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书愤
导入
南宋是盛产爱国文人的时代。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岳飞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夏日绝句》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认识陆游,是因为他的爱国诗篇:
知人论世
陆游
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生当北宋危亡之际,即靖康之难前一年。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亲友间爱国思想的熏陶,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陆游(1125—1210)
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热情,风格雄浑豪放,语言通俗流畅。著名作品有诗《书愤》《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关山月》;词《诉衷情》《钗头凤》。
陆游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邑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钗头凤·陆游
写作背景
《书愤》写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此时他已是61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5年,直到这一年春天,又被起用,任命为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这首七律即写于此时。
背景
北宋—南宋
书 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朗 读
解 题
书:写
愤:愤懑,悲愤
抒发豪壮悲愤之情
气如山:指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
楼船:高大的战船
铁马:配有铁甲的战马
塞上长城:比喻守边御敌的的将领
名世:名传后世
伯仲间:可以相提并论
书 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朗 读
结合你对陆游的认识,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者诗人“书”了哪些事?因哪些事而“愤” ?
课文赏析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首联诗人回忆起了什么事?“世事艰”具体指的是什么?
回忆早年血气方刚,收复中原的豪心壮志。
“世事艰”:奸臣当道,仕途多阻,屡遭罢黜。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那时,我遥望着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高山。
“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所愤之一:世事艰
公卿有党排宗泽,
帷幄无人用岳飞。
(陆游《夜读有感》)
剧盗曾从宗父命,
遗民犹望岳家军。
(陆游《书愤》)
“世事艰”,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战争器械:战船、战马
酷烈的战争环境:夜雪、秋风
险要的军事据点:瓜洲渡、大散关
不用动词、不用虚词、纯意象组合
曾乘着高大的战船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洲渡口,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
“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这两句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样的作用?
用列锦的手法,展现了一幅声势浩大 、抗击敌寇、收复失地的战斗场面 , 表现了诗人当时充满收复失地的信心。并与后面报国无门的无奈形成了对比。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塞上长城:《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名将檀道济,檀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
“空” 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壮志未酬、无路请缨,沉痛之极。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到如今对镜照看衰老的鬓发早已花白。
镜中衰鬓已先斑——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心绪?
早年豪气如山,如今两鬓斑白。祖国山河破碎,自己却是蹉跎岁月、年华空老,悲凉之至。壮志未酬,时不我待。
“书” :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作者以檀道济自喻,“空自许”,跟“世事艰”照应,既是对自己壮志难酬的感叹,又是对投降派的愤怒指责。
所愤之二:“空自许”
明
唐
宋
大志落空而年华已老,何等悲怆?
我有心,天不予,能不愤乎?
所愤之三:“鬓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一表名世,名满天宇,千载而下,无人可与相提并论。很明显,诗人用典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
《出师表》真可谓名传后世,千古以来,有谁能和他相提并论呢?(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 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书” :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用了诸葛亮上表后主刘禅,出师北伐的典故。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谁堪伯仲间”,含蓄地谴责了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以致收复大业无人领军,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懑。
所愤之四:“谁堪伯仲间”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书” 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世事艰”
(愤报国无门)
愤
“塞上长城空自许”
(愤壮志难酬)
“镜中衰鬓已先斑” (愤年华空老)
“千载谁堪伯仲间”
(愤无人领军)
A.忧愤国家 金人入侵、国土沦陷、中原丧失。
B.忧愤朝政 求和偏安、奸臣当道、政治黑暗。
C.忧愤自己 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
“愤”的具体内涵
小结
这首诗语言明畅,劲健有力,沉雄浑厚,感慨苍茫,真有英雄暮年之叹。被称为是陆游“一生感情(爱国)经历的艺术概括”。
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激昂中透着悲怆。