到天地万物的生命力,以及这种生命力穿越我心灵的力量。我愿意为此终生留白,生命方有空灵、轻盈、自在之境。
有那样的早起,城市方有定力早睡,为了在凌晨看见美,看见喷薄的力量。
据说有个古老的邮差,住在小城街巷的某个褶皱里,他敲开每家每户的门,只为了投递一封上帝的信:亲爱的你,希望你凌晨即起,迎接新鲜如鸡子的太阳。
一位建筑工人开足了电瓶车的马力,在疾风中奔驰,爆炸般的歌声从他脚下腾起,跟他一路狂奔。一位有车贵族等在红灯路口,霹雷似的歌声从车里钻出来,四处叫嚣,城市的心脏碎落天涯。
为了抵御这样的梦魇,我期待在晨曦中醒来,道一声,早安,绍兴。
(选自《绍兴日报》,有改动)
33.文章第⑦段中,作者为什么称交通协管员为“升太阳的人”?
34.如何理解文章第⑨段画横线句的含义。
35.本文写的是“凌晨美”,作者为什么要在第⑩段写到“夜班回家看到的沉默佝偻的老妇人”?
36.★结合上下文,分析文章第 段的作用。
(2023·广东肇庆·统考一模)
难弄的人
①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考察,我们终于与一家装潢公司签了新房装修合同。
②小区一家刚装修好房子的邻居,善意地提醒我们,装修公司大多很坑的,要处处留心提防,不然,很容易挨宰。忙问有什么经验?邻居说,我看你们夫妻俩平常都很通情达理,又好说话,这可不成,你俩其中的一个人,要表现出很难弄的样子。他着重强调,一定要让他们觉得你很难弄,这样他们在装修你房子时,才会认真负责,不敢给你下套,也不会糊弄你。
③我和妻子早就约定好了,后期的施工过程中,我负责日常监工。听了邻居的忠告,妻子乐呵呵地说:“那你就准备成为一个难弄的人吧!”
④成为一个难弄的人?对我来说,这还真是个难题。
⑤活了这么大,接触过形形色色的人,我这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比较随和,能睁一眼闭一眼的事,从来不睁开两只眼睛。这是优点,也是缺点。但不管是优点还是缺点,几十年养成的习惯,一朝一夕想改,还真有点难。
⑥第一天去新房监工,几个工人正在拆墙,屋子里尘土弥漫。我捂着鼻子刚进去,一个正在用冲击钻开墙的工人,冲我点点头。我也冲他笑笑,嘴咧开一半,赶紧又收了回去,现在我是个难弄的人,难弄的人哪能随便就笑呢?我板起脸,在房子里绕了一圈,临了,对工头招招手,示意他出来讲话。工头忙停下手中的活,跟我来到室外,从裤袋里掏出烟,递我一根。我摆摆手,慢吞吞却语气生硬地说:“你们这样施工可不行,到处是灰尘,邻居会投诉的。”工头歉意地笑笑:“拆墙难免有灰尘,后面就不会这样了。”说实话,我挺同情他们的,不得不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但我现在是难弄的人,可不能表现出我的妇人之仁,便接着挑刺:“你们那墙拆得跟狗啃过一样,太不专业了吧?还有,地上的碎砖头、水泥渣子什么的,是不是该及时清理?”总之,横挑鼻子竖挑眼地提了一大堆问题,工头点头如啄米,谦恭地说,我们会严格地按你的要求整改。
⑦从新房里出来,我连打了几个喷嚏,将刚吸进去的粉尘都喷了出来,也将自己憋在肚子里的伪装尽情地喷了出来。回家跟妻子描述自己难弄的样子,妻子也笑喷了:“也许你骨子里就是个难弄的人,说不定你的随和,都是装出来的。”
⑧一连数日,每次去新房的装修现场,我都是一到门口,就收敛了笑容,铁板着脸,在房子里转几圈,挑刺,找茬,看着顺眼的不顺眼的,都嘟囔几句。几天下来,大家一看到我,都是一脸小心翼翼。有一次,我无意间听到两个工人在闲聊,说这个房东很难弄的,大家要小心一点。哈哈,没想到这么快我就成了个难弄的人,我成功了。
⑨有次,在新房里遇到设计师。我们之所以选择这家装潢公司,很大的原因,就是看中了他的设计和为人。设计师与我在阳台上聊了一会儿,忽然关切地问:“孙哥,你最近是不是有什么不顺心的事?”我摇摇头。设计师又说:“我看你眉宇紧锁,以为你有什么不开心。我听有的工人私下议论说,房东是个很难弄的人,我就正告他们,孙哥不是那样的人……”
⑩我终于憋不住了,附耳对设计师说:“不瞒你说,我那都是装的。”
设计师顿了顿,也哈哈大笑:“孙哥,我明白你的良苦用心。不过,你放心,我们的施工质量、工艺以及材料,都是严格按照标准、规范和合同的,有任何问题,你都可以向我们提出来。”
我给设计师递了根烟,也给在场所有的工友都敬了烟。一个中年工友一边给我点火,一边说,房东,你放心,我们绝不会糊弄你的。另一个工友说,其实,我们真要糊弄,就算你是个难弄的人,你也未必看得出来。但我们不会那么做。
那天之后,我再没装成一个难弄的人。每次去新房,都与大家有说有笑,而尤其让我开心的是,工友们的活,做得真是没话说,一丝不苟。
很多时候,我们装或真的变成难弄的人,是害怕挨人宰,担心被算计,这才给自己装了一个又一个保护套。其实,将心比心,你不难弄了,别人又何苦弄你,为难你?都不难弄了,事情就反而好弄了。
37.根据全文,按要求填写下表。
场景 被善意提醒 监工装难弄 坦诚谈用心 不再装难弄
“我”的心理 (1) (2) (3) (4)
38.★分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39.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1)要处处留心提防,不然,很容易挨宰。
(2)也将自己憋在肚子里的伪装尽情地喷了出来。
40.有人认为,本文标题改为“将心比心”更好。请谈谈你的意见和理由。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2.4散文阅读 词句的理解与赏析
考向1:开头句段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梨树,甜了一方山水 李汀
①梨树下乘凉是夏日里一件畅快事。茂密的梨树叶子遮盖着阳光,坐在阴凉里,看阳光在梨树叶子上流光溢彩,听一树蝉鸣时高时低。从幽幽的青石板小路走进小院,白墙青瓦的小木楼,青瓦上覆盖了一房顶郁郁葱葱的爬山虎。青石板院坝里一棵老梨树,主干粗壮,树身上的纹路如沟壑、如断壁。正值盛夏,酷暑难熬,走进小院,浓荫密密,绿风荡漾。老陈坐在梨树下,眯着眼睛,哼着小曲儿。见有人进了院子,赶快让座。快来,快来,这梨树下有细风,凉快呢。
②没等我们坐下来,老陈伸手摘了梨树上一颗梨子递过来。一尝,入口化渣,满口汁水,一行人连口称赞:好吃,好吃。老陈笑说:老梨树结的。
③坐在梨树下,老陈兴奋地对我们说:这梨树是爷爷栽下的,院子改造了好几回,可这梨树一直长在这里。只要说,陈家梨树那户人家,村里无人不知。地里干活累了,回到院子里,梨树下一坐,微风吹来,劳累顿时消了一截。人越活越老,这梨树却精神得很,越活越挺拔。一次,见老树干上抽出一股新枝来,这新枝开花、结果,结了好大一颗梨子呢。你看,梨子多美,多像一盏盏灯!
④我们抬头一看,树枝上一颗颗梨子在阳光里晃动,仿佛有光在摇曳。小院子周围全是挂满“灯”的梨树,收梨子的车子就停在树下,人们咧着嘴笑,摘满一篮子梨子,就递给车上的人。树枝摇晃拍打着车子,有梨子掉在人们头上,惊起一片爽朗的笑声。整个村庄弥漫着一阵阵梨香。
⑤老陈笑着说:村子里上千亩的梨树,都快四五十年了。想想,那时候自己三十多岁,栽梨树还真是不容易,每一棵梨树都有一个故事。
⑥先说这棵栽在田坎上的梨树吧。顺着老陈手指的方向看过去,一棵老梨树树皮开裂纵横,树枝沧桑蜿蜒。这棵老梨树不言不语,站在高高的田坎上守着这一园子的梨树。这是最早栽下的梨树了。那时候,村里人还喊我小陈。大家说,小陈,梨树能当饭吃?我不服那口气,不在大田大地里栽,就把梨树栽在田坎上。第二年开始挂果,第三年这棵树上的梨就卖了近百元。当时,村里传开了:多栽苍溪雪梨树,不到几年就致富,要是栽上百十株,保你当上万元户。一下子,村里家家户户开始在田坎上栽梨树,有的甚至在大田大地里也栽上梨树。记得1984年,雪梨大户卢履清去北京参会,还把这梨子带到北京呢!老陈笑呵呵地说:我把这棵梨树命名为致富一号树。
⑦一号树,就是示范树,就是带头树。这一园子的梨树,这一半坡的梨树,春天,满树白雪;初秋,果实摇曳。让人一看,心里总是满满当当的激动。
⑧致富奔小康,这雪梨树是立了大功的。这一村子的人,都靠雪梨致富了。
⑨说着,老陈带我们来到梨园山腰一老井处,见一股细水从一岩石缝流出,水光闪烁。侧耳细听,似有轻轻的水流声。令人惊奇的是岩石上有一老树,数丈之高,树身需两人合抱,树根却把这岩石团团抱住。岩石多洞,每个洞里都是老树的根须。老陈笑笑说:村里人看重这树呢。啥子树,大家猜猜吧。冬青树?香樟树?老陈摇摇头,又笑笑说:梨树,野砂梨树。一行人一脸迷惑,异口同声地重复道:野砂梨树?
⑩老陈接着说:我们村开始发展梨树,就是先育这种野砂梨树,再在上面嫁接雪梨树呢,多艰辛的过程啊。
野砂梨,果皮褐色,拳头大小,汁多,酸甜。而清朝的《苍溪县志》载雪梨:“肉白如雪,味甘于蜜,清香无渣,入口即化……”由酸到甜,由砂梨到雪梨,梨子相伴人类走过了多么漫长的路程。到如今,有了早熟翠冠梨、中熟黄金梨,以及晚熟雪梨。不过,大家念念不忘的还是那肉白如雪、入口即化的雪梨。
老陈乐呵呵地说:人一辈子要干很多事,我老陈就干了一件事,种了一辈子的梨树。
梨园小路上走来一行人,有人高喊:老陈,老陈,出来领奖了!
七十多岁的老陈,几步跨出梨园,激动地说:吼这么大声干啥?啥子奖,我一个老头子还有奖吗?
原来,是乡党委王书记带着几个同志,来给老陈送“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金灿灿的纪念章挂在老陈脖子上,老陈一个劲摸着纪念章,激动得泪眼汪汪。
王书记也激动地说:这一园子的梨树见证,你老陈千值万值。
看看一行人,看看满山坡的梨树,老陈深深鞠躬。满目青山,其实,老陈也是一棵历经风雨的老梨树了,他甜了这里的一方山水,甜了这一村的乡亲。
【链接材料】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节选自《白杨礼赞》)
1.阅读选文,将下面表格的内容补充完整。
对象 外形特点
青山板院坝里一棵老梨树 ①
② 树皮开裂纵横,树枝沧桑蜿蜒
2.★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3.请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这棵老梨树不言不语,站在高高的田坎上守着这一园子的梨树。
4.结合选文,说说你对标题“梨树,甜了一方山水”的理解。
5.作者为什么说“老陈也是一棵历经风雨的老梨树”?链接材料中的白杨树又是什么形象?
【答案】1. 主干粗壮,树身上的纹路如沟壑、如断壁 田坎上的梨树 2.运用环境描写,渲染了小院清新宜人的气氛,为下文写梨树做了铺垫。 3.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老梨树对果园的坚守,表达了作者对老梨树的赞美之情。 4.梨树使一方百姓走上富裕之路;表达作者对梨树的赞美之情。 5.老陈见证了村里梨树种植与梨园规模的扩大;他热情奉献,带领大家靠种梨树致富奔小康,他像老梨树一样给人们带来甜美生活。链接材料中的白杨树不但象征了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意思对即可)
【解析】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①空:根据原文第①段“青石板院坝里一棵老梨树,主干粗壮,树身上的纹路如沟壑、如断壁”可知青石板院坝里一棵老梨树的特点是:主干粗壮,树身上的纹路如沟壑、如断壁;
②空:根据原文第⑥段“先说这棵栽在田坎上的梨树吧。顺着老陈手指的方向看过去,一棵老梨树树皮开裂纵横,树枝沧桑蜿蜒”可知这里描述的对象是:田坎上的梨树。
2. 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环境描写通常有交代写作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揭示主旨,为下文做铺垫等作用。
根据第①段划线句“茂密的梨树叶子遮盖着阳光”“幽幽的青石板小路”“青瓦上覆盖了一房顶郁郁葱葱的爬山虎”“正值盛夏,酷暑难熬,走进小院,浓荫密密,绿风荡漾”可知是运用了环境描写;根据第①段“梨树下乘凉是夏日里一件畅快事”以及“老陈坐在梨树下,眯着眼睛,哼着小曲儿”可知,渲染了小院清新宜人的氛围,也为下文描写梨树做了铺垫。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根据“老梨树不言不语”可知,“站”“守着”是拟人化的动作,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老梨树”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梨树默默无闻地守候着一园子的梨树,从中体现出作者对老梨树的高度赞美之情。
4.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
作答时应从表层含义和深沉含义来分析,其中深层含义需结合本文的主题思想来作答。
表层含义:根据本文第⑥段“我把这棵梨树命名为致富一号树”和第⑧段“致富奔小康,这雪梨树是立了大功的。这一村子的人,都靠雪梨致富了”以及第 段“满目青山,其实,老陈也是一棵历经风雨的老梨树了,他甜了这里的一方山水,甜了这一村的乡亲”可知,这里的“甜”指的是老陈带领大家种植梨树脱贫致富,生活变得越来越好。深层含义:梨树的果肉清甜,还让大家走上了致富的道路,表达的是作者对梨树的赞美之情。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根据原文第⑥段“我不服那口气,不在大田大地里栽,就把梨树栽在田坎上。第二年开始挂果,第三年这棵树上的梨就卖了近百元。当时,村里传开了:多栽苍溪雪梨树,不到几年就致富,要是栽上百十株,保你当上万元户。一下子,村里家家户户开始在田坎上栽梨树,有的甚至在大田大地里也栽上梨树”、第 段“老陈接着说:我们村开始发展梨树,就是先育这种野砂梨树,再在上面嫁接雪梨树呢,多艰辛的过程啊”可知老陈见证了村里梨树种植与梨园规模的扩大;根据第 段“这一园子的梨树见证,你老陈千值万值”、第 段“老陈也是一棵历经风雨的老梨树了,他甜了这里的一方山水,甜了这一村的乡亲”可知,体现出他他热情奉献,带领大家靠种梨树致富奔小康。
【链接材料】“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可知,这里的白杨树有着笔直、不惧风雪、参天耸立的特点,象征着北方朴实、坚强不屈,的农民,更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考向2:中间句段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号魂
①刘家坳的老刘家有一件传家宝,是老刘从部队带回的一杆军号。军号早已没有了耀眼的金黄色,略带沧桑的古铜色里透着厚重与庄严,一眼望去,就知道它承载了太多的故事。
②军号的故事要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老刘当时还是不到二十的小伙子,村里人都叫他刘娃子。他本是承了祖业,吹了唢呐——刘家是方圆几十里有名的唢呐世家。他爱吹唢呐,尤其是婚嫁迎娶的时候,他的唢呐吹得格外地热闹,他说他就喜欢日子像唢呐声一样热热闹闹地过着。
③但他的美好愿望很快被入侵的日本鬼子破灭了。日本鬼子闯进了村,烧杀抢掠。刚从邻村吹完唢呐的刘娃子,站在犄角岭,远远地就看见了村里的熊火,听见了乡亲们撕心裂肺的哭喊声。他握紧手中的唢呐,抹干了眼泪,一跺脚,加入了八路军。
④八路军连长知道了他唢呐吹得好,就让他当了吹号兵。连长嘱咐:“刘娃子,人在号在,号在阵地在。冲锋的时候,你要把军号吹得响亮响亮的,吹出咱们的气势,吹出咱们的威风!”
⑤刘娃子郑重地接过军号,记住了连长说的话。第一次战斗刚打响时,他心里还有一丝慌乱,但当吹起冲锋号时,嘹亮的号声一下激发了他内心的情绪,他仿佛看到了村子里燃烧的熊火,仿佛听到了大火中乡亲们的阵阵哭喊。他把满腔的悲情化成了一股力量,把冲锋号吹得格外地响亮,格外地高昂。
⑥后来,最激烈的一场战斗就发生在刘家坳。那次,八路军连长奉命率队在刘家坳阻击敌人,几场恶仗下来,全连只剩下了十几号人。受伤的连长将刘娃子喊到身边,说:“敌人再来,你就吹冲锋号,咱们就是死,也要死在冲锋路上!”傍晚,敌人又发起了进攻。那时,残阳如血,染红半边天空。刘娃子吹响了冲锋号,战士们在高昂的号声中上好刺刀,跃出战壕,猛扑向敌人,犹如猛虎下山,又仿佛长剑出鞘。冲在最前的连长倒下了,后面的战士马上顶上去,每个人心里只有一个信念:冲锋,冲锋,永不停息!
⑦增援的部队及时赶到,击退了敌人。他们在死人堆里找到了奄奄一息的刘娃子,他失去了一条腿,但他怀里,仍然死死护着那杆军号……
⑧解放后,刘娃子放弃了到老干所疗养,安着假肢、拄着拐杖回到了故乡刘家坳。从此,他再也没有走出过大山,带回的那一大包军功章尘封在了床头柜里,在厅房显眼的墙壁上,挂着的是他当初离开部队时特地申请带回的那杆军号。
⑨“把冲锋号吹起来,人在号在,号在阵地在,信心在,胜利就在!当年那不可一世的小鬼子都被我们打回老家了,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回到家乡担任了大队党支书的刘娃子,在家乡那座座荒山上摆开战场,再次吹响了军号,这号声就像指挥着千军万马的战旗,就像永不言败的勇士曲,透着坚毅,有股拼劲,与开荒机器的轰鸣声、劳作时的吆喝声汇成一曲欢歌。久了,乡亲们亲切地称他为老刘,也觉得他与那一杆军号融为一体了。
⑩一代代的刘家坳人,就这样听着老刘的故事长大,有的上了大学,有的参了军,有的外出打拼,但老刘的故事仍时刻滋养着他们的心灵,促使他们磨砺意志,战胜困难,一个个成为行业的翘楚。老刘的儿子大柱,是第一批走出山坳的人,在省城里,大柱有了自己的企业,成了刘家坳引以自豪的成功人士。
进入耄耋之年的老刘,再也爬不上村子对面的犄角岭了,也很少再吹军号,只经常长时间地凝望着那杆军号。儿子刘大柱见了,悄悄地处置了省城的企业,带着资金回到了家乡,吹响了新时代脱贫致富的军号。一批走出刘家坳的青年回乡办起了乡村合作企业, 大柱说,唤他们回来的是那军号的声音,在他们心里,军号是有灵魂的!
“人在号在,号在阵地在。”这句话在刘家坳口口相传,已经成为了这里的精神名片。
6.请梳理小说中“老刘”和“军号”的相关情节,补全下面表格。
时间 老刘的动作或表现
参军时 郑重接过军号
① 使劲吹响军号
受伤时 ②
退伍时 申请带回军号
回村任支书时 ③
耄耋之年 ④
7.请比较第⑥段划线句中的加点词语,说说哪一个最富有表现力,并阐述理由。
那时,残阳如血,染红半边天空。刘娃子吹响了冲锋号,战士们在高品的号声中上好刺刀,跃出战壕,猛扑向敌人,犹如猛虎下山,又仿佛长剑出鞘……
8.★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第⑧自然段的作用。
9.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分析探究标题“号魂”的多重意蕴。(请答出四点)
【答案】6.(1)战斗时;(2)死死护着军号;(3)再次吹响军号;(4)久久凝望军号 。 7.示例一:上好。“上好”指安装好,在句中指战士们已经安装好了刺刀,写出了战士们做好了冲锋陷阵的准备,体现了战士们视死如归、勇往无前的精神品质。
示例二:跃出。“跃”的意思是迅速跳起,飞跃。“跃出”即迅速跳起,飞出。“跃出”一词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战士们出战壕时的动作十分迅速,体现了战士们冲锋陷阵的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精神。
示例三:猛扑。“猛扑”指向某人或目标猛冲。“猛扑”一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战士们扑向敌人时的勇猛,体现了战士们作战时的勇猛无畏以及对敌人的无比仇恨。 8.内容上,写了新中国成立后刘娃子带着军号回家乡,表现了他英勇无畏和坚强独立的高贵品质,赞美他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高尚精神。
形式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战场受伤,落下残疾;引出下文刘娃子回到家乡,吹响家乡建设号角,使文意连贯,衔接自然。 9. ①“号魂”体现了战士们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奋勇杀敌、守护阵地的信念;②“号魂”体现了乡亲们建设家乡的坚毅、拼搏的品质;③“号魂”是温养着一代代刘家坳人的心灵,激励了一代代刘家坳人磨砺意志、战胜国难、成家立业的精神信念;④“号魂”是激励走出刘家坳的青年回乡建设家乡,在新时代带领家乡人们脱贫致富的精神名片。
【解析】6.本题考查情节梳理与概括。
(1)根据“老刘的动作或表现”是“使劲吹响军号”的提示,找到⑤段“第一次战斗刚打响时,……把冲锋号吹得格外地响亮,格外地高昂”可知,“时间”是:战斗时;
(2)根据“时间”是“受伤时”的提示,找到⑦段“他们在死人堆里找到了奄奄一息的刘娃子,他失去了一条腿,但他怀里,仍然死死护着那杆军号……”可知,“老刘的动作或表现”是:死死护着军号;
(3)根据“时间”是“回村任支书时”的提示,找到⑨段“回到家乡担任了大队党支书的刘娃子,在家乡那座座荒山上摆开战场,再次吹响了军号,这号声就像指挥着千军万马的战旗,就像永不言败的勇士曲,透着坚毅,有股拼劲,与开荒机器的轰鸣声、劳作时的吆喝声汇成一曲欢歌”可知,“老刘的动作或表现”是:再次吹响军号;
(4)根据“时间”是“耄耋之年”的提示,找到 段“进入耄耋之年的老刘,再也爬不上村子对面的犄角岭了,也很少再吹军号,只经常长时间地凝望着那杆军号”可知,“老刘的动作或表现”是:久久凝望军号。
7.本题考查词语赏析。从第⑥段划线句中的三个加点词语中任选一个赏析即可。
第⑥段划线句“那时,残阳如血,染红半边天空。刘娃子吹响了冲锋号,战士们在高品的号声中上好刺刀,跃出战壕,猛扑向敌人,犹如猛虎下山,又仿佛长剑出鞘……”中的加点词“上好”意思是指安装好,这里指战士们已经安装好了刺刀;“跃出”即迅速跳起,飞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战士们出战壕时的动作十分迅速;“猛扑”指向某人或目标猛冲,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战士们扑向敌人时的勇猛;结合前文“敌人再来,你就吹冲锋号,咱们就是死,也要死在冲锋路上”可知,表现了战士们视死如归、勇往无前的精神品质。
8.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内容上,根据⑧段“解放后,刘娃子放弃了到老干所疗养,安着假肢、拄着拐杖回到了故乡刘家坳……挂着的是他当初离开部队时特地申请带回的那杆军号”可知,写了解放后刘娃子带着军号回家乡,根据“放弃了到老干所疗养,安着假肢、拄着拐杖回到了故乡刘家坳”,结合⑨段“回到家乡担任了大队党支书的刘娃子,在家乡那座座荒山上摆开战场,再次吹响了军号”可知,表现了他英勇无畏和坚强独立的高贵品质,赞美他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高尚精神。
结构上,结合⑦段“他们在死人堆里找到了奄奄一息的刘娃子,他失去了一条腿,但他怀里,仍然死死护着那杆军号……”可知,承接上文战场受伤,落下残疾;结合⑨段“回到家乡担任了大队党支书的刘娃子,在家乡那座座荒山上摆开战场,再次吹响了军号”可知,引出下文刘娃子回到家乡,吹响家乡建设号角,因此,承上启下,过渡自然。
9.本题考查标题含义。
根据④段“刘娃子,人在号在,号在阵地在。冲锋的时候,你要把军号吹得响亮响亮的,吹出咱们的气势,吹出咱们的威风”、⑥段“刘娃子吹响了冲锋号,战士们在高昂的号声中上好刺刀,跃出战壕,猛扑向敌人,犹如猛虎下山,又仿佛长剑出鞘”和⑨段“把冲锋号吹起来,人在号在,号在阵地在,信心在,胜利就在”可知,“号魂”体现了战士们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奋勇杀敌、守护阵地的信念;
根据⑨段“当年那不可一世的小鬼子都被我们打回老家了,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 再次吹响了军号,这号声就像指挥着千军万马的战旗,就像永不言败的勇士曲,透着坚毅,有股拼劲,与开荒机器的轰鸣声、劳作时的吆喝声汇成一曲欢歌”可知,“号魂”体现了乡亲们建设家乡的坚毅、拼搏的品质;
根据⑩段“一代代的刘家坳人,就这样听着老刘的故事长大,有的上了大学,有的参了军,有的外出打拼,但老刘的故事仍时刻滋养着他们的心灵,促使他们磨砺意志,战胜困难,一个个成为行业的翘楚”可知,“号魂”是温养着一代代刘家坳人的心灵,激励了一代代刘家坳人磨砺意志、战胜国难、成家立业的精神信念;
根据 段“儿子刘大柱见了,悄悄地处置了省城的企业,带着资金回到了家乡,吹响了新时代脱贫致富的军号。一批走出刘家坳的青年回乡办起了乡村合作企业, 大柱说,唤他们回来的是那军号的声音,在他们心里,军号是有灵魂的”可知,“号魂”是激励走出刘家坳的青年回乡建设家乡,在新时代带领家乡人们脱贫致富的精神名片。
考向3:结尾句段的作用
完成下面的问题。
让我抱抱你
郑玉超
①小时候家里穷,揭不开锅,他很瘦。母亲去世早,父亲独自拉扯他,很不容易。见他身子单薄,父亲很心疼,常会说,儿子,让我抱抱你。每一回,他都很听话,让父亲抱。每一回,父亲都能轻轻将他抱起。父亲心底满是酸涩,觉得自己没本事,不能让儿子长得壮实,哪怕就胖一点点。
②每到夏秋时节,父亲就光着胳膊,去沟渠里摸些河蚌和田螺。父亲常笑逐颜开,带回一篓的战果。一次,他用小手,为父亲拭去脸上的汗水,手指不小心沾到了自己的舌头,咦,父亲的汗水好咸。
③父亲将河蚌、田螺洗净,放到锅里煮,剔出肉,洗净,再加佐料,清炒。油水虽少,可在他看来却是道不可多得的荤菜,是美味佳肴。
④他吃得很尽兴。见父亲没动筷,他很好奇:“爸爸,很好吃呢!你不喜欢?”父亲笑笑说:“我不爱吃,盆里还有好多呢。我要是喜欢,能舍得拿到集市上去卖?”怕儿子不信,父亲又道:“你看我这身板,不能再吃了,要是胖了,动作会慢,还没有河蚌田螺快,就捉不到它们了。”
⑤边说,父亲边张开嘴巴,舌头一伸一缩,学着河蚌,慢慢走动。【A】他笑出了眼泪,觉得父亲比戏台上的人还厉害。他忽然想到,父亲现在是只河蚌了,当然不爱吃河蚌了,天底下,哪有河蚌吃河蚌的道理呢?不过,他可没有想到父亲这只河蚌为什么会亲手捉河蚌。
⑥渐渐地,他长大了,小学、中学、大学,一直到博士毕业,他留在了大城市工作。
⑦几年之后,他有了自己的公司,在城里又有了自己的房子。他常回老家,想将父亲接到城里。父亲死活不同意,说,农村山好,水好,总之,一切都好。父亲听人说过,城里人不容易,吃的穿的,不知比农村贵多少倍。何况,儿子开公司没几年,钱得算计着,得花在刀刃上。
⑧每一回,父亲都有自己的理由;每一回,他都自信而来,失望而归。这一回,他决定不听父亲的,硬生生将父亲接到了城里。
⑨宽敞的客厅里,父亲局促地站在里面,显得很瘦小。望着父亲清癯的脸庞,他心底一阵疼。愣了会,他突然张开手臂,说:“爸爸,让我抱抱你。”
⑩父亲怔怔的,有点恍惚,一时没明白儿子的话。他快步走到父亲身边,说,抱抱你。父亲的脸倏忽红了,像一块酱紫色的布。父亲不好意思地躲闪。
父亲终究禁不起他的恳求,红着脸,让他抱。他没费多大劲,就将父亲抱离了地面。父亲轻飘飘的,像是空气。“爸,你怎么这么轻?”他轻声问,眼前一片模糊。父亲笑,说:“人老了,哪有不变轻的?”“我去集市上,买点鱼虾回来做给你吃。”他说。
父亲眼睛躲闪着,又笑:“我从不爱吃那些东西,连田螺河蚌都不吃,你忘了?”他心里疼得慌,央求道:“爸,那我就带你出去吃点好的。”
父亲咧开大嘴——他看到父亲的牙齿又掉了两颗——笑着说:“吃好的容易发胖,走起路来艰难,你没看到老家你大伯胖到啥程度了,走几步路,都气喘吁吁。”
怕儿子不信,父亲便学着自己兄弟的样子,身体弯曲着,夸张地摆着双臂,喘着粗气,蹒跚而行。可父亲一点也不胖,相反,瘦削得像深秋里的柴火。看着父亲笨拙地模仿,【B】他笑出了眼泪,泪水流到嘴里,咸咸的,就像当年父亲脸上的汗水。
他知道,父亲撒了谎。小时候,他曾不止一次无意中发现,父亲躲在黑乎乎的灶房里,偷偷地吃他剩下的河蚌田螺,津津有味。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0.请用简明的话概括文中“抱抱”的情节。
11.第⑤段和 段父亲进行了两次模仿,“他”都笑出了眼泪。请简要分析他两次“流泪”的原因。
12.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父亲的脸倏忽红了,像一块酱紫色的布。(从修辞角度赏析)
(2)父亲眼睛躲闪着,又笑:“我从不爱吃那些东西,连田螺河蚌都不吃,你忘了?”(从描写角度赏析)
13.★请结合全文分析最后一自然段的作用。
14.在本文中,“他”抱起了父亲;《散步》中,“我”背起了母亲。请根据下列链接材料,结合选文内容,探究这“一抱一背”的深刻内涵。(可从内容、情感、主旨等方面回答)
链接材料: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答案】10.父亲抱小时候单薄的儿子;成年的儿子抱老而清癯的父亲。 11.第一次流泪是因为父亲模仿河蚌逼真有趣,逗乐了他,笑出了眼泪;第二次流泪是因为看到父亲为掩饰自己的话模仿大伯时笨拙衰老的样子,流下难过、心酸的眼泪。想到父亲一直以来省吃俭用,全心全意对自己的付出,流下感动、愧疚的眼泪。 12.(1)比喻,把父亲的脸比作酱紫色的布,生动形象地写出父亲脸红的特点,表现了父亲不好意思的心理。(2)神态(语言)描写,写出了父亲说谎的神态(骗儿子不吃鱼虾的理由),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 13.结构:补充交代了父亲“不爱吃田螺河蚌”的真相,照应前文,使情节更加完整,耐人寻味。内容:揭示了“我”第二次流泪的原因,丰富了人物形象,深化主旨,表现了年轻一代理解并回报父爱的深刻主题。 14.示例:本文中,他看到父亲瘦弱的身体,回忆起小时候抱他的情形,也想抱抱父亲;想关心和回报父亲;体现了他对父亲的感恩和爱。《散步》中,我在母亲过不去的地方背起她,去欣赏美丽的景色,是对母亲的关爱和孝敬;体现了我作为中年一代勇于承担责任,传承爱的主题。
【解析】1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根据文章第①段“见他身子单薄,父亲很心疼,常会说,儿子,让我抱抱你。每一回,他都很听话,让父亲抱”可知,小时候父亲总会抱起瘦弱单薄的儿子;
根据文章第⑨段“愣了会,他突然张开手臂,说:‘爸爸,让我抱抱你’”,第 段“他没费多大劲,就将父亲抱离了地面。父亲轻飘飘的,像是空气”可知,长大后的儿子抱起年老而清瘦的父亲后,一阵心疼。
1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从文中第⑤段中的“父亲边张开嘴巴,舌头一伸一缩,学着河蚌,慢慢走动。他笑出了眼泪,觉得父亲比戏台上的人还厉害”,可以看出他被父亲逼真有趣的动作惹得笑出了眼泪,是高兴的泪,从这里可以感受到虽然家里贫寒,但是父亲尽其所有地照顾儿子,让儿子感受到了父爱,有了一个幸福的家。
从第 段“看着父亲笨拙地模仿,他笑出了眼泪,泪水流到嘴里,咸咸的,就像当年父亲脸上的汗水”可知,他看着父亲夸张的动作,为了缓解尴尬,配合着父亲发笑,而且此时的儿子已经成年,体会到当年父亲对自己的爱,可以看出这是感动的泪,也表现出儿子对父亲的深深的爱。
12.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1)“像一块酱紫色的布”把父亲的脸比作一块酱紫色的布,这是比喻的修辞手法,联系第⑩段“父亲的脸倏忽红了”可知,这句话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父亲脸红的特点。联系第⑩段后句“父亲不好意思地躲闪”可知,表现了父亲不好意思的心理。
(2)“父亲眼睛躲闪着”是对父亲的神态描写。父亲说的话是对他的语言描写。联系第 段中的“小时候,他曾不止一次无意中发现,父亲躲在黑乎乎的灶房里,偷偷地吃他剩下的河蚌田螺,津津有味”可知,父亲说了谎,所以父亲的神态是说谎的神态。父亲骗儿子是为了让儿子多吃些,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无私的爱。
13.本题考查段落作用。
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
第 段中的“小时候,他曾不止一次无意中发现,父亲躲在黑乎乎的灶房里,偷偷地吃他剩下的河蚌田螺,津津有味”补充交代了父亲“不爱吃田螺河蚌”的真相,照应了第 段中的“父亲眼睛躲闪着,又笑:‘我从不爱吃那些东西,连田螺河蚌都不吃,你忘了?’”,使情节更加完整。耐人寻味。这是结构上的作用。
联系第 段中的“他笑出了眼泪,泪水流到嘴里,咸咸的,就像当年父亲脸上的汗水”可知,第 段从内容上交代了作者流泪的原因,是因为被无私的父爱感动。从而使父亲的形象更加高大。作者真正理解了父亲,疼惜父亲,所以才会把父亲接到城里,要抱抱父亲。表现了子女回报父爱的主题。
1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联系第⑨段中的“宽敞的客厅里,父亲局促地站在里面,显得很瘦小。望着父亲清癯的脸庞,他心底一阵疼。愣了会,他突然张开手臂,说:‘爸爸,让我抱抱你。’”可知,本文中,作者看到父亲瘦弱的身体,想到小时候父亲抱自己的情景,于是也想抱抱父亲。他是用这种方式表达对父亲的感激与疼惜。
联系材料中的“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可知,在母亲过不去的地方作者就背起她,是为了跨过障碍,去欣赏美丽的春景。这是对母亲的关爱与孝顺。我和妻子都是中年人了,上有老下有小,既要孝敬老人,又要关爱孩子。作者借自己背起母亲,妻子背起儿子,表现了中年人承担责任,传承爱与亲情的主题。
(2023·四川巴中·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让我抱抱你
郑玉超
①小时候家里穷,揭不开锅,他很瘦。母亲去世早,父亲独自拉扯他,很不容易。见他身子单薄,父亲很心疼,常会说,儿子,让我抱抱你。每一回,他都很听话,让父亲抱。每一回,父亲都能轻轻将他抱起。父亲心底满是酸涩,觉得自己没本事,不能让儿子长得壮实,哪怕就胖一点点。
②每到夏秋时节,父亲就光着胳膊,去沟渠里摸些河蚌和田螺。父亲常笑逐颜开,带回一篓的战果。一次,他用小手,为父亲拭去脸上的汗水,手指不小心沾到了自己的舌头,咦,父亲的汗水好咸。
③父亲将河蚌、田螺洗净,放到锅里煮,剔出肉,洗净,再加佐料,清炒。油水虽少,可在他看来却是道不可多得的荤菜,是美味佳肴。
④他吃得很尽兴。见父亲没动筷,他很好奇:“爸爸,很好吃呢!你不喜欢?”父亲笑笑,说:“我不爱吃,盆里还有好多呢。我要是喜欢,能舍得拿到集市上去卖?”怕儿子不信,父亲又道:“你看我这身板,不能再吃了,要是胖了,动作会慢,还没有河蚌田螺快,就捉不到它们了。”
⑤边说,父亲边张开嘴巴,舌头一伸一缩,学着河蚌,慢慢走动。他笑出了眼泪,觉得父亲比戏台上的人还厉害。他忽然想到,父亲现在是只河蚌了,当然不爱吃河蚌了,天底下,哪有河蚌吃河蚌的道理呢?不过,他可没有想到父亲这只河蚌为什么会亲手捉河蚌。
⑥渐渐地,他长大了,小学、中学、大学,一直到博士毕业,他留在了大城市工作。
⑦几年之后,他有了自己的公司,在城里又有了自己的房子。他常回老家,想将父亲接到城里。父亲死活不同意,说,农村山好,水好,总之,一切都好。父亲听人说过,城里人不容易,吃的穿的,不知比农村贵多少倍。何况,儿子开公司没几年,钱得算计着,得花在刀刃上。
⑧每一回,父亲都有自己的理由;每一回,他都自信而来,失望而归。这一回,他决定不听父亲的,硬生生将父亲接到了城里。
⑨宽敞的客厅里,父亲局促地站在里面,显得很瘦小。望着父亲清癯的脸庞,他心底一阵疼。愣了会,他突然张开手臂,说:“爸爸,让我抱抱你。”
⑩父亲怔怔的,有点恍惚,一时没明白儿子的话。他快步走到父亲身边,说,抱抱你。父亲的脸倏忽红了,像一块酱紫色的布。父亲不好意思地躲闪。
父亲终究禁不起他的恳求,红着脸,让他抱。他没费多大劲,就将父亲抱离了地面。父亲轻飘飘的,像是空气。“爸,你怎么这么轻?”他轻声问,眼前一片模糊。父亲笑,说:“人老了,哪有不变轻的?”“我去集市上,买点鱼虾回来做给你吃。”他说。
父亲眼睛躲闪着,又笑:“我从不爱吃那些东西,连田螺河蚌都不吃,你忘了?”他心里疼得慌,央求道:“爸,那我就带你出去吃点好的。”
父亲咧开大嘴——他看到父亲的牙齿又掉了两颗——笑着说:“吃好的容易发胖,走起路来艰难,你没看到老家你大伯胖到啥程度了,走几步路,都气喘吁吁。”
怕儿子不信,父亲便学着自己兄弟的样子,身体弯曲着,夸张地摆着双臂,喘着粗气,蹒跚而行。可父亲一点也不胖,相反,瘦削得像深秋里的柴火。看着父亲笨拙地模仿,他笑出了眼泪,泪水流到嘴里,咸咸的,就像当年父亲脸上的汗水。
他知道,父亲撒了谎。小时候,他曾不止一次无意中发现,父亲躲在黑乎乎的灶房里,偷偷地吃他剩下的河蚌田螺,津津有味。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5.第⑤段和 段父亲进行了两次模仿,“他”都笑出了眼泪,这两次“流泪”的原因相同吗?请简要分析。
16.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父亲的脸倏忽红了,像一块酱紫色的布。(从修辞角度赏析)
(2)父亲眼睛躲闪着,又笑:“我从不爱吃那些东西,连田螺河蚌都不吃,你忘了?”(从描写角度赏析)
17.★请结合全文分析最后一自然段的作用。
18.在本文中,“他”抱起了父亲;《散步》中,“我”背起了母亲。请根据下列链接材料,结合选文内容,探究这“一抱一背”的深刻内涵。(可从内容、情感、主旨等方面回答)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答案】15.不相同;第一次流泪是因为父亲模仿河蚌逼真有趣,逗乐了他,笑出了眼泪;第二次流泪是因为看到父亲为掩饰自己的话模仿大伯时笨拙衰老的样子,流下难过、心酸的眼泪。想到父亲一直以来省吃俭用,全心全意对自己的付出,流下感动、愧疚的眼泪。 16.(1)比喻,把父亲的脸比作酱紫色的布,生动形象地写出父亲脸红的特点,表现了父亲不好意思的心理。
(2)神态(语言)描写,写出了父亲说谎的神态(骗儿子不吃鱼虾的理由),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 17.结构:补充交代了父亲“不爱吃田螺河蚌”的真相,照应前文,使情节更加完整,耐人寻味。
内容:揭示了“我”第二次流泪的原因,丰富了人物形象,深化主旨,表现了年轻一代理解并回报父爱的深刻主题。 18.本文中,他看到父亲瘦弱的身体,回忆起小时候抱他的情形,也想抱抱父亲;想关心和回报父亲;体现了他对父亲的感恩和爱。《散步》中,我在母亲过不去的地方背起她,去欣赏美丽的景色,是对母亲的关爱和孝敬;体现了我作为中年一代勇于承担责任,传承爱的主题。
【解析】1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从文中第⑤段中的“父亲边张开嘴巴,舌头一伸一缩,学着河蚌,慢慢走动。他笑出了眼泪,觉得父亲比戏台,上的人还厉害”,可以看出他被父亲逼真有趣的动作惹得笑出了眼泪,是高兴的泪,从这里可以感受到虽然家里贫寒,但是父亲尽其所有地照顾儿子,让儿子感受到了父爱,有了一个幸福的家。
从第 段“看着父亲笨拙地模仿,他笑出了眼泪,泪水流到嘴里,咸咸的,就像当年父亲脸上的汗水”可知,他看着父亲夸张的动作,为了缓解尴尬,配合着父亲发笑,而且此时的儿子已经成年,体会到当年父亲对自己的爱,可以看出这是感动的泪,也表现出儿子对父亲的深深的爱。
16.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1)“像一块酱紫色的布”把父亲的脸比作一块酱紫色的布,这是比喻的修辞手法,联系“父亲的脸倏忽红了”可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父亲脸红的特点。联系后句“父亲不好意思地躲闪”可知,表现了父亲不好意思的心理。
(2)“父亲眼睛躲闪着”是对父亲的神态描写。父亲说的话是对他的语言描写。联系末段中的“小时候,他曾不止一次无意中发现,父亲躲在黑乎乎的灶房里,偷偷地吃他剩下的河蚌田螺,津津有味”可知,父亲说了谎,所以父亲的神态是说谎的神态。父亲骗儿子是为了让儿子多吃些,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
17.本题考查语段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
末段中的“小时候,他曾不止一次无意中发现,父亲躲在黑乎乎的灶房里,偷偷地吃他剩下的河蚌田螺,津津有味”补充交代了父亲“不爱吃田螺河蚌”的真相,照应了第 段中的“父亲眼睛躲闪着,又笑:‘我从不爱吃那些东西,连田螺河蚌都不吃,你忘了?’”,使情节更加完整。耐人寻味。这是结构上的作用。
联系前段中的“他笑出了眼泪,泪水流到嘴里,咸咸的,就像当年父亲脸上的汗水”可知,末段交代了作者流泪的原因,是因为被无私的父爱感动。从而使父亲的形象更加高大。作者真正理解了父亲,疼惜父亲,所以才会把父亲接到城里,要抱抱父亲。表现了子女回报父爱的主题。
18.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联系第⑨段中的“宽敞的客厅里,父亲局促地站在里面,显得很瘦小。望着父亲清癯的脸庞,他心底一阵疼。愣了会,他突然张开手臂,说:‘爸爸,让我抱抱你。’”可知,本文中,作者看到父亲瘦弱的身体,想到小时候父亲抱自己的情景,于是也想抱抱父亲。他是用这种方式表达对父亲的感激与疼惜。
联系材料中的“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可知,在母亲过不去的地方作者就背起她,是为了跨过障碍,去欣赏美丽的春景。这是对母亲的关爱与孝顺。我和妻子都是中年人了,上有老下有小,既要孝敬老人,又要关爱孩子。作者借自己背起母亲,妻子背起儿子,表现了中年人承担责任,传承爱与亲情的主题。
(2023·吉林长春·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顽童变成小书迷
叶辛
①我小时候,是个爱耍小聪明、爱逞强的调皮鬼。别人不敢往楠竹竿的顶上爬,我能爬上去,还往下做鬼脸;别人不敢从丈来高的围墙上往下跳,我敢跳下来,明明脚板心好痛,我还嘻嘻笑;下一节课的时候,我经常在偷偷地做上一节课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等到放了学,我把家庭作业做完了,于是就拉着没做作业的同学一起去玩。
②童年时代,我跟好多在上海弄堂里长大的孩子一样,打弹子,飞香烟牌子,打康乐球,抽转轴儿,滚铁环……哪样不玩啊!光是这样玩玩也不够味儿,我经常想新花样,不是到绍兴路上那不花钱的小花园去玩“官兵捉强盗”,就是穿过襄阳南路或岳阳路,到肇嘉浜去摸螃蟹、捉小鱼,我小时候的肇嘉浜,不是现在绿荫成林、平整光洁的花园马路,而是一条臭水浜。有一次,妈妈刚给我换上了一身新衣服、一双新布鞋,我到肇家浜去捉小鱼,半个身子陷进了稀烂的泥污中,怎么挣扎也起不来,吓得我哇啦哇啦直哭。同去的小伙伴也吓得尖声怪叫。幸好有个过路的叔叔跑了过来,使劲把我从污泥坑中拔了出来。我一身新衣服糊满了泥巴不说,第一天刚上脚的新布鞋,陷在污泥中,再也无法拿回来了。我光着脚,穿着一身臭气熏鼻子的新衣服,直到黄昏也不敢回家里去……贪玩、爱耍、好逞强、好出鬼点子,这么发展下去的话,长大了会变成个什么样子……
③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一本《儿童时代》,这本有字有画的书,很快吸引了我,里面的小故事、寓言、猜谜语、小游戏,还有念起来朗朗上口的小诗,比我那调皮捣蛋的生活有趣多了。比我们那条长长的弄堂,比弄堂外灰白色的柏油马路,也有趣多了,我读了一本又一本,还津津有味地学着做《儿童时代》上刊登的小游戏,挖空心思猜着那上面的谜语,从这本薄薄的书上,我知道了世界上有高山、大海、冰川。后来,老师每个星期的周会课,给我们讲《我的一家》的故事。每次她讲的时候,都拿着书,我以为她那本书里一定有许多的彩色画和插图,可仰着脸瞅了半天,我发现那书上光是一行行的字。老师每个星期讲一节课的速度,我忍受不了,就省下零用钱,也去买了一本《我的一家》,放学回到家,不管能不能把字认完全,连读带猜,把一本书全翻完了。嗬,原来书里面有这么多吸引人的东西呢!读了这一本书,我又开始寻找另外一本。
④就这样,书籍给我打开了通向生活的门户。每读到一本好书,我总是又惊喜、又震动,读完了,还兴致勃勃地给小伙伴讲呢!书本以它壮丽绚烂的境界给我描绘了一幅又一幅图画,给我叙述了一个又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它逐渐深深地吸引了我,我的空余时间,差不多都扑到书本上去了。爱上了书,弄堂里小伙伴们的喧哗声我听不见了,滚铁环、踢足球的声响也不会惹得我心痒了。
⑤随着日子的过去,书越读越多,差不多已经脱离了顽童行列的我,开始变得好幻想起来了。
⑥在儿童时代的这一时期,我做过多少幻想的梦啊。读了描写天空生活的书,我想着长大了当一个飞行员;读了描写大海生活的书,我立志要当一个体魄强壮的海员;读了描写战争的书,我又想着该当一名司令员……所有的梦都像肥皂泡那样一个一个破灭了,在读过高尔基的小说《童年》之后,我沉浸在他所描绘的生活中,第一次想到写书的人,第一次注意到写书的人是很了不起的。你看这个耸起额头的外国老头儿,他写了书,能感动我这个中国小孩子呢。当我仔细端详书的封面上这个外国老头儿的相貌时,我突然觉得,我在哪儿见过这个人。想了半天,总算给我想起来了,在少年宫的阅览室里,这个人的像画得老大,和鲁迅的像挂在一起。
⑦从那以后,我开始想到,我长大了,也要当一个写书的人,也要去感动那些读我的书的小孩子。这个愿望,我没有说出来,把它埋在心底。
⑧这又是一个“梦”。可这个梦老在做着,我知道,要叫这个“梦”变成现实,就得用功学习,认真读书,读大量的书。于是,我从感兴趣读书,变为自觉自愿地读书。而且每一本我都读得很细致、很认真,还悄悄记下读书的笔记。书已经成了我儿童时代最好的朋友。这么一来,岂止是我的小伙伴,连我家里的人、我的班主任老师,他们都说:“顽童变成了小书迷、书呆子!“
⑨今天,我小时候的“梦”成了现实,我也变成了一个写书的人。这可不是孙悟空眨眨眼那么快就能变个老婆婆出来的。只有我最清楚,小时候读了那么多书,对我的帮助有多大。十年动乱期间,在农村插队落户的知识青年的生活条件很差,我周围没有一点儿学习空气……我觉得,不能让光阴这么白白地虚耗过去,得像我小时候所看的书中写的那样,抓紧时间学习写作,绝不能半途而废,我还要叫小时候的“梦”变成现实呢。是书,给了我这么大的精神力量,努力摆脱环境的影响,不怕困难,不畏挫折,百折不挠地学习着创作,争取做一个写书的人。
⑩我绝不是要小朋友们都去当书迷,长大当作家,仅仅只想说,多读书,读好书,对我们的成长是会有良好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的,愿小朋友们学做一个正直诚实的孩子,愿书本开阔你的眼界,陶冶你的精神,长大了做一个对祖国有贡献的人!
19.★分析文章开头①②两段的作用。
20.阅读③~⑧段,概括“我”是如何由顽童一步步变成小书迷的?
21.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
这可不是孙悟空眨眨眼那么快就能变个老婆婆出来的。
22.“我”为什么要跟小朋友们分享“我”的经历?
23.作者说,“每一本我都读得很细致、很认真,还悄悄记下读书的笔记”。请你写出这样读书的好处。
【答案】19.内容上:写自己童年时期的顽皮,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与后文“我”沉迷读书形成对比,突出读书对“我”的影响之大。结构上:引出下文对“我”的变化的描写,照应标题“顽童”的形象。 20.偶然看到《儿童时代》,被书中的字画所吸引,逐渐培养了对阅读的兴趣;书籍给“我”打开了通向生活的门户,会被书中的故事情节所吸引,逐渐提高了对阅读的热情;书阅读越多,脱离顽童行列,做过幻想的梦,沉溺于文学世界;为了长大以后能当写书人,自觉读书,用功学习,变成小书迷,书呆子。
21.孙悟空会七十二变,眨眨眼表格老婆婆是瞬间的事情,但是小时候的“梦”变成今天的现实,却不是瞬间的事情,而是经过了长时间的刻苦努力才得以实现。告诉我们要想实现自己的梦想,就需要持续不断地付诸努力。 22.“我”曾经是一个小顽童,但是在书籍的影响下,在自己不断的努力下最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了一名作家,旨在告诉小朋友们不要在意自己曾经是怎样的,也不要去妄自菲薄,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多读书,读好书,它对我们的成长是会有良好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的,自己的梦想也终有一天会实现。
23.有利于了解清楚书本中的故事情节,培养自己的读书兴趣;有利于自己对书本的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有利于通过笔记去引发一些新的思考;有利于拓展自己的文学积累。
【解析】19.本题考查句作用分析。
根据第①段“我小时候,是个爱耍小聪明、爱逞强的调皮鬼”,第②段“哪样不玩啊!光是这样玩玩也不够味儿,我经常想新花样”可知,开头两段在内容上交代了作者童年时期的特点:顽皮、爱逞强、贪玩,能够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结合第⑧段“顽童变成了小书迷、书呆子”可知,开头两段和后文作者变成小书迷的情节形成对比,突出读书对作者的影响之大;
结构上:文章标题为“顽童变成小书迷”,开头两段交代作者的顽童想象,正好和标题照应;结合第②段“贪玩、爱耍、好逞强、好出鬼点子,这么发展下去的话,长大了会变成个什么样子”可知,此两段还可以引出下文对作者成长变化的描写。
2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根据第③段“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一本《儿童时代》,这本有字有画的书,很快吸引了我……比我那调皮捣蛋的生活有趣多了”可知,作者被《儿童时代》这本书里面的字画所吸引,觉得比自己调皮捣蛋的生活有趣多了,由此开始被书本吸引,产生阅读兴趣;
根据第④段“就这样,书籍给我打开了通向生活的门户。每读到一本好书,我总是又惊喜、又震动,读完了,还兴致勃勃地给小伙伴讲呢”“书本以它壮丽绚烂的境界给我描绘了一幅又一幅图画,给我叙述了一个又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它逐渐深深地吸引了我,我的空余时间,差不多都扑到书本上去了”可知,书籍给我打开了通向生活的门户,慢慢地被书中的故事所吸引,逐渐提高了附属的兴趣,爱上了读书;
根据第⑤段“书越读越多,差不多已经脱离了顽童行列的我,开始变得好幻想起来了”第⑥段“在儿童时代的这一时期,我做过多少幻想的梦啊”可知,作者读的书籍越来越多,不仅沉溺于文字,更沉溺书中的情节带给他的无限广阔的想象,沉溺于文学世界;
根据第⑧段“于是,我从感兴趣读书,变为自觉自愿地读书。而且每一本我都读得很细致、很认真,还悄悄记下读书的笔记……顽童变成了小书迷、书呆子”可知,作者为了实现童年的梦想,自觉自愿读书,认真细致读书,还及时做读书笔记,最终变成了小书迷。
21.本题考查句子含义。
画线句中“不是孙悟空眨眨眼那么快”说明所需要的时间不是很短暂的,结合前文“今天,我小时候的‘梦’成了现实,我也变成了一个写书的人”可知,作者意在表明要让自己的梦想成为现实,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再结合后文“抓紧时间学习写作,绝不能半途而废”“不怕困难,不畏挫折,百折不挠地学习着创作”可知,要实现自己的梦想就要持续不断的付出努力,百折不挠地读书学习,慢慢地充实自己。
22.本题考查文章信息筛选。
根据第①段“我小时候,是个爱耍小聪明、爱逞强的调皮鬼”,第②段“贪玩、爱耍、好逞强、好出鬼点子,这么发展下去的话,长大了会变成个什么样子”,第⑨段“今天,我小时候的‘梦’成了现实,我也变成了一个写书的人”“只有我最清楚,小时候读了那么多书,对我的帮助有多大”,第⑩段“多读书,读好书,对我们的成长是会有良好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的”等内容可知,作者小时候也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小顽童,但是在与书本结缘之后,在自己持续不断的努力之后也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了一位作家。作者给小朋友们分享自己的故事一方面要告诉小朋友:“多读书,读好书,对我们的成长是会有良好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的”;另一方面也是要让小朋友知道,曾经的自己怎么样不重要,关键是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有了梦想,有了目标之后,就朝着梦想持续不断地付出努力,总有一天自己的梦想会实现。
23.本题考查作用分析。开放性题目,结合句中“很细致、很认真”“记下读书的笔记”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读书细致认真,有利于深入了解文章内容,清楚故事情节,理清文章脉络,更好地培养阅读兴趣。只有被深深吸引了,才会有不断去读的欲望;“记下读书的笔记”可以及时把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便于捕捉那稍纵即逝的灵感,同时也便于后期读到一些相关的内容进行对比分析,让自己产生一些新的思考,从而不断地锻炼自己的思维力。
(2023·江苏镇江·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形象
李文亮
①我把小蓝车靠在岗楼的栏杆上,从光中掏出一物,伸向配钥匙的师傅:“配把这样的钥匙,多少钱?”师傅只扫了一眼:“15块。”亏得我是有备而来的,不然还会像上次那样惊呼,前些天,在上个路口我也曾这样问过一位配钥匙的师傅,答案是“20块”,当时我便惊呼起来:“配一把钥匙怎么能要20块呢?”
②看着配钥匙的师傅,我随口问道:“能不能便宜点?”这句话已是我的口头禅了,在市场买菜时要说,在网上购物时要说,就连有次坐同事的车被警察拦下要被罚款,我也这样对警察说。然而这口头禅往往收不到什么效果,对此,商户总要诉苦说:我们这也赚不了多少钱;而警察则是微微一笑,和蔼地告诉我:这罚款不是交给我个人的,咱不搞价。
③这位配钥匙的师傅抬头看了看我,笑着说:啥有啥的行情。那语气,似乎显出我的还价有多么无知与鲁莽。我便有些尴尬了,故作旷达状:“配吧配吧,15块就15块,无所谓。”其实我在心里盘算了,即使再往前骑10个岗楼,也不可能遇到10块钱配钥匙的摊主——当然,这10块钱对于我也不算小数目了,这已经是我吃一顿午餐的价钱,那种大碗的刀削面,特解馋!
④师傅接过要配的钥匙,便向墙根的机器走去。我有了闲暇,就注意起这摊子来:“配钥匙”“修自行车”“修鞋”“修拉链”,几块牌子竖在那里,这师傅看来厉害着呢,就像我在学校一样,既能教体育又会修电脑。配钥匙摊位的旁边半蹲着个女中学生,地上还躺着一辆自行车。我便又有些不安了,似乎当老师的却插了学生的队,不过还好,那女孩像在嘟囔外语,没顾上看我。
⑤师傅在操作那机器时,兜中的电话响了,师傅掏出电话问:“谁啊?”师傅这手机开的是免提,我在旁边也听到了,电话那头要找刚才打电话的女孩子。那女孩正要过来接听,师傅却回答:“人民医院岗楼,建设银行底下。”随即便挂断了电话。我有些恼这师傅了,为啥不让孩子跟妈妈说句话?这么冷的天。看这孩子的红色校服,我又想起了自己的女儿和自己教的学生。这时,手机上的时间催促我:已经下午两点多了,各学校早已闭了门、上开课了。我也只向校长请了半小时的假,不然的话,我也不会厚着脸皮和那孩子抢时间——孔融四岁能让梨,40岁的我常常声情并茂地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讲这故事。
⑥钥匙快配好了,衣着朴实甚至接近寒碜的孩子的母亲也赶了过来。地上躺的自行车我在车行看过的,也就二三百块钱的样子,现在街上的学生很少骑这种自行车了,尤其是中学生,那红的绿的白的黑的山地车、公路车,总一闪一闪地从面前疾驶而过,好几次晃得我差点儿从车上跳了下来。
⑦师傅吹拂着钥匙上沾着的钢屑,金灿灿的。看着辛苦的师傅、想到自己的职业,我忽又埋怨起自己来,这么冷的天,师傅在户外冰凉的机器上手套也不戴就给我配钥匙,我还要因为几块钱跟人家搞价,枉自还算是个读书人,这形象光辉吗?我在心里又埋怨起自己来。
⑧师傅给那母女介绍车胎的情况:换普通的车胎需要多少钱,换好点的车胎需要多少钱。那孩子始终没说一句话,只是一边听着母亲和师傅的对话,一边仍然在嘟囔着外语。母亲说,换条最便宜的吧。师傅说,最便宜的那种车胎跟牛皮纸一样薄,不经磨,三天两头要补胎。母亲想了想,说,那也换最便宜的吧。旁边的孩子还是没说一句话,她的脸红红的,不知是不是冻的缘故。
⑨我问师傅,你这里最好的车胎价钱是多少?师傅说,30块。我掏出手机直接扫了45块钱,告诉师傅,给孩子换条最好的车胎吧,安全。随即我看了看手机上的时间,跨上共享单车,回头对孩子大声说:到学校,不能迟到。
⑩这声音,不知是说给我自己的,还是说给那孩子的。
(选自2023年3月31日《山西日报》)
24.下列事件让“我”觉得自己形象不够“光辉”。请根据提示,补全相关内容。
①明明配钥匙的价格够便宜了,“我”却还要随口跟人家还价。
②明明知道15块已是最低价,“我”却 。
③明明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过孔融让梨的故事,“我”却 。
④明明师傅配钥匙这么辛苦,“我”却 。
25.★第②段中的插叙有怎样的作用?
26.第⑥段为什么要列举自行车的颜色和种类?
27.文章最后说:“这声音,不知是说给我自己的,还是说给那孩子的。”你认为是说给谁的?为什么?
28.文中“我”直接为女孩买最好车胎之举,虽有点出人意料,但在情理之中。请简述理由。
【答案】24. ②还在心里盘算着(或写出盘算的具体内容)。 ③还厚着脸皮和那孩子抢时间。 ④还要因为几块钱跟人家搞价。(意思对即可) 25.列举事例表明“能不能便宜点”这句话已是我的口头禅了(或“讨价还价,斤斤计较已经成为‘我’的习惯行为”),暗示自己已沾染市侩气,却并没察觉,为后面形象意识的觉醒作了铺垫(或“与后面形象的转变形成对比”)。(意思对即可) 26.表明中学生物质条件普遍较好,突出小女孩家境贫寒,引发“我”的同情,为下文“我”给女孩买最好车胎作铺垫。(意思对即可) 27.“到学校,不能迟到。”这既是学生,也是教师的纪律,因此是说给自己和孩子的,关心学生既是教师的本职,同时也是告诫自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形象,不断向上向善。(若只答“给学生”或“给自己”,并说出理由,意思对即可) 28.虽然讨价还价已成习惯,但看到师傅工作如此辛苦,“我”却还要搞价,产生了“读书人”的羞耻之感,女孩的校服让“我”想起自己的女儿和学生,做家长的关爱之情与做教师的责任感油然而生,心生同情、慷慨解囊就在情理之中了。(意思对即可)
【解析】2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第一空,根据提示“明明知道15块已是最低价”定位第③段,由第③段关键句“其实我在心里盘算了,即便再往前骑10个岗楼,也不可能遇到10块钱配钥匙的摊主——当然,这10块钱对于我也不算小数目了,这已经是我吃一顿午餐的价钱,那种大碗的刀削面,特解馋”可确定答案:还在心里盘算着。
第二空,根据提示“明明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定位第⑤段,由第⑤段关键句“我也只向校长请了半小时的假,不然的话,我也不会厚着脸皮和那孩子抢时间——孔融四岁能让梨,40岁的我常常声情并茂地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讲这故事”可确定答案:还厚着脸皮和那孩子抢时间。
第三空,根据提示“明明师傅配钥匙这么辛苦”定位第⑦段,由第⑦段关键句“看着辛苦的师傅、想到自己的职业,我忽又埋怨起自己来,这么冷的天,师傅在户外冰凉的机器上手套也不戴就给我配钥匙,我还要因为几块钱跟人家搞价,枉自还算是个读书人,这形象光辉吗?我在心里又埋怨起自己来”可确定答案:还要因为几块钱跟人家搞价。
25.本题考查插叙的作用。根据第②段“这句话已是我的口头禅了,在市场买菜时要说,在网上购物时要说,就连有次坐同事的车被警察拦下要被罚款,我也这样对警察说。然而这口头禅往往收不到什么效果,对此,商户总要诉苦说:我们这也赚不了多少钱;而警察则是微微一笑,和蔼地告诉我:这罚款不是交给我个人的,咱不搞价”可知,插叙过往在各种场合,我经常说“能不能便宜点”这句话,证明遇事讨价还价、斤斤计较是“我”的习惯,对此“我”早已习以为常,并不没有觉察到它的坏处。这为下文“我”意识觉醒并产生了“读书人”的羞耻之感做铺垫。
2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由第⑥段“现在街上的学生很少骑这种自行车了,尤其是中学生,那红的绿的白的黑的山地车、公路车,总一闪一闪地从面前疾驶而过,好几次晃得我差点儿从车上跳了下来”可知,这说明按照现在的物质生活水平,中学生普遍具有较好的生活条件,不在乎这种便宜简陋的自行车,与“衣着朴实甚至接近寒碜的孩子”形成对比,引出下文第⑦段“我忽又埋怨起自己来”与第⑨段“我掏出手机直接扫了45块钱,告诉师傅,给孩子换条最好的车胎吧”的内容,推动情节的发展。
27.本题考查对词句的理解与分析。
由第⑦段“看着辛苦的师傅、想到自己的职业,我忽又埋怨起自己来,这么冷的天,师傅在户外冰凉的机器上手套也不戴就给我配钥匙,我还要因为几块钱跟人家搞价,枉自还算是个读书人,这形象光辉吗?我在心里又埋怨起自己来”和第⑨段“我掏出手机直接扫了45块钱,告诉师傅,给孩子换条最好的车胎吧,安全”可知,此时的我已经意识觉醒,认识到作为教师,应该自己的素养和纪律意识,要对得起教师这份职业与光辉形象,同时关心学生也是教师的本职工作,因此,这句话即是在提醒那孩子,也是在告诫自己。
28.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和情节评析。
根据第⑦段“看着辛苦的师傅、想到自己的职业,我忽又埋怨起自己来,这么冷的天,师傅在户外冰凉的机器上手套也不戴就给我配钥匙,我还要因为几块钱跟人家搞价,枉自还算是个读书人,这形象光辉吗?我在心里又埋怨起自己来”可知,虽然讨价还价已成习惯,但看到师傅工作如此辛苦,“我”却还要搞价,内心开始不断自责与埋怨;根据第⑤段“这么冷的天。看这孩子的红色校服,我又想起了自己的女儿和自己教的学生”可知,女孩的校服让“我”想起自己的女儿和学生,作为家长和教师的双重身份,让“我”心生同情,故直接为女孩买最好车胎之举就在情理之中。
(2022·广西桂林·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盛开的君子兰
刘建春
①今年的春天来得早。刚步入3月,连日来风和日丽,催开了楼下花圃里各种花。
②一日,给阳台上的花草浇水,发现长了5年的君子兰突然冒出好几个花骨朵,它们被12片绿叶紧紧簇拥着,像襁褓中的婴儿,酣然沉睡。我好一阵兴奋,多年的辛勤培育终于要有结果了。
③当12个细小的花骨朵逐渐冲出绿叶的怀抱,把自己亮丽地展现在阳光下时,我开始数着日子,期盼着花开的那一天。5天后,6个花骨朵脱颖而出,红艳饱满。8天后,中间那朵率先绽放,宛如一顶美丽的桂冠,端庄秀逸,落落大方。9天后,另外5个花苞相继绽开。12天后,余下的6个花苞全都灿然开放,像凌波仙子,风姿绰约,亭亭玉立,把不大的阳台装点得春意盎然。
④12片绿叶簇拥着12朵花,寓意着一年12个月有着圆满的年轮,怎不令人欣喜不已!我第一时间想到要把这好消息告诉送我君子兰的张老师。
⑤5年前一个夏日的傍晚,我在楼下小区散步,偶见家住5楼的从中学退休的张老师正在小区的花圃里侍弄10多盆君子兰。这些君子兰大都叶片细小,而且都只有五六片,好像是刚长出的幼苗,青翠欲滴。我很喜欢君子兰,它是花丛中的谦谦君子,极富灵性,且有着吉祥、幸福、美满的寓意。一友人曾赞之曰“不染浮尘贵自尊,秉厚德馨君子度”。
⑥我冒昧地向张老师索要:“张老师,能不能送我一盆君子兰,我拿回去自己种。”张老师略一沉吟,欣然答应,他把有6片叶子的一盆君子兰送给我:“要注意浇水,不要枯萎了。如果遇见叶斑病,一定要及时施肥,对症下药。”
⑦几年过去,君子兰叶子长到9片,期间,有片叶子的根茎枯黄了,我只好剪掉。没想到几天后,又一片青绿的新叶从根系里冒出来。我高兴地继续浇水。不久,又长出两片新叶。现在共有12片叶子,每片叶子都厚实光滑,如碧玉琢成,直立似剑,一派勃勃生机。
⑧去年我外出避暑一个多月,回来后,只见君子兰叶子焉黄,奄奄一息。我赶紧让干透的泥上浸满清水,再轻轻把清水浇洒在叶片上。不几日,君子兰又鲜活起来,每一片叶子都郁郁青青。
⑨今年2月初,我下楼漫步,见张老师又在花圃里侍弄花草。我只看见一盆君子兰,又新增加了几盆紫罗兰。“那些君子兰怎么都不见了?”我疑惑。张老师淡然道:“都送给楼上楼下的邻居了。疫情期间不能出去,在家养养花也很好,既避免了出去可能被感染,又居家修身养性。”
⑩我家的君子兰开花后,我找过张老师好几次,可一直没找到他。一天,我下楼遇见物管的陈师傅,他告诉我,张老师2月底就回贵州大山老家去了。他把5年前种下的最后一盆君子兰带给他年轻时支教的小学校,说今年君子兰肯定会开花,他要让孩子们在盛开的君子兰前开心快乐!
我只能托春风把君子兰盛开的喜讯带到贵州大山深处的小学校:张老师,你送我的君子兰历经5年寒冬腊月、炎炎酷暑,恪守其坚韧和高洁的秉性,在这3月傲然绽放,这是报春的花啊。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29.文中“张老师”的身上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30.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在A、B两句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
A.刚步入3月,连日来风和日丽,催开了楼下花圃里各种花。
B.现在共有12片叶子,每片叶子都厚实光滑,如碧玉球成,直立似剑,一派勃勃生机。
(2)★分析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
31.本文题为“盛开的君子兰”,为什么多次写到“张老师”?
32.“一箭兰花万首诗”,请你依据君子兰的气质特点,发挥想象,创作一首咏“兰”小诗,赠送给“张老师”。(分行写下来,不超过六行)
【答案】29.热爱生活,善良(和善),对人友善(友爱、友好),乐于助人,有社会责任感等。(写出任意两点) 30.(1)选(A)句,赏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春天人的动作和情感,生动形象地写出随着天气晴好,各种花竞相开放的情景,“催”给人一种急切、欢快的感觉。
选(B)句,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叶子比作碧玉雕琢的宝剑,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叶片厚实,色泽光亮,姿态挺拔的特点,表现君子兰旺盛的生命力,表达作者的珍爱(喜爱)之情。
(2)承上启下,抒发感情,引出养兰经历(故事)。 31.君子兰是明线,张老师的精神品质是暗线。故事因张老师送君子兰而展开。借物喻人,深化主旨,热情赞美了张老师。 32.从想象合理、体现事物特征、表达顺畅等方面作答即可。
【解析】29.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根据第⑤段中的“偶见家住5楼的从中学退休的张老师正在小区的花圃里侍弄10多盆君子兰。这些君子兰大都叶片细小,而且都只有五六片,好像是刚长出的幼苗,青翠欲滴”可得:热爱生活。
根据第⑥段中的“张老师略一沉吟,欣然答应,他把有6片叶子的一盆君子兰送给我”可得:对人友善。
根据第⑨段中的“都送给楼上楼下的邻居了。疫情期间不能出去,在家养养花也很好,既避免了出去可能被感染,又居家修身养性”可得:乐于助人。
根据第⑩段中的“他把5年前种下的最后一盆君子兰带给他年轻时支教的小学校”可得:有社会责任感。
30.(1)考查语句赏析。
A.“催”字把春天人格化,写春天催促,使百花盛开,赋予春天以人的动作和情感,这是拟人的修辞。联系“风和日丽”和“各种花”可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春天天气转暖,各种花竞相开放的情景,表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催”还给有一种迫不及待,欢快无比的感觉。
B.把叶子比作碧玉雕琢的宝剑,这是比喻的修辞。联系句中的“每片叶子都厚实光滑”可知,此处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叶片厚实,色泽光亮,姿态挺拔的特点。联系“一派勃勃生机”可知,表现了君子兰旺盛的生命力。联系作者感情可知,表现了作者看到君子兰后的喜爱之情。
(2)考查分析语段作用。本段中的“12片绿叶簇拥着12朵花,寓意着一年12个月有着圆满的年轮,怎不令人欣喜不已”承接上文对于君子兰开花的描写。“我第一时间想到要把这好消息告诉送我君子兰的张老师”引出后文自己从张老师那里讨要来君子兰,悉心照顾的情节。所以本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31.考查赏析题目和文本内容。
读文可知,本文以“盛开的君子兰”为叙事的线索,描写了君子兰的盛开,回忆了张老师送自己君子兰,自己悉心照料,终于开花。疫情期间,张老师把君子兰送给邻居。张老师回到老家,把最后一盆君子兰送给了自己曾支教的学校。“君子兰”是明线。在叙事中,表现了张老师乐于助人,待人友善,富有社会责任感的精神品质,所以张老师的精神品质是文章的暗线。正是因为张老师送我君子兰,才有了一系列情节的发生。
联系末段中的“张老师,你送我的君子兰历经5年寒冬腊月、炎炎酷暑,恪守其坚韧和高洁的秉性,在这3月傲然绽放,这是报春的花啊”可知,作者运用象征的手法,以君子兰象征张老师,赞美了他坚韧和高洁的秉性。由物及人,深化了文章主题。
32.考查语言表达。开放类试题,言简意丰,表达对张老师的赞美之情即可。如:兰花美香自溢\开在春天里\带来春的色彩\引来歌和风\蘸墨风水皆入画。
(2023·浙江·模拟预测)
早安,绍兴
范玲玲
①一座城市的凌晨美,只有早起的人才会懂。
②凌晨三点,包子店开火,包子静静趴着等待上笼。油条抖擞着一身亮白,准备在油锅中涅槃,和豆浆相融在饥饿的肠胃里。天光隐晦的黎明,早餐店的一团橘黄直抵人心,虽然橘黄的灯光日渐稀少。
③从昏茫处,一个眯眼惺忪、衣衫蓬乱、风尘蚀脸的男人走了进来,就着烤烧饼的大炭炉坐了下来,要了本地的特色早餐,慢慢地吃将起来,好像他就在自家饭厅里,烤烧饼的女子是他的妻,他边吃边瞅,眼神一亮一亮的。或许他刚开长途车回来,或许他开长途车经过这个小城,他要用一口热粥一个烧饼热热被夜寒荒路浸淫的身子。
④凌晨六点,夜店、工上班的人回家了。他们等在公交车站,侧坐的剪影有些慵懒,突然抬起头来,看着想象中的公交车,眼睛里燃起一簇火焰。眼神的余光掠过对面的早餐店,便有些恍惚起来。有一碗霉干菜蒸肉等在灯下,有一锅小米南瓜粥热在灶上。他们上班的地方在城郊接合部,暗影中有一丝光在积聚能量,有人的地方就有吃,幸福从肠胃开始荡漾。
⑤公交车司机的手边搁着几个包子,冒出的热气使司机的脸有些神秘。包子像悄悄话,一路上,让他尽情地看,肚子里满满当当的。
⑥最早起的是清道夫。他们给城市洗脸,一把扫帚,一只畚箕,没有那么多的讲究。他们要在天亮前清扫结束,但不着急,城里人开始懂得道路也是身体发肤,得常常伺候着。清扫结束,他还可以坐在干净得像自家床的路边,看几眼凌晨的城市。七点以后,如山的垃圾将被机器处理干净,城市会保持一整天的贞节,而他将在人们看到之前,帮助城市清除污秽,恢复纯洁。清道夫呼吸着凌晨新鲜清冽的空气,感慨着这新的一天是多么神圣啊!
⑦交通协管员站在寒风中,粗硬的工作服抖擞地挺立着。协管员看着日日经过的早起人,随意地拉着家常。举起又放下的小红旗,尖着嗓子唱歌的哨子,像是在给小城举行某种仪式,我愿意称他们为“升太阳的人”。他们总是面朝东方站着,太阳微红着脸一抖一抖地往上跳着,直到把地球染成金黄。
⑧上学的孩子都出来了。从映着晨曦的灯光走向每一所神圣的学校。我见过一个孩子,安安静静地走着,好像一直在专心思考一个问题,我见他经过一个一个学校,突然他转头跑动起来,脚步像踩在命运之石上,当他终于随着晨间曲跑进学校时,我也松了一口气。我也见过一个孩子,双脚摩挲过每一条石板缝隙,仿佛在寻找出生时就丢失的东西。还有一个孩子,迎着曙光吹口哨,好像尽力捕捉某个神谕般的音符,他紧皱的眉头使他像个活了一万年的哲人。
⑨他们要赶去的地方是尘世的教堂,是要用迎接黎明的心情才能匹配的。他们可以用一生走完这条路,也可以在教堂里待一生,当然,也可以用一生创造一个新教堂。
⑩我梦想过这样的等式:孩子+水果+太阳=诗。我希望那个老妇人,那个我每天夜班回家透过昏黄的路灯看见的老妇人,那个和摆在面前的菜一样沉默佝偻的老妇人,有一天能够昂首挺胸地面对第一缕阳光,看着那些生机勃勃的孩子走过她的水果摊,开启新的一天。是的,只有新鲜的太阳、新鲜的水果、新鲜的孩子才能逗引出美好的一天,才让我在面对路灯下那个黯淡的影子时不致神伤。
每一个人都不应该活得像影子,在寂静里无声地呼吸。
而在那样的早晨,我是一个空空的容器,期待天籁,期待万壑有声从四方赶来。我会请清道夫绕落叶而过,等了好久,就是想听风吹落叶成阵的声音。我会求司机开车轻些,我想等待一只迷路的蚂蚁怎样回家,怎样把司机的呵护告诉蚁国的子民。我会恳求孩子停下脚步,我想知道漫步上学的感觉是不是像一只蜉蝣突然多了一小时的寿命那样不可思议的美妙。我想重构我和天地之间的联系,我想看到天地万物的生命力,以及这种生命力穿越我心灵的力量。我愿意为此终生留白,生命方有空灵、轻盈、自在之境。
有那样的早起,城市方有定力早睡,为了在凌晨看见美,看见喷薄的力量。
据说有个古老的邮差,住在小城街巷的某个褶皱里,他敲开每家每户的门,只为了投递一封上帝的信:亲爱的你,希望你凌晨即起,迎接新鲜如鸡子的太阳。
一位建筑工人开足了电瓶车的马力,在疾风中奔驰,爆炸般的歌声从他脚下腾起,跟他一路狂奔。一位有车贵族等在红灯路口,霹雷似的歌声从车里钻出来,四处叫嚣,城市的心脏碎落天涯。
为了抵御这样的梦魇,我期待在晨曦中醒来,道一声,早安,绍兴。
(选自《绍兴日报》,有改动)
33.文章第⑦段中,作者为什么称交通协管员为“升太阳的人”?
34.如何理解文章第⑨段画横线句的含义。
35.本文写的是“凌晨美”,作者为什么要在第⑩段写到“夜班回家看到的沉默佝偻的老妇人”?
36.★结合上下文,分析文章第 段的作用。
【答案】33.他们的动作和神态,有一种浓厚的仪式感;他们面朝东方,最早迎接太阳的到来;他们维持秩序,其实就是以一种姿态来迎接新生活的到来,开启美好的每一天。 34.这个教堂是精神上的追求和归宿;有些人用一生的时间去找寻心灵的归宿,有些人在找寻中思考人生,有些人用自身的言行树立理想的标杆,予人力量。 35.作者通过“沉默佝偻的老妇人”让我们知道有些人像影子一样在寂静里无声地呼吸,知道不完美的人生状态;“沉默佝偻的老妇人”和“生机勃勃的孩子”形成鲜明的对比,让我们知道希望之可贵;为下文作者抒发“凌晨的美,是一种喷薄的力量”的感慨做铺垫。 36.和上一段中的“梦魇”形成鲜明的对比,现实生活中有人为了生存或追求名利而破坏了那种和谐安宁的美;作者呼吁我们发现和珍惜生活的美;照应文题,呼应开头,使结构更严谨;深化主旨,引人深思。
【解析】3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根据本段“交通协管员站在寒风中,粗硬的工作服抖擞地挺立着”可知,在寒风中的协管员维持秩序,其实就是以一种姿态来迎接新生活的到来,开启美好的每一天;根据本段“举起又放下的小红旗,尖着嗓子唱歌的哨子,像是在给小城举行某种仪式”可知,他们的动作和神态,有一种浓厚的仪式感;根据本段“他们总是面朝东方站着,太阳微红着脸一抖一抖地往上跳着”可知,他们面朝东方,最早迎接太阳的到来。据此总结概括即可。
34.本题考查重点句子含义的理解。
根据第⑧段“上学的孩子都出来了。从映着晨曦的灯光走向每一所神圣的学校”可知,这里的“教堂”指的是学校,我们每个人都在学校接受教育并成长,活一生就要学一生,甚至可以奉献自己,也成长为一名教师,所以学校就是我们精神上的追求与归宿。而在这学校之中,有的孩子在思考,有的孩子在寻找,还有的孩子在迎着曙光吹口哨。这其实就象征着我们生命中有些人用一生的时间去找寻心灵的归宿,有些人在找寻中思考人生,有些人用自身的言行树立理想的标杆,予人力量。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3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作者在前文中提到了公交司机、清道夫、交通协管员、上学的孩子等人群,表现他们在凌晨忙碌奔波的身影,表现生命的热闹再联系第 段“每一个人都不应该活得像影子,在寂静里无声地呼吸。”可知,作者提到“沉默佝偻的老妇人”是为了让我们知道有些人像影子一样在寂静里无声地呼吸,知道不完美的人生状态;
根据第⑩段“我梦想过这样的等式:孩子+水果+太阳=诗”可知,前文表现的是孩子的活泼与生气,给人以充满活力之感,而“沉默佝偻的老妇人”和“生机勃勃的孩子”形成鲜明的对比,让我们知道希望之可贵;
根据第 段“有那样的早起,城市方有定力早睡,为了在凌晨看见美,看见喷薄的力量”可知,“沉默佝偻的老妇人”之后,作者再次表现凌晨带来的生命力,为下文抒发“凌晨的美,是一种喷薄的力量”的感慨做铺垫。
36.本题考查结尾段的作用。
根据第 段“一位建筑工人开足了电瓶车的马力,在疾风中奔驰,爆炸般的歌声从他脚下腾起,跟他一路狂奔。一位有车贵族等在红灯路口,霹雷似的歌声从车里钻出来,四处叫嚣,城市的心脏碎落天涯”,结合本段“梦魇”一词可知,“早安,绍兴”的美好意境与前文中的“梦魇”形成鲜明对比,说明现实生活中有人为了生存或追求名利而破坏了那种和谐安宁的美;联系第 段“我想重构我和天地之间的联系,我想看到天地万物的生命力,以及这种生命力穿越我心灵的力量。我愿意为此终生留白,生命方有空灵、轻盈、自在之境”可知,作者写绍兴的凌晨之美,正是为了表现一种和谐安宁之美,呼吁人们发现和珍惜生活的美。同时,也照应文题“早安,绍兴”,呼应开头“一座城市的凌晨美”一句话,使结构更严谨;深化主旨,引人深思。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2023·广东肇庆·统考一模)
难弄的人
①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考察,我们终于与一家装潢公司签了新房装修合同。
②小区一家刚装修好房子的邻居,善意地提醒我们,装修公司大多很坑的,要处处留心提防,不然,很容易挨宰。忙问有什么经验?邻居说,我看你们夫妻俩平常都很通情达理,又好说话,这可不成,你俩其中的一个人,要表现出很难弄的样子。他着重强调,一定要让他们觉得你很难弄,这样他们在装修你房子时,才会认真负责,不敢给你下套,也不会糊弄你。
③我和妻子早就约定好了,后期的施工过程中,我负责日常监工。听了邻居的忠告,妻子乐呵呵地说:“那你就准备成为一个难弄的人吧!”
④成为一个难弄的人?对我来说,这还真是个难题。
⑤活了这么大,接触过形形色色的人,我这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比较随和,能睁一眼闭一眼的事,从来不睁开两只眼睛。这是优点,也是缺点。但不管是优点还是缺点,几十年养成的习惯,一朝一夕想改,还真有点难。
⑥第一天去新房监工,几个工人正在拆墙,屋子里尘土弥漫。我捂着鼻子刚进去,一个正在用冲击钻开墙的工人,冲我点点头。我也冲他笑笑,嘴咧开一半,赶紧又收了回去,现在我是个难弄的人,难弄的人哪能随便就笑呢?我板起脸,在房子里绕了一圈,临了,对工头招招手,示意他出来讲话。工头忙停下手中的活,跟我来到室外,从裤袋里掏出烟,递我一根。我摆摆手,慢吞吞却语气生硬地说:“你们这样施工可不行,到处是灰尘,邻居会投诉的。”工头歉意地笑笑:“拆墙难免有灰尘,后面就不会这样了。”说实话,我挺同情他们的,不得不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但我现在是难弄的人,可不能表现出我的妇人之仁,便接着挑刺:“你们那墙拆得跟狗啃过一样,太不专业了吧?还有,地上的碎砖头、水泥渣子什么的,是不是该及时清理?”总之,横挑鼻子竖挑眼地提了一大堆问题,工头点头如啄米,谦恭地说,我们会严格地按你的要求整改。
⑦从新房里出来,我连打了几个喷嚏,将刚吸进去的粉尘都喷了出来,也将自己憋在肚子里的伪装尽情地喷了出来。回家跟妻子描述自己难弄的样子,妻子也笑喷了:“也许你骨子里就是个难弄的人,说不定你的随和,都是装出来的。”
⑧一连数日,每次去新房的装修现场,我都是一到门口,就收敛了笑容,铁板着脸,在房子里转几圈,挑刺,找茬,看着顺眼的不顺眼的,都嘟囔几句。几天下来,大家一看到我,都是一脸小心翼翼。有一次,我无意间听到两个工人在闲聊,说这个房东很难弄的,大家要小心一点。哈哈,没想到这么快我就成了个难弄的人,我成功了。
⑨有次,在新房里遇到设计师。我们之所以选择这家装潢公司,很大的原因,就是看中了他的设计和为人。设计师与我在阳台上聊了一会儿,忽然关切地问:“孙哥,你最近是不是有什么不顺心的事?”我摇摇头。设计师又说:“我看你眉宇紧锁,以为你有什么不开心。我听有的工人私下议论说,房东是个很难弄的人,我就正告他们,孙哥不是那样的人……”
⑩我终于憋不住了,附耳对设计师说:“不瞒你说,我那都是装的。”
设计师顿了顿,也哈哈大笑:“孙哥,我明白你的良苦用心。不过,你放心,我们的施工质量、工艺以及材料,都是严格按照标准、规范和合同的,有任何问题,你都可以向我们提出来。”
我给设计师递了根烟,也给在场所有的工友都敬了烟。一个中年工友一边给我点火,一边说,房东,你放心,我们绝不会糊弄你的。另一个工友说,其实,我们真要糊弄,就算你是个难弄的人,你也未必看得出来。但我们不会那么做。
那天之后,我再没装成一个难弄的人。每次去新房,都与大家有说有笑,而尤其让我开心的是,工友们的活,做得真是没话说,一丝不苟。
很多时候,我们装或真的变成难弄的人,是害怕挨人宰,担心被算计,这才给自己装了一个又一个保护套。其实,将心比心,你不难弄了,别人又何苦弄你,为难你?都不难弄了,事情就反而好弄了。
37.根据全文,按要求填写下表。
场景 被善意提醒 监工装难弄 坦诚谈用心 不再装难弄
“我”的心理 (1) (2) (3) (4)
38.★分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39.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1)要处处留心提防,不然,很容易挨宰。
(2)也将自己憋在肚子里的伪装尽情地喷了出来。
40.有人认为,本文标题改为“将心比心”更好。请谈谈你的意见和理由。
【答案】37.(1)庆幸 (2)得意 (3)坦然 (4)开心 38.交代了事情的起因;为下文“我”假装难弄,跟设计师坦白等情节作铺垫;与“我”不再假装难弄后与工友们友好相处形成对比,突出了主题。 39.(1)“挨宰”指购物或接受服务时被索取高价而遭受经济损失。生动地写出了大部分装修公司坑害顾客的行为,表现了邻居对装修公司的不信任心理。
(2)“喷”指快速大量地溢出或流出。形象地写出了“我”撤掉伪装的急切状态,表现了本性随和的“我”假装难弄的难受。 40.示例1:我认为“将心比心”比“难弄的人”好。因为“将心比心”交代了全文情节发展的关键因素,言简意赅地揭示了中心和创作意图;奠定了温馨的情感基调,给读者以积极的阅读期待;此外,“难弄的人”这个题目容易误导读者认为本文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而以表现感悟为主。
示例2:我认为“难弄的人”比“将心比心”好。因为“难弄的人”巧妙地设置了悬念,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交代了行为的主线,有力地突出了中心(或点明中心);此外,以“将心比心”为题过于宽泛,与文章内容不甚贴切。
【解析】37.本题考查人物心理梳理。
结合②段“小区一家刚装修好房子的邻居,善意地提醒我们,装饰公司大多很坑的,要处处留心提防,不然,易挨宰”,空一概括为:庆幸;
结合⑥段“从新房里出来,我连打了几个喷嚏,将刚刚吸进肺里的粉尘都喷了出来,也将自己憋在肚子里的伪装尽情地喷了出来。回家跟妻子描述自己难弄的样子,妻子也笑喷了,说,也许你骨子里就是个难弄的人,说不定你的随和,都是装出来的”,空二概括为:得意;
结合⑩段“我终于憋不住了。附耳对设计师说,不瞒你说,我那都是装的”,空三概括为:坦然;
结合 段“那天之后,我没有再装成一个难弄的人。每次去新房,都与工友们有说有笑,而尤其让我开心的是,工友们的活,做的真是没话说,一丝不苟”,空四概括为:开心。
据此填空即可。
38.本题考查段落作用分析。
“小区一家刚装修好房子的邻居,善意地提醒我们,装饰公司大多很坑的,要处处留心提防,不然,易挨宰”写邻居善意提醒“我”要表现得难弄一点以防被坑,交代了事情的起因;结合第⑥段“嘴咧开一半,赶紧又收了回去,我是一个难弄的人,哪能随随便便笑呢?便板了脸,在房子里绕了一圈”“慢吞吞却语气生硬地说,你们这样施工可不行,到处是灰尘,邻居会投诉的”“但我现在是难弄的人,可不能表现出我的妇人之仁,便接着挑刺:你们那墙拆得跟狗啃的一样,太不专业了吧。还有,地上的碎砖头、水泥渣子什么的,是不是应该及时清理掉?总之,横批鼻子竖挑眼地提了一大堆问题”,第⑧段“一连数日,每次去新房的装修现场,我都是一到门口,就收敛了笑容,铁板着脸,在房子里转几圈,挑刺,找茬,看着顺眼的不顺眼的,都嘟囔几句”可知,结构上,为下文“我”假装难弄的情节做铺垫;“他着重强调定要让他们觉得你很难弄,这样他们在装修你的房子时,才会认真负责,不敢给你下套也不会糊弄你”反映出人与人之间信任缺失的现状。
39.本题考查词语表达效果分析。
(1)“挨宰”比喻购物或接受服务时被索取高价。结合“小区一家刚装修好房子的邻居,善意地提醒我们,装饰公司大多很坑的”分析,这里指装饰公司大多会索取高价,坑害房主利益,表现了邻居对装修公司的不信任心理。为下文写“我”假装难弄、跟设计师坦白等情节作铺垫。
(2)结合“我摆摆手,自己拿出烟,点了一根,慢吞吞却语气生硬地说,你们这样施工可不行到处是灰尘,邻居会投诉的……总之,横挑鼻子竖挑眼地提了大堆问题,工头点头如啄米,谦恭地说,我们会严格地按你的要求整改”分析,“喷”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离开需要伪装的工地后的感受,表现了“我”违背本性、故作难弄的不自然和难受。
40.本题考查标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好的标题的作用常常有:交代文章写作对象(人或物);点明文章主旨;交代文章写作情感;新颖而独特,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作为文章的线索。
“难弄的人”这个题目,内容上,结合第 段“很多时候,我们装或真的变成难弄的人,是害怕被人宰,担心被人算计,这才给自己装了一个又一个保护套。其实,将心比心,你不难弄了,别人又何苦弄你,为难你?都不难弄了,事情就反而好弄了”可知,暗含文章的主旨,即人与人之间要将心比心、互相信任,不做彼此的难弄的人。设置悬念——为什么难弄?谁难弄?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将心比心”这个题目,由“ 段“很多时候,我们装或真的变成难弄的人,是害怕被人宰,担心被人算计,这才给自己装了一个又一个保护套。其实,将心比心,你不难弄了,别人又何苦弄你,为难你?都不难弄了,事情就反而好弄了”可提炼出,这里直接点明文章的主旨,即人与人之间要将心比心、互相信任,不做彼此的难弄的人,给读者这积极的阅读期待,奠定感情基调。
据此回答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