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5散文阅读赏析语言特点【2024湖北新中考语文新题型高效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4.2.5散文阅读赏析语言特点【2024湖北新中考语文新题型高效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06 09:30:5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2.5散文阅读 赏析语言特点
考向1:语言风格
班级开展小说阅读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钓鱼的医生
汪曾祺
①这个医生几乎每天钓鱼。
②你大概没有见过这样钓鱼的。他搬了一把小竹椅,坐着。随身带着一个白泥小灰炉子,一口小锅,提盒里葱姜作料俱全,还有一瓶酒。他的钓竿很短,鱼线也不长,而且不用漂子,就这样把钓线甩在水里,看到线头动了,提起来就是一条三四寸长的鲫鱼。刮刮鳞洗净了,就手放到锅里。不大一会,鱼就熟了。他就一边吃鱼,一边喝酒,一边甩钩再钓。这种出水就烹制的鱼味美无比,叫做“起水鲜”。到听见女儿在门口喊:“爸——!”知道是有人来看病了,就把火盖上,把鱼竿插在岸边湿泥里,起身往家里走。不一会,就有一只钢蓝色的蜻蜓落在他的鱼竿上了。
③这位老兄姓王,字淡人。他是阴历九月生的,大名里还带一个菊字。古人的一句“人淡如菊”,造就了一个好名字。王淡人的家很好认。门口倒没有特别的标志。总是开着的,往里一看,就看到通道里挂了好几块大匾。这是亲友或病家送给王淡人的祖父和父亲的。匾都有年头了,匾上的金字都已经发暗。到王淡人的时候,就不大兴送匾了。送给王淡人的只有一块,匾很新,漆得乌亮,匾字发光,是去年才送的。这块匾与医术无关,或关系不大,匾上写的是“急公好义”,字是颜体。
④进了过道,是一个小院子。院里种着鸡冠、秋葵、凤仙一类既不花钱,又不费事的草花。有一架扁豆。还有一畦瓢菜。这地方不吃瓢菜,也没有人种。这一畦瓢菜是王淡人从外地找了种子,特为种来和扁豆配对的。王淡人的医室里挂着一副郑板桥作的对子:“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他很喜欢这副对子。
⑤他这个医生是“男妇内外大小方脉”,就是说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什么病都看。外科用的药,大都是散药面子。神仙难识丸散,多有经验的医生和药铺的店伙也鉴定不出散的真假成色,都是一些粉红的或雪白的粉末。虽然每家药铺都挂着一块小匾“修合存心”,但是王淡人还是不相信。外科散药里有许多贵重药:麝香、珍珠、冰片……哪家的药铺能用足?因此,他自己炮制。他的老婆、儿女,都是他的助手,经常看到他们抱着一个乳钵,握着乳锤,一圈一圈慢慢地磨研。
⑥城里外科医生不多,不知道为什么,大家对外科医生都不大看得起,因此,王淡人看外科的时间比较多。一年也看不了几起痈疽重症,多半是生疮长疖子。这些小病症,是不好意思多收钱的,而且本地规矩,熟人看病,都得要等“三节算账”,——端午、中秋、过年。忘倒不会忘的,多少可就“各凭良心”了。有的送来一些华而不实的礼物:扇子、月饼、莲蓬、天竺果子、腊梅花。乡下来人看病,一般倒是当时付酬,但常常不是现钞,或是二十个鸡蛋、或一升芝麻、或半布袋鹌鹑!遇有实在困难,王淡人不但诊费免收,连药钱也白送了。
⑦有人说:王淡人很傻。王淡人是有点傻。去年、今年,他就办了两件傻事。
⑧去年闹大水。连天暴雨,一夜西风,运河决了口,浊黄色的洪水倒灌下来,大街上成了大河。大河里流着箱子、柜子、死牛、死人。大水十多天未退,有很多人困在房顶、树顶和高岗子上挨饿;还有许多人生病:上吐下泻,痢疾伤寒。王淡人就用了一根结实的长竹篙拄着,在齐胸的大水里来往奔波,为人治病。在水特深的地方,就横执着这根竹篙,泅水过去。他听说泰山庙北边有一个被大水围着的孤村子,但是那里正是洪水的出口,水流很急,不能容舟,过不去!他和四个水性极好的水手商量,弄了一只船,在他的腰上系了四根铁链,每一根又分在一个水手的腰里,这样,即使是船翻了,他们之中也可能有一个人把他救起来。船开了,看着的人的眼睛里都蒙了一层眼泪。这真是玩儿命的事!
⑨水退之后,那个村里的人合送了他一块匾,就是那块“急公好义”。
⑩另一件傻事是给汪炳治“搭背”。汪炳是和他小时候一块掏蛐蛐的朋友。这人原先很阔,后来吃喝嫖赌抽大烟,把家业败得精光,最后只好在几家亲戚家寄食。就这样,他还抽鸦片!他一天夜里觉得背上疼痛,浑身发烧,早上歪歪倒倒地来找王淡人。
王淡人一看,这是个“搭背”。说:“你不用走了!”
王淡人把汪炳留在家里住,管吃、管喝,还管他抽鸦片,——他把王淡人留着配药的一块云土抽去了一半。王淡人祖上传下来的麝香、冰片也为他用去了三分之一。一个多月以后,汪炳的搭背收口生肌,好了。
有人问王淡人:“你干吗为他治病?”王淡人倒对这话有点不解,说:“我不给他治,他会死的呀。”
王淡人的老婆是很贤惠的,但是她忍不住要问问淡人:“你给汪炳用掉的麝香、冰片,值多少钱?”王淡人笑一笑,说:“没有多少钱。——我还有。”
王淡人就是这样,给人看病,做傻事,每天钓鱼。一庭春雨,满架秋风。
(有删改)
1.探究人物形象之“真”
(1)请概括小说中王淡人做的两件傻事。

(2)探究问题:王淡人真的“傻”吗?为什么大家会觉得他“傻”?
(3)结合文本,分析王淡人的形象。
2.探究写作手法之“真”
(1)请从描写手法的角度赏析第二段划波浪线的句子。
(2)汪曾祺的小说中往往会有一些看似与主要内容关系不大的“闲笔”,但这些“闲笔”都有其作用,请从文中两处划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处加以分析。
3.★探究语言风格之“真”
汪曾祺曾谈到自己所追求的语言风格是“淡而有味”,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淡而有味”的理解。
【答案】1.(1)涨大水时,不顾自身安危去救人;(2)花大力气免费医治汪炳的难症。
(3)不傻,大家觉得他傻是因为他总是不计较成本、不顾及自身性命地去帮助他人,救助他人,并没有给自己带来实际的好处和利益。
(4)善良质朴、医德高尚,有侠义心肠,遇到病人条件实在困难的,王淡人不但免收诊费,连药钱也白送;急公好义,乐于助人,在发大水时不顾个人生命拼命救人;甘于清贫,不靠行医谋取利益;医术精湛,王淡人什么病都能看,且能看好;等等。 2.(1)环境描写/细节描写,渲染环境的宁静、祥和,映衬了王淡人追求恬淡闲适生活的性格特点,为下文写其医德高尚做必要铺垫。
(2) [示例一]第一处划线的地方交代王淡人名字的来历,并提到古人“人淡如菊”的名句,看似闲笔,其实可以暗示王淡人淡泊名利的性格特征。
[示例二]第二处划线的地方写王淡人专门从外地找来瓢菜种子来和扁豆配对,以应郑板桥对联的意境,看似闲笔,其实可以体现王淡人情趣高雅的性格特征。 3.①“淡”是指语言平实,多用口语,不事雕琢,不堆砌华丽辞藻。比如第2段写钓鱼,第6段写看病,第11段写救人等情节,都是以平实自然的语言为主。
②“有味”是指在善作景物的点染,情景交融,形成古典诗词般的意境。比如第3段中“不一会,就有一只钢蓝色的蜻蜓落在他的鱼竿上了”一句,生动传神,以景写情,可见此处氛围之宁静祥和,从而映衬了王淡人的恬淡闲适。又如结尾“一庭春雨,满架秋风”,寥寥八字,以景作结,既可以体现王淡人的淡泊高尚,又形成了余韵无穷的艺术效果。
【分析】1.(1)本题考查情节概括。
傻事一:根据⑧段“去年闹大水……这真是玩儿命的事”可概括为:涨大水时,不顾自身安危去救人;
傻事二:根据⑩段“另一件傻事是给汪炳治‘搭背’……”至 段“王淡人笑一笑,说:‘没有多少钱。——我还有。’”可概括为:花大力气免费医治汪炳的难症。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⑥“王淡人不但诊费免收,连药钱也白送了”、⑧段“王淡人就用了一根结实的长竹篙拄着,在齐胸的大水里来往奔波,为人治病……这真是玩儿命的事”、 段“我不给他治,他会死的呀。”等可知,人们认为他傻是因为他总是不计较成本、不顾及自身性命地去帮助他人,救助他人,并没有给自己带来实际的好处和利益,而这恰恰表现了他的医者仁心,高风亮节,因此,他不傻。
(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理解。
根据⑤段“外科散药里有许多贵重药:麝香、珍珠、冰片……哪家的药铺能用足?因此,他自己炮制”、⑥段“遇有实在困难,王淡人不但诊费免收,连药钱也白送了”“王淡人把汪炳留在家里住,管吃,管喝,还管他抽鸦片”王淡人自己炮制散药,免收穷人诊费,白送药钱,为汪炳治病还管吃管喝,可见他的医者仁心,医术精湛,医德高尚。
根据⑧⑨段“王淡人就用了一根结实的长竹篙拉着,在齐胸的大水里来往奔波,为人治病。在水特深的地方,就横执着这根竹篙,泅水过去”“他和四个水性极好的水手商量,弄了一只船,在他的腰上系了四根铁链,每一根又分在一个水手的腰里”“那个村里的人合送了他一块匾,就是那块‘急公好义’”,王淡人为救村民,不顾自身安危,不辞辛劳,可见乐于助人,急公好义。
根据②段“搬了一把小竹椅,随身带着一个白泥小灰炉子,一口小锅,提盒里葱姜作料俱全,还有一瓶酒”“提起来就是一条三四寸长的鲫鱼。刮刮鳞洗净了,就手放到锅里”、④段“院里种着鸡冠、秋葵、凤仙一类既不花钱,又不费事的草花。有一架扁豆。还有一畦瓢菜”“‘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他很喜欢这副对子”“每天钓鱼。一庭春雨,满架秋风”,王淡人的生活习惯、王淡人的院子质朴淡雅,喜爱“起水鲜”,喜欢郑板桥的对子,等等这些都体现出王淡人富有生活情趣,洒脱淡泊,甘于清贫。
2.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1)要求从描写手法的角度赏析。根据第②段划波浪线句“不一会,就有一只钢蓝色的蜻蜓落在他的鱼竿上了”中的“蜻蜓”落在“鱼竿”上可知,运用了环境描写(或细节描写),结合前文“你大概没有见过这样钓鱼的。他搬了一把小竹椅,坐着。随身带着一个白泥小灰炉子,一口小锅,提盒里葱姜作料俱全,还有一瓶酒。他的钓竿很短,鱼线也不长可知,,而且不用漂子,就这样把钓线甩在水里,看到线头动了,提起来就是一条三四寸长的鲫”渲染环境的宁静、祥和,映衬了王淡人追求恬淡闲适生活的性格特点;结合③段“到王淡人的时候,就不大兴送匾了。送给王淡人的只有一块,匾很新,漆得乌亮,匾字发光,是去年才送的。这块匾与医术无关,或关系不大,匾上写的是‘急公好义,字是颜体”等可知,为下文写其医德高尚做必要铺垫。
(2)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第一处画线的地方③段“他是阴历九月生的,大名里还带一个菊字”,并提到古人“人淡如菊”的名句,“造就了一个好名字”。交代王淡人名字的来历,结合②段“搬了一把小竹椅,随身带着一个白泥小灰炉子,一口小锅,提盒里葱姜作料俱全,还有一瓶酒”“提起来就是一条三四寸长的鲫鱼。刮刮鳞洗净了,就手放到锅里”、④段“院里种着鸡冠、秋葵、凤仙一类既不花钱,又不费事的草花。有一架扁豆。还有一畦瓢菜”等可知,看似闲笔,其实暗示了王淡人淡泊名利的性格特征。
第二处画线的地方④段“王淡人从外地找了种子,特为种来和扁豆配对”,写王淡人种花,结合下文“王淡人的医室里挂着一副郑板桥作的对子:‘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他很喜欢这副对子”郑板桥对联“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的意境,可知,看似闲笔,其实体现了王淡人情趣高雅的性格特征。
3.本题考查语言风格理解。本题要求“结合本文谈谈你对‘淡而有味’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小说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然后结合小说内容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现手法的,最后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首先,分析汪曾祺所追求的语言风格“淡而有味”。其中“淡”是指语言平实质朴,比如第 ②段“他的钓竿很短,鱼线也不长,而且不用漂子,就这样把钓线甩在水里,看到线头动了,提起来就是一条三四寸长的鲫鱼。刮刮鳞洗净了,就手放到锅里”写钓鱼,第⑥段“城里外科医生不多,不知道为什么,大家对外科医生都不大看得起,因此,王淡人看外科的时间比较多。一年也看不了几起痈疽重症,多半是生疮长疖子”写看病,第⑧段“他和四个水性极好的水手商量,弄了一只船,在他的腰上系了四根铁链,每一根又分在一个水手的腰里,这样,即使是船翻了,他们之中也可能有一个人把他救起来。船开了,看着的人的眼睛里都蒙了一层眼泪。这真是玩儿命的事”写救人等情节,语言平实质朴;
其次,“有味”是指情景交融,有散文诗般的意境。比如第 ③段中“不一会,就有一只钢蓝色的蜻蜓落在他的鱼竿上了”一句,以景写情,用环境氛围的宁静祥和,映衬了王淡人的恬淡闲适。又如结尾“一庭春雨,满架秋风”,以景作结,既体现了王淡人的淡泊高雅,又让人回味无穷。
考向2:句式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带白蘑菇回家
毕淑敏
①妈妈爱吃蘑菇。
②到青海出差,在幽蓝的天穹与黛绿的草原之间,见到点点闪烁的白星。那不是星星,是草原上的白蘑菇。从鸟岛返回的途中,我买了一袋白蘑菇,预备两天后坐火车带回北京。
③回到宾馆,铺下一张报纸,将蘑菇一柄柄小伞朝天,摆在地毯上,一如它们生长在草原时的模样。
④小姐进来整理卫生,细细的眉头皱了起来。我忙说,我要把它们带回去送给妈妈。小姐就暖暖地笑了,说您必须把蘑菇翻个身,让菌根朝上,不然蘑菇会烂的。草原上的白蘑菇最难保存。听了小姐的话,我让白蘑菇趴在地上,好像晒太阳的小胖孩,温润而圆滑地裸露在空气中。
⑤上火车的日子到了。小姐帮我找来一只小纸箱;用剪刀戳了许多梅花形的小洞,把白蘑菇妥妥地安放进去。
⑥进了卧铺车厢,我小心翼翼地把纸箱塞在床下。对面一位青海大汉说,箱子上捅了那么多的洞,想必带的是活物了。小鸡?小鸭?怎么没听见叫?天气太热,可别憋死了。
⑦我说,带的是草原上的白蘑菇,送给妈妈。
⑧他轻轻地重复,哦,妈妈……好像这个词语对他已十分陌生。半晌他才接着说,只是你这样的带法,到不了兰州,蘑菇就得烂成污水。
⑨我一筹莫展地说,那可怎么办?他说,你在卧铺下面铺开几张纸,把蘑菇晾开,保持通风。我依法处置,摆了一床底的蘑菇。每日数次拨弄,好像育秧的老农。蘑菇们平安地穿兰州,越宝鸡,直逼郑州……不料中原一带,酷热无比,车厢内闷热如桑拿浴池,令人窒息。青海汉子不放心地蹲下检查,突然叫道,快想办法!蘑菇表面已生出白膜,再捂下去,就不能吃了!
⑩我束手无策。青海大汉二话不说,把我的白蘑菇,重新装进浑身是洞的纸箱。我说,这不是更糟了?他并不解释,三下五除二,把卧铺小茶几上的水杯食品拢成一堆,对周围的人说:烦请各位把自家的东西,拿到别处去放,腾出这个小桌来放小箱子。箱子里装的是咱青海湖的白蘑菇,她要带回北京给妈妈。我们把窗户开大,让风不停地灌进箱子,蘑菇就坏不了啦。大家帮帮忙,我们都有妈妈。
人们无声地把面包、咸鸭蛋和可乐瓶子移开,为我腾出了一方洁净的桌面。
风呼啸着。郑州的风,安阳的风,石家庄的风……穿箱而过。白蘑菇黑色的血液,渐渐被蒸发了。
终于,北京到了。我拎起蘑菇箱子同车友们告别,对大家说,我代表自己和妈妈谢谢你们!大家说,你快回家去看妈妈吧。
由于路上蒸发了水分,白蘑菇比以前轻了许多。我走得很快,就要出站台的时候,青海汉子追上我说,有一件很要紧的事,忘了同你交代——白蘑菇炖鸡最鲜。
妈妈喝着鸡汤说,青海的白蘑菇味道真好!
4.下列对短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车友们并不愿意为我腾出桌面吹蘑菇,只是碍于情面而为之。
B.文章中的“我”能将白蘑菇完好地从青海带回北京,是因为途中只得到了青海大汉的热心帮助。
C.第②段反复写到“白蘑菇”,既体现了白蘑菇数量多、颜色鲜的特点,又为下文的情节展开作了铺垫。
D.宾馆小姐一开始“眉头皱了起来”是因为“我”把蘑菇带上了车。
5.★分析“风呼啸着。郑州的风,安阳的风,石家庄的风……穿箱而过。”的句式特点和表达效果。
6.文中的“青海大汉”能否用一个“一个大汉”代替?为什么?
7.龙应台说:“抒情的文章,人们有个误解,认为把感觉抒发出来就是了,而忽视了对深刻的要求。深刻,可以是思想,可以是感情。”请你结合龙应台说的话,探究本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答案】4.C 5.运用短句或排比,节奏明快,不仅交代了行程的不断变化,而且还形象地写出了飞奔的列车上风的呼啸。 6.示例一:能。因为全文要表达的是对运蘑菇途中所有帮助过我的人的感激和赞美之情,他们是一个善良的群体,所以,他们可以没有名字,也可以不问来处。
示例二:不能。“青海大汉”代表了所有青海人的淳朴和热情,对白蘑菇的赞美,也就是对青海人的赞美,与结尾“青海的白蘑菇”照应。“我”是从青海带蘑菇回家的,写“青海大汉”也更可信。 7.文章以“保护白蘑菇”为线索,讲述了回北京一路上碰到了许多好心人,表现了人们的热心、无私,体现出人的心灵之美,表达了爱心这个主题。
【解析】4.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A.由第 段“人们无声地把面包、咸鸭蛋和可乐瓶子移开,为我腾出了一方洁净的桌面”,第 段“大家说,你快回家去看妈妈吧”可知,车友们都十分愿意为我腾出桌面吹蘑菇,想要帮助我,“车友们并不愿意为我腾出桌面吹蘑菇”错误;
B.有误,文章中的“我”能将白蘑菇完好地从青海带回北京,是因为途中得到了宾馆小姐、青海大汉和车友们的热心帮助;
D.有误,结合第④段“小姐就暖暖地笑了,说您必须把蘑菇翻个身,让菌根朝上,不然蘑菇会烂的”分析,宾馆小姐姐一开始“眉头皱了起来”是因为“我”没有正确处理蘑菇,选项理解错误;
故选C。
5.本题考查赏析语句。这个句子每个分句只有四五个字,多用短句,显得句子节奏明快。“郑州的风,安阳的风,石家庄的风”三个结构相同的句子连用,这是排比的修辞:中心词是“风”,地点在不停地变化,从郑州到安阳再到石家庄……结合下文第 段“白蘑菇黑色的血液,渐渐被蒸发了”可知,突出“呼啸的风”一路上都在保证白蘑菇能够平安到达,侧面表现了大汉和人们对我的帮助。
6.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开放试题,答案不唯一。作答时,首先表明观点态度,其次结合具体内容阐明理由。
示例一:回答能,因为“一个大汉”是对热心帮助“我”的人的统称,是一个善良的群体,他们不具姓名,品质可贵。
示例二:回答不能。因为“青海大汉”的“青海”指明地域特点,与文中这位热心人懂得如何保护“青海的白蘑菇”的形象相符,显得真实可信,且与结尾“青海的白蘑菇”照应。同时,“青海大汉”也象征所有青海人的热心、淳朴,表达“我”对青海人的赞美之情。
7.本题考查作者思想感情分析。本文主要讲了“我”到青海出差,买下一袋白蘑菇想带回北京给妈妈,因为白蘑菇不易保存,在酒店,服务员告诉“我”如何保管蘑菇。在火车上,青海大汉和众车友一起帮“我”保存蘑菇,最终“我”将保存完好的白蘑菇带回家给了妈妈。文章以“保护白蘑菇”为线索,讲述了回北京一路上碰到了许多好心人,表现了人们的热心、淳朴,体现人性美,表达了爱心这个主题。
考向3:语言特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是谁扼杀了哀愁?
迟子建
①现代人一提“哀愁”二字,多带有鄙夷之色。好像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了,哀愁就得像旧时代的长工一样,卷起铺盖走人。于是,我们看到的是张扬各种世俗欲望的生活图景,人们好像是卸下了禁锢自己千百年的镣铐,忘我地跳着、叫着,有如踏上了人性自由的乐土,显得那么亢奋。
②哀愁如潮水一样渐渐回落了。没了哀愁,人们连梦想也没有了。缺乏了梦想的夜晚是那么的混沌,缺乏了梦想的黎明是那么的苍白。
③也许因为我特殊的生活经历吧,我是那么的喜欢哀愁。我从来没有把哀愁看做颓废、腐朽的代名词。相反,真正的哀愁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可以让人生长智慧、增长力量的。
④哀愁的生长是需要土壤的,而我的土壤就是那片苍茫的冻土。是那种人烟寂寥处的几缕鸡鸣,是映照在白雪地上的一束月光。哀愁在这样的环境中,悄然飘入我的心灵。
⑤我熟悉的一个擅长讲鬼怪故事的老人在春光中说没就没了,可他抽过的烟锅还在,怎不使人哀愁;雷电和狂风摧折了一片像蜡烛一样明亮的白桦林,从此那里的野花开得就少了,怎不令人哀愁;我期盼了一夏天的园田中的瓜果,在它即将成熟的时候,却被早霜断送了生命,怎不让人哀愁;雪来了,江封了,船停航了,我要有多半年的时光看不到轮船驶入码头,怎不叫人哀愁!
⑥我所耳闻目睹的民间传奇故事、苍凉世事以及风云变幻的大自然,它们就像三股弦。它们扭结在一起,奏出了“哀愁”的旋律。所以创作伊始,我的笔触就自然而然地伸向了这片哀愁的天空,我也格外欣赏那些散发着哀愁之气的作品。我发现哀愁特别喜欢在俄罗斯落脚,那里的森林和草原似乎散发着一股酵母的气息,能把庸碌的生活发酵了,呈现出动人的诗意光泽,从而洞穿人的心灵世界。他们的美术、音乐和文学,无不洋溢着哀愁之气。比如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艾托玛托夫的《白轮船》、屠格涅夫的《白净草原》、阿斯塔菲耶夫的《鱼王》等等,它们博大幽深、苍凉辽阔,如远古的牧歌,凛冽而温暖。所以当我听到苏联解体的消息,当全世界很多人为这个民族的前途而担忧的时候,我曾对人讲,俄罗斯是不死的,它会复苏的!理由就是:这是一个拥有了伟大哀愁的民族啊。
⑦人的怜悯之心是裹挟在哀愁之中的,而缺乏了怜悯的艺术是不会有生命力的。哀愁是花朵上的露珠,是撒在水上的一片温润而灿烂的夕照,是情到深处的一声知足的叹息。可是在这个时代,充斥在生活中的要么是欲望膨胀的嚎叫,要么是麻木不仁的冷漠。此时的哀愁就像丧家犬一样流落着。生活似乎在日新月异发生着变化新信息纷至沓来,几达爆炸的程度,人们生怕被扣上落伍和守旧的帽子,疲于认知新事物,应付新潮流。于是,我们的脚步在不断拔起的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间变得机械和迟缓,我们的目光在形形色色的庆典的焰火中变得干涩和贫乏,我们的心灵在第一时间获知了发生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新闻时却变得茫然和焦渴。
⑧在这样的时代,我们似乎已经不会哀愁了。密集的生活挤压了我们的梦想,求新的狗把我们追得疲于奔逃。我们实现了物质的梦想,获得了令人头晕目眩的所谓精神享受,可我们的心却像一枚在秋风中飘荡的果子,渐渐失去了水分和甜香气,干涩了、 萎缩了。我们因为盲从而陷入精神的困境,丧失了自我,把自己囚禁在牢笼中,捆绑在尸床上。那种散发着哀愁之气的艺术的生活已经别我们而去了。
⑨是谁扼杀了哀愁呢?是那一声连着一声的市井的叫卖声呢,还是让星光暗淡的闪烁的霓虹灯?是越来越眩目的高科技产品所散发的迷幻之气呢,还是大自然蒙难后产生出的滚滚沙尘?
⑩我们被阻隔在了青山绿水之外,不闻清风鸟语,不见明月彩云,哀愁的土壤就这样寸寸流失。我们所创造的那些被标榜为艺术的作品,要么之无物、空洞乏味,要么迷离惝恍、装神弄鬼。那些自诩为切近底层生活的貌似饱满的东西,散发的却是一股雄赳赳的粗鄙之气。我们看似生活富足,可我们捧在手中的,不过只是一只自慰的空碗罢了。
8.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社会的人仿佛是卸下了精神的镣铐,尽情张扬欲望,追求自由,而对哀愁却是嗤之以鼻,不屑一顾的。
B.人们如果没有了哀愁,就会丧失梦想,就难免会在前进的道路上盲目奔走,失去方向,从而把日子过得枯燥而无味。
C.哀愁的生长是需要特殊环境的,如东北的那片冻土、俄罗斯的森林草原等等,而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是不能培育出哀愁的。
D.缺乏了怜悯的艺术是不会有生命力的,一个优秀的艺术家或是文学家,在创作过程中应该要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
9.阅读文章,回答下面问题。
(1)★本文语言极具特色,富有表现力,尤其是运用了大量生动新奇的比喻句,请试举一例具体分析。
(2)文章以“是谁扼杀了哀愁?”为题有什么作用?
10.作者认为,真正的哀愁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章概括。
11.作者说:“在这样的时代,我们似乎已经不会哀愁了。”你同意她的观点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8.C 9.(1)示例①:哀愁是花朵上的露珠,是撒在水上的一片温润而灿烂的夕照,是情到深处的一声知足的叹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哀愁比作露珠、夕照和叹息,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哀愁蕴含着人美好、纯真、温暖的情感,化抽象为具体,语言新奇,富有表现力。示例②:可我们的心却像一枚在秋风中飘荡的果子,渐渐失去了水分和甜香气,干涩了、萎缩了。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我们的心”比作“一枚在秋风中飘荡的果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个时代的我们为了追求所谓的物质陷入了精神困境,内心贫瘠。语言新奇,富有表现力。(2)以问题的形式,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思考;向着充满了各种世俗欲望的现代生活发问,表明作者敏锐地意识到没了哀愁的现代人的精神危机。 10.①真正的哀愁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可以让人生长智慧,增长力量的;②哀愁可以使民族振兴和复苏;③哀愁可以使艺术更有生命力;④哀愁可以使我们保持自我,精神充实,内心富足。 11.示例①:同意。因为我们在现代生活环境下疲于应付新事物,追求物质财富,而忽视了精神追求,缺乏悲天悯人的情怀。示例②:不同意。生活固然日新月异发生着变化,新信息纷至沓来,让人有时无暇亲近自然,潜心思考;但是,面对美好事物的消逝,面对物是人非的变化,面对期盼落空的遗憾,面对他人遭受的苦难,我们依然会为之哀愁。
【解析】8.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C.结合第⑧段“在这样的时代,我们似乎已经不会哀愁了”中“似乎”可知,选项“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是不能培育出哀愁的”表述过于绝对化;
故选C。
9.(1)本题考查句子赏析。作答时从文中找出一例比喻句进行分析即可。
示例:第②段“哀愁如潮水一样渐渐回落了”,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哀愁”比作“潮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哀愁正从人们身上慢慢消失。这里化抽象为具体,语言新奇,富有表现力。
(2)本题考查标题作用分析。“是谁扼杀了哀愁”概括了文章内容,揭示了文章主旨,表明作者对现实的忧思和责任担当;运用设问修辞,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向张扬各种世俗欲望的现代生活发出了追问,一反流俗,发人深省,揭示主旨,表明作者敏锐地意识到了哀愁回落所隐含的现代人的精神危机。
1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结合第③段“相反,真正的哀愁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可以让人生长智慧、增长力量的”可概括为:真正的哀愁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可以让人生长智慧,增长力量的;
结合第⑥段“我所耳闻目睹的民间传奇故事、苍凉世事以及风云变幻的大自然,它们就像三股弦。它们扭结在一起,奏出了‘哀愁’的旋律。所以创作伊始,我的笔触就自然而然地伸向了这片哀愁的天空,我也格外欣赏那些散发着哀愁之气的作品。我发现哀愁特别喜欢在俄罗斯落脚,那里的森林和草原似乎散发着一股酵母的气息,能把庸碌的生活发酵了,呈现出动人的诗意光泽,从而洞穿人的心灵世界。他们的美术、音乐和文学,无不洋溢着哀愁之气”可概括为:哀愁可以使民族振兴和复苏;哀愁可以使艺术更有生命力;
结合第⑦段“于是,我们的脚步在不断拔起的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间变得机械和迟缓,我们的目光在形形色色的庆典的焰火中变得干涩和贫乏,我们的心灵在第一时间获知了发生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新闻时却变得茫然和焦渴”可概括为:哀愁可以使我们保持自我,精神充实,内心富足。
11.本题考查阅读感悟。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
例如:同意。作者在文中展现了现代文明对“哀愁”的扼杀以及现代生活中人们追求物质丰裕的同时精神陷于贫困、茫然焦渴的状态,忽视了精神追求,缺少了悲天悯人的情怀。由表及里地揭示了现代人精神世界的空洞乏味。在现实生活中也确实如此。要改变人类精神的困窘,人文精神的失落状态,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一定要有精神上的追求,保持自我内心充实与富足。
又如:不同意。虽然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暂时忘记了哀愁,但是我们的内心深处依旧是那么柔软,当我们看到两鬓斑白的父母,我们会为父母的老去和岁月的无情而哀愁;当我们看到同胞遭受自然灾害时,我们会为他们的艰难处境而哀愁。
(2023·山东德州·统考中考真题)
唱歌的麦田
蒋建伟
①泥土是一件陶罐,万物生灵装进去,倒出来,装进去,再倒出来,变成一个个奔跑在平原的野孩子。
②世界可以那么小,一粒粮食那么小,“啪”,打开了。
③你轻轻地躺在一道沟堰上,满脸贪婪,眼儿微闭,呼吸着绿波波的空气。你不知道的,小麦这时候偷偷钻出地面,一个又一个娉娉婷婷的少女走过来,一个又一个头顶散着热气的小伙子走过来,“唑唑,唑唑”,他们穿着绿油油的衣裳,芝麻粒儿大小。麦苗婉转飞翔,小麦们开口唱歌,像极了地平线上跳舞的那么多、那么多快乐的霜花。
④歌声好像我们家的白云一样,朝天上随便吹一口气,白云立马飒下来,好一场大雪啊。白墩墩的大雪,急慌慌地走着,像棉花做成的被子,暖和,盖在麦苗身上,什么都看不见了。雪花飘在土粒子上,一朵托举着一朵,最下面的那朵融化了,土粒子湿了,缓慢地冻上了,随着雪花的不断增加,不断融化、冰冻,一骨碌,骨碌出老远。土粒子在不断发胖,小小的,圆圆的,冰丝丝的,玲珑通透,好像装了满满一副跳棋盘里的玻璃球,一踢,蹦蹦跳跳着你追我赶地乱跑,也不知道它们要跑到哪里。雪继续下,一直下,把所有的所有都覆盖了,看不见别的色彩,只剩下了白。天地我一白。小风一刮,弥漫了雪雾的白色旋起,倾斜着向上飘,几番盘旋,那冒着甜兮兮的冰气,炊烟一般散了,在半空中停顿了几秒,末了,消逝得无影无踪。
⑤二三月间,一位意大利女高音歌唱家站在麦田边,她要唱歌!她的歌词,只有一个“啊”字,可是,调儿唱出来了,味儿却散发着土腥气。到后半夜,小风停了,满屋子的热气一下子圈住了。麦苗们横出了被窝,长长伸了一个懒腰,“憋死了!”就势做了个驴打滚。这田野,变成了一块一块的,一道白,一道绿,横横竖竖,深深浅浅,发展到后来,白皑皑的变成了绿油油的。
⑥小麦们进入了变声期。它们,脸蛋上开满了一朵花,挺胸,收起气,脚尖翘起,小手伸展开来,随着3/4拍子、4/4拍子放声歌唱,婉转悠扬,两脚不动,但其余的部位都在唱歌,都在跳舞,天箱缓缓升起,金色的阳光普照麦地。你忧惚看见,一开始,天地间,空气中,好像有一根头发丝儿,从它们的口腔、鼻腔、胸腔和腹腔出发,越来越长,越来越粗,上接白云深处,闪电般击中了你。有的唱啊,“一万个爹来,一万个娘,喊熟了大片大片的好麦浪”,你肯定是躺在麦田里了。有的唱啊,“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你呢,也就打开了一幅工笔画;夜色中,你的数学老师在办公室里批改作业。为什么是演唱呢?小麦们长高,开始拔节了,抽穗了,开花了,授粉了,小麦的歌声里,可以听出男人的爽朗、女人的婀娜,也可以听出花开的波海声、灌浆的大潮声,南风北上,“哗——哗哗”“哗——哗哗”,如此反复,连续。
⑦麦子是被布谷鸟叫黄的,是被麦黄风刮黄的,是被毒太阳看黄的,是被平原上的男女老少喊黄的。黄,是金黄色,黄金一样的金属色。哪怕看上一眼,你就是贵族了。这麦浪,大海一样起伏,歌声从天而降,似逸远,那,是男低音、女低音?太低了,低得不能再低,“哗哗”“哗”“哗哗哗”“啦啦,啦啦——啦”……天门打开,春夏秋冬都进来了,红红火火都进来了,爱情都进来了,酸甜苦辣都进来了听啊,这是麦子在唱歌!
⑧无边无际的麦田里,镰刀一挥,天地一晃,机器轰鸣,割麦抢场,它们的歌声,和着小麦的歌声、田野里沸腾的人欢马叫声、打麦场上香气弥漫的晒麦子声,一年一年歌唱着中国农民的丰收。麦子装茓子(xué zi,做囤用的狭长的粗席子)那一天,我看见你______开一个麻袋口,______了一把麦子,你______在一边,轻______麦子,“嗑嘣,嗑嘣”几声,嘴角,挂着一股一股奶白色的汁液,真香啊!
⑨餐桌上,多少年多少天了,我陶醉于每一顿饭的面食:一碗面条,一碗饺子,一碗“糊涂”,一个白面馍,一盒稀饭,几根油条。这些热腾腾、香喷喷的麦香啊,总让我闻到流口水,想象到香气弥漫的那片田野、那块麦地。这一碗面那一个馍,可能就是其中的一垄麦子吧?何止是闻哪,我还会去听。听小东西里这么多氤氲升腾的麦香,到底是哪一缕,隐藏了小麦奔放的歌声?
⑩它们,就是遍地金子,就是小麦。
(选自《中国社会报》2022年12月,有删改)
12.请概括相应的段落内容。
②③萌发出苗→④ →⑤越冬返青→⑥拔节抽穗→ →灌浆→⑦ →⑧ →⑨享用面食
13.★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请以第③段为例,完成下面表格。
角度 示例 表达效果
比喻、拟人、反复 小麦们开口唱歌,像极了地平线上跳舞的那么多、那么多快乐的霜花。 ①
② 绿泼泼 娉娉婷婷 描绘了小麦萌芽的情态,富有动感,更具感染力。
拟声词 ③ 化抽象为具体,写出了小麦萌芽时的生机、活力。
14.根据语境,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
我看见______你开一个麻袋口,______了一把麦子,你______在一边,轻______麦子,“嗑嘣,嗑嘣”几声,嘴角,挂着一股一股奶白色的汁液,真香啊!
A.解 抓 蹲 咬
B.解 拿 蹲 吃
C.打 抓 站 咬
D.打 拿 站 吃
15.“歌声”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16.结合下面材料,谈谈本文对你的写作有何启发。
材料:作者蒋建伟是一位来自中原大地的乡土作家。他扎根土地,伏下身子,回到原初,倾听大地母亲的声音。对于田园,对于故乡,对于大地,对于这一切之上发生的悲欢与情爱,都深情地歌唱与赞美。
【答案】12. 瑞雪覆苗 开花授粉 麦黄成熟 割麦抢场 13.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麦蓬勃生长的情状,突出了小麦的广袤之美,抒发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叠音词 咝咝,咝咝 14.A 15.全文围绕小麦不同时期的“歌声”来写,是文章的线索;点明主旨,作者借用歌声,赞美了小麦,表达了对土地和劳动人民的深厚情感;构思新颖,视角别致,感染力强。 16.好的作品总是扎根于生活,忠实生活,描写生活,故能产生强烈的感染力。作者对土地的热爱,对生命的执着,使作品与生活建立起密切联系,深深地打动读者。
【解析】1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与概括。
题干中已给出相应段落,考生根据段落内容梳理概括即可。
第一空,根据第④段“白墩墩的大雪,急慌慌地走着,像棉花做成的被子,暖和,盖在麦苗身上,什么都看不见了”可概括出本段内容为“瑞雪覆苗”。
第二空,根据第⑥段“小麦们长高,开始拔节了,抽穗了,开花了,授粉了”可知,可概括为小麦“开花授粉”。
第三空,根据第⑦段“麦子是被布谷鸟叫黄的,是被麦黄风刮黄的,是被毒太阳看黄的,是被平原上的男女老少喊黄的”可知,可概括为小麦“麦黄成熟”。
第四空,根据第⑧段“无边无际的麦田里,镰刀一挥,天地一晃,机器轰鸣,割麦抢场”可知,可概括为小麦“割麦抢场”。
13.本题考查赏析语言特色。
第①处,要求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句子描写了小麦生长的情状,体现了小麦的蓬勃生机;将小麦比作“那么多、那么多快乐的霜花”,突出了小麦的广袤之美;“唱歌”“跳舞”“快乐”则流露出作者对小麦长势的喜悦之情。
第②处,“绿泼泼”“娉娉婷婷”两个词语都是叠音词,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的字以“AA”或“AABB”等形式重叠起来使用。
第③处,“拟声词”是模拟事物声音的词,文章第③段中的“咝咝,咝咝”为拟声词。
14.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与辨析。
第一空,“解”指把束缚着或系着的东西打开;“打”的意思是“揭,凿开”。根据语境,“解”开麻袋口更合适;
第二空,“抓”指手指聚拢,使物体固定在手中;“拿”指用手或用其他方式抓住(东西)。“一把麦子”用“抓”更合适;
第三空,“蹲”指两腿尽量弯曲,像坐的样子,但臀部不着地;“站”指直着身体,两脚着地或踏在物体上。根据语境,“蹲在一边”更形象;
第四空,“咬”指上下牙齿用力对着(大多为了夹物体或使物体的一部分从整体分离);“吃”指把食物等放到嘴里经过咀嚼咽下去(包括吸、喝)。因此,“咬”更合适;
故选A。
15.本题考查分析物象的作用。学生可从内容、结构、表达效果等角度进行分析。
从内容上看,作者借歌声表达了对小麦的赞美以及对土地和劳动人民的深厚情感。从结构上看,全文围绕小麦不同时期的“歌声”来写,小麦不同时期的“歌声”象征着其不同的生长阶段,“歌声”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从表达效果上看,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小麦旺盛的生命力,构思新颖,视角别致,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16.本题考查谈阅读感悟。此题为开放性题目,考生结合文章和材料内容,联系自己的写作实际,围绕“作品要扎根于生活,忠实生活”“作品要与生活建立联系”等方面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蒋建伟是一位来自中原大地的乡土作家,他扎根土地,伏下身子,回到原初,倾听大地母亲的声音。正是他对于田园、故乡、大地的热爱和执着,使他的作品与生活建立起密切联系,深深地打动读者。要勤于思考,才能发现常人所未发现的东西。从而创作出具有独特内涵的作品。
(2022·湖北随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人与猫
简默
①去临清的头天傍晚,豆包不见了。
②豆包是一只布偶猫,它喜欢黏人,黏如盘中豆包。我第一次与它照面,便被它黏上了,我脱口叫它豆包,从此,豆包豆包的呼唤声在我家热闹地响成一片。
③吃饭前,我拎了一袋垃圾开门放在门口,豆包像一道白色闪电,在门合上的一刹那,嗖地窜了出去。可笑的是,我竟然毫无察觉。妻子开门进来,豆包平常总是一个箭步冲到门口,迎接主人,而此时却不见它的踪影。我遍寻它爱待的角落无着;妻子不相信地又到处找了一遍,仍然没找到。我在家中坐立不宁,反复在它平时爱鼾睡的几处“卧榻”寻找,又掀开床罩,趴在地板上,查看床下,均一无所获。我绝望地拧开门,冲着楼梯,豆包豆包地唤了几声,它仿佛从天而降,自楼上一溜烟地冲入屋内。豆包豆包的呼唤声央杂着惊喜,重新在我家响起。
④豆包的失而复回,让我第二天心无牵挂地来到临清。第一次知道临清,是因为狮猫,这也是我第一次听说世上有猫姓狮。那时候,我在黔南山区沙包堡镇上,喜欢满地捡烟标,一张张地展平后,折叠成窄窄的长条形,与小伙伴们在水泥地上打着玩。其中有一种狮猫烟标,印着“国营临清卷烟厂出品”,于是我便记下了临清。其实我与临清还另有缘分:千年大运河自源头,经临清,流过我现在居住的城市,可以说我的这趟临清之行是溯河向上,寻源觅踪。在我的童年,总有一些记忆像种子撒在处女地上,一张大人巴掌大小的狮猫烟标让我与临清这座运河上漂来的城市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家中的豆包到隐匿于临清各个角落的狮猫,我说我是因为与狮猫的缘分而来到临清的,同时又是从中年的下游溯河追寻我的童年。
⑤同行的作家张炜老师是狂热的吸猫人,他精心养了一只名唤融融的布偶猫,并以自己与融融相处相知的经历创作了小说《爱的川流不息》,打动了无数读者。后来,他通过微信发给我几张融融的照片,融融的憨态和萌样惹我怜爱,我也发他几张豆包的照片,他回复可爱。两只猫携着川流不息的爱,一下子拉近了两颗爱猫的心灵。
⑥我想起多年前去探望冰心先生,先生临窗端坐,在读《庄子》。那只唤作阿咪的大白猫温顺的偎依在先生身旁,一动不动地盯着她,仿佛是她忠贞不渝的恋人,这便是文人与猫和谐共处的生动情景。在临清季羡林先生的纪念馆中,我也看见了相同的一幕:先生端坐案前,案上摆满各种书和稿纸,一只大白猫努力探直身子,眼睛炯炯有神地正视前方,头朝书案,一条腿压着稿纸,尾巴搭在先生头上,先生蜷起右胳膊支撑着白猫的身体。即使是先生仰靠在藤椅上睡着了,也少不了猫的身影,依然是这只大白猫,还有一只狸猫,它们一呼一应,白猫趴向先生胳膊,狸猫卧在先生腿上,各朝各的方向与先生同睡,而先生双手轻放在藤椅的扶手间,向内圈成摇篮,将它俩揽入怀中。好一幅《三睡图》!这俩猫大概就是先生笔下的咪咪和虎子,此刻,它俩亲昵地陪伴着先生。我不知道季羡林先生的咪咪最后的归宿,但冰心先生的阿咪相伴先生走到人生尽头,也追随先生的背影走了,继续与先生在另一个世界长相厮守。在冰心文学馆中,阿咪标本摆放在书桌一角,这是它最爱待的位置,也是它与先生相依相伴的全部世界。
⑦在临清,我听朋友讲着有关狮猫的趣闻轶事,却没看过一只活蹦乱跳的狮猫。我想,不是它离我太远,我感觉它就在我的身边,在我的左邻右舍的家中,隔着门窗和围墙,我能够听见它发出的呼噜呼噜的声音,也能够捕捉到它隐隐约约的气息。如果说岁月是一条河,童年在上游,中年在下游,此时顺流或逆流漂过的一定是陪伴和见证我一天一天成长的狮猫。
⑧写到这,豆包调皮的跃上了我的书桌,躺在电脑键盘上,不肯起身了。它以这种撒娇的方式责怪我光顾得沉浸在自己一个人的世界里,冷淡和忽略了它。每一只猫都是一个世界,它们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洋溢着可爱。直至有一天,我惊奇地发现,不知不觉地,它们已经成了我的亲人,或者说是我家的一分子。它们与我们朝夕相处,各有各的活法,独立保持着彼此的喜怒哀乐,自由自在地活着。它们教会了我许多,渐渐地,我被岁月磨砺得坚硬和世故的心,重新像坚冰被春风吹化了,我的记忆也变得温柔起来。
(选自2022年3月3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7.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18.结合语境,理解第⑤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两只猫携着川流不息的爱,一下子拉近了两颗爱猫的心灵。
19.选文中的猫性情各异。请参照示例,摘录文中词语将下列表格填写完整。
猫 性情
豆包 ①
融融 憨态、萌样
阿咪 ②
咪咪和虎子 ③
20.★阅读选文第⑥段画线句子,从描写角度赏析其语言特色。
21.探究文章的主题及其现实意义。
【答案】17.文章叙述了(“我”、张炜、冰心及季羡林)四位文人和猫相处的故事。 18.示例:“川流不息”意思是像流水一样连绵不断,表达了对猫深深(深沉、广博、博大、深厚)的爱。 19.①黏人、调皮、撒娇 ②温顺、忠贞不渝(忠贞) ③炯炯有神、亲昵 20.示例一:画线句子运用了动作描写,“探、搭、趴、卧、”等词简洁传神地写出了猫的温顺可爱。
示例二:画线句子运用了动作描写,“蜷、揽”等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先生与猫相亲相依的动人情景。
示例三:画线句子运用神态描写,“炯炯有神、亲昵”等词细腻逼真地描摹了人猫亲昵相伴(和谐相处),相映成趣的温馨画面。
示例四:画线句子运用细节描写,动静结合,相互呼应,妙趣横生。 21.示例:选文表达了文人(“我”)对猫的喜爱之情,告诉我们人与动物要和谐相处。启示我们要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尊重动物、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共生(善待生命、建设美丽家园、构建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
【解析】1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文章主要分成四个部分,文章第①~④以及第⑧段主要写“我”与豆包之间的相处;文章第⑤段主要写张炜和“我”同样为爱猫之人,互相交换爱猫的点滴;文章第⑥段,则写冰心先生和季羡林先生与他们爱猫的亲昵画面。结合文章标题“文人与猫”即可概括,文人指的就是“我”、张炜、冰心及季羡林四位文人与猫之间的故事,即文章叙述了(“我”、张炜、冰心及季羡林)四位文人和猫相处的故事。
18.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首先明确加点词的本义,川流不息的意思是像流水一样连绵不断;然后明确加点词的语境义,此处“川流不息”来形容“我”与张炜老师对猫的爱,像流水一样连绵不断,可见两人对猫深厚的爱。
1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在文章筛选相关语句,直接摘抄表达猫性情的词语即可。根据文章第①段“它喜欢黏人”,第⑧段“豆包调皮的跃上了我的书桌”和“它以这种撒娇的方式责怪我光顾得沉浸在自己一个人的世界里”的内容可知,第①空可填“黏人、调皮、撒娇”;根据文章第⑥段“那只唤作阿咪的大白猫温顺的偎依在先生身旁,一动不动地盯着她,仿佛是她忠贞不渝的恋人,这便是文人与猫和谐共处的生动情景”的内容可知,第②空可填“温顺、忠贞不渝”;根据文章第⑥段“眼睛炯炯有神地正视前方”和“这俩猫大概就是先生笔下的咪咪和虎子,此刻,它俩亲昵地陪伴着先生”内容可知,第③空可填“炯炯有神、亲昵”。
20.本题考查从描写角度赏析文章语句。首先判断画线句子使用的描写方法,从“探、搭、趴、卧、蜷、揽”等动词可以判断,此处运用了动作描写;从“炯炯有神、亲昵”等词可以判断,此处运用了神态描写;同时这些对猫的描写都属于刻画细节,也可以判断成细节描写。然后分析描写方法的作用,动作、神态以及细节描写都是为了对象的特征,画线句子的动作描写突出了猫与季羡林先生之间的亲昵关系,表现猫的温顺和可爱;而神态描写则表现出猫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和亲昵;细节描写则突出了猫与季羡林之间互动的和谐场景;最后明确表达效果,即使描写画面生动温馨,妙趣横生。
21.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分析和理解。文章主要叙述了“我”、张炜、冰心及季羡林四位文人和猫相处的故事,表达了四位文人对猫深厚的喜爱之情。而四位文人与猫的相亲相爱,正好表现出人与动物的和谐,由小见大,便可以启示我们作为人类应与动物、与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生命,爱护动物,保护自然环境。
(2023·山东日照·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草木亲人
凌泽泉
①老家的门前有座很大的土山,山顶平坦,盖有一座雕梁画栋的大祠堂,后来祠堂被拆,碎砖破瓦散落得满山都是。一锹扎下去,锹口不是被石块磕崩了,就是被砖瓦啃瘪了。这样的土壤,连瓜豆都难以下种,只好让其荒芜。
②这倒好像是给野生的草木腾出了生存的空间。春天一到,一些野花野草便像小猴子一样,从瓦砾堆里蹦出来,整座土山便有了春的眉眼。每逢春深,邻村的枣先生便背上竹篓,拎着小铁铲,赶到土山上,好奇的我便尾随在他的身后。慈眉善目的他,每挖起一株,便喊出一个亲切的名字:车前草、蒲公英、垂盆草、马兰头、兰花草、刺几菜……听着这些裹挟着浓浓草木味仿若邻家小孩乳名的花草名,让人感到别样的亲切。
③何止是这座土山,家乡的山山峁峁、沟渠坝埂、田间地头,春夏时节,不是这里探出几桑乳白的小花,就是那边丛生出一蓬碧叶,俨然成了一方硕大无比的药匣子,被各种各样的药草塞得满满当当。
④在乡亲们的眼里,这些随处可见的草木,就像村里的孩子一样,随便碰到哪一个,都能熟悉地道出名和姓,甚至还能知道谁个好尿床,谁个好打滚放赖。这些伴着庄稼生长的草木,也诸熟农人的脾性,更乐意为农人解忧。谁家小孩高烧,它们就奉上柴胡、车前草、鱼腥草、紫苏;谁家大人腹泻,它们就捧出葛根、黄芩、黄柏。
⑤早出晚归的乡亲们,和这些草木走得很近。久而久之,他们也无师自通地成为了药师。吃五谷杂粮的他们偶尔也会遇到伤风感冒、头疼脑热,他们通常不会大惊小怪,也很少去找医生抓药。歇工的间隙,随便从田埂或沟坝扯上几株花草,回到家中,或熬或煎,草木的本味与身体的经络一下子搭上了眉眼,彼此相视一笑,便泯灭了冤仇。
⑥在农人的眼中,不光花草可以入药,枇杷叶、玉米须、生姜都是药,就连锅底灰也是药,犁田打耙、栽秧割稻更是药。农人的身子皮实,但最怕冬闲。外面寒风刺骨,人们拢着袖子在屋内烤着火,感觉身子骨越烤越冷。渐渐地,有人撑不住了,只得躺在床上哼哼唧唧起来。上了年纪的人说,乡下人这把骨头不能闲,一闲就会闹毛病。是啊,村东倒下了一条汉子,村西一条汉子又倒下,那可都是种田的好把式!后来我遇到一位老中医,他给我的解释是,农忙之时,人身体上的气流、经络、骨骼都很活泛,沾泥的手脚连通了地气,庄稼的气息游走于肠胃,草木的味道浸润着鼻腔和咽喉,加上日光的抚摸、清风的摩挲,整个人便与自然达成了某种合辙押韵的默契,天与地,地与人,在田野上达到了某种和谐;一旦闲下来,囚身于屋檐下,身心便产生了违和迹象,久而久之,即便是铮铮硬汉也会败下阵来。从中医的角度看,泥土是药,草木是药,阳光、空气是药,劳作也是药,正是这些药,维持着人身心的某种平衡。
⑦其实,药草熬煎并不是它们生命的戛然而止,而是将会以另一种生命形式美丽绽放。多种药草走到一起,在热气腾腾的药罐中,彼此握手言和,彼此肝胆相照,彼此打气鼓劲,在抵达病体后,齐心协力打通关节,激活经络,驱赶陌生的气流,还原身心的平衡。中医看病其实就是让身体里的虚弱与道旁的草木彼此牵上了手。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每株药草身上,都有大自然的深沉重托:采下了便是药,就要赴汤蹈火地去平息他人身体里的一场战事;如若未被采下,仍做不起眼的草木,但待有朝一日,再去泽被后人。
⑧细想想,这些生于自然界的草木,哪一株不是我们最亲的人?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22.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邻村的枣先生每挖起一株草木,便喊出一个名字,这既体现了他的博学,也表现了他喜欢炫耀卖弄的心理。
B.柴胡、车前草、葛根、黄芩……各种草药的名字充溢在文中,使文章内容丰富,散发着中医药文化的气息。
C.第⑥段中说“犁田打耙、栽秧割稻更是药”,说明劳作是农人们的药,如果农人生病,下地干活就能治愈。
D.作者认为熬煎的药草将以另一种生命形式美丽绽放,指的是将它们按照药方进行恰当调和,制成各种药物。
23.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⑤段画横线句子用拟人手法,赋予草木的本味和身体的经络以生命,用相视一笑泯冤仇表现药物温和有效。
B.第⑥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有整有散,长短结合,使行文错落有致,灵活多变,全面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默契。
C.★本文语言典雅生动。全文使用书面语言,并多处使用成语,如雕梁画栋、肝胆相照、赴汤蹈火等,文学性强。
D.文章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写出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感情真挚,富有感染力。
24.第①段看似与写草木无关,为什么还这样开篇?请简要分析。
25.为什么说自然界的草木“是我们最亲的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22.B 23.C 24.①环境描写,交代了草木的生存环境非常恶劣、贫瘠,侧面突出野生草木生命力顽强的特点;②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由老家门前的土山延伸到家乡的沟渠坝埂,写出野生草木的生存范围广,随处可见,为后文花草人药、泽被农人作铺垫,暗示文章“人与自然关系密切、和谐相处”的主旨;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5.①草木在荒僻的山间生长,装点了我们的生活,给山里的人们带来温暖和希望;②乡亲们像熟悉自己的孩子一样熟悉草木,农人和草木相处自然如同亲人;③草木入药,如同亲人一样为人们治病排忧解难,奉献自己;④草木如未被采下,仍待有朝一日,再去泽被后人,时刻准备着为人们奉献。
【解析】2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A.根据第②段“慈眉善目的他,每挖起一株,便喊出一个亲切的名字:车前草、蒲公英、垂盆草、马兰头、兰花草、刺几菜……听着这些裹挟着浓浓草木味仿若邻家小孩乳名的花草名,让人感到别样的亲切”可知,这里表现枣先生的博学与慈爱。选项中“喜欢炫耀卖弄”理解有误;
C.根据第⑥段“他给我的解释是,农忙之时,人身体上的气流、经络、骨骼都很活泛,沾泥的手脚连通了地气,庄稼的气息游走于肠胃,草木的味道浸润着鼻腔和咽喉,加上日光的抚摸、清风的摩挲,整个人便与自然达成了某种合辙押韵的默契,天与地,地与人,在田野上达到了某种和谐;一旦闲下来,囚身于屋檐下,身心便产生了违和迹象,久而久之,即便是铮铮硬汉也会败下阵来”可知,文中指农人不喜清闲,一旦闲下容易生病。选项中“如果农人生病,下地干活就能治愈”过于绝对;
D.根据第⑦段“药草走到一起,在热气腾腾的药罐中,彼此握手言和,彼此肝胆相照,彼此打气鼓劲,在抵达病体后,齐心协力打通关节,激活经络,驱赶陌生的气流,还原身心的平衡”可知,原文中指的是多种草药熬煎在一起,抵达病体后,激活经络,还原身心平衡。选项理解有误;
故选B。
23.本题考查文章艺术手法的赏析。
C.根据第④段“还能知道谁个好尿床,谁个好打滚放赖”,以及第⑥段“那可都是种田的好把式”可知,文中还采用了诸多口语化的语言,选项中“本文语言典雅生动。全文使用书面语言”有误;
故选C。
24.本题考查段落作用。
从内容上看,第①段中“这样的土壤,连瓜豆都难以下种,只好让其荒芜”交代了家乡草木的生存环境,而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依然能够生存,从侧面突出了野生草木顽强的生命力;从结构上看,联系后文第②段“这倒好像是给野生的草木腾出了生存的空间”可知,第一段还能够起到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的作用。贫瘠土山,上的土壤连瓜豆都难以下种,只好让其荒芜,为下文野生的草木生长于此做了铺垫,引出下文草木人药、泽被后人的内容,暗示文章“人与自然关系密切、和谐相处”的主旨;从表达效果上看,作者在开头段描写贫瘠的山土环境,读者会产生在这样贫瘠的山上会发生什么的疑问,进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25.本题考查文章主题的理解。
根据第②段“春天一到,一些野花野草便像小猴子一样,从瓦砾堆里蹦出来,整座土山便有了春的眉眼”“听着这些裹挟着浓浓草木味仿若邻家小孩乳名的花草名,让人感到别样的亲切”可知,生长在荒僻山间的草木,为山里的乡亲们送来温暖和希望,装点了农人们的生活;
根据第④段“在乡亲们的眼里,这些随处可见的草木,就像村里的孩子一样,随便碰到哪一个,都能熟悉地道出名和姓,甚至还能知道谁个好尿床,谁个好打滚放赖。这些伴着庄稼生长的草木,也诸熟农人的脾性,更乐意为农人解忧”可知,山里的乡亲们对草木十分熟悉,就像熟悉自己的孩子一般,这种相处之道如同亲人一般;
根据第⑤段“早出晚归的乡亲们,和这些草木走得很近”“歇工的间隙,随便从田埂或沟坝扯上几株花草,回到家中,或熬或煎,草木的本味与身体的经络一下子搭上了眉眼,彼此相视一笑,便泯灭了冤仇”可知,农人们在遇到头疼脑热之时,草木入药,为乡亲们排忧解难,奉献自己,治好乡亲们的病痛;
根据第⑦段“在每株药草身上,都有大自然的深沉重托:采下了便是药,就要赴汤蹈火地去平息他人身体里的一场战事;如若未被采下,仍做不起眼的草木,但待有朝一日,再去泽被后人”可知,草木如果未被采下,仍待有朝一日,再去泽被后人,时刻准备着为人们奉献,这种品质与精神只有亲人之间才有。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2023·浙江丽水·校联考二模)请阅读季羡林先生的《黄昏》,完成探究任务。
黄昏
季羡林
①黄昏是神秘的,只要人们能多活下去一天,在这一天的末尾,他们便有个黄昏。[A]但是,年滚着年,月滚着月,他们活下去有数不清的天,也就有数不清的黄昏。我要问:有几个人觉到这黄昏的存在呢?
②早晨,当残梦从枕边飞去的时候,他们醒转来,开始去走一天的路。他们走着,走着,走到正午,路陡然转了下去。仿佛只一溜,就溜到一天的末尾,当他们看到远处弥漫着白茫茫的烟,树梢上淡淡涂上了一层金黄色,一群群的暮鸦驮着日色飞回来的时候,仿佛有什么东西轻轻地压在他们的心头。他们知道:夜来了。他们渴望着静息;渴望着梦的来临。不久,薄冥的夜色糊了他们的眼,也糊了他们的心,他们在低隘的小屋里忙乱着,把黄昏关在门外,倘若有人问:你看到黄昏了没有?黄昏真美啊,他们却茫然了。
③他们怎能不茫然呢?当他们再从崖里探出头来寻找黄昏的时候,黄昏早随了白茫茫的烟的消失,树梢上金色的消失,鸦背上日色的消失而消失了。只剩下朦胧的夜。这黄昏,像一个春宵的轻梦,不知在什么时候漫了来,在他们心上一掠,又不知在什么时候去了。
④黄昏走了,走到哪里去了呢?不,我先问:黄昏从哪里来的呢?这我说不清,又有谁说得清呢?我不能够抓住一把黄昏,问它到底。从东方么?东方是太阳出的地方。从西方么?西方不正亮着红霞么?从南方么?南方只充满了光和热,看来只有说从北方来的最适宜了。倘若我们想了开去,想到北方的极端,是北冰洋,我们可以在想象里描画出:白茫茫的天地,白茫茫的雪原,和白茫茫的冰山,再往北,在白茫茫的天边上,分不清哪是天,是地,是冰,是雪,只是朦胧的一片灰白。朦胧灰白的黄昏不正应当从这里蜕化出来么?
⑤然而,蜕化出来了,却又扩散开去,[B]漫过了大平原,大草原,留下了一层阴影;漫过了大森林,留下了一片阴郁的黑暗;漫过了小溪,把深灰色的暮色溶入淙淙的水声里,水面在阒静里透着微明;漫过了山顶,留给它们星的光和月的光;漫过了小村,留下了苍茫的暮烟……给每个墙角扯下了一片,给每个蜘蛛网网住了一把。以后,又漫过了寂寞的沙漠,来到我们的国土里。我能想象:倘若我迎着黄昏站在沙漠里,我一定能看着黄昏从辽远的天边上跑了来,像—像什么呢?是不是应当像一阵灰蒙的白雾?或者像一片扩散的云影?跑了来,仍然只是留下一片阴影,又跑了去,来到我们的国土里,随了弥漫在远处的白茫茫的烟,随了树梢上的淡淡的金黄色,也随了暮鸦背上的日色,轻轻地落在人们的心头,又被人们关在门外了。
⑥但是,在门外,它却不管人们关心不关心,寂寞地,冷落地,替他们安排好了一个幻变的又充满了诗意的童话般的世界,朦胧微明,正像反射在镜子里的影子,它给一切东西涂上银灰的梦的色彩。牛乳色的空气仿佛真牛乳似的凝结起来。但似乎又在软软地粘粘地浓浓地流动里。它带来了阒静,你听:一切静静的,像下着大雪的中夜,但是死寂么?却并不,再比现在沉默一点,也会变成坟墓般地死寂。仿佛一点也不多,一点也不少,幽美的轻适的阒静软软地粘粘地浓浓地压在人们的心头,灰的天空象一张薄幕;树木,房屋,烟纹,云缕,都像一张张的剪影,静静地贴在这幕上,这里,那里,点缀着晚霞的紫曛和小星的冷光。黄昏真像一首诗,一支歌,一篇童话;像一片月明楼上传来的悠扬的笛声,一声缭绕在长空里亮唳的鹤鸣;像陈了几十年的绍酒;像一切美到说不出来的东西,说不出来,只能去看;看之不足,只能意会;意会之不足,只能赞叹。——然而却终于给人们关在门外了。
⑦给人们关在门外,是我这样说么?我要小心,因为所谓人们,不是一切人们,也绝不会是一切人们的。我在童年的时候,就常常呆在天井里等候黄昏的来临。我这样说,并不是想表明我比别人强。意思很简单,就是:别人不去,也或者是不愿意去,这样做。我(自然也还有别人)适逢其会地常常这样作而已。我也会知道:这是黄昏了。我从风门的缝里望出去:灰白的天空,灰白的盖着雪的屋顶。半弯惨淡的凉月印在天上,虽然有点儿凄凉;但仍然掩不了黄昏的美丽。这时,连常常坐在天井里等着它来临的人也不得不蜷伏在屋里,只剩了灰蒙的雪色伴了它在冷清的门外,这幻变的朦胧的世界造给谁看呢?黄昏不觉得寂寞么?
⑧但是寂寞也延长不多久。黄昏仍然要走的。李商隐的诗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人不正慨叹黄昏的不能久留吗?它也真地不能久留,一瞬眼,这黄昏,像一个轻梦,只在人们心上一掠,留下黑暗的夜,带着它的寂寞走了,我们知道的,只是:它走了,带了它的寂寞和美丽走了,像一丝微飔,像一个春宵的轻梦。
(选自《季羡林散文集》有删减)
阅读提示 有人说,本文是一篇诗性散文,它的特点是意象丰富、语言富有表现力、内容富有理想主义色彩,让读者产生无与伦比的美感,带来莫大的精神愉悦,并引发读者的思考。
26.请你细读文本,将下图中黄昏的意象和特点补充完整。

27.诗性散文总是采用如诗歌一般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尽情地描绘出文章的诗意美。
(1)请模仿示例赏析画线句[A]中的加点词语。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赏析:愁绪本是抽象的东西,作者用一个“载”作者把无形的愁绪变为有形的物体,她把愁搬上了船,但愁太过沉重,只恐船都载不动,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无限愁苦。
(2)★请从句式特点的角度对画线句[B]进行赏析。
28.诗性散文往往通过作者浪漫的畅想,创造出一个独立于现实之外的理想世界。
我甚至于想用谱乐谱的手法来写散文,围绕着一个主旋律,添上一些次要的旋律;主旋律可以多次出现,形式稍加改变,目的只想在复杂中见统一,在跌宕中见均衡。——季羡林
本文也被称为《黄昏颂》,请结合文章从内容和情感的角度对“主旋律”简要分析。
29.经过本次探究活动,小缙对“诗性散文”有了一定理解,他发现课本中也有这类文章,请在以下选项中任选一篇结合诗性散文的特点简要品析。
A.《春》朱自清 B.《桃花源记》陶渊明
【答案】26.(1)白茫茫的烟(2)驮着日色的昏鸦/暮鸦(3)神秘(4)短暂 27.(1)作者运用了化抽象为具体的手法。年和月本来是抽象的时间,作者用一个“滚”字,把无形的时间化作有形的“雪球”,时间一下子就有了具体的形体,它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地往前滚动,表现出时间的不断流逝。
(2)该语段句式如诗歌般整齐,既有建筑美,又富有流动感和层次感,把黄昏从北方出发,扩散开来,不断地向我们靠近的过程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黄昏如同一个赶路人,跋山涉水地向我们奔赴而来,一步一步地走近我们。 28.内容上:文章反复描写黄昏来和去的情形,并且作者发挥他超凡的想象,运用纷繁的景象编织了一幅幅疏密有致,清幽寂静的黄昏图,丰富多彩。 情感上:作者通过反复描绘黄昏美景,喜爱与赞美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对人们将黄昏关在门外,忽略生活中更多美好的片刻感到惋惜。 29.示例:《春》通过描绘春天的各种意象如“花”、“草”、“风”、“雨”等,融入作者美好的想象,充满欣喜而浓烈的情感,洋溢着不可遏止的生命活力,带给读者美的享受。同时《春》采用了诗一样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句式变化丰富,整齐灵动如“嫩嫩的,绿绿的”“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等,节奏明快具有诗意美。(也可从修辞角度品析文章语言的表现力,表达充分合理即可。)
【解析】26.本题考查信息提炼与概括。
由第②段“当他们看到远处弥漫着白茫茫的烟,树梢上淡淡涂上了一层金黄色,一群群的暮鸦驮着日色飞回来的时候,仿佛有什么东西轻轻地压在他们的心头。他们知道:夜来了”可知,作者用来描写黄昏的意象词有:白茫茫的烟、金黄色的树梢、驮着日色的暮鸦。故(1)空填写“白茫茫的烟”、(2)空填写“驮着日色的暮鸦”。
由第①段“黄昏是神秘的,只要人们能多活下去一天,在这一天的末尾,他们便有个黄昏”第②段“仿佛只一溜,就溜到一天的末尾”可知,黄昏的特点是:神秘和短暂。故(3)空填写“神秘”、(4)空填写“短暂”。
27.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1)要求模仿示例赏析句子。分析示例可知,赏析句子时先分析其表现手法,然后分析其表现的内容和情感。
“年滚着年,月滚着月”中“滚”字是动词,这里用来陈述年和月的流逝,是运用了化抽象为具体的手法。年和月是表示时间的抽象名词,作者用一个“滚”字,把无形、抽象的时间化作有形的“球体”,用“滚”字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时间像球一样不断地往前滚动,表现出时间的不断流逝。
(2)要求从句式特点的角度赏析句子。
“漫过了大平原……”“漫过了大森林……”“漫过了小溪……”“漫过了山顶……”“漫过了小村……五组句子组成诗歌般整齐的排比句,“漫过”是动词,使整个句子既有建筑美,又富有流动感和层次感;结合第④段“倘若我们想了开去,想到北方的极端,……朦胧灰白的黄昏不正应当从这里蜕化出来么?”和第⑤段“又漫过了寂寞的沙漠,来到我们的国土里”可知,这组句子把黄昏从北方出发,扩散开来,不断地向我们靠近的过程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黄昏如同一个赶路人,跋山涉水地向我们奔赴而来,一步一步地走近我们。
28.本题考查主要写作对象的理解和分析。
阅读全文,由材料“围绕着一个主旋律,添上一些次要的旋律;主旋律可以多次出现”及提示语“本文也被称为《黄昏颂》”可知,本文的“主旋律”是“黄昏”。
阅读全文可知,文章①②③段概括描写了黄昏的特点和来去时的意象;④⑤⑥段作者发挥他超凡的想象力,运用纷繁的景象详细地编织了一幅幅疏密有致,清幽寂静的黄昏图,丰富多彩,描摹细腻,富有诗情画意,表达了作者对黄昏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⑦⑧段表现了黄昏美丽、寂寞、短暂的特点,对人们将黄昏关在门外,忽略生活中更多美好的片刻感到惋惜。
29.本题考查拓展运用。结合文章内容可知,“诗性散文”是具有诗的特质或禀赋的散文,其语言凝练、意象优美、意境奇妙,内容富有理想主义色彩,让读者产生无与伦比的美感,乃至给读者以莫大的精神愉悦。分析具体作品时,可从意象、语言、情感的角度进行分析。
示例:《桃花源记》借助桃花、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鸣、犬吠等意象,表现桃花源宁静、自由、和谐的生活。本文内容极具理想主义的色彩,作者通过美好的想象,在纷纷扰扰的现实之外,创造了一个相对安谧的诗意化的世界,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社会生活的不满。
(2023·天津红桥·统考二模)阅读《桐花满地》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桐花满地
雪小禅
①起初,我是不喜欢桐花的。
②桐花命贱,粉不粉艳不艳的,大朵大朵地开着,形状也散。因为大,觉得没了形似的。更有那颜色,有一种阴郁的灰暗在里面,所以,我初见桐花,便觉得不是我的花。只因为它没有灵性,好像一个呆滞的乡下女子。
③后来喜欢看电影,发现电影院里有几棵泡柄,高大健硕,足有几十年了吧。三四月间,一树一树的花开,粉灰色的桐花开遍了天空,挨挨挤挤地,无拘无束地挥洒着甜香。我恰是十五六岁的年龄,一下子惊艳过去。
④那是故乡的老电影院,院子里因为有几棵泡桐,显得鬼魅而虚幻。我常常和同学跑去看电影,电影票两毛钱一张,今天是粉的,明天是蓝的,细细的长条,前面印了座位,多少排多少号,后面是日期。我们偶尔也逃票,如果当天恰好是蓝色的票,而我们前几天恰好用过蓝色的票,于是混进去,感觉占了极大便宜。无限的快乐,“贼”的快乐。
⑤那时玲是我的蜜友,她总是与我一起跳过一中的墙去看电影,有时去得早,就捡几朵桐花放到书里。玲说,这花要是不败该多好啊。这句话多傻啊!我笑话她总是说傻话,她又说,花无百日红。
⑥后来她转学走了,我一个人再去看电影时总是会想起她。
⑦我把桐花夹在信里寄给她。我问地,你那里有桐花吗?问她的时候,她就哭了。因为我发现,信纸是湿的。
⑧每天上学都要过电影院,我总是不经意地扭头看那些泡桐,春去春回,看了三年。我离开了故乡,从此再也没有回去。小城的桐花,已散落在记忆的河岸上,桐花穿过两岸光阴,只是无比的凄美。惨绿的少年就那样一挥而去。
⑨再回故乡,却不见了桐花。
⑩电影院早就关闭了,于是拆掉,盖了商城,里面无限的热闹。电影院不复存在,当然也没有桐花了。正是人间四月天,我却惶惶然,好像失了什么,无限地惆怅。
多年之后,我和玲再度联系上。她没有考上大学,一个人在异乡奔波,不停地在路上奔波。下岗失业,做生意赔本,婚姻不顺,玲的命运一波三折,但她却没有抱怨过。我想起桐花,那样努力地开着,不好看,可是,为了春天的到来,一直努力着。
我问玲还记得我寄给她的桐花吗,她在电话中说,已经干掉了,没了颜色。可是,她一直留着。因为,上面有光阴的痕迹。
还有一次去开会,我觉得闷,出来透气,在窗口,怒然看到了桐花。一枝枝伸展着,在三楼的窗前,那些桐花几乎伸手可及。天正在下雨,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地上有一片落花,真是桐花万里路。我伸出手去,摘下一朵,那朵又软又绵的桐花,就在我的手上,上面有两露儿,颤抖着,微张着,这是一朵还没有完全开的花,还有着肯涩的美。我捧着它,想起与桐花的初见,我并不喜欢它。如今,与君再相见,我心中,俱是欢喜的花儿,一朵、两朵地开着,桐花满地。我记得故乡的桐花,也更喜这眼前的一朵。
我给玲发了一条短信:“玲,有空回来看桐花吧,它们又开了呢。”
玲很快回了短信。地说:“人生若只如初见,我们还当去跳墙偷看电影的少年吧。因为那里有我和你的桐花万里路。”
(选自《幸福·悦读》,有删改)
30.通读全文,根据提示,梳理文章内容。
起初,因桐花没有灵性,我 。后来,见到满树繁花,我 。
再回故乡,不见了桐花,我惶惶然。如今,重新见到桐花,我 。
31.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
三四月间,一树一树的花开,粉灰色的桐花开遍了天空,挨挨挤挤地,无拘无束地挥洒着甜香。
32.请结合全文,分析“桐花满地”的含义,
3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第①段,开篇点题,欲抑先扬,奠定了“我”的感情基调,为后文“我”逐步喜爱上桐花做铺垫。
B.第⑩段的“惶惶然”,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我”再回故乡,却寻不到当年的桐花,而无限惆怅的心境。
C.第③段中加点词“摔”,写出了多年后,我再见桐花时的动作,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我对桐花的珍惜和喜爱之情。
D.文章中“玲”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是与桐花形象互相衬托,本文就是通过对桐花、朋友“玲”的回忆,抒发自己的感悟。
E.★本文语言具有华美典雅的特点,句式长短交错,读起来让人感觉明快、清爽;语言有很强的抒情味和感染力。
【答案】30. (1)不喜欢桐花 (2)感到惊艳 (3)内心欢喜(高兴)(意思对即可) 31.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挨挨挤挤”“无拘无束”等词,赋予了桐花人的灵性,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桐花繁盛的样子,表现了我见到满树繁花的惊艳。(意思对即可) 32.作者最初因桐花颜色不好,“形状也散”“没有灵性”而不喜欢,到后文看到桐花盛开满地,自己内心俱是欢喜,表达我对桐花的深切喜爱和赞美之情。文中“桐花”见证了“我”和玲的相识、相知,桐花又承载着“我”和玲美好的回忆,“桐花满地”表现出我和玲的亲密关系,表达了对往日时光的怀念之情。(意思对即可) 33.AE
【解析】30.考查筛选信息。
第一空:根据首段中的“我是不喜欢桐花的”可得:不喜欢桐花。
第二空:根据第③段中的“我恰是十五六岁的年龄,一下子惊艳过去”可得:感到惊艳。
第三空:根据第 段中的“我心中,俱是欢喜的花儿”可得:内心欢喜。
31.考查语句赏析。句中的“挨挨挤挤”“无拘无束”等词,把桐花人格化,赋予了桐花人的灵性,这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联系句中的“一树一树的花开,粉灰色的桐花开遍了天空”可知,此处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桐花繁盛的景象。联系后句“我恰是十五六岁的年龄,一下子惊艳过去”可知,表现了我看到满树桐花时的惊艳感觉。
32.考查分析题目含义。
根据第②段中的“桐花命贱,粉不粉艳不艳的,大朵大朵地开着,形状也散。因为大,觉得没了形似的”“只因为它没有灵性,好像一个呆滞的乡下女子”可知,作者最初因为桐花颜色不好,“形状也散”“没有灵性”而不喜欢。联系第 段中的“我心中,俱是欢喜的花儿,一朵、两朵地开着,桐花满地”可知,后文作者多年以后看到桐花满地,内心俱是欢喜。故“桐花满地”表现了作者对桐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根据第⑤段中的“那时玲是我的蜜友,她总是与我一起跳过一中的墙去看电影,有时去得早,就捡几朵桐花放到书里”,第⑦段中的“我把桐花夹在信里寄给她。我问地,你那里有桐花吗?问她的时候,她就哭了”可知,桐花见证我与玲的相识相知,见证了我和玲的友谊,承载着我和玲美好的回忆。联系末段中的“人生若只如初见,我们还当去跳墙偷看电影的少年吧。因为那里有我和你的桐花万里路”可知,桐花满地表现了我和玲的亲密关系,表达了对往日时光的怀念之情。
33.考查词句赏析和写作手法。
A.“欲抑先扬”有误,首段表明自己不喜欢桐花,到第③段看到满树的桐花,感受了惊艳。再到第 段中的“我心中,俱是欢喜的花儿”,这是欲扬先抑的手法;
E.“本文语言具有华美典雅的特点”有误,本文的语言清新质朴,如第 段中的“我想起桐花,那样努力地开着,不好看,可是,为了春天的到来,一直努力着”,在质朴的语言中表现了对桐花顽强的生命力的赞美;
故选AE。
(2023·山东日照·日照市新营中学校考三模)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凤凰嘴 范子平
①那是个油菜花灿灿的明媚春天,在交通运输公司宣教科的几个女人,一个比一个漂亮的女人们,就热热闹闹地呱嗒呱嗒地侃起了大山。
②张珍妮的丈夫是自来水公司的副经理,张珍妮说,他的先生天生爱吃,在家里三天两头是买肉做肉,烘烤、清蒸、红焖啥都做得像模像样、色香味俱全,业余时间都弄这上边去了,上个星期天,他爱人专门到市委招待所里跟厨师学做烤全羊。
③毛蓁蓁的丈夫在供电公司宣传处当副处长,毛蓁蓁接着说,她的那位光吃不做,可吃得下本,上一周为了吃一盘正宗的清炖野甲鱼,专门领她跑到一百多里外的万弦湖风景区。
④俗话说最后出台的是压轴戏,生来啥事都不好落到人后头的姜芸芸对这个话题最后说话,但她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她说,现在条件好了谁不爱吃爱喝?俺家的先生每逢过星期,每逢节假日就领着全家到省城吃大餐,省城有名的饭店都吃遍了。眼下吃惯了省城大饭店的鲍鱼米饭,生生上了瘾,三天不吃鲍鱼就胃痒痒。
⑤女人们就是争强好胜,但这场呱嗒嘴之后,张珍妮的丈夫做烤全羊的话,毛蓁蓁的丈夫领着吃清炖甲鱼的话随着风吹走了,只有姜芸芸全家成天到省城吃大餐的话迅速传遍全城。特别是她撇着小嘴说的那句“三天不吃鲍鱼就胃痒痒”一时成了全城的名言。这也难怪,吃烤全羊吃野生甲鱼毕竟不稀罕,但吃鲍鱼在这个县城里还是较为少见的,更重要的是三个女人中,只有姜芸芸的丈夫有实权,是交通局的一把手,正局长,咋能不引起人们的注意呢?
⑥这话传来传去终于传出了事情。听说是交通局内部也有人写信反映,县纪委来调查姜芸芸丈夫公款吃喝的事情,直到这时她的丈夫才知道她在外面吹牛吃鲍鱼的事情,气得他到家逮住姜芸芸就是一顿臭骂、其实姜芸芸一共就吃过一次鲍鱼,还是她在省建筑公司的同学请客。虽说交通局长并没有领着全家用公款大吃大喝,但这公款吃喝的名声还是在小县城传了好长一段时间,更为严重的是,拔出萝卜带出泥,纪委来调查的结果,把交通局小金库的事情弄了出来,几十万的小金库全部没收入国库,而且给局长来了个行政警告处分。
⑦有很长一段时间,姜芸芸都不大说话。但江山易改性难移,慢慢缓过劲来的姜芸芸又开始吹牛了,一次同学聚会觥筹交错之间说起了建筑公司老总王老六,王老六承包了矿产局新行政大楼的建设,定金都交过了,但矿产局班子矛盾大,后续资金跟不上,现在工程进展不下去,弄得王老六把矿产局长臭骂一顿,说你要不当家就别跟我签协议!喝酒喝得红头涨脸的姜芸芸就说了,俺家那位在交通局威信高,吐口唾沫成钉!交通局要盖培训中心,这个推荐这个,那个推荐那个,俺家那位说了,别争,就是王老六!局里人提王老六公司的资质不够,俺家那住说,我啥也不看,我说王老六就王老六!协议签了,局里上上下下连个屁都没人敢放!
⑧谁知道隔墙有耳,不知道谁又把这件事给张扬出去了。全城都知道,交通局长盖培训中心大楼,说啥资质都不看,他说王老六就王老六,这不是暗中有交易吗?好几封举报信都过去了,纪委立案调查。调查来调查去,发现王老六仅仅是和交通局草签意向协议。一切都在前期摸底阶段,并没有姜芸芸说的那种胡乱拍板定案的情况。但是这样一闹大,交通局长就没法让王老六在交通局承包工程了。
⑨交通局长更加生气,这一段时间回家老是板着个脸。姜芸芸知道错在自己,只好退避三舍,甚至,这一天是自己的生日也不好意思说,上午正要去做家常饭,老公打来电话说到街上去吃大过你的生日。到了街上一个偏僻一些的酒店,老公又是点好菜,又是点生日蜡烛,叫姜芸芸好生意外。姜芸芸说,老公我向你认错,两次纪委调查都是因为我这张嘴——我这张乌鸦嘴!说完,伸出小手就朝自己那美丽的小樱桃嘴上来了那么一下子。
⑩交通局长忙抓住姜芸芸的手,放在自己的大手里摩挲许久才放开,又满满斟了一杯红葡萄酒双手端上说,芸芸今天我敬你一杯!一个祝你生日快乐,第二个更重要的是感谢你的这张说话没遮拦的嘴,你不是乌鸦嘴是凤凰嘴,凤凰嘴!
姜芸芸满脸通红说老公你讽刺我!
老公说不是讽刺是真诚,现在王老六进去了,你知道他弄翻了多少人?咱城管局金局长、沙管局候局长、土地局文局长都因为王老六进去了!刚上任不到一年的建委赵主任也进去了!还有几个在查着……想想王老六原来也是打算承包我们局培训中心工程的,要没有你在里边插一杠子,很难说我到时候能不能经得住诱惑,说不定我这次也得进去!纪委及时查查咱,看起来是坏事实际上是好事啊!能挡住不让咱往下坡滚!这个事情我越想越感谢你来,为我们美丽的凤凰嘴干杯!
34.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三个女人的出场体现了一定的艺术性重要人物姜芸芸压轴出场,前二者对她起到铺垫和衬托作用。
B.本文情节波澜起伏,写纪委调查,一波接一波,此伏彼起,引人人胜,颇有小小说“尺水兴波”的特点。
C.小说最后一段交待纪委反腐败成果,是全文点睛之笔,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力重千钧,迅速升华文章主题。
D.文中交通局长吃鲍鱼的事查无实据,胡乱拍板定案仅仅是个意向协议,说明交通局长清廉守法,经得起考验。
35.下列对文中⑨⑩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两段写交通局长特意找个酒店为姜芸芸过生日,是故事情节发展的高潮。
B.这两段通过语言、动作等描写手法,塑造了交通局长和姜芸芸的生动形象。
C.在老公的意外之举面前,姜芸芸认错又自打嘴巴,说明她有愧心理。
D.对交通局长一系列的刻画,目的是表现他的感激之情,体现他真诚坦率的性格特点。
36.本文以“凤凰嘴”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7.★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是本文语言的重要特色,请举例简析。
【答案】34.D 35.D 36.①以“凤凰嘴”为题,巧设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②与文中“乌鸦嘴”相对,暗示情节发生转折,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③有很强的讽刺作用,突出主题。 37.①语言生活化、口语化,读起来显得亲切自然。比如“呱嗒呱嗒地侃起了大山”“三天不吃鲍鱼就胃痒痒”“插一杠子”等,语言通俗易懂。②俗语的大量运用,使语言形象生动。如“拔出萝卜带出泥”“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吐口唾沫成钉”等,很有感染力。
【解析】34.本题考查理解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
D.“说明交通局长清廉守法”错误。由原文第六段“虽说交通局长并没有领着全家用公款大吃大喝,但这公款吃喝的名声还是在小县城传了好长一段时间,更为严重的是,拔出萝卜出泥,纪委来调查的结果,把交通局小金库的事情弄了出来,几十万的小金库全部没收入国库,而且给局长来了个行政警告处分”可知,小金库的问题不合法。
故选D。
35.本题考查理解小说内容。
D.“体现他真诚坦率的性格特点”错误。由原文第十二段“还有几个在查着……想想王老六原来也是打算承包我们局培训中心工程的,要没有你在里边插一杠子,很难说我到时候能不能经得住诱惑,说不定我这次也得进去!纪委及时查查咱,看起来是坏事实际上是好事啊!能挡住不让咱往下坡滚”可知,体现的是侥幸没有“进去”,才有这一番表演。
故选D。
36.本题考查标题作用。
文章以“凤凰嘴”为题,巧设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拓宽读者想象空间;结合第十段“你不是乌鸦嘴是凤凰嘴,凤凰嘴”可知,“凤凰嘴”与文中“乌鸦嘴”相对,暗示情节发生转折,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最后,标题“凤凰嘴”有很强的讽刺效果,点明主题,升华了文章中心思想。
37.本题考查语言特色。
阅读文章可知,本文语言生活化、口语化,有大量的生活化的对话,读起来显得亲切自然,比如第一段“一个比一个漂亮的女人们,就热热闹闹地呱嗒呱嗒地侃起了大山”、第四段“眼下吃惯了省城大饭店的鲍鱼米饭,生生上了瘾,三天不吃鲍鱼就胃痒痒”和第十段“你不是乌鸦嘴是凤凰嘴,凤凰嘴”等,语言通俗易懂,读来生动自然;生活俗语的大量运用,也是本文一大特点,它能使语言形象生动。如“拔出萝卜带出泥”“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吐口唾沫成钉”等,富有感染力,画面感极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2.5散文阅读 赏析语言特点
考向1:语言风格
班级开展小说阅读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钓鱼的医生
汪曾祺
①这个医生几乎每天钓鱼。
②你大概没有见过这样钓鱼的。他搬了一把小竹椅,坐着。随身带着一个白泥小灰炉子,一口小锅,提盒里葱姜作料俱全,还有一瓶酒。他的钓竿很短,鱼线也不长,而且不用漂子,就这样把钓线甩在水里,看到线头动了,提起来就是一条三四寸长的鲫鱼。刮刮鳞洗净了,就手放到锅里。不大一会,鱼就熟了。他就一边吃鱼,一边喝酒,一边甩钩再钓。这种出水就烹制的鱼味美无比,叫做“起水鲜”。到听见女儿在门口喊:“爸——!”知道是有人来看病了,就把火盖上,把鱼竿插在岸边湿泥里,起身往家里走。不一会,就有一只钢蓝色的蜻蜓落在他的鱼竿上了。
③这位老兄姓王,字淡人。他是阴历九月生的,大名里还带一个菊字。古人的一句“人淡如菊”,造就了一个好名字。王淡人的家很好认。门口倒没有特别的标志。总是开着的,往里一看,就看到通道里挂了好几块大匾。这是亲友或病家送给王淡人的祖父和父亲的。匾都有年头了,匾上的金字都已经发暗。到王淡人的时候,就不大兴送匾了。送给王淡人的只有一块,匾很新,漆得乌亮,匾字发光,是去年才送的。这块匾与医术无关,或关系不大,匾上写的是“急公好义”,字是颜体。
④进了过道,是一个小院子。院里种着鸡冠、秋葵、凤仙一类既不花钱,又不费事的草花。有一架扁豆。还有一畦瓢菜。这地方不吃瓢菜,也没有人种。这一畦瓢菜是王淡人从外地找了种子,特为种来和扁豆配对的。王淡人的医室里挂着一副郑板桥作的对子:“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他很喜欢这副对子。
⑤他这个医生是“男妇内外大小方脉”,就是说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什么病都看。外科用的药,大都是散药面子。神仙难识丸散,多有经验的医生和药铺的店伙也鉴定不出散的真假成色,都是一些粉红的或雪白的粉末。虽然每家药铺都挂着一块小匾“修合存心”,但是王淡人还是不相信。外科散药里有许多贵重药:麝香、珍珠、冰片……哪家的药铺能用足?因此,他自己炮制。他的老婆、儿女,都是他的助手,经常看到他们抱着一个乳钵,握着乳锤,一圈一圈慢慢地磨研。
⑥城里外科医生不多,不知道为什么,大家对外科医生都不大看得起,因此,王淡人看外科的时间比较多。一年也看不了几起痈疽重症,多半是生疮长疖子。这些小病症,是不好意思多收钱的,而且本地规矩,熟人看病,都得要等“三节算账”,——端午、中秋、过年。忘倒不会忘的,多少可就“各凭良心”了。有的送来一些华而不实的礼物:扇子、月饼、莲蓬、天竺果子、腊梅花。乡下来人看病,一般倒是当时付酬,但常常不是现钞,或是二十个鸡蛋、或一升芝麻、或半布袋鹌鹑!遇有实在困难,王淡人不但诊费免收,连药钱也白送了。
⑦有人说:王淡人很傻。王淡人是有点傻。去年、今年,他就办了两件傻事。
⑧去年闹大水。连天暴雨,一夜西风,运河决了口,浊黄色的洪水倒灌下来,大街上成了大河。大河里流着箱子、柜子、死牛、死人。大水十多天未退,有很多人困在房顶、树顶和高岗子上挨饿;还有许多人生病:上吐下泻,痢疾伤寒。王淡人就用了一根结实的长竹篙拄着,在齐胸的大水里来往奔波,为人治病。在水特深的地方,就横执着这根竹篙,泅水过去。他听说泰山庙北边有一个被大水围着的孤村子,但是那里正是洪水的出口,水流很急,不能容舟,过不去!他和四个水性极好的水手商量,弄了一只船,在他的腰上系了四根铁链,每一根又分在一个水手的腰里,这样,即使是船翻了,他们之中也可能有一个人把他救起来。船开了,看着的人的眼睛里都蒙了一层眼泪。这真是玩儿命的事!
⑨水退之后,那个村里的人合送了他一块匾,就是那块“急公好义”。
⑩另一件傻事是给汪炳治“搭背”。汪炳是和他小时候一块掏蛐蛐的朋友。这人原先很阔,后来吃喝嫖赌抽大烟,把家业败得精光,最后只好在几家亲戚家寄食。就这样,他还抽鸦片!他一天夜里觉得背上疼痛,浑身发烧,早上歪歪倒倒地来找王淡人。
王淡人一看,这是个“搭背”。说:“你不用走了!”
王淡人把汪炳留在家里住,管吃、管喝,还管他抽鸦片,——他把王淡人留着配药的一块云土抽去了一半。王淡人祖上传下来的麝香、冰片也为他用去了三分之一。一个多月以后,汪炳的搭背收口生肌,好了。
有人问王淡人:“你干吗为他治病?”王淡人倒对这话有点不解,说:“我不给他治,他会死的呀。”
王淡人的老婆是很贤惠的,但是她忍不住要问问淡人:“你给汪炳用掉的麝香、冰片,值多少钱?”王淡人笑一笑,说:“没有多少钱。——我还有。”
王淡人就是这样,给人看病,做傻事,每天钓鱼。一庭春雨,满架秋风。
(有删改)
1.探究人物形象之“真”
(1)请概括小说中王淡人做的两件傻事。

(2)探究问题:王淡人真的“傻”吗?为什么大家会觉得他“傻”?
(3)结合文本,分析王淡人的形象。
2.探究写作手法之“真”
(1)请从描写手法的角度赏析第二段划波浪线的句子。
(2)汪曾祺的小说中往往会有一些看似与主要内容关系不大的“闲笔”,但这些“闲笔”都有其作用,请从文中两处划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处加以分析。
3.★探究语言风格之“真”
汪曾祺曾谈到自己所追求的语言风格是“淡而有味”,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淡而有味”的理解。
考向2:句式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带白蘑菇回家
毕淑敏
①妈妈爱吃蘑菇。
②到青海出差,在幽蓝的天穹与黛绿的草原之间,见到点点闪烁的白星。那不是星星,是草原上的白蘑菇。从鸟岛返回的途中,我买了一袋白蘑菇,预备两天后坐火车带回北京。
③回到宾馆,铺下一张报纸,将蘑菇一柄柄小伞朝天,摆在地毯上,一如它们生长在草原时的模样。
④小姐进来整理卫生,细细的眉头皱了起来。我忙说,我要把它们带回去送给妈妈。小姐就暖暖地笑了,说您必须把蘑菇翻个身,让菌根朝上,不然蘑菇会烂的。草原上的白蘑菇最难保存。听了小姐的话,我让白蘑菇趴在地上,好像晒太阳的小胖孩,温润而圆滑地裸露在空气中。
⑤上火车的日子到了。小姐帮我找来一只小纸箱;用剪刀戳了许多梅花形的小洞,把白蘑菇妥妥地安放进去。
⑥进了卧铺车厢,我小心翼翼地把纸箱塞在床下。对面一位青海大汉说,箱子上捅了那么多的洞,想必带的是活物了。小鸡?小鸭?怎么没听见叫?天气太热,可别憋死了。
⑦我说,带的是草原上的白蘑菇,送给妈妈。
⑧他轻轻地重复,哦,妈妈……好像这个词语对他已十分陌生。半晌他才接着说,只是你这样的带法,到不了兰州,蘑菇就得烂成污水。
⑨我一筹莫展地说,那可怎么办?他说,你在卧铺下面铺开几张纸,把蘑菇晾开,保持通风。我依法处置,摆了一床底的蘑菇。每日数次拨弄,好像育秧的老农。蘑菇们平安地穿兰州,越宝鸡,直逼郑州……不料中原一带,酷热无比,车厢内闷热如桑拿浴池,令人窒息。青海汉子不放心地蹲下检查,突然叫道,快想办法!蘑菇表面已生出白膜,再捂下去,就不能吃了!
⑩我束手无策。青海大汉二话不说,把我的白蘑菇,重新装进浑身是洞的纸箱。我说,这不是更糟了?他并不解释,三下五除二,把卧铺小茶几上的水杯食品拢成一堆,对周围的人说:烦请各位把自家的东西,拿到别处去放,腾出这个小桌来放小箱子。箱子里装的是咱青海湖的白蘑菇,她要带回北京给妈妈。我们把窗户开大,让风不停地灌进箱子,蘑菇就坏不了啦。大家帮帮忙,我们都有妈妈。
人们无声地把面包、咸鸭蛋和可乐瓶子移开,为我腾出了一方洁净的桌面。
风呼啸着。郑州的风,安阳的风,石家庄的风……穿箱而过。白蘑菇黑色的血液,渐渐被蒸发了。
终于,北京到了。我拎起蘑菇箱子同车友们告别,对大家说,我代表自己和妈妈谢谢你们!大家说,你快回家去看妈妈吧。
由于路上蒸发了水分,白蘑菇比以前轻了许多。我走得很快,就要出站台的时候,青海汉子追上我说,有一件很要紧的事,忘了同你交代——白蘑菇炖鸡最鲜。
妈妈喝着鸡汤说,青海的白蘑菇味道真好!
4.下列对短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车友们并不愿意为我腾出桌面吹蘑菇,只是碍于情面而为之。
B.文章中的“我”能将白蘑菇完好地从青海带回北京,是因为途中只得到了青海大汉的热心帮助。
C.第②段反复写到“白蘑菇”,既体现了白蘑菇数量多、颜色鲜的特点,又为下文的情节展开作了铺垫。
D.宾馆小姐一开始“眉头皱了起来”是因为“我”把蘑菇带上了车。
5.★分析“风呼啸着。郑州的风,安阳的风,石家庄的风……穿箱而过。”的句式特点和表达效果。
6.文中的“青海大汉”能否用一个“一个大汉”代替?为什么?
7.龙应台说:“抒情的文章,人们有个误解,认为把感觉抒发出来就是了,而忽视了对深刻的要求。深刻,可以是思想,可以是感情。”请你结合龙应台说的话,探究本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考向3:语言特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是谁扼杀了哀愁?
迟子建
①现代人一提“哀愁”二字,多带有鄙夷之色。好像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了,哀愁就得像旧时代的长工一样,卷起铺盖走人。于是,我们看到的是张扬各种世俗欲望的生活图景,人们好像是卸下了禁锢自己千百年的镣铐,忘我地跳着、叫着,有如踏上了人性自由的乐土,显得那么亢奋。
②哀愁如潮水一样渐渐回落了。没了哀愁,人们连梦想也没有了。缺乏了梦想的夜晚是那么的混沌,缺乏了梦想的黎明是那么的苍白。
③也许因为我特殊的生活经历吧,我是那么的喜欢哀愁。我从来没有把哀愁看做颓废、腐朽的代名词。相反,真正的哀愁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可以让人生长智慧、增长力量的。
④哀愁的生长是需要土壤的,而我的土壤就是那片苍茫的冻土。是那种人烟寂寥处的几缕鸡鸣,是映照在白雪地上的一束月光。哀愁在这样的环境中,悄然飘入我的心灵。
⑤我熟悉的一个擅长讲鬼怪故事的老人在春光中说没就没了,可他抽过的烟锅还在,怎不使人哀愁;雷电和狂风摧折了一片像蜡烛一样明亮的白桦林,从此那里的野花开得就少了,怎不令人哀愁;我期盼了一夏天的园田中的瓜果,在它即将成熟的时候,却被早霜断送了生命,怎不让人哀愁;雪来了,江封了,船停航了,我要有多半年的时光看不到轮船驶入码头,怎不叫人哀愁!
⑥我所耳闻目睹的民间传奇故事、苍凉世事以及风云变幻的大自然,它们就像三股弦。它们扭结在一起,奏出了“哀愁”的旋律。所以创作伊始,我的笔触就自然而然地伸向了这片哀愁的天空,我也格外欣赏那些散发着哀愁之气的作品。我发现哀愁特别喜欢在俄罗斯落脚,那里的森林和草原似乎散发着一股酵母的气息,能把庸碌的生活发酵了,呈现出动人的诗意光泽,从而洞穿人的心灵世界。他们的美术、音乐和文学,无不洋溢着哀愁之气。比如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艾托玛托夫的《白轮船》、屠格涅夫的《白净草原》、阿斯塔菲耶夫的《鱼王》等等,它们博大幽深、苍凉辽阔,如远古的牧歌,凛冽而温暖。所以当我听到苏联解体的消息,当全世界很多人为这个民族的前途而担忧的时候,我曾对人讲,俄罗斯是不死的,它会复苏的!理由就是:这是一个拥有了伟大哀愁的民族啊。
⑦人的怜悯之心是裹挟在哀愁之中的,而缺乏了怜悯的艺术是不会有生命力的。哀愁是花朵上的露珠,是撒在水上的一片温润而灿烂的夕照,是情到深处的一声知足的叹息。可是在这个时代,充斥在生活中的要么是欲望膨胀的嚎叫,要么是麻木不仁的冷漠。此时的哀愁就像丧家犬一样流落着。生活似乎在日新月异发生着变化新信息纷至沓来,几达爆炸的程度,人们生怕被扣上落伍和守旧的帽子,疲于认知新事物,应付新潮流。于是,我们的脚步在不断拔起的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间变得机械和迟缓,我们的目光在形形色色的庆典的焰火中变得干涩和贫乏,我们的心灵在第一时间获知了发生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新闻时却变得茫然和焦渴。
⑧在这样的时代,我们似乎已经不会哀愁了。密集的生活挤压了我们的梦想,求新的狗把我们追得疲于奔逃。我们实现了物质的梦想,获得了令人头晕目眩的所谓精神享受,可我们的心却像一枚在秋风中飘荡的果子,渐渐失去了水分和甜香气,干涩了、 萎缩了。我们因为盲从而陷入精神的困境,丧失了自我,把自己囚禁在牢笼中,捆绑在尸床上。那种散发着哀愁之气的艺术的生活已经别我们而去了。
⑨是谁扼杀了哀愁呢?是那一声连着一声的市井的叫卖声呢,还是让星光暗淡的闪烁的霓虹灯?是越来越眩目的高科技产品所散发的迷幻之气呢,还是大自然蒙难后产生出的滚滚沙尘?
⑩我们被阻隔在了青山绿水之外,不闻清风鸟语,不见明月彩云,哀愁的土壤就这样寸寸流失。我们所创造的那些被标榜为艺术的作品,要么之无物、空洞乏味,要么迷离惝恍、装神弄鬼。那些自诩为切近底层生活的貌似饱满的东西,散发的却是一股雄赳赳的粗鄙之气。我们看似生活富足,可我们捧在手中的,不过只是一只自慰的空碗罢了。
8.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社会的人仿佛是卸下了精神的镣铐,尽情张扬欲望,追求自由,而对哀愁却是嗤之以鼻,不屑一顾的。
B.人们如果没有了哀愁,就会丧失梦想,就难免会在前进的道路上盲目奔走,失去方向,从而把日子过得枯燥而无味。
C.哀愁的生长是需要特殊环境的,如东北的那片冻土、俄罗斯的森林草原等等,而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是不能培育出哀愁的。
D.缺乏了怜悯的艺术是不会有生命力的,一个优秀的艺术家或是文学家,在创作过程中应该要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
9.阅读文章,回答下面问题。
(1)★本文语言极具特色,富有表现力,尤其是运用了大量生动新奇的比喻句,请试举一例具体分析。
(2)文章以“是谁扼杀了哀愁?”为题有什么作用?
10.作者认为,真正的哀愁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章概括。
11.作者说:“在这样的时代,我们似乎已经不会哀愁了。”你同意她的观点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2023·山东德州·统考中考真题)
唱歌的麦田
蒋建伟
①泥土是一件陶罐,万物生灵装进去,倒出来,装进去,再倒出来,变成一个个奔跑在平原的野孩子。
②世界可以那么小,一粒粮食那么小,“啪”,打开了。
③你轻轻地躺在一道沟堰上,满脸贪婪,眼儿微闭,呼吸着绿波波的空气。你不知道的,小麦这时候偷偷钻出地面,一个又一个娉娉婷婷的少女走过来,一个又一个头顶散着热气的小伙子走过来,“唑唑,唑唑”,他们穿着绿油油的衣裳,芝麻粒儿大小。麦苗婉转飞翔,小麦们开口唱歌,像极了地平线上跳舞的那么多、那么多快乐的霜花。
④歌声好像我们家的白云一样,朝天上随便吹一口气,白云立马飒下来,好一场大雪啊。白墩墩的大雪,急慌慌地走着,像棉花做成的被子,暖和,盖在麦苗身上,什么都看不见了。雪花飘在土粒子上,一朵托举着一朵,最下面的那朵融化了,土粒子湿了,缓慢地冻上了,随着雪花的不断增加,不断融化、冰冻,一骨碌,骨碌出老远。土粒子在不断发胖,小小的,圆圆的,冰丝丝的,玲珑通透,好像装了满满一副跳棋盘里的玻璃球,一踢,蹦蹦跳跳着你追我赶地乱跑,也不知道它们要跑到哪里。雪继续下,一直下,把所有的所有都覆盖了,看不见别的色彩,只剩下了白。天地我一白。小风一刮,弥漫了雪雾的白色旋起,倾斜着向上飘,几番盘旋,那冒着甜兮兮的冰气,炊烟一般散了,在半空中停顿了几秒,末了,消逝得无影无踪。
⑤二三月间,一位意大利女高音歌唱家站在麦田边,她要唱歌!她的歌词,只有一个“啊”字,可是,调儿唱出来了,味儿却散发着土腥气。到后半夜,小风停了,满屋子的热气一下子圈住了。麦苗们横出了被窝,长长伸了一个懒腰,“憋死了!”就势做了个驴打滚。这田野,变成了一块一块的,一道白,一道绿,横横竖竖,深深浅浅,发展到后来,白皑皑的变成了绿油油的。
⑥小麦们进入了变声期。它们,脸蛋上开满了一朵花,挺胸,收起气,脚尖翘起,小手伸展开来,随着3/4拍子、4/4拍子放声歌唱,婉转悠扬,两脚不动,但其余的部位都在唱歌,都在跳舞,天箱缓缓升起,金色的阳光普照麦地。你忧惚看见,一开始,天地间,空气中,好像有一根头发丝儿,从它们的口腔、鼻腔、胸腔和腹腔出发,越来越长,越来越粗,上接白云深处,闪电般击中了你。有的唱啊,“一万个爹来,一万个娘,喊熟了大片大片的好麦浪”,你肯定是躺在麦田里了。有的唱啊,“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你呢,也就打开了一幅工笔画;夜色中,你的数学老师在办公室里批改作业。为什么是演唱呢?小麦们长高,开始拔节了,抽穗了,开花了,授粉了,小麦的歌声里,可以听出男人的爽朗、女人的婀娜,也可以听出花开的波海声、灌浆的大潮声,南风北上,“哗——哗哗”“哗——哗哗”,如此反复,连续。
⑦麦子是被布谷鸟叫黄的,是被麦黄风刮黄的,是被毒太阳看黄的,是被平原上的男女老少喊黄的。黄,是金黄色,黄金一样的金属色。哪怕看上一眼,你就是贵族了。这麦浪,大海一样起伏,歌声从天而降,似逸远,那,是男低音、女低音?太低了,低得不能再低,“哗哗”“哗”“哗哗哗”“啦啦,啦啦——啦”……天门打开,春夏秋冬都进来了,红红火火都进来了,爱情都进来了,酸甜苦辣都进来了听啊,这是麦子在唱歌!
⑧无边无际的麦田里,镰刀一挥,天地一晃,机器轰鸣,割麦抢场,它们的歌声,和着小麦的歌声、田野里沸腾的人欢马叫声、打麦场上香气弥漫的晒麦子声,一年一年歌唱着中国农民的丰收。麦子装茓子(xué zi,做囤用的狭长的粗席子)那一天,我看见你______开一个麻袋口,______了一把麦子,你______在一边,轻______麦子,“嗑嘣,嗑嘣”几声,嘴角,挂着一股一股奶白色的汁液,真香啊!
⑨餐桌上,多少年多少天了,我陶醉于每一顿饭的面食:一碗面条,一碗饺子,一碗“糊涂”,一个白面馍,一盒稀饭,几根油条。这些热腾腾、香喷喷的麦香啊,总让我闻到流口水,想象到香气弥漫的那片田野、那块麦地。这一碗面那一个馍,可能就是其中的一垄麦子吧?何止是闻哪,我还会去听。听小东西里这么多氤氲升腾的麦香,到底是哪一缕,隐藏了小麦奔放的歌声?
⑩它们,就是遍地金子,就是小麦。
(选自《中国社会报》2022年12月,有删改)
12.请概括相应的段落内容。
②③萌发出苗→④ →⑤越冬返青→⑥拔节抽穗→ →灌浆→⑦ →⑧ →⑨享用面食
13.★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请以第③段为例,完成下面表格。
角度 示例 表达效果
比喻、拟人、反复 小麦们开口唱歌,像极了地平线上跳舞的那么多、那么多快乐的霜花。 ①
② 绿泼泼 娉娉婷婷 描绘了小麦萌芽的情态,富有动感,更具感染力。
拟声词 ③ 化抽象为具体,写出了小麦萌芽时的生机、活力。
14.根据语境,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
我看见______你开一个麻袋口,______了一把麦子,你______在一边,轻______麦子,“嗑嘣,嗑嘣”几声,嘴角,挂着一股一股奶白色的汁液,真香啊!
A.解 抓 蹲 咬
B.解 拿 蹲 吃
C.打 抓 站 咬
D.打 拿 站 吃
15.“歌声”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16.结合下面材料,谈谈本文对你的写作有何启发。
材料:作者蒋建伟是一位来自中原大地的乡土作家。他扎根土地,伏下身子,回到原初,倾听大地母亲的声音。对于田园,对于故乡,对于大地,对于这一切之上发生的悲欢与情爱,都深情地歌唱与赞美。
(2022·湖北随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人与猫
简默
①去临清的头天傍晚,豆包不见了。
②豆包是一只布偶猫,它喜欢黏人,黏如盘中豆包。我第一次与它照面,便被它黏上了,我脱口叫它豆包,从此,豆包豆包的呼唤声在我家热闹地响成一片。
③吃饭前,我拎了一袋垃圾开门放在门口,豆包像一道白色闪电,在门合上的一刹那,嗖地窜了出去。可笑的是,我竟然毫无察觉。妻子开门进来,豆包平常总是一个箭步冲到门口,迎接主人,而此时却不见它的踪影。我遍寻它爱待的角落无着;妻子不相信地又到处找了一遍,仍然没找到。我在家中坐立不宁,反复在它平时爱鼾睡的几处“卧榻”寻找,又掀开床罩,趴在地板上,查看床下,均一无所获。我绝望地拧开门,冲着楼梯,豆包豆包地唤了几声,它仿佛从天而降,自楼上一溜烟地冲入屋内。豆包豆包的呼唤声央杂着惊喜,重新在我家响起。
④豆包的失而复回,让我第二天心无牵挂地来到临清。第一次知道临清,是因为狮猫,这也是我第一次听说世上有猫姓狮。那时候,我在黔南山区沙包堡镇上,喜欢满地捡烟标,一张张地展平后,折叠成窄窄的长条形,与小伙伴们在水泥地上打着玩。其中有一种狮猫烟标,印着“国营临清卷烟厂出品”,于是我便记下了临清。其实我与临清还另有缘分:千年大运河自源头,经临清,流过我现在居住的城市,可以说我的这趟临清之行是溯河向上,寻源觅踪。在我的童年,总有一些记忆像种子撒在处女地上,一张大人巴掌大小的狮猫烟标让我与临清这座运河上漂来的城市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家中的豆包到隐匿于临清各个角落的狮猫,我说我是因为与狮猫的缘分而来到临清的,同时又是从中年的下游溯河追寻我的童年。
⑤同行的作家张炜老师是狂热的吸猫人,他精心养了一只名唤融融的布偶猫,并以自己与融融相处相知的经历创作了小说《爱的川流不息》,打动了无数读者。后来,他通过微信发给我几张融融的照片,融融的憨态和萌样惹我怜爱,我也发他几张豆包的照片,他回复可爱。两只猫携着川流不息的爱,一下子拉近了两颗爱猫的心灵。
⑥我想起多年前去探望冰心先生,先生临窗端坐,在读《庄子》。那只唤作阿咪的大白猫温顺的偎依在先生身旁,一动不动地盯着她,仿佛是她忠贞不渝的恋人,这便是文人与猫和谐共处的生动情景。在临清季羡林先生的纪念馆中,我也看见了相同的一幕:先生端坐案前,案上摆满各种书和稿纸,一只大白猫努力探直身子,眼睛炯炯有神地正视前方,头朝书案,一条腿压着稿纸,尾巴搭在先生头上,先生蜷起右胳膊支撑着白猫的身体。即使是先生仰靠在藤椅上睡着了,也少不了猫的身影,依然是这只大白猫,还有一只狸猫,它们一呼一应,白猫趴向先生胳膊,狸猫卧在先生腿上,各朝各的方向与先生同睡,而先生双手轻放在藤椅的扶手间,向内圈成摇篮,将它俩揽入怀中。好一幅《三睡图》!这俩猫大概就是先生笔下的咪咪和虎子,此刻,它俩亲昵地陪伴着先生。我不知道季羡林先生的咪咪最后的归宿,但冰心先生的阿咪相伴先生走到人生尽头,也追随先生的背影走了,继续与先生在另一个世界长相厮守。在冰心文学馆中,阿咪标本摆放在书桌一角,这是它最爱待的位置,也是它与先生相依相伴的全部世界。
⑦在临清,我听朋友讲着有关狮猫的趣闻轶事,却没看过一只活蹦乱跳的狮猫。我想,不是它离我太远,我感觉它就在我的身边,在我的左邻右舍的家中,隔着门窗和围墙,我能够听见它发出的呼噜呼噜的声音,也能够捕捉到它隐隐约约的气息。如果说岁月是一条河,童年在上游,中年在下游,此时顺流或逆流漂过的一定是陪伴和见证我一天一天成长的狮猫。
⑧写到这,豆包调皮的跃上了我的书桌,躺在电脑键盘上,不肯起身了。它以这种撒娇的方式责怪我光顾得沉浸在自己一个人的世界里,冷淡和忽略了它。每一只猫都是一个世界,它们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洋溢着可爱。直至有一天,我惊奇地发现,不知不觉地,它们已经成了我的亲人,或者说是我家的一分子。它们与我们朝夕相处,各有各的活法,独立保持着彼此的喜怒哀乐,自由自在地活着。它们教会了我许多,渐渐地,我被岁月磨砺得坚硬和世故的心,重新像坚冰被春风吹化了,我的记忆也变得温柔起来。
(选自2022年3月3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7.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18.结合语境,理解第⑤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两只猫携着川流不息的爱,一下子拉近了两颗爱猫的心灵。
19.选文中的猫性情各异。请参照示例,摘录文中词语将下列表格填写完整。
猫 性情
豆包 ①
融融 憨态、萌样
阿咪 ②
咪咪和虎子 ③
20.★阅读选文第⑥段画线句子,从描写角度赏析其语言特色。
21.探究文章的主题及其现实意义。
(2023·山东日照·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草木亲人
凌泽泉
①老家的门前有座很大的土山,山顶平坦,盖有一座雕梁画栋的大祠堂,后来祠堂被拆,碎砖破瓦散落得满山都是。一锹扎下去,锹口不是被石块磕崩了,就是被砖瓦啃瘪了。这样的土壤,连瓜豆都难以下种,只好让其荒芜。
②这倒好像是给野生的草木腾出了生存的空间。春天一到,一些野花野草便像小猴子一样,从瓦砾堆里蹦出来,整座土山便有了春的眉眼。每逢春深,邻村的枣先生便背上竹篓,拎着小铁铲,赶到土山上,好奇的我便尾随在他的身后。慈眉善目的他,每挖起一株,便喊出一个亲切的名字:车前草、蒲公英、垂盆草、马兰头、兰花草、刺几菜……听着这些裹挟着浓浓草木味仿若邻家小孩乳名的花草名,让人感到别样的亲切。
③何止是这座土山,家乡的山山峁峁、沟渠坝埂、田间地头,春夏时节,不是这里探出几桑乳白的小花,就是那边丛生出一蓬碧叶,俨然成了一方硕大无比的药匣子,被各种各样的药草塞得满满当当。
④在乡亲们的眼里,这些随处可见的草木,就像村里的孩子一样,随便碰到哪一个,都能熟悉地道出名和姓,甚至还能知道谁个好尿床,谁个好打滚放赖。这些伴着庄稼生长的草木,也诸熟农人的脾性,更乐意为农人解忧。谁家小孩高烧,它们就奉上柴胡、车前草、鱼腥草、紫苏;谁家大人腹泻,它们就捧出葛根、黄芩、黄柏。
⑤早出晚归的乡亲们,和这些草木走得很近。久而久之,他们也无师自通地成为了药师。吃五谷杂粮的他们偶尔也会遇到伤风感冒、头疼脑热,他们通常不会大惊小怪,也很少去找医生抓药。歇工的间隙,随便从田埂或沟坝扯上几株花草,回到家中,或熬或煎,草木的本味与身体的经络一下子搭上了眉眼,彼此相视一笑,便泯灭了冤仇。
⑥在农人的眼中,不光花草可以入药,枇杷叶、玉米须、生姜都是药,就连锅底灰也是药,犁田打耙、栽秧割稻更是药。农人的身子皮实,但最怕冬闲。外面寒风刺骨,人们拢着袖子在屋内烤着火,感觉身子骨越烤越冷。渐渐地,有人撑不住了,只得躺在床上哼哼唧唧起来。上了年纪的人说,乡下人这把骨头不能闲,一闲就会闹毛病。是啊,村东倒下了一条汉子,村西一条汉子又倒下,那可都是种田的好把式!后来我遇到一位老中医,他给我的解释是,农忙之时,人身体上的气流、经络、骨骼都很活泛,沾泥的手脚连通了地气,庄稼的气息游走于肠胃,草木的味道浸润着鼻腔和咽喉,加上日光的抚摸、清风的摩挲,整个人便与自然达成了某种合辙押韵的默契,天与地,地与人,在田野上达到了某种和谐;一旦闲下来,囚身于屋檐下,身心便产生了违和迹象,久而久之,即便是铮铮硬汉也会败下阵来。从中医的角度看,泥土是药,草木是药,阳光、空气是药,劳作也是药,正是这些药,维持着人身心的某种平衡。
⑦其实,药草熬煎并不是它们生命的戛然而止,而是将会以另一种生命形式美丽绽放。多种药草走到一起,在热气腾腾的药罐中,彼此握手言和,彼此肝胆相照,彼此打气鼓劲,在抵达病体后,齐心协力打通关节,激活经络,驱赶陌生的气流,还原身心的平衡。中医看病其实就是让身体里的虚弱与道旁的草木彼此牵上了手。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每株药草身上,都有大自然的深沉重托:采下了便是药,就要赴汤蹈火地去平息他人身体里的一场战事;如若未被采下,仍做不起眼的草木,但待有朝一日,再去泽被后人。
⑧细想想,这些生于自然界的草木,哪一株不是我们最亲的人?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22.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邻村的枣先生每挖起一株草木,便喊出一个名字,这既体现了他的博学,也表现了他喜欢炫耀卖弄的心理。
B.柴胡、车前草、葛根、黄芩……各种草药的名字充溢在文中,使文章内容丰富,散发着中医药文化的气息。
C.第⑥段中说“犁田打耙、栽秧割稻更是药”,说明劳作是农人们的药,如果农人生病,下地干活就能治愈。
D.作者认为熬煎的药草将以另一种生命形式美丽绽放,指的是将它们按照药方进行恰当调和,制成各种药物。
23.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⑤段画横线句子用拟人手法,赋予草木的本味和身体的经络以生命,用相视一笑泯冤仇表现药物温和有效。
B.第⑥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有整有散,长短结合,使行文错落有致,灵活多变,全面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默契。
C.★本文语言典雅生动。全文使用书面语言,并多处使用成语,如雕梁画栋、肝胆相照、赴汤蹈火等,文学性强。
D.文章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写出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感情真挚,富有感染力。
24.第①段看似与写草木无关,为什么还这样开篇?请简要分析。
25.为什么说自然界的草木“是我们最亲的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2023·浙江丽水·校联考二模)请阅读季羡林先生的《黄昏》,完成探究任务。
黄昏
季羡林
①黄昏是神秘的,只要人们能多活下去一天,在这一天的末尾,他们便有个黄昏。[A]但是,年滚着年,月滚着月,他们活下去有数不清的天,也就有数不清的黄昏。我要问:有几个人觉到这黄昏的存在呢?
②早晨,当残梦从枕边飞去的时候,他们醒转来,开始去走一天的路。他们走着,走着,走到正午,路陡然转了下去。仿佛只一溜,就溜到一天的末尾,当他们看到远处弥漫着白茫茫的烟,树梢上淡淡涂上了一层金黄色,一群群的暮鸦驮着日色飞回来的时候,仿佛有什么东西轻轻地压在他们的心头。他们知道:夜来了。他们渴望着静息;渴望着梦的来临。不久,薄冥的夜色糊了他们的眼,也糊了他们的心,他们在低隘的小屋里忙乱着,把黄昏关在门外,倘若有人问:你看到黄昏了没有?黄昏真美啊,他们却茫然了。
③他们怎能不茫然呢?当他们再从崖里探出头来寻找黄昏的时候,黄昏早随了白茫茫的烟的消失,树梢上金色的消失,鸦背上日色的消失而消失了。只剩下朦胧的夜。这黄昏,像一个春宵的轻梦,不知在什么时候漫了来,在他们心上一掠,又不知在什么时候去了。
④黄昏走了,走到哪里去了呢?不,我先问:黄昏从哪里来的呢?这我说不清,又有谁说得清呢?我不能够抓住一把黄昏,问它到底。从东方么?东方是太阳出的地方。从西方么?西方不正亮着红霞么?从南方么?南方只充满了光和热,看来只有说从北方来的最适宜了。倘若我们想了开去,想到北方的极端,是北冰洋,我们可以在想象里描画出:白茫茫的天地,白茫茫的雪原,和白茫茫的冰山,再往北,在白茫茫的天边上,分不清哪是天,是地,是冰,是雪,只是朦胧的一片灰白。朦胧灰白的黄昏不正应当从这里蜕化出来么?
⑤然而,蜕化出来了,却又扩散开去,[B]漫过了大平原,大草原,留下了一层阴影;漫过了大森林,留下了一片阴郁的黑暗;漫过了小溪,把深灰色的暮色溶入淙淙的水声里,水面在阒静里透着微明;漫过了山顶,留给它们星的光和月的光;漫过了小村,留下了苍茫的暮烟……给每个墙角扯下了一片,给每个蜘蛛网网住了一把。以后,又漫过了寂寞的沙漠,来到我们的国土里。我能想象:倘若我迎着黄昏站在沙漠里,我一定能看着黄昏从辽远的天边上跑了来,像—像什么呢?是不是应当像一阵灰蒙的白雾?或者像一片扩散的云影?跑了来,仍然只是留下一片阴影,又跑了去,来到我们的国土里,随了弥漫在远处的白茫茫的烟,随了树梢上的淡淡的金黄色,也随了暮鸦背上的日色,轻轻地落在人们的心头,又被人们关在门外了。
⑥但是,在门外,它却不管人们关心不关心,寂寞地,冷落地,替他们安排好了一个幻变的又充满了诗意的童话般的世界,朦胧微明,正像反射在镜子里的影子,它给一切东西涂上银灰的梦的色彩。牛乳色的空气仿佛真牛乳似的凝结起来。但似乎又在软软地粘粘地浓浓地流动里。它带来了阒静,你听:一切静静的,像下着大雪的中夜,但是死寂么?却并不,再比现在沉默一点,也会变成坟墓般地死寂。仿佛一点也不多,一点也不少,幽美的轻适的阒静软软地粘粘地浓浓地压在人们的心头,灰的天空象一张薄幕;树木,房屋,烟纹,云缕,都像一张张的剪影,静静地贴在这幕上,这里,那里,点缀着晚霞的紫曛和小星的冷光。黄昏真像一首诗,一支歌,一篇童话;像一片月明楼上传来的悠扬的笛声,一声缭绕在长空里亮唳的鹤鸣;像陈了几十年的绍酒;像一切美到说不出来的东西,说不出来,只能去看;看之不足,只能意会;意会之不足,只能赞叹。——然而却终于给人们关在门外了。
⑦给人们关在门外,是我这样说么?我要小心,因为所谓人们,不是一切人们,也绝不会是一切人们的。我在童年的时候,就常常呆在天井里等候黄昏的来临。我这样说,并不是想表明我比别人强。意思很简单,就是:别人不去,也或者是不愿意去,这样做。我(自然也还有别人)适逢其会地常常这样作而已。我也会知道:这是黄昏了。我从风门的缝里望出去:灰白的天空,灰白的盖着雪的屋顶。半弯惨淡的凉月印在天上,虽然有点儿凄凉;但仍然掩不了黄昏的美丽。这时,连常常坐在天井里等着它来临的人也不得不蜷伏在屋里,只剩了灰蒙的雪色伴了它在冷清的门外,这幻变的朦胧的世界造给谁看呢?黄昏不觉得寂寞么?
⑧但是寂寞也延长不多久。黄昏仍然要走的。李商隐的诗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人不正慨叹黄昏的不能久留吗?它也真地不能久留,一瞬眼,这黄昏,像一个轻梦,只在人们心上一掠,留下黑暗的夜,带着它的寂寞走了,我们知道的,只是:它走了,带了它的寂寞和美丽走了,像一丝微飔,像一个春宵的轻梦。
(选自《季羡林散文集》有删减)
阅读提示 有人说,本文是一篇诗性散文,它的特点是意象丰富、语言富有表现力、内容富有理想主义色彩,让读者产生无与伦比的美感,带来莫大的精神愉悦,并引发读者的思考。
26.请你细读文本,将下图中黄昏的意象和特点补充完整。

27.诗性散文总是采用如诗歌一般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尽情地描绘出文章的诗意美。
(1)请模仿示例赏析画线句[A]中的加点词语。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赏析:愁绪本是抽象的东西,作者用一个“载”作者把无形的愁绪变为有形的物体,她把愁搬上了船,但愁太过沉重,只恐船都载不动,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无限愁苦。
(2)★请从句式特点的角度对画线句[B]进行赏析。
28.诗性散文往往通过作者浪漫的畅想,创造出一个独立于现实之外的理想世界。
我甚至于想用谱乐谱的手法来写散文,围绕着一个主旋律,添上一些次要的旋律;主旋律可以多次出现,形式稍加改变,目的只想在复杂中见统一,在跌宕中见均衡。——季羡林
本文也被称为《黄昏颂》,请结合文章从内容和情感的角度对“主旋律”简要分析。
29.经过本次探究活动,小缙对“诗性散文”有了一定理解,他发现课本中也有这类文章,请在以下选项中任选一篇结合诗性散文的特点简要品析。
A.《春》朱自清 B.《桃花源记》陶渊明
(2023·天津红桥·统考二模)阅读《桐花满地》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桐花满地
雪小禅
①起初,我是不喜欢桐花的。
②桐花命贱,粉不粉艳不艳的,大朵大朵地开着,形状也散。因为大,觉得没了形似的。更有那颜色,有一种阴郁的灰暗在里面,所以,我初见桐花,便觉得不是我的花。只因为它没有灵性,好像一个呆滞的乡下女子。
③后来喜欢看电影,发现电影院里有几棵泡柄,高大健硕,足有几十年了吧。三四月间,一树一树的花开,粉灰色的桐花开遍了天空,挨挨挤挤地,无拘无束地挥洒着甜香。我恰是十五六岁的年龄,一下子惊艳过去。
④那是故乡的老电影院,院子里因为有几棵泡桐,显得鬼魅而虚幻。我常常和同学跑去看电影,电影票两毛钱一张,今天是粉的,明天是蓝的,细细的长条,前面印了座位,多少排多少号,后面是日期。我们偶尔也逃票,如果当天恰好是蓝色的票,而我们前几天恰好用过蓝色的票,于是混进去,感觉占了极大便宜。无限的快乐,“贼”的快乐。
⑤那时玲是我的蜜友,她总是与我一起跳过一中的墙去看电影,有时去得早,就捡几朵桐花放到书里。玲说,这花要是不败该多好啊。这句话多傻啊!我笑话她总是说傻话,她又说,花无百日红。
⑥后来她转学走了,我一个人再去看电影时总是会想起她。
⑦我把桐花夹在信里寄给她。我问地,你那里有桐花吗?问她的时候,她就哭了。因为我发现,信纸是湿的。
⑧每天上学都要过电影院,我总是不经意地扭头看那些泡桐,春去春回,看了三年。我离开了故乡,从此再也没有回去。小城的桐花,已散落在记忆的河岸上,桐花穿过两岸光阴,只是无比的凄美。惨绿的少年就那样一挥而去。
⑨再回故乡,却不见了桐花。
⑩电影院早就关闭了,于是拆掉,盖了商城,里面无限的热闹。电影院不复存在,当然也没有桐花了。正是人间四月天,我却惶惶然,好像失了什么,无限地惆怅。
多年之后,我和玲再度联系上。她没有考上大学,一个人在异乡奔波,不停地在路上奔波。下岗失业,做生意赔本,婚姻不顺,玲的命运一波三折,但她却没有抱怨过。我想起桐花,那样努力地开着,不好看,可是,为了春天的到来,一直努力着。
我问玲还记得我寄给她的桐花吗,她在电话中说,已经干掉了,没了颜色。可是,她一直留着。因为,上面有光阴的痕迹。
还有一次去开会,我觉得闷,出来透气,在窗口,怒然看到了桐花。一枝枝伸展着,在三楼的窗前,那些桐花几乎伸手可及。天正在下雨,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地上有一片落花,真是桐花万里路。我伸出手去,摘下一朵,那朵又软又绵的桐花,就在我的手上,上面有两露儿,颤抖着,微张着,这是一朵还没有完全开的花,还有着肯涩的美。我捧着它,想起与桐花的初见,我并不喜欢它。如今,与君再相见,我心中,俱是欢喜的花儿,一朵、两朵地开着,桐花满地。我记得故乡的桐花,也更喜这眼前的一朵。
我给玲发了一条短信:“玲,有空回来看桐花吧,它们又开了呢。”
玲很快回了短信。地说:“人生若只如初见,我们还当去跳墙偷看电影的少年吧。因为那里有我和你的桐花万里路。”
(选自《幸福·悦读》,有删改)
30.通读全文,根据提示,梳理文章内容。
起初,因桐花没有灵性,我 。后来,见到满树繁花,我 。
再回故乡,不见了桐花,我惶惶然。如今,重新见到桐花,我 。
31.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
三四月间,一树一树的花开,粉灰色的桐花开遍了天空,挨挨挤挤地,无拘无束地挥洒着甜香。
32.请结合全文,分析“桐花满地”的含义,
3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第①段,开篇点题,欲抑先扬,奠定了“我”的感情基调,为后文“我”逐步喜爱上桐花做铺垫。
B.第⑩段的“惶惶然”,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我”再回故乡,却寻不到当年的桐花,而无限惆怅的心境。
C.第③段中加点词“摔”,写出了多年后,我再见桐花时的动作,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我对桐花的珍惜和喜爱之情。
D.文章中“玲”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是与桐花形象互相衬托,本文就是通过对桐花、朋友“玲”的回忆,抒发自己的感悟。
E.★本文语言具有华美典雅的特点,句式长短交错,读起来让人感觉明快、清爽;语言有很强的抒情味和感染力。
(2023·山东日照·日照市新营中学校考三模)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凤凰嘴 范子平
①那是个油菜花灿灿的明媚春天,在交通运输公司宣教科的几个女人,一个比一个漂亮的女人们,就热热闹闹地呱嗒呱嗒地侃起了大山。
②张珍妮的丈夫是自来水公司的副经理,张珍妮说,他的先生天生爱吃,在家里三天两头是买肉做肉,烘烤、清蒸、红焖啥都做得像模像样、色香味俱全,业余时间都弄这上边去了,上个星期天,他爱人专门到市委招待所里跟厨师学做烤全羊。
③毛蓁蓁的丈夫在供电公司宣传处当副处长,毛蓁蓁接着说,她的那位光吃不做,可吃得下本,上一周为了吃一盘正宗的清炖野甲鱼,专门领她跑到一百多里外的万弦湖风景区。
④俗话说最后出台的是压轴戏,生来啥事都不好落到人后头的姜芸芸对这个话题最后说话,但她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她说,现在条件好了谁不爱吃爱喝?俺家的先生每逢过星期,每逢节假日就领着全家到省城吃大餐,省城有名的饭店都吃遍了。眼下吃惯了省城大饭店的鲍鱼米饭,生生上了瘾,三天不吃鲍鱼就胃痒痒。
⑤女人们就是争强好胜,但这场呱嗒嘴之后,张珍妮的丈夫做烤全羊的话,毛蓁蓁的丈夫领着吃清炖甲鱼的话随着风吹走了,只有姜芸芸全家成天到省城吃大餐的话迅速传遍全城。特别是她撇着小嘴说的那句“三天不吃鲍鱼就胃痒痒”一时成了全城的名言。这也难怪,吃烤全羊吃野生甲鱼毕竟不稀罕,但吃鲍鱼在这个县城里还是较为少见的,更重要的是三个女人中,只有姜芸芸的丈夫有实权,是交通局的一把手,正局长,咋能不引起人们的注意呢?
⑥这话传来传去终于传出了事情。听说是交通局内部也有人写信反映,县纪委来调查姜芸芸丈夫公款吃喝的事情,直到这时她的丈夫才知道她在外面吹牛吃鲍鱼的事情,气得他到家逮住姜芸芸就是一顿臭骂、其实姜芸芸一共就吃过一次鲍鱼,还是她在省建筑公司的同学请客。虽说交通局长并没有领着全家用公款大吃大喝,但这公款吃喝的名声还是在小县城传了好长一段时间,更为严重的是,拔出萝卜带出泥,纪委来调查的结果,把交通局小金库的事情弄了出来,几十万的小金库全部没收入国库,而且给局长来了个行政警告处分。
⑦有很长一段时间,姜芸芸都不大说话。但江山易改性难移,慢慢缓过劲来的姜芸芸又开始吹牛了,一次同学聚会觥筹交错之间说起了建筑公司老总王老六,王老六承包了矿产局新行政大楼的建设,定金都交过了,但矿产局班子矛盾大,后续资金跟不上,现在工程进展不下去,弄得王老六把矿产局长臭骂一顿,说你要不当家就别跟我签协议!喝酒喝得红头涨脸的姜芸芸就说了,俺家那位在交通局威信高,吐口唾沫成钉!交通局要盖培训中心,这个推荐这个,那个推荐那个,俺家那位说了,别争,就是王老六!局里人提王老六公司的资质不够,俺家那住说,我啥也不看,我说王老六就王老六!协议签了,局里上上下下连个屁都没人敢放!
⑧谁知道隔墙有耳,不知道谁又把这件事给张扬出去了。全城都知道,交通局长盖培训中心大楼,说啥资质都不看,他说王老六就王老六,这不是暗中有交易吗?好几封举报信都过去了,纪委立案调查。调查来调查去,发现王老六仅仅是和交通局草签意向协议。一切都在前期摸底阶段,并没有姜芸芸说的那种胡乱拍板定案的情况。但是这样一闹大,交通局长就没法让王老六在交通局承包工程了。
⑨交通局长更加生气,这一段时间回家老是板着个脸。姜芸芸知道错在自己,只好退避三舍,甚至,这一天是自己的生日也不好意思说,上午正要去做家常饭,老公打来电话说到街上去吃大过你的生日。到了街上一个偏僻一些的酒店,老公又是点好菜,又是点生日蜡烛,叫姜芸芸好生意外。姜芸芸说,老公我向你认错,两次纪委调查都是因为我这张嘴——我这张乌鸦嘴!说完,伸出小手就朝自己那美丽的小樱桃嘴上来了那么一下子。
⑩交通局长忙抓住姜芸芸的手,放在自己的大手里摩挲许久才放开,又满满斟了一杯红葡萄酒双手端上说,芸芸今天我敬你一杯!一个祝你生日快乐,第二个更重要的是感谢你的这张说话没遮拦的嘴,你不是乌鸦嘴是凤凰嘴,凤凰嘴!
姜芸芸满脸通红说老公你讽刺我!
老公说不是讽刺是真诚,现在王老六进去了,你知道他弄翻了多少人?咱城管局金局长、沙管局候局长、土地局文局长都因为王老六进去了!刚上任不到一年的建委赵主任也进去了!还有几个在查着……想想王老六原来也是打算承包我们局培训中心工程的,要没有你在里边插一杠子,很难说我到时候能不能经得住诱惑,说不定我这次也得进去!纪委及时查查咱,看起来是坏事实际上是好事啊!能挡住不让咱往下坡滚!这个事情我越想越感谢你来,为我们美丽的凤凰嘴干杯!
34.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三个女人的出场体现了一定的艺术性重要人物姜芸芸压轴出场,前二者对她起到铺垫和衬托作用。
B.本文情节波澜起伏,写纪委调查,一波接一波,此伏彼起,引人人胜,颇有小小说“尺水兴波”的特点。
C.小说最后一段交待纪委反腐败成果,是全文点睛之笔,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力重千钧,迅速升华文章主题。
D.文中交通局长吃鲍鱼的事查无实据,胡乱拍板定案仅仅是个意向协议,说明交通局长清廉守法,经得起考验。
35.下列对文中⑨⑩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两段写交通局长特意找个酒店为姜芸芸过生日,是故事情节发展的高潮。
B.这两段通过语言、动作等描写手法,塑造了交通局长和姜芸芸的生动形象。
C.在老公的意外之举面前,姜芸芸认错又自打嘴巴,说明她有愧心理。
D.对交通局长一系列的刻画,目的是表现他的感激之情,体现他真诚坦率的性格特点。
36.本文以“凤凰嘴”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7.★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是本文语言的重要特色,请举例简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